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立夏:难道,澳洲才是返乡青年的天堂?

本期简介: 题图:春蚕(浙江桐乡) 这次我们和澳大利亚的返乡青年思遥聊了聊。 澳洲的气候、作物、消费文化、土地政策等和中国截然不同。相对比较稳定的土地政策,让我们羡慕不已。因为先是鱼缸,后是杜玥,都面临村中土地的不确定性。以至于不得不感慨,反而是屋顶农场这种形式比较稳定(不可能随便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 另一方面,即便是拥有稳定土地的澳洲,消费者也更加认同在地食物、保护在地农耕文化,返乡青年仍然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在工业主导的社会面前,农业仍然是弱势行业。 或许,我们终究需要认识到,农业和工业并不是并列的、均质的,如同三个产业理论所认知的。 农业是一种根本就不同的思维方式。 时间轴: 00:00-03:35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3:35-04:54 杜玥:威海立夏节气观察 04:54-07:36 思遥:澳大利亚的立冬节气 07:36-13:17 鱼缸:养春蚕,烧野饭,聊婚俗 13:17-17:42 月丽:深圳屋顶农场大丰收,立体种植实现高产出 17:42-21:04 可持续农业不能养活人类? 21:04-26:05 思遥:目前在澳洲农场的生活日常 26:05-31:15 在澳洲买地好像也没有多贵,但农场还是不赚钱 31:15-36:26 国内外的土地政策对返乡青年的影响 36:26-44:51 澳洲的有机食品消费环境比国内更好? 44:51-48:22 突然就聊到了种小麦 48:22-52:10 从开荒开始种菜,国内外的种地差异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思遥,目前生活工作于澳大利亚的农场。公众号:思遥Diamour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52分钟
99+
1年前

