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制造业出海门道 Gateway To Onshore

TSVC

TSVC举办了《打造下一个独角兽》讲座第21讲。当全球化步入半球化,本土化透过有限开放的国际资源整合正在形成国际合作的新格局。本期TSVC聚焦美国的制造业本土化,连接中国的制造业出海,直视本土化的种种挑战:关税、市场、建厂、运营、供应链、劳动力、资金、竞争环境等等,以及如何面对最大的文化挑战。进而探讨制造业美国本土化的策略与资源:文化适应、价值重塑、科技优势、资本优势、政策优势、地域优势等。 嘉宾: 夏淳博士,TSVC联合创始人 崔苑,AIM CEO 我们都聊了什么 00:00 活动概要 合作方介绍 嘉宾介绍 04:16 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回归?美国制造业本土化所面临的挑战? 07:39 美国制造业的本土化,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什么样的机会? 15:29 TSVC针对Onshore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逻辑是什么? 18:48 请崔老师分享一下,这三年中国企业制造业做的一些具体出海的案例。 29:11 TSVC也投资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做美国制造,请夏老师来分享一下。 35:45 请有实战经验的崔老师分享一下,这几年中国企业出海建厂遇到的挑战有哪些方面? 49:34 对于您的橱柜公司,最大的挑战是当地员工雇用颇具挑战性。因为是需要本地雇佣员工,成本是比起把它移到其他国家是提高的,该行业是否因为美国对中国的进口关税50%,它搬到美国的商业成本才成立? 54:13 制造业美国本土化有什么体系化的策略? 1:02:58 AIM有提供一个体系化的美国本土化的策略吗? 1:10:28 怎么界定是本土企业还是非本土企业?作为中国公司在美国注册公司设厂,这个公司算中资公司还是美国本土公司?美国本土公司定义对企业股东有没有美国公民比例的要求? 1:11:20 请问两位专家对印刷线路板在美国建厂的看法?是不是一个好的产业,怎么选址?如果在美国AIM是不是也可以提供这种服务? 1:13:08 对于同类型的产品公司,中国公司搬来美国和美国本土同类型公司的优势是什么? 1:14:57 光伏行业,太阳能发电板在美国制造是否可行? 1:16:48 AIM针对想搬到美国企业的咨询服务的报价区间大概是多少?具体提供哪些大项的服务? 1:18:58 可以去墨西哥设厂吗?就是把制造业开到墨西哥,然后再运到美国,出口美国,这个优势和与在美国本土制造有什么比较? 1:20:50 我们是来自texas的商业地产经纪人,承接了一些国内出海企业落地美国的办公室和厂房及仓库的租赁业务,但是因为我们不是制造业背景,为了更好地为这些出海企业落地服务,我们需要做哪些方面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帮到,留住他们?德州和全美其他州相比,针对制造型企业有哪些独有的优势?和墨西哥相比有哪些劣势和优势? 提到的公司/项目 • 制造业回归 • 跨境电商 • eBay Auto • AIM • Shein • Outer • Temu • RTA概念 • Adornus • Automat • 特斯拉 • GM • 宁德时代 • 福特 • RPA 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回归?美国制造业本土化所面临的挑战? TSVC联合创始人夏淳博士表示,制造业本土化是基金这几年一直特别关注的方向,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潜在的新赛道,无论是美国讲制造业回归Onshore,还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海,原因大家都比较明白,不用多说。为什么美国要发展制造业?其实就是发展实体经济,其中还是有很多地缘政治的问题,由过去的全球化,现在进入半球化。 那么目前美国要发展制造业,让制造业回归,它所面临的挑战其实还挺明显的。从根本上讲,美国制造业长年空心化,但并不是没有制造业,有很多先进高端的制造业,比如航空还有军工这些都是存在的,但是相当多的制造业都转移到了中国,长年的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也带来了一些恶果。第一非常明显,就是供应链不齐全,现在在美国已经找不到能够制造螺丝钉的工厂了,没人做这个事情。第二是工厂里面的技术工人或者熟练工人非常缺乏。第三个方面,要发展制造业,除了这些基础设施以外,很重要的是工厂的设备,这些设备其实美国也很少在生产。那么目前在中国,这方面的装备制造发展得非常快。比如说我之前看到过苏州有不少的工厂是做装备制造的,这个我们都很有优势,这些是美国目前遇到的比较明显的三个挑战。 美国制造业的本土化,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什么样的机会? AIM CEO崔苑表示,实际上美国前30年的国际化,把很多低端的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一直在外迁,搬迁到东南亚和以中国为主的国家,导致了美国现在可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口国,主要进口的还是以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为主。这么多年来,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是美国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据我们统计,以美国2019年的平均数据为例,全年总进口额大概是2.7万亿美元,其中从中国进口大概有8000亿美金,基本上还都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比如基本的生活用品、消费品,还有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主。 这导致对美国最大的影响,首先是供应链不完整,在疫情期间就尤其的明显。比如像口罩以及基础的生活用品,由于疫情的原因导致供应链中断,对很多供应商来说是一个挑战,大部分东西都要从国际上进口,对国家的经济运营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和威胁。其次,因为低端制造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外迁,导致劳动力的人口失业率上升。这方面目前来说有两个问题:第一,相当一部分人口这方面的工作是不存在的,比如对一些劳动力技能培训不是很高,或者说有基础技能的这些人的市场非常有限。第二,反之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制造业要回归,那么这方面的人员又是非常稀缺的,实际上是机会,也是对制造业回归一个很大的挑战。 那么全球化,把低端制造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外迁,最大的受益方实际上是中国,所以这类制造型企业大部分是在中国。那么对我们中国的参与者和国内人来看,中国的制造业在这些年发展的非常好,我们一直认为,确实是因为它得益于有一个很大的国际市场来提供机会。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东西说得再好,没有人买,没有人消费,那也不可能持续下去,作为企业来说,有营收才能维持企业的运营,这是最基础的一件事情。 现在国内有很多企业在低端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上做得非常好,产业链齐全,无论从产品、技术、设备、管理和运营上,形成了一套很强的竞争团队的优势和体系。不过内卷地非常厉害,那为什么卷?我们觉得一个是内部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外部因素,就是现在市场有限。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市场,大家一直增长很快,也就没必要去卷,只要尽量满足市场需求就可以了。可是现在就是因为市场有了限制,有了萎缩,大家只能靠互相卷互相拼来抢占市场。所以现在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加上美国本土因素,对我们中国的制造型企业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是走出去把厂搬到美国,是顺理成章,顺应潮流,也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机遇。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AIM的中文名称叫美国智造,智是智慧的智,公司这几年着力于来做的事情,就是可以帮助中国的企业去美国落地生根,拓展市场,不管是你们现在正在做的市场,还是你们想去探索一个新的市场,这是我们美国智造公司正在做的事情。 TSVC针对Onshore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逻辑是什么? 夏淳博士表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和我们整体的市场环境相关。我们针对中国企业的出海很多年前就有过投资项目,那个时候基本上很多都是一些消费品出海,还都是在中国生产,拿到美国去卖货,所以从本质上讲是跨境电商,直到现在还是很火爆,这个是目前出海我们见到最多的。跨境电商这种类型,我记得在7、8年以前有一个创业者是卖汽车配件的,他原来在eBay Auto做汽车板块方面的业务,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生产了很多的汽车配件不是给修车行用的,而是给美国DIY自己改装汽车用的。比如我自己,原来在美国是穷学生,汽车换机油都是自己动手干,一直到现在还养成这个习惯。因为美国消费者是有DIY的市场,它就可以跟国内这类企业合作,出海就是帮助把很多这方面的零配件集中在仓库里面,这些是属于跨境电商的类型。 那么这些年发展特别好的,包括服装类Shein,户外家具Outer,美国版的拼多多Temu,还有更多的就是亚马逊上的各种各样的卖家,这类很明显都是属于贸易型的。那另外一类,我们现在更有兴趣的就是美国本土化制造,是目前觉得更有发展机会,更有前途的,就不是简单的只是一个外贸的电商,而是说确实是在美国制造了。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们TSVC在这个领域感兴趣的主要是制造业? 夏淳博士:对,因为制造业和贸易比较,它有更深刻的一些影响,从经济的体量,还有在本土化能够植根经济发展的体量,这些性质是不一样的,和单纯的贸易还是有所区别。 请崔老师分享一下,这三年中国企业制造业做的一些具体出海的案例。 AIM 公司CEO崔苑表示,这三年我们AIM致力于扶持这两家企业,从中国直接搬迁到美国落地,就像我们刚才讲到的,作为美国本土制造业回归,它还是面临着很多的挑战。美国本地缺技术,缺产品,缺上游的供应链,更缺比较成熟有一定经验的管理团队,那么在制造业一切从零开始,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挑战,我们认为也是不太现实的问题。如果中国的企业有一定的机会,和美国本地的支持直接到美国,就解决了这四大问题中的三个,这样的话会有产品、技术和设备,也会有一个合适的管理团队。 举一个比较具体的例子,这几年,我们一直跟一个在中国生产厨房橱柜的公司合作,把他们在中国的整条生产线搬迁到了美国,帮助落地的同时并拓展市场。这家橱柜企业当时在中国,是一个面向美国出口的生产工厂,生产后做整体的包装。当前橱柜行业的橱柜有几种形式,一种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全屋定制,把所有的东西都先做好,直接搬到使用区域安装就好了,但是这种形式在国际性贸易就不太现实。第一,它的体积会很大,导致运输成本增加,产品到了美国之后,本身的产品价格再加上运输成本,售卖价格就会非常高。第二,定制还有一个周期的问题,产品设计好之后,委托中国的企业生产后再运回美国,这个周期至少是3-4个月,甚至长达半年,那么对于用户来说,是不太愿意接受这么长时间的等待,导致国际化生产只能限制在某一特定的产品范围内,所以那个时候,这类企业发明了一个叫RTA的概念,全称是ready to assemble,中文叫“组装式家具”。 那么这个概念的做法,是生产出来的橱柜,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橱柜,而是由各个木板、四边、门,包括抽屉也是以板的形式,把它整体包装成一个比较薄的盒子,包装里面基本上没有任何的空间浪费,再把它运到美国之后在当地组装。这种做法会有两个问题:第一,这种形式不太可能进入所谓定制的领域,因为周期的局限性,时间会比较长。第二,对产品的质量控制比较难,橱柜做好了是一个很精细的家具,虽说是日常使用,但是大家也都希望家里用的所有东西,是一个艺术品的展示,没有划痕,没有磕碰,东西也做得非常严丝合缝。但是如果这种产品拿到美国去,由第三方或是自己的公司去组装,一定会有磕碰甚至有划痕,这种问题是避免不了的。综上这两个主要的原因,这种类型的国际性的工厂作为供应商,基本上只能做一个很局限性的产品范围。其实即使只做很局限性的产品,对中国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香的市场,因为市场也足够大。但是从18年贸易战开始,美国对中国开展反倾销,中国的企业往美国出口要加50%-80%的惩罚性关税,导致产品成本增加,所以当时中国企业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对美国进口商的成本,要承担这方面价格的提升。 因字数限制,更多内容请收听音频 欢迎关注“TSVC”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早期创投相关话题的干货内容! 加入日常交流群请看海报右下角,添加TSVC小助手

