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4 与父母沟通:血溶于水的成长、转变与执着

本期节目,我们谈及与父母沟通的那些事,回顾成长历程中双方角色与态度的悄然转变。从小时候父母支撑起我们的一片天,到我们的独立人格逐渐形成,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经历了哪些关键的节点?发生过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冲突?这些冲突背后的认知分歧在于哪里?父母与儿女间的角色是否存在转化?如何培养互相尊重的代际联结?怎样处理亲情中从错综复杂的关系? 与父母间迸发出的酸甜苦辣,都隐藏在绵久的时间与无尽的琐事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或无言,若干年后都会让我们拿来纪念这段独一无二的相伴旅程。 01:40主播与父母的沟通现状 05:04 与父母聊天感受有何不同?离家前后对父母的态度转变 09:33 与父母相处的转折点 14:02 亲情是情绪的放大器:微小的改变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波动 18:44 孩子与父母间常见的冲突有哪些?不被理解、支持缺位与冷战 22:02 争执背后:认知假设存在冲突 26:29 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间的切换与挣扎:我们都时不时在与父母的对话中扮演着父母 29:08 角色固着带来的沟通不畅 32:13 父母与子女的多层次关系:难离牵挂 37:05 与父母沟通的关键点在哪里?反直觉的接纳与尊重对方的主体性 42:51 从父亲的一封信聊起:互相尊重是如何形成的? 47:29 沟通的关键:重新发现父母的多重角色与个性、回归爱的本质 50:31 具体的沟通方式:一场平等平和的家庭会议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53分钟
1k+
2年前

No.53 谈及“绝交”:在友谊的尽头,回首改变与决绝

本期节目,我们和大家一起来聊聊有点沉重和伤感的话题“绝交”。从曾经彼此分担、不分你我,在失落和绝望中紧紧相拥的最佳好友,到偶尔缅怀却无法再交心,变成最熟悉陌生人的最佳损友,绝交意味着一段友谊的休止符,同时也意味着告别过去的自己。 我们将会从各自绝交的经历谈起,讨论绝交给自身与曾经拥有的友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又是如何改变着我们对于当下和永恒的看法。它如何引领我们之后的生活?真的存在平和、体面的绝交方式吗? 聊到最后,我们只想道一声珍重,“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能与你共享一颗行星,共度一段时光,是我的荣幸。” 2:08 情境引入:从小到大绝交的经历 05:50 绝交是一种休止符 06:32 最佳损友也曾是最佳好友,紧密让我们曾一度难以区分彼此 10:52 朋友的关系里也有“背叛” 16:40 面对遗憾,我们该如何抉择 20:19 绝交的功能:表达情绪,获得掌控,评估关系 23:17 绝交和分手,有什么异同? 26:59 绝交带给人的影响:怀疑过去、哀悼与丧失、重构自我 29:50 “绝交的勇气”带来的力量:改变了对永恒的看法,知道在这段关系里,我曾用过力 32:35 朋友像共同坐上巴士的旅伴,我们目送着他们上车、下车,继续走自己的道路 37:23 “最好的朋友”,可以不再是执念和唯一 39:12 哀悼的意义:在我生命的某个部分,永远存有你的记忆和痕迹 40:51 不再分享,表达祝福,是成年人体面、平和的绝交 42:41 当想要绝交时,“体面”已经不再重要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48分钟
2k+
2年前

No.52 「在场」来信:身处暧昧期的我们,如何把握感情的进退?

