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这是唐风还是日风?我们不可能枯到极致,而是永远枯中带润

电视剧《斛珠夫人》迎来大结局。此前,该剧大面积选用日式“枯山水”置景引争议。有人说视觉上“死气沉沉”,很不舒服;有人不解,为何古装剧《陈情令》《妖猫传》《长安十二时辰》都要使用白砂铺地的庭院设计;还有人喊话,“枯山水跟唐风不搭一毛钱边”。你欣赏枯山水吗?唐风和日风的最大区别是什么?盛唐气象,你真的可以想象吗?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既开放又做自己?这场讨论,由此展开。 - 对话者 - 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朱宇晖(微博@朱宇晖):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04 枯山水:在最寂灭中寻求最大生气,到最绚烂中寻求极端沉静。这源于禅宗。 09:09 日本和德国喜爱拉直线;西班牙喜欢曲线的“缤纷烂漫”;而中国总会回一回笔。 12:32 日本:我为什么不自量力去挑战“老大”?于是开始了“全面唐化”。 16:24 我们把唐朝的东西从日本“搬”回来,却被认为是日本的。 21:54 日本会为很小的建筑盖一个高大雄壮的屋顶,这是一种“原始瓜棚”的生命力。 26:15 我们看樱花看的是美,日本人看的是死。 30:12 文化没有优劣,只有美丑,要避免以地域区分这种非常狭隘的心态。 33:52 这把琵琶肯定来自唐朝,因为当时具有汇聚世界奇珍异宝能力的东方国家只有大唐。 41:25 文化交流融合,关键在于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在于提炼出中国元素。 42:06 我们是在王羲之的手中走出了鹅的S线……这条S线,是中华线条的灵魂。 - 背景音乐 - David & Steve Gordon -Reverence - 互动方式 - 微博:@发现长三角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49分钟
99+
3年前

000-我挺喜欢他的作品,但是他的人品……

作品和人品,应该分别对待吗?我对《红楼梦》感兴趣,就必须得读《曹雪芹传》吗?如果无法知晓一个作品的作者,我还能判断作品的好坏吗?本期节目围绕孟子的“知人论世“思想展开,试图探究鉴赏文艺作品的“应有态度”。 - 对话者 - ## 何俊(微博@江南儒学何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刘旭光(微博@乐山乐水6042):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3:51 “知人论世”的本源是西方文论中的“作者中心论”? 07:52 “艺术独立于道德”的观点是对“知人论世”的取代吗? 13:12 《二十四诗品》因为作者不明,就不能够被鉴赏吗? 15:06 “知人论世”思想下的传统文艺评论观是对文本本身魅力的抹杀吗? 20:27 如果剔除了对人的考虑,作品本身还有意义吗? 24:46 蔡京、秦桧的书法造诣很高,可他们是“奸臣”,你愿意把他们的作品挂在墙上吗? 33:12 如果美即是善、善即是美,为什么要把美和善分开说? 35:48 你以为这是“自由审美”,但你怎么可能是一张白纸? - 背景音乐 - David & Steve Gordon - Reverence - 互动方式 - 微博:@发现长三角 微信公众号:发现长三角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43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