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更喜欢读我们的神话,还是古希腊神话?如果你的选择是古希腊神话,是因为尧舜禹汤的无暇形象多少会让你无感吗?如果是这个原因,又怎么解释大家追星,都希望追一个不会出错、永远“崇高”的偶像?问题绕来绕去,却值得我们静下心思考。因为它在本质上关乎信仰。 - 对话者 - 毕旭玲:神话学者 刘思亮:出土文献学者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1:55 小满之后无“大满”真的和“满招损、谦受益”有关吗? 13:26 很多人问“大禹有什么好讲的?” 14:33 历史上确有大禹其人吗? 19:38 传说大禹是通过剖腹产生出来的 22:40 大禹的称帝之路 26:18 一分钟告诉你大禹为什么重要 28:04 大禹的神性和人性 35:08 神话研究从来都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36:48 司马迁是以神话写历史的“第一人” 40:10 为什么我们要把舜禹汤塑造得毫无瑕疵? 50:10 农耕文化的稳固性高、变动性小 52:13 追星的年轻人难道不知道不可能有完美的人吗?! 54:18 建构神话,艺术能做什么? 58:23 学者的小众研究与艺术的大众传播,应该“井水不犯河水”。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1983年6月9日月黑风高夜,一个敏捷的身影出现在广州象岗山深腹的建筑当中,他晃了晃手电筒,被眼前琳琅的随葬品惊呆了……这里有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还有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南越国是个什么国?借着《大汉海疆:南越航海文明展》策展的机会,我们开启了这场南越王探墓之旅。 - 对话者 - 蔡亭亭:中国航海博物馆策展人 霍雨丰:南越王博物院策展人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28 南越国的地理位置 04:04 南越国的诞生与灭亡 11:44 探墓初印象:它很可能被盗了…… 19:11 南越文王生前大概爱吃禾花雀。 20:09 殉人是被活埋的吗? 23:22 “文帝行玺”龙钮金印:诉说着赵眜的野心。 30:51 “长乐宫器”陶鼎:南越国是在……“山寨”吗? 33:31 “张仪”铜戈:古董中的古董 35:36 “泰子”龟钮金印:太子和泰子的关系是? 37:53 丝缕玉衣:古人为何钟爱以玉敛葬? 41:33 双身龙纹青玉璧:光一个丝缕玉衣,显然不够。 42:44 五色药石:它是五石散的前身吗? 45:29 汉式铜鼎:古代“小火锅” 46:51 铜挂钩:这玩意到底怎么驱蚂蚁? 48:12 铜烤炉:烤乳猪“神器” 51:04 虎头金钩扣玉龙带钩:让人充满遐想的文物 52:37 复原的漆木屏风:其中五件器物是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文物 57:51 句鑃:越族特有打击乐器 01:02:22 乳香: 进口香料 01:03:28 四连体熏炉:香味混搭“神器” 01:05:06 金花泡:黄金焊珠工艺了得! 01:07:07 青釉筒瓦:或许是一片漂洋过海的瓦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他是中国唯一采访过列宁的记者;他主办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他在刑场上盘膝而坐、点头微笑,留下了最后一句“此地甚好”!他是要给中国“辟一条光明的路”的瞿秋白。他是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当代青年能否在他身上找到突破困境的钥匙?青年应该是什么模样?我们围绕“瞿秋白的理性与感性”,展开了讨论。 - 对话者 - 孙会岩: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苏珊: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5:47 瞿秋白人生的戏剧性 15:37 瞿秋白对瞿独伊的用心良苦 18:12 瞿秋白与周海婴 22:42 瞿秋白与杨之华前夫的“好友启事” 25:09 瞿秋白与王剑虹也爱得轰轰烈烈 29:44 大年初五,瞿秋白的母亲自尽了。 50:42 瞿秋白的“网红教材” 56:24 谁是瞿秋白最好的朋友? 58:55 瞿秋白是不敢争论的人吗? 01:03:01 瞿秋白是如何做选择的? 01:05:34 瞿秋白很浪漫,但他的生活是残酷的。 01:16:00 解读瞿秋白狱中遗作《多余的话》 01:22:06 瞿秋白就义时为何如此从容?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中唐年间,唐代宗召龙盖寺智积和尚入宫,安排他品茶。智积委婉拒绝:“自从我徒弟走后,老僧已不复饮茶。”黯然语气里,流露出他对昔日为自己烹茶的弟子的思念。但皇帝一味劝饮,智积只好沾了沾嘴唇,谁知道一尝,老泪纵横,“原来我的徒儿陆羽在宫中啊!”对,就是那个茶圣陆羽。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陆羽本人有哪些传奇经历?《茶经》藏着他哪些不易被察觉的心思?为何说茶是阴、酒是阳?在谷雨时节,我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 对话者 - 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 刘思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刘思亮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5:52 古人最早关注的是茶的保健功能。 