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 从写信、短信到微信:变快的文字与不变的坚持

曾几何时,一封来自远方的信可以勾起无显的牵挂与遐想;现如今,短信和微信塑造着日常沟通的方方面面。本期节目,两位主播将谈及沟通方式在生活中的演进,以及它们带来的种种思考。曾经的笔友留下了怎样的回忆?伴随着手机到来的短信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为何与众不同?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年寄出的特殊的信,也畅谈在这个逐渐变快的时代坚持写信的意义。信息传递的迭代推动我们拥抱高速,但仍有关于文字与情感的一方天地驻留于纸笔之间。 01:03 笔友真挚情:《玛丽与马克思》 01:58 上一次写信:与挚友的一场纸笔间的回望 03:45 为什么不是微信?等待的厚重魅力 07:08 写信是一种创造力:手酸后的酣畅 08:31 那些年的笔友们:于青葱岁月见证成长 11:31 特殊的写信经历:给家乡球队最质朴的支持 13:22 当青春懵懂遇见短信时代:70个字里的年轻 15:52 那些关于短信的回忆:字斟句酌,条条珍藏 18:07 微信的来临:速度和温度双全 21:28 坚持写信的意义:无与伦比的仪式感、积淀情绪的距离感与免问归期的不确定性 24:01 凝练且高效的短信:当文字不再是一笔一划 25:03 即时且丰富的微信:碎片化方式的普及和背后的边界感危机 27:20 更便捷的通讯方式带来严肃性的折损 31:45 增加的生活记录,却在挤压我们感受与思考的时间 36:13 碎片化的增益与代价:便捷与思考间的选择题 40:37 当表达失去了“预处理”:扁平化沟通带来的自我回溯缺位 44:03 还会坚持写信吗?一艘留不住的船,船票仍在手中 47:00 下一封信会写给谁?远在天边的朋友与近在身旁的另一半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50分钟
99+
3年前

No.17 谈及考研:觉醒,于人生破晓前的迷茫寂静

风萧水寒的时节,对考研人而言却是格外火热。在大考将临的冲刺阶段,「在场Presence」邀请考研的亲临者王中老师与主播一起回首自己的考研岁月。我们从研究生的体验聊起,溯及曾经或惊心动魄、或一帆风顺的研究生求学生涯。读研对一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不同途径的研究生分别有何收获?研究生阶段与本科最大的区别在何处?上岸前的学子会经历怎样的迷茫?“二流的研究生”说法从何而来?如何看待考研热的现实意义? 在节目最后,主播与嘉宾向正在为此奋斗的朋友们送上了自己的心得与祝愿。也希望本期节目能够陪伴你,度过那些人生破晓前的茫茫黑夜。 本期嘉宾:王中,浙大一院心理治疗师。 01:20 嘉宾自我介绍:心理治疗师王中 02:25 读研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薛博士回顾硕士生涯 03:33 王中老师的考研初衷:是时候进入心理学了 04:38 丁老师的保研历程:顺其自然,飞得更高 06:26 读研是博士的过渡吗?当天真遇到现实 08:31 读研是进入社会的一层过渡 12:25 研究生历程中的惊喜:临床实习也精彩 13:44 研究生的遗憾:因为不主动而选择了逃避 15:30 海外读研:验证梦想的路 16:41 我读过的硕士,水吗?珍惜选择的权利 19:20 告别传统应试的“乖”学生:大胆才有希望 22:18 面对希望和迷茫:当下的逃避与未来的后悔 25:05 上岸前的岁月:黑暗中的坦然 27:37 上岸后的回味:一切付出,卒有所得 32:33 “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真实存在吗? 37:21 归属感的源头:大考试的再分配体系与本科生教育的目标 40:46 本科生母校vs研究生母校:谁有更强的认同感? 45:11 母校认同感的来源:现实功用与人生意义 46:53 进入研究生的不同方式:考研中的折磨与煎熬,与忙里偷闲的放松 49:04 保研者的春天:我的人生可以休息了 50:07 留学者的焦虑:未来向何处去 53:39 再谈考研热:考研是一条必经之路吗? 56:12 从本科教育发展看保研热:不可逆转的学生最后一站 59:21 寄语考研学子:享受磨炼的过程,寻找理想的生活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61分钟
1k+
3年前

