21大雪:当我们说乡村教育的时候,到底在说什么?

本期简介: 无酒御寒虽寡况,有书供读且资身。 在山东威海,村民们已经把萝卜和白菜都收起来了,地里的劳作感觉已经停滞,等待春天到来。在成都平原,温度一下子从十几度降到几度,前两天还下了一点小雪,早上起来地里的蔬菜有一层霜。 江南也迎来大降温。南京的梧桐落了好多,车窗下沿积了一条一公分宽的雪带。嘉兴下了两天鹅毛大雪,油菜、榨菜刚刚种好。 大寒时节,农村取暖是个较大挑战。威海的村子里没有集体供暖,一周前开始生煤炉子,让整个屋变暖,就觉得还挺幸福的。南方没有暖气,只能自己寻找取暖的办法。 这一期我们聊了聊乡村教育,邀请到了南京的返乡青年曼回和成都亮亮农场的唐亮/栗子。 教育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议题,乡村教育更是如此。 当我们说乡村教育的时候,有些人说的是提高农村学生的应试水平,有些人说的是自然教育,还有些人说的是传统支教。 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日,多种有关教育的价值观在乡村叠加。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乡村教育?本期播客没有答案,恐怕也只是浅浅的带过。 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好的讨论的开始。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唐亮/栗子,返乡青年/华德福老师,目前生活工作于成都金堂。公众号:亮亮农场 @曼回,返乡青年,目前生活工作于南京。公众号:双喵镇 时间轴: 00:00-00:45 开场+主播介绍 00:45-01:58 嘉宾介绍 01:58-02:31 大雪节气的概况 02:31-03:02 杜玥:威海的大雪节气有降雪,地里的活已经完全结束了 03:02-03:40 唐亮:成都的大雪节气很冷,下小雪 03:40-04:30 曼回:南京大降温,雨夹雪,梧桐水杉陆续落叶 04:30-05:38 鱼缸:嘉兴下过了鹅毛大雪,但没有积雪 05:38-11:28 不同地方的取暖措施和长在各种位置的冻疮 11:28-13:09 各地的田间劳作 13:09-18:07 曼回:学生时期与书店结缘,后来回到乡村做辅导班 18:07-21:43 曼回:两次做讲座的经历和孩子的改变 21:43-23:09 杜玥:既然认为高考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那该给孩子传达什么?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23:09-25:07 唐亮:自己从村子走出去后对于教育的反思和各种尝试,希望下一辈的孩子能够更了解自己的村庄,而不是只想逃离 25:07-26:24 鱼缸:支教的经历和对教育的反思 26:24-30:49 曼回:从教育切入当地的生活、得到本地人的支持,对于教育方式的创新,和家长的沟通 30:49-34:27 杜玥:成绩好坏和工作薪酬、幸福程度都不相关 34:27-41:15 家长/老师对于孩子生命的陪伴 41:15-43:20 鱼缸:作为在主流之外的人会看主流的教育,也许成绩并不是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和方式 43:20-45:04 唐亮:乡村的老师、环境整体都在向孩子无声地传达“逃离乡村”的信息,家庭、社区呈现出的状态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5:04-46:33 曼回:双喵镇希望也可以为年轻人提供他们可以成长的乡村社区和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46:33-50:21 栗子(唐亮爱人):父母的心安定了,孩子自然心安

