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VC举办了《打造下一个独角兽》讲座2023年的第一讲,承包了2022下半年热点的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成),其工具层面的赋能已经极大地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然而,内容和工具的生长空间都是有限的,而AIGC的未来发展,将逐步形成生成媒体与生成文化,这才是把AIGC真正玩大的机会所在。本期活动邀请了TSVC联合创始人夏淳博士,Visla CEO 张惠品博士,他曾是ZOOM的一号员工和首席科学家。

我们都聊了什么
00:00 TSVC介绍
AIGC生成内容的讨论
02:29 AIGC这么火,做大的机会在哪?
12:26 从文化、文明和人类社会的角度,内容和媒体对比哪个影响更大?
17:16 张惠品博士自我介绍与ZOOM之间的关系。
19:10 ZOOM在什么时候变成了媒体?
22:33作为工具,Visla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具?从生成技术的角度,Visla怎样运用AIGC?
30:26 怎么能够把现在Visla的生成工具,从 idea变成video,再怎么把它形成一个媒体?
34:36 当年Instagram只是一个美化图片的工具,它是如何成为现在的主流社交媒体?
38:20 Visla作为视频来说,如果变成媒体,它会经过一个什么样的发展,会是一个什么形态?
44:54 Visla在早期客群的细化上,有哪些思考?有哪些假设认为某一些客群是更能加速的去实现媒体化的?
51:53 很多初创或者想创业的人在做Tik Tok和Instagram加idea to video 功能的事情,他们发现很多大公司也在做,那对于这些小伙伴有什么指导性的建议?
提到的公司/项目
• Zoom
• Visla
• Ins
• 抖音
AIGC这么火,做大的机会在哪?
夏淳博士讲,目前AIGC的形态是citizen artist生成工具的属性,给普通人赋予表现能力和技巧,人人都可以成为“大师”,属于艺术创作的工业化和自动化。如果我们看早期的印刷技术,就工具而言,一个印刷厂可以取代一批抄书匠,但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出版业和报业,书籍和报纸作为媒体的影响和价值远远大于印刷技术。之所以媒体的价值大于工具,是因为媒体会形成文化,逐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早在60年代,多伦多大学技术与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媒体理论家Marshall McLuhan(麦克卢汉),曾经透彻地研究分析电视媒体。他有个说法:“We shape our tools, and thereafter our tools shape us” (我们打造了工具,而后工具又打造了我们)。AIGC运用AI技术生成内容有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与普通人的创作能力相比似乎也是全能型的。生成技术一旦广泛应用并传播,会形成生成媒体,再形成生成文化,这是必然会发生的历史规律,也是媒体、文化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从文化、文明和人类社会的角度,内容和媒体对比哪个影响更大?
从人类文明的尺度看,媒体形态的影响比媒体承载的内容要大。例如,报纸的存在比报纸上某条报导更重要。只是新的媒体形式出现时,人们不会意识到其颠覆性。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技术的革命导致媒体的革命,而媒体有文明断代的影响。夏淳博士请出麦克卢汉说过的一句话:We drive into the future using only our rearview mirror(我们只用后视镜驶向未来)。意思是说,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惯性,文化滞后于技术,习惯于用旧观念看新技术,因而缺乏突破。而TSVC要发现下一个独角兽所创造的机会,就要突破现存的观念。生成媒体是新观念,不是从后视镜里看到的,要比AIGC生成的内容重要太多。

作为工具,Visla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具?从生成技术的角度,Visla怎样运用AIGC?
Visla是为视频制作推出的一款制作工具,它有一套很完整的平台体系,从最开始视频的获取到视频的编辑再到视频的传播,这些都是基于AI的工具,使得视频的制作变得非常的简洁,通过技术能够达到80%让人满意的地步。Visla创始人张惠品博士认为,从AIGC领域,大家最早关注的是生成内容的产生方式,但是现有的功能还是非常有限,用AIGC制作视频只能制作小片段,要做出整体故事线的视频很难,而且不止现在,未来十年都很难实现。从生成技术AIGC的角度,Visla使用这项技术,有个Idea to Video的功能,只要两三个字或一句话描述想法,自动生成脚本后,就能很快的制作出视频,配有相关的背景音乐,做出整体剧情故事线的视频,这是AIGC方面作为工具制作视频的方法。

