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flow)被其创始人米哈伊称之为幸福的秘密,在这种独特的意识状态中,我们沉浸其中,忘却了自我,却收获了一种别样的充盈和茂盛。 本期节目,两位主播从心流的源起开始,讨论了心流理论如何被提出,具有哪些特征?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据怎样的角色和位置。它为何能被称之为幸福的秘密?以及对我们的生活而言,它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激发创造与成就?我们又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获得心流体验? 米哈伊说,生活中的最优体验,是靠我们自己所缔造的。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和维护。心流,就是用这样一种具有创造力的行动,督促着我们踏上追寻幸福之路。 01:28 幸福的秘密——心流(flow),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04:13 心流创始人米哈伊·契克森米哈赖(Csíkszentmihályi Mihály)和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的相遇 07:37 作为积极心理学浪潮下的心流理论 12:22 心流体验所具备的七个特征 16:17 心流是充盈的茂盛和平静宁和间的平衡 18:26 心流体验中消失的“自我” 20:32 主播们生活中的心流体验 25:24 竞技场上忘我的时刻,自我如何独特存在于世界 28:20 心流对心理健康的意义:用行动来对抗抑郁、焦虑情绪 35:01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获得心流体验?富有责任感、愿意迎接挑战 36:58 在不断尝试和坚持中,心流将会自发产生 39:35 主动给任务寻找进一步可实现的挑战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本期节目以《瞬息全宇宙》电影入题,讨论关系中的分离引发的共同焦虑。青少年时期的分离焦虑由何而来?临床诊断中的分离焦虑有何特点?焦虑的心理学模型如何解释?心理动力学中的分离焦虑与什么有关?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分离焦虑藉由何种表现形式?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往往在爱与被爱之间反复传递:前行者因未知而惶恐,驻足者因远去而无措。牵绊、困扰与和解,是分离焦虑印证依赖的独特方式。 01:14 话题的起源:《瞬息全宇宙》中的母女关系 06:07 青少年的叛逆由何而来:安全感边界在自我探索中延伸 07:31 分离焦虑的临床核心:安全感缺乏的外显行为 14:08 分离焦虑与一般焦虑的不同 20:14 分离焦虑的创伤视角:在寻找新的“爱”时时有迷茫 22:52 分离焦虑的心理动力学模型:从弗洛伊德谈起 33:43 思考分离的核心:识别与世界的关系 34:59 成长是单程的,但分离是双向的:抚养者也会进退失据 41:14 分离焦虑的文化背景差异:“中国式”的分离焦虑是怎样的? 45:21 特有的文化现象:“隔代亲”之分离焦虑视角 50:23 如何应对分离焦虑:以鼓励与陪伴共同冒险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曾说,共情是一种未被欣赏的存在。而在如今的心理治疗中,共情则已经成为了被反复提及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本期节目,两位主播从心理咨询发展历程开始谈及共情,人本主义对共情的强调对心理咨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究竟该如何来理解共情?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咨询师提升共情的能力?如何来理解过度共情和共情失败的状态?共情的目的为何?咨询师又会如何来接受来自来访者的共情? 镜像神经元塑造了共情的生理基础,而在心理的层面,共情最美妙的地方,是在你我之间,创造了联结彼此的桥梁。