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频道
听到关于生命议题的崭新表达

Album
主播:
归丛栏目组、古师傅
出版方:
佚名
订阅数:
8,316
集数:
26
最近更新:
1周前
播客简介...
灵魂频道,是归丛品牌制作的一档独立播客栏目,你将听到关于生命议题的崭新表达。 我们寻找灵魂发光的人。 在这里,我们立足当下,探索生命之旅的意义。
灵魂频道的创作者...
灵魂频道的节目...

【灵魂频道 S3 002】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追忆哲学家朱锐

灵魂频道

去年,人大哲学教授朱锐因病辞世,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天,他以口述的方式完成了《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然后主动要求停下一切维生手段,等候死亡的来临。 因为他认为,死亡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洪流,也是万象履新的开始。在他逝世一年之后,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朱锐的姐姐朱素梅老师,因着共同策划的一场线下生命对话沙龙,来一起聊聊对死亡的思考,以及怎样面对亲人的离别。 古奇曾被朱锐临终视频震撼,他分享了对葬礼的理解——认为其本质是“通过集体回忆构建逝者的立体形象”,为他人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朱素梅老师则以家人视角,详细讲述了朱锐的生平与精神:他童年是无拘无束的“野孩子”,求学轨迹清晰(安徽大学→北大读研→美国读博并获终身教授→回国任深圳大学、人民大学教授),2022年8月确诊癌症后与病魔抗争两年,最终于2024年8月离世;朱锐生前曾明确表示“不需要葬礼”,只因不愿麻烦他人。 朱素梅老师提到,朱锐的追思会让她得以窥见其“不为知的面”,其子以“rest in power”(躺卧仍传递能量)祝福父亲,更强调朱锐“童心未泯”的特质与超越死亡的“精神连接”。关于葬礼与告别的意义,“说话人1”认为告别是“给他人表达机会”,葬礼通过集体回忆拉长对逝者的记忆;朱素梅老师则将追思会视为“精神花朵的绽放”,让朱锐的思想得以继续影响他人。此外还延伸至生命教育的思考,涉及“小我与大我腾挪”的人生智慧(在自我感受与集体责任间调整)、“理解与认同的关系”(理解是爱的前提,不认同但可共情),以及逻辑学与哲学的关联(逻辑简化复杂,直觉是AI难以取代的创造性来源)。 本期节目以朱锐老师的生命故事为线索,串联起死亡教育、生命意义与精神连接的多元思考,最终链接“死亡不是终点,精神连接延续生命”的核心。 时间轴: 01:04 哲学家朱锐的最后一课 ——病床上淡然微笑,如何重新定义生命与死亡 03:37 野孩子的自由成长 ——不上学的童年,爬山游泳打架中长成的哲学家 06:50 从“学渣”到北大教授 ——高二才发力,半小时写完高考试卷的逆袭之路 12:34 回国教学与患病 ——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却遭癌症突袭的两年 15:03 不需要葬礼的告别 ——追思会上,亲友如何拼出更立体的朱锐 25:30 姐弟最后的微笑对话 ——“你去精神花园游玩,我来打理俗世事务” 30:12 母亲从崩溃到释怀 ——如何看待亲人离去后,一个传统母亲的转变 35:55 在“小我”与“大我”间腾挪 ——如何面对虚无感,又不失去生活的劲头 55:51 逻辑学不是教“抬杠” ——为什么逻辑关乎连接词,而直觉AI难以取代 01:12:57 理解不等于认同 ——在这个撕裂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连接与开放 BGM:Goodbye is Not the End - Johannes Bornlof 播客制作:叉子