50分钟
99+
2年前

20小雪:返乡女博士的半农半X生活

本期内容简介: 我是在几年前的一次生态农业会议上认识徐晔的。她那时介绍自己在国外读博士,正在为论文做田野调研,主题有关返乡、生态农业等。 没想到,她自己也返乡了。回到位于浙南山区的农村老家,一边继续做可持续研究,一边自己种菜、做木工。 我们聊了: * 返乡与父母的冲突 * 是否需要改变老一辈,怎么改 * “可持续研究“是什么 * 国内生态农业的现状 * 超市与快递对生态农业的负作用 * 像个农民一样终老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徐晔,可持续研究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温州村里。 时间轴: 00:00-01:12 开场+主播介绍 01:12-04:04 嘉宾介绍 04:04-09:10 徐晔:和父母在老家的田园生活,养鸡、植物染、堆肥、摄影…… 09:10-11:09 徐晔:在读博士生的半农半X生活 11:09-13:14 鱼缸:正在学摄影,想拍一些关于蚕丝的短视频 13:14-17:24 杜玥:威海冬天缓慢的生活节奏,听徐晔的进展感到焦虑 17:24-19:26 徐晔、鱼缸:一些关于养鸡和养猪的记忆和经验 19:36-23:16 鱼缸、徐晔:作为返乡青年,如何看待父母的不理解 23:16-27:23 父辈的时代印记、年轻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27:23-30:28 徐晔:在环保方面观察到父母的一些改变——从用化肥改到咖啡渣、收集厨余做堆肥,沟通的时候抓住他们的痛点 30:28-32:38 回收咖啡渣还田做肥料 32:38-34:33 鱼缸:也许可以让父母做老师教别人养蚕 34:33-36:03 徐晔:爸爸退休回村后身体越来越好 36:03-42:04 徐晔:十年来的“可持续研究”在学什么 42:04-47:22 徐晔:对国内生态农业领域的看法——发展日新月异,但政策上对小规模的农场缺少支持,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还是倾向从普通的大渠道购买农产品 47:22-50:52 徐晔:在城市里也可以尝试的可持续生活——亲手在屋顶搭建菜圃 50:52-55:02 月丽:从更本质的角度来看所谓的生态农业“圈” 55:02-60:00 徐晔:在日本拜访农人和消费者的经历,一位“怪人”的有机农业实践 60:00-64:00 鱼缸:生产者本人内在的变化很重要 64:00-64:52 徐晔:当代人常识的缺乏和古人优雅的传统生活 64:52-70:04 杜玥:一位朋友因为村里生活不方便搬去了镇上,另一位新朋友来到了村里 70:04-71:34 徐晔:初入乡村,烧火做饭是个很花时间的大事 71:34-73:02 鱼缸:养蚕让自己更有耐心 73:02-75:52 徐晔、鱼缸:和精力旺盛的父母相比自愧不如,反思被工业化太多年的自己 75:52-85:53 各地的节气观察 85:53-89:36 徐晔:温州村里唯一的年轻人,其他年轻人都做什么去了 89:36-93:46 鱼缸、杜玥、徐晔:人生的终极目标,像老农一样多姿多彩的生活

93分钟
99+
2年前

19立冬:野食与关仙,那些潜伏在农村的“惊悚”生活方式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收获的季节。 胶东的早晨,车窗上已经有厚厚的一层冰花。苹果的采收刚刚结束,所有的苹果都拉到冷库,完成“冬藏”。 秋收和秋播的那股劲儿已经过去,农事的节奏明显慢下来了。好像该忙的忙完了,剩下的就是准备过冬。计划房间取暖,烧炕柴火准备。 江南则正处“小阳春”。风和日丽,正是采收杭白菊的季节。此时已不养蚕,桑叶一经立冬,就变成可入药的“霜桑叶”,也可给羊吃。水稻也正在收割。 广东的蔬菜产量开始上来,冬季的蔬菜基本上陆续出来。番茄要到11月底上市。 这一期我们和老朋友立君、郭锐聊了聊,主要就是聊田间劳动本身和劳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与现代的单一化劳动不同,传统的农业劳动蕴含了很丰富的内容。除了生产本身,身处田园风光中,独具美感;对于自然生物的观察与记录,则是博物学习的过程;如果是一家人一起劳动,还能加强家庭凝聚力。 现代人在工作之余,需要专门辟出时间来健身、观光,而传统的农业劳动本身就包含了这些功能。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对于动物的观念也大有不同。 在繁重的劳作之余,传统的农民还会花费较多的时间用于祖先崇拜的活动。在他们的观念中,虽然先人已去,但仍然与当下的日常息息相关,仿佛绵延不绝的河流。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立君,生态苹果园主,目前生活工作于烟台。公众号:李立君生态农园 @郭锐,生态农场生产负责人,目前生活工作于广州。公众号:一田公社 时间轴: 00:00-00:55 开场+主播介绍 00:55-01:48 嘉宾介绍 01:48-02:18 郭锐:广州的立冬节气迎来寒潮降温 02:18-04:22 立君:烟台的立冬已经有窗花了,刚刚结束苹果的采收,开始筹备明年的工作 04:22-04:45 郭锐:冬季蔬菜产量渐增 04:45-08:07 立君:立冬节气果园的昆虫和植物 08:07-15:42 杜玥、立君:胶东的村民的过冬准备——储存粮食和柴火 15:42-17:09 南方立冬的“小阳春”天气 17:09-19:08 鱼缸:嘉兴立冬的霜桑叶和荠菜 19:08-20:36 立君:荠菜怎么找、怎么吃 20:36-23:39 鱼缸、郭锐:当地村民的一些“超纲”食材 23:39-25:21 鱼缸、郭锐:村民对动物的观念 25:21-27:43 鱼缸:村里老太太讨论吃猫胎盘 27:43-28:54 立君:从食物的角度来看这些“奇怪的食材” 28:54-34:21 鱼缸:采菊花的时候听村民聊各种各样“阴间”话题 34:21-36:46 杜玥、立君:胶东村民的宗教信仰 36:46-38:42 鱼缸:村民的一些传统信仰和过去的故事 38:42-40:04 鱼缸:人跟动物的关系要么是宠物,要么是食物? 40:04-43:22 杜玥、鱼缸:事物的两面性和边界 43:22-45:09 鱼缸:一亩菊田的采花劳动已经非常繁重,无法机械化的农业劳动以后谁来干? 45:09-49:48 杜玥、鱼缸:简单重复的劳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还是很享受的,如果完全靠农业的收入要怎么办呢? 49:48-51:27 鱼缸: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安静平和 51:27-53:35 简单重复的劳动通过招募来让更多人参与? 53:35-61:03 干农活也容易伤到身体