像在独自一人的山谷中,听到了回声;也像在清澈的湖面里,重新确认和照见了自己。 02:01 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共情:好像你就是那个人,但又永远不失去这个好像 06:17 心理咨询中,时时刻刻发生的共情 11:34 隐喻和象征:感受和拓展自己的过度地带 13:55 认知行为的“冷”共情:在探索核心信念和深层次想法中,让来访者理解自己 17:00 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19:15 在咨询室一起“抽烟”,如何带来疗愈? 21:27 通过成为“文艺青年”,来培养共情能力 23:42 提升共情的刻意练习:在咨询中放下“我以为” 27:08 简单地复述别人说的话,真的能达到共情吗? 28:37 共情的困难:个人议题唤起的反移情;机械式共情丧失的真诚态度 31:40 咨询师的示范:接受自己生而为人的局限 34:40 被拒绝地共情——不够准确的共情、没有准备好的来访者 35:25 还未真正开始的来访者 38:03 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共情:受伤的疗愈者和有疗愈功能的受伤者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倾听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元素,也是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态度和基本技术。本期节目,两位主播从倾听的定义和对倾听的理解谈起,和大家一起讨论倾听的重要意义。我们都希望更好地被别人倾听,那究竟怎样才是好的倾听呢?有哪些方法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倾听的能力?倾听时,我们的表情、肢体动作有何意义?如何更好地回应?当咨询中面临沉默,咨询师又该如何理解和应对? 倾听是心理咨询中隐形的在场元素,它是表达和向内更深自我体验的留白,在无声中感受胜过有声的丰富。 01:05 日常的倾听和咨询的倾听:自然而然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04:19 专业的倾听,咨询师会将“自我”隐藏起来 06:05 训练来访者倾听的能力:给理解自身表达的第二次机会 08:12 倾听的定义: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 10:42 山林女神Ehco回声的故事 12:00 咨询师的倾听,是一种有节制的回应 15:49 此时无声胜有声:静默创造的自由受保护的空间 18:50 倾听时,咨询师不做什么:非评判、非主观加工 21:34 非侵入,非言语技术使用的艺术 28:06 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训练倾听:角色扮演、对咨询过程复盘 31:01 意向性对话:了解自己表达的目的,能提升咨询的效率 37:03 叙事疗法视角下的倾听:给你的耳朵调音 38:12 精神分析式倾听的六元素 40:52 把自己的脚放进对方的鞋子,对自己说这就是他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 42:00 如何应对咨询中的沉默:沉默也是一种表达 44:40 在训练中,感受并提升如何接住沉默 49:10 咨询师自身对沉默的态度,对咨询过程的影响 51:57 拥有更好的倾听能力,让咨询师的社交生活获益 53:26 倾听,也是朝向自己的体验和叩问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咨询师黄皓明博士与我们一同讨论走进婚姻时的感受与心得。黄皓明博士作为婚姻问题的学者,与我们分享了与婚姻和家庭有关的心理学理论,并预测了未来年轻人婚恋观的走向。非婚同居与婚姻有何不同?为何婚姻会成为场内每个人的选择?存在完美的婚姻吗?下一代会给婚姻带来怎样的变化?婚姻制度可能在未来发生重大转变吗? 每一份被缘分眷顾的相守,背后都有许多徘徊、困惑与和解。而婚姻,正是这样的风雨载途。 本期嘉宾:黄皓明博士,心理咨询师。 01:41 嘉宾介绍:心理咨询师黄皓明博士 02:56 我国婚姻现状报告:结婚趋势遇冷 04:02 黄博士对婚姻的看法:从物质理解到精神寄托,一直在行动中探索 09:12 被"the one"改变的婚姻观:分裂且困惑 13:23 婚姻与非婚同居有区别吗?