No.16 谈及失眠:疲惫的清醒里,来自黑夜孤独的呼唤

2021年的睡眠白皮书表明,当下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在每一个失眠的夜晚,我们都独自清醒又孤独地挣扎着。对失眠的人而言,睡眠这个本该是与生俱来的需求,逐渐变成了一种恩赐与奢侈。辗转反侧,思绪飘浮又焦虑难安。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从远古的神话开始,谈及失眠。临床医学究竟如何定义失眠、失眠对我们的生活、情绪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什么样的人和环境会更容易失眠?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我们缓解失眠?每个人都在夜里,陷入一片未知的广袤之地。 在《昨夜的第1001只羊》当中,作者写道“失眠的人,最想听到的不是别想太多,而是,你并不孤独。”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向黑夜敞开怀抱,面对这份清醒的孤独。 01:58 当代我国睡眠现状:3亿人有睡眠障碍、5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困扰 03:12 失眠的体验:失眠是一种失控,让我们体验到对自身的无能为力 04:45 失眠带来的情绪体验:烦躁、焦虑、恐惧 06:18 临床中如何定义失眠:症状标准:入睡困难、再入睡困难、早醒;时间标准:每周至少3天、至少3个月 08:40 失眠是一种信号,向我们表达着缺失的需求 12:51 众人皆睡我独醒,失眠是一种孤独的体验 14:01 失眠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容易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16:05 失眠对情绪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回避、易激惹 17:19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失眠:(1)有典型情绪状态的人 20:53 (2)人格特质为神经质、易感性高的群体 22:50 环境也会影响我们:压力、作息节律的稳定、充分的入睡准备 25:37 充分的入睡准备:时间、环境、情绪平稳 26:40 晚睡强迫症:明明困得要死,为什么我们还不肯入睡 28:33 动力学如何理解失眠:我们渴望被接纳和允许,也渴望被看见 31:23 失眠有时候也是一种退行,我们渴望回到被照顾的温暖的怀抱之中 32:43薛博士缓解失眠的方法:声音引导、不要看时间、定向思维训练、睡眠仪式感 39:36 丁老师的失眠抗争史:身体扫描、拉伸训练、向它投降 44:37 缓解失眠的三类药物:对症下药、安定类药物、睡眠导入剂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50分钟
99+
3年前

No.15 谈及异乡人:寻找融入陌生的理由,却陷入名为“家”的温柔

独在异乡为异客,似乎正在成为许多人生活的惯常状态,或为生活,或为理想,或为牵挂。本期节目,两位主播谈及作为异乡人的个中滋味,回首那些年“家”的温存。异乡的适应总带有些许生疏,离开了故乡,往往意味着生活少了一条退却的理由。异乡人的安全感来自何处?孤身闯荡,又希望卒有何得?文化的差异、精神的寄托,故乡与异乡情分几何?除此之外,主播还分享了身处异国的切身见闻,以及梦想中的终老之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眼前的生活沉浮不定,身后的温柔魂牵梦萦。 01:28 “异乡人”在那列归乡的火车里模糊 02:40 加缪《异乡人》:生而为人的无奈 04:07 身处家乡的“异乡人” 06:18 从口音、作息到肤色:艰难的适应之旅 08:58 第一次踏上异乡:遵从内心分离的渴望 10:38 离开了故乡,也失去了生活的退路 13:23 异乡带来成长:走向未知的焦虑 15:47 异乡的期盼:站稳脚跟、渴求自我实现 18:28 异乡中的安全感:迷茫与踏实中前行 21:42 遥望故乡:思念从胃开始 24:18 文化差异:异乡人的全新认同 27:00 故乡与异乡的关系:城市化让故乡开始变成异乡 31:17 故乡的精神属性:咫尺天涯,难离牵挂 32:56 异域的社区文化:故乡是根的力量 34:40 英国足球文化的起源:社区的标志与共同追求 36:21 梦想的终老地:童话般的城市和无忧无虑的小岛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41分钟
99+
3年前