09:50 茶的吃法:粥茶 15:45 隋文帝梦到自己的头骨被换了,然后喝茶喝好了。 22:18 明前茶和雨前茶,到底哪个好喝? 27:09 茶税对苟延残喘的唐的重要性 28:35 老上海人的生活:“孵茶馆”“老虎灶” 32:17 茶曾被认为只是奶的奴伴。 33:27 古时的茶只生长在南方? 35:57 《茶经》的伟大之处 38:32 酒是阳,茶是阴。 41:50 达摩把自己的眼皮割下来,扔到地上化成了茶。 43:08 陆羽的《茶经》像是皇帝合理征收茶税的软广 48:17 《茶经》出版50年后,陆羽被“封神”。 49:44 陆羽的“朋友圈” 51:39 粥茶、抹茶、冲泡茶……“喝”茶的历史 56:17 亲身体验:茶对游牧民族有多重要 59:53 相比“茶道”,中国更讲求“茶艺”。 01:06:15 《茶经》里的政治理想 01:09:36 一片小小叶子引发的诸多故事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永和十二年,桓温北伐收复洛阳,王羲之得知祖坟被毁,悲愤欲绝,写下了著名的《丧乱帖》:痛当奈何奈何!三年前,那场盛况空前的兰亭雅集,他在《兰亭集序》也写道: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痛,是他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吗?在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事功之间,应该如何平衡?在上巳、寒食、清明接连相遇的四月,我们揣着各自的答案,展开了这场对谈。 - 对话者 - 陈岸峰: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8:12 上巳节这天古人真的会在河中洗澡吗? 10:48 我国传统民俗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13:27 王羲之为何能组织起兰亭雅集? 16:11 王导的点子让司马睿站稳了脚跟。 20:48 王羲之并非组织“曲水流畅”的第一人。 25:26 魏晋士大夫擅长“表演”。 27:31 “东床快婿”背后要看到王羲之的原生家庭。 31:27 “人吃人”的魏晋 34:16 短暂的生命导致了魏晋时期人们普遍的焦虑。 37:09 王羲之和其儿子、孙子的名字里,为何都有“之”? 44:36 用有限生命追求无限知识,愚蠢吗? 47:58 兰亭集会是否是纯粹的文化雅集? 54:19 王羲之的痛,是痛苦还是痛快?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有一种说法,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最怕文言文。如今,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建议:编写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指南;大力培养培训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文言文教育(大幅增加文言文的比重);发挥考试评价的引领作用(在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等各类利害性考试中,逐步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恐怕让不少人更“愁”了。怎么看待这一建议?文言文的“可怕”之处究竟何在?文言文又是否具有未来性?我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 对话者 - 方盛良:安徽大学教授 倪文尖: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B站UP主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3:21 对文言文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05:11 古文在高中课本中的比重已经很高了。 10:42 现代文和文言文并非对立关系。 13:24 “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樯橹”写成“强虏”,算错吗? 15:48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属于不同的言语系统。 17:57 让孩子一开始读《弟子规》,就完蛋了。 22:13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 30:48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找确定性,要依靠传统。 33:24 如果割裂传统文化,我们就是精神的流浪者。 43:06 家长没有辅导能力,该怎么办?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有两种东西令人深深敬畏,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手机中的健康码”这两种表达方式,一种属于“林黛玉发疯文学”,一种属于“疫情文学”。