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人对谈养蜂人:手艺、乡土与传统生活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不同以往的节气主题,这期节目是两人对谈:我们的主播、传统养蚕人鱼缸与陕西的传统养蜂人刘蜜书。 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跨虫种间手艺人”对话。 蜜蜂与蚕,是人类驯化的唯二种昆虫。更深层的连接在于,背后都代表了一种人与自然共存的可持续文化与生活方式。 因为环境的破坏,野生蜜蜂和本地中华蜂,以及古老的采蜜文化正在不断消失,代之以工业化的、破坏性的方式。 蚕桑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养蚕人与养蜂人只有紧紧抱团,才能突破工业化的束缚与狭隘思维,为现代人探索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关于主播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刘蜜书,养蜂人,目前生活工作于陕西汉中。公众号:刘蜜书 时间轴 00:00 对谈主题介绍 03:01 传统养蜂和工业养蜂的区别 14:58 如何传承传统养蜂 20:38 养蜂和养蚕的区别 23:30 传统养蚕与工业养蚕的区别 33:33 知识教育VS人的教育 36:40 传统手艺与乡村生活的消失 48:04 多元化与生物多样性 53:04 坚守传统养蜂与传统养蚕的共同目标

76分钟
99+
2年前

09芒种:如果田园生活太忙,那就休息下吧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在第09期「芒种」中,我们邀请到来自阿拉善和广州的农友,彦伟、郭锐。 广东处于多雨季节,潮湿闷热,农事不忙,水稻准备抽穗,正是吃“荔枝菌”的时节;江南则“才了蚕桑又插田”,春蚕刚刚采毕,在梅雨季来临前,杭白菊完成压条,稻田完成插秧。 威海比较旱,目前仍无降雨,最近在种地瓜和花生;处于沙漠边的阿拉善,刚刚完成蜜瓜的播种,迎来难得的降雨,同时也是一年中气候最适宜的时段。 谈及端午的习俗,除了南北方荤素两种“粽子之争”,还有划龙舟、洗龙舟水的经历,使我们不禁思考现代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建立亲密连接。孩子与家长对自然河流的迥异态度,是继续过度焦虑?还是跟孩子一起重新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郭锐和月丽最近都在休假,而鱼缸则试图摆脱工业时代造成的“周末/工作日”二元对立,寻找到更接近传统农民的生活与工作节奏。被认为过上田园生活的人,到底是否需要休假?怎么休假?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彦伟,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阿拉善。公众号:致良田在阿拉善 @郭锐,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广州。公众号:一田公社 时间轴 00:57-01:41 嘉宾介绍 01:41-02:14 芒种节气的概况 02:14-02:46 郭锐:广州的气候和田间观察 02:46-04:38 郭锐:广州当地的食用菌——荔枝菌 04:38-05:52 月丽:深圳趁雨养菌,气候观察“龙舟水” 05:52-07:00 月丽:深圳的田间观察 07:00-09:32 彦伟:阿拉善的气候观察和田间劳作 09:32-11:31 彦伟:沙漠中的“野菜”——沙葱 11:31-13:55 杜玥:威海的气候观察和田间劳作 13:55-14:39 鱼缸:嘉兴的气候观察和田间劳作 14:39-17:03 鱼缸:嘉兴不同的粽子、端午吃“蜘蛛蛋”、小孩穿“五毒服” 17:03-18:49 彦伟、杜玥:无感的端午节,北方人民“重在参与” 18:49-19:30 月丽:深圳的端午就是“粽子节” 19:30-20:31 彦伟:地域节日全国都过,究竟为何 20:31-21:15 月丽:节日与当地生活、文化的关系 21:15-22:52 郭锐:广州的龙舟比赛、小时候端午去河里洗澡 22:52-24:21 杜玥:爸爸小时候夏天玩水的河现在变成了什么样 24:21-25:18 郭锐:偷去河里玩水的童年记忆 25:18-25:57 彦伟:小时候围绕池塘的玩耍 25:57-29:18 彦伟、郭锐:现在家长看到孩子玩水的紧张感 29:18-32:52 到底怎样才算安全? 32:52-35:11 把缺失的自然教育补回来 35:11-36:11 郭锐:做农场十多年来终于给自己放个长假 36:11-40:04 彦伟、月丽:在自己的农场外才能有放松感 40:04-40:45 郭锐:休假的原因 40:45-42:08 彦伟:曾经忙季“出走”1个多月发现也没什么大不了 42:08-45:14 郭锐、彦伟:自己暂时的离开也许对农场和同事都更好 45:14-47:29 鱼缸:自由职业者怎么安排工作和休息 47:29-48:18 月丽: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状态休息调整 48:18-50:31 杜玥:跟万物一起“生发”感觉不再孤独 50:31-52:19 彦伟、郭锐:做农活对人心理健康的帮助