86分钟
99+
2年前

20. 从PI到CEO? VC谈学术界创业

TSVC

TSVC举办了《打造下一个独角兽》讲座二十讲,教授跟工业界以及投资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如何才能更好的兼容?学术界的科研成果如何成功转化?教授创业公司的人员及股权如何更合理的安排分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荣幸的邀请到夏淳博士,权晓泓教授和王黎晟先生,来听听他们分享一些针对教授群体创业的建议。 嘉宾: 夏淳博士,TSVC联合创始人 权晓泓教授,SJSU商学院创业领域教授 王黎晟,TSVC合伙人 我们都聊了什么 00:00 活动概要 合作方介绍 嘉宾介绍 07:18 TSVC有一套非常有意思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体系来寻找独角兽,是否可以用这套体系来分享一下对教授学术界创业的看法? 28:11 从资本圈怎么去看这个问题,当你们见到教授创业的项目,你们的印象和感受是什么? 38:29 除了技术方面,教授或者说学术界做科研的人员,如果说他们创业有哪些优势? 43:38 教授不一定要全职的去创业,可以通过当顾问或者个人获得公司的科技股权。从这个角度讲,您认为这点是否可以作为教授的一个优势? 43:37 对于教授来讲,不管是经验也好,或者说建议也好,什么是比较好的一个时机,什么时候可以关注并且投入一些行动? 53:00 大多数教授都有过向国家向政府申请科研基金的经验,但是想要进一步商业化,自然就会转向更多的投资机构。请比较简短的给这些教授一些启发或者建议,从什么时候开始? 55:48 教授的学生或者是跟自己一起过来的人,是不是非常好的创业合伙人? 1:02:58 在咱们中国人的文化里面,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概念还比较深,当学生回来再去领导自己多少年前的导师,在实操上面会有这样的问题吗? 0:07:54 从教授的角度,怎么能自我提高一下这方面的修养? 1:11:44 问CBA和TSVC有没有在南加州的团体? 1:13:33 科研团队中教授,博士,等各种层级的人在共同创业时,该如何早期布局以避免冲突?团队本身所有人虽然都很和善,但想规避风险或者寻求一种最佳实践。 1:16:30 这也是跟分配有关的问题,教授或者任何人的股权在确定后就不能改变了吗? 1:19:14 请问投资人会更倾向于投年轻教授,还是年长的教授? 1:20:20 创业团队中如果有不同工作身份的人,该怎么做到利益分配? 提到的公司/项目 • Zoom • ChatGPT • OpenAI • MIPS Computer Systems公司 • Ginkgo Bioworks • AIZip TSVC有一套非常有意思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体系来寻找独角兽,是否可以用这套体系来分享一下对教授学术界创业的看法? TSVC联合创始人夏淳博士表示,有许多朋友询问当初TSVC是如何投资Zoom的。在尚处于种子轮的Zoom创业初期,TSVC联合创始人张于庆就投资了该公司,当时,Zoom初创时叫Saasbee,只有三位成员,是个“三无”公司,无产品、无客户、无营收,那么为何能够下决心写下25万美元的支票?TSVC创办时叫TEEC Angel Fund,核心IP正是TSVC一贯运用的种子轮发展成为独角兽的三要素。TSVC从种子轮开始就要预见到公司的潜力,将这一成功归结为中国古代的成功学理念,即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指的是市场,地利是指产品和技术,人和指的是创业团队。 “天时”,“天”是指个人或机构无法营造的市场大势,它的到来非常重要,我们要把握这个时机。而“时”则是机遇的时间窗口,因为这个“天时”是有窗口期的,它并不是永远存在的,我们必须要抓住它。关于天时,有很多例子,比如新冠疫情,这并不是某个公司或个人能够控制的,它是一种灾难性的事件,但是它规模化地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人们开始远程办公,进入虚拟的生活。去年年底,ChatGPT突然掀起一波热潮。其实这并不是OpenAI一家公司可以完全操控的,而是因为当时的时机成熟了,人们开始意识到AI的潜力和价值,进而推动了AI市场的繁荣。 “地利”,“地”指的所占据的地盘,而“利”则是要寻找最有利的落脚点,地利主要是要用产品来确定你的地位,来确定你究竟在什么地方发展,同时,技术也是可以帮助你确定地利的。“人和”,人指的是创业团队。有些人会误解,认为只要大家不吵架,一团和气就是“人和”,这是不对的。而“人和”在传统文化里的含义是指一种全面的和谐状态,就是人与天和,人与地合,人与人和。这实际上是我们祖先的智慧,人们能够与周围的环境、时间和空间和谐相处。因此,它关键在于能谋事,能做事,能成事。“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要素,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地利,最后是天时,这个理论中的三个要素在孙子兵法中也有体现。 夏淳博士谈到学术界创业,用独角兽三要素进行了分析。其中,天时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学术界普遍太超前。1992年,他在UIUC研究超级计算的芯片处理器时,开题时,导师给他定了一个研究10年后芯片的题目。当时夏淳博士构想的芯片有16个核,时钟频率为1Ghz。然而到了1995年,他才买到时钟频率为75mhz、CPU只有一个核的电脑。因此,学术界研究肯定是要做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东西,往往处于超前的状态,面临一个合适时机的挑战。即便成果具有前瞻性,如果过于超前,往往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这是学术界创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地利方面,产品定位是一个对学术界创业者来说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学术界做研究时,他们关注的是技术方面,而并非产品。本质上,学术研究没有产品概念、产品意识。因此,学术界创业者往往缺乏该产品方面的经验,需要克服这个缺陷。此外,在拥有产品之后,他们还需要考虑产品在市场的定位,即产品是处于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还是还未被占领的蓝海市场,同时也需要考虑时机是否合适。这些问题都是具有挑战性的。 人和方面,在学术圈里面,大家就是一个小生态。一个导师带着几个学生就形成一个团队。他们拥有很强的科研实力,在学术界中所向披靡,可以打败竞争对手,他们可以在学术界中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作为商业公司,他们缺乏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工程经验,缺乏生产、运营、营销、销售、服务和资本运作等方面的经验。这些都是需要学习和改进的短板。然而,这时如果你去现学,有点太耽误时间,教授们更应该集中精力在科研方面进行聚焦。因此,他们需要组建一个互补的团队,来弥补这些商业团队所需的技能和经验。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商学院创业领域的权晓泓教授表示,从教授和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这两个群体有很多不同之处。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了解这两个群体的差异。首先,两个群体的目标可能不尽相同。投资人主要关注资本回报和获得盈利,但是从教授创业的角度来看,其实有三种不同的目标。第一种是追求盈利,与投资人的观点是相同的。“赚钱为主”的公司往往盈利性也比较好。第二种是追求声誉,尤其是在著名大学中,很多教授在这方面还是很看重的。这种目标会使创业公司的增长率相对较高,但有时候会不计成本的扩张。它的增长率如果是以外面的声誉为一个目标的话,那么它的增长率会相对是比较好。第三种是追求内在价值实现,即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这些公司的生存率往往很高,但很难成为独角兽公司,也不容易获得高速增长。因此,每个群体或个人的成功标准不同,有不同的追求和重点,因此有不同的创业目标和策略。 因此,刚开始投资者和教授之间的沟通,至少要了解彼此的目标,这是最基本的要素。如果目标不一致,可能就不必谈很多了。另外,宏观的环境对于大学教授和外面公司的创业,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的创业,它实际上是有个大学生态系统,大学创业的生态系统包括院系的支持、学校层面的支持和是否有成熟的技术转移办公室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大学创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 从学术角度来讲,研究大学教授创业的成功与否,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形成阶段、增长阶段和相对成功阶段。在形成阶段,制度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外面的公司有所不同,外边没有复杂的大学生态系统。做事的方式也会不同。投资者需要看你的团队、营销、技术,管理等等。而大学教授通常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技术领先性。在管理方面,一些教授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但也有很多教授缺乏相关经验。对于管理实验室这类工作,跟管理一个团队又有不同。因为教授本身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所以博士、博士后等学生需要尊重教授,这如果理念不同的话,学生难以与教授在平等角度上进行探讨。 因此,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大学教授团队的价值观、理念和思维模式与业界团队存在很大的不同。然而,在教授团队创业的早期阶段,引进业界有经验的人才可能会面临特定的挑战。由于教授本身聚焦于学术,且具备独立性和固执性,教授团队和业界团队很难很快地相合。因此,在创业初期,寻找业界有经验的并不是非常必要。但是,在团队增长阶段和相对成功阶段,与业界的联系就变得不可或缺了。 从资本圈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当你们见到教授创业的项目,你们的印象和感受是什么? TSVC合伙人王黎胜认为,第一稍微乐观一点,教授创业也有成功的。从资本以及他切身体验了和教授一起工作的经验来看,他认为教授创业的可能性可能会比其他类型的创业公司高一些。教授创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授全身心地投入,这种情况下也有成功的案例。但是一般来说,教授很少担任CEO的职务,而是担任CMO、CSO或CTO等职务。 另一种教授创业方式是分散风险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教授作为创始人,在不同的公司中拥有比较小的股份。这种方式更多地是从顾问的角度参与企业,因为教授很忙,要带学生、写论文、做演讲等工作,而且大多数教授都自己的活都忙不过来。这种方式也有较高的成功率,因为教授可以将精力放在让实验室产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上,教授可以为多个公司提供技术咨询和建议,而且股份虽然不多,但每个公司中都有,总有一些公司会成功。这种方式也更容易处理与实际创业者的关系。 有些教授会因为自己是创始人,可能会存在公司控制权过大的问题。他会说我会做很多事情,但是,后来会发觉没有时间,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中。会出现教授让一个他信任的学生来做CEO的情况,而学生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工作,那慢慢的教授的贡献就减少了。这会导致公司内部股权结构的不平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确立团队角色和责任分工,确保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角色和责任,确保相互信任和平衡,并为公司的成功做出贡献。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需要深度分析教授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股份,以确保投资方向得以平衡和稳定。 最后一个方面涉及到人才招聘。众所周知,CEO的职责包括融资和企业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教授创业往往倾向于雇佣自己比较信任的人。然而,这些人是否最合适去创业或者担任 CEO 的角色,还需要商榷。这种做法有时候会限制公司成长的速度和质量。重要的是,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技术不是唯一的关键因素。技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时候技术投入比例可能只占公司总的投入的三分之一,以至于一半以上的成败决定因素是由公司员工和其他方面造成的。因此,如果在招聘过程中选错了人,那么公司就很难成为成功的创业公司。 除了技术方面,教授或者学术界做科研的人员,他们创业有哪些优势? 夏淳博士认为,教授作为创业者有很多优势。从科研角度来看,教授能够推动科技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每时每刻都有新技术涌现,而科技是真正持续不断创新的,其他的很多非技术性的内容,即使看起来很新,其实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夏博士提到了一个例子,就是硅谷众多辉煌历史中的一个。1981年,斯坦福大学的John Hennessy教授在计算机系发起了一个名为MIPS的科研计划。三年后,他创立了MIPS Computer Systems公司,后来伯克利的和David Peterson教授加入,打下了现代芯片的坚实基础。现代芯片的奠基性技术创新绝对是改写人类文明史的颠覆性创新,Hennessy教授为此获得了图灵奖(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这也证明了,许多新技术都源自于学术界的研究。 因字数限制,更多内容请收听音频 欢迎关注“TSVC”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早期创投相关话题的干货内容! 加入日常交流群请看海报右下角,添加TSVC小助手

86分钟
65
2年前

19. 后摩尔时代的AI算力

TSVC

TSVC举办了《打造下一个独角兽》讲座十九讲,从AI游戏到元宇宙,自动驾驶到智能化大数据中心,AI应用正在快速扩展。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持。摩尔定律即将达到极限,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算力突破。本次TSVC讲座将探讨后摩尔时代的算力革新和产业链的变化。 嘉宾: 夏淳博士,TSVC联合创始人 夏任新,Untether AI,硬件工程副总裁 我们都聊了什么 00:00 活动概要 嘉宾介绍 03:20 什么是算力?算力在AI应用中的重要性有哪些? 08:32 现在决定算力的因素有哪些? 13:05 为什么AI非常依靠并且消耗算力?AI的运算有什么特征? CPU、GPU、FPGA以及ASIC区别有哪些? 17:54 不管是芯片的技术路线,以及说大厂有大厂的做法,小厂有小厂的打法,是不是能够点评一下当前这几家大厂各自的优势以及近几年出现的一些像Untether AI比较头部的芯片公司? 32:50 现在看起来好像是NVIDIA一家独大,但是GPU其实用起来也没有那么好用,但是现在AI大势所趋,大家都在用GPU,觉得之后会是什么样的格局? 38:00 请问老师们怎么看AMD ROCM的发展,和NVIDIA CUDA在开源和闭源上优劣势的比较? 42:37 这是一家创业公司,在研发相关的加速软件,他们比较好奇的是,觉得完全靠芯片设计过于定制化了,两位老师觉得怎么样才能跟得上高速迭代?是不是也跟软件的设计和软件的优化有关联? 50:30 这是一家创业公司,在研发相关的加速软件,他们比较好奇的是,觉得完全靠芯片设计过于定制化了,两位老师觉得怎么样才能跟得上高速迭代?是不是也跟软件的设计和软件的优化有关联? 1:01:13 请问两位嘉宾,ARM CPU授权和RISC-V开源相比,从投资人的角度更愿意投哪个方向? 提到的公司/项目 • Trillion Operations Per Second(TOPS) • Frames Per Second • Queries Per Second • Untether AI • EDA领域 • Cadence • 芯片 • SiFive • 伯克利 • 开源CPU • GPU • 英特尔 • ARM • RISC-V • Altera • FPGA • UIUC • memory hierarchy • 存储墙 • 阿姆达尔定律(Amdahl's law) • multi-issue多并发 • out-of-order execution乱序执行 • 卷积神经网络(CNN) • NVIDIA • ASIC(即专用芯片) • Google的TPU • Tensor张量 • AMD • ROCM 什么是算力?算力在AI应用中的重要性有哪些? TSVC联合创始人夏淳博士科普了算力的基本概念。算力是指每秒钟处理器可以执行多少次运算。在过去,人们通常使用每秒百万指令(MIPS)来衡量算力。但随着AI时代的到来,计算速度越来越快,所以现在使用每秒万亿次操作(TOPS)来计量算力。因此,算力的定义就是单位时间内能够执行的操作次数。由此可见,算力越高越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也证明,无论算力做得有多大,都会被消耗殆尽,算力永远都不够用。 Untether AI硬件工程副总裁夏任新表示,如今我们通常用Trillion Operations Per Second(TOPS)来衡量计算机的算力。但事实上,这个operation本身的概念比较模糊,因为每家公司在架构和设计方面的操作定义都不同。因此,最终的衡量方法可能还是看最后的结果,比如对于图像处理,需要关注Frames Per Second;对于语音等应用场景,则需关注Queries Per Second,当然准确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总的来说,算力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TOPS,但是更深入的讨论会发现这个话题非常复杂。 夏淳博士表示邀请夏任新来讲解这个话题非常合适,因为他目前是在Untether任职,这是一家做AI算力的推理芯片的初创公司。此前,他在EDA领域的巨头Cadence做CEO的幕僚长,并非仅仅是芯片开发工具,而更加注重整个芯片系统未来发展的战略。因为现在的EDA公司也已经不仅仅是卖芯片设计工具,而是更深层次地思考行业发展的前景。在这之前,夏任新曾在SiFive任职。虽然SiFive可能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在业界却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伯克利研究团队David Patterson教授推广的开源CPU。CPU一直由英特尔和ARM主导的市场格局,如果开源CPU能够兴起,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颠覆者,那就是RISC-V,SiFive则是开源RISC-V商业化的公司。在那里,夏任新负责整个芯片的工程实现,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职位。夏任新也曾在Altera工作,该公司也在芯片行业举足轻重,它专注于FPGA技术的开发。这在芯片领域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他的这种背景对于讨论芯片行业非常相关。夏淳博士在自己的博士学位中研究的方向是计算机体系结构,而在UIUC的研究小组则专注于memory hierarchy的研究。这使得他具备了深入探讨算力的能力。 现在决定算力的因素有哪些? 夏淳博士指出,研究算力和计算机架构的人都知道存储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存储墙是指从存储读取数据时会遇到的速度瓶颈,像是有一堵墙阻挡了数据的流动。我们都知道,普通处理器通常按照一个clock节拍来运行,一个节拍执行一条指令。这个节拍的速度可能是千兆赫兹。也就是说,CPU的运行速度就是根据这个clock速度来衡量的。但是在某些任务中,如果需要从内存中读取数据,可能需要花费数千个或数百万个clock节拍周期来完成。这个过程非常耗时和成本高昂,这就是内存墙的问题,它严重影响了整个系统运行的效率。 关于速度方面,在整个行业中,有一种被称为阿姆达尔定律(Amdahl's law)的法则,它原理类似于木桶原理。如果你的系统中存在短板,你的算力就会卡在该处,比如内存存储速度不足,那么整个系统的计算速度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解决存储速度过慢的问题很关键。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如何并行。这个并行性可在不同的层次上实现,有一种是叫指令级并行性。也就是说,系统能否同时执行多条指令,以加快处理速度。在专业里面这是所谓的multi-issue多并发、out-of-order execution乱序执行,在今天所有的芯片设计中,基本上内部都有这样的指令级并行构造。在AI领域,可以采用更多的方法来增加并行性。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利用多核。此外,还可以使用多个芯片来协同工作,以进一步提高处理速度和并行性。现在看到的AI通常使用成千上万个芯片和主机板组合起来运行。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大幅提高AI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效率。 Untether AI的硬件工程副总裁夏任新指出,今天的AI技术主要通过神经网络来实现,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其高度并行的架构。因此,存储墙成为了一个更加突出的问题。那现在解决的方案,其实跟传统的CPU应该是不太一样的。因为传统的CPU里面所谓的memory hierarchy就是加高速缓冲存储器,要加几级高速缓冲存储器,每级高速缓冲存储器尽量做大。那现在做AI加速或者神经网络加速,需要大规模并行计算,同时需要大规模并行的存储存取数据,而要避免出现数据瓶颈。如果能实现数十亿到百亿参数级别的并行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AI非常依靠并且消耗算力?AI的运算有什么特征? CPU、GPU、FPGA以及ASIC区别有哪些? Untether AI的硬件工程副总裁夏任新指出,传统的处理器,如CPU和GPU,主要基于指令执行来实现计算。换句话说,我们编写软件并将其编译为计算机可执行代码后,会逐条执行这些代码并在计算机上运行。因此,处理器的性能一般按照指令执行速度来衡量。如每秒可以执行多少条指令等。 但从AI的角度来看,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如果不用传统的架构,这个指令的概念就比较模糊了。因为最终看的是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而不是处理指令的数量。举例来说,对于与计算机视觉相关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其主要计算任务是以矩阵乘法为主。在实现中,可以分解成多个计算指令去执行或者可以并行。另外,有些公司也会设计专门的电路来处理某些特定的计算任务。对于这种情况,指令的数量已经不再重要,而更注重的是加速器能否高效地、并行地完成矩阵乘法等任务。因此,我们最终需要以实际效果作为衡量AI加速器的标准。例如,加速器在每秒钟内能够处理多少张图片或者自动驾驶能同时支持多少个摄像头,并能支持多少帧率。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指标。至于具体的operation,那就很难说了,因为每家的一条指令,里面的实际动作都不太一样。 不管是芯片的技术路线,以及说大厂有大厂的做法,小厂有小厂的打法,是不是能够点评一下当前这几家大厂各自的优势以及近几年出现的一些像Untether AI比较头部的芯片公司? 夏任新表示,现在做AI的技术,真的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家每户他们的做法,他们的解决方案都不太一样。其实最终还是要从CPU开始讲起,因为大家都觉得CPU没有办法做AI,这太复杂了或者太贵了,效率太低了,这些的确都是的。但CPU的优势在于它们能够应用于多种任务。现在的AI任务仍然主要在CPU上处理,所以不能忽略CPU在整个计算架构中的重要性。因此,包括英特尔、AMD和RISC-V等处理器制造商,都在考虑如何在CPU下处理AI计算任务。特别是RISC-V作为一个开源的处理器架构,在这方面上,它会通过向量扩展和特殊指令等方式执行。同时,整个平台还是保持在一个传统的处理器下。 第二类就是GPU,GPU可以作为TPU等其他加速器的一部分,这些就是所谓的大规模并行计算引擎。这是很大的一个范围。但它们的基本原理仍然是Load-Store Computing,即把数据拿进来做一些处理,再把数据送出去,但是面临存储墙的问题。NVIDIA是当今最大的GPU加速器制造商,只是价格高昂、功耗大。但是大家没办法,所以还得要用它,所以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 第三类是FPGA,它的优势是非常灵活,也可以实现大规模并行计算。在某些情况下,FPGA的效率甚至比GPU更高,功耗效率可以达到GPU的两倍左右。然而,FPGA编写程序的难度较高,这是FPGA的主要短板之一。此外,FPGA的运算能力仍然受限制。FPGA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可编程逻辑,而不是为了进行运算。 另一个大的领域是ASIC(即专用芯片),有很多公司都在推出针对特定市场的ASIC,例如自动驾驶或计算机视觉。当然,定制ASIC的效率是最高的。然而,设计一个ASIC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AI和神经网络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例如,前不久ChatGPT才问世,但在其之前,这个概念根本不存在。如果您打算定制一个ASIC,当您设计出来时,市场和应用可能已经不需要了。比如您设计一款针对LSTM或RNN的ASIC,或者做唤醒词的语音AI芯片,但等您将做出来时,ChatGPT已经问世,这意味着您的ASIC可能已经失效了。因此,定制ASIC的风险也非常高。 最终,仍然需要开发一种比较通用的架构,这就是为什么CPU和GPU仍然比较占优势的原因。然而,它们存在一个很大的内存瓶颈。较先进的架构则尝试在内存上直接进行计算,因为神经网络所需要的主要是大量的存储。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架构,大致可以分为In-Memory和Near-Memory Computing。这意味着尽可能将运算放在存储器旁边进行,因为神经网络主要是将大量数据存储在存储器中,如果可以在原地进行计算,将是最高效的方法。 因字数限制,更多内容请收听音频 欢迎关注“TSVC”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早期创投相关话题的干货内容! 加入日常交流群请看海报,添加TSVC小助手