返乡十二年:从广告人到养蚕人

可持续食农媒体“食通社”的编辑天乐、泽恩和王昊来到浙江桐乡走访调研,并与鱼缸录制了一档播客,内容主要为鱼缸的返乡经历和思考。 以下内容来自“食日谈”: 节目介绍: 这期节目里,食日谈主播来到了浙江桐乡,跟着返乡青年于建刚去拜访他出生、长大又回归的村庄,去看村里最后一亩杭白菊及背后的生物多样性和江南文化,还有他家养蚕缫丝做蚕丝被的现场,刚刚腌下的榨菜…… 作为一位江南农家子弟,于建刚考上了大学,进入了知名外企从事广告行业,这一切似乎都通往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为什么他会选择和爱人返乡,从事生态农业? 于建刚也属于返乡青年中的“异类,他认为养蚕缫丝、采菊晾茶这些农事,就是为了“表明自己是谁”。他也说,在新的一波返乡青年“眼中,乡村的价值被其他“更大的声浪”盖过了。那么他如何看待自己和其他返乡青年的区别?他所坚持的价值究竟包括什么? 最近,因为土地承包和道路的拓宽,于建刚的家庭农场也面临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未来他又有什么规划,能找到他理想中乡村生活的新出路吗?当农业文化逐渐成为艺术家的题材时,于建刚又在计划什么新鲜的尝试? 以往总是以文字出现的于建刚,这次将在播客中讲述返乡后的观察与思考。嘉宾介绍: #本期嘉宾 于建刚:在江南的丝绸村庄正河浜出生、长大,2008年大学毕业,在北京从事品牌咨询的工作。因为对三农问题的关注,2011年辞职,成为小毛驴农场实习生;随后,又在广西与越南交界的壮族村寨从事乡村建设的志愿工作。返乡后与妻子梅玉惠成立“梅和鱼”,从事精细工艺蚕丝被的生产与手艺传承,希望活化农桑非遗,创造新的传统。他同时也是播客“团力结构”的主播之一“鱼缸”。 #本期主播 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作为一个“伏帝魔”(潜伏在帝都的魔都人),最大的乡愁是小时候居住的街区和青少年时期常吃的饮食店被网红化了,于是每次返乡都很愁。 王昊:食通社编辑。在于建刚家的厨房里感觉回到了熟悉的外婆家。 时间轴: 0:51 还有很多人在乡下居住,没空心化的乡村生活怎么样? 02:04 乡下人“进城”的执念从哪儿来:搬进距离家乡1公里之外的公寓楼也算是“进城” 05:27 现场音:庙里的老人家声声念佛音 06:04 返乡青年回乡受到的“熟人社会”压力,从小到大都被要求“去城市获得成功” 08:11 从在北京上海做广告人,到回乡养蚕缫丝,于建刚怎么就走上了逆流人生? 13:31 坐绿皮车“城五乡二”往返通勤的一年,靠写日记调整自我 15:07 突然萌生的“用传统方式做蚕丝被”的想法,为于建刚的返乡找到了新的支点 18:38 现场音:一起去“看看”梅和鱼的桑树 25:03 将家乡的农业跟文化结合协同发展:从蚕丝被到杭白菊和榨菜 26:25 返乡青年里独特的选择:“做这些东西就是为了表明我是谁。” 35:47 小规模的家庭农场能养活自己吗?为什么比起“半农半X”,于建刚更愿意叫自己“打零工的农民”?最近,因为土地承包和道路的拓宽,于建刚的家庭农场也面临着意想不到的困难 38:10 保留农业传统,申请世界遗产,只是一种当代人参观博物馆式的快闪体验吗?当农业文化逐渐成为艺术家的题材时,于建刚又在计划什么新鲜的尝试? 45:30 返乡概念流行,让“乡村”变得复杂,背后有没有名不符实的炒作? 50:31 “乡村是我的自留地”:让城市的归城市,乡村的归乡村 于建刚和妻子梅玉惠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就有了“梅和鱼”这个品牌。 生物多样性的传统农桑,由远及近:桑林、玉米、水稻、棉花、杭白菊。 在低低的桑树间套种榨菜,这在嘉兴已有90多年历史,并形成了著名的斜桥榨菜产区。 当地人会在即将结茧时把蚕放在竹条、秸秆等扎成的堆上,俗称“上山”。 “梅和鱼”坚持用传统的手工技法制作蚕丝被。种桑、养蚕、晒丝、做丝绵、织被。梅和鱼小两口边学边做。 在养蚕之外,“梅和鱼”还在坚持对桐乡市花“杭白菊”的生态化种植。因为缺乏经济价值,大户承包,村民已经普遍放弃种植,这已是村里的最后一亩杭白菊。 去年于建刚还曾经尝试直播自己的养蚕过程。对他来说,农事本身或许就是返乡的意义。 创作团队: 节目片头、片尾:岜农 统筹 :晓晶 制作:小葡萄 编辑:王昊 封面:万琳 #关于「食日谈」 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食通君(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联络邮箱:[email protected]

55分钟
99+
1年前

30谷雨:为什么老种子越来越少?

本期简介: 题图:老种子(农民种子网络) 随着生态农业的逐渐普及,消费者越来越关心食物的健康。 但很少有人关注到更前端的种子问题。 现在,农民每年都需要购买商品种子,能留种的种子越来越少。商品种通常更多考虑产量和抗性,而忽略种子背后的地方味道和文化。 时间轴: 00:00-01:34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1:34-05:36 谷雨节气介绍和观察 山东威海小麦 浙江桐乡蚕匾 05:36-15:55 农民种子网络的十年,连接农民和科学家 15:55-23:36 农民获得老种子的途径有哪些 23:36-25:22 美国育种教授的面包工作室 25:22-27:52 自制辣条和豆腐的实践 27:52-35:01 老品种的消失 35:01-42:23 跟种子打交道的发现,种子的文化功能 42:23-47:47 国外的种子系统和国内的比较,新品种为啥产量高 47:47-54:11 夹缝中的小农和科学家的平行世界 54:11-57:09 老种子保护的困难和未来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管奇,目前生活工作于昆山。公众号:农民种子网络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57分钟
99+
2年前

