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单身主义、不婚主义、性单恋、母胎solo...在如今这个倡导及时行乐、轻松恋爱“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时代,亲密的联结似乎变成了一种稀缺品。这些现象的背后,有一群似乎习惯于把爱推开的人,他们或许常常表示自己不需要关系,也或许总在关系到更深层次的阶段就抽身而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回避型依恋。

本期节目中,我们着重探讨:什么是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有怎样的典型特征?它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时候这样的关系交往模式,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困扰?又对成年后的关系有怎样的影响?又能够如何破局,拥有更为健康、更富支持的关系?

回避和独立,是一种自我关注,它们给我们成长中自给自足的底气,而曾经念念不忘也得不到的回应,让我们只有采用回避来面对孤身一人时的手足无措。

正如歌里唱的那样,“推开世界的门,你是站在外面怕迟到的人,捧着一颗不懂计较的认真”。看似冷静独立、克制自足的他们,有时也往往最深情,深情地等待着在新的关系里,重新去爱真实而具体的人。

01:46 我们身边的回避型依恋:无法走入深层亲密关系、害怕失去掌控的人

04:24 回避亲密,把爱拒之门外的人

05:50 回避型依恋与敏感特质,他们的敏感是一种警觉

06:29 回避型依恋的典型特征1:坚强独立,是包裹自己的外衣,也是推开别人的方式

09:13 能融入人群,就不回避了吗?

09:40 允许感性,是留给自己弹性空间的能力

10:51 回避型依恋的典型特征2:过度理想化

16:10 回避型依恋的典型特征3:难以信任,不信任自己、更难以信任对方

18:28 如何来理解“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

19:33 什么是依恋:一种纽带,一种情感联结

21:03 回避型依恋的产生:念念不忘、苦苦渴求,也得不到回响

27:10 回避是因为面对未知的亲密,我们从未有过练习而产生的手足无措

28:22 回避型依恋究竟如何影响我们成年后的关系?

33:15 回避,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完美主义和严格

34:00 回避与抑郁:内在的高标准、完美主义

37:51 回避与社交焦虑:退缩的应对方式

38:58 我是回避型依恋,还有救吗?动力学视角:看见就是改变的开始

42:03 认知行为视角:分析核心信念,与核心信念battle

45:16 回避型依恋:理智的外衣、非理性的应对模式

46:51 人际关系疗法:去真实的关系里,爱具体的人

如果你有想对我们说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欢迎在节目后评论留言。玩得开心,有所收获。

联系我们:薛凌峰(即刻/知乎/bilibili:@没精神的薛老师)、丁汝楠(即刻:小太阳的巴哈姆特;公众号【喃喃自语】)。合作或问询请致函:[email protected];另有合创公众号【氤人而愈】。