63分钟
99+
2年前

18. 揭开AI的黑暗面:智能与安全的边界及较量

TSVC

TSVC举办了《打造下一个独角兽》讲座十八讲,AI的可解释性、偏见、不实信息、隐私问题、和可靠性问题依旧困扰着行业;利用AI诈骗的案件层出不穷;AI对人类社会的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也才刚刚开始显现。面对AI的种种机遇和挑战,我们何去何从?TSVC和MIT CEO有幸邀请到TSVC合伙人、Stratifyd.Inc创始人Derek Wang博士、网络安全专家和前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黄迪江博士、和Mammoth Cyber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程泳晖先生,来与我们分享和探讨。 嘉宾: 汪晓宇,Dr. Derek Wang,TSVC Partner 黄迪江,Dr. Dijiang Huang,网络安全专家 程泳晖,Yonghui Cheng,Co-founder and CTO at Mammoth Cyber 我们都聊了什么 00:00 活动概要 01:05 活动主办方介绍 04:42 AI Security主要在解决什么问题,大概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向? 10:53 AI privacy 要解决什么问题,都有哪些技术以及前沿的研究? 18:41 现在AI的大模型应用普及,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挑战?包括对于你们公司现在的安全产品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22:48 隐私在长期会如何影响到大模型的落地商用? 28:56 很多企业里面,大家都不知道数据是什么,比如说数据的名字、标注都没有做好,之前可能大家没有特别有兴趣去做这个事情。那现在是不是会有更多的动力,包括这块其实有很多企业是不是会得到更好的关注? 32:19 合成数据可以解决25年的数据缺失问题吗? 34:44 回到行业应用从外维度来讲,包括医疗金融这些领域,他们有很多自己行业非常好的数据,包括有很多doorman knowledge,他们可能没有大厂,包括OpenAI这种技术算力,嘉宾们觉得这两个方面之后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包括现在有很多大模型私有部署的创业企业,从这些角度来讲想听听大家看法。 40:40 刚才一开始嘉宾也介绍了一下偏见这方面的内容,其实就在之前ML就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包括美国有很多研究,当时是说用machine learning的模型去派遣警力,包括去做一些医疗教育的决策,当时讨论说会有一些公平方面的社会问题。那么从大语言模型来讲,嘉宾觉得跟传统的ML的偏见有什么不同? 48:06 最近其实有很多尝试,包括用GPT4来解释GPT2,有思维链turn of tree,希望大家能看到LLM的推理逻辑,大家怎么看这块儿是不是足够?还有哪些可解释性的问题待解决? 58:31 我们之前聊了很多数据层面,那么从训练层面,有人讲说要限制训练的能源,限制电力,包括模型层面,Sam Altman 提出说要限制ikvvt的模型,可能限制比如超过多少参数量的模型,或者是限制模型的产出,包括是不是从API这几个方面限制,大家有什么想分享一下? 1:06:00 说到创业,在这方面会有别的什么创业机会?最开始黄老师提到可能在芯片上会有一些新的机会。 1:10:04 这个大模型或者AI到底有没有自己意识?他会不会独立于人类,甚至跟人类做一个一对。 提到的公司/项目 • AI Security • 隐私和安全 • LLM • 生成合成数据 • 机密计算 • chatGPT • DLP(数据泄露防护) • AGI • CrowdStrike • Charlotte人工智能系统 • Facebook • LLaMA • 大型语言模型技术LLM • LLaMa.cpp • health care的company • BCBS Blue Shield Blue Cross • Self-Instruct模型 • ML • Alpha Go • Nvidia AI Security主要在解决什么问题,大概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向? 就AI Security而言,TSVC Partner,Derek Wang表示他可能也是一个从应用层面往里面去看的这样一个学术。Security主要解决问题,他想从三个层面来讲解。首先是个人层面,任何一个个人层面来讲,AI Security上很大的一个挑战是隐私,包括个人隐私和它对数据收取的一个过程。这种隐私和风险对个人层面带来的影响可以直接涉及到种族歧视等问题,并且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受到极度的暴露,创造了许多钻空子的机会,例如窃取个人信息来进行欺诈等。随着大语言模型等技术的出现,这种网络信息欺诈行为会变得更加多样化,这些都是通过AI技术对个人层面安全进行攻击的一个过程。 其次是公司层面,同时也是TSVC基金看的一个方向。现在主要的大型企业和创业公司所关注的不仅是个人隐私层面的保护,而是对个人隐私做出提升。从群体的角度来看,像很多大银行,每个部门大约有1000个AI模型。在这个层面上,企业对于AI模型本身的数据丢失保护,即模型的数据不想被其他人知道,因为这些数据是企业内部的数据。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攻击手段正在应用于数据窃取,这将直接将企业数据带走。这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企业而言,数据的积累包括模型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无论模型是开源还是闭源,企业的数据与模型可能都会成为攻击的目标。对于企业级别而言,实际上存在一种攻击方式,即攻击者通过破解手段绕过模型的安全措施打开模型。这种攻击方式会使得模型的算法和数据被第三方获取。在企业成绩上,这种流失知识产权和内部数据的情况会导致更多的信任和安全问题。而且,随着LLM的出现,恶意代码放入模型中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最后,这个层面是比较大的,就是政府层面,政府层面就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比如他跟Dr. Wenwen Dou(UNCC) 正在从事虚假信息和误导信息的研究。在这个领域,对于政府来说,它最害怕的是使用大语言模型技术,可以制作虚拟视频和声音,将知名政治人物如拜登或特朗普的形象放在其中,并通过技术手段操纵其表现和言论。这种技术很容易被用于制造虚假信息和误导信息,给公众带来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2024年选举期间,这种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Derek表示,他今早看到一些新闻,大约1.5亿美元的资金可能被用于制造虚假信息和误导信息。AI Security其实更多的是用于防范不法分子的这么一个前提。 所以从TSVC基金的角度来看,AI安全领域有三个主要方向: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企业信息和模型数据的安全;最终是如何保护政府的,减少社会的媒体乱象。这三个大的方向,是TSVC基金正在看的一个角度。 AI privacy 要解决什么问题,都有哪些技术以及前沿的研究? 网络安全专家黄迪江博士认为,实际上隐私和安全是非常紧密相关。但在看待隐私计算时,人们常常将其与安全混淆,难以分清两者的具体区别。他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式来说明,隐私计算实际上解决的是隐私数据的保护问题,涉及到数据可信度的问题,即谁能访问和查看数据。在这个意义上,隐私计算和安全之间具备可行性上的类似之处,但隐私计算它的最终的被攻击的结果是和安全是有一些微微小的区别。 从安全的视角来看,攻击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系统数据的暴露或不可用等直接后果。而隐私计算的结果则可能是通过一个间接的过程实现的,尤其是在数据暴露后,如果这些数据被恶意利用,它才会真正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通常情况下,一般用户在谈论隐私计算时很难区分隐私和安全两个方面之间的区别。 从技术角度来看,LLM的隐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据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数据非常重要。通常来说,这个阶段包含几个步骤。其中第一步是数据源步骤,我们可以使用掩码技术对数据进行隐藏,以隐藏一些重要的关键信息。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自然地去除一些敏感信息。 还有可以通过生成合成数据等方案,比如说通过对抗网络,可以根据现有的数据生成一些合成数据,它的训练结果可能和真实数据训练结果也是类似的。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模糊化数据信息,人为地加入噪音等方式来较好地保护数据的隐私。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导致模型训练结果不够准确,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在某些应用场景中,这种方法会影响用户体验。例如,在使用手机自动联想输入法等功能时,由于加入了差分隐私的方式,使用模糊输入推荐的准确度可能会下降,和几年前没有加入这个差分隐私的这种方式,实际上用户体验差了很多。 在隐私计算领域,还有一些传统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比如,最近联合国专门发布了隐私计算的一些相对来说正常技术,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基于算法方面的技术,比如多方安全计算和加密等技术,是通过算法的方式来实现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通过运用这些技术,单方或多方能够计算出结果,同时而不暴露数据本身的内容是通过这个算法方式来实现。其次,通过体系结构方面的技术,比如联邦计算等技术,可以将数据分为多份或切分模型,以一个可信方对数据参数汇总分发、从而对数据源进行保护。这种方式使得多方能够对数据安全地进行计算,确保了数据隐私的保护。 那么另一种方式的话是通过机密计算,机密计算是一种通过硬件实现数据隐私保护的方式。你可以创建一个可信域,你对数据进行实际的操作,在这种方式下,可信域和不可信域被划分出来,而操作只会在可信域内进行,这可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但实际上,机密计算在实际场景中还存在信任性的问题,如果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无论使用什么技术,最终都会存在优缺点。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基于机密计算的效率相对是比较高的。而基于算法类的方式的话,实际上它的性能各方面有很大的制约,所以在进行数据训练的时候,使用多方计算等方式,实际上效率是非常低的,尤其是在大模型训练下的话,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 另一个阶段就是使用阶段。使用阶段如果模型建立了以后,有没有办法在模型使用的时候,对用户的进行一些保护,比如可以采用多方计算、同态加密等方式来对用户的查询信息进行保护,同时在数据生成阶段,也可以通过filter等方式去除敏感信息,从而实现数据隐私保护。然而,即使使用了这些保护措施,还是可能会出现一些漏网之鱼,因为隐私计算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这个领域。 现在AI的大模型应用普及,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挑战?包括对于你们公司现在的安全产品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Appaegis Inc联合创始人程泳晖先生表示,这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那他们公司做的产品主要是为了方便员工远程办公,无论是在家还是混合办公场所,他们都可以通过该公司的软件远程访问内部数据或应用。但是最近很多客户都在问,如何允许员工使用chatGPT,但又担心员工会将公司内部文件或数据外泄。能不能提供数据扫描和监控服务,以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那就是说他们也是在看这方面的需求。 有些公司可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比如限制访问某些网站来保护网络安全,但这种方法并不一定有效。即使你在公司的计算机上不能访问某些网站,但是员工还是可以在他们的手机或其他电脑上访问,甚至经过我们系统去给它过滤的话,也是能够过滤一部分,但是我们也不可能说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去扫描,因为有的时候他也是用个人的计算机去访问,这是企业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从网络安全角度,这是DLP(数据泄露防护)这方面的内容。 因字数限制,更多内容请收听音频 欢迎关注“TSVC”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早期创投相关话题的干货内容! 加入日常交流群请看海报,添加TSVC小助手

