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千三百多年前,骆宾王七岁时的随口吟诵,造就了唐诗中流传最广、长期独霸儿童启蒙诗歌排行榜榜首的传世名作。不过,出名趁早的天才少年,接下来未必就是顺理成章得大红大紫。骆宾王与生俱来的性格,让他的人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被诬陷入狱,做边塞守卫,痛斥武则天,最后不知生死……咏鹅少年长大后,“曲项向天歌”的豪情变成了“西陆蝉声唱”的悲鸣。点击“阅读原文”,跟随我们一起走进骆宾王悲情而激荡的传奇人生。 - 对话者 - 毕旭玲:神话学者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 ):媒体人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07 骆宾王的志向,在于 “宾于王”。 07:50 骆宾王写《咏鹅》时,或许不到7岁。 14:07 盘盘低情商骆宾王的那些奇葩事。 22:55 古代诗人的事业初心都是治天下。 24:08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中出身最寒微的。 26:44 裴行俭预言成功:“初唐四杰”中只有杨炯最适合从政。 31:13 骆宾王才是边塞诗的鼻祖。 36:23 在希望和绝望间反反复复,骆宾王决定反了。 40:16 把骆宾王排在“初唐四杰”的末位,这不科学。 42:32 骆宾王把裴炎骗到了造反的队伍中。 46:57 骆宾王的几种结局 50:28 讨武曌檄,胜在文气。 54:31 义乌人骆宾王很讲义气。 58:36 骆宾王帮痴心女子手撕“渣男”卢照邻。 01:01:55 扎根在泥土中的文字,才能千古流传。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横眉冷对千夫指,这句话透露出的冷峻和犀利,大概是很多人对鲁迅的印象。可你但凡试图走近他,就能够感受到他强大的包容力。当然,这也是在了解鲁迅的过程中,得到的阶段性结论。本期借上海鲁迅纪念馆正在进行的“力之美——鲁迅与版画”展,我们对鲁迅的艺术世界进行了一次探究,意犹未尽,期待后续。 - 对话者 - 乐融:鲁迅研究专家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34 鲁迅爱美术胜过爱文学。 16:17 鲁迅反传统反的是封建礼教。 18:40 排除国画、油画,鲁迅选择了木刻版画。 22:53 鲁迅观点: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后期被篡改了。 24:18 鲁迅观点:真正反映生活的艺术品,就是有价值的。 26:24 鲁迅不仅是狂热的收藏家,更是呕心沥血的推广者。 30:03 鲁迅指明了中国现代美术道路的方向:现实主义。 33:13 劝说内山嘉吉成功,中国学生有木刻老师了。 39:24 内山嘉吉把对鲁迅的爱化为了对中国人民的爱。 43:53 鲁迅既是青年们的严师,也是慈父。 53:29 鲁迅为何对穿搭很有心得? 01:01:24 鲁迅还是中国现代装帧艺术设计第一人。 01:03:33 幽默的鲁迅:我是卷土重来,但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 01:04:36 鲁迅成为“灯塔”,贵在自我反省和不断改进。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的中华帝国再没有重回巅峰。尽管此后它也有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康雍乾盛世这些为人所称道的治世,但它们对于已经步入封建社会晚期的中华帝国来说更像是一种回光返照。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必然还是偶然?安禄山起兵造反其实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从所向披靡到迅速没落,安史之乱又为何会遭遇这样的失败?本期对谈,我们试图深度还原安史之乱爆发始末,并从《大唐之变:安史之乱与盛唐的崩裂》谈起,聊聊历史小说的改编之道。 - 对话者 - 袁灿兴:《大唐之变:安史之乱与盛唐的崩裂》作者 王道:作家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3:40 安禄山:我们胡人是要吸父乳的。 07:45 将军哥舒翰为什么值得被喜欢? 11:02 朱熹:李白是个昏人。 21:11 经典一问:李隆基和杨贵妃是真爱吗? 26:22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人治永远靠不住。 31:43 李隆基玩了一个“致命”的平衡。 36:20 后世王朝真的吸取安史之乱的教训了吗? 39:12 历代皇帝都在那口“破锅”上“打补丁”。 40:47 唐代的确浪漫,浪漫得失去了理性。 43:02 在丝绸之路上,谁是勇闯天涯的那个人? 45:13 安禄山是“猪队友”还是一个纯粹的战争机器? 48:30 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藩镇时代”。 52:09 安禄山集团=乌合之众? 58:27 历史小说万万不能观点先行。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在中国古代,七夕最初与爱情无关。但进入21世纪后,当人们试图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挖掘出爱情的元素,最适合的非七夕莫属。