No.14 谈及回避型依恋:那些推开爱的人,也想过要爱到很深

单身主义、不婚主义、性单恋、母胎solo...在如今这个倡导及时行乐、轻松恋爱“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时代,亲密的联结似乎变成了一种稀缺品。这些现象的背后,有一群似乎习惯于把爱推开的人,他们或许常常表示自己不需要关系,也或许总在关系到更深层次的阶段就抽身而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回避型依恋。 本期节目中,我们着重探讨:什么是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有怎样的典型特征?它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时候这样的关系交往模式,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困扰?又对成年后的关系有怎样的影响?又能够如何破局,拥有更为健康、更富支持的关系? 回避和独立,是一种自我关注,它们给我们成长中自给自足的底气,而曾经念念不忘也得不到的回应,让我们只有采用回避来面对孤身一人时的手足无措。 正如歌里唱的那样,“推开世界的门,你是站在外面怕迟到的人,捧着一颗不懂计较的认真”。看似冷静独立、克制自足的他们,有时也往往最深情,深情地等待着在新的关系里,重新去爱真实而具体的人。 01:46 我们身边的回避型依恋:无法走入深层亲密关系、害怕失去掌控的人 04:24 回避亲密,把爱拒之门外的人 05:50 回避型依恋与敏感特质,他们的敏感是一种警觉 06:29 回避型依恋的典型特征1:坚强独立,是包裹自己的外衣,也是推开别人的方式 09:13 能融入人群,就不回避了吗? 09:40 允许感性,是留给自己弹性空间的能力 10:51 回避型依恋的典型特征2:过度理想化 16:10 回避型依恋的典型特征3:难以信任,不信任自己、更难以信任对方 18:28 如何来理解“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 19:33 什么是依恋:一种纽带,一种情感联结 21:03 回避型依恋的产生:念念不忘、苦苦渴求,也得不到回响 27:10 回避是因为面对未知的亲密,我们从未有过练习而产生的手足无措 28:22 回避型依恋究竟如何影响我们成年后的关系? 33:15 回避,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完美主义和严格 34:00 回避与抑郁:内在的高标准、完美主义 37:51 回避与社交焦虑:退缩的应对方式 38:58 我是回避型依恋,还有救吗?动力学视角:看见就是改变的开始 42:03 认知行为视角:分析核心信念,与核心信念battle 45:16 回避型依恋:理智的外衣、非理性的应对模式 46:51 人际关系疗法:去真实的关系里,爱具体的人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50分钟
19k+
3年前

No.13 谈及抑郁(下):该如何看待、又该如何预防抑郁?

在上期节目中,两位主播探讨了抑郁是什么。以及抑郁带来的巨大影响。本期节目,我们继续讨论影响抑郁发生的风险因素,以及简单可行的自我预防办法。从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来看,身边的哪些情况会让我们暴露于抑郁之下?抑郁一定意味着消极和负面吗?它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魅力吗?哪些易行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远离抑郁?咨询师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处理来访中的抑郁呢?面对抑郁病症的折磨,请握好身边每一个人的手,无需妄自菲薄,更无需亲身赴险。 00:55 抑郁的风险因素:从生物-心理-社会模型谈起 05:09 抑郁与人格:心理动力学的“爱的缺失”解读抑郁 09:40 抑郁的起源:弗洛伊德与他的melancholia 12:42 抑郁也美丽?抑郁的特点与优势 15:11 抑郁的进化心理学解读:自我保护的最低能量形式 17:43 如何预防自己走向抑郁:一些简单的自我帮助方式 20:18 一只狗如何帮助人走出抑郁?保持联系与建构意义 25:39 抑郁不会是终点,阳光永远在上!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29分钟
99+
3年前