79分钟
97
2年前

17. 创投十戒

TSVC

TSVC举办了《打造下一个独角兽》讲座十七讲,创业与投资都充满了风险,成功之路崎岖坎坷,路途难于预判,但是失败的原因和路径却昭然可数,失败的确定性总是远大于成功的确定性。本次座谈,硅谷早期风险投资机构TSVC的两位联合创始人特别来分享2010年以来踩过的十个坑。 嘉宾: 张于庆,TSVC创始合伙人 夏淳博士,TSVC创始合伙人 我们都聊了什么 00:00 活动概要 04:15 “戒跟风” 14:38 “戒逆天” 21:45 “戒独行” 27:58 “戒不专” 34:18 “戒不公” 40:59 “戒帮派” 46:46 “戒轻率” 48:46 “戒吝啬” 51:36 “戒无名” 53:04 “戒失德” 提到的公司/项目 • 摩西的十诫的概念 • Zoom • Ginkgo Bioworks • Carta • Opentrons • Womply • AI • DeepMotion • Onshore • eClub • Netscreen • Webex 活动概要 今年是TSVC基金创立的第十三个年头。就像许多创业公司一样,TSVC基金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行业洗牌、科技变革、技术升级以及团队交替。作为一个有着创业基因的基金,在过去十年多的历程中,与众多创业公司一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此,我们请来了TSVC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张于庆和夏淳,谈一谈在这些年里,TSVC从创立到现在的历程与成长。 这次讲座讨论的是一个“老话题”,因为两位创始人经常会在外面做活动时被问到创业的心得体会,以及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坎坷。因此,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总结出了“十戒”。这些“十戒”是参考了摩西的十诫的概念,找出了创业中最常见的十个问题。尽管每个成功的公司都有其独特的成功之路,但失败的路径却可以预测。这个“十戒”是TSVC基金针对自身经验的一个总结,因为基金和创业公司很相似,他们相信这些经验同样可以适用于创业。 “戒跟风” 在“十戒”中,第一戒是“戒跟风”。夏淳博士表示,创业和种子轮投资都是不容易的,如果一件事情已经非常火爆,再去做就已经太晚了。对于种子轮投资来说,如果选择的市场已经非常热门,再进入也会太晚了。因此,对于基金来说,非常感谢联合创始人张于庆,因为他在投资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在创建基金之前,张于庆就确定了基本的投资逻辑:一定要在赛道形成之前、在还没有被炒热之前、还在冷门的时候就进行布局,提前预见未来的市场趋势。正是由于这个投资策略,TSVC在种子轮投资中投资了Zoom、GinkgoBioworks、Carta、Opentrons和Womply等独角兽,也因此能够取得出色的业绩。TSVC从种子轮投中独角兽,目前命中率算下来TSVC排名是业界第一名。 TSVC联合创始人张于庆表示,跟风这个概念很有意思。现在大家肯定无法避免跟随最热门的趋势,例如,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AI等热门话题。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大趋势的确带来了许多机会,因此很多人都希望参与其中。这是有道理的。然而,对于每个参与者来说,每个人都需要精挑细选,找到自己的独特机会,看看自己在哪个领域有先发优势,找到自己能够赢得胜利的独特点。因此,虽然这个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可能会有几家公司脱颖而出,但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的特殊之处成为赢家。通过跟风,我们能够看到前所未有大浪潮正在来临,这比自动驾驶等其他热门话题更为猛烈。从投资角度来说,需要找到那些避免了过度竞争的公司和领域,因为过度竞争可能会导致资源的分配不均,最终导致所有公司都无法取得成功。因此,在当前这个时期,大家都想去做一件事,就需要更加谨慎地思考自己的机会,并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 回到之前提到的TSVC投资的一系列公司,表现都非常优秀。例如Carta,是最早的投资人容易看走眼的地方,这是因为大多数早期投资人只看到了当时市场上的一个小角落,并没有深入了解创始人的独特特点,以及他们顺藤摸瓜、开拓市场的能力。这是许多投资者常见的错误,也很难自行意识到。我们需要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深度交流,来发现潜在的公司和创业者,找到他们的独特之处和市场的空白点。正是因为Carta的创始人有独特的特点,TSVC相信他们未来的潜力,尽管(投资时)眼前的生意规模不大,但我们看到了它能够成为巨大市场的可能性。 TSVC联合创始人夏淳博士表示,跟风创业往往会让创业者陷入红海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而对于创业者和种子轮投资人来说,寻找新的蓝海市场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此,TSVC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认真思考,如何在当前热点中寻找新的潜在赛道。例如,在AIGC领域,我们预测生成媒体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会是个未来赛道,并积极投资于这个领域。TSVC实际上早在五年前,在AIGC成为赛道之前就开始投资AIGC的项目,例如DeepMotion。此外,TSVC也看好制造业回流到美国这一趋势,认为Onshore会是个新赛道,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布局和投资,尽管Onshore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得到普及。在投资过程中,夏博士也汲取了教训。比如,他曾主导过一项社交媒体的项目,虽然很有意思,但处于热门赛道,市场上竞争太激烈,使得这个项目难以突围。 “戒逆天” 第二戒是“戒逆天”。夏淳博士表示,创业者不应单纯追求技术上的颠覆性创新,而是要考虑市场和经济规律等因素,避免逆势而行,违背宏观规律。虽然很多创业者都希望像Zoom那样一开始只有几个人,最终成为超级独角兽,但是除了技术上的创新之外,还需要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因素。经济周期需要特别注意,预测和适应经济波动,是成为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联合创始人,张于庆和夏淳已经经历了四个经济周期,TSVC基金的成立时间正好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也是在下行期的情况下成立的。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正在进行中的下行期中,总体来说,可以用“低进高出”的原则来进行种子轮投资和创业。在经济周期处于低谷时,正是进场的良机,等到经济逐渐回暖、爬坡时,就属于高点,这时可以考虑退出获得更高的回报。TSVC基金做了五期,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处于经济周期的低谷时期,投资业绩表现不错。目前第五期也处于经济周期的低谷,他们也预期是一个很好的一个机会。相比之下,第三期处于经济回暖时期,投资速度偏快,投资项目偏多,项目质量下降,会是教训。 对于刚刚创业或已经创业一段时间的企业来说,TSVC联合创始人张于庆表示,每个人的做法都可能不太一样,在融资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定位。如果环境好,信心足够,高估值也会得到更多投资人的信任和青睐,你也没有必要说可以再降低一点估值。但是如果企业处于困难时期,业绩不足以支撑高估值,那么需要接受现实,保持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估值。这也是企业的一个基本考量。 退出的时机也非常重要。有时候,这完全超出了个人的控制。在退出的过程中,个人的努力和公司的努力起到了最基本的作用,但是估值高低确实有很多外在的因素的影响。此外,运气因素也不能忽略,确实会在退出时产生影响。从基金的角度来看,退出时需要具备纪律性。我们不能指望最后握着公司上市股票依然能够涨到最高点。这种想法不现实,也不可行。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做到这一点。 对于创业者来说,在创业的过程中需要拥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面对的资金已经快用完,必须能做出非常困难的决定,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创业是一个多年的旅程,有时候会赶上好时机,需要充分利用,有时候市场不稳定,需要及时调整和适应,这就需要具备灵活性的特质。在创业旅程中,很少有公司一帆风顺的。因此,不能只是追求高估值而高兴,高兴一两年后可能就会陷入平稳或者低迷。只有那些能够爬出来的胜利者,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因此,第一轮融资估值高并不意味着一定没有问题,需要继续努力,才能够最终成功。 “戒独行” 第三个戒是“戒独行”,夏淳博士表示,这意味着作为一个创业公司,包括专注于种子轮投资的基金,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中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建立自己的圈子。实际上,社交圈非常非常重要,这是你生存的土壤。因为TSVC基金本身就是建立在一个社交圈子的基础上,这与基金的起源有关。在2010年1月份的时候,他们作为清华的校友,被硅谷清华联网组织约请来给校友做一些公益活动,并帮助清华校友的创业俱乐部eClub开展活动。当时先找到了夏博士,他作为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的创会老会员,动员了一批会员来给大家来办讲座,从公益活动开始,讲座越来越有趣,参与的人群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不仅仅是清华校友,而是包括北大、科大、交大、浙大以及其他学校的校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创业者陆续发现自己需要融资。夏淳就找了大学室友张于庆,因为他做过天使基金的GP,有经验有资源,于是策划了这个基金。也因为这些创业投资活动是TEEC会员在张罗,校友就管他们叫TEEC Angle,因此TSVC在2010年初创时叫TEECAngel Fund。 在这个创业投资的圈子里,其中有两个代表性的圈子是Netscreen和Webex,它们都是由大陆华人创办的上市公司,从这两家公司的华人雇员里,产出了二代、三代甚至是第四代的创业者。TSVC基金目前已经投资了200多家公司,这些创始人们也成为了这个圈子中的一员。除了这些创业者外,还有不少来自本地大公司大厂以及各个大学的华人工程师、大学教授、博士生等等,这些人也是创投圈子中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教训,基金在初期可能过于强调了清华的标签,尤其是像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样的标签,这给人们一种误解,好像只是清华的一个校友团体,这并不利于圈子的扩大。 Eugene表示,一个组织要想长久发展,需要有一个远见的眼光。起初只是一些社交公益性的活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发展成为一个专业的机构。尽管TSVC基金在做公益性的活动上也做了很多,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是一个专业的组织,必须按照专业的规则和商业的模式来运作。当初取名是因为大家都是清华企业家协会的会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员数量迅速增长,绝大部分的会员并没有直接参与基金的运作。这也说明当初的眼光不够远见。因此,一个组织在制定名字时,需要考虑到长远的因素,尽可能做一些长远的计划。现在就是叫TSVC,跟TEEC一个非盈利的机构来做区分。很多企业都希望能够使用一些知名高校的名字为自己加分,但这是短期行为,不能够长久获得持续的发展。我们不能脱离整个社群来发展,也不能依赖某一个特定的机构或组织来发展。因此,戒独行,要清晰明确定位和发展方向,不能过于泛泛而谈或盲目追随某个机构。 “戒不专” 第四戒是“戒不专”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投资领域。夏淳博士表示,一个成功的创业公司需要创始人非常专注和全力以赴地投入进去,同样的,一个成功的投资机构也需要其GP非常专注地投入进去。过去,TSVC基金在一二三期中只有Eugene一位GP全职负责,这对于基金的发展会有一些限制,尤其到了三期,兼职的新手膨胀太快,影响业绩。第四期开始,四位GP全职投入,兼职的Venture Partner则强调专业组合配置,这种改变在投资领域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使得TSVC基金的业绩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因此,要在专业化方面不断努力和改进,确保GP专业化和全力以赴,以取得更好的业绩。 从创业的角度来看,Eugene表示,创业是非常艰辛的过程,创业是自己的选择,不是投资人的要求。只有当创始人觉得这个事情确实是他最想要做的,并且准备全心全力去投入到这个事情里面,才有可能达成成功。如果创始人觉得自己不足以全职投入,这个原因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是这个事情实际上是他自己的决定。如果他觉得不全职投入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他需要考虑是否适合创业。事实上,创始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各种任务,一个人无法完成所有工作,即使他非常聪明,这个事情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创始人需要全职投入,并且需要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才有可能帮助公司取得成功。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和条件。 因字数限制,更多内容请收听音频 欢迎关注“TSVC”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早期创投相关话题的干货内容! 加入日常交流群请看海报,添加TSVC小助手

63分钟
86
2年前

16. 制造业回归美国大潮已开启:聊聊Onshore的趋势与商机

TSVC

TSVC举办了《打造下一个独角兽》讲座十六讲,onshore 是offshore 的反义词,即制造业回归到美国。美国制造是当前美国国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企业纷纷出海,在逆全球化局势中形成奇幻景观。率先发现新赛道是TSVC的决胜之道,我们坚信,onshore是下一个巨大的赛道。本期TSVC的两位创始合伙人及被投公司Automat Solution创始人一起来深入探讨。 嘉宾: 张于庆,TSVC创始合伙人 夏淳博士,TSVC创始合伙人 王晓亮博士,CEO & 创始人, Automat Solutions 我们都聊了什么 00:00 大致说明当下美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政策,合作方介绍 03:32 介绍TSVC的投资方向及领域 05:42 从个人成功的投资经历,对于Onshore这个新赛道是如何感觉到的? 16:26 Automat具体是做什么的? 18:20 全球动力电池的生产产能的90%以上是中国造的。电解液从中国运过来就可以了,为什么Automat还要在美国开工厂?在电池行业里面,政策到底是一个什么要素? 22:54 经常有不同制造业的企业家来到TSVC座谈,来探讨机会,其中有很多都是和美国制造业的激励政策相关的。能不能分享一下,你所了解的相关的一些政策? 27:28 Onshore这件事情对TSVC来说投资产生什么样的机会,如何参与,如何去操作? 34:00 Automat建厂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操作?像国内的朋友都是在积极寻求出海机会,Automat也接触了一些要出海的朋友,究竟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合作方式? Q/A问答: 44:33 目前美国电池制造行业中的自动化程度是不是比较高? 46:45 在美国建厂后,可以结合当地的高科技,有产能的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在美国找到对应的高科技技术?TSVC在当中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50:52 已经有一家在中国有制造能力的企业,想到美国开厂如何开始? 52:37 是否有投资机器人在制造业应用的初创公司的计划? 54:58 像机械臂是制造技术类的公司,如果分别把开发团队放在国内,但是公司在美国这样会有什么问题? 59:00 请问Automat的竞争优势在哪里?是否有在寻找中国制造业方面的企业合作?在寻求哪些方面的合作伙伴?比如资金、技术或者设备。 提到的公司/项目 • Automat Solution • Zoom • Ginkgo Bioworks • Quanergy • Onshore • 特斯拉 • 比亚迪 • 宁德时代 • RPA自动化 • Al技术 • 锂电池材料 • 电解液 • 固态电解质 • DOE(能源部) • 通胀消减法案IRA • 人工智能科技与材料科学 • 高通量机器人 • Beagle • 仓储机器人 • AGI通用人工智能 介绍TSVC的投资方向及领域 作为一家专注于种子轮投资的基金,TSVC致力于发掘和投资早期的创新项目。实际上,TSVC在Zoom最早期作为第一个基金投入其中。这项投资发生在2011年,是当时作为GP的张于庆主导负责的项目。2010年基金成立时,张于庆是唯一做过GP有天使投资经验的合伙人,他具有很高的敏锐度。例如,在合成生物学这个赛道还没有形成之前,TSVC在2012年就投资了Ginkgo Bioworks, 现在被业界誉为合成生物学的第一股。另外,像Quanergy这样的项目,在自动驾驶赛道形成之前,TSVC就已经投资了红外激光雷达技术。这些案例强调了TSVC作为种子轮投资,必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在赛道形成之前就预先布局。如果赛道已经形成,就可能太晚了。过去的两年中,TSVC一直密切关注Onshore,它在快速发展,TSVC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具有潜力的未来赛道。 从个人成功的投资经历,对于Onshore这个新赛道是如何感觉到的? 关于Onshore,TSVC创始合伙人张于庆表示,过去的公司不是在真空发生的。他们通过与很多业界人士交流,发现了三个关键的数据点,于是预测这是否是未来的趋势和可能发生的事情。 从宏观角度来看,首先,美国一直是一个制造业强国,从福特时代以来就凭借着制造业崛起。第一个数据是index of US manufacture production capacity可以用来衡量生产的水平。数据显示,生产的峰值出现在2000年左右,之后持平或略微下降。所以那时美国就不再强调生产。这可能与全球化相关,因为在此之前,美国经历了一个快速上升的时期。第二个数据,production US factory,在2020年出现了负增长,而在2021年和2022年则出现了增长。具体来说,2020年的负增长率达到了6%,而2021年增长了近6%,并且2022年预计增长3%。这表明美国的工厂生产产量连续两年出现了正增长。第三个数据,construction spending,这个指标通常包括房地产、制造业等建筑方面的支出。这个数据显示,在2020年之前,该指标一直在增长。然而,在疫情期间,该指标出现了跌幅,但在2022年,该指标将再次增长,预计增长了近30%。通过这些数据的变化表明整体经济动态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几年中,随着大量资金的轻易获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简单而高收益的方式,这在华尔街精英中尤其常见,这些资金的到来,对某些市场的泡沫化产生了负面效应。 从美国角度来看,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在新的周期中,美国将注重整体的生产。他们已经看到一些早期数据表明,这个周期即将开始。新的周期可能不止10年,可能是20年甚至30年。在这样的经济大势下,许多像Automat这样的自动化公司等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比如说现在三大巨头公司,包括特斯拉、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他们都产生了巨大的利润。这些公司的市值也达到了惊人的规模一一宁德时代估值最高,达到了1.3万亿美元,比亚迪估值为7450亿美元,而特斯拉也接近6000亿美元。它们与软件公司不同,这些公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发展和研发,但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力,却是世界级的,所以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经济周期之中,今天就来跟大家探讨围绕这个主题来看看我们的机会。 除去地缘政治因素,TSVC创始合伙人夏淳博士对当前形势的观察也很有意思,RPA自动化正成为一个重要驱动力,带来了大量的机会。因为美国制造业中的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就是劳动力短缺以及劳动力成本高昂。然而,这些年来,智能制造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最先进的Al大模型和机器人的结合尤其是最近几个月,Al技术的发展飞速,可以看到TSVC也在积极布局。两年前,他与张于庆曾经有过一次讨论,他们共同认识的一位朋友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他的两位导师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厉害。他曾经从事高端咨询业务,在2020年疫情期间遇到他,他告诉夏博士他正在做一件有趣的事情,他把中国的饮料罐装生产线输送到美国,成本是日本和德国制造生产的1/10。他卖美国一半价钱,这个生意很好做。他说像这样先进的罐装生产线,美国根本无法生产出来,产业链已经完全缺失。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空白。类似这样的故事一直在发生。差不多两年前,夏博士的另一个熟人也把制造橱柜的工厂搬到了美国,这个生意也很红火。过去几年,美国在疫情期间,人们大量装修房子,需求量很大。但是你需要的橱柜往往要等上六个月才能拿到,因为美国供应链出现了问题,这带来了很多不便。总的来说 ,大家可以看到制造业正在回流。 Automat具体是做什么的? Automat创始人王晓亮博士表示,Automat是美国本土的一家锂电池材料公司,致力于研发和生产高性能的锂电池电解液和固态电解质。正如Eugene提到三个估值的公司,都是和Automat做电池直接相关的。在美国,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市场上,Automat正感受着市场及政策的加持。它们已经与十余家美国客户开展了合作,并获得了美国能源部的项目资助,目前正在大规模筹备电解液的生产线,旨在成为美国品牌最大的电解液的公司。 全球动力电池的生产产能90%以上是中国制造。其实电解液从中国运过来就可以,为什么Automat还要在美国开工厂?在电池行业里面,政策到底有哪些要素? Automat创始人王晓亮博士分享了两个与政策相关的事情。首先是拜登政府的基建计划。该计划的一个具体内容是,通过美国能源部资助一批美国本土电池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公司,从矿物的开采到电芯制造、电池组装以及回收。大约半年前,DOE(能源部)资助了首批19家公司,每个公司或项目的平均资助金额为一亿美元。目前,DOE正在进行第二批基建计划,收集相关项目和公司。Automat也在积极布局,因此这是从政策角度看到美国电池行业发展的一个机会。 另一个机会,即通胀消减法案IRA。他的理解是,通过市场端的补贴方式推动需求,降低新技术(如新能源)进入市场的门槛。在电动汽车领域,对于每辆新车而言,具体补贴总额为7500美元,对于二手车大约是5000美元。其中7500美元被分为两个类别,其中一半是针对电动汽车中的电池组,该补贴与电池组中的电芯、各种部件等有关。例如,如果今年的目标是使40%的部件美国本土化,可以获得3750美元的补贴。另一半3750美元是用于针对电池中的关键矿物(包括锂、镍、钨、锰等),如果该领域达到一定程度的本土化百分比,可以获得相应的3750美元的补贴。该比例逐年上升。因此,这也是从市场和政府来拉动美国电动汽车和整个储能产业的发展。 从市场角度来看,电动汽车的走势已经开始。去年,美国电动汽车占新车销售量的6%。以中国和欧洲为例,电动汽车销售量呈现出一条直线上升的趋势。因此,从这个趋势来看,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也呈现出了腾飞的迹象,必然带动本土化的整个供应链的发展。 经常有不同制造业的企业家来到TSVC座谈探讨机会,其中有很多都是和美国制造业的激励政策相关的。请分享一下,你所了解的一些相关政策? TSVC创始合伙人张于庆表示,总的来说,这个政策称为“通胀消减法案”,与通货膨胀并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它涉及到能源产业的各个方面的一些税收政策。如果在这一产业链中,企业能够直接或间接受益于这些政策,那么对于公司就没有特定的限制,TSVC也接触过很多国内的公司,有生产能源产品的企业,储能,太阳能,逆变器等等。因此,许多企业探讨如何利用政策在美国建立生产型公司,这一种通常都是产品研发已经完成,主要是看重美国这个市场。我们也会与这些企业进一步合作,探讨如何落地。 夏淳博士认为政策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在新能源和动力电池这个领域,哪怕厂建起来,还没有形成销售,IRA就已经可以在返税上面补贴了。因此,这个激励力度非常大,可以鼓励企业来投资建设工厂,扩大销售规模。张于庆表示美国的制度和国内有所不同,是由议员和律师们制定和解释的。因此,它的细节部分需要请律师进行审核,确保准确性。例如,企业生产太阳能板和电池,就一定能够获得税收补贴。此外,有些政策并不关心具体的国籍,只要是在美国生产即可,这也是他们所了解到的信息。 因字数限制,更多内容请收听音频 欢迎关注“TSVC”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早期创投相关话题的干货内容! 加入日常交流群请看海报,添加TSVC小助手 大家的点赞、评论、转发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希望分享给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哦~如果你有希望我们聊的话题,希望我们邀请的访谈嘉宾,都欢迎在留言中告诉我们。

