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吃家乡菜,调味差不多,火候也差不多,吃起来却总觉得缺点儿什么。起初我以为是我的思乡情绪作祟,一定是因为吃饭的时候少了点乡音佐餐吧。或者是吃惯了家里的饭菜,爸妈做饭比餐厅来得清淡,所以我才不适应餐厅的重油重辣重盐。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事实并不是这样,情感的因素是另外一回事儿,但属于舌头的直觉并不会出错。缺失的味道无关调料的比例和烹饪的火候——这是很容易通过标准化的培训做到的事情,但每道菜里用的是不是家乡品牌的酱油、选用的辣椒品种是否坚持香多过辣、时令食材和菜式又能不能真正和家乡同步……诸如此类并不在菜单上的细节,才是真正和家乡产生呼应的元素。缺了其中任何一项,都只能说是形式上的模仿,而不是真正关于家乡味道的平移和延续。 所以当我再一次在异乡感受到了和家乡如出一辙的菜式和口味时,我就非常好奇:这是怎么做到的?这件事真的有那么难吗? 【时间轴】 0:08 不走套路的湘菜餐厅,出品却有意外惊喜 4:17 用雪水腌制的臭豆腐到底是不是噱头? 12:36 家家都卖的剁椒鱼头还有改进空间吗? 26:47 招牌菜也可以不是认知度最高的湘菜 40:23 湘菜最难做到的标准化,是让小炒也标准化 50:16 时令食材变化大,那就让「时令」本身常态化 【本期鸣谢嘉宾】 贺凌子:北京「湘临天下」主厨 【本期配图】 1. 雪水臭豆腐,和常见的长沙风格臭干子不同,更薄更酥更脆 2. 剁椒鱼头,鱼肉鲜嫩入味,调味清爽回甘 3. 韵味毛肚,口感极其脆嫩,木姜子油点睛 4. 湖南本地也常见的活鱼一锅鲜 5. 酸辣椒炒土鸡,里面的酸辣椒、鸡、老姜都来自湖南 6. 小炒黄牛肉的升级版,黄贡椒炒吊龙 7. 手工红薯粉,汤底浓郁,白胡椒味道很足 8. 季节时蔬,脆嫩无渣的水芹菜 9. 季节时蔬,豆豉辣椒炒苦瓜 10. 季节时蔬,湖南本地的香莴笋 11. 季节时蔬,湖南本地的藤蕹(空心菜) 12. 餐厅门口展示的各种辣椒 13. 餐厅门口展示的各种腊味 14. 餐厅门口展示的部分配料 【本期配乐】 Antonio Vivaldi - Bassoon Concerto in F Major, RV 488: I. Allegro non molto . 「厨此以外」是我在写了很多菜谱之后决定再往前踏出的一步,希望可以从菜场、从餐厅、从书里、从种种地方都能了解食物更多一些。烹饪并不是食物的终点,「和食物做朋友」才是想重新构建生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以在这些社交平台找到我,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田螺姑娘hhhaze 。
厨房是一个永远说不上安全的地方。热油、明火、利刃,当下厨的工具被打磨得越来越趁手,可能也会因为一瞬间的疏忽而导致更严重的反噬。 正因如此,我总觉得厨房代表的意味比单纯的烹饪要更深远。除了是生活节奏的重要象征,在灶台前对温度、对火候、对调味的一次次精准判断,也像是对生活的反复练习。 如果只是一味地小心退让,是很难在厨房立于不败之地的。但哪怕曾经炸过厨房,总还可以锻炼出掌控厨房和生活的能力。 【时间轴】 0:08 在厨房受伤就是有血有泪又惨又痛! 14:43 厨房安全原则:「省事儿就是费事儿」 18:25 厨房安全原则:越害怕,可能就越危险 27:08 谁不是从炸厨房开始的呢? 33:16 厨房安全原则:生食没有绝对安全的 43:16 厨房安全原则:对有风险的食材保持警惕 【本期鸣谢嘉宾】 雨前羽街:首度披露炸厨房黑历史的中华小当家 【本期配乐】 Tchaikovsky - Manfred Symphony, Op. 58 - IV. Allegro con fuoco . 「厨此以外」是我在写了很多菜谱之后决定再往前踏出的一步,希望可以从菜场、从餐厅、从书里、从种种地方都能了解食物更多一些。烹饪并不是食物的终点,「和食物做朋友」才是想重新构建生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以在这些社交平台找到我,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田螺姑娘hhhaze 。