61分钟
99+
2年前

18霜降:当一个单身年轻女生独自来到村里种地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最新通知: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早晚寒意阵阵。 在胶东,西红柿、茄子、丝瓜已进入末期,南瓜熟的差不多了,白菜有“脸盆那么大”,萝卜顶出地面。 江南的晚秋蚕茧刚刚采好,一年的养蚕季就此结束;杭白菊已陆陆续续开放,马上迎来白天采菊、晚上做茶的农忙。 黄山今年天气特别干旱,梅雨季没有雨,到现在三四个月只下过一场小雨。秋季育苗的虫害明显。当季食物有:萝卜、空心菜、红薯杆、红薯叶、番茄、秋葵等。 随着气温和雨水下降,岭南迎来种菜的好季节,各类的青菜、西葫芦、番茄,黄瓜。 疫情前在黄山举办的堆肥工作坊上认识的米襄,到现在她已经在黄山居住了满4年。 和她自己以及我最初的想象完全相反,这4年,她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这其中,既有疫情带来的收入锐减,又有传统的村庄社会对一个单身、年轻女性的误解、甚至污名化。 经过不断的反思与调整,米襄最终与当地村庄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最终的最终,她不过只是想踏实的种点地。这只是一场简单明净的生活。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米襄,村居4年,目前生活工作于黄山。公众号:映山 时间轴: 00:00-01:02 开场+主播介绍 01:02-01:22 嘉宾介绍 01:22-01:48 霜降节气的概况 01:48-03:41 杜玥:威海的霜降,应季时蔬 03:44-05:11 鱼缸:嘉兴的霜降,采菊花 05:11-06:03 月丽:深圳的霜降,种菜的好时节 06:03-07:47 米襄:黄山的霜降,干燥带来虫害 07:47-13:40 米襄、杜玥:打理两亩地需要几个人? 13:40-16:18 米襄:村居4年的坎坷 16:18-17:38 杜玥:在陌生的村庄感受更多的是被照顾 17:38-19:25 米襄:反思在村里经历坎坷的原因 19:25-23:36 米襄:一个女生在陌生村庄为何会遭受更大的恶意 23:36-26:50 米襄:艺术乡建为原本朴素的村庄带来了什么 26:50-30:33 杜玥:在威海的村里改造房子,工人比我们还会避嫌 30:33-31:56 米襄:进入乡村之前要考虑清楚的问题 31:56-38:41 杜玥:在村里遇到过的最棘手的一件事 38:41-39:55 米襄:跟村民相处过程中自己的改变 39:55-46:18 米襄:为了修房子想尽办法赚钱 46:18-51:05 鱼缸:因为投诉村里的污水乱排问题,和村里关系紧张 51:05-54:44 月丽:如何应对与老村民价值观不一致带来的矛盾 54:44-58:38 鱼缸:一个老村民全部搬走的“新农村” 58:38-60:25 鱼缸、米襄:乡建唯一的路就是年轻人真正地回到乡村种地与生活 60:25-62:58 米襄:为什么在艰苦的情况下还留在乡村 62:58-69:15 米襄:给想要返乡的女生的n条建议 69:15-70:28 米襄、鱼缸:返乡的经历让自己实现了个人的成长 70:28-72:43 米襄、月丽:不管在乡村还是城市都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宿 72:43-73:14 鱼缸:更开放的心态去跟更多人探讨乡村议题 73:14-75:20 月丽:做乡村建设比形式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发心 75:20-77:06 月丽:疫情后人与自然的连接在加深