62分钟
99+
2年前

15. AIGC放大百倍=生成媒体

TSVC

TSVC举办了《打造下一个独角兽》讲座十五讲,AIGC最近已成为了创投圈毋庸置疑的热点,而当AIGC红得发紫的时候,各式各样的生成工具也开始卷起来。相信许多人都和TSVC一样在思考,AIGC应用的下一个独角兽机会在哪里?这次讨论,我们用Marshall McLuhan的媒体理论,探讨AIGC的媒体化,指出生成媒体及其生成文化将是生成工具的必然结果和巨大机遇。由于游戏拥有相对最复杂的媒体技术,我们特意邀请了两位游戏领域的资深创业者,以游戏为案例,深入剖析生成媒体的种种可能。 嘉宾: 夏淳博士,TSVC创始合伙人及管理合伙人 张黎利, 游戏领域资深创业者 Kevin,TSVC portfolio 公司DeepMotion 联合创始人及CEO 我们都聊了什么 00:00 主办方TSVC×MITCEO介绍 05:23 在AIGC的技术大潮下,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思考,下一个独角兽会从哪里产生? 07:20 生成媒体的机会为什么比生成技术本身都要大? 10:53 运用媒体的理论,探究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发现是什么样的机制,可以找到什么样的机会? 16:16 利用媒体的四个效应,从游戏角度出发,增强效应在哪些地方增强了? 25:32 是否认为淘汰效应其实把一些制作者、原画师给淘汰了? 27:39 像逼真的动画是不是就是一种恢复效应? 29:08 觉得游戏发展到逆转效应会是什么样的?做AIGC新的产品有什么启发? Q/A问答: 36:34 AIGC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会带来哪些生产关系的转化和升级? 38:05 鉴于AIGC生成内容系统已经能够在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个领域生成,我们是否可以将它整合在一起,以创造全新的多模态内容?这将如何影响现有的媒体形式? 44:53 AI生成内容系统是否可以用于创造新的虚拟艺术家或者创意团队,以进行创意产业中的写作和创作,这种方法是否能够提高人类的创意和创造力? 48:39 需要大型公司才能制作的3A大作,只需要中型甚至小型团队就能完成,是不是说以后AIGC牵扯到的领域,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内在价值和优势该如何去界定? 54:54 chatGPT的知识从网络上来,本质上还是人类在教它,那么请问AI距离自己学习,自己探索,自己生存知识还有多远的距离? 1:00:17 请问三位嘉宾能否脑洞大开分享一下五年设想,AI生成这样的发展的态势持续五年,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巨大的变化? 提到的公司/项目 • Twitter • Instagram • AIGC • chatGPT • RPG游戏 • Disco Elysium 极乐迪斯科 • DeepMotion • 暴雪 • ROBLOX • 魔兽世界 • AI生成 • 3D • UGC • hashtag 在AIGC的技术大潮下,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思考,下一个独角兽会从哪里产生? TSVC联合创始人夏淳博士表示,AIGC作为生成技术,从创业或者投资方面,技术栈整体分为三个层次,底层是算力,中层是大模型,顶层是应用层。底层和中层门槛儿比较高,做的人也会比较少,相对来说更加小众;门槛儿比较低的,适合多数创业者的还是做应用层,而应用层的机会非常大,有非常广阔的天地。作为TSVC基金的投资人,要以发现下一个独角兽为目标,总是希望创业公司的规模做得越大越好。因为他自己创过业,所以很清楚创业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多,然而公司最终做大做小,付出的代价差不多,当然要做大。 生成媒体的机会为什么比生成技术本身都要大? TSVC联合创始人夏淳博士认为,讲到媒体的范畴,就要跨出技术的圈子,延伸到文化领域。假设现在才发明了印刷技术,你去创业,你可以创办个印刷厂替代很多抄书匠,你也可以创办出版社出版书籍,或者创办个报社发行报纸。显然,作为出版商或办报纸,比创办印刷厂的生意能做大得太多。再举个例子,智能手机发明之后,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方式,同时带来很多移动媒体的机会,比如twitter, Instagram,与单纯的移动技术相比,其价值和收益的量级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讲AIGC百倍的机会是在媒体方面。 其实早在60年代,多伦多大学技术与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媒体理论家Marshall McLuhan,专门研究过技术和人类的生存方式。虽说这个学问是60年代的,但在当时,是属于后现代思想比较密集和活跃的时期,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享受60年代的思想成果。当时的媒体理论很精彩,有一句名言流传甚广,意思是说:我们打造了工具,而后工具又打造了我们,或者说我们又被工具而打造。这句话很好理解,我们现在正在用的手机是人类发明的工具,可以打电话,也可以运行app,还可以随身携带,但是我们的生活也同样被手机给绑架,手机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类变成低头族,由此形成的手机文化是大家每天亲身经历的,所以这就是技术和媒体的作用和关系。 运用媒体的理论,探究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发现是什么样的机制,可以找到什么样的机会? Marshall McLuhan提出了媒体定律,包括四种媒体效应,刚好前几天夏淳博士写了一篇短小的博客,讲chatGPT,利用Marshall McLuhan的四种效应来分析。第一个是增强效应,扩展人的体验和能力。例如电视可以将遥远地方发生的事件带到我们的面前,人不用到达实际地点就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事物。 第二个是淘汰效应,新的技术产生新的媒体以后,使过去媒体失去效用被淘汰。例如,随着数字音乐的普及,CD碟片的销量逐渐下降,CD碟片店也逐渐关闭。第三个是恢复效应,媒体使过去的文化和思想重新浮现,并得到新的解释和意义。例如,CD碟片被淘汰之后,胶片唱片和唱机成为了一种颇为流行的收藏文化。第四个是逆转效应,是说媒体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就会发生逆转,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例如,通过社交媒体,可以更容易地和很遥远的亲朋好友拉近距离取得联系,甚至跟不认识的人交往,但也导致一些人,因为社交媒体的便利可以足不出户,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减少,造成这些人的孤独和失落。 这四个效应给了大家很好的分析框架,如果单纯看技术方面,思维有局限性。一旦跨界到媒体分析,技术作用在人身上,发生的文化效应是什么?这才是我们把握创业机会的一些思考方向。 利用媒体的四个效应,从游戏角度出发,增强效应在哪些地方增强了? 游戏领域资深创业者张黎利表示,游戏中最典型的类型是讲故事的RPG游戏,RPG也是一种媒体,它跟小说和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游戏有更强的代入感,玩家可以作为主人公体验整体的故事,但是这么多年行业里一直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难改变整体游戏本身的主线剧情走向。一般传统的RPG游戏前面有分支选择,这个不是特别重要,真正有影响的,是在游戏快结束或者结局之前,有一个大的选择,最后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制作成本。包括几年以前获得大奖的游戏,英文叫Disco Elysium,中文叫极乐迪斯科,之所以获得大奖,有很多方面是对它精神的肯定,其中光台词脚本就写了100多万字,100多万字的概念是指环王全系列小说的文字量的两倍以上,像这种不计成本去做一个让玩家代入感和选择权更强的游戏,在当时的商业角度来说是非常不合算的一件事儿。 现在有了AIGC以后,首先,RPG游戏有大量的台词制作会大大地降低,将来可以是动态生成,可视化的效果会更好。其次,人物效果方面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玩家的体验感会更强,对故事的流程有真正的实力感,代入感随之增强。最后,对制作人员技术方面的要求也会大幅下降,新类型的游戏会诞生大量利用AIGC去生成的游戏,带来了很多创业机会。 DeepMotion联合创始人Kevin,通过以前在暴雪和ROBLOX等游戏公司工作过,就以魔兽世界和ROBLOX这种实力比较强的公司,粗浅的做一些探讨。认为AIGC对游戏的开发有巨大的影响,首先,魔兽世界中最重大的资源制作,是游戏里的虚拟世界,其中的资源是海量的,在十年前魔兽世界最火爆的时候,主要是因为游戏容量非常丰富和巨大,有数百人的创作团队在维持。每做一个扩展差不多需要两年时间更新内容,更新完内容之后,一些玩家一个月就能把游戏全部通关,对于创作者是一种压力,无形中创作者和内容消费者之间存在了竞争。如果大型网游能够用AIGC过程化的方式,会对整体的生成内容有巨大推动作用。其次,类似于魔兽世界的大型网游,需要有高端的3A团队才能制作,之后就会逐渐地有中小型团队甚至个人可以通过AIGC的方式去产生。最后,原来不可能由个人团队做的大型的虚拟世界,之后都可以通过AIGC生成出来,所以是会取代原来的大型团队,让很多中小型的团队都可以去生产大型网游的这类游戏。 是否认为淘汰效应其实把一些制作者、原画师给淘汰了? Kevin 表示,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艺术创作方面,原画师有些是做动画师的,都是属于比较重复性的工作,其实DeepMotion自身就是有很典型的淘汰性,淘汰别人原来的做法,因为动作都是自动生成的。淘汰效应就是因为使用了DeepMotion 的AIGC的动画产生技术之后,非专业人员只要花几分钟时间,从图像或者一段视频自动生成一段动画。从内容创作的角度讲,新一代的内容创造者淘汰了一批上一代的技术性很强的创作者,现在变得更加灵活,让普通的视频内容制作者,都可以参与到3D游戏动画制作过程当中,这是淘汰效应的必然反应。 张黎利表示,首先淘汰的是一些不采用新技术的制作者,同时对制作商、发行商也会有淘汰,跳出电子RPG游戏类型,也会影响到线下游戏,发行主要是想体验游戏本身的故事,原来需要真人配合,现在用AIGC体验会更好,还有对一些传统的小说和电影或者童话绘本,这些讲故事的东西也会有一定的淘汰性。 像逼真的动画是不是就是一种恢复效应? Kevin 表示,像逼真的动画确实是恢复效应的一种体验,现在的服务可以把用户的一张照片,用几秒钟的时间生成3D的真人形象。列举一个“复活”服务,之前看到很多例子,可以在语言和声音方面复活,但是现在,只要拿本人原来的照片,包括动画和人的动作都可以复活,这样可以使得几十年前的老人,或者是以前的名人,还有已经去世的故人都可以重新恢复,变成再重新与我们进行交互。 张黎利表示,之前70年代流行的RPG类型,一位主持人在讲话,几个朋友坐在下面参加,他认为这个游戏可能很快会恢复出来,假如现在再去做游戏,就很想去恢复这件事情,在年轻时候做过的事情,但是因为年龄大找不到朋友,或者没有那么多朋友,但是在游戏中听一位主持人讲故事,这个感觉其实是比可视化的东西更有意思,有些传统的游戏形式可以通过新的技术再实现出来,这是恢复效应。 觉得游戏发展到逆转效应会是什么样的?做AIGC新的产品有什么启发? 张黎利认为,因为有了AIGC以后,优质内容是海量的,但是作为消费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大量优质内容出现时如何选择,也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创业机会。另一方面,假如在虚拟世界待得时间太长,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生成的媒体都很好,在里面花费大量时间的时候,会很难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与人建立起良好的社交,这也是会出现的一些逆转效应。 DeepMotion联合创始人Kevin表示,原来有很多人自己是网红,表演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但是现在可以通过AIGC的方式生成一个数字人,这个数字人活灵活现,什么都像真人一样逼真,这其实就会取代很多原来用真人演员表演的工作。现在会趋于虚拟化、数字化。它的好处是,原来无法做出的动作,现在都可以表演出来,而且容貌也非常好看,更能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同时也取代了一些职业表演的哑剧,原来这些演员可以靠真实面貌,真实动作去谋生的传统表演的专业就会缺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是有得有失,在将来数字化的世界里,传统表演和传统艺术这些形态会逐渐消失,会失去逆转一部分以前的艺术形式,这也是很难避免的一种趋势。 因字数限制,更多内容请收听音频 欢迎关注TSVC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早期创投相关话题的干货内容! 搜索:TSVC 大家的点赞、评论、转发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希望分享给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哦~如果你有希望我们聊的话题,希望我们邀请的访谈嘉宾,都欢迎在留言中告诉我们。