94分钟
99+
1周前

【灵魂频道 S3 001】你是否想过自己的遗物该怎么整理|对话遗物整理师

灵魂频道

【灵魂频道】第三季上线啦,第三季的节目我们将采用线下联动的形式。与归丛灵魂频道线下沙龙每期活动联动,嘉宾将在此延伸线下沙龙中分享的观点和内容。对线下沙龙感兴趣的朋友,我们会于归丛官方小红书发布相关预告,欢迎关注。 灵魂频道第三季第一期节目围绕“遗物整理”这一主题,归丛创始人古师傅邀请生活整理师魏晓辉和银发经济研究者刘一诺共同参与节目,从物品与人的关系、生命阶段的变化以及社会现实等多个层面展开了深入探讨,从个人经历、职业实践与社会观察等角度,逐步揭示“整理”背后更为复杂的生命意义与情感逻辑。 本期节目起始于一个基本共识:物品的重要性具有阶段性,许多当下珍视之物随时间推移会失去意义。魏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谈到从媒体人转型为整理师的过程,指出真正的整理远不止于收纳技巧,而是前置到购买决策之初,关乎“为何选择、如何使用、如何处置”的全周期思考。她强调,整理的本质是筛选、取舍与流通,进而影响人的决断力和生活方式。 三位参与者分享了个人体验,古师傅在患病时拟写“遗嘱”,发现真正重要的物品极少;魏老师处理母亲遗留的瓷器时,面临情感与实用之间的两难;还有老人因不愿面对杂乱而情绪失控的案例。这些例子共同揭示:物品承载记忆与情感,却也常成为负担,尤其在代际之间,“遗物”往往体现出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差异。 话题还延伸到社会层面,提到日本存在专门处理遗物的二手商店,认为中国也需建立更系统的遗物处理机制。同时,大家也意识到,许多老人囤积行为背后,是情感空虚或历史创伤的体现,而非单纯“捡垃圾”。 最终,大家回归到“整理”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空间与物品的清理,更是对生命角色的审视、对价值观的梳理,甚至是对死亡的教育。通过整理,人们学会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求平衡,在接受自我与放下执念之间找到出路。正如一位参与者所言,“整理是一场生活方式与心灵的修行”,它贯穿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个阶段,帮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自身与传承。 下面分享遗物整理师的叮咛——圆满人生七守则: 1、请养成整理的习惯,建立生活秩序 2、如果有话难以说出口,请用文字写下来 3、重要的物品请放在容易被家人找到的地方 4、请不要对家人隐瞒病情 5、请充分享用所拥有的物品 6、请为自己而活,而不是别人 7、最后留下的,是与所爱之人的共同回忆,请在活着的时候多留下美好的回忆 如需咨询魏老师获得帮助,可搜索「生活整理师魏小晖」,全平台同名。 时间轴: 00:03 万物皆可释:物品在生命中的相对性 01:40 三位嘉宾:整理师、研究者与殡葬创业者的奇妙交汇 02:35 从资深媒体人到遗物整理师:魏老师的职业重生之路 魏老师分享因纸媒衰落、家人老去而陷入焦虑,最终通过学习整理实现职业和人生转变的故事。 09:46 超越收纳:整理是前置的消费决策与心灵修行 “整理”与“收纳”的本质区别,指出真正的整理从购买那一刻就已开始,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 15:48 物质过剩与审美变迁:一代人的囤积困境 中国家庭如何用10年走完别人50年的物质变迁,导致风格更迭、物品囤积,以及由此产生的整理需求。 18:54 遗物整理的难题:情感价值与市场价值的错位 整理师如何帮助客户处理具有极高个人情感价值但市场价值不高的物品(如母亲留下的普通瓷器、有签名的书)。 38:55 故事分享:整理师被“赶出门”的惊险与化解 魏老师分享两个极具张力的真实服务案例,揭示客户在面对自身混乱时的抗拒心理以及整理师的专业沟通与化解之道。 55:00 濒死感带来的觉悟:遗嘱与真正重要的东西 古师傅分享自己发烧时写遗嘱的经历,发现重要之物极少,并引发关于“物品在生命终点的意义”的讨论。 01:01:51 从线下流动市集到线上数字遗产:遗物的新归宿 处理实体遗物的社会性方案(如展览、市集),以及“电子遗物”的整理与处理。 01:17:56 给每个人的人生整理术:从物品到人生的清晰规划 尽早进行物品和人生目标整理,撰写遗嘱,做好数字遗产管理,本质是为自己和他人减轻负担,活得清醒。 播客制作:叉子 音乐:Sunset Farewell - Megan Wofford