29清明:和未来学家聊了聊未来乡村

本期简介: 题图:老坛榨菜腌制(浙江桐乡) 本期我们和致力于未来研究的Lynn、Candy和Bin三位未来学家聊了聊他们眼中的乡村可能。 从城市乡村主义、城五乡二、数字游牧,到候鸟双栖、驻村创变,乡村正在被重新阐释。 当乡村本来的概念逐渐消解;当农民、农村、农业,不再全然捆绑,而似乎可以任意组合;我们不禁要问,乡村的核心本质到底是什么? 时间轴: 00:00-02:32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2:32-09:16 未来学家俱乐部的介绍,关于“来去城乡—年轻人未来乡村生活趋势“的研究 09:16-26:37 清明节气的观察和记忆 桐乡 威海 上海 26:37-33:20 江南地区不同乡村的变化 33:20-37:08 新乡村的不同类型 37:08-41:50 在乡村营造社区的案例和经验 41:50-50:17 返乡不一定是物理概念,在城市中也可以有跟自然融合的生活状态 50:17-53:15 屋顶农场在北方也可以吗?屋顶农场对建筑本身有没有要求? 53:15-56:58 城乡之间的多种可能性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Lynn(下图)、Candy和Bin,目前生活工作于上海。公众号:未来学家俱乐部 《“来去城乡”白皮书》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56分钟
99+
2年前

28春分:到底什么是可持续农业?

本期简介: 农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缩影,是人们生活状态的时代窗口。 过去的四十年,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业也在被“工业化”,传统乡村在消失,土地也沦为“生产机器”。人与土地的分离,植物与动物分离,土壤活力的消失,越累越多的生命成了“孤岛”,成了社会工业化、机械化大生产的一环。 “物极必反”,过去的十年,是一个充满反思与觉醒的十年。可持续农业的提出就是一个证明。 花儿生来带蜜,蜜蜂喜欢采蜜,自然而然帮助花儿完成了授粉。 蚯蚓天性喜欢在土壤中穿梭,自然地把空气、水分、养分也带入到了土壤,为植物根系的生长创造了有益环境,根系发达,保护土壤结构耕稳固,也为蚯蚓带来了更多的有机物营养和生存空间。这是它们共同的家园。 大自然本身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循环生息,充满力量! 可持续农业要做的事情,就是重建生命生态的循环,让农业回归自然的状态。农人要做的就是观察自然、了解自然,应用自然的规律、研究适合当时当地的技术与方法,与自然协作实现农业更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农业给我们的启示,生命与生命之间是相互滋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也是,我们希望让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人们有更多的连接,一起选择我们希望的可持续食物的生产方式,共建我们理想的世界,一起回归自然而然的生活。 本期播客我们围绕《可持续农业:案例与经验》的出版,讨论了近十年来可持续农业领域全国中小型农场的实践与反思。 回望过去的十年我们走过的路,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甚至我们批判的化学农业,都有其价值。究其本质,不应该被标准或理念所限,回归真实的自然本身,尊重土地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尊重当时当下的人事物的条件,采取适当的技术方法,不应“拔苗助长”或“把理念当现实”。不管是生产,还是经营,都是如此。 过去十年很多返乡新农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要轻易返回乡村,或给自己立一个“什么农法”的旗帜,一定要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条件做出选择。 可持续农业给我们的启示,生命与生命之间是相互滋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也是,我们希望让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人们有更多的连接,一起选择我们希望的可持续食物的生产方式,共建我们理想的世界,一起回归自然而然的生活。 时间轴: 00:00-06:04 开场+自我介绍+节气观察 06:04-09:25《可持续农业:案例与经验》经过疫情三年终于出版 09:25-12:11 月丽:“可持续农业”的来历 12:11-15:44 立君: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立框架” 15:44-31:18 四人关注到“可持续农业”的契机 31:18-34:01 立君:东西方思维的不同,有了系统观如何应对病虫害 34:01-37:25 月丽:建立生态系统让农业进入良性的循环 37:25-43:06 立君、月丽:如何建立自己本土化的生态农业技术 43:06-54:14 不要拘泥于僵化的标准,有机农业也是一样 54:14-65:01 “有机”更多的是一个市场概念,还是真实地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建立了连接 65:01-75:05 年轻人回到农村的生计问题 75:05-76:44 杜玥:当可持续的农业和生活变成自然而然的状态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立君,立君生态果园负责人,目前生活工作于烟台。公众号:李立君生态农园 《可持续农业:案例与经验》购书链接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76分钟
99+
2年前