66分钟
68
2年前

10. 18亿美金开源机器人创业的传奇故事

TSVC

邀请嘉宾: Chiu Chau TSVC合伙人 00:00 开场白 02:55主办方介绍 05:14 Chiu Chau 个人经历介绍 27:53 在2013年做开源机器人这样的方向,谈一下当时的想法和过程? 33:42 最初您是如何找到这样的产品市场获得最早期的订单? 40:00 您拿到了最初期第一批订单之后,怎么做的市场拓展?当销售给不同的人时,销售之间的区别在哪? 45:10 OpenTrons从2013年成立至今,在飞速成长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过非常大的困难或是生死攸关的时刻? 51:00 从被投公司的CEO转换成TSVC的合伙人,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请分享一下跟TSVC之间的经历和故事。 55:47 作为合伙人,现在主要在看哪些领域的投资公司? 1:00:49 现在是TSVC投资人,最看重创业者的什么? 个人经历介绍: TSVC合伙人Chiu Chao介绍了两位大人物,一位是肯德基的创办人,他对于Chiu创业来说是最有干劲的,他不断的失败,但屡败屡战,到最后试了1000多条配方才把炸鸡做得好,还有他成功的时候也是年纪略长;另一位是dyson,Chiu表示很喜欢看他的书,他总共做了5100多个样本,最终才得到了满意的产品;虽然两位前后差了100多年,但都是在创业里面不断的失败,不断的坚持下去。 Chiu表示,Opentrons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特别技术,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时间、地点与技术,这三个要有机结合,中国有一句话是“时势造英雄”。Chiu虽然年纪略大,在香港一个很穷困的地方出生,所以很了解一个叫“nothing”,对他来说人生很关键一个地方就是要知道你的起点在哪里,努力做事。Chiu在不断变换梦想的过程中,还是觉得去读书比较好,于是就去了香港大学机器系,1983年来到美国,当时是一个公司在招一批工程师从香港、深圳等来美国,当时Chiu觉得“you are nothing to lose”,同时他是一个很爱冒险的人,这是非常关键的。后来为了以后的生活就变成一个工程师,当时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学到一些不同的技术,很多时候我们搞技术的人一个很麻烦也很关键的地方,就是我们不善于交流,当时他就开始做服务销售,以此来锻炼自己。1995年时,biotech开始在美国火起来了,第一家公司叫nanogen,Chiu开始研究生物,本身对它一无所知,于是冒着风险加入了一家公司,从南加州搬到了新泽西州,负责技术生产,十年当中学到很多东西,后来卖了在生活的转变上发现不对劲,发现自己当时已经上瘾了,一定要创业,在那边呆了两年,就自己再去开一个新的公司专门做sample pre,做了4年后把它关掉,在关掉的时候学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功课,就是创业是很艰难的,之后开始研究自动化,拿了一台3D打印机在老房子开始来做Opentrons的实验,之后回了深圳三年。Chiu表示一家公司合伙人是最重要的,Opentrons有三位合伙人,起初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但是后来最关键的是有资金的问题,常常会有冲突。这么多年Opentrons确实筹了很多钱,从14年开始筹资,TSVC在16年很早就开始投,18年A轮,20年B轮;所以总结一下,Chiu在创业的过程中,还有从年轻人学到一些功课,归纳了四个要点,第一,不要怕失败,不要怕不被人接纳,需要思考的是在低谷时如何翻身,Chiu也分享了它曾经失败的经历,从中学到了要找一些没有什么竞争对手的,这个至关重要。第二,在创业中要有冒险精神,而不是在安全的范围内,第三,对于做技术的人员来说,要学怎么去卖产品,第四,要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所以这四点希望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花一点功夫去,不用怕任何事情,好好的磨练。 在2013年做开源机器人这样的方向,谈一下当时的想法和过程? Chiu表示当时公司有很多专利,当时卖了之后发现专利对技术到底有没有帮助?我的结论是有的,但是损害比帮助更多。因为专利的目的是把别人拒之门外,在搞3D打印机的时候学习到一个关键点,就是3D打印机能够做成功,主要是大家一起合作,到最后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是找专业的地方,要花很多钱,或是大家一起来合作,因为发觉它的好处是远远超过设立专利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客人能够增长迅速,是因为转变成不需要派专门的人帮助客户来装配、学习,所以速度方面就有差距,这个决定到现在来看都是很对的。 最初您是如何找到这样的产品市场获得最早期的订单? Chiu表示,在当时的市场上,非常贵的自动化零件都有并且自己也认识,普通的机器十几万美元以上。当时Chiu知道有这个市场,但能不能打开市场是未知数,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做生物的人都有这个需要,所以就在3D打印机上下了很多功夫。找客户是很难的问题, Chiu就勇敢的做了5个出来,拍了一些照片和录像放上去,就问别人是否有兴趣。当时还不是合伙人的will很有兴趣,跟Chiu取得联系,成为了Chiu的第一个顾客,逐渐又变成合伙人。其实刚开始有没有市场是很难讲的,没有想到可以做大,当时的整个市场跟今天也不一样,不可能容下那么多。 在OpenTrons期间,跟一些实验室怎么建立联系?怎么打开市场?怎么应对在疫情期间做出策略上的调整? Chiu表示,我们的好处是做硬件,这跟软件的做法是不一样的。2014年在深圳的时候自己就有一家小规模厂房,16年开始规模扩大。直到现在也很盛行找别人代加工组装硬件,但是OpenTrons的做法跟其他的有些不一样,市场有局限,我们的生产对比现在最大的自动化生产线的公司来说,大概一年也只是几千个订单,所以数量上来说只是几万个人来做。因为机器体积大,很多装备公司都不愿意做。在运输的运作方面,访问过20几家公司没有一家可以做,当时就下定决心,筹款也要做自己的生产线,一旦自己有了生产线的时候就可以把很多东西砍掉。第一,就是能够很好的控制成本;第二,机器生产完成后的运输;我们面对的商家只有一个,在整个自动化生产机器的公司里,基本上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出货,我们是唯一可以出货的。所以当时意大利、西班牙跟OpenTrons买了500-1000台机器,其他地方根本买不到货。还有就是购买机器之后会传授安装方法的视频,都是由客户自己安装的,所以在疫情期间这个方式是很强大的,地理因素等等问题把大家都困住了,就结合天时地利把机器运输过去。 您拿到了最初期第一批订单之后,怎么做的市场拓展?当销售给不同的人时,销售之间的区别在哪? Chiu表示,当时OpenTron在外面跑业务的销售员一个都没有,所有的销售都是在网上进行的。直到今天也会有很多的销售员拿着产品去展览等等。当时OpenTrons是没有的,首先不是很相信,第二没有钱也不能去,但是最重要的地方在于,3D打印机整个销售模式不是靠人去卖,而是靠口碑和因特网。当时就花了很多钱和时间请微软网络服务来做销售,他们很会在网络上卖东西,从生物界的角度来说当时没有人这样做。那个时候大家都是敲门做展览,OpenTrons并没有用这个方法。因为很清楚,当你找人去做销售的时候,机器卖的越多,请的人也就越多,所以当时的销售人员都是坐在电脑前,找个大屏幕,从机器的安装、使用方面下了很多功夫,让别人可以很容易的了解机器使用的方法。这个方法最好的一点首先成本低,第二不受地域的限制,不管机器销售到什么地方都可以正常安装和使用。当销售给不同的人时,最关键的不是产品,而是信任。很多人以为产品好,品种多,价格便宜就一定会有人买,这些是需要但并不是全部,尤其是在网络上销售,跟客户聊天时,所有讲的话里都要拿出真实的数据,不能夸大其词的炫耀自己卖的产品如何好,在一开始客户如果能够相信你,就已经有了50%的成功率。 OpenTrons从2013年成立至今,在飞速成长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过非常大的困难或是生死攸关的时刻? Chiu表示,首先从几个方面来看,OpenTrons是做生产的,从2014-2018年,Chiu基本上每个月都在深圳待10天,纽约待10天,有时候还不止一次,反复的长途飞行导致身体承受很多压力,而在生产上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公司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销售也要求增长2-3倍。所以在这件事情上花了很多时间,来寻找不同的方式。第一个困难就是筹款,因为这是一件烧钱的事情,就需要寻找投资人,筹款在市场好的时候很容易筹,市场不好的时候就筹不到,从16年到现在来说,虽然前几年的市场都还不错,但是当你越筹的多的时候,水平也就越高,压力也就越大,当公司越来越大的时候,里面人际关系也就会变得不一样。第三点,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人员招聘,Chiu很不喜欢招人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招来的人当中很多缺少懂软体方面的人才,所以当时每12-15个月就又要寻找当时来招人,所以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筹款和销售到人才需求,这三方面要做平衡是很不容易的。 从被投公司的CEO转换成TSVC的合伙人,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请分享一下跟TSVC之间的经历和故事。 Chiu表示,当时TSVC创始合伙人Eugene很爽快的就投了OpenTrons。当时没觉得做生物有什么特别的,虽然直到现在还不觉得OpenTrons当时有什么,在市场前景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很感谢Eugene勇敢地投资OpenTrons,一直到之后的很多年Eugene都很坚定地支持着。OpenTrons只要需要筹款的时候Eugene一定会参与。对于Chiu来说,投资人跟公司是金钱之间的关系,那当时我们也真的很用心很拼命的去做Hyper growth,站在TSVC投资人角度来看的话,公司的发展是能看到前景的,High goal这件事对于Chiu来说还是对于公司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后来Chiu即将要离开OpenTrons的时候就告诉了Eugene,当时他也很感兴趣,因为在OpenTrons他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Eugene就问Chiu是否有兴趣来TSVC?当时Chiu已经在做投资人,只是说天使轮没有太多的加入,Chiu喜欢投初创公司C轮,这点跟Eugene很像,重要的是投资的不只是技术,而是投资人本身。这些年Chiu认识很多投资公司,在跟TSVC交往了很长的时间,Chiu发觉TSVC的团队在整个过程当中非常的专业,更关键是Chiu认识团队里的合伙人,对我来说这很关键,从被投公司的CEO转换成合伙人觉得这一方面TSVC做的是非常好的。 作为合伙人,现在主要在看哪些领域的投资公司? Chiu表示,他个人比较偏向看有硬体方面的。但是如果是说有一个有需要的,但是没人去做还不是更好。当然在这个上面筹款是一个问题,因为很多投资人不了解,人家就说为什么没人去做?对于Chiu来说,最喜欢听的就是,越没人去做的事情越喜欢去做。 现在是TSVC投资人,最看重创业者的什么? Chiu表示,从风险投资方面,跟创始人有些不一样,但总的来说都有相同点。以企业孵化器跟TSVC来说,最重要的是投创始人,这个创始人可能专业方面不全面,因为没有一个全面的,如果有那就不是创始人。例如,第一,创始人只会3D打印机器,对于软体就不行,那不能说为什么不去学软体?这个是不对的。第二,是看这个人是不是了解产品投入到市场上的数据以及缺点,至少在卖这个产品的时候总结出自己产品跟同类产品作比较的时候,完整的掌握了数据才会让投资人认可。 欢迎关注TSVC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早期创投相关话题的干货内容! 搜索:TSVC 大家的点赞、评论、转发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希望你分享给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哦~如果你有希望我们聊的话题,希望我们邀请的访谈嘉宾,都欢迎在留言中告诉我们。 免责:节目中的观点都是嘉宾和主持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观点,亦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64分钟
46
2年前

