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封来自远方的信可以勾起无显的牵挂与遐想;现如今,短信和微信塑造着日常沟通的方方面面。本期节目,两位主播将谈及沟通方式在生活中的演进,以及它们带来的种种思考。曾经的笔友留下了怎样的回忆?伴随着手机到来的短信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为何与众不同?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年寄出的特殊的信,也畅谈在这个逐渐变快的时代坚持写信的意义。信息传递的迭代推动我们拥抱高速,但仍有关于文字与情感的一方天地驻留于纸笔之间。
01:03 笔友真挚情:《玛丽与马克思》
01:58 上一次写信:与挚友的一场纸笔间的回望
03:45 为什么不是微信?等待的厚重魅力
07:08 写信是一种创造力:手酸后的酣畅
08:31 那些年的笔友们:于青葱岁月见证成长
11:31 特殊的写信经历:给家乡球队最质朴的支持
13:22 当青春懵懂遇见短信时代:70个字里的年轻
15:52 那些关于短信的回忆:字斟句酌,条条珍藏
18:07 微信的来临:速度和温度双全
21:28 坚持写信的意义:无与伦比的仪式感、积淀情绪的距离感与免问归期的不确定性
24:01 凝练且高效的短信:当文字不再是一笔一划
25:03 即时且丰富的微信:碎片化方式的普及和背后的边界感危机
27:20 更便捷的通讯方式带来严肃性的折损
31:45 增加的生活记录,却在挤压我们感受与思考的时间
36:13 碎片化的增益与代价:便捷与思考间的选择题
40:37 当表达失去了“预处理”:扁平化沟通带来的自我回溯缺位
44:03 还会坚持写信吗?一艘留不住的船,船票仍在手中
47:00 下一封信会写给谁?远在天边的朋友与近在身旁的另一半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