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简介: 题图:威海的红薯 这一期我们的嘉宾是朋月,她今年春天才在威海包下十几亩果园尝试有机种植。 作为一个90后的女生,独自来到陌生的村庄转行做农业算得上是一个很勇敢的决定了。 从辞职找地到同父母的关系,朋月在认真地做每一步人生选择,也在认真地观察这段经历中的自己。 虽然新生活的滤镜逐渐被现实敲碎,眼看着第一年没有产量,要妥妥地赔掉房租和地租,但农耕过程苦中的甜好像还能让她再坚持一下,经历了一番挣扎思考,朋月觉得这个冬天临时打打工也不失为一种半农半X的生活选择。 我们还聊到了返乡青年或农业创业者对于具体方向的选择和对于传统农民生活方式的看法。传统农民的副业可以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也可以是农闲时节为了换取其他物品或服务的外出务工,总之也是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另一种方式。 时间轴: 00:00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1:25 霜降节气介绍和各地的节气观察、农事活动和饮食 08:09 杜玥搬家进展 13:19 朋月辞职后决定做农业和找地租地的经历 25:13 妈妈帮女儿找做农业的地?真有这种母女关系 36:04 做农业的同时去打工是背叛自己选择的“农民身份”吗? 45:49 纯做农业一产跟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冲突,农民的副业意味着什么 59:00 农业三产也没有那么容易,根据个人特质选择做农业的领域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你现在也可以在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朋月:实践有机种植的新手农夫,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悬崖上的智齿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简介: 题图:千岛湖村里的猫 这一期我们跟刚刚开始做农夫市集的裴红聊了下市集、可持续小店和城乡关系。 发达如杭州,对于“有机”“生态”农业的理解,也仅限于“农家自己生产”。我不禁反思,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鸿沟恐怕是很难跨越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将土地的信息有效传达给城市的消费者? 当下的可持续生活小店,呈现两种典型的境遇:时尚和反消费。如果是时尚,则仍然昂贵,多数人负担不起;可如果倡导反消费、反包装的理念,多数人又难以接受。 这期播客,有助于提醒生态圈/可持续圈的我们,跳出自己的固有看法,从长计议,想想如何更好的做城乡沟通。 时间轴: 00:00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1:32 寒露节气介绍和各地的节气观察、农事活动和饮食 17:14 在上海探访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小店 20:53 裴红做杭州农夫市集的起因 27:31 菜场调研的意外发现,消费者对“有机”的理解 33:21 作为市集的举办方,对于城市中的各种市集的形式、作用的观察 41:09 作为摊主参与市集有哪些考虑,生态农产品在大城市怎么卖 51:47 全国各地的可持续生活小店 56:35 为什么江浙沪的农夫市集开不下去 68:56 一些闲聊(千岛湖,瓦依那)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裴红,农夫市集发起人,目前生活工作于杭州。公众号:画外桐坞农夫市集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简介: 题图:吉林大学校园内的白杨树 最近被瓦依那的《大梦》刷屏了。之前也听很多农友说起过;21年,在昆明的一个农业会议上,终于见到瓦依那的主唱芭农。 秋分这周正好在东北出差,回到阔别15年的大学校园,整个人是恍惚的,犹如昨日。想起自己毕业后,跌跌撞撞回乡的路,至今也仍在探索。 杜玥因为跟房东没谈拢,突然要离开已经住了三年的房子,也很恍惚……本来以为已经稳定的生活突然脱轨,不得不再重新思考自己后面要在哪里、跟什么人、做什么事。 月丽说,听完《大梦》的感触是人不要追着事情跑,而要回到自己。返乡,找到属于自己的使命与天赋,不正是抓住一条线索,然后得以慢慢的走出梦境吗? 时间轴: 00:00 开场+主播介绍 01:01 秋分节气介绍和各地的节气观察、农事活动 08:12 鱼缸:毕业15年后第一次回到大学,很恍惚 13:37 月丽、鱼缸:听《大梦》有感 20:33 月丽:陷入工作的迷失,觉察后的接纳、转变 26:18 杜玥:房子突然退租后,对自己和未来的重新思考 32:51 鱼缸:找村子的经历,挑选村子和房子的思路 38:50 杜玥:试图看清自己目前混乱的状态,一边焦虑一边期待 45:00 月丽:在尼泊尔的禅修中学习如何面对“中阴”中蕴含的巨大转变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简介: 题图:威海的丝瓜和西红柿 月丽前段时间去了尼泊尔禅修。