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0 sp. 清明节特辑·谈及哀伤:从否认到接受,你从未走远

春至清明,莺燕啼鸣中总抹不去一缕悲戚。本期节目,主播从清明节怀念故者的习俗谈起,讨论哀伤这一人生中无以避及却又讳莫如深的体验。哀伤的情绪承载了怎样的心理学含义?哀伤的五阶段理论是什么,它在咨询中被怎样应用?不同文化下,人们对于丧失有怎样的不同理解?哀伤如何启示我们把握仍在存续的生命? 猝不及防的诀别里,放不下的总是孑身寓旅的我们。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愿各位清明假期平安顺遂。 01:47 清明节记忆:一切为了怀念 06:16 习俗背后的深意:世代传承,难离牵挂 09:15 哀伤的起源:从弗洛伊德谈起 12:50 哀伤与抑郁:是失去也是检验 16:05 为什么老年丧偶与抑郁风险高度相关? 19:28 病人看护者的心理健康危机:提前处理未来的哀伤 21:56 哀伤五阶段理论: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26:59 哀伤五阶段的咨询师视角:情绪特征与干预效果 31:33 五阶段的临床应用:反复一定意味着更糟吗? 34:39 接纳事实,从接纳自我开始 35:51 文化背景对哀伤情绪的影响:从两部电影谈起 40:01 中西哀伤文化对比:敬奉与共舞 43:10 国际通用的重大事件干预:危机事件晤谈小组 47:15 心理咨询中的哀伤疗愈:承接情绪与正常化 51:45 哀伤的启示:力求珍惜,爱还能爱的人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56分钟
99+
3年前

No.29 谈及边界感:拥有无形的棱角,令我收获独特与自由

边界感(boundaries)是人与人之间内在交往的尺度,是我们保持自我独立性和完整性所需要的界限,也是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寻找的关系中我们和他人的定位。它像一个无形的屏障,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时刻标记出我们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本期播客,我们从对边界感的理解开始谈起,与大家一起分享生活中会遇到的和边界有关的困扰。边界感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对我们的心理发展又有着怎样的意义?清晰明确的边界感可以如何习得和创造? 边界是一种区分,它帮助我们在区分自己和他人中,更加清晰地看见了独特的自我。而自我的这份独特,也需要有边界的棱角才能得以凸显。 01:38 哪些情境与边界感有关? 03:03不同维度的边界感:生理、心理、社会 06:59 旅途中对边界感的思考 11:36 边界感缺失:我总帮他人做事vs我总希望别人能为我负责 15:06 边界意识过强:害怕被他人占据,努力保持自我的人 16:48 边界感与防御机制:投射(projection)VS内摄(introjection) 17:40 如何与这两类来访者进行工作:稳定,为来访者树立榜样 20:24 边界感对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发展自我认同,明确人际定位 27:56 我们如何习得边界感:分离个体化带来的自我意识和力量的觉醒 30:06 边界感的清晰和灵活,成熟的表现 33:56 在真实的关系中,去重新体验和塑造边界感 37:08 文化中的边界感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40分钟
4k+
3年前

No.28 谈及完美主义:每个圆都以各自的弧度优雅着

“尽善尽美”代表了我们为人处世时对于力求完美的期待。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完美主义学者、心理咨询师国锐来共同探讨完美主义这一心理学中的热点话题。完美主义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它是如何伴随我们的心智成长的?积极的完美主义一定是有益的吗?它又如何与心理疾病相关联?节目中,三位咨询师分别以心理动力学、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的视角阐述了各自面对完美主义来访者个案时工作的思路,多角度呈现生活中应对自身“好还要更好”心态的种种选择。 本期嘉宾:国锐,浙江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 01:34 本期嘉宾:浙大心理学硕士、咨询师国锐 02:31 经历中的完美主义:以溢出的标准要求自己 05:13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存在完美主义倾向?外界的对比与提醒 09:29 什么是完美主义?多视角下的解读 13:08 中国人的完美主义:自我要求与社会期待的高度重合 15:46 薛博士在合作中对完美主义的调整:分离外界压力 17:07 完美主义在个体层面的发展:从模仿到整合 19:33 客体化中的完美主义发展:社会化中的自我中心脱钩 23:11 完美主义的人在生活中会被人喜欢吗? 26:59 积极完美主义与消极完美主义:积极=好? 30:44 优秀与完美的界限:什么时候要求自己过了头? 34:58 完美主义的弊端:反刍思维 38:11 反刍思维与抑郁:症状中的联系 41:01 反刍思维的来源:积极得越多,消极就越少? 44:01 咨询当中如何看待完美主义?认知行为疗法视角 48:14 完美主义的后现代疗法视角 51:43 完美主义治疗的心理动力学视角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57分钟
1k+
3年前