怎么能够把现在Visla的生成工具,从 idea变成video,再怎么把它形成一个媒体?
媒体与工具最大的区别,就是生成的内容必须要传播。视频制作出来后,可以从通过各个渠道传播。张惠品博士认为,视频内容制作变容易后,传播的机会自然变多,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新的媒体。夏淳博士作为工程师出身,认为Visla适合做成开源视频的媒体形式。开源也是一种文化,Github就是个码农的媒体,尽管不是当前媒体字面上的意义,Github有很多媒体属性可以借鉴到Visla。用户这社交软件上转发图片或视频,属于媒体的低级传播行为。生成媒体在生成的过程中就发生了高阶传播,因为其他用户的素材被生成工具利用了,发生了再创造。转发和生成从表达能力来讲完全是两个概念,表达的深度和体验感也都相差很多。如果每个人都有生成能力或参与了生成,人人既是媒体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媒体内容的创造者。

当年Instagram只是一个美化图片的工具,它是如何成为现在的主流社交媒体?
夏淳博士在研究社交媒体时,有幸成为了Instagram 的头5000个用户。他表示Instagram之所以能成为媒体,是因为当时刚好苹果推出了iPhone4,第一次能用手机拍出有质量的照片。一批iPhone 4的用户也是摄影爱好者,需要把手机照片转移到摄影分享网站Flickr内。由于步骤太过繁杂,创始人看到了用户的需求,很快就做了一款以电报般的速度发送即时相机快照的 App,它就是Instagram。其中8个非常简便的滤镜也是产品成功的关键,因为原先用户要去电脑里用Lightroom调照片。Instagram上的美图一旦多起来,形成了闭环传播,逐渐成为了一个图片媒体。Visla CEO张惠品博士作为技术出身,起初并不看好Instagram,但是正是这个小小的工具,改变了整个媒体和文化。

Visla作为视频来说,如果变成媒体,它会经过一个什么样的发展,会是一个什么形态?
这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属性,就是要具有传播性,因此夏淳博士表示对于非专业的摄影爱好者,在一个开源的环境下,利用生成可以使大家很容易组装的视频,整个制作过程以及分享都可以通过Visla进行,Visla就形成创作和消费融为一体的媒体形式,因为目前制作视频的绝大多数人只是消费者,有了AIGC后将来大家每个人可能都会成为一个创作者。那对于如何从生成工具变成生成媒体,这是每一个创业者要聚焦去研究的,其中的关键在于你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它能够改变了我们。那目前AIGC是一个全新的焦点,未来它怎样塑造人类社会,这还是没有发生的,但先要思考,因为它有自己的规律,如何在重塑我们的生活和文化,这是最核心的地方。
Visla在早期客群的细化上,有哪些思考?有哪些假设认为某一些客群是更能加速的去实现媒体化的?
现阶段,Visla CEO张惠品博士表示在这方面一直在做各种探索,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播的属性,所以在没有花太多钱去投入市场的情况下,专注于产品本身,给产品戴上能飞的“翅膀”,他们目前更多关注的客群是企业、产品、市场等,这种类型也和利用现有的工具很容易的制作视频。夏淳博士通过分享Twitter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在媒体化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发生,所以此时要特别注重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每一个用户都会帮助你打造这个产品。
很多初创或者想创业的人在做Tik Tok和Instagram加idea to video 功能的事情,他们发现很多大公司也在做,那对于这些小伙伴有什么指导性的建议?
当你的竞争对手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时,Visla CEO张惠品博士表示你要更多的考虑如何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不是花很多的精力去考虑竞争对手,比如发现一个小问题要感到开心,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很有可能会踩同样的坑,你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这些问题处理上比对方更有优势。夏淳博士分享了在哈利波特电影里的一个镜头,翻出一张报纸上面有个小视频在播放,而如今刷视频大部分都是通过抖音,不是报纸。它跟过去的形态是完全不一样,所以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新的媒体,你要做的就是往前探索。
欢迎关注TSVC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早期创投相关话题的干货内容!
搜索:TSVC
大家的点赞、评论、转发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希望你分享给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哦~如果你有希望我们聊的话题,希望我们邀请的访谈嘉宾,都欢迎在留言中告诉我们。
免责:节目中的观点都是嘉宾和主持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观点,亦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