90分钟
99+
1个月前

【灵魂频道 S2 012】你还在用ai当生产工具?赛博灵媒已经用ai链接宇宙|对话艺术家汤海青

灵魂频道

2025年 01月11日 至 2025年 02月12日,艺术家汤海青将在研何SPACE呈现个人展览“电子托梦(Dream Teller 4.0)”。汤海青的作品运用AI人工只能为主要创作工具,色彩丰富饱和,主客体界限之间趋于模糊。作品情感深邃,常常营造出唯美而富有电影质感的氛围。 此次展览呈现了18件创作于2023至2024年的作品。这些作品源于艺术家基于AI人工智能的实验与思考,集中体现了他对梦境这一主题的深刻关注。本期节目,我们回到《电子托梦》展览的开幕式当晚,与艺术家“灵媒”汤海青及灵魂频道的二位主播坐下来一同走近他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不被人知的个人生命体验。 “梦”在汤海青的创作中是一个多维度的存在:它是个人情感的回溯,是对记忆的拓展,也是其个人哲学浪漫化的载物。梦如何形成?如何传递?又如何呈现?这些问题贯穿于艺术家基于AI人工智能作为媒介的创作中。而“托梦”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热衷探讨的话题,可被视为通过梦境向他人传递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被艺术家比喻为其艺术创作的过程,汤海青试图通过与AI的持续且平等互动,逐步形成了一种“和鸣式”的非操控性创作手法,如电子粒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使内在渴求与AI世界达到同频共振的状态。展览以作品《寓言诗》为起点,穿越系列作品《天启》、《天罚》、《长生》、《蓬莱》与《九歌》最终带领观众进入到《梦幻泡影》——一个绚丽虚构的幻象。 随着AI的日常应用常态化,许多人早已适应了这一高效生产工具,在其作为单纯的信息整合工具之外,它同时成为了一些艺术家的创作媒介。当下我们普遍认为,是人类在塑造与控制AI产出的信息,回应我们的问题、满足我们的需求,而汤海青却在使用AI工具的后期逐渐找到一种新的“对话方式”,这种特别的方式让他借由AI在与这个世界实现一种难以名状的交流与链接,而非理性地利用它的内置逻辑去达成某一预设的、确切的目的。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与手段下,其作品带着一种信息素,目光落在其入其中时,仿佛被一种庞大的时空力量牵引。 以下附上本次 归丛 x 汤海青 x研何SPACE 联合主办的展览《电子托梦》中的主要参展作品,欢迎听众朋友们的意识跟随本期节目,沿着展览空间的递进,随着汤海青的娓娓道来,踏入这一场如梦如幻,又似一场场虚构的历史般的奇观。 时间轴: (对应作品出现的时间) 02:45 《寓言诗》 7:15 《天启》系列,《天罚》系列,《长生》 9:38 《蓬莱》系列 10:32 《九歌》系列 《九歌》系列作品于研何SPACE《电子托梦》展览现场、展览开幕式当晚的沙龙活动及播客录制时汤海青坐的位置,背后是约三米高、七米宽的投影布,高大的投影画面在幽暗的光线下散发着彩色的光。 《九歌》系列作品 16:23 《梦幻泡影》装置 20:38 一场关于中式美学的具象实验 23:14 AI通灵:抛开常见的文化符号与传统的仪式手段,现代人还能以什么方式去理解抽象的宇宙密码 33:08 汤海青:回忆葬礼上的感官冲击,谈大学本想报考殡葬专业 40:36 古师傅:“不吉利”是意识形态的规训——曾经的我肯定难以接受十年之后的自己要去做殡葬 49:10 汤海青谈其命运观,古师傅分享“命中注定”的亲身经历 1:07:05 “代入 AI 的语境”去考虑人类的未来 1:15:53 东西方幻想中的美学语言,从不同的语境中诞生

84分钟
99+
9个月前

【灵魂频道S2 011】从音乐到死亡,游牧民族如风一般洒脱的内核与生命观|对话蒙古族音乐人巴彦达莱

灵魂频道

这次灵魂频道的录制比较特殊,我们来到了研何Space与Visual Mongolia联合发起的《柔软世界》展览现场,举办了一次线下分享。座谈人数与通常一样,还是三个人。不过,有四个沙发,第四个沙发留给本期嘉宾的两把琴,和他的位子靠在一起。 本期嘉宾,蒙古族音乐人巴彦达莱,是我们在嘉宾中少见的那种格外安静的人,他思考时会有沉沉的呼吸声,仿佛一个人离开城市来到草原上会做的那种缓慢的深呼吸。我们注意到他有数次将手伸向了那两把琴,脸上还会即刻泛起笑容。或许,音乐才是他的语言。所幸,本次节目我们也将听到他的几段演唱。 这次归丛线下活动所在的研何展览空间中,有一些洞石制的微缩蒙古包形香炉,令人印象深刻。看着香炉化作热气腾腾的村落飘出白烟,带着难以名状的草料味儿,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牛粪的味道。达莱也无意间聊到说:味觉的回归特别快,不用被时间束缚的感觉…想起春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在高高低低的坑里看啊看,找那些没熬过寒冬的羊,拆下羊的膝盖骨,就是儿时令人心潮澎湃的玩具。这段话无意间也展示了蒙古族孩子面对死亡的一种感知。 从群像中去看某一种生死观念,总是抽象的,但当你能坐下来和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聊一聊他的生活,想象中的观念似乎会变得像太阳升起那样自然。像达莱说的,一些牧民的身体力行的生活,已经不需要刻意再去想,所谓信仰,到底让是要让他们信些什么、做些什么。 达莱和我们强调,今天他只能聊聊自己的亲身经历,别的他说不了什么。听他像口述日记似的讲着发生过的事情,我们忽然发现,对于达莱来说,他似乎不认为有什么值得被他称之为特殊的经历或新颖的概念,因为那只是他每日踏足其中的生活,是平凡的日常,却也渗透了蒙古族人对生命的理解。 时间轴: 00:39 蒙古民谣《风翼鸟》 04:06 达莱回忆自己第一次见证死亡 09:51 传闻中蒙古族别样的“走马葬法” 15:34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为何没有祭扫的习惯? 20:49 从过去的牧民生活,到现在的城市生活 24:55 牧区民族如何看待动物的生死 34:46 达莱展示蒙古族传统乐器 43:34 我们无法想象死亡:自然而然,但最好长成一棵树 47:15 对蒙古族的刻板印象 50:03 达莱送上祝福与闭幕演唱

53分钟
99+
10个月前
灵魂频道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