现在在餐厅点菜跟猜谜似的,除了特别常见的菜式,有些菜名不管看原料还是看做法,都猜不出来到底做的是什么。与其说是餐厅故意搞神秘,倒不如说是为了做一种文化包装:稍稍地建立一个理解门槛,也就更符合了餐厅想要达到的价格和定位了。 【时间轴】 0:08 现在餐厅的菜单啊是越来越看不明白了 7:07 有时候故弄玄虚,是为了绕着弯儿涨价 13:47 有时候也挺风雅,或者是为了附庸风雅 27:15 有些菜单非常直白好懂,毫无悬念 33:38 换咱自己想菜名也想不明白啊 【本期鸣谢嘉宾】 雨前羽街:烤鸭还能怎么卖得更贵点儿? 黑麦:吃我一记哦不,一碗黑熊耍棍! 【本期配乐】 Sergei Prokofiev - Symphony No.1 in D major, Op.25, IV. Finale: Molto Vivace . 「厨此以外」是我在写了很多菜谱之后决定再往前踏出的一步,希望可以从菜场、从餐厅、从书里、从种种地方都能了解食物更多一些。烹饪并不是食物的终点,「和食物做朋友」才是想重新构建生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以在这些社交平台找到我,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田螺姑娘hhhaze 。
我猜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社交网络上刷到一家餐厅的评价,因为博主一句巧妙的形容,顿时就对这家餐厅心生向往。也有可能反过来,因为一句犀利的吐槽,马上就对原本感兴趣的餐厅望而却步。当然更少不了刷到一些夸张的描述和名不副实的赞美,等真正吃到的时候,才知道现实和想象中的味道差距有多大。 这可能正是美食评论的魅力之所在——它不仅关乎食物本身,还和情绪、语言,甚至个人的味觉记忆都有关系。它描述的也不只是食物的味道,可能还有缓慢营造出来的氛围和一段无法再现的故事。 关于食物的体验是私密的,怎样才能在恰恰好的尺度里传递这份体验,让其他人产生共鸣,恨不得马上击掌转圈圈!真的是,很难啊。 【时间轴】 0:08 你都这么说了,这餐厅我必须得吃吃看! 3:47 用直觉来捕捉食物状态,再细腻地描述它 12:47 什么样的食物描述是让我们无法抗拒的 22:20 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不同年代对食物的不同形容 37:33 食物越来越像,形容它们的词语也就越来越像了 41:22 食物是一种通感,形容食物的语言也是 【本期鸣谢嘉宾】 黑麦:三联不让写的都在这儿说个痛快 【本期配乐】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 Rimsky-Korsakov . 「厨此以外」是我在写了很多菜谱之后决定再往前踏出的一步,希望可以从菜场、从餐厅、从书里、从种种地方都能了解食物更多一些。烹饪并不是食物的终点,「和食物做朋友」才是想重新构建生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以在这些社交平台找到我,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田螺姑娘hhhaze 。
从录完这期节目到播出的这一周里,好多地方又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天气。刚刚闯入春天,就撞上一堵高墙,等下一次再升温,就不知道是不是直接入夏了。春天如此短暂,连带着吃春菜这件事也变得有些紧迫。 春天绿在了明处,在地里、在树上、在菜市场的摊位上。从远处看到深深浅浅的绿色,就知道春天来了。春天又藏在一些缝隙里,有些食材并不是春天所独有,总得留个心眼,才知道这会儿的鱼、虾和菜有一种分外懵懂的味道。 春天能吃出很多花样,从2月份开始,菜市场就能常常见到新鲜上市的蔬菜和河鲜,在冬天的枯寂里冒出了头。