77分钟
99+
2年前

17寒露:返故乡 vs 返他乡,哪种返乡挑战更大?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最新通知: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寒露时节,南北都能感到丝丝秋意。 胶东半岛冷且干,适合晒粮食;江南正在养秋蚕,杭白菊已经有花苞;福州的酷暑刚刚结束。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在福州种地、过自给自足生活的大王。 同为返乡,杜玥和大王是“返他乡”,而鱼缸和月丽则是“返故乡”。返他乡的人,找不到水电工修房子,逼着自己学会了百般手艺;返故乡的人,却要面对父母与亲人的日日“凝视”,能量消耗巨大。 古老的村庄,在面对失落的当下,能否生出新的、可持续的乡村文化?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大王,小型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福州。 时间轴: 00:00-01:03 开场+主播介绍 01:03-01:47 嘉宾介绍 01:47-02:12 寒露节气的概况 02:12-03:12 杜玥:威海的寒露又冷又干,适合晒粮食 03:12-04:03 大王:福州的酷暑才刚刚结束 04:03-05:37 鱼缸:嘉兴在养秋蚕,菜的品种多起来了 05:37-06:46 大王:南部生活社区新村民的生活情况 06:46-08:10 大王:水稻种植的农耕课程和针对当地小朋友的教育 08:10-10:54 大王:打理自己的小农场 10:54-16:13 大王、杜玥:新村民在乡村生活的一些难题 16:13-19:52 鱼缸、杜玥:返回自己的家乡和在外乡的不同 19:52-23:11 大王:在村里生活的节奏,通过教育与当地村庄产生联系 23:11-25:08 月丽:返回自己的家乡做农场遇到最大的障碍 25:08-26:04 杜玥:在陌生的村庄也会遇到很多不理解 26:04-28:05 鱼缸:返乡在未来可能不会再经受闲言碎语了 28:05-29:05 鱼缸:乡村如何生出新的、可持续的文化 29:05-32:58 月丽:在乡村实践生态农业的过程中看到村民和亲人的改变 32:58-35:40 鱼缸:精耕细作的农业与常规做法的区别,父亲做生态农业后的变与不变 35:40-38:22 鱼缸:虽然在继承文化,但父母还是看不上农业这个事情 38:22-40:22 大王、鱼缸:植物留种和蚕种,养蚕人从古至今的职能变化 40:22-41:27 月丽:现在城市中人的生活职能也在被各种智能设备“抢夺” 41:27-43:57 月丽、鱼缸:人跟自然的距离跟你在城市还是乡村没有直接关系 43:57-45:55 鱼缸、大王:在村里的孩子反倒学习压力更大? 45:55-48:14 月丽:找回在自然中有信心地生存的那种状态

48分钟
99+
2年前

16秋分:自然农业、村落灵媒与90后威海村居生活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最新通知: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秋向此时分,昼夜两均长。秋分是丰收也是播种的季节。 山东威海,大家都在收花生、晒花生;青岛莱西受台风梅花影响,造成了两天持续的降雨,对桃和秋月梨的收获造成一定影响。 在嘉兴,因为赶上桂花飘香的时节,晚秋蚕也叫桂花蚕。蚕种刚催青完毕,养蚕人开始了今年的最后一次养蚕季。 地处岭南的深圳黑天明显提早了,有点秋老虎的感觉,但雨水较少,是种菜的好季节。 这一期我们跟在青岛莱西的农友小康聊了聊秋月梨的生态种植,他和父母经营一个28亩的小型家庭农场。内容也涉及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建立、CSA(社区支持农业)等。 第二部分,月丽对工厂化农业与自然农业的差异做了很精彩的表述。简言之,工厂化农业建基于对农业环境的全盘控制,而在这一过程中,人跟自然的连接逐渐断裂,人跟自然之间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少,人在里面的作用也都变得越来越少。最后的结果,即是“工业化的食物,造成了工业化的人”。 将农业作为一种文化,而不只是经济要素。除了人与自然的连接与互动,鱼缸也提到了传统的乡间信仰,并以最近读到的书《假病》为例。“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就只能被可以完全认识的世俗世界所取代了呢?事实上早有人说过,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也是和戏剧最接近的。” 在过去的2年,杜玥搬到了威海的一个村庄生活与工作,只做了一件事:收拾房子,与房子相处。也见识了许多以乡村振兴为名的商业开发项目。如果连在乡村居住都做不到,何谈乡村振兴呢?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小康,小型家庭农场经营者,目前生活工作于青岛。公众号:康鲜生田园农业 时间轴: 00:00-01:00 开场+主播介绍 01:00-01:30 嘉宾介绍 01:30-01:55 秋分节气的概况 01:55-02:40 杜玥:威海的秋分观察 02:40-03:43 小康:青岛的秋分,泡在水里的花生 03:43-05:03 鱼缸:嘉兴估计再过一个月才会有秋收的感觉 05:03-05:37 月丽:深圳的秋老虎,雨水少了正好种菜秋播 05:37-10:48 小康:今年的梨和桃收获如何 10:48-14:14 小康:秋月梨的抹药处理和市场乱象 14:14-15:29 小康:秋月梨的生产标准和研究方向 15:29-16:09 鱼缸:农业大专竟然有插花课程 16:09-17:24 月丽:农业的复杂性 17:24-20:09 月丽:高科技农业背后的代价 20:09-20:51 月丽:不与自然失联的农业设施 20:51-22:33 鱼缸:饲料养蚕和传统养蚕的矛盾 22:33-24:30 鱼缸:现在乡村领域的人比十多年前复杂了许多 24:30-25:19 鱼缸:读《假病》有感,存在空气中的村庄文化 25:19-26:19 鱼缸:松赞酒店可以展现藏区文化,但我们…… 26:19-29:03 鱼缸:乡村中的葬礼习俗和生死观 29:03-30:54 月丽:所谓“迷信”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30:54-34:01 月丽:从不同的种植方式看到背后的不同文化,如何传递文化 34:01-40:16 杜玥:“盘活”一个农村老屋的喜悦,好像扎根下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 40:16-42:01 杜玥:住在村里也会焦虑 42:01-43:21 小康、鱼缸:过好当下,剩下的就顺其自然