其实,种地(以及养蚕)也可以作为一种觉察自己的方法。 在跟自然和土地的互动里面,觉察我们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下可能对土壤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种的菜(养的蚕),每天在更新,在生长,也在变化。在跟自然的互动当中,实时的提醒和觉察。这种回归到自然的节奏,会提醒自己,放下一些想象出来的东西。 因为自然就是客观,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遇到风雨,它就这样反应;大晴天就那样的反应。很客观的一种变化。通过农耕的观察,和内在沟通,“把自己种回来”。 时间轴: 00:00 开场+主播介绍 01:01 白露节气介绍和各地的节气观察、农事活动 06:25 没长成的玉米直接做绿肥?土壤表面做覆盖的利弊 15:38 城市园林废料再利用的方式 20:29 月丽去尼泊尔禅修的原因和体验 38:09 种地能作为禅修的练习吗?传统的农民种地时的觉知是什么状态? 48:04 杜玥在农耕学校觉知自己的开始 56:03 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立场,两种不同的“愤怒” 60:08 桐乡的中元节,从“苦圆子甜馄饨”看农耕文化中的生活节奏 66:06 鱼缸对于工作价值的认知,返乡的两种极端 72:19 《美而简:生活的艺术》的分享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简介: 题图:农场主夫妇崔崔和老吴 跟崔崔认识是在几年前做第七期《可持续农业》杂志的时候,当时去原宿自然环保农场只是短短地待了一两天时间,但这已经足够让我们认出彼此是同道中人了。 今年的处暑节气跟七夕节挨着,本想在这期播客找崔崔和老吴来聊一下他俩这么多年一起经营农场的故事,以为是一个爱情特辑,结果聊来聊去还是关于农场本身的内容更多。 我们聊到了他们对于在中国做农业的看法、如何确定经营农场的思路、所谓的环保农场到底意味着什么……总之把原宿的特别之处聊出了七八成吧,剩下的可能还是要亲自去体验一下才能完全明白。 时间轴: 00:00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1:26 处暑节气介绍和各地的节气观察、农事活动 10:35 原宿自然环保农场的来历,如何确定农场的定位 18:10 两口子一起做农场有矛盾了怎么办 25:21 虽然农场的土地不稳定,但崔崔和老吴并不在意 33:10 接受不同类型的工作坊,把农场的活动日常化 43:26 在土地上的收获:顺应、连结 47:10 为什么农场名字中会有“环保”二字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崔崔和老吴,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江苏东台。公众号:原宿自然环保农场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简介: 题图:希希和她的乡村游学面包车 我是在去年的种子网络培训上认识的希希,一个90后种地女生,觉得挺难得。 今年春天,她告诉我刚刚从工作了4年的生态农场辞职,想来看看我们养蚕。来的时候,春蚕正好在作茧。 希希开了一个面包车,车厢里挂满了晾晒着的衣服,感觉是一路睡在车上过来的。一问才知道,这是她刚辞职才买的二手车,准备开车到各个地方的乡村和农场看看,最后目标是回到自己老家种地。 3个月过去,希希确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只是待了没多久。 她又开着那辆二手面包车上路了。 时间轴: 00:00-01:20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1:20-08:00 立秋节气介绍和田间观察 08:00-11:20 毕业即种地 11:20-16:09 辞职、对自己未来农场的想象 16:15-19:50 对有机农业的观察和理解,生态水稻的种植要素 19:50-23:48 回不去的故乡 23:48-29:01 希希拜访各地生态农场的见闻和对自己的启发 29:01-36:26 返乡青年也送孩子上暑期补习班?鱼缸的孩子暑假怎么过 36:26-40:26 鱼缸总结返乡做农业的要点(个人经验)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希希,90后生态农人,目前开着车在各个农场游学。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本期简介: 题图:阿茂的农场和村子 认识阿茂很多年,上周第一次去他在福建闽侯的农场。 跟我自己,或者跟许多辞职返乡的人不一样,阿茂大学一毕业就选择种地了。因此,虽然是90后,阿茂种地已经小十年。 在阿茂来之前,村里的土地已经荒了很多年。地里长满野草和芦苇,种地前先要开荒,光是草就先后烧了3遍。 最近看一篇《辞职回乡种地,我只坚持了半年》的文章,讲主人公种地、半年亏掉20万积蓄,最后不得不放弃。 有农友评论:“进入农业的门槛已变得非常高,1规模,2资金投入,3运营管理。以上3点同10年前比,都有一个量与质的提升。我的理解,随着时代发展,农业已不再适合个人创业。” 种地10年,阿茂的农场从1亩变成100亩。 