本期节目继续分享朋友的来信,信中主人公正在与心仪之人的暧昧中踌躇。我们讨论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期待与纠结,并从生理和心理角度探讨这种情绪的可能成因。在对接下来的发展展开期待时,两位主播也阐述了值得多加关注的点,并讨论了对于“完美的默契”现象的看法。最后,我们讨论了如何在这种从综复杂的情感中把握自我的节奏,破除“犹豫即错过”的魔咒。 似萌未动的爱慕萌芽饱含着两情相悦前的热忱与忐忑。这种暧昧的美丽,值得我们格外留意与珍惜。 01:27 情境引入:暧昧关系时的焦虑与纠结 03:17 暧昧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期待与焦虑并存的过渡期 08:38 为什么会在朦胧期产生暧昧的情感? 10:51 暧昧期的生理变化:身体也在协同我们变得更好 16:31 暧昧与正式的关系之间相差哪些?燃烧激情的试探期 19:17 爱情三角理论视角:单方面的情感难筑亲密与稳定 25:18 将暧昧升级为爱情时需要注意哪些?真诚与沟通 30:18 如何看待在爱情中追求“心领神会”? 32:42 如何破除不断错过的“魔咒”?确认自我、采取行动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38分钟
3k+
2年前

No.51 「在场」来信:如何应对“知道做什么,却无法开始”的拖延情形?

本期节目始于我们收到的朋友来信,话题与TA迟迟无法动笔的论文有关。借此机会,两位主播对于其中表现的“拖延”的行为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探究。拖延会在哪些情景下发生?它可能具有哪些影响?拖延是一种自我保护吗?如何改变面对拖延的态度?又有哪些办法可以解决拖延问题呢? 快节奏中“逆潮流”的拖延行为似乎正在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也希望我们的分享可以带给被拖延困扰的你一些帮助与启示。 01:04 节目改版:新的开始 02:09 情境引入:写论文时的拖延 03:03 初感悟:焦虑与无助 07:32 拖延的认知行为理解:行为模式、客观条件与任务特点 11:34 拖延的“猴子”隐喻:优先当下满足的脑机制 15:55 拖延的可能解释:完美主义、能力确认和自我妨碍 18:53 拖延是否具有自我保护的价值? 20:53 如何与拖延的来访者进行工作?动力学视角 26:47 拖延的行为应对:问题解决视角 32:40 咨询中的支持:让来访者离开咨询后有信心独自应对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37分钟
1k+
2年前

No.50 sp.「在场」新篇:过去汇成疗愈的辞典,未来走进更多的故事

2021年8月11日的第0期节目「疗愈的起点」正式上线,这是我们与听众朋友的初次见面。自那以后,我们上线了50期节目,与所有“在场”的朋友们度过了很难忘的时光。 这是一期回望初心的特别节目,我们达成了最开始50期节目的约定,而节目本身也逐渐有了更为清晰的面貌。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一起聊聊做播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过去的50期节目,我们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未来又将有怎样的变化?我们各自印象深刻的单集是怎样的?最后,我们还回答了一些听友对主播们的提问。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走了很远的路,它们都汇成了独特而珍贵的回忆。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与陪伴,愿每个人都在这样真实而具体的在场空间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01:12 2021年8月11日,疗愈的起点,感恩相遇 03:08 播客是在不确定的生活里,稳定的存在 06:20 做播客让我更深地发现了自己的局限 10:38 搭档:互相映照,彼此激发 13:50 『在场Presence』这档播客,我们在做些什么? 16:50 在共同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实现轻疗愈 19:04 丁老师印象深刻的单集:我有一个抑郁的朋友;“乖孩子”的迷思 21:24 薛博士印象深刻的单集:高考,人生某个阶段的总结与告别 24:30 如何面对个人感受与节目反馈的不一致? 26:54 节目未来的计划:情境主导、线下活动、共创在场 32:43 答听友问:咨询师在生活中会不会也总是容纳他人? 37:54 答听友问:咨询师会如何处理来访者对咨询师的移情和依赖? 44:25 移情让我们更深入地去探讨关系,更松弛地去表达感受 45:38 想对听友说的话:一起出发,再次启程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49分钟
99+
2年前

No.49 网络社交如何影响我们:构建社交媒体中的“他者自我”