43分钟
99+
2年前

15白露:新农人看《隐入尘烟》中的土地与城乡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白露节气,从北到南,大家普遍感受到凉意,尤其早晚温差变大,北方进入秋收季节,南方的蔬菜也在更新种植中。这一节气,我们一起聊了正在热映的电影《隐入尘烟》,从中我们看到了传统农人从土地上传承的朴素道理以及与自然融合的自然生活方式,也一起感悟了传统农人时代的逝去,以及我们未来在新的时代如何传承其中美好真实的价值。 在山东威海,秋季凉意渐增,花生玉米芝麻谷子都熟了,人们在迎接着丰收的喜悦,鸟儿们也是。 浙江嘉兴,菱角熟了,水稻在灌浆,杭白菊铺满了地面,养蚕因为温度高,还没有开始,可以去看这个时节的钱塘潮了。 成都因为高温干旱的影响,大多数农作物长势不佳,可选择的菜品种减少了,玉米籽粒不饱满。连结城乡的生态农产品平台从中传递土地的真实讯息。 深圳上个节气种的青菜已经可以吃了,早种的黄瓜也开始结果,茄子辣椒结果量减少,进入新菜品的更新种植的季节,番茄、辣椒、茄子、包菜、花菜都可以种了。 从《隐入尘烟》中我们看到我们现代的生态农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工作者们正在做得事情的价值所在,深有同感。 电影呈现出传统农人的形象,对土地和人的真挚情感,他们从土地中体悟的朴素的自然道理,让我们感受到随着传统农人的消失正在逝去的美好价值。 而这也是我们新一代的生态农人们回归乡村的坚守与传承,我们如何带着这些核心价值与新时代对话,在融合发展中创新,在实现物质富足的同时,与自然与土地深度连结,不丢失精神与灵魂,是我们的使命。 最新通知: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张小猫,生态零售平台,目前生活工作于成都。公众号:天安生活 时间轴: 00:00-01:00 开场+主播介绍 01:00-01:23 嘉宾介绍 01:23-02:02 白露节气的概况 02:02-03:27 杜玥:威海的白露是秋收的季节 03:27-04:25 鱼缸:嘉兴的白露和田间劳作 04:25-04:53 月丽:深圳同时在忙收获和播种 04:53-06:41 小猫:成都农场受之前高温的影响普遍收成不好 06:41-09:08 鱼缸、小猫、月丽:达不到配送标准的蔬菜如何解决 09:08-12:53 鱼缸、小猫: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隔阂如何消除 12:53-14:27 月丽、小猫:教育消费者的同时促进生产者的成长 14:27-19:51 鱼缸、月丽、小猫:消费者在农场看到和在家里收到的区别,用大棚的农场就不能产出生态食品吗? 19:51-20:33 月丽:《隐入尘烟》中看到乡村和土地的美好被蹂躏 20:33-22:59 杜玥:注意力全在农村生活的细节上 22:59-25:30 小猫:看到农村不断在给城市“输血”的心痛 25:30-28:46 鱼缸:感动于男主角与土地建立起的那种亲密关系,乡村如果注定要消失,那未来该何去何从 28:46-35:08 鱼缸、月丽:小农经济如何可持续 35:08-39:29 杜玥、月丽、鱼缸:现实中的农民真的会像电影里的一样吗? 39:29-44:31 杜玥、月丽、鱼缸:熟人社会的乡村与城市的不同 44:31-45:19 小猫、月丽:有这样的电影在上映就是一种进步 45:19-46:45 月丽:探索能够融合城乡的、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46分钟
99+
2年前