27惊蛰:等待苏醒的乡土少年

本期简介: 惊蛰是一个春气萌动,万物生机盎然的时节。 因为前段时间,看到一篇《在板结的土地上,我们可否合力撑开一小条裂缝》的文章,主要谈农村青少年在主流教育之外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可能。 这一期就专门请到了文章的作者、实务学堂的创始人欧阳艳琴老师来聊一聊。(因为时间较有限,可能内容并不够充分)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现在的农村青少年“两不靠”的尴尬处境。因为乡村文化的衰败,既不像以前的农村小孩在村里有稳定的生活,和自然有连接;又不像真正的城里人,享受城市的良好资源。 还有一点是成为“珍贵的普通人”。 其实,从我个人而言,返乡就是要成为我的父母,成为养蚕人,成为一个农民。它是再普通不过的职业。但“成为普通”,却已经花去了10多年的光阴,它甚至是你一辈子都在走的路。 时间轴: 00:00-02:13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2:13-03:18 鱼缸:自己读农业大专的经历 03:18-11:43 欧阳艳琴:实务学堂与一般的职业学校/专科院校的区别 11:43-14:42 鱼缸、欧阳艳琴:青少年和成年人都需要思考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做 14:42-18:00 杜玥:农耕学校的经历和自己对职业方向的探索 18:00-27:47 欧阳艳琴:实务学堂在教孩子哪些实用的职业通用技能,如何解决孩子的认知问题 27:47-39:25 鱼缸、欧阳艳琴:实务学堂如何结合农村孩子的特殊状况支持他们自立 39:25-47:52 鱼缸、欧阳艳琴:从“普通人”到“普通人”的变化,国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可以把普通的职业做得不普通 47:52-49:31 欧阳艳琴:自己在做教育领域的这几年心态上的变化 49:31-52:13 鱼缸、欧阳艳琴:有多少农村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 52:13-56:45 欧阳艳琴:砍掉专业技能的课程,从实务学堂出来返乡的孩子怎么样了 56:45-60:39 惊蛰节气介绍和三地的自然观察 60:39-61:57 鱼缸:成为一个“普通人”也并不容易 61:57-66:11 获得幸福的能力比获得“高级”的职位更重要 66:11-69:03 杜玥、鱼缸:成绩好的孩子可能比起读大学反而更想要职业的培训 69:03-71:02 月丽:从每个人的意识转变开始推动社会的改变 71:02-73:02 杜玥:人是不能简单地用学历或者职业来标签化的 73:02-74:19 月丽:“我们从来没有现代过”,我们都在路上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欧阳艳琴,实务学堂创始人。公众号:实务学堂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74分钟
99+
2年前