No.12 谈及抑郁(上):时代巨轮下蛰伏的暗礁

抑郁的话题好似一只暗色的火药桶,表面不起眼,但每次讨论都能引起足够的震撼。本期节目中,两位主播从精神病学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探讨抑郁带给我们的困扰与思考。抑郁的现状究竟几何?它为什么威胁着我们的生活?抑郁的人走进咨询室时是什么样的状态?面对抑郁患者我们应采取何种态度?社会文化塑成了我们对于抑郁怎样的认识?我们又如何看待抑郁的污名化陷阱? 时代的巨轮向前飞驶,而抑郁好似蛰伏途中的暗礁,我们无法见证躲避它的幸运,却要面对触及它的灾难。 关于抑郁的讨论,两位主播进行了很久,感触也很多。由于篇幅原因,又希望照顾到各位朋友的收听体验,围绕抑郁展开的节目将分作两期播出。「在场Presence」将于下周带来“谈及抑郁(下)”部分的内容,欢迎各位届时关注。 01:08 抑郁是怎样的体验:单调、安静、情绪缺位 04:50 有多少人正在遭受抑郁的威胁?数据说 07:27 为什么抑郁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心理学&社会学解读 10:19 抑郁症是什么样的?抑郁的临床核心特征 14:10 抑郁是一场情绪的感冒?远不止此 17:46 当滑落到深渊:中重度抑郁的日常 19:55 抑郁者的内心世界:荒芜与无力 25:15 面对抑郁的来访:彼非渡客,我非渡者,同在是最宝贵的态度 27:14 “空心病”与抑郁:社会文化土壤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32:26 “微笑型抑郁”真的存在吗?当抑郁迎合刻板印象时 35:32 抑郁的去污名化:从不羞于谈论它开始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40分钟
99+
3年前

No.11 谈及焦虑:自我保护的暂停键,重新探寻掌控感的乐章

焦虑,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一种如影随形的情绪。我们在厌恶地想要奋力摆脱它的同时,却也借助着它的力量,进入失控未知的领地,开始新的冒险。 本期节目中,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谈及焦虑。追寻起源,焦虑是我们赖以生存、自我保护的一种功能。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神经症都来源于焦虑。而焦虑的不同分类,在生活中会有怎样不同的表现形式?贩卖焦虑的营销,为何能成功,我们又如何能削弱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比起战斗,我们尝试着,在本期的播客中,和焦虑来一场共舞吧! 01:23 来自后浪的焦虑:无法难失而复得的丰富可能性 05:29 来自朋辈的焦虑:曾是同路人,现今加入赛道追逐 08:28 正常的焦虑和疾病的焦虑:痛苦困扰的程度、对社会功能影响 12:05 越过焦虑,越过障碍和恐惧 14:40 焦虑的意义:是阻碍,也是动力 20:47 精神分析的视角:人们内心的冲突源于焦虑 24:41 本我、自我、超我:我们如何了解自己与适应现实 25:21 如何看待贩卖焦虑:激起自我保护的本能、促进行动化的方式 28:08 内卷为什么卷不到一些人: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 30:44 如何缓解被蔓延的焦虑:重新获得掌控感 32:25 焦虑像一只随风飞舞的蚊子:可以全服武装,但没把握完全战胜 34:26 焦虑的来访长什么样? 40:00 谈身材焦虑:被限定范围的焦虑,是一种自我保护 42:37 把焦虑当成一种“习以为常” 47:07 允许失控的出现,也是一种能力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50分钟
1k+
3年前