No.27 心理咨询中的人性观:精神分析vs认知主义

心理咨询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与艺术。如何理解人、理解人的形成与发展、又是如何来看待人究竟是如何改变的,这些涉及最本质人性观的叩问,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咨询工作。本期节目,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人性观这个看不见却重要的影响力。 我们将通过一个虚拟的案例,开启对人性观的探寻。我们从各自擅长的理论去向出发,分享了心理动力学和认知行为疗法(CBT)对人的看法分别是什么?遇到同样的问题,会用什么样不同的方式去处理?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生涯当中,这样的流派取向对我们的人性观有何发展和改变,我们又如何在生活中丰富对人的理解? 不断探寻人本质的过程,是在以一种动态的方式丰富自己。生而为人本身,就是世界赋予我们的位置,是我们个体独特英雄之旅的启程。 01:42 生活的哪些时刻,会让我们萌生对人性的思考? 03:13 心理咨询的不同流派,也是一种人性观的展现 04:18 陷入对亲密关系困惑和恐惧的虚拟来访 05:54 动力学如何理解来访:症状具有它自身的功能和意义,对关系的强调,对人际模式的不断诠释 12:07 觉察的力量:潜意识意识化 13:38 CBT如何来理解来访:人是行为、情绪、认知和事件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先入手 18:02 探索想法和情绪之间的联结,改善情绪并非一定得从情绪入手 19:42 动力学的人性观:悲观的因果论,“我们无法成为更好的自己,只能更好地成为自己” 21:27 精神分析既是一种治疗方法,又是一种人格理论、 23:14 CBT的人性观:理性人假设;发现自己的认知图式 26:31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我们渴望见证一个“新的人” 32:04 精神分析与CBT:Why和How的碰撞 35:35 人性观在咨询室中的影响力 42:06 用人来影响另一个人 vs 用一种方法来替换另一种方法 44:08 认知行为的“高要求”:改变需要足够的动机与行动 48:55以悲观而悲悯的态度,理解人 50:39在情绪的火山爆发前,理性带来可控冷却的力量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55分钟
1k+
3年前

No.26 谈及告别:有笑有泪的再见,是与旧时光的最后一场缠绵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人生旅途中的告别往往孕育了最多层次、最为丰富的情绪体验,一时浓烈、久难释怀。本期节目中,薛博士完成在杭州的最后一期节目录制,与自己的故土告别,踏上新的征程,我们的讨论也由此展开。告别酝酿了那些情绪?咨询中的告别又有何不同?讲不出的再见,是否比一次告别意味着更多?怎样的告别可以留下最多的精彩? 「在场Presence」从本期开始,将承载欧亚间的时差。我们向旧时光回首再见,共同期待全新的开始。 01:11 薛博士即将离杭赴英:五味杂陈的人生远行 02:31 回首曾经的告别:从一开始用美好代替不舍 05:42 岁月蹉跎,积累的体验正逐渐让告别变得沉重 07:53 丁老师的青葱离别:四年飘散于一句“很高兴认识你” 11:05 咨询中的告别:是告别的练习,也是咨询的使命 14:35 在注定结束的关头,蕴藏了最丰富的情绪 16:22 心理咨询的“墙”隐喻:告别意味着自己走出精彩 18:04 咨询师视角的告别:从挑战到日常,这是职业的魅力 21:01 教科书式的咨询结束一定是好的吗?人本咨询观 23:31 当告别说不出“再见”:那些说不出口的不告而别 25:36 当Rachel没向Ross说出再见,那是尽在不言中的精彩十年 27:33 “再见”成为象征性表达:离开一段美好的忧伤 29:10 告别带来的体验:处理:“未完成事件”,形成过渡地带 31:25 临终告别的启发:回顾精彩,不留遗憾 33:51 薛博士的告别观:把每一次相见都当作生命里的最后一次 37:40 告别中,伤感是必要的吗?不可或缺,也无需强调 38:51 告别的方式:一封送往远方的信,一个踏上旅途的人 41:00 一杯浊酒诉衷肠:粗犷又柔情的告别 42:00 忘记拍最后一张照,是一种遗憾吗?告别在幸福中淡化 43:43 在场终将远隔重洋:挥别旧时代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46分钟
99+
3年前