其实,这不是“新鲜事物”,而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技法——戏仿。《红楼梦》中百人,为何大家偏爱模仿林妹妹?“林怼怼”的“尖酸刻薄”,根源究竟在谁?如此模仿,是否会让我们对文学经典的认识不断扁平化?我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 对话者 - 詹丹: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马越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3:39 一个事物想要快速在舆论场引发共鸣,需要标签。 04:46 林黛玉“尖酸刻薄”始末 05:26 女性不放心,是因为男性出了问题。 06:13 王熙凤最爱开黛玉的玩笑。 08:26 《红楼梦》重新思考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危机。 12:18 走进《红楼梦》的多种方式 17:19 “疫情文学”所用的戏仿,其实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技法。 18:12 大家为什么爱仿林妹妹的说话方式? 18:47 林黛玉说话如“惊雷”,薛宝钗说话总“煞风景”。 21:21 林黛玉有一个最大的本领——话语的语境组合力。 23:52 在网络传播空间中,去语境化是一大趋势。 31:50 《红楼梦》的价值就是让你反复读。 33:57 《红楼梦》不适合碎片化阅读,这是误解。 38:42 读大学受到的最大打击是:走到图书馆才发现好书是一辈子读不完的。 41:09 缪塞曾说“宁可他的诗被1个读者读1000遍,但不愿意1000个读者读1遍。”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青年越剧演员垂髫(汪飏 饰)和银心(阚昕 饰)在舞台上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下一个执着于越剧艺术,一个小心规划现实生活,是世俗烟火中的好闺蜜,也是所谓的情敌。西湖边上的画扇师工欲善(郑云龙 饰)则性格沉郁、喜欢逃避,在两个女孩间犹豫、辗转……三个人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走过了一段“无法修补”的经历。性别意识、传统文化、文学和生活复杂交织,这就是电影《柳浪闻莺》。 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系列小说《爱情西湖》的《柳浪闻莺》,如何处理文学性极强的文学文本?让很多导演、作家厌恶,觉得棘手的“海王”工欲善,如何在电影中呈现,又如何被性格迥异的郑云龙演绎?国产文艺片该如何讲述两女一男的性别故事?我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 对话者 - 戴玮:电影《柳浪闻莺》导演、编剧 傅踢踢:作家、编剧、播客《说点傻话》主理人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51 “我很难把它定位为爱情片。” 04:07 当爱情纠葛模式从“两男一女”变为“两女一男” 09:41 垂髫的人物设定就是“雌雄同体”。 11:19 汪飏一扮上,女孩子都爱。 12:43 说银心和垂髫是一个女人的两面,不为过。 13:39 工欲善不是没有担当,而是软弱。 14:29 “有人开玩笑说这部电影‘暗藏百合’,我否认。” 17:39 这个男人如果不够可爱,改编就是失败的。 23:54 真实就是“有人喜欢”和“有人讨厌”同时存在。 24:34 “郑云龙性格直爽,他第一次见我就说不喜欢工欲善。” 27:45 “我告诉汪飏,越到后面越不能哭,得扛。” 32:08 “有人说怎么给工欲善那么多特写镜头,我觉得不给都不对。” 34:27 旁白很无力,越剧唱词就能完全表达人物内心。 39:12 镜头中的灰绿,有点希望,但又不蓬勃。 41:04 “摄影画幅为4 : 3 ,我把漂亮的东西都舍掉了。” 43:02 文艺片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承担着一份责任。 44:39 女性作品的崛起给了女性力量。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因为对皇帝忠诚,当岳父来商议谋反时,他选择了告密,与妻子“反目”;随后又有人拉拢他造反时,他还是做了“告密者”,结果被先参了一本。他是谢朓,是李白的偶像“小谢”,是把江南风物写得颇有风致的宣城太守。 他为何要做“令人不齿”的告密者?他的“躺平”是一种无奈之举,还是一种无声的抗争?这种“躺平”又反映了南朝时期怎样的社会特征?春分日,我们从不想“站队”、只想在山水间躺平的谢朓说起,聊好山好水好诗,想“匪夷所思”人生。 - 对话者 - 徐俪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44 春分在天文学意义上是二十四节气的起点。 07:08 春天短暂,是感觉还是科学? 08:46 春分前后的饮食注意事项 12:06 古人认为自然和“我”是一体的 16:07 春分是校准度量衡的日子。 21:03 江南山水对山水诗兴起的助力 23:24 谢灵运一边巡视自家产业,一边写山水诗。 25:59 谢朓用的都是常见的名词,但各种词的组合方式前所未见。 27:23 谢灵运更像“画师”,谢朓才是“诗人”。 30:47 大家模仿宫体诗,是因为它更能展现写诗的技巧? 31:50 我有时觉得写诗很浪费才华。 33:03 高门士族鄙视干实事的人。 34:21 谢朓的两次告密 38:44 一个有点像《俄狄浦斯王》的中国神话传说 44:11 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乐趣何在? 47:09 你“立蛋”成功了吗?