52分钟
99+
2年前

08小满:乡村生活的重整与新生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在第08期「小满」中,我们邀请到来自成都做家庭农场的唐亮和商丘种小麦的小朱。 小满时节,北方的小麦开始灌浆,但还没有完全饱满,最近却赶上了干旱,需要人工浇水;成都平原的油菜和小麦都已经收获了,玉米开花抽穗,西红柿长得比较快,四季豆也出来了,今年雨水来得早一些和多一些;江南正是养蚕时节,春蚕在小满前后吐丝作茧,江南素有“小满动三车”之说,即水车、油车和丝车。 传统乡村生活方式正在迅速消失。无论是江南地区用天然气取代柴火灶,还是河南“小麦黄,回家瞧娘”的习俗。 因为年轻人的离去,返乡青年常会遇到“全村都来找你的”情况。尤其疫情期间,需要频繁用到手机和电脑、录入表格等,而留下的大部分村民都不会。 乡村教育也是一个关键议题。是送孩子去城镇上学?还是在村里组织互助育娃?又或者,反向的,城市的孩子如何更好的接受乡土的、自然的教育? 已经消失的乡村生活,是否能在返乡青年的探索与重整中,迎来新生?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唐亮,返乡青年,目前生活工作于成都。公众号:亮亮农场 @小朱,返乡青年,目前生活工作于商丘。 时间轴 00:00-02:13 开场+自我介绍 02:13-02:59 杜玥:威海的气候和田间观察 02:59-03:43 唐亮:成都的气候和田间观察 03:43-04:58 小朱:商丘的气候和田间观察 04:58-06:09 杜玥:干旱天气下威海小麦的状况 06:09-06:33 小朱:干旱天气下商丘小麦的状况 06:33-07:34 鱼缸:嘉兴老太太为念佛种的小麦 07:34-08:57 鱼缸:嘉兴当季的农事活动和江南地区的“小满动三车” 08:57-10:28 杜玥、小朱:吃面食的地区也有种稻 10:28-11:00 唐亮:成都有种水稻也种小麦 11:00-11:53 杜玥:威海忙着种东西 11:53-12:22 唐亮:成都忙除草,还有树莓可以吃 12:22-13:51 小朱:商丘忙着为收小麦做准备​ 13:51-16:26 鱼缸:嘉兴忙养蚕、为菊花除草施肥和压条 16:26-17:18 鱼缸:从烧火的变化看乡村传统生活的消失 17:18-17:46 小朱:商丘还需要备柴烧火 17:46-19:15 唐亮:组织活动活化乡村、机器收割与人工收割 19:15-22:35 鱼缸:直播养蚕期间自己的变化,思考如何保留传统的养蚕方式 22:35-23:06 唐亮:村里的儿童美育空间 23:06-23:51 小朱:商丘习俗“小麦黄,回家瞧娘” 23:51-25:21 鱼缸:两代人生活方式的断层 25:21-28:59 小朱、杜玥:做村里最年轻的农民的体验和对农村社会的观察 28:59-31:20 鱼缸:村里年轻人心思不在村里 31:20-36:39 唐亮、鱼缸:在乡村育娃的想法 36:39-39:49 唐亮、鱼缸:把对于乡村的美好想象过出来