主播...
没精神的薛老师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二蛋炒鸡蛋
2年前 上海
6
用关键词搜到了这期节目,发现自己符合主播说的回避型依恋的每一种表现,一直以为只有我这样,觉得自己很烂也很讨厌自己,现在才终于知道我是怎么了,原来并不是我自己一个人如此,感觉到了一点点前所未有的释怀感。 最近也一直在琢磨我们回避型依恋到底该怎么改变,我自己感觉关键的问题在于两个,一是如何自洽,一是怎么把想象和现实区分开。我目前是,在每次推开别人的时候,想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找到朋友去沟通,说清楚是对方哪里让自己感觉到不舒服了,然后往往发现把自己困住的真的是自己觉得对方讨厌自己的想象罢了。不过我目前也还是完全没办法克服推开别人这种本能但又痛苦的反应。 如何自洽,我目前尝试比较好(也就试了这一种)的方法就是【多见人】。虽然社交焦虑+社交回避导致与人相处会痛苦+心累,但是多见人,多看别人是怎么沟通的,就会常常有【原来还可以这样】的释怀感,帮助打破某些不切实际的高标准(虽然有太多,但是一点点克服嘛)! 如果大家和我一样,回避型依恋人格给生活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和可感受到的阻力,那我们就一点点尝试,至少现在发现了问题!希望大家都能更好! (推荐大家读《被讨厌的勇气》,对于主播说的探寻行为的原因来解决回避型人格,书里有很多答案)
ccs_
3年前
6
06:16 之前的描述完全符合我本人。基于我多次这样对crush的人产生抵触情绪的经历,我认为这种抵触既不理智也不感性,是一种应激反应。毫无考量地、突然地、不合理地产生抗拒。
xx_d3L9
3年前
7
真的很专业的心理探究!没有多余的废话,我觉得真的很能听得进去🙇‍♀️
231225
2年前 河南
8
我相信自己,但是不相信别人。所以才会那么淡然,失去和得到都释怀。其实,就是想要推开别人,直到看到他是真的愿意留下来。三分爱给别人,七分爱给自己。
HD45898q
3年前
10
其实我一直怀疑自己是否为回避性人格,我真的无法长期进行亲密关系,就包括我好感的人也好感我也会有点很复杂的情感(不是开心,其实我到现在严格意义上确实喜欢的都是我抽象出来的人,太具体的人我好像无法喜欢,稍微有点不对我就会厌恶,确实有时候我也会厌恶自己。还有就是一旦我受到某些方面的打击我就会陷入很深很深的情绪,我个人觉得这不算抑郁,算轻微躁郁症,前段时间会经常这样,最近好多了。我知道有问题,但是目前而言这种自我保护机制真的会让我很有安全感,我只能这样保护自己了。主播有一点说得特别对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我也很少去表达我内心深处感情,我无法去像他人诉说那些我内心深处很糟糕的事情,太久了久到我真的唉,真的开不了口,内心还是很羞耻的。真的我也知道要与自己和解,但真的事情一发生我最终还是会责怪自己。总之希望会越来越好吧,这样的心理状态我已经决定不婚不育啦,我无法自愈我自己,真的再来个小孩只会是恶性循环,通俗点说我根本不会爱。不管怎样,希望类似的小伙伴们都会越来越好,找到自己的幸福,毕竟人生本就应该有很多很多种活法。
钟客雨
3年前
10
“走钢丝还是一个人安安静静走着好”。and段子的部分记得是李敖。
AnnaWoo
3年前
11
完蛋!我的妈,全中!但我感觉自己不抑郁,每天挺开心的诶
奶黄包Luka
2年前
12
22:48 女朋友是回避型➕抑郁症,从她那边长期得不到想要的正面回应,也没办法进行深入的沟通,她只会跟我吐槽生活和工作的点滴,却从不正视我的情感需求。给我的感受就是她的生活里只有工作,我只是个能让她生活更便利的工具人,这种情况下自己越来越焦虑和冷漠,真的好难坚持下去。🥺
hoshiho
2年前
12
这期内容完全戳到我的肺管子,不过就像评论里的很多朋友一样,我们都是对自己的状态感到不满,所以会主动了解心理学知识,才来到这期播客。我在20岁认识到自己是回避,开始反思之前的行为模式。因为我知道自己渴望一段好的关系,渴望被理解被看见,活的如此拧巴是真的很痛苦。所以我一直找各种办法学着接纳自己,去过心理咨询,参加禅修营,学心理学的课程,试图去感受,而不是用下意识的自我预言和固有信念。我始终望着那个终点,我想可能某个时刻就会突然到达。
系统升级中
2年前
12
37:51 原来回避型依恋和抑郁、完美主义是相关的
陆地小虎
2年前
13
提个小小建议,希望以后人声可以大一些~我外放开到最高音量还是有些听不清
云霄_bPC0
2年前 浙江
18
回避里面的疏离型,对情感要求不高,感觉是通过压抑自己的需求,慢慢变得不需要以前的这种情感需求而变得理性。
HD196633r
3年前
20
内容不错,提个小建议,中间的音乐声音太大了,会突然被吓到,望改进
常可樂
3年前
21
13:07 应该是李敖
黄一元
3年前
25
听的过程一直频频点头“嗯嗯嗯就是这样”哈哈哈 跟回避型相处真的需要强大的爱和耐心…
做梦的兔子啊
2年前
28
结论是,回避型依恋适合一个人孤独终老
微辣黄焖鸡
3年前
36
有一种心底秘密被发现的慌张,也有一种被看见的感动,内心仍旧挣扎,也多了些慰藉。多努力吧,我自己。感谢两位老师,感觉像是做了一次咨询。