14处暑:上海青、萝卜和玉米,全世界的蔬菜都在等一场雨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处暑」这一期,我们特别关注仍然在四川及南方肆虐的高温干旱天气对农业生产和小农场、小农生计的影响。 在四川金堂,为秋季育的菜苗被晒死、浇水后效果也无大改善,地里的玉米和水稻都不是正常成熟,而是高温干旱导致提前成熟,进入“雨季”的地表径流都没能形成,部分农场的兔子和鸡高温致死。 在云南元江,今年的气候异常对露天作物非常不理想。一方面温度偏高,另一方面突然短时强降雨,对芭蕉的开花影响特别大,造成花期延时、不整齐。 在浙江嘉兴,因为高温缺水,老农自发的提到发生在民国二十三年的干旱。往年中元节后即可发芽的秋冬蔬菜,如上海青、萝卜、包菜等,今年因为缺雨,始终迟迟不敢下种。 我们在想,过度依赖于电力与天然气的现代生活是否足够可靠?尤其在气候异常、能源短缺的当下与未来,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如使用柴火的土灶、天然冰箱的井水、屋前瓦后的食物等等,看起来是一个优良的备选方案。 我们不应该就这样草草的、快速的、全面的把传统抹去。 乡村建设与振兴,也不应该仅仅是现代城市生活在地理位置上的翻版,而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可能。一种对大自然敬畏与合作、对电力与天然气的过度依赖保持警惕,始终独立、自持而饱满的生活态度。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唐亮,家庭生态农场,目前生活工作于四川金堂。公众号:亮亮农场 @李程,生态水果种植,目前生活工作于云南元江。 时间轴: 00:00-00:45 开场+主播介绍 00:45-01:52 嘉宾介绍 01:52-02:14 处暑节气的概况 02:14-03:05 杜玥:威海的处暑已经感到秋天的凉意 03:05-03:18 唐亮:成都的处暑还在高温预警 03:18-05:52 鱼缸:嘉兴异常的高温干旱 05:52-07:26 李程:云南元江的处暑节气,如何一边经营农场一边打工 07:26-10:28 唐亮:炎热干旱的成都田间,对异常气候的观察 10:28-11:27 唐亮:四川用电紧张的现状 11:27-16:24 杜玥、鱼缸、唐亮:住在村里如何摆脱对电器的依赖 16:24-19:32 鱼缸:过去易发生灾荒的苏州还不是“天堂” 19:32-20:16 李程:在云南学会了不用电饭煲煮米饭 20:16-21:59 杜玥:在村里大铁锅蒸饭菜又简单又省柴 21:59-22:38 鱼缸:用柴火煮饭的技术要领 22:38-23:21 唐亮:四川的米汤 23:21-25:23 鱼缸:嘉兴隆重的中元节,异常天气下的田间劳作和观察 25:23-26:49 杜玥:威海异常的大雨 26:49-28:48 李程:元江高温下农人的劳动时间,气候灾害对作物的影响 28:48-32:59 鱼缸、唐亮:小农对于当今社会的多维度价值 32:59-36:33 唐亮、鱼缸:承包大户和小农的平衡

36分钟
99+
2年前

13立秋:松茸、采山生活与荒野的尺度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立秋」这一期,我们首次把目光投向了大兴安岭与小金等边疆的传统“农业”—— 野生采集。 在小金,正是采集松茸的季节。气候的异常与采集的过度市场化面向,使得松茸面临不可持续的危机。如何在农民的生计、市场的需求与环境的保护三者之中,保持一种平衡? 与关内的持续酷热相比,大兴安岭的树叶已经开始微微泛黄,有些地方甚至零星飘起雪花,而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蘑菇、木耳、野生蓝莓、松仁、榛子等。 采山,原本是闯关东的汉民在艰苦的气候条件下,向东北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等,学习的一种生存方式。而在温饱已不成问题的今天,采山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不同的采山方式,会对自然产生哪些影响? 现代人,因为厌倦了城市生活,而心向“荒野”。在现代生活的便利性与传统生活的自然性之间,荒野的尺度如何把握?或许,源自少数民族的采山生活,能给我们带来些许启迪。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金鹏,山林采集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大兴安岭。 @张小猫,生态零售平台,目前生活工作于成都。公众号:天安生活 时间轴: 00:00-00:55 开场+主播介绍 00:55-02:27 嘉宾介绍 02:27-02:58 立秋节气的概况 02:58-03:57 杜玥:威海闷热的立秋和田间劳动 03:57-05:54 月丽:深圳的气候观察和田间劳动 05:54-06:57 小猫:成都的应季蔬菜和肉沫豇豆 06:57-08:15 鱼缸:桐乡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儿时的“零食”甜芦粟 08:15-10:58 金鹏:大兴安岭的立秋和高寒地区珍贵的蔬菜 10:58-13:21 鱼缸:东北的采集和汉族传统农桑的对比 13:21-18:43 金鹏:为什么在这个年代还有“野生采集”这种古老的农业形式 18:43-19:20 鱼缸:美国也有从事“现代采集”的群体 19:20-20:38 小猫:川西高原藏区以采集为生的人们 20:38-21:37 金鹏、月丽:吃山人不再只是靠山人 21:37-23:17 鱼缸:在温饱无忧的今天,野生采集意味着什么 23:17-25:23 金鹏:野生采集对有些人来说,不是简单的食物需要而是精神需要 25:23-26:39 鱼缸:在“人为”和“野生”之间找到平衡 26:39-28:59 鱼缸:历史悠久的湖羊圈养 28:59-29:29 月丽:大自然的“野生感”是人类的一种需要 29:29-34:17 小猫:当地人野生采集的态度是怎样 34:17-36:52 月丽、小猫:采松茸的“规矩” 36:52-39:45 月丽、金鹏:怎样让野生采集更可持续 39:45-41:28 小猫:气候异常对松茸产量的影响 41:28-43:19 鱼缸:不再想去改变太多,专心做好自己 43:19-44:45 鱼缸:江南地区从蚕丝的产区变为消费主力 44:45-46:58 金鹏:东北的可持续采集只能依靠外地消费者 46:58-48:11 小猫:作为销售平台能对野生资源的保护做什么 48:11-49:50 月丽、小猫、金鹏:政府对于野生采集的约束 49:50-51:43 月丽、小猫、杜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野生采集