伴随着移动端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如影随形的陪伴,是自我呈现的展示空间,也是有时让我们跌入信息茧房的无形束缚。 本期节目,我们从对社交媒体最早的记忆开始聊起,初始时对这片未知联结的好奇与惊喜,到如今已经变成了形影不离的工具。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和大家一起聊聊,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呈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和改变?它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认识和调整自身与社交媒体的关系,让其真正能为我们所用? 它是帮助我们跨越局限、突破禁忌、形成联结的密网;也是暗生情绪极化、网络霸凌的黑洞。但愿在使用它的每一个你我,都能在这片荆棘与阳光雨露共生的丛林里,野蛮生长。 01:10 互联网最早记忆带来的惊喜 04:49 社交媒体是一个自我展示的空间 06:22 我们也在被社交媒体改变和塑造 09:43 我们与社交媒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4:25 社交媒体像真实与想象之间的过渡空间 15:47 面对网上的恶评,我们如何调整 17:13 社交媒体的特点:匿名性、公开性、延时性 26:38 社交媒体与自恋的关系 30:20 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强互动性、提升朋辈联结、更乐于求助 33:43 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加重已有情绪症状、赛博霸凌、加重信息偏差 45:30 社交媒体的频繁使用甚至还会损伤亲密与联结 47:50 社交行为的分类:点赞、广播式交流、创作式交流 51:25 我们的社交,不止有社交媒体而已 56:19 保持识别和过滤信息的能力,分辨信息传达和宣泄情绪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59分钟
1k+
2年前

No.48“乖孩子”的迷思:当自我意识遇到文化期待

本期节目由「在场Presence」讨论空间共同创作,两位主播讨论了关于被评价为“乖孩子”的现象。乖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传统的文化为何会将它作为一种夸奖?我们为什么要表现出“乖”的一面?自我意识和社会支持如何共同作用于“乖”的建构当中?在乖孩子背后,有哪些情绪被压抑?我们究竟要不要再做一个乖孩子? 在讨论中,我们发现尽管乖孩子会被家长传为佳话,但他们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隐忧。在对于人本主义的讨论愈发热烈的今天,乖的评价折射出自我探索的勇气与文化规训间的反复拉扯。 01:43 两位主播从小都是乖孩子吗? 05:03 成长与叛逆:在评价与自我之间寻求平衡 09:13 乖孩子的特点:顺从、不善表达、报喜不报忧、自卑 12:31 乖的文化角度理解:听话、懂事、低自尊 18:25 早熟:是探索自我,还是乖的另一种表达? 23:41 乖的孩子视角与家长视角:成长互动中的难点在哪里? 26:30 我们为什么需要表现出“乖”?文化环境的影响与自身发展的需要 31:23 自我意识的蛛网隐喻 35:37 变乖的背后,那些被压抑的情绪 38:23 乖的性别差异背后: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社会结构的改变 42:31 我们要不要再做乖孩子?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50分钟
2k+
2年前

No.47 异地恋相处指南:何以不负这场咫尺天涯的遇见?

书接上回,我们继续邀请有着异地关系经验的心理学博士黄皓明老师,同我们一起讨论如何面对异地给恋爱带来的挑战。什么样的人或许更适合异地恋?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异地恋带来的失控感?我们又可以怎样提升异地恋的关系质量?异地恋又有着怎样独有的浪漫? 某种程度上来说,异地恋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和感受对方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的沉甸甸的痕迹。它让我们即便身处群山环绕的美景,依然想要跨越万水千山,遥寄相思、奔赴相见。 本期嘉宾:黄皓明博士,心理咨询师。 00:55 什么样的人更适合谈异地恋?对现实陪伴需求没那么强烈、独立性需求高 03:55 研究表明:愿意谈异地恋的人,有时候更相信对方是自己的命中注定 05:15 行动经营思维:我怎样才能更适合异地恋的状态 07:01 异地恋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重新充盈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13:59 如何更好地与异地恋的伴侣相处? 15:25 我所有去往的风景里,也都依然有你 19:31 创造专属于彼此的时间、空间 25:22 我们如何利用网络,在异地创造共享感 26:55 亲密爱人,也需要边界 29:00 异地恋的马拉松,也需要一个终点线 33:00 始终保有期待,双向奔赴是异地的保鲜秘诀 36:04 在异地的距离中,重新体悟珍惜,也是一种能力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39分钟
2k+
2年前