No.25 谈及焦虑型依恋:想要得到爱时,我竟有些不安

在第十四期播客中,我们谈及了回避型依恋。今天,我们继续通过依恋理论的视角,和大家一起来讨论另一种依恋类型——焦虑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像追风筝的人,他/她们主动追寻着自己想要的关系,而对关系的迫切需要,又常常让他们匆忙陷入到一段并不理想的关系当中,再次体验失落和痛苦。他/她们在他人对自己需求的满足中,感受着对自身存在和价值的确认。对方的不在场是令人恐惧的,因为那意味着只剩自己孤身一人。 本期节目,我们一起进入焦虑型依恋的情绪旋涡之中,分享焦虑型依恋的典型特征,以及在关系中有怎样的表现。它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焦虑型依恋的个体总是会碰到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呢?当两者结合,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播客的最后,我们准备了一个小彩蛋,分享主播各自的依恋类型。 当谈及依恋时,我们谈论的是关系中的你和我,我们在良好的你和我的互动中,重新创造容纳距离的亲密体验。 01:43 身边焦虑型依恋:(1)在感情中用力又慌张的人 04:01 (2)身边焦虑型依恋:需要即时回应和得到满足的人 06:34 焦虑型依恋有哪些典型特征?(1)极度渴望亲密、对被拒绝和被抛弃敏感程度高 07:39 (2)容易被情绪所淹没:陷入无助、愤怒、失望的泥潭之中 09:14 (3)情感需求强烈、但失去了对情绪掌控的能力 11:45 焦虑型依恋与自我的关系:较难独处、焦虑、在关系中有活力 13:28 焦虑型依恋与他人的关系:会迫切、主动地建立关系,愿意表达需求 14:09 生活中的焦虑型依恋和咨询室中的焦虑型依恋:自我与他人的评价不一致 16:33 “你存在我才存在”,无法独自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人 17:39 焦虑型依恋究竟如何产生?大声哭喊才能得到回应的婴儿 19:43 静止脸实验(still face):从焦虑到回避,我们在痛苦的无助中发展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24:05 焦虑回避陷阱:为什么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的人总是常常配对? 27:43 焦虑和回避,是互补的相互吸引,还是可能再一次的强迫性重复? 31:43 走出焦虑回避陷阱:再多的反思,也需要切实的行动 33:32 焦虑型依恋的人遇到困扰时,如何调整自己?(1)了解并合理化对方的需求和思考 35:26 (2)调整不合理信念:你是值得被爱的,得到爱无需撕心裂肺 38:13 (3)尝试为自己腾出空间:我们渴求的“满”,反而淹没了自己 41:40 创造能容纳距离的亲密感 42:07 把自己作为方法,自身的依恋类型会影响对关系的不同处理 43:14 在鼓励和肯定的目光中,让Ta重新感受和确认自己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46分钟
9k+
3年前

No.24 谈及性骚扰:这不是我的错,我可以很好,也有权不原谅

从N号房到吴亦凡事件,近些年来涉及性骚扰的社会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从林奕含、伊藤诗织到受养父侵害的女孩“李星星”,有越来越多的受害者愿意公开发声,将这个潜藏痛苦、无力、与阴暗的“黑箱”逐渐在公众眼前打开。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一位参与过性骚扰研究的心理咨询师王孟儒,来一起讨论这个令人沉重但不可忽视的话题。什么是性骚扰?它发生的概率有多大?那些遭受性骚扰的人,究竟承受着怎样的痛苦?该如何求助?又该如何保护自己?我们如何看待鼓励发声的Metoo运动?性教育与真实的生活究竟还有着怎样的距离? “原来,人对他人的痛苦是毫无想象力的”。一个人或许无法真正地感同身受,但身而为人,最基本的尊重和关怀,让我们无法冷嘲热讽和袖手旁观。 本期嘉宾:王孟儒,心理咨询师。 01:31 嘉宾介绍:心理咨询师王孟儒 02:38 性骚扰离我们有多远? 04:12 从影视作品开始了解性骚扰、性侵:《素媛》、《熔炉》 05:32 究竟什么是性骚扰?本质上是具有性含义的,对另一个人人格的侵犯 08:02 不被“看见”的性骚扰:40%的女性曾落入性骚扰的阴影 09:58 权利的不平等对性骚扰产生的影响 11:59 如何看待"受害者有罪论"?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15:00 什么是性同意?从No means no!到Yes means yes! 17:28 身体伤害背后,还有被忽视的破碎自我 19:11 不停地后悔和追问,是我们希望回到当时重新拥有掌控的力量 20:15 性侵会诱发人们身体和情绪的哪些反应? 21:48 羞耻,核心又隐秘的自我伤害利剑 24:42 我们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30:07 我们需要性别教育与性教育,这些都是为了更深地理解自己 34:25 如何看待Metoo 运动:勇敢者的发声,但如果此刻你不愿意,也不必勉强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 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41分钟
99+
3年前