农业既不是那么简单,半年时间,西红柿都还没收获,就匆匆离场;农业也不是令人畏惧,高不可攀,在谈论规模、资金和运营之前,还是先自己下脚,感受下土地的温度吧。 时间轴: 00:00-01:02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1:02-04:43 大暑节气介绍和田间观察 04:43-10:11 农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从事一线农业生产是“稀有物种” 10:11-14:43 为什么有人做农业半年亏20万?从种2亩地到经营100亩农场中间经历了什么 14:43-24:03 做农业入不敷出怎么活下去?开源节流 24:03-31:27 有些情况下宁愿让地荒着也不要种东西,在实践中的那些必交的“学费” 31:27-36:25 农场小团队的分工和沟通 36:25-43:28 阿茂和阿杰(《辞职回乡种地,我只坚持了半年》的主人公)的对比,怎么能把农业持续做下去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阿茂,90后生态农人,目前生活工作于闽侯。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本期简介: 本期主打一个夏日回忆。 结夏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是佛教徒在夏天的一种起居习惯。在此期间,不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以此规避酷暑。 小时候,也没有太多旅行的机会,一般也就是“结夏安居”。喜欢在酷暑读非常厚的书,印象深刻的是读了《施公案》。 夏天的饮食也是因时制宜。用臭卤做的苋菜老杆,餐餐必备;还有雨后的鸡腿菇、晚饭配啤酒的炒螺蛳。 时间轴: 00:00-01:19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1:19-07:31 小暑节气介绍和各地的节气观察、农事活动 07:31-12:13 夏天容易疲惫,结夏安居 12:13-15:32 酷暑宜读长书 15:32-21:27 听知了,吃知了,吃臭苋菜、鸡腿菇……有什么吃什么 21:27-23:28 80后的童年回忆——卖棒冰 23:28-25:35 学划桨板 25:35-28:39 水域、稻田里的福寿螺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贾焱,农产品经纪人,目前生活工作于成都。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简介: 夏至节气,北方蔬果飘香的季节开始来临。南方进入梅雨季节或者“龙舟水”,雨水大大部分蔬菜生长缓慢,瓜果蔬菜减少了。 本期我们邀请到两位在城市屋顶农场耕种的“地主”,交流自己在农耕过程的观察与收获。这个过程我们有两个有意思的观察: 一是,从她们的经历观察到农耕的收获不只是农产品,更多的是农耕过程带给人的疗愈价值,以及以农耕为媒开启了一种新的社区感的形成。大家在这里更放松、更打开,我们“可以向植物一样的思考与生存”,植物蓬勃的生命力也感染着这里的人们,基于在这样单纯、真实的氛围里,人们也更容易找到共鸣和连接感,而打开心扉。 二是,我们发现在遵循自然农耕的种植法则下,小面积耕种(3~20平方)的地主也可以有很高的产出,单位面积产出超出了规模化种植。让我们惊叹“不是有机农业能不能养活全人类”的问题,而是有多少人愿意养活土地?人们花心思去了解植物、去培育土地就会有相应的价值回报。 我们也聊到,生态/自然农耕的价值不只是食品安全,还有精神文化价值、生态保育价值等。 在乡村从事生态农耕的农友们,在修复乡村的土壤与生态,是一项对全人类都有重要作用的工作,但往往因为缺乏人力、财力举步维艰,以“消耗自己”承担着很大的成本。也许我们可以城乡联合起来,有更多的互动和共创,发挥农业除了食物以外,更多精神文化滋养价值,协力生态农业的发展,从另一个侧面也在帮助生态农产品成本降低。 时间轴: 00:00-02:37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2:37-10:45 夏至节气介绍和各地的节气观察和农事 10:45-16:15 地里长草为什么能保护土壤 16:15-17:28 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里会留草吗 17:28-24:42 屋顶农场的肥料来源 24:42-30:03 屋顶上的蚯蚓塔和香蕉圈 30:03-35:10 屋顶农场地主们的自主设计和打造,形成了社区的氛围 35:10-40:20 开始种地后,心境更平和、为人更打开了 40:20-44:21 把“喂养土地”放在更高的优先级 44:21-47:24 生态农友为什么都很累 47:24-54:07 从土地和植物那里获得的疗愈和智慧 54:07-61:41 城市农夫对全职生态农友的建议 61:41-64:08 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消费者和生态农友联合起来‘ 64:08-66:14 农夫市集作为媒介的重要性 66:14-70:57 传递土地价值的重任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筱笛、Hurry,城市农夫,在屋顶农场种菜,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简介: 今年年初,鱼缸应约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录一个节目。