26雨水:三人行 | 我要的不是一个农场,而是一个村庄

本期简介: “三人行”是团力结构新的栏目尝试。并不聚焦外在的主题或嘉宾,而是向内看。基于三个主播自身自然生活方式的亲身实践与体认。 雨水节气南北气候悬殊。地处北方的威海仍然较冷,地里没活;深圳已经回暖,菜长得很快,各种菜很丰富;处于南北之间的江南,则冷热交替,还无法养蚕。 新的一年,杜玥想养鸡,但又怕人出去几天,鸡没人照顾,我们讨论了技术可行性。鱼缸的村庄面临拆迁,正在找一个新村子,继续传统的养蚕人文化。月丽则在过于繁忙的农场生产中,反思如何照顾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更进一步,我们又检视了各自返乡的动机,如何与人协作,如何处理和商业的关系。 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农场,而是一个鲜活的村庄。这里的“村庄”,是指人的集合和生活。对于杜玥是返乡社区,对于鱼缸是传统文化,对于月丽是耕作社群。 时间轴: 00:00-01:36 开场+节气介绍 01:36-02:20 杜玥:山东威海还是偏冷,地里没活 (晒地瓜) 02:20-02:52 鱼缸:浙江桐乡最近在下雨,气温升降反 (桑树林的榨菜) 02:52-03:40 月丽:深圳已经回暖,菜长得很快,各种菜很丰富 03:40-04:44 杜玥:已经着急想穿春装了 04:44-06:41 月丽:屋顶农场的春天非常忙,边干边规划 06:41-12:41 杜玥:在计划今年种什么,也许还尝试一下养鸡 12:41-19:31 鱼缸:准备去新的村子养蚕生活 (春剪后捆桑条) 19:31-23:06 杜玥、鱼缸:和当地村民的交流 23:06-27:22 鱼缸、杜玥:怎么知道自己选择的村子未来会不会消失 27:22-34:08 写下全年计划的时间安排 34:08-40:27 鱼缸、杜玥:跟生活/工作伙伴之间的磨合和分工 40:27-43:20 月丽:找到每个人的天性和生命愿景,自然而然地做事;连接更多有共同愿景的人组成“生态系统” 43:20-46:33 杜玥:一个不爱社交的人怎么做社区 46:33-52:15 杜玥、鱼缸:自由职业者的时间安排,接纳和伴侣的不同 52:15-59:19 “生态系统”似的组织VS纯商业运营的企业,自然的无常与规则的稳定 59:19-61:37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观察自己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61分钟
99+
2年前

25立春:返乡青年与原生家庭的和解

本期简介: 这是团力结构第2季节气播客的第1期。 立春是万物开始的气象。 选择返乡,选择与土地、与传统接近的生活方式,常常面临来自原生家庭的不解。与亲人的隔阂,可能是这种生活方式最难的部分。 这个春节,我们几个人选择了三种不同的过年方式。月丽将在山东老家的家人接到了深圳;杜玥和琪雯则从威海的村庄回到了自己老家;“梅”和“鱼”则继续在自己村里与父母延续传统的方式过年。 我们遇到了不同的挑战,但也在不同程度上,与原生家庭达成了和解。 我想,这就是节日的最大意义。 时间轴: 00:00-01:58 开场+节气介绍 01:58-03:33 月丽、鱼缸:山东菏泽老家的立春习俗打春鸡,深圳有朋友讲究“躲春”,南方有“咬春”的习俗;立春在嘉兴没有特别的习俗 03:33-05:21 威海、深圳和嘉兴的立春田间观察 威海 嘉兴桐乡剪桑条 05:21-14:22 月丽:往年在老家的过年方式,今年父母到深圳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年,观察到家庭气氛的变化 14:22-16:36 高阿姨:非常喜欢在深圳的生活,大家都很和气,都不想回村了 16:36-17:52 月丽:爸爸来到深圳后的变化 17:52-20:18 各地方言的不同 20:18-23:01 鱼缸:嘉兴过年方式在后疫情时代有了微妙的变化 23:01-24:46 梅玉惠:同在桐乡不同地方的饮食习俗也不一样,今年买了很多烟花和孩子一起玩 24:46-29:49 杜玥:烟威地区的过年习俗,今年特意了解了一下祭祀的细节 29:49-30:37 月丽:村里过年期间发生过的怪事 30:37-33:37 鱼缸、梅玉惠:嘉兴大年初一的三场祭祀和过年期间的念佛 33:37-36:11 琪雯、梅玉惠:外婆念佛的故事 36:11-41:44 琪雯:两年没回家过年了,这次回家对自己和家人的新发现 41:44-43:08 琪雯、鱼缸:亲戚长辈对做公务员和做生意的不同看法 43:08-47:45 月丽:回归本质看春节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嘉宾: 琪雯,返乡青年,与杜玥一起生活工作于威海 梅玉惠,返乡青年,梅和鱼的“梅”,负责梅和鱼的蚕丝产品生产 高阿姨(月丽妈妈),山东菏泽农民