No.23 那个在顶尖大学挣扎的理想主义者:逃离牧群的烈马,终将兀自识途

一场高考,划走的是许多人无疾而终的夏天。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一位跑赢了高考,却在顶级大学里起起伏伏的普通人,和他一起回顾那些年的峥嵘与迷茫。18岁之前自己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18岁之后又为何逐渐沉沦?面对现实的压力,抱有理想的人何以全身而退?“考败来浙”的背后,是怎样的割裂与不甘?当一个人谈及想做的事并两眼放光时,你就知道这定将是属于理想主义者的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脱缰离群的烈马跌跌撞撞,但仍心怀坦途。 本期嘉宾:王子翰,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佳节将至,「在场Presence」祝各位朋友新春愉快。 01:13 嘉宾介绍:浙大电气本科毕业生 01:45 高考结束那天,我们都经历了什么? 03:15 牧群的隐喻:那匹跑丢了的马 04:48 薛博士的高考日:点点滴滴,永不忘怀 06:29 丁老师的高考日:邂逅大学的惊喜,不愿结束的眷恋 08:13 与高考状元同窗的日子:见证不可思议 09:49 顶级教育资源下的顶级压力:压榨每一分潜能 11:36 高三的寻常一天:“快乐的优等生”是如何度过的? 14:33 回首往昔,我们将最好的自己留给了18岁吗? 16:19 逐渐的迷失:当所学非所爱,放纵逐渐不可避免 19:25 深渊中的挣扎:前松后紧的恶性循环 21:28 回望过去:在堕落与救赎的轮回中成长 24:12 与其后悔,不如认栽:面对糟糕选择时的坦然 25:40 摒弃外在评价的压力,离群的马也找得到自己的天地 28:39 如何看待身边的王子翰:真诚的人最受欢迎 30:00 目睹室友转专业后的思考:只要发力就不算晚 32:27 理想主义者的坚持:快时代的珍贵 33:25 谈及“考败来浙”:失落的人仍在暗暗努力着 36:09 应试教育下的“浙大病”:目标与生活无法弥合的鸿沟 40:18 “考败来浙”背后:对“智力阶级”下降的恐惧与对未曾拥有生活的幻想 42:13 “螺丝刀”隐喻:经历只是工具,理想才是目的 45:03 重新燃起做游戏的理想:儿时的执念 47:00 从《巫师3》到游戏文化:我们能否打造中国游戏标签? 47:42 聊自己最喜欢的游戏:热爱在闪光 51:16 游戏是重要的心理空间:游历不可及 53:30 制作本期的初衷:发现顶峰之下的众生相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57分钟
99+
3年前

No.22 我该如何敲开咨询室的门:勇气、改变与选择

心理咨询是一场关乎内心的冒险之旅,敲开咨询室的门,需要改变的力量与勇气。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里,精神科医生对金智英说,“从你走到我的治疗室开始,治疗最困难的一步已经完成了。” 本期节目中,我们以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双重视角,讨论来访者该如何敲开咨询室的门,开启一段心理咨询。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寻求咨询的服务?第一次进行心理咨询,作为来访者可以做哪些准备?该如何挑选一位适合自己的咨询师?我们尝试揭开心理咨询的面纱,呈现首次咨询的发生与选择。 作为咨询师,我们始终等待,等待你从广袤的世界中走来,开始我们此时此地的相遇。 02:37 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前来首次咨询的重要推动力 03:19 痛苦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人与环境的生态紊乱 06:11 人是一个多功能、多体验的生态系统 06:37 选择前来咨询,是承认自己需要帮助、正视痛苦的开始 09:07 面对首次咨询,来访者可以做哪些准备? 12:45 无准备的状态,也是建立关系的一种方式 15:49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咨询师?创造真实感受咨询师的机会 18:12 在脑海中构建咨询师的侧写:从性别、年龄开始 20:04 受训背景和流派为何重要?资历能够为胜任力保驾护航 22:11 首次咨询,咨询师会对来访者有哪些要求? 26:49 来访者通常会给咨询师哪些反馈?“你像我生活中的那个谁” 29:40 面对来访者的赞扬:谨慎与压力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 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35分钟
99+
3年前