特别是伴随着七夕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七夕节正式作为“中国情人节”,被赋予了新的定位和内涵。有人认为,这是对传统的消费,语气里是不满和担忧。兼听则明,这件事还有哪些可以思考的维度?不妨来听听。 - 对话者 - 李柯:民俗学学者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1:32 爱情不是七夕的全部。 05:52 穿针乞巧、喜蜘应巧、投针验巧……古人“得巧”可太难了。 16:00 七夕还是“考神”魁星的生日。 21:44 这三首诗,在七夕不得不讲。 26:52 七夕节的设立,反映了对女性的尊重。 29:25 古代女性“乞巧”,不只是为服务家庭和社会。 36:18 传统节日被消费,该褒该贬? 37:22 真爱是——牛郎一无所有,织女还愿意长相厮守。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学霸很多,自古就有。比如顾野王,25岁时写就《玉篇》,直接奠定了楷体汉字的规范结构、字义、读音,他还有一部书叫《舆地志》,被认为是“集汉魏以来地理之大成”;还比如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的“四大启蒙思想家”之一;再比如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的顾维钧,是“民国第一外交家”……“可怕”的是,这三个人都出自一个家族。顾氏家族有什么“魔力”,能让名人迭出?听听我们讨论出的答案吧。 - 对话者 - 朱丽霞:地域文化学者 毕旭玲(微博@bixulin):神话学者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07 顾野王是谁?一个“全才”。 03:42 上海的简称“沪”,源于顾野王。 06:29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成功的不二法则。 08:39 亘古不变的职场法则:抱紧领导大腿。 11:52 儒学,真香啊! 14:31 盘盘从顾氏家族走出的名人们。 25:09 电视剧中的“霸总”,为啥好多都姓“顾”? 26:47 名门望族间的重要事项:联姻。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在三国鼎立的几十年里,孙权占的“戏份”其实很足。年纪轻轻登上大舞台,一直唱到七十一岁才谢幕退场,期间,他傲立东南,屡挫强敌,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对古代海上丝路的开拓功不可没……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他百分之百当得起。然而,孙权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左右摇摆,让吴国最终走向了衰败。三国战纪,东吴风云,和我们一起穿越吧! - 对话者 - 朱子彦:三国史专家 毕旭玲(微博@bixulin):神话学者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37 孙权绝不是躺赢的“创二代”。 11:44 孙权:身世“不够”,传说来凑。 20:23 南京有今天,多亏了孙权。 22:33 三国“航海王”,孙权当之无愧。 27:34 你看到“山越”,孙权看到“人口”。 42:02 在两千多年前的江南,水稻亩产360斤! 46:39 因为一次主和,张昭从此被孙权看不起。 48:57 在太子问题上犹豫不决,是孙权一生中犯的最大的错。 49:52 为何魏蜀吴三家都“富不过一代”? 01:11:59 为什么说孙权比曹操、刘备都能忍?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7月,2022年的最大满月、最小太阳,“月掩火星”及多场小流量的流星雨会相继亮相天空。每当遇到类似的天文奇观,我们的手机就会被一波波高清美图“霸占”。人们为什么会乐此不疲地分享呢?大家对于各类天象的兴奋之感,只是出于对“趣闻”与生俱来的好奇吗?这种兴奋是否承载着远古的呼唤,还是真的就是——我们想多了?一起听听看! - 对话者 - 钮卫星(微博@WxNIU):天文学者 毕旭玲(微博@@bixulin):神话学者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1:57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天文学为什么是最早出现的? 05:45 “贫瘠”的地方反而诞生了农耕文明。 08:36 古人建造了一个“星星的王国”。 11:52 火星为啥不招古人待见? 24:06 精益求精其实是在作茧自缚? 30:40 “周公姬旦测影寻地中”是一种行为艺术。 39:51 “皇家天文台”台长司马迁的方案落选了。 41:06 中国为什么有领先世界的天文观测记录? 45:53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多牛? 48:08 法国也有盘古创世神话? 55:13 我们都是星星的孩子吗?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几乎每个圈子都有一股“清流”,董宇辉之于电商直播,便是这种角色。