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人世间》或许将和《父母爱情》《甄嬛传》一样,成为假期档反复播出的电视剧。周家的故事百看不厌,关于三个兄弟姐妹性格、选择、人生的讨论仍在持续。如果你是周秉昆,会娶郑娟吗?如果好人就意味着吃更多苦头,我们还要成为好人吗?当代社会鼓励人们追求自我,但为何奔赴爱情的周蓉和两袖清风的周秉义会被认为是“自私”的?这场讨论可能让你的答案更明晰,当然也可能让你更困惑。 - 对话者 - 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旭光: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45 你会娶郑娟吗? 08:43 现实主义的两层内涵:把“粪土”端上来 / 在“粪土”中找“珍珠” 09:59 真正的好人求回报吗? 10:29 周秉昆做好人,是天性使然还是自主选择? 14:22 周秉昆在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实现自我。 20:02 当个体幸福和社会责任产生冲突,怎么选? 22:48 好人到底有没有标准? 25:24 我们觉得这些人鲜明,西方却觉得单薄。 27:09 你是不是善有时不取决于你的意愿。 27:51 苦情和悲剧有区别吗? 29:57 每过五年,学生的想法就会发生大变化。 30:48 他们不是“活人”,是一个理念。 35:15 大家可能不想成为周秉昆,但想成为他的朋友。 36:12 要谴责“精致利己主义者”吗? 41:41 人性的普遍性是我们面对苦难和不确定性时最后的归宿。 43:23 这样的道德与幸福是对立的。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如何看待中西方艺术的关系?这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200年中中国美术界的核心问题。就在上世纪西风东渐,中国传统艺术遭受严重质疑的关键时刻,潘天寿以艺术史家的宏博视野和高度,以实践家的非凡勇气和自信,固守中国画教学的独立性,提出“两峰挺立”论。在潘天寿诞辰125周年之际,我们特邀潘天寿先生之子潘公凯,一起追忆这位出生于宁海、求学在杭州、任教于上海、大成复在杭州的艺术巨匠。 - 对话者 - 潘公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艺术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之子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7:35 鲁迅先生说过宁海人的硬气。 10:19 在崇拜西方的时代,潘天寿对中国画的执念为何无人撼动? 14:51 老师一般会说“你画得太拘谨”,很少有人说“你个性太强,要收敛”。 16:33 他的作品和徐渭的很像。 18:03 他主张中国绘画走自己的路,这不是排外或狭隘的结果。 19:48 未曾长时间留学的经历是否让他在中西融通方面有一定缺陷? 22:56 艺术风格的确立和勤奋没有必然联系。 25:21 他不认为中日文化之间是简单的敌对关系。 28:06 他主张中画系和西画系要分开。 29:17 一定不能丢掉中国民族艺术、民族风格、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原创性。 30:04 他最终决定当校长。 34:35 “强其骨”的三层含义。 40:19 他不仅不教孩子画画,也不赞成学生学他的风格。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今年2月28日是《长恨歌》作者白居易诞辰1250周年。恰巧,3月11日-12日,梅派名家史依弘联袂李军将再次唱响《大唐贵妃》。回望该戏的创作历程,梅兰芳和梅葆玖两位先生对李、杨爱情的把握极具现代性与人文价值。戏中的杨贵妃是否具有许多当下值得被认同的女性特质?从《长恨歌》到《大唐贵妃》,中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又是否自觉地在其中呼唤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围绕这一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展开了讨论。 - 对话者 - 史依弘:国家一级演员、梅派名家 朱宇晖:同济大学硕士生导师、文化学者 沈黎江:语文教学名师、“老沈说不停”创始人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5:00 梅兰芳先生的舞台已经非常时髦了。 11:09 李、杨爱情的魅力在于把平常人最美好的爱放在了君王的背景中。 14:54 李、杨是梨园知音。 15:56 戏曲的最大作用是把书中的人变成活生生的人。 18:54 杨贵妃以“柔”的方式追求爱情,夜奔的红拂用的是“刚”的方式。 20:06 为何在明清时,人们将杨贵妃变为了美的化身? 23:13 杨贵妃是为了爱而死,还是为社稷而死? 25:08 我用了很长时间才理解贾宝玉为何如此喜欢女性。 26:01 假设古时的长生殿就是现在的佛光寺大殿…… 27:27 穆桂英是真的具有女性独立意识。 30:46 没必要让“跪下”的王宝钏“站起来”,因为它是那个年代的故事。 33:24 戏迷说:姐姐以后不要演这样的戏! 35:58 独立意识到某一个时候是不需要讨论的。 36:53 人的独立意识提高后,性别的差别或许就模糊了。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