51分钟
99+
2年前

12大暑:漫漫长夏,我们聊了聊桂味荔枝、香云纱与农场生活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大暑」,在土地物产上北方终于“赶上”南方(而不像此前的节气,总是南方先上市某种食物)。“赶上”的意思,除了豆角、瓜类、番薯等,南北方的自然农场都没啥菜可吃的。 嘉兴的杭白菊已经完成了第二次掐尖;烟台的苹果已经长大,竹竿撑枝防压断;广东为忙碌的秋种做准备,育秧育苗整地;威海的麦田割草、休耕。 小而美的生产者,总是想要把最正宗的地方风物与自然生活传递给外界,但往往因为过于专业而不被充分理解。 比如,广东人爱吃的、能分辨的不同荔枝口味,桂味、糯米糍、妃子笑,到了江浙和山东,就简化成“核小肉多就是好荔枝”。 在坚持生产水准的同时,如何平衡专业与大众认知,去更好的向外传递知识与文化,是我们此次讨论的新议题。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立君,生态苹果农,目前生活工作于烟台。公众号:李立君生态农园 @郭锐,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广东。公众号:一田公社 时间轴: 00:00-00:39 开场+主播介绍 00:39-01:17 嘉宾介绍 01:17-01:56 大暑节气的概况 01:56-04:34 郭锐:广州无风湿热的酷暑 04:34-05:17 杜玥:威海夏天的海风 05:17-06:36 立君:烟台在夏季的雨天骑车还很冷 06:36-07:02 郭锐:在广州从化没有海风只盼台风 07:02-08:20 鱼缸:比广东还热的嘉兴,西瓜说馊就馊 08:20-09:44 杜玥:盛夏中劳动后才能吃西瓜 09:44-11:07 鱼缸:生鲜店老板亲自种瓜生意火爆 11:07-11:58 立君:对于消费者来说,水果的口感才是硬道理 11:58-13:20 杜玥、鱼缸:非专业人士吃不同荔枝的感受 13:20-14:10 郭锐:荔枝生产者对不同荔枝的评价 14:10-18:42 专业人士该如何让普通消费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产品 18:42-20:53 郭锐、鱼缸:产品的介绍文案是越专业越好吗? 20:53-21:49 杜玥:作为消费者,我愿意为“人”买单 21:49-22:58 鱼缸:讲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 22:58-24:29 鱼缸、杜玥:和工作伙伴的分工 24:29-25:14 立君:作为农人,工作安排灵活多变 25:14-26:08 郭锐:做事情要看心情和状态 26:08-27:11 立君:自己和团队工作状态简单轻松的原因 27:11-29:17 郭锐、立君:种菜农场也要更精简才能轻松 29:17-30:53 鱼缸:返乡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生活状态的调整 30:53-31:43 郭锐:农场在广州的优势,渐渐形成小社区 31:43-32:58 鱼缸:嘉兴的菊田出现马陆和蛤蟆,准备养秋蚕 32:58-33:56 立君:烟台的苹果已经长大,竹竿撑枝防压断 33:56-35:24 郭锐:广州为忙碌的秋种做准备,育秧育苗整地 35:24-39:48 杜玥:威海的田间观察和麦田休耕