有人认为他不止于“清流”,是一个十足的破圈者,正在拓宽直播带货的边界,甚至对其重新定义;也有人认为他只限于“清流”,无法抵抗市场规律,不能避免特色变模式,只能被动地在“网红周期”中经历短暂的红火和快速的冷却。双方几乎能达成共识的,是知识有用。可怎么理解这个“用”呢? - 对话者 - 林淑娟:媒体人 沈黎江(微博@沈黎江):语文教学名师、“老沈说不停”创始人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7:26 董宇辉“降维打击”的原因:个体经历+老师身份+疫情影响…… 13:36 董宇辉能被复制吗? 16:35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董宇辉贵在质朴和真诚。 21:07 我做抖音,但自己不刷,因为焦虑。 24:44 董宇辉很好地展示了知识的魅力。 28:43 董火了-读书-带货走红,这个故事是个死循环。 30:35 “网红”仿佛在给社会体检。 44:18 董宇辉是“皇帝新衣”里的那个小孩。 51:04 董宇辉解决不了精神焦虑,每个人请操心好你自己。 01:14:07 自我学习、自我更新才是底气。 01:21:48 我唯一焦虑的是我不够有知识,也不够有文化。 01:24:50 买不起上海的房子就不买了,这不是躺平。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从开始到结束,电视剧《梦华录》火了一路。不同于聚焦皇家、官宦故事的《清平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梦华录》把镜头对准的是“坊间”三位女子。茶坊的热闹、马行街的灯火扑面而来,让焦灼的现代人开始艳羡“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的宋代生活美学。但如果试图靠近历史“全貌”,不禁怀疑,这份向往是否源于时代的滤镜?雅,又是否可以概括宋代美学的全部? - 对话者 - 朱宇晖:同济大学硕士生导师、文化学者 林宛央:剧评人、畅销书作者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梓嘉(微博@可爱小梓嘉):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1:51 为什么说《梦华录》细节处理得好? 04:14 我们并不是只有“乾隆审美”。 10:55 不叫“小二”叫“茶博士”,宋代社会有点扁平。 15:45 都说宋朝女性地位高,那程朱理学怎么解释? 21:28 靖康之变中的女性命运,不敢看,太伤心。 25:06 精致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宋的灭亡?非也。 28:21 宋代的衣服和身体实现了共振。 30:50 读宋词中的女性,读不出亵渎。 34:49 经历过唐朝的释放,宋代的艺术意志走向了克制。 43:00 历朝历代都有“俗”的东西,宋也不例外。 46:28 姹紫嫣红在宋代,为什么就显得“高级”? 50:22 宋仁宗为什么要做一个“禁欲系”皇帝? 52:11 不要一味说好,还要看到《清明上河图》暗藏的社会危机。 54:27 我这么累,为什么要看烧脑剧 VS 时间这么宝贵,为什么要看冗长的剧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话剧《家客》上演至今,已经过去了六个年头。这六年中,它走过了北京、哈尔滨、杭州、天津、西安、武汉等多个城市,获得了“第24届曹禺剧本奖”“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2017年上海新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等多项大奖,在豆瓣收获了8.6分高分。最近一段时间,它通过线上展映再次与观众见面,又收获了一波好评。 《家客》的内核讲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生活状态,故事形式则显得有些荒诞:如果消失了40年的马时途突然从唐山回到上海,找到了曾经的妻子莫桑晚,而现任丈夫夏满天容许他留下来一起生活;如果马时途没有返回上海;如果马时途从唐山回到上海后,又走了……至于阵容,编剧喻荣军,导演周小倩,演员是张先衡、宋忆宁、许承先三位老戏骨,绝对豪华。不过,融合、统一的舞台背后,是痛苦的磨合过程,是艺术观点的激烈交锋。他们曾为了什么而争执?最终又达成了怎样的共识?我们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推出“戏剧云对话”节目,本期对话导演周小倩、主演宋忆宁、制作人裴姝姝,听她们讲述创作《家客》的这六年。 - 对话者 - 周小倩:导演 宋忆宁:演员 裴姝姝:制作人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4:07 《家客》片段1 08:34 周小倩:想到这可能是张先衡老师退休前的最后一部戏,我答应了。 13:09 看到台词后有什么感受?宋忆宁:可以说实话吗? 19:30 《家客》片段2 23:02 排练中的冰点1:你们女人怎么这么厉害!你们男人应该有承受力! 32:10 排练中的冰点2:服装设计最早get了“荒诞”,但不被大家理解。 36:21 排练中的冰点3:舞台前要有纱!不! 43:24 在排练厅让人震撼的音乐,在舞台上却没能把屋顶掀了。 50:59 每场演出都在,周小倩:我非常尊重且珍惜观众的反应 56:13 宋忆宁:演出完,我最想得到的是周小倩导演肯定的眼神 01:05:57 裴姝姝:他们在,我会毫无顾忌。 01:08:11 回答:既当演员又当编剧,这是可能完成的任务吗? 