39分钟
99+
2年前

07立夏:当劳动成为一种奢侈生活方式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在第07期「立夏」中,我们邀请到来自烟台的立君和上海的袁清华。 这一次特意找了上海的农友,了解一下处于疫情中的农场及配菜情况。 立夏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明人在《遵生八笺》写到:“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茄子、冬瓜、青椒,深圳的屋顶菜园已经有丰富的蔬果产出;而在江南,蚕已完成二眠,蚕豆、樱桃上市,立夏日历来有“烧野饭”的传统;北方的早晚还比较凉,地上有霜,苹果花开了正在坐果。 疫情仍然继续,我们讨论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生活形态与教育方式,诚实的生活,听从身体的声音。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立君,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烟台。公众号:李立君生态农园 @袁清华,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上海。公众号:乐田海湾农场 时间轴 00:00-02:27 开场+自我介绍 02:27-03:50 杜玥:威海的气温变化和当季蔬菜 03:50-06:06 鱼缸:嘉兴的气温和当季蔬果 06:06-08:04 鱼缸:江南立夏的传统“烧野饭” 08:04-09:13 袁清华:上海立夏吃的“蚕豆饭” 09:13-11:42 立君:烟台的气候和田间观察 11:42-12:50 月丽:深圳的气候和屋顶菜园的变化 12:50-13:30 杜玥:威海的田间观察 13:30-16:03 袁清华:上海疫情中生态农场的尴尬 16:03-17:32 鱼缸:不能出门就隔离养蚕 17:32-20:05 袁清华:教上海居民在阳台种菜 20:05-22:20 立君:烟台疫情中,一个人的果园生活 22:20-23:49 月丽:更自然的食物供给方式 23:49-26:45 袁清华:上海疫情中的思考 26:45-28:25 鱼缸:疫情中的大城市更脆弱​ 28:25-33:51 立君、月丽:生态学中“生态功能区”的概念对于城市规划的启示 33:51-35:45 月丽、袁清华:厨余垃圾的处理 35:45-41:57 劳动的意义:是工作需要我们,还是我们需要工作 41:57-44:28 劳动节的来历,当代假期、日常作息与农村生活的分离 44:28-47:26 鱼缸、袁清华:小时候的“农忙假” 47:26-54:13 返乡青年的育儿方式 54:13-56:30 鱼缸:对小众的生活方式的看法转变 54:13-56:30 杜玥:小城市居民也有对土地的需求

59分钟
99+
2年前

春末番外:新农人在「经营农场」和「田园生活」之间如何选择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这期节目是源自在录制谷雨节气节目的时候,大家沉浸式聊天聊过了一个多小时积累下来的素材,主要内容是关于生态农夫如何更好地在乡村生活,以及农场经营思路的分享。虽然跟节气的关系不大,但感觉也很值得分享出来。正好这期节目在春夏之交发布,所以……就作为春末的番外篇吧。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 关于嘉宾 @郭锐,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广州。 @大黑,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咸阳。 时间轴 00:00-02:05 开场+自我介绍 02:05-04:48 大黑:农夫的生活状态 04:48-06:58 鱼缸:卖货?生活?打造产品和传递理念的平衡 06:58-11:29 郭锐:找回初心后,自己和农场发生的转变 11:29-14:03 大黑:农夫的状态对农场的影响 14:03-18:40 大黑:农夫给社会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18:40-22:41 郭锐:农场经营方式因心态转变而发生的变化 22:41-24:50 大黑和郭锐到彼此农场互访的经历 24:50-26:45 大黑:农场设施的升级更新 26:45-30:24 鱼缸:社会层面如何解决生态问题 30:24-31:26 大黑:中西方“有机农业”的差别 31:26-35:02 生态农业VS主流商业,生态产品VS工业产品 35:02-36:47 大黑和郭锐:尊重每个人的个体性和不同农场的特性 36:47-37:46 鱼缸:一个农场经营上的不同层次 37:46-41:33 大黑:一个农夫、一个农场对整个村庄的影响​

41分钟
99+
2年前

06谷雨:南北方时蔬差异 & 脱离自然的工业化农业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在第06期「谷雨」中,我们邀请到来自广东的农场主郭锐和陕西的农场主大黑。 南北方的物候呈现较大差异。北方仍青黄不接,如果不依靠现代商超,则主要靠“野生“:蒲公英、香椿、槐花、枸杞芽等。江南到了吃笋的季节,利用过年腌制的咸肉,制作“腌笃鲜”。广东则开启了夏令食物的季节,瓜果类开始上市。 疫情让人重新思考生命。整齐划一的城市绿化和水泥硬化;农村为了追求“干净”,使用除草剂。保护杂草,不仅能够吸收并减少大气中的碳排放,更使人在身边的局促空间感受生命,和自然形成连接。 谷雨也是养蚕的时节。中国人历来重视种桑养蚕,男耕女织更是中国人田园情怀的理想生活景象。桑蚕最早是由黄帝的妻子嫘祖发现并驯化的,后世人们选择在谷雨后的吉日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祭祀先蚕嫘祖,正式开始养殖“春蚕”。然而,养蚕也在经历工业化的改造,比如饲料养蚕。 是不断的加强控制,还是与大自然协作共存?相信疫情让我们思考很多。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 关于嘉宾 @郭锐,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广州。 @大黑,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咸阳。 时间轴 00:00-07:08 谷雨时节的气候特点 07:08-12:13 适时适地的农事活动 12:13-21:40 当季时蔬,感受不同地区的“节气差” 21:40-24:57 疫情期间土地给人的安全感 24:57-28:35 植物对碳的固定 28:35-35:13 农村和城市的绿化&对待杂草的态度 35:13-40:09 饲料养蚕&工业文明对农业的影响 40:09-46:43 疫情之下乡村的优势和存在的必要