39分钟
99+
2年前

11小暑:去新疆种地也许是个好主意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第11期「小暑」,赶上暑假,看见许多朋友在敦煌、新疆旅游,就想找大西北的农友聊聊(想着西北的瓜、人就凉快了)。于是,这期节目邀请了在新疆库尔勒种梨子的老宋,以及正在西北游学的生态农人郭锐。 小暑时节,从南到北,全国普遍高温。深圳一直下雨,又到了台风的季节,现在屋顶农场的菜很少,也容易生病,只有辣椒、茄子、丝瓜等。 今年江南的梅雨季雨水少,大家担心雨水都留到了7、8月份。杭白菊第一次完成掐尖(一共三次)。威海气温相对凉快,但是也是草野蛮生长的季节,村民说“草把庄稼咬死了”。 我们进而讨论了几种不同的除草方式及其影响。 聊的时间是晚上8点,正是新疆夏天干农活的最佳时段(天还大亮)。因为白天太热(35-40度),阳光暴晒,无法劳动。大家却在讨论中一直认为,在东部做农业比新疆更辛苦。新疆、阿拉善等边疆地区,相对内卷的东部,生活幸福指数更高。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老宋,生态梨农,目前生活工作于新疆库尔勒。 @郭锐,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广东。公众号:一田公社 时间轴: 00:00-00:56 开场+主播介绍 00:56-02:50 嘉宾介绍 02:50-03:32 小暑节气的概况 03:32-03:37 杜玥:威海的气候观察 03:37-04:15 月丽:深圳的气候和田间观察 04:15-04:37 鱼缸:嘉兴的气候和田间观察 04:37-05:55 鱼缸:承包大户打药对蚕农的影响 05:55-07:14 杜玥:村民建议打除草剂 07:14-08:16 郭锐:广州的田间观察,满村的农药味 08:16-08:51 老宋:库尔勒的气候和应季果蔬 08:51-10:21 老宋:生态果园与常规果园的不同,近期的田间劳动 10:21-12:18 月丽、杜玥:不同环境中生态种植的杂草管理 12:18-13:50 鱼缸:新产品真丝枕套的研发 13:50-16:48 鱼缸、郭锐:种水稻的承包大户为什么不用插秧机作业 16:48-19:24 鱼缸:农田重要的排水沟已经长满杂草没人清理 19:24-22:45 郭锐:广州农人去大西北的农场“休假” 22:45-28:20 郭锐、鱼缸、老宋:边疆地区人民的幸福生活 28:20-30:34 鱼缸:江浙沪的高压生活 30:34-31:26 郭锐:广东人务实不攀比 31:26-32:35 郭锐:在广东做农业比北方更辛苦 32:35-34:45 南北不同地方的热感差异 34:45-36:34 老宋:土壤改良后在销售上的变化 36:34-38:44 老宋:改变种植方式后痛苦的“爬坡期” 38:44-41:17 郭锐:西北游对自己做农场的启发 41:17-44:08 鱼缸、郭锐:做生态农业尝试不同的合作形式

44分钟
99+
2年前

10夏至:新东方卖农产品与小农的远去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在第10期「夏至」中,我们邀请到来自烟台的果农立君和四川的水果供应链从业者贾焱。 夏至时节,胶东半岛开始变得闷热,早上的农活干到10点就需要避暑休息。病害容易在这时候侵染苹果树,所以会用波尔多液去保护叶子,同时喷醋补充有机小分子。 江南正值梅雨。稻田的秧苗刚出水面,春伐的桑树长出新桑叶;正是吃杨梅和槜李的季节。地处岭南的深圳,龙舟水还未结束,常有雷暴雨预警,荷花茂盛。 四川的作物生产介于江南与岭南之间,冷棚的西红柿已经上市,茄子有一定产出,辣椒进入丰产期。 站在农业一线的角度,我们讨论了新东方转型销售农产品的事件。营销方式的创新,到底能否增加农民的收入?到底是农民需要新东方,还是新东方更需要农民? 如果农业的主体正在从传统的小农转向更具实力、更有规模的农场主和农业公司,那么,如何避免过度的工业化导致的诸如食品安全等的公共问题的发生?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是否需要有价值传承下去?如何平衡?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立君,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烟台。公众号:李立君生态农园 @贾焱,水果供应链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四川。 时间轴 00:00-01:00 开场+主播介绍 01:00-01:39 嘉宾介绍 01:41-02:12 夏至节气的概况 02:12-03:04 杜玥、立君:烟威地区的气候观察 03:04-03:40 贾焱:四川的气候观察和田间劳作 03:40-04:24 鱼缸:嘉兴的梅雨季 04:24-05:48 月丽:深圳的气候和自然观察 05:48-07:02 鱼缸:嘉兴的应季果蔬和田间观察 07:02-10:19 立君:苹果树的情况、相关的昆虫和果树管理的操作 10:19-13:03 杜玥、立君:烟威地区的小麦 13:03-13:41 立君:果园里养鸭子控蜗牛 13:41-14:46 月丽:深圳屋顶菜园的蜜蜂 14:46-15:55 鱼缸:邻居家养蜜蜂、不同燕子的故事 15:55-17:49 贾焱:四川的应季蔬菜和水果 17:49-25:25 大家对新东方直播带货农产品的不同看法 25:25-27:19 鱼缸:生产者的两难——品质和收益的平衡 27:19-28:45 鱼缸、贾焱:消费者面临的不同选择——去水果店还是网购,哪个更新鲜? 28:45-31:25 立君:和更多注重品质的农友合作 31:25-33:39 鱼缸:“谷贱伤农”在现在的语境下还适用吗? 33:39-35:25 立君:对烟台苹果产区的分析和展望 35:25-46:11 对“职业农民”的看法

46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