生活、承诺与法律 20:05 结婚带给个人的影响:生活与精神的牵挂 22:04 三人各自的婚姻状态 24:38 薛老师的“非主流”婚姻:生命中的一个人与一场意外 27:21 婚姻后仍能继续爱情吗? 30:46 由热情转为恩爱:互相亏欠与体恤中产生的默契联结 34:38 恩于自己,爱向对方 39:05 理想中的婚姻走进现实:“债转夫妻”见缘分 47:28 “缘分”咸由天定? 49:02 完美的婚姻存在吗?黄博士的学术观点 51:57 丁老师的婚姻范本:Jack & Rebecca 55:06 感情的船会遭遇风雨,但完美的行船技术保驾生活 57:44 下一代的意义:亲密三角理论中引入的新变量 62:10 辛苦哺育中的满足:角色与责任 66:40 对为人父母胜任力的担忧:无法知而后行的困惑 69:06 新时代的婚恋观变化:风险增加收益降低,常规婚姻不再成为常规选择 73:30 传统婚姻模式前景悲观,虚拟世界的短暂结合成为可能 76:34 从传统婚姻制度的瓦解看婚姻变化:权力的流动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六月是青春毕业的季节。本期节目中,两位主播从自身的经历聊起,谈及这场全国统一的升学考试蕴藏的意义与困局。高考能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什么?养成了哪些影响我们一生的习惯?高考作为选拔制度,优势与局限性体现在哪里?如何以心理测量理论来评估高考的科学性?新高考时代下,多元化的升学模式会带来哪些机会与挑战? 这里是我们扬帆的起点,却也埋藏了懵懂枯燥的灼热年轻。 02:09 主播们的高考记忆:枯燥与群体性的习以为常 05:19 长期忍受痛苦与枯燥的能力,在高考后很难被找回了 08:18 苦中作乐:灰暗日子里点缀的闲暇时光 11:26 那些高考时养成的习惯,一直影响我们到今天 16:01 高考令我们希望有被安排的生活 19:48 当高考的记忆再次被提起:同龄人共同的文化烙印 23:59 高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对自我同一性的限制,却是对忍耐枯燥的鼓励 26:55 高考的矛盾性:提供了成长的平台,却压缩了探索的空间 32:54 那些没有经历过高考的学生:特殊的经历与充裕的时间提供了探索爱好的广阔机会 35:22 高考作为人才选拔制度:公平却不尽科学 36:54 高考赋分制度:真分数理论与“一考定终身” 40:17 由公平引发的不公平:教育资源不均衡与能力差距的再扩大 43:52 新高考时代:制度改革与国际化高中流行带来的升学新思路 47:00 可选学科的设立客观上提前了学生认识自己、谋划未来的机会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本期节目,我们和大家一起分享,面对身边亲近之人的抑郁,我们该如何回应?有哪些适得其反会伤害到对方的回应?怎样表达自己的关心与支持?以及作为Ta们的朋友或看护者,我们该如何进行自我关照,不让自己陷入低落情绪的泥沼? 这是一期非常动情的节目。安德鲁·所罗门说“抑郁是你我共有的秘密”,而当自己身边亲近的人向我们揭开这份秘密,作为咨询师和朋友双重角色的我们,会面临着怎样的冲击与犹豫? 英雄之旅中,坠入深渊之时,也是步入转变之时。在朋友的陪伴下,共同经历过的抑郁,让我们习得了新的对待痛苦的态度与方式,也重新看待了自己——如他们当初的那份真切。 01:47 我们都有“一个抑郁的朋友” 04:52 咨询师的专业视角vs 朋友视角 07:49 有时候告诉对方“一切都会好起来”,反而让彼此距离更远 09:53 抑郁的激荡:脆弱让我们彼此拉近;羞耻让我们互相远离 12:16 专业权威的咨询师角色之下,真实的我们会被如何看待 13:21 抑郁对人际的影响:利他与回避 14:55 抑郁对人际的影响:依赖 17:38 如何对待抑郁的朋友:共同度过、找个人聊聊、促进专业求助 22:49 陪伴带来的光,是走出负面循环的力量 25:24 抑郁中迷失的自我 28:08 “坚强一点”背后是对情绪和无助的否认 31:52 不好也是可以被接受的:It's okay to not be okay 33:26 共情是对身处深渊里无声呼唤的回应 35:14 对于抑郁症看护者的挑战:耗竭的情绪,全方位变化和适应的生活 39:30 看护者的自我关爱指南:不要幻想成为一个拯救者 42:10 照顾好自己,是照料他人的前提 44:37 《跟黑狗一起生活》——来自世界卫生组织 46:09 人生的至暗时刻,是因为想活得绚烂 49:15 行动是陪伴最好的证明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本期节目,我们继续邀请拥有丰富正念练习经验的咨询师谈论语,来和我们一起聊聊心理咨询中的正念。 