但春天又实在是很不耐煮,轻轻地一加热,春天的菜就熟过头了,春天也就过完了。 本期节目由叮咚买菜APP支持播出。叮咚买菜的春菜季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今年的春菜季前前后后总计会上80多款各种食材,有小花小草,也有小鱼小虾,天南海北的春菜都能在叮咚买菜一站式尝鲜。春天太短暂了,得把春天吃到肚子里才放心啊! 【时间轴】 1:27 咬春天的草,就怕被春天的草反咬 7:39 在餐厅里、在冰淇淋里、去国外吃春天 20:14 钓点春天的小鱼小虾大鱼大虾 42:43 要么我去觅春,要么春来就我 46:44 为了迎接春天,做一些仪式感的储备 【本期鸣谢嘉宾】 雨前羽街:春天就得包到饺子里 黑麦:做一个储备春天的中年人 【本期配乐】 Vivaldi - La Primavera (Spring) Op. 8 No. 1 in D major: I. Allegro . 「厨此以外」是我在写了很多菜谱之后决定再往前踏出的一步,希望可以从菜场、从餐厅、从书里、从种种地方都能了解食物更多一些。烹饪并不是食物的终点,「和食物做朋友」才是想重新构建生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以在这些社交平台找到我,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田螺姑娘hhhaze 。
很多人在选餐厅之前总会在平台上搜搜评论,有时候为了节约时间,甚至会略过好评,只看「差评」。作为一个筛选维度,差评经常比好评更说明问题,毕竟好评有可能是买的,有可能是刷的,甚至是默认勾选的。而如果在差评中陈述了事实,可信度就高了不少。 差评对餐厅同样重要,除了会影响潜在客人决策,如果差评过多导致评分下降,也会直接影响餐厅在网站上的排名,从而影响客流。 所以餐厅必须想尽办法避免差评,除了需要鼓励客人多打好评之外,更有必要复盘客人打差评的原因。一旦餐厅主页出现了新差评,运营团队就恨不得逐字分析客人的评价,再调出监控,找到当事服务员和厨师,只想搞清楚一件事:客人写下这条差评的时候,他到底怎么想的呐? 【时间轴】 0:08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也能干餐饮 8:32 餐厅实现标准化流程可谓步步维艰 23:51 餐厅老板得先哄员工开心,员工才能让客人开心 28:34 伟大的连锁餐饮企业是如何激励员工的 32:41 最好的服务是能共情顾客 44:15 当客人提出差评的时候,餐厅应该如何应对 【本期鸣谢嘉宾】 丁一:「串亭居酒屋」创始人,餐饮顾问 【本期配乐】 Schubert / Symphony No. 5 in B-flat major, D. 485 - I. Allegro . 「厨此以外」是我在写了很多菜谱之后决定再往前踏出的一步,希望可以从菜场、从餐厅、从书里、从种种地方都能了解食物更多一些。烹饪并不是食物的终点,「和食物做朋友」才是想重新构建生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以在这些社交平台找到我,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田螺姑娘hhhaze 。
据我观察,身边有些朋友和食物相处的关系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爱而不得」。 明明对食物很有欲望,不同菜系和风味都想试试,是很愿意尝鲜的人。出门也经常以食物作为目标,不好吃的地方绝对不去。如果能在同一天里把好吃的饭、好吃的下午茶、好喝的咖啡和酒都给排上,那更是幸福的一天。 按说都这么喜欢吃了,和食物还能有什么矛盾呢?应该是越相处越亲近才对。可现实中常常发生的情景却是,吃的时候很开心,吃完之后就容易陷入无尽的懊悔:「吃太多了」,「少点俩菜就好了」,「怎么又没忍住」…… 用两个字简单粗暴地概括这种矛盾的根源,那就是:减肥。又想控制,又无法抑制,对食物的情绪变得越来越复杂,本该是生活的慰藉,结果吃得战战兢兢的,别说彻底放纵了,连安心享受都很难。 