No.46 谈及异地恋:相思多寄枕边语,举目难寻梦里人

异地恋正在成为当代越来越多青年群体所处的恋爱状态。分隔两地会给一段恋情带来怎样的挑战?在异地恋的不同阶段,彼此的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又该如何建立起因异地而产生的新的生活秩序?手机和网络真的能够替代我们的伴侣吗?异地恋中可望而不可即、彼此难以触摸和共享真实体验的困境,又该如何面对? 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有着异地感情经验的心理学博士黄皓明老师,同我们分享异地恋的体验。恋爱是一场与他者相逢的奇遇,而异地恋则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恋爱真实与想象的不同维度,在情感被他者满足与自我建构之间,我们不断地寻找着平衡,也渴求着真实与相遇。 02:44 当代青年异地恋现状及体验 08:29 异地恋是在和手机谈恋爱吗 11:30 关系中的联系性与人本性 16:41 从同城到异地,关系面临的挑战:(1)距离唤起的不安与失控 20:02 (2)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20:59 (3)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解 25:36 同城和异地就像糖与代糖的 26:21 从异地回到同城,关系会面临更多的冲突吗? 30:17 网恋与异地恋:想象在恋爱中扮演着怎样的位置? 34:07 如何安放异地恋中的情感依恋? 36:20 恋爱的想象与真实,我们在与他者相遇和自我满足间寻求平衡 41:15 投射的收回,是发生更真实关系的开始 42:19 频繁地沟通交往,是为了弥补异地的不确定进行的补偿 43:10 认知行为视角:增强现实检验、增加真实的交互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48分钟
1k+
2年前

No.45 羡慕与嫉妒:直面内心深处的想得却不可得

在面对自己的羡慕与嫉妒时,我们时常难以察觉又羞于表达。本期节目中,两位主播从自己的羡慕时刻聊起,明确了羡慕与嫉妒所蕴含的情绪内容,从精神分析与社会心理学视角讨论了嫉妒的动机与对象,并结合自身经验介绍在面对怀有嫉妒情绪的来访者时的处理方式。最后,我们讨论了如何能看待身边比自己更好的人,让羡慕与嫉妒从情绪的角落里走出来,在阳光下与自己对视。 01:31 主播生命中的羡慕/嫉妒时刻:五味杂陈涌上心头 07:19 定义与区别:积极的羡慕与消极的嫉妒 11:52 羡慕嫉妒与哪些情绪有关?欣赏或憎恨 15:50 嫉妒的后果:宁可承担超额后果也希望对方受损 17:13 嫉妒的精神分析解释:一般嫉妒、投射嫉妒、妄想嫉妒 25:21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引起嫉妒:相似和与自我相关 27:18 嫉妒的产生实例:同学聚会 31:10 嫉妒从何时开始产生:弗洛伊德与克莱因理论的差异 37:34 嫉妒情绪给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消极情绪、低自尊和不良社会支持 41:47 嫉妒与自恋:自我的固着与主客观世界的错位 43:20 咨询中对于嫉妒的处理:鼓励释放、内外在体系的统一与关系的重整 52:29 如何看待别人比自己更好?选择性无视与对现实的检验 参考文献: Smith, R.H., & Kim, S. H. (2007). Comprehending env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3(1),46.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57分钟
3k+
2年前