No.21 心理咨询如何开始:雕琢与来访者的邂逅

一位朋友在往期的节目中留言,询问心理咨询的第一次是如何开始的。本期节目也由此而起。咨询是一段崭新旅途的启程,带着紧张与兴奋,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踏上一场未知的冒险之旅。 本期节目中,我们以咨询师的视角,从走进咨询室的第一次开始,分享与来访者进行工作的关系建立阶段。我们职业生涯的起点在哪里?首次咨询需要做哪些准备?在来访者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哪些工作?可以有哪些指标来评估我们的工作?在技术、方法、关系之间,咨询师该如何灵活地运用与调整?我们在方寸的咨询室里,遇见人的伟大与渺小,沉浸其中感受沉甸的责任与动人的灵魂。 咨询的开始,本质上是人与人的邂逅。正如雅思贝尔所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01:22 职业生涯的第一位来访:带着忐忑与敬畏,试探地相互靠近 05:35 我们会如何为首次咨询进行准备? 07:47 我们和来访者的工作,在未见面之前就早已开始 09:57 细致的准备,是一种尊重与欢迎 13:48 咨询师需要在开始时做哪些工作?自我介绍、知情同意告知及签署、咨询设置的讨论 19:08 努力让来访者跨越专业的鸿沟 22:08 咨询师的癖好和个人风格:我们也需要缓解焦虑 28:16 细微之处的影响:杯子里是水、茶还是咖啡? 30:19 首次咨询的那些事:建立关系、尝试咨询方法、达成工作同盟 35:37 咨询师有排行榜吗?如何确定咨询师是否适合自己? 36:29 怎样才是好的首次咨询?安全信任的氛围、合作的态度、一致的目标 38:04 咨询之中:积极的建构,燃起新的希望 39:59 带着对咨询理想化的误解与失望离开,是我做首次咨询的失败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愿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 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47分钟
99+
3年前

No.20 sp. 回溯过去的一年,我们将如何继续「在场」?

2021是「在场Presence」元年。我们在5个月内共上线20期节目,努力以“轻疗愈”的心理学解读重拾生命体验。本期节目中,两位主播回顾节目创立之初的目标与期待,以及制作过程中生活变化与自我整理。我们共同盘点了所有播出节目,分享它们的选题思路、合作体验和轶闻拾趣。两位主播也回应了受朋友们关心的几个问题,并与此结合提出未来的节目架构和期待。 感谢参与丁老师与薛博士过去一年的朋友,愿我们在新的一年感受别样的在场。 02:10 回顾《在场》之初:从心理学出发,那些初衷都实现了吗? 04:49 做播客给生活带来了哪些不同?幸福的烦恼 08:03 由播客打开新的社群:专注说与听的小而美 10:28 节目风格的松绑:探索随性的知识分享 12:24 最初的心声:作为心理学人的自我整理 13:30 《在场》做到了什么?来自心理师的真实与真诚 16:40 像对待作品一样有创造力地做节目 17:30 《在场》在流行上是失败的,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体验为上 19:26 节目承载了主播的局限性:仍在寻求成长 21:45 往期节目大盘点:录制背后的故事,哪个更打动你?第0-7期 28:06 第8-13期 32:29 第14-19期 40:34 回应疑问:《在场》还会再做多少期? 41:41 未来的节目走向:会邀请更多的嘉宾吗? 42:17 《在场》未来会有听众群吗? 44:33 对《在场》的期待:更愉快的收听体验和更多朋友的节目反馈 45:55 更丰富的节目形式:视频的酝酿与多元化参与 47:18 丁老师的开年寄语:永远为下一秒幸福做选择 47:44 薛博士的开年寄语:感受不忽视、不压抑、不否定的尊重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50分钟
99+
3年前

No.19 谈及年度报告:重逢与自己热烈相遇的一年

年度报告正在逐渐成为年末各类产品的文化符号,数据统计、自画像、关键词……不一而足。本期节目中,我们聊到自己心目中的年度报告,以及它为我们带来的别样意义。年度报告为什么会吸引我们?它是否会与印象中的自己存在差异?朋友圈为何充满年度报告的分享?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年度报告的利与弊?在自己常用的产品里点开年度报告,眼里便全是百感交集的一年过去。 01:46 该以什么样的姿势打开一份年度报告?寻找熟悉又陌生的自己 04:46 年度报告为什么会吸引我们?一年经历的充实感与掌控感 07:11 专属的自我描述带来满足:自我整合与积极暗示的共同作用 11:14 当年度报告呈现”不一样的自己”:数据整合下的主管偏差与相互塑成 14:06 更好的年度报告是对自己发问:要成为怎样的自己? 14:59 年度报告的社交属性:朋友圈的另一种“MBTI” 16:47 年度报告值得相信吗?无需被数字束缚自己 18:22 立在开始的“年终总结”:主播们的新年flag 21:27 调动自我的力量:Flag是更具效能的年终总结 22:36 寄语:感谢各位喜欢《在场Presence》,来年再会!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24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