14. 2023年医疗大健康投什么

TSVC

TSVC 举办了《打造下一个独角兽》讲座十四讲,回顾2022年,医疗大健康板块可以说是跌宕起伏,蕴藏机遇。医疗大健康作为 TSVC 的三大投资方向之一,2023年 VC 在这个领域会投什么呢?我们来听听 TSVC 管理合伙人邵晓风和王黎晟以及 Biofourmis 联合创始人 Mark 怎么说。本次讲座中,三位嘉宾将会阐述各自在投资大健康项目上的投资理念,并会用投资案例分析。 我们都聊了什么 00:00 介绍TSVC的投资方向及领域 04:21 Lisheng Wang介绍TSVC的投资方向 07:28 Charles结合技术,谈投资大健康领域的方向和经验 20:08 分享 Biofourmis 的创业情况、具体业务以及主要解决了 health care 系统的哪些问题? 21:47 从创业的角度分析,在这顶头风的情况下,哪些机会觉得更好? 37:52 FDA 的审批尺度尤其在 AI 软件类医疗工具上有何变化? 42:25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卫生保健或者医学领域是否有创业的机会?给准备创业的小伙伴一些启发。 提到的公司/项目 • Ginkgo Bioworks • Jasper Therapeutics • Opentrons • Probius • Zeta • Biofourmis • ECG • FDA TSVC 投资大健康领域的方向和经验 TSVC 的合伙人王黎胜表示,他们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大健康领域,基本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他们致力于将技术与大健康结合,解决行业内的效率问题。在美国,大健康领域有着非常庞大的产业链,其中涵盖了众多的参与者,包括提供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保险公司、患者等,多年来,看病的流程仍然让人感到不便。另一个方面是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待大健康领域。 TSVC 管理合伙人 Charles 指出,像 Opentrons、Ginkgo Bioworks、Jasper 这些公司已经成为独角兽公司或者已经退出市场。这些公司都是从深科技、黑科技、高科技等领域开始发展起来的。TSVC 更喜欢在非常早期就关注团队、技术和市场,然后及早介入。他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TSVC 为什么参与这些项目的原因,尽管这些项目还没有完全成型。 第一个案例,TSVC 在2016年投资的公司 Probius,是由 Stanford 和 Berkeley 的年轻创始团队创立的。它专注于研究和开发利用量子隧道效应测量分子的含量的技术。具体来说,他们通过在一个非常高的井中加入一定的电压,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实现量子隧道效应,从而能够通过分子光谱技术扫描分子质谱的分子量,精确地测量出溶剂中分子的含量。这种技术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快速、无需标准物质等优点,感觉到可以被视为下一代分子测量技术的有力候选者。因此,TSVC 更加仔细地研究分析了这家公司的材料和专利。 这个公司的技术壁垒非常高,因为它涉及到硬件、芯片和 AI 技术的结合,而且它的产品已经成功商业化并且可以量产。公司的业务模式在不断地发展,目前它可以通过仅仅两毫升到三毫升的血液样本测试,将当时的血液分布,细胞结构等所有信息放在云端中,再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方法匹配到人体的疾病信息。公司不断地在学习和更新机器学习的 signature,可以反推回去得到人体在某一时刻的身体状态信息,这使得这个技术在未来的应用领域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根据 TSVC 投资的理念,这个公司符合当时投资的预期发展。 第二个案例,Zeta 是一家提供神经外科手术的机器人辅助设备的公司。这个设备主要用在 ICU,它增强了医生在紧急情况下处理病人的能力和成功率。原理是该设备使用头部 CT 扫描和深度 3D 相机来捕捉病患的外部和内部轮廓,并将其融合在一起,以实时跟踪病人的头部变化。这使得即使病人在头部手术时有一些动作变化,医生也可以快速诊治。该设备的主要应用包括中风、脑部积水等急症问题的处理,它使用高密度超声能量进行消融或刺激治疗。该设备的核心是追踪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将 3D 和 2D 的数据结合起来,以实现快速诊治。 分享 Biofourmis 的创业情况、具体业务以及主要解决了 health care 系统的哪些问题? Mark 作为 Biofourmis 的联合创始人,他表示 Biofourmis 是一家专注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改进医疗大健康领域的公司。他们的理念和总的一个行为框架是通过软件来提供正确的护理,给予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公司主要有三个业务结构,即家庭医院计划,主要针对重症患者;远程患者监控,主要针对后急性期;数字疗法,主要针对慢性病。他们涵盖了从急性期到后急性期再到慢性病的整个范围。公司目前有600名员工,并在波士顿、班加罗尔和新加坡设有三个子公司,在全球十余个国家开展业务,该公司的主要市场在美国。Biofourmis 的业务解决了两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效率问题。由于美国医疗费用高昂,医疗环境也面临着床位短缺的问题,它的解决方案重点是降低医院的再入院率,这也是与医院合作的核心卖点之一。第二个问题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患者出院后,过去的监测方式通常是通过随机访问进行,这缺乏系统化的数据。现在能够更精确地监测患者的风险,以便更好地预测哪些患者的健康状况可能会恶化,并将早期疗愈措施用于需要的患者身上,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Biofourmis 的发展轨迹是两位 PHD 学生在 AI 刚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开始了医疗保健领域的创业,受到当时奥巴马总统提出的个性化医疗的鼓舞,开始探索基于 ECG 的诊断方案,最初融资困难但坚持不懈,从南非投资人那里获得了100万美元的融资,开始构建公司整体解决方案。2018年,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将公司总部从新加坡迁移到美国,以更贴近主要市场。这个决策证明是非常正确的,公司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他们获得了一系列的 FDA 批准,将试验转化为商业合同,并与一些主流医院合作。公司规模也从不到50人扩展到几百人。公司经历了几年快速发展就遇到了一个所谓的瓶颈期,虽然它整体的前景非常看好,远程患者监测的适应率很低。 正当为下一步战略在思考出路的时候,新冠疫情爆发了。家庭医院计划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接受,病人也非常乐意尝试这种方便的医疗方案。这种情况为他们的初创公司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市场天花板突然变高了,他们可以访问到更广泛的市场,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包括亚马逊等公司都加入了这个领域。他们决定必须跟上潮流,快速发展,不断进步。去年12月,他们讨论了公司的战略,对2023年的发展非常看好,并期待实现目标,包括覆盖100个医疗系统和实现更快、更长久的收入增长。 21:47 从创业的角度分析,在这顶头风的情况下,哪些机会觉得更好? Biofourmis 的联合创始人 Mark 表示,美国的医疗费用确实是全世界最高的,而且仍在不断上升。据统计,2021年美国的医疗支出将达到4.3万亿美元,占 GDP 的18.3%,人均医疗费用高达1.3万美元。这给大家传达了什么信号呢?他认为主要是支付方案方面的担保,是有很大的动力去控制医疗费用。从2015年开始, CMS 就开始探索,逐渐从 fee-for-service 转向 value-based care。预计在2030年前后,Medicare 将全部转化为 value-based care 的支付方式,这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基于 value-based care,数据驱动成为必然。因此,它不仅是一个改变,而且对于我们的创业者而言,可能对传统的已经确立的服务构成巨大挑战,因为他们习惯于基于数量付费的模式。在基于价值的模式下,所有人都回到了同一起点。我们需要探索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来适应这种变化。 它是必须基于的一个数据去驱动的,这意味着需要有证据来支持方案,而不像以前一样只是一个项目。对于那些使用AI技术的创新企业,他们在证明自己的解决方案时是具有天然优势。其次,它需要我们在医疗机构和创业公司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例如,通过将系统嵌入到医疗机构的系统中,实现更好的互动,并使用可靠的证据来证明我们的价值基础护理模型。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是一个逐步建立信任的过程,通过证明价值基础护理模型,可以逐步获取更多的患者和收入。所以,这是一个需要证明价值的过程,在创业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互动。 37:52 FDA的审批尺度尤其在 AI 软件类医疗工具上有何变化? Biofourmis 的联合创始人 Mark,通过公司以往在 FDA 申请过程当中,拿到的重要项目做粗浅的分享。FDA 的行动计划的整体框架非常重要,从一开始做准备就要规划好整体的思路。FDA 很有意思的就是它会根据之前的一些例子,逐渐的垒高,基于记忆之前的判例,一点点的往上修,放在现在,要做当时做的事情,不可避免的会比当时做的难度更大一些,因为它会基于之前已经经历过的,在市场上得到的一些反馈,比如之前这方面是过度清洁了,那下一次这方面就是重点的漏洞修复。 最近几年 FDA 有一个趋势,clinical trial 对于美国的 site 和美国病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要求样本覆盖不同人种,强调一定要在美国当地的数据量,产品好,设计也很好,但是数据量的样本比例过低的话,可能会有非常大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监管更加严格的相应的程序,整体来说将来的发展趋势会越来越严格。 对于市场方面,如果别人有 FDA 而你没有,在跟医院合作的时候,区别就很明显,所以是会被市场推着一定要去做的,其实这也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增加创业者的难度,要提早做规划,在市场上的选择性才会更大。 42:25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卫生保健或者医学领域是否有创业的机会?给准备创业的小伙伴一些启发。 TSVC 管理合伙人 Charles 说:近三年来,从 TSVC 看过的案子数量上来说,关于医疗大健康的案子是急剧增多。通过基因编辑的研究,基因剪辑去发展,或通过 AI 的方法预测医学领域相关,主要是从大学实验室各方面出来的成果慢慢的增多,比如 TSVC 投资的 Jasper 也是这样的成功案例。另外在医疗设备方面,Charles 比较喜欢不断地努力创新,比如说会有一些新型的传感器去测量7×24小时血压的监控,测量一些身体的机能,在现有的问题上进行创新挑战。 TSVC 的合伙人王黎胜表示,其实大健康产业链非常长,不像在中国进一家医院后能把各项检查都做完,效率比较高。在美国,各项检查都是分开的环节,而 health care 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掏钱的人有的时候是病患,但大多数的时候是政府出钱,作为一个消费者,做手术或者是病痛的经历是自己受的,但自己本身没有太多的控制权,因为不是以解决疾病为出发点,更多的是大家如何互相赚钱,所以这里面有很多的机会。特别是在现在 AI 和数据收集方面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如果大家可以通过医学方面,解决其中很细小的问题,但是它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其实是不小的。 欢迎关注TSVC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早期创投相关话题的干货内容!添加投资助理微信可加入日常交流群,与更多的创业伙伴一起互动。 搜索:TSVC 投资助理搜索:15195624420 大家的点赞、评论、转发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希望你分享给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哦~如果你有希望我们聊的话题,希望我们邀请的访谈嘉宾,都欢迎在留言中告诉我们。 免责:节目中的观点都是嘉宾和主持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观点,亦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65分钟
99+
2年前

13. 把AIGC玩大的机会在哪里

TSVC

TSVC举办了《打造下一个独角兽》讲座2023年的第一讲,承包了2022下半年热点的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成),其工具层面的赋能已经极大地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然而,内容和工具的生长空间都是有限的,而AIGC的未来发展,将逐步形成生成媒体与生成文化,这才是把AIGC真正玩大的机会所在。本期活动邀请了TSVC联合创始人夏淳博士,Visla CEO 张惠品博士,他曾是ZOOM的一号员工和首席科学家。 我们都聊了什么 00:00 TSVC介绍 AIGC生成内容的讨论 02:29 AIGC这么火,做大的机会在哪? 12:26 从文化、文明和人类社会的角度,内容和媒体对比哪个影响更大? 17:16 张惠品博士自我介绍与ZOOM之间的关系。 19:10 ZOOM在什么时候变成了媒体? 22:33作为工具,Visla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具?从生成技术的角度,Visla怎样运用AIGC? 30:26 怎么能够把现在Visla的生成工具,从 idea变成video,再怎么把它形成一个媒体? 34:36 当年Instagram只是一个美化图片的工具,它是如何成为现在的主流社交媒体? 38:20 Visla作为视频来说,如果变成媒体,它会经过一个什么样的发展,会是一个什么形态? 44:54 Visla在早期客群的细化上,有哪些思考?有哪些假设认为某一些客群是更能加速的去实现媒体化的? 51:53 很多初创或者想创业的人在做Tik Tok和Instagram加idea to video 功能的事情,他们发现很多大公司也在做,那对于这些小伙伴有什么指导性的建议? 提到的公司/项目 • Zoom • Visla • Instagram • Ins • Twitter • 抖音 AIGC这么火,做大的机会在哪? 夏淳博士讲,目前AIGC的形态是citizen artist生成工具的属性,给普通人赋予表现能力和技巧,人人都可以成为“大师”,属于艺术创作的工业化和自动化。如果我们看早期的印刷技术,就工具而言,一个印刷厂可以取代一批抄书匠,但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出版业和报业,书籍和报纸作为媒体的影响和价值远远大于印刷技术。之所以媒体的价值大于工具,是因为媒体会形成文化,逐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早在60年代,多伦多大学技术与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媒体理论家Marshall McLuhan(麦克卢汉),曾经透彻地研究分析电视媒体。他有个说法:“We shape our tools, and thereafter our tools shape us” (我们打造了工具,而后工具又打造了我们)。AIGC运用AI技术生成内容有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与普通人的创作能力相比似乎也是全能型的。生成技术一旦广泛应用并传播,会形成生成媒体,再形成生成文化,这是必然会发生的历史规律,也是媒体、文化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从文化、文明和人类社会的角度,内容和媒体对比哪个影响更大? 从人类文明的尺度看,媒体形态的影响比媒体承载的内容要大。例如,报纸的存在比报纸上某条报导更重要。只是新的媒体形式出现时,人们不会意识到其颠覆性。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技术的革命导致媒体的革命,而媒体有文明断代的影响。夏淳博士请出麦克卢汉说过的一句话:We drive into the future using only our rearview mirror(我们只用后视镜驶向未来)。意思是说,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惯性,文化滞后于技术,习惯于用旧观念看新技术,因而缺乏突破。而TSVC要发现下一个独角兽所创造的机会,就要突破现存的观念。生成媒体是新观念,不是从后视镜里看到的,要比AIGC生成的内容重要太多。 作为工具,Visla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具?从生成技术的角度,Visla怎样运用AIGC? Visla是为视频制作推出的一款制作工具,它有一套很完整的平台体系,从最开始视频的获取到视频的编辑再到视频的传播,这些都是基于AI的工具,使得视频的制作变得非常的简洁,通过技术能够达到80%让人满意的地步。Visla创始人张惠品博士认为,从AIGC领域,大家最早关注的是生成内容的产生方式,但是现有的功能还是非常有限,用AIGC制作视频只能制作小片段,要做出整体故事线的视频很难,而且不止现在,未来十年都很难实现。从生成技术AIGC的角度,Visla使用这项技术,有个Idea to Video的功能,只要两三个字或一句话描述想法,自动生成脚本后,就能很快的制作出视频,配有相关的背景音乐,做出整体剧情故事线的视频,这是AIGC方面作为工具制作视频的方法。 怎么能够把现在Visla的生成工具,从 idea变成video,再怎么把它形成一个媒体? 媒体与工具最大的区别,就是生成的内容必须要传播。视频制作出来后,可以从通过各个渠道传播。张惠品博士认为,视频内容制作变容易后,传播的机会自然变多,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新的媒体。夏淳博士作为工程师出身,认为Visla适合做成开源视频的媒体形式。开源也是一种文化,Github就是个码农的媒体,尽管不是当前媒体字面上的意义,Github有很多媒体属性可以借鉴到Visla。用户这社交软件上转发图片或视频,属于媒体的低级传播行为。生成媒体在生成的过程中就发生了高阶传播,因为其他用户的素材被生成工具利用了,发生了再创造。转发和生成从表达能力来讲完全是两个概念,表达的深度和体验感也都相差很多。如果每个人都有生成能力或参与了生成,人人既是媒体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媒体内容的创造者。 当年Instagram只是一个美化图片的工具,它是如何成为现在的主流社交媒体? 夏淳博士在研究社交媒体时,有幸成为了Instagram 的头5000个用户。他表示Instagram之所以能成为媒体,是因为当时刚好苹果推出了iPhone4,第一次能用手机拍出有质量的照片。一批iPhone 4的用户也是摄影爱好者,需要把手机照片转移到摄影分享网站Flickr内。由于步骤太过繁杂,创始人看到了用户的需求,很快就做了一款以电报般的速度发送即时相机快照的 App,它就是Instagram。其中8个非常简便的滤镜也是产品成功的关键,因为原先用户要去电脑里用Lightroom调照片。Instagram上的美图一旦多起来,形成了闭环传播,逐渐成为了一个图片媒体。Visla CEO张惠品博士作为技术出身,起初并不看好Instagram,但是正是这个小小的工具,改变了整个媒体和文化。 Visla作为视频来说,如果变成媒体,它会经过一个什么样的发展,会是一个什么形态? 这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属性,就是要具有传播性,因此夏淳博士表示对于非专业的摄影爱好者,在一个开源的环境下,利用生成可以使大家很容易组装的视频,整个制作过程以及分享都可以通过Visla进行,Visla就形成创作和消费融为一体的媒体形式,因为目前制作视频的绝大多数人只是消费者,有了AIGC后将来大家每个人可能都会成为一个创作者。那对于如何从生成工具变成生成媒体,这是每一个创业者要聚焦去研究的,其中的关键在于你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它能够改变了我们。那目前AIGC是一个全新的焦点,未来它怎样塑造人类社会,这还是没有发生的,但先要思考,因为它有自己的规律,如何在重塑我们的生活和文化,这是最核心的地方。 Visla在早期客群的细化上,有哪些思考?有哪些假设认为某一些客群是更能加速的去实现媒体化的? 现阶段,Visla CEO张惠品博士表示在这方面一直在做各种探索,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播的属性,所以在没有花太多钱去投入市场的情况下,专注于产品本身,给产品戴上能飞的“翅膀”,他们目前更多关注的客群是企业、产品、市场等,这种类型也和利用现有的工具很容易的制作视频。夏淳博士通过分享Twitter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在媒体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发生,所以此时要特别注重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每一个用户都会帮助你打造这个产品。 很多初创或者想创业的人在做Tik Tok和Instagram加idea to video 功能的事情,他们发现很多大公司也在做,那对于这些小伙伴有什么指导性的建议? 当你的竞争对手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时,Visla CEO张惠品博士表示你要更多的考虑如何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不是花很多的精力去考虑竞争对手,比如发现一个小问题要感到开心,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很有可能会踩同样的坑,你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这些问题处理上比对方更有优势。夏淳博士分享了在哈利波特电影里的一个镜头,翻出一张报纸上面有个小视频在播放,而如今刷视频大部分都是通过抖音,不是报纸。它跟过去的形态是完全不一样,所以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新的媒体,你要做的就是往前探索。 欢迎关注TSVC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早期创投相关话题的干货内容! 搜索:TSVC 大家的点赞、评论、转发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希望你分享给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哦~如果你有希望我们聊的话题,希望我们邀请的访谈嘉宾,都欢迎在留言中告诉我们。 免责:节目中的观点都是嘉宾和主持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观点,亦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58分钟
60
2年前