和有30年历史的老牌节目《相伴到黎明》主持人林枫老师聊了聊传统蚕桑文化和他作为“最后的养蚕人”的生活。 时间轴: 01:36 第一份工作在外企大厂 06:13 辞职去做乡村建设志愿者 09:54 回到丝绸村庄却发现2/3的人不再养蚕 18:02 蚕桑文化为什么诞生 24:12 从卵到茧的过程 34:53 手工缫丝 38:15 嫁妆是28床蚕丝被 41:54 可持续蚕丝生产系统 45:46 生态杭白菊怎么种 53:39 乡下养儿 59:18 以自然对抗“理性的牢笼” 关于主播: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 公众号:梅和鱼 即刻:鱼见缸
本期简介: 芒种节气,正值中原大地小麦成熟的季节,一场连续数日的“烂场雨”牵动多少农人的心,也牵动着粮食市场的神经。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在河南从事生态种植小麦的新农人——小朱,一起聊一聊这场雨对小麦收成、品质以及对农人的影响。 其实,因为小麦品种、播种期、土壤、种植区域等等的差异,情况各异,只有恰好成熟期碰上雨期的小麦才会发芽,但是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减产,农人的损失是必定的,尤其是小农。 我们聊了吃的小麦面粉是怎么来的?高筋面粉、中筋面粉,麦芯粉、全麦粉,白面粉、黑面粉,生态面粉、无添加的面粉等等到底有什么区别?什么是有麦香味的面粉? 发了芽的小麦甜度略有上升,也是可以吃的。在这样的灾年,我们可以优先选择不造成粮食浪费的全麦面粉。 时间轴: 00:00-01:12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1:12-08:06 芒种节气介绍和主播三地观察 08:06-12:33 小朱:河南小麦的受灾情况 12:33-17:31 受灾农民有什么支持和补贴吗?收割机不让下高速? 17:31-21:32 生态小麦的含水量跟普通种植的差别,发芽发霉的小麦还能卖吗? 21:32-24:04 为什么同样地区有的受灾,有的没受灾? 24:04-28:39 大雨后小麦品质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28:39-34:18 主流市场里卖的面粉和农民自己磨的面粉有什么差别 34:18-41:06 面粉/蚕丝市场的乱象 41:06-44:04 面粉之类的农民自制干燥农产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吗? 44:04-50:39 小朱的返乡经历 50:39-53:44 线上售卖的“无添加”面粉很受欢迎 53:44-54:40 闲聊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小朱,返乡青年,种植生态小麦和无花果,目前生活工作于河南商丘。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简介: 我跟詹伟在10多年前就认识,当时我们都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事乡村建设的NGO工作。上一次跟他联系时,得知他最终返乡做了一名体制内教师,颇为惊讶。就想聊聊这一路的经历和思考。 他的回复却是“我好像没啥好聊的,比较失败的一个(返乡)案例”。 他所在的乡镇初中全部实行住校制,白天上课,晚上值班,根本没有录播客的时间。好不容易赶上一个休息日,还要去接送自家的小孩,所以播客聊的也比较匆忙,只录了前半部分。 后面我们又讨论了把乡村教师作为一个返乡路径的可行性。因为农业本身的挑战性,想要做到有稳定收入比较难。而身在乡村,一边做教师作为稳定收入的来源,一边从事生态农业,相当于半农半X。 更重要的是,多一个既见识过外面的世界,又真心认同乡土价值观、愿意留守农村的乡镇老师,真是时代之幸! 时间轴: 00:00-02:21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2:21-11:43 小满节气介绍和各地观察 11:43-17:44 詹伟:从组织养蜂合作社转行做老师 17:44-18:52 养蜂和养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18:52-20:56 做老师后不妨碍自己之前想做的事 20:56-23:11 当地学校的特殊作息,小学就要开始住校 23:11-25:13 你以为的事与愿违也许会在未来柳暗花明 25:13-29:11 以教师的身份在农村生活会更顺利? 29:11-35:48 工作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平衡 35:48-37:49 走访惠州某农场的新发现 37:49-43:15 参加叁物园农场的萤火虫文化节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詹伟,前NGO工作者、现乡镇教师,目前生活工作于湖北宜昌。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桐乡。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