No.10 谈及独处:感性和理性的汇聚,一种有节奏的暂停

在时刻寻求连接和亲密的现代社会里,独处是一种稀缺的能力。它是我们我们一生中最平常的一种状态,也是我们停下来面对自身的勇气。 本期节目中,我们从多个维度谈及独处。我们在孤独与独处之间游移,透过独处回望自身,也探寻着适应世界的方式。心理学意义的独处是建构意义感有力的一种形式。像哲学家一样孤独地散步,在夜深人静时流动的表达,通过梦境自我疗愈,独处的千百种姿态,让我们身处其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整合,也逐渐拥有将关系内化于心的能力。 独处的体验,有时可遇不可求,因为那个你独立于自身、独立于世界的时刻,或许,将转瞬即逝。 03:02 关于独处的迷思:独处就是一个人独立吗? 04:46 孤独与独处:外露的情绪与向内的自我沉浸 08:35 独处是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 09:48 独处是一种自我整合:整合感性与理性,整合体验与感悟 13:38 害怕独处?这是一种必然的状态 16:09 促进反思:给你的大脑CPU更新迭代 19:18 生命晚年的议题: 追寻意义、自我完善VS空虚、无所适从 20:46 心理学意义的独处:所有的关系都内化于心 22:11 多层次的独处:自我觉察、心境的自我评估、提升反思 26:18 丁汝楠:散步时的独处,是一种重构生活附近性的方式 30:00 薛凌峰:我的表达无姓名、回望是一种特殊的连接 34:34 记录梦境,一种无意识的创造 36:21 独处的千百种姿态:输入、输出、放空 39:54 珍贵的独处:专属于你的独家回忆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42分钟
1k+
3年前

No.9 谈及社交牛逼症:挑战传统内蓄理念,新时代联结缺位的反抗

“社交牛逼症”一词近期流行网络。本期节目中,主播将试图解构这一小众而新潮的文化现象,探寻其背后的社交理念变革。为何社牛能够如此流行?它是否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又是益是害?社牛反映出的社会认同与社恐有什么不同,又有何耦似之处?社牛所处的新时代下,社交对于年轻人的意义究竟几何?含蓄与盛放皆是美丽,坚持自我实属难得。 (本期节目最后有小彩蛋,愿各位听得开心,有所收获。) 01:26 社交牛逼症是怎么火起来的:薛老师也是社牛? 04:34 牛逼无好坏:锋芒的现形 07:38 牛逼与自由:传统社交文化下的反抗 10:45 对主流“向内发力”社交文化的挑战:谦逊是唯一解吗? 15:49 社牛的流行提供主流文化以选择包容性的机会 18:07 社会是社交行为的艺术化尝试:先锋的呐喊 22:00 社牛的流行:新媒体浪潮下的一朵浪花 25:16 社牛与社恐:社会认同下的并蒂莲 28:58 社交方式的变革:当接触式社交不再是必需 33:19 社牛的本质:生活方式变化下联结缺位的见证 37:23 社交的意义:社会支持的防线,外在人格的塑成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44分钟
99+
3年前

No.7 谈及分手:时光漏下的沙,让它去海边散步吧

“相爱是一种习题,在自由和亲密中游移”。恋爱的甜蜜,无法掩盖相处中不愉快的争吵、彼此的磨合、失望的诘责。本期节目中,我们走进爱情的谢幕终章,相信“失恋是一种暂停”,它让我们有机会调整自己在爱情中的航向。争吵不是健康关系的绊脚石,分手也不是美好旅程的终点站。我们在感情中体会亲密与责任,也在分离中学会尊重和告别。眷侣惟愿相濡以沫;若不能,还请相忘于江湖。 01:37 失恋是暂停而非“结束” 03:15 两个曾经相爱的人为何分开? 05:42 分手是一场目的地不同的分开旅行 07:54 分手后自我怀疑:延续还是逃避? 09:33 争吵是感情中的必备要素,它让我们还停留在关系里 11:19 无谓争吵的背后,是对冲突的焦虑 15:05 如何健康有效地争吵:分离情绪和问题 21:34 轻易说“分手”,是在表达被爱的渴求? 27:08 道歉有用且好用:情绪被承认和被看见 31:53 如何应对失恋的情绪:正常化痛苦 33:29 失恋的本质:正视失去,学习告别 34:30 前任的意义:房间的阁楼、肩上的背包 39:07 分手也有理想的方式吗? 43:02 复合:如若认真,请当他/她是新的人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50分钟
1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