12. 2023年TSVC要投什么?- Zoom首轮投资人展望2023

TSVC

TSVC举办了《打造下一个独角兽》讲座第十二讲,创始合伙人张于庆先生和合伙人王黎晟先生针对大家困惑的问题做线上分享,一起展望2023年。 热聊嘉宾: 张于庆,TSVC创始合伙人 王黎晟,TSVC合伙人 00:00 开场白 00:50 TSVC介绍 02:00 回顾历史,经历了四次经济衰落,这次和之前的对比? 07:15 从VC投资人的角度分享一下经济周期对公司整体的基本面、估值,以及对创业公司的生态,这一次经济衰退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11:09 当前经济周期里,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应该如何应对?求职者应该如何应对? 20:20 从投资人的角度看,“对创始人友好”founder friendly在明年或者在下一个三年当中会怎么样? 23:50 TSVC在2023年关注哪些赛道?在重点赛道上已经布局的公司? 31:07 撇开赛道,哪些创业公司的特质会是TSVC在2023年特别看重的? 33:40 目前很多基金都在观望,您觉得经济衰退对TSVC和整个早期投资的影响在哪里? 37:15 FTX的暴雷下,靠讲故事的赛道将怎样适者生存?Crypto/web3 能否在2023年浴火重生? 43:20 那经济对整个企业服务软件有没有正面或反面的影响?在美国有没有什么新的赛道? 46:50 大健康方面受经济衰退的影响会不会很大?大健康方向明年有没有值得看的一些方向和领域? 51:40 在这次调整过后,可以浴火重生的赛道会有哪些? 回顾历史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衰落时期,这次和之前的对比? Eugene表示,从1991年来到硅谷至今,他经历过四次经济大萧条。在1991年末的萧条是因为冷战结束。美国军工行业为了与苏联竞争,曾经一时之间雇佣了很多人。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军费不济,公司大幅度裁员。当时他在纽约州的雪城,用一年时间读完了第二个计算机硕士学位,不想再继续往上深造读博士,就想着去找工作,但是当时那种环境寻找工作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身边的中国学生也说找工作不太可能只能继续待在学校。其实自己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并且还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后面就下定决心,毅然决然的走上了求职之路。当时的做法是同时往各个公司发送300封求职信,最终到了硅谷,被一家不错的公司聘用。 自1991年走出衰退后,美国经济开始高速扩张并持续了10年之久,那是互联网公司的鼎盛时期,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碎,经济增幅逐渐下降,以硅谷为核心向外蔓延,技术投资造成的供给过剩立刻显现出来。那时候很多互联网公司是靠吸引眼球上市的,并不赚钱,直接结果就是互联网公司大批倒闭。但同时也有突出重围的,比如亚马逊的崛起,成为今天的全球互联网公司。在经济衰退的同时也要从正面角度看,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很多公司倒闭的同时也会出现反向市场。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引起的信用危机,一些从事按揭的金融机构就成为了牺牲品,后来演变为全球经济衰退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2021年,新冠肺炎已经传遍世界各地,医疗服务超过了极限,美联储超发美元,所有的商品价格都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价值,同时很多伟大的公司也都远远超过了它应该有的价值,造成现在这种现象,也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从VC投资人的角度分享一下经济周期中对公司整体的基本面、估值,以及对创业公司的生态,这一次经济衰退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当下面临经济衰退,大多数行业遭遇寒冬,小企业面临停产,企业做出的第一反应就是裁员,降低成本,这也成了许多人目前面临的新现实。其实这些情况已经发生在硅谷,也没有人确切的知道会陷入多长时间,这些事情的发生会给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一定要想方设法适应当前的新环境,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行动上,都需要做出一些调整。 当前经济周期里,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应该如何应对比如说 satround down round,以及非常捷径的情况? 在股票市场,即将上市的公司主要是在高估值那里做了一些调整,任何好的公司也是有一个合理的价格,收益变弱公司股票就会跌,跟随宏观市场的变化。对于求职者而言,无论现在是要找工作,或者想要得到梦寐以求的好工作,都要比以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份工作同时会有很多人竞争,首先树立竞争意识,针对用人公司的要求来培养自己能力,要比平时付出多倍的努力和决心,才能在竞争时脱颖而出。对创业者来说,早期融资的企业,创始人在战略方面需要有A计划和B计划,在融资期间不要把估值当作重要指标,公司最终成功也并也不看重估值,都是由市场来做调整的。独角兽企业,在经济萧条期间,大部分的公司运用现有资金顺利度过一段漫长不确定时期,在这期间如果能获得潜在的突破机会,并且做成功,那将是非常好一件事。初创公司创始人,初期需要有个非常不错的创业理念和创业决心,在这期间的好处是会很容易招聘到优秀人才,不过在融资的过程中会非常辛苦,如果在融资时能增加一些不同的想法,把决策变成优势,会更加受到投资人的关注,这点是需要深度思考的。 从投资人的角度看,“对创始人友好”founderfriendly在明年或者在下一个三年当中会怎么样? 一般投资人之所以投资这个项目是看重项目的收益,在投资之前会对创业者的项目做详细的考察,同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TSVC里的大部分合伙人是由创业者转变为投资人,所以能以创业者的姿态与创始人交流互动,因此一直保持对创始人友好。在泡沫时期,有些创始人也会滥用投资人的对创始人友好。在融资阶段认为不错的项目,各方面都有优势也不会直接去投,而是看企业的发展,考虑在C轮或D轮融资。其实很多事实证明,从技术型创始人转型成CEO会更加容易,角色的转变也就需要自身能力的提升,大家也很愿意培养创始人做CEO,所以Founder friendly也是以这个为背景。 TSVC在2021年关注哪些赛道?在重点赛道上已经布局的公司?2023年投资市场哪些行业会出现技术热点? 因为经济脱钩的关系,美国政府加快制造业要回归到美国本土,但问题是,想要回到美国本土,是否有能力承受?首先,美国当地并没有太多的就业人口,而且在人工成本过高的情况下还是雇佣不到人,最近大幅度裁员可能会有一些变动;其次,需要实现在产量和生产总值的增长;这种规律使然,自然的就会想到要投资于,用机器和软件来提高工作和生产方面的效率。已经投资的公司类似于做精细化方面的元器件,可用于精密微装配作业的全方位小型机器人,这种颠覆性技术改变了整体的生产过程。普遍公司是用大型机械粗加工的工作,但能让机器人的工作越来越精细,这些赛道会看的更多一些。作为早期VC投资人,希望投资的项目都能在短期内得到较高的收益,会看整体的经济周期,同时也会有宏观因素方面的助推。在投资时好的创业公司不管是在哪个赛道,都是TSVC还是早期VC投资人愿意去捕捉的。 撇开赛道,哪些创业公司的特质会是TSVC在2023年特别看重的? 首先创业者一定要有想法,任何事情都要敢想敢做;其次希望创业者比较务实,在未来几年的经济周期可能会处在一个低谷阶段,如果创业就要考虑资本效率;最后就是对事情判断的灵活性,现在的经济周期跟以前不一样,在这个情况下就要去想怎么帮客户来解决这些问题,让他可以更少的钱做更多的活。创业其实是很多时间跟经济上面的肯定,在经济好的时候创业不容易,经济不好的时候创业更加困难,所以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而是说创业要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想法,并且彻底全面考虑所有事情,能把真正的价值提升出来。 目前很多基金都在观望,您觉得经济衰退对TSVC和整个早期投资的影响在哪里? 从机会角度来看,Eugene表示现在的公司大概都是八年左右才能盈利上市,也存在个别特殊的,针对这样的时间表,他认为如果这件事情现在不做了是不明智的,并且经济衰退持续八年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所以作为投资人,他们是非常乐观的。TSVC投的早期的种子期,因为它本身就是在最早期和最低估值的情况下投下去的,这些公司都需要一段时间来成长,并且根据历史的数据,实际上经济低谷的时候是最好的播种时间,因为早期的公司的估值也是跟大趋势相关的,但是相关的程度比较小。 FTX的暴雷下,靠讲故事的赛道将怎样适者生存?Crypto/web3 能否在2023年浴火重生? TSVC基金是一种以深科技创造真正价值为投资理念,具有巨大看得见的商业价值。在web3里是一个弱项,它是很超前的一个技术和理念,Eugene认为必须要经过一个重新洗牌,并且有一些新型的技术和公司出来,否则会进入下一种所谓的割韭菜周期。王黎晟表示web3产生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的本性,本来是抱着雄心壮志去做技术的,后来变成了赚快钱,未来的几年会看到应用或者基建等方面的爆发,但是监管肯定会参与其中,这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就是正向的与负向的两个效应的博弈。从目前情况来看,FTX主要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所以他个人还是比较乐观的。 那Downturn对整个企业服务软件有没有正面或反面的影响?在美国有没有什么新的赛道? 王黎晟认为,正向肯定是因为SaaS的软件可以提高效率,所以后面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想法一定要比较新颖的。他表示在投资的时候更多的愿意看到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在那个赛道的应用到底有没有落地的场景,大家是不是有付费的意愿,这些都是他们看这个主要的一个投资的方向。 大健康方面会不会受downturn的影响很大?大健康方向明年有没有值得看的一些方向和领域? 在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所有的行业都会受到影响,大健康应该是受整个经济周期影响程度最小的,因为它绝大部分不是传统的企业也不是个人,在美国来说很多是保险公司。但是设备本身来说的话,在美国的话,现在很大一个问题就是说设备成本付费意愿这方面,费用越来越低了,所以在创新的时候要考虑本身它的成本,还有对病人来说它可以带来的福利,付费的情况会对创业者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大健康是有很多的创业机会,比如在医疗设备的一些突破、远程监控病人提高效率等。 在这次调整过后,可以浴火重生的赛道会有哪些? 认为在碰到一些坏消息的时候,可以反向思考,是不是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机会,downturn实际上是给创业者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能不能看到一个新的痛点,所以他认为在经济衰退时会创造一些新的公司冒出来,后浪推前浪,现在有名的公司会在一定时候慢慢退出舞台。

58分钟
73
2年前

11. 像风险投资一样做职业规划和求职

TSVC

TSVC举办了《打造下一个独角兽》讲座第十一讲,面向在当前经济下行招聘市场进入寒冬的大形势下,即将走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或有换工作打算的在职场人,甚至想趁经济低迷期跃跃欲试想创业的小伙伴们。TSVC作为一家投资过230多个公司的硅谷头部早期基金,联合三位同时有着学术背景,大厂背景和创业背景的小伙伴,利用投资人评估逻辑体系下做求职和职业发展的讨论。如何把自己有限的时间精力做个投资,收获短期收益(找到工作)的同时,又能有策略性的长期收益(职业规划)。 热聊嘉宾: Danny Dang,TSVC投资顾问,First Round Capital Fast Track导师 Jianan Zhan,TSVC投资顾问 Siming Dong,TSVC投资顾问 00:00 开场白 01:46 TSVC介绍 03:10 Danny Dang的个人求职历程 11:50 Siming Dong的个人求职历程 17:40 Jianan Zhan的个人求职历程 22:22 在毕业后,通过对自己的认识,为什么会选择加入23&me这个公司? 26:09 如何像投资人一样分析一家即将要加入的公司? 32:20 当下处于招聘寒冬,如何能够在找到工作的同时又能够兼顾战略性的职业规划? 32:35 对于在公司当中的选组、选位置、选跟随的领导,怎样在公司的所处的位置上显示个人价值? 44:11 在应聘过程当中有效的求职途径有哪些?怎么样在面试当中表现得更突出? 职业规划和求职历程 Danny Dang在2015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并获得罗斯商学院工商管理学士和电脑工程学士双学位,在上学期间就规划毕业后可能会创业,于是一直瞄准创业型企业,毕业后他加入了RelatedQ,这家公司很神奇的经历在于它是2011年创立,2014年就被Sales force以四亿美元收购。2016年底,Danny Dang加入了Stride公司,主要负责帮助客户收集所有的数据,以便更好地利用,这家公司在2019年被Snowflake收购,目前他在Snowflake做Marketplace。虽然之前在这些公司的工作时间都不长,但Danny Dang认为这些决定是很正确的,原因在于第一家RelatedQ是一个很成功的企业,从它出来的员工大多数创业都成功了,整体氛围很好;第二家Stride公司的团队伙伴,之前在RelatedQ一起共事了解对方的能力,因为彼此都很熟悉,所以很信任他们,他也想学习一家企业从0到1是如何创立并且发展的。 Siming Dong本身的性格有点倔强,再加上喜欢走不一样的路线,在读斯坦福材料专业博士的后期他给自己做了一个规划,当时就认为专业没有那么重要,在职场中有三种能力更加重要,分别是:技术连接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做出决策的能力,并且希望自己重点打造这三方面,技术方面就顺着自己所学专业的类似方向,选择了一家比较头部的公司实践做半导体方向,待了三四个月后就去拓展其他方面能力,跟朋友一起创业做AI教育负责产品方向,在这过程中通过团队协作、产品设计等积累了不少经验。由于当时国内经历了很大的风波,这家公司很幸运的被收购了,再后面因为家庭原因一直到今年又开始选择二次创业;最后是决策的能力,Siming Dong从本科开始研究股票投资,收获很多经验,后来伴随着自己创业,慢慢的接触到了一些投资机构,也帮助他们寻找项目,目前他还在努力上升阶段。 Jianan Zhan认为,毕业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好地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经过对自己的深刻了解发现,对技术应用的兴趣远大于对技术本身的兴趣,其次对于定义问题的兴趣远大于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因为开展项目之前一定会把项目的来龙去脉摸清楚,最后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应该不拘一格,要多方面去思考解决,最终,他选择加入23&me,这个职位很适合自己。他认为工作其实千篇一律,对自己的了解其实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是很独特的。 在毕业后,通过对自己的认识,为什么会选择加入23&me这个公司? Jianan Zhan当时博士才毕业,认知能力有所欠缺,对于事物的看法就只有两种,在这种状态下选择进入大厂、初创企业或者自己创业会有些不适应,也会有一定的风险。而23&me那时候还是一家小型企业,还未上市,就比较适合自己。目前已经工作了四五年,在这过程中有了一些磨练,在后面看任何的项目,不会再有之前两种极端的认知,而是能以平稳的心态来判断这个公司是否能投资。 如何像投资人一样分析一家即将要加入的公司? Danny Dang以个人经验来看,首先要看一家公司定位的发展方向,了解到能做的规模,以及能否落地,前期要掌握公司创始人的背景以及社会关系网,最后要足够的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在这家公司是否能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有句话说的好“一个工作的好在于两点,挣钱或者是学习”,如果两者兼顾那是最好的,只有一个也可以,但是两者都没有的话就要另作打算了。 当下处于招聘寒冬,如何能够在找到工作的同时又能够兼顾战略性的职业规划? Siming Dong认为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创业型,一种是寻求晋升机会。对于前一种创业型的,建议越早规划越好,哪怕现在还在学校也要尽早的去接触,很多创业团队在初始阶段非常需要大量的应届生,想要接纳这样的成员和公司共同成长;后一种是寻求晋升机会,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先要调整心理预期,其实这跟投资很像,在牛市时盈利是基本的指标,在熊市时就需要调整,做一些心理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在公司当中的选组、选位置、选跟随的领导,怎样在公司的所处的位置上显示个人价值? Jianan Zhan表示,个人价值要根据实际情况去体现,不能刻意为之。其实个人价值要大于职位的价值,而职位的价值远远大于公司的前景。首先一家公司未知它未来的发展前景,其次要看公司的整体氛围,如果只是简单的完成一个项目,循规蹈矩方可;但如果要创造更多的价值,一个职位的旗帜是很重要的,当一个人整体的工作能力能够做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去呈现,这样的职位可能会更好,所以个人还是需要有自我驱动去坚定的完成一件事情的信念。 在应聘过程当中有效的求职途径有哪些?怎么样在面试当中表现得更突出? Danny Dang认为,求职途径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从这家公司能获得什么,想清楚之后并为之努力,这对企业录用人员是很重要的决策点,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都会希望招到一个认知同步跟公司文化契合的人。 Siming Dong认为,首先求职途径要用各种方式主动的积累人脉。第二要摆正心态,在做很多决策的时候容易被心态干扰,出现这种情况后要客观的分析目前所拥有的资源和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结合目前宏观的环境,制定一套符合自己心态的策略,要尽早的化被动为主动,勇于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 Jianan Zhan认为,是更好的了解自己,觉得做自己更重要,如果自己是随性的人就随性一点,如果是很有规划的人就把规划表达出来。在面试当中被问到最难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弱点是什么,这个答案要跟面试的工作无关紧要,但又非常的真诚。

66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