47分钟
99+
2年前

24大寒:10个农夫来自土地的总结、新年计划和年夜饭菜单

本期简介: 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团力结构的虎年最后一期播客。 我们邀请了10位农夫,回答3个问题: 1. 过去一年来自土地与自然的感想? 2. 新的一年有什么不一样的计划? 3. 年夜饭吃什么?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与土地更亲近,生活更自然!兔年快乐!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李立君:立君生态果园负责人,目前生活工作于烟台。(公众号:李立君生态农园) @郭锐:广州从化银林生态农场负责人,目前生活工作于广州。(公众号:一田公社) @杨景勇:小农夫生态农场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武汉。(公众号:YFarmer小农夫) @米襄:村居4年,目前生活工作于黄山。(公众号:映山) @小康:小型家庭农场经营者,目前生活工作于青岛。(公众号:康鲜生田园农业) @袁清华:乐田海湾农场负责人,目前生活工作于上海。(公众号:乐田海湾农场) @大黑:绿我农场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陕西泾阳。(公众号:绿我农业) 时间轴: 00:00-01:26 开场+节气介绍 01:26-39:20 十个农夫的三问三答 39:20-40:39 杜玥:播客是自己社交的一个出口 40:39-43:06 鱼缸:播客让自己有了更多新的认知和思考 43:06-44:52 月丽:播客让我们深度聊天,照见彼此的生活

44分钟
99+
2年前

23小寒:阳了以后,我们重新思考身体与土地的关系

本期简介: 横林摇落微弄丹,深院萧条作小寒。 在威海,连下了两天非常大的雪,两周过去了,路的两边都还是很高的积雪。 武汉比往年会冷一点,小莲藕农场的水龙头全给冻爆了,甚至连武汉冬季的特色蔬菜红菜苔都给打蔫儿了。 嘉兴现在处于零度上下,没有暖气容易长冻疮。这个季节的青菜比较甜。 深圳虽然地处岭南,但这个季节和北方穿的差不多,落雨杉遇低温才变红,最近变红特别快,一天一个样子。 冬至的时候,我们的主播月丽和鱼缸都阳了,到小寒差不多恢复。所以,这一次特别邀请了两位“阳康”的返乡青年,武汉的小莲藕和嘉兴的梅玉惠,来分享对于新冠的感受、观察和处理方式。 某种程度上,这场长达三年的疫情,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和自然、身体与他者的关系。相信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调整。 恰逢新旧交替,年末的这场疾病,也给大家以时间计划明年的乡村生活安排。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梅玉惠:梅和鱼品牌主理人,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杨景勇:小农夫生态农场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武汉。(公众号:YFarmer小农夫) 时间轴: 00:00-01:02 开场+主播介绍 01:02-02:53 嘉宾介绍 02:53-04:02 杜玥:小寒节气的概况和威海的大雪 04:02-04:40 小莲藕:武汉今年的小寒格外冷‍‍ 04:40-05:17 梅玉惠:嘉兴的小寒在零度上下,但青菜正是好吃的时候 05:17-06:50 一些关于取暖的讨论 06:50-07:58 月丽:深圳的落羽杉随气温下降变红了,菜的生长速度也慢了很多 07:58-09:33 大家阳康后的闲聊 09:33-11:15 梅玉惠:对于小孩子感染新冠的观察 11:15-12:26 梅玉惠:一开始浑身酸痛很绝望,结果喝了姜汤、红糖姜水,烧了一天就好了 12:26-13:34 鱼缸:自己得新冠的过程,感觉没有那么可怕 13:34-14:47 月丽:自己吃了药,同事只喝水,大家都是10天恢复的 14:47-16:55 阳康后要像坐月子一样注意保暖,防止复发 16:55-19:25 杜玥:新冠也许是让人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自己身体的开始 19:25-22:14 月丽:身体的不舒服可以把人的意识从外面的世界拉回来,困境也有助于帮助自己想清楚到底要做什么 22:14-26:23 月丽:新年想要在工作中达到自然而然的状态 26:23-27:19 梅玉惠:梅和鱼未来发展的方向定位 27:19-30:09 鱼缸:疫情三年后依旧不自由,仍然感到困惑 30:09-35:26 杜玥:新年计划周更在村里日常生活的vlog视频 35:26-37:55 享受乡村生活与获取收入可以兼得吗? 37:55-41:00 梅玉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在很多细节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41分钟
99+
2年前