正念在现代心理咨询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如何推动不同的流派将其理念相互融合?心理咨询师会如何使用正念来帮助自己和来访者?以及哪些人更适合使用正念?它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有哪些使用正念的练习方法? 在正念的静默中,我们逐渐发展出以崭新的、更丰富完整的视角去体验一呼一吸、一步一脚印的日常。它帮助我们重新地打开自己,获得一种向内的充盈,重新感受万物有灵且美。 本期嘉宾:谈论语,心理咨询师。 01:54 心理咨询中,正念如何发挥作用? 03:40 团体咨询中的正念:团体动力及陪伴带来的独特支持 07:57 正念与焦虑,冰与火之歌的碰撞 11:57 使用正念的“应急处理”:重要的稳定化技术 12:46 长期练习vs单次正念体验:观禅和止禅的频道切换 15:00 正念对咨询师自身带来的觉察与洞见 18:04 正念如何培养咨询师的第三只眼 20:07 正念的“无为”:不过度卷入和干预 21:53 正念对心理咨询的加持:增进共情、提升觉察、缓解倦怠 28:03 持续的正念练习,帮助我们提升了“在场”的能力 29:59 正念对什么样的人更有效? 32:18 正念有效的机理:联结与整合 34:09 正念的基础:人格稳定、较好的现实检验能力 36:40 正念的此时此地vs精神分析漂浮的自由联想 39:00 正念与CBT的结合,打开刺激与反应之间未知的黑箱 42:08 生活中的正念练习,从体验一呼一吸之间开始 45:44 正式与非正式的正念练习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正念技术在现代心理治疗中的优势正逐步显现,它引领了认知行为疗法的“第三浪潮”。本期节目中,有正念进修背景的咨询师谈论语从它的宗教起源开始,为我们讲述正念去宗教化后逐步走向一般心理健康训练的历程。咨询师们分享了各自正念过程中的心得感悟,并以此接近正念人本与慈悲的奥义。正念以其古老与现代结合的风格,努力舒缓着人类进化中形成的“战或逃”式压力反应。 本期嘉宾:谈论语,心理咨询师。 01:22 嘉宾介绍:心理咨询师谈论语 02:06 正念,从赴美的心理治疗进修开始 05:12 谈老师的正念起源:寺庙内的十日禅修 09:59 正念禅修的启示:体察感受与自我联结 13:53 正念的来源:佛教中的“念兹在兹”与“远离邪非” 17:02 “戒定慧”中诞生的禅修状态 20:50 正念的定义 23:03 正念加入心理治疗大家庭的过程:从压力缓解到接纳承诺疗法 26:38 正念的针对人群及生理基础:平抑痛苦与情绪涨落 30:14 正念为何会对慢性疼痛起效:避免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 34:39 压力应对的生理基础:情绪脑机制引发的“战或逃”反应 41:08 正念核心七理念 45:17 正念的核心要义:觉察与慈悲 48:13 正念治疗的人本光辉:去目标化的疗愈过程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本期选题来自听友征集。相亲是一个每逢过年必上热搜的话题,近几年来在朋友圈流传的文章《相亲是我做过最大的田野调查》、《985相亲局杀死了年轻人的爱情》,都在诉说着年轻人对相亲的爱恨情仇。 本期节目,我们从自身的相亲经历谈起,与大家分享对相亲的理解。我们如何来看待相亲的过程?对相亲持有什么样的态度?相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新时代它有着怎样的发展变化?相亲又会如何影响到我们建立亲密关系以及对自我的定位? 我们希望看见相亲外在标签背后,一个又一个更真实具体的人。而相亲的这场人类学观察,帮助我们在彷徨中确认自我价值和人群中的定位。 01:11 来自豆瓣:相亲是我做过的最大规模的田野调查 06:39 相亲是自我争取的一种主动形式 06:52 你知道吗?相亲来自于红楼梦 08:31 奇葩相亲经历大赏 13:38 被标签化的开始,尊重消失在关系中 17:16 到了一定年龄就一定要去相亲吗? 20:39 在社会步调与自我节奏间寻找平衡 22:21 突破“限制”,30岁后带来的自由 25:00 相亲的本质是什么?