【时间轴】 0:08 2024年减肥成果汇报 4:10 减肥说容易也容易,有时候真是哐哐掉秤 11:28 减肥说难那是真的难,不吃甜的真难受啊 17:43 总在吃饭,总不能「正常」地吃顿饭 43:00 有时候保健品的作用约等于安慰剂 52:18 不止食物,人生的很多问题就是无解嘛 【本期鸣谢嘉宾】 雨前羽街:别问,问就是一直在减肥 黑麦:减肥取得了初步胜利 【本期配乐】 Franz Schubert: Symphony No.8 'Unfinished' D.759, II. Andante con moto . 「厨此以外」是我在写了很多菜谱之后决定再往前踏出的一步,希望可以从菜场、从餐厅、从书里、从种种地方都能了解食物更多一些。烹饪并不是食物的终点,「和食物做朋友」才是想重新构建生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以在这些社交平台找到我,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田螺姑娘hhhaze 。
是在哪一刻开始对理想中的厨房有了切实的想象?是在磕磕碰碰的厨房空间里,希望未来的厨房可以更大;或是手忙脚乱做饭时找不到想用的笊篱,下定决心要整理整理;又或者被网上一张气质契合的厨房设计图戳中,希望以后的装修可以照搬;还是看到父母一同在厨房忙碌,觉得这就是厨房乃至家该有的模样。 在这个被描绘出来的「理想厨房」里,容纳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对过往生活痕迹的记录和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探讨。目前理想厨房系列已经有这些节目: * 1 油烟出去,人走进来 * 2 各用各的锅,各吃各的饭,日子还能过到一块儿吗? * 3 做饭可以不必疗愈,但请保持浪漫 * 4 选对家电是决定下厨体验的重要前置条件 * 5 客厅是厨房,阳台也是厨房,厨房更是厨房 * 6 在建造厨房的过程里变成了一个大人 年纪还小的时候,我们吃着爸妈做的饭菜,吃到好吃的菜式当然会开心,希望爸妈可以多做几次。但每当爸妈非逼着吃那些不爱吃但有营养的食物,肯定也少不了吵架拌嘴。大人们看起来不挑食,都是因为不爱吃的东西他们根本不买!以后长大自己做饭了,想吃什么就做什么该多爽啊。 等到真正从长辈手上接过厨房大权,才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会做饭只是自由游走在厨房的技能之一,它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重新捋顺和上一代人截然不同的菜谱信息、食材来源和人际关系,再用我们在意的方式来喂养在意的家人。有很多事情也在不知不觉中和厨房大权同时发生了转移,总而言之,终于轮到我们了。 【时间轴】 0:08 如何有预谋地夺取厨房大权 14:39 如何征服超市阿姨、菜场老板和生鲜卖家 34:44 做一道菜容易,合理搭配一桌很难 38:24 做家人爱吃的菜容易,说服他们接受新观念很难 48:16 有一种状态是越忙碌反而越想做饭 53:50 理想厨房的理念:谁做饭谁说了算 57:25 理想厨房的选择:谨慎地选择厨房家电 1:04:05 理想厨房的设计:杂物尽量收纳起来 1:06:47 理想厨房的理念:厨房尽可能大一点 【本期鸣谢嘉宾】 橘子 ,自由撰稿人,美食爱好者 【本期配图】 1. 日常和爸妈一起居住的厨房全景 2. 有限的厨房台面被挤占了不少位置 3. 双头灶有些不够发挥 4. 储物柜很宽裕,但备菜区略显局促 5. 尝试了很多调料 【本期配乐】 Beethoven: Symphony No. 6 in F, Op. 68 -'Pastoral'- Allegro ma non troppo . 「厨此以外」是我在写了很多菜谱之后决定再往前踏出的一步,希望可以从菜场、从餐厅、从书里、从种种地方都能了解食物更多一些。烹饪并不是食物的终点,「和食物做朋友」才是想重新构建生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以在这些社交平台找到我,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田螺姑娘hhhaze 。