22冬至:节日、市集与线下真实的生活

本期简介: 冬至大如年。 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山东威海在今年的冬至这天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雪,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而在南方地区,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祭祖的日子。 浙江嘉兴,冬至这天除了祭祖,大家还会一起做萝卜丝青团吃。 深圳在前阵子迎来了大降温。梧桐岛在每年的冬至这天都会组织舞鱼灯活动,为城市增添了热闹的节日气氛。 在广东的农场也丰收的忙碌过后进入了相对农闲的时间,大家开始做腊肉、晒鱼干……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的是两位老朋友,广东两个生态农场的农场主,来自广州的郭锐和来自惠州的陈毅。 因为前几天在深圳的梧桐岛市集刚刚结束,所以我们聊了聊对于线下市集这种形式的看法。 近年来,线上销售好像遇到了瓶颈,太多的商品、太多的平台、太多的促销手段层出不穷。曾经风头无两的直播带货开始被大家调侃全是套路,各式各样的购物节我们也早已麻木。 很多城市有越来越多的线下市集开始组织起来,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但都给人们创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于已经习惯网购的现代人来说,这种机会本身已经很珍贵了。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作为摊主和消费者,分享了一些自己在不同的市集摆摊/购物的经历和回忆。 另外我们聊到了“副业”对于生态农场的重要性。比如主要种植生态蔬菜的郭锐可以通过农场优美的生态环境组织体验活动;主要做体验活动的陈毅可以通过种植不同季节的单品来提供给会员以外的更多消费者;而主打产品是蚕丝被和杭白菊的鱼缸则可以在养蚕的过程中给有需要的客人提供少量的蚕砂和桑葚酱……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陈毅:叁物园农场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惠州。(公众号:叁物园) @郭锐:广州从化银林生态农场负责人,目前生活工作于广州。(公众号:一田公社) 时间轴: 00:00-00:57 开场+主播介绍 00:57-01:28 嘉宾介绍 01:28-02:17 冬至节气的概况 02:17-03:57 鱼缸:嘉兴的冬至祭祖,做萝卜丝青团 03:57-04:18 陈毅:惠州的冬至也吃萝卜粑,做腊鸡腊鱼 04:18-07:10 月丽:深圳的冬至大降温,一场非遗舞鱼灯的庆祝 07:10-08:08 鱼缸、郭锐:桑基鱼塘分鱼的记忆,广州冬天做鱼干 08:08-09:42 郭锐:在农作物收获后的冬至做各种美食犒劳一年的辛苦 09:42-11:32 月丽:上周梧桐岛市集和论坛的情况 11:32-12:08 陈毅:线上的论坛发言不如现场的氛围和感染力 12:08-13:43 鱼缸、月丽:对于各种各样线下市集的看法,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13:43-20:54 鱼缸、郭锐、杜玥:作为摊主参加市集的经历 20:54-22:36 鱼缸:做短视频分享蚕丝相关的知识 22:36-26:13 在市集上面对面交流的好处 26:13-28:15 陈毅:农场经营的转变,打造应季的单品 28:15-31:12 月丽:发挥生态农场的生态价值和生命价值 31:12-32:17 鱼缸:养蚕过程中的中药蚕砂、僵蚕也可以作为产品 32:17-34:26 陈毅:生态农场发展副业来配合主业 34:26-38:25 鱼缸:养蚕的桑树结出的桑葚也可以作为“副业”,保留传统的养蚕文化 38:25-40:31 疫情放开后大家的现状,闲聊

40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