一种人际功能实现 30:56 相亲是一个人内在社会网络的算法推送 33:31 相亲带来的情绪:抗拒、焦虑、不安、挫败 40:14 不真实带来的惶恐… 41:51 新时代的相亲:dating app 的发展 42:50 如何开启相亲话题:擅长的东西、经历过的事 44:26 如何去爱与感受:同频、务实、不将就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那些与“吃”有关的问题,是我们生活幸福与否的基础前提。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曾有过进食障碍门诊经验的心理咨询师金真皓,与我们共同讨论进食障碍这一看似不起眼的潜在健康隐患。进食障碍会对人造成怎样的危害?心理学对于进食障碍背后的动机作何解读?进食障碍为何多发于女性?临床中对进食障碍采取怎样的对策,对于他(她)们的看护者有哪些提醒? 愿我们体验和珍惜手中的珍馐美味,吃得开心。 本期嘉宾:金真皓,心理咨询师。 01:30 嘉宾介绍:心理咨询师金真皓 03:23 进食障碍的定义与分类:它是一种“富贵病”吗? 07:39 进食障碍对人的影响:瘦削与超重、焦虑与抑郁、压力应对策略的紊乱 14:31 无声的危机:进食障碍为何不易被察觉? 16:39 暴食之后:焦虑、催吐与内疚 20:11 暴食背后的动机:空虚与寻求“刺激” 22:50 进食障碍的发生与象征意义:摄入的需要与情感的缺位 26:44 进食障碍的动力学解读:女性联结、原始欲望与攻击性表达 30:06 为什么进食障碍多发于女性?身材思考模式的差异 35:10 动力学解读:女性与身体的联系更紧密 38:40 进食障碍的心理学干预:正念冥想 46:16 增强主体性与掌控感:从第三人称视角审视自己 48:33 “吃葡萄干”练习:发觉进食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53:13 进食障碍的治疗理念:抬升“吃”的门槛 57:09 对进食障碍看护者的建议:给予更多关注,尽早及时就医 61:16 “你好像吃得并不开心”:陪伴的意义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吵架是亲密关系中最常出现的冲突形式之一,它像是亲密关系中的一个不和谐音,为这段关系带来偶尔的震荡和挑战,让我们斟酌、游移、愤怒与失望,但其中也孕育着更多对关系的调整。 本期节目,我们从一个典型的吵架场景开始,聚焦于吵架这一亲密关系激烈碰撞的形式。为什么吵架时,我们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总想赢?什么样的状态下更容易激发吵架的冲突?吵架中有哪些伤害对方的、破坏性的方式?面对冲突时,有哪些对关系有促进作用的表达?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发生争吵的亲密关系? 争执的激烈,起因是我们足够在意。而吵架,就像我们彼此在亲密关系中进行的一次冒险的尝试,对于关系的发展而言,它具有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01:27 一个典型的吵架场景:企图平息冲突 vs 不断失控的情绪 06:04 被伴侣用自己最擅长的专业攻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08:08 为什么吵架后,总觉得自己没发挥好? 09:24 吵架的诱因:万物皆可吵架 13:37 练习表达需求:善解人意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处理关系的能力 16:41 最容易诱发吵架的,是感受到彼此不“在一起”的状态 18:45 吵架的类型:破坏性的攻击 VS 建设性的面对冲突 21:48 吵架中最具破坏性的防御方式:筑墙 26:22 吵架时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28:13 面对吵架的态度:把它当成关系中的必然和日常 35:38 吵架给了彼此一次互探底线的机会 39:59 供参考的吵架锦囊:明确需求、相互妥协的能力、不进行人身攻击、不触碰底线 44:23 尽早结束吵架的Tips:真诚地为关系付出 50:25 吵架之后,该如何面对这段关系?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