46分钟
99+
3年前

05清明:疫情下的春耕&建立自成体系的生活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在第05期「清明」中,我们邀请到来自福建的新农人阿茂和四川眉山的农场主陈英。 大家普遍仍然受到疫情的影响,原先深度卷入互联网的农场生产与生活,一下子变得并不顺畅。清明的传统习俗也不能照例进行。 春耕时节,农场用工成了较大问题。农民减少、老龄化,是农村长期且普遍现象。一些农场通过现代化的方式,比如舍弃土壤、采用基质等,减少对于土壤和人工的依赖。而另一些,则坚信土壤是根本。 如何客观的定义生态与自然,似乎成了一个越来越多样化、而难以回答的问题。100个生产者,就有100种生态与自然的定义。 疫情之下,是我们重新去思考生活、思考食物、思考土地的良好契机。试着重新和身边的事物建立连接,而不是过度依赖互联网。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 关于嘉宾 @陈英,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眉山。 @阿茂,返乡种地青年,目前生活工作于福州。 时间轴 00:00-08:20 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农事活动 08:20-20:47 疫情影响下的农夫和农村 20:47-26:17 不同地区清明节的食物和活动 26:17-32:16 农场用工难&与村民的关系 32:16-44:38 对“用基质代替土壤”的种植方式的讨论 44:38-50:31 闲聊和结尾

50分钟
99+
3年前

04春分:老坛酸菜&疫情时期的农场生活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在第04期「春分」中,我们邀请到来自西北的农场主老郑和岭南的农场主陈毅,主要分享了咸阳、惠州、烟台、深圳和嘉兴等地的物候观察和本季农事。 在最近的"3·15"酸菜丑闻之下,鱼缸分享了江南榨菜的传统种植方式。进而,大家探讨了几种可行的生态价值传递方式,涉及大小不同规模的农场。 此外,最近疫情也对大家的农场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 关于嘉宾 @陈毅,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惠州。 @老郑,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咸阳。 时间轴 00:00-06:30 春分的气候变化 06:30-12:25 春分时节的田间观察&农事活动 12:25-16:30 "3·15"的酸菜丑闻&江南榨菜的传统种植方式 16:30-27:25 萤火虫养活生态农场 27:25-33:00 最近疫情对农场生活的影响 33:00-39:25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生态农业价值的传递 39:25-40:45 结尾 附图: 嘉兴春分 桑园 榨菜 深圳春分 屋顶农场 惠州春分 甘蔗 咸阳春分

40分钟
99+
3年前

03惊蛰:野菜自由&重拾对自然的感知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在第03期「惊蛰」中,我们邀请到来自武汉的农场主莲藕和烟台种苹果的立君,主要分享了烟台、威海、武汉和嘉兴等地的物候观察,以及最主要的,当下的野菜。南北方的野菜还不一样,北方的荠菜,和江浙的马兰头。 我们还探讨了现代生活与自然之间的隔阂,以及如何重新获得感知自然的能力。 后半部分,涉及如何传递生态的价值观。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 关于嘉宾 @立君,生态苹果园主,目前生活工作于烟台。 @莲藕,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武汉。 时间轴 00:00-05:55 惊蛰的物侯观察 05:55-12:40 惊蛰节气的时蔬&挖野菜的那些事 12:40-17:15 田间农事&种子催芽&蚕种保温 17:15-18:00 哪些虫子出来了? 18:00-22:10 现代人对四季节气变化的感知 22:10-28:20 农业的老龄化问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8:20-33:45 生态农场的规模和经营模式的可能性 33:45-37:16 呈现产品背后的价值&做农场究竟为什么 37:16-41:00 农场中的孩子和大人 41:00-43:50 二月二的村庄民俗

43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