No.44 谈及倦怠感:悄然困住身与心的流沙

倦怠感正在逐渐成为年轻人身心健康的无声刺客。本期节目,两位主播从自身经历的倦怠感谈起,讨论长期的倦怠压力带给生活的危害。与此同时,我们介绍了评估倦怠感的有力工具,以及不同流派对于倦怠感的解读。作为咨询师,主播们也分享了从业过程中伴随的独特倦怠感,以及在日常应对倦怠感可能有效的方式。 01:31 何谓倦怠感?身体与心理的双重疲惫 05:08 生活中的倦怠实例:长期无目标感形成的耗竭 07:11 倦怠感的后果:慢性压力与心理困扰 10:58 倦怠感引起“有毒的压力”,却时常不易察觉 14:38 倦怠感为何会被忽视:亚临床特征与群体淹没效应 17:04 倦怠感的评估:马斯拉奇职业倦怠量表与BAT倦怠评估工具 25:02 倦怠感的动力学解读:隔离与被动攻击的自我防御 31:22 倦怠感的行为主义解读:习得性无助 35:10 咨询师的倦怠:自我成长的瓶颈、孤独与认同危机 41:57 应对倦怠感:做一个斜杠&离开高压环境 44:08 应对倦怠感:于小事中重塑对能力的自信 参考文献: Schaufeli, W., Leiter, M., Maslach, C. andJackson, S. (1996)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 In: Maslach, C.,Jackson, S.E. and Leiter, M.P., Eds.,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TestManual,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Palo Alto, CA. Schaufeli, W. B., Desart, S., & De Witte,H. (2020). Burnout Assessment Tool (BAT)—development, validity, andreli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health, 17(24), 9495.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49分钟
2k+
2年前

No.43 建构“小镇做题家”:被塑造的信念、身后的期待与“做题家陷阱”

小镇做题家一词最初源于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在互联网的讨论和发展中,逐渐被赋予更多复杂的内涵与情绪。 本期节目,两位主播从对小镇做题家的理解、自身做题家的经历谈起,对这段经历的回顾与反思,让我们在现实的稀缺、局限之外,更多地讨论了来自做题家的自我认同与归属,困境与独有优势。小镇做题家具备哪些思维特征?它们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思维模式给成长发展带来了哪些局限?又带来了哪些优势?在当下,我们该如何摆脱做题家困境? 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收获了一种凭借自身力量,就可以跨越门槛的力量与勇气。而成长的道路,让我们发现了,需要跨越的,不只是做题的大山,而此时,我们开启了更真实世界的大门。 01:26 源自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的“小镇做题家” 04:08 不停变换着内涵的“小镇做题家” 07:56 做题家遭遇的自我认同危机 10:51 小镇做题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认同 14:20 被塑造的不合理信念:努力就应该有回报 28:42 做题家的思维特征1:缺乏自我实现的内部动机 31:14 做题家的思维特征2:高度路径依赖 33:01 考研热、考公热,也是一种路径依赖 34:32 做题家模式的优势:目标驱动、寻求最优解的执着与勤奋 38:04 “卷”意味着在意地主动付出和努力 38:58 “卷”的另一面:消极完美主义 41:01 小镇做题家如何形成?小镇的环境、家庭期望、做题收获的正反馈 44:56 原生环境和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究竟有怎样的影响? 49:15 不止小镇做题家会遭遇限制的困境 50:20 摆脱做题家陷阱:认识局限、接纳平凡 53:52 重拾被忽略的挫折教育 55:53 寻找社会支持系统 59:25 全能幻想的破灭,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代玉启, & 李济沅.(2021). “小镇做题家” 现象的透视与解析. 中国青年研究. 李秀玫, 付宇, & 侯劭勋.(2022). “小镇做题家” 的群体性焦虑及其来源. 当代青年研究. 李沁柯, & 夏柱智.(2021). 破碎的自我:“小镇做题家” 的身份建构困境. 中国青年研究. 林辰. (2021). “失败展览”:小镇做题家网络空间新型社交模式探究. 新媒体研究. 黄鹤权. (2020). 小镇做题家: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知识窗,(17), 30-31. 张茜, & 刘庆帅.(2021). 不平等的 “贵子”: 基于网络民族志的“小镇做题家” 就读体验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薛谷香. (2020). 小镇走来了做题家.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62分钟
1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