翻开大众点评收藏夹,几乎已经有1/3的餐厅显示「歇业关闭」,另外还有1/3的餐厅显示「暂停营业」。所以当黑麦建议聊聊北京那些消失的餐厅的时候,我和雨前都觉得很不错!新年最适合忆旧事,旧餐厅再不聊一聊啊,都快想不起来了。 【时间轴】 0:08 当我们怀念餐厅的时候,我们在怀念什么 2:54 有些餐厅总是悄没生息地就没了 13:36 有些餐厅刚出现的时候可酷了 23:53 有些餐厅可以说是一小块飞地 40:34 想到一些餐厅就能想到很鲜活的画面 【本期鸣谢嘉宾】 雨前羽街:想起了在北京吃过的最香的醋 黑麦:在北京不同的街区想念不同的餐厅 【本期配乐】 Mozart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 550 - 1. Molto Allegro . 「厨此以外」是我在写了很多菜谱之后决定再往前踏出的一步,希望可以从菜场、从餐厅、从书里、从种种地方都能了解食物更多一些。烹饪并不是食物的终点,「和食物做朋友」才是想重新构建生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可以在这些平台找到我,公众号/微博/小红书: 田螺姑娘hhhaze 。
在距离正式过年还不到十天的这会儿,我们就像小时候陪着爸妈一起办年货,时不时地进厨房试试年夜饭要做的菜一样,已经提前进入了过年的氛围里。筹备过年的过程比过年本身更快乐!在录制这期节目的时候,我又找到了这种感觉。 小时候的年三十得坐车去亲戚家吃年夜饭,现在也会赶在年三十之前,从工作和学习的城市乘坐交通工具回到老家。人和家的距离远了,但奔赴的目标是一样的。不过也正因为距离的变化,我们关心的东西不一样了,连带着对年夜饭常吃的菜和一起吃饭的人也变得记忆模糊。 《过年特辑》的最后一期,我特地找了一位长沙老乡,想在熟悉的菜式里一起回忆一下熟悉的年味。聊着聊着就觉得找回了从前的年味儿,像是和小伙伴玩耍的时候把窗户上的雾气擦干了一样,记忆也被擦亮了。 特别感谢「南食召」对过年特辑的支持!南食召品牌已经沉淀了12年,店里的产品都尽量选择本真、本味、少添加的风格,我经常在想到买食材的时候先去他们店里看看,如果南食召有这个产品,就会觉得特别放心省事儿。 【时间轴】 2:04 长沙人的年夜饭必备菜 10:41 年味在采购、唠嗑和摘菜中渐渐变浓 18:33 在何时重新理解了父母蕴藏在食物中的心意 31:50 我们总是试图用食物拉近人和人的关系 47:10 和父母的分歧和矛盾也体现在食物上 57:48 食物诚实地展现了我们的生活状态 1:09:10 年味变淡是从年夜饭的炒菜变少开始的 1:14:18 定义一个让自己更舒适的年 【本期鸣谢嘉宾】 炫彩小张:长沙人,「贤者时间」主播 【本期配乐】 Pedrini- Concert baroque à la Cité Interdite Sonata No. 5 in G Major- IV. Allegro . 「厨此以外」是我在写了很多菜谱之后决定再往前踏出的一步,希望可以从菜场、从餐厅、从书里、从种种地方都能了解食物更多一些。烹饪并不是食物的终点,「和食物做朋友」才是想重新构建生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 可以在这些社交平台找到我,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田螺姑娘hhhaze 。