01:09:47 回答:怎么对待差评? 01:15:12 回答:导演选角的原则是什么? 01:16:22 回答:怎么看导演在演出前临时改词?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本期节目由长三角之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出品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这几天公布了28号佣——出土于K9901秦陵百戏俑坑的“仰卧佣”,解锁了兵马俑的新姿势。巧的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前不久刚刚参与了我们的对谈,介绍了另一种大家不常见到的佣——跽坐俑,并解答了“秦始皇陵为什么不能挖”“在陕西从事文物工作是种什么体验”等问题。当然,对谈不止于此,借着上海奉贤区博物馆正在策划《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之机,我们请到了陕西文博界的“半壁江山”,开启了“大长安考古之旅”。 - 对话者 - 田静: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 姜涛: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副主任 陈波: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陈列保管研究部副主任 权飞:法门寺博物馆保管保护科副科长 张雪松:上海奉贤区博物馆馆长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6:59 负责养马的跽坐俑 13:23 西周:丰镐为其他朝代建都确立了模板 24:48 秦:论防盗,秦始皇帝陵又走在前面了 26:24 有生之年,还能见到秦始皇地宫吗? 29:49 被加长的秦剑既锋利、又柔韧,还不易折断 35:41 汉:九位帝陵一字排开,形成了“东方帝王谷” 40:10 坐西向东的汉阳陵 45:59 汉文帝陵简朴到连盗墓贼都不屑一顾? 53:42 唐:绝美秘色瓷 57:17 最华丽的盒子,装着最假的舍利 01:11:35 如果选择一件瓦当代表汉代 01:27:25 藏品量排在全国前列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愁文物太少 01:29:02 在陕西从事文物工作,是什么感觉?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期待你的做客
有一种说法是,最正确的写作心态应是“不表达就会死”。这大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大学学习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喻荣军为何会转而选择编剧道路,又为何能保证高质高产。在我们联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发起的这次对谈中,他讲述着一部部话剧的创作初心,把自己剖开来给每一位他珍视的观众看。你会发现,在那份表达诉求里,有他割舍不断的家乡,有他不断追问的历史,还有他身处其中的现代社会。 - 对话者 - 喻荣军:编剧 江冉(微博@江冉Lucien):媒体人 - 收听指南 - 02:34 “弃医从文”的喻荣军 08:11 话剧《老大》部分 10:19 回到村子的那一刻,我对家乡的美好印象被击得粉碎。 10:46 路变宽了,人变富了,但有些东西被丢掉了。 12:23 很多鱼宁愿胀死在海滩上,也不会再回到江里,人也一样。 15:16 话剧《家客》部分 20:02 在飞机上自己就像被养的“猪”,一来一回,就把《家客》写完了。 21:34 人物形象的灵感,来自于公园里的老人。 24:41 话剧《卡布奇诺的咸味》部分 25:26 咖啡是咸的。 26:48 听到Send in the Clowns,让我有了表达“尴尬”的想法。 30:42 话剧《谎言背后》部分 31:14 第一次看到审讯室,突然有种被“压扁”的感觉。 32:15 我看到人们像鱼一样机械地游进车厢。 34:35 话剧《乌合之众》部分 36:03 那个场合下所有人都在行纳粹礼,但他没有。 39:18 他当着13岁孩子的面把他母亲杀了,理由是“想试试这把枪”。 40:04 我想让观众从“观众”的身份中抽离出来。 48:43 话剧《红楼梦》部分 48:53 传统经常会成为我们的“遮羞布”。 54:39 把原著忘记,才能开始创作。 57:14 《红楼梦》最打动我的,是命运。 01:00:43 贾政的一辈子是跪着的。 01:03:56 回应:为何“悲之切”力度“不够”? 01:09:03 回应:撒那么多次东西,不怕观众审美疲劳吗? 01:09:59 我和观众之间,彼此都不可能总是跟着对方走。 01:14:02 回答:有想法但写不出来怎么办? 01:16:02 回答:演员应该如何提升素养? 01:20:55 回答:如何平衡剧本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 背景音乐 - Judy Collins - Send in the Clowns - 互动方式 - 微博:@江南派FM 社区:“阿基米德”app《文化会客厅》节目社区 本期节目由长三角之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出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