山参与鬼
2年前
42
确实….回避型依恋本质上就是“不信任”。不信任自己是否值得被爱;不信任他人的爱是否纯净且坚实;不信任亲密关系是否能够给予自己正面的帮助和积极的情绪。所以和别人接触时,也常常是“摩擦的”、“微痛的”、“不确定的”。
慎独island
3年前
65
背景音乐太大啦
六六大虾
3年前
139
我是通过关键词搜索来听这期的。 我赞同改变可能性低这个结论。我应该是外人看不出的回避型依恋的人,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和我关系近到是我认为的亲密关系(我不认为有任何人和我有世人所说的排他性的爱)。 我愿意为任何和我相处且我不讨厌的人付出,愿意分享我的过去现在的有趣事,也会和有的朋友说自己过去快抑郁的时候,暴食厌食时候的经历和挣扎。现在,从和她们的沟通中,我已经对过去的纠结点和不好的回忆已经看开了。 然而,我从来不指望对方爱我喜欢我,我高敏感但现在已经不过分在意对方的反馈了,如果对方有积极正向反馈,我就会继续反馈,持续反馈,如果没有,我就会离开或默声。 我认为,我上述所说的行为是没有问题的。我也感觉到生活是积极的,但是就是无法爱一个人。不可能会有排他性的爱,而是顶多是普通朋友。如果对方想进一步,我并不知道怎么办,尤其是异性想进一步的话,因为周围没有什么异性朋友,他们给我的感觉更多是陌生恐惧不自在。因为我想不到对方为了成为异性朋友而接近我除了物质和性还有什么。我又是有无性恋倾向。我逃开的理由也是我天然地对不确定的事物的恐惧,是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点的坚持。是时机不适合,我确定目前的恋爱我没有精力时间去维持,我重视物质基础和我的工作。 所以,我认为,一个没有经过和我相似经历的人,和我无法真正共鸣的人,没有成功从回避型依恋转换到安全依恋的人,无法帮助我。 如果说,安全性依恋是仍对现实保有天真的理想主义,坚持无微不至的关怀的理想主义能实现。那回避型依恋不过是现实主义,这种性格是因为不自知的周围的环境给予的。你无法让一个一直以来不被爱的人相信爱,因为爱对ta而言根本不可能被真正理解,有可能只会产生控制欲和自我崩溃。 我现在的情况是,奋不顾身什么的,我也会有,见义勇为我也会有,但出发点都不是爱。这里所指的爱都是指个体之间独一无二的,排他占有的,无法分享的爱。 此外,我认为,对于不同类型的依恋的好坏标准,不过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的结果,并不能反映此外的其他情况下,各种依恋是否仍是这样的好坏结果。 不过还是感谢你们的定义和数据,至今为止我已经听了不下十个人的回避型依恋的叙述了。在我想来,这个治疗的知晓确实没有对我有任何触动。 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宁愿相信动物不会完全相信人。这也有好处,就是帮助了我避开了很多诈骗等犯罪,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案件分析的时候多一个心眼。 相信的基础是相信对方相信我。这是个愿者上钩的事了,和庄周梦蝶,谁无理取闹的那个台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其实还是对现代心理学有很多基本概念不赞同的。就如被认为精神疾病的人只是被定义成了精神病人,谁知道他们眼中和我们眼中的世界,到底谁才是真的。反正存在即合理吧,有得就有失。社会科学就是用来适应社会的,解释社会的。文科反正本来就是个没标准答案的学科。 最后,如果有相同遭遇的人看到我这个评论,希望你们不要焦虑,我觉得这很正常,我认为没有绝对的安全依恋,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历下,都可能会不安全。 当你看多了世界的狗血事件后,我们这类的至少可以及时止损,避开了很多坑。即,我们不好骗。不容易陷入自我欺骗对方是好的,然后待着不出来的境地。 至于逃避不逃避的,你无法一竿子笃定谁的行为就是错的。万一我们就是有那种一眼识破人的能力,只是我们无法让其他普通人知道我们的判断理由罢了。适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但是不适合我们的,我们及时止损早早离开也很正常,何必削足适履。道德上,不见得别人的定义的好人就是好人。 还有,我还是认为,之所以我们觉得自己是回避型依恋,可能是因为就是没有遇见对的人,那种不是由世俗定义,而是由自己认可的无违法犯罪的好人,长时间没遇到只是因为现在环境里面他们的密度太低而已了。 总之,别把自己看成是异类,自己自在地活就好了。亲密关系有没有的,反正最后都会有后悔的时候的。真要结婚生子的话,对我这种没有爱的人,也不一定要有世人所说的爱吧,物质基础,责任和彼此包容会更重要吧。反而是有爱的人,会看不清现实,因为爱而结婚又离婚。当然,责任包括了道德法律,那些同妻,出轨,嫖娼的恶心人当然是没有责任的。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