在录制这几期《过年特辑》之前,我已经很久都没对过年有太多好奇或者期待了,年复一年,每年不都差不多嘛。但和朋友们聊过年又不一样,在听到对方对食物的描述之后,惊讶地发现明明相隔万里,却有着相似的经历,甚至连年夜饭餐桌上的菜式都有很多一样的。 这种感觉很奇妙,明明是这几年才认识的朋友,原来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曾以某种形式交错过。聊完之后不止感觉和朋友们更亲近了,年也有了更广阔的意味,它不止是自己家的年,而是真正的情感纽带。 我也忍不住重新思考什么是「新年」,不止是日历翻过一页,年龄长了一岁,也有我们对旧物、旧人、旧事的新观点和新想法。站在此时此地回望记忆中的年味食物和团聚画面,以新叠旧,确实是一年比一年更丰富了。 特别感谢「南食召」对过年特辑的支持!已经12岁的南食召,也像是一个离开家乡闯荡的年轻人。从浙江温州的鱼饼、鸭舌出发,现在也尽力呈现其他地方的特色风味,云南山珍、东南沿海的海货、广式和川式的腊味,产品越来越丰富。 南食召主营的是家庭常备的各种食材和调料,坚持本真、本味、少添加的风格。在尝试过很多餐厅和外卖之后,想经常回家吃的,就是这种让自己更舒服的味道。 【时间轴】 1:43 在相距很远的地方,吃很像的年夜饭大菜 8:12 从小就吃不腻的油炸食品和凉拌菜 15:30 离家之后试图寻找的儿时味道记忆 26:05 过年忙着接收食物,处理食物和转赠食物 33:30 在哪一刻觉得很难找回家乡的味道 43:05 哪一刻又更明确了自己喜欢的家乡味道 【本期鸣谢嘉宾】 石老板:兰州人,单立人喜剧创始人 【本期配乐】 Pedrini- Concert baroque à la Cité Interdite Sonata No. 5 in G Major- III. Vivace . 「厨此以外」是我在写了很多菜谱之后决定再往前踏出的一步,希望可以从菜场、从餐厅、从书里、从种种地方都能了解食物更多一些。烹饪并不是食物的终点,「和食物做朋友」才是想重新构建生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 可以在这些社交平台找到我,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田螺姑娘hhhaze 。
如果只用一个词描述过年的感觉,这些词通常带有一些情绪:热闹、无聊、孤独、重复... 也很难展开讨论,过年不都差不多吗? 而如果用一幅画面来描述过年做了些什么事儿,这幅画面就会有很多细节:和家里人商量哪天到家,分工做好大扫除,尤其是要提前很长时间准备年货和年夜饭餐桌上的菜式。 年味到底是什么味儿?这实在是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明白,但食物肯定是年味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我请不同的朋友录了几期《过年特辑》,听他们描述过年时和食物有关的画面,这些画面太美好了,也让人久违地对今年过年有了一些向往。 这次的过年特辑特别感谢「南食召」的品牌支持,欢迎大家来南食召选年货! 南食召是一个从浙江温州出发的食材品牌,主要经营家庭常备的食材和调料。店里的产品都尽量选择本真、本味、少添加的风格,这样的味道是润物细无声的,是舒服无负担的,是可以一直吃的。就像无法用一句话形容自己家餐桌的味道一样,但是能确定那个味道是熨帖的。 【时间轴】 1:54 提前很久很久就开始筹备年夜饭了 15:56 年夜饭的菜兼顾了好食材和好味道 20:16 还能兼顾一桌菜的荤素和色彩搭配 30:10 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少一起吃年夜饭了 38:54 年轻人可以是吆喝过年的主力 44:08 食物是一个让人快乐的储备 52:41 尝试把目光放在食物本身上 【本期鸣谢嘉宾】 小李:重庆人,「多说一点」主播 【本期配乐】 Pedrini- Concert baroque à la Cité Interdite Sonata No. 5 in G Major- II. Allegro . 「厨此以外」是我在写了很多菜谱之后决定再往前踏出的一步,希望可以从菜场、从餐厅、从书里、从种种地方都能了解食物更多一些。烹饪并不是食物的终点,「和食物做朋友」才是想重新构建生活时必不可少的一环。 . 可以在这些社交平台找到我,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田螺姑娘hhhaze 。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