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窑14F
投中网编辑团队讨论投资、创业

Album
主播:
庄明浩、小野酱、投中网、蒲凡
出版方:
投中网
订阅数:
6,474
集数:
61
最近更新:
1个月前
播客简介...
《大北窑14F》是由投中网编辑团队策划的一档谈话类播客栏目(原名:投中吐槽大会),每期邀请几名表达欲爆棚、观点犀利的嘉宾,用大白话共同讨论投资、创业、科技行业内那些“前沿到让人犯迷糊的”新概念。我们正在拉自己的听众群~想和嘉宾们交流的宝子们可以加我们主播的微信:Jiazhiguo233
大北窑14F的节目...

vol53:2025年了,还有人关注“商业航天”吗?

大北窑14F

2023年的夏天,投中在成都曾经办过一场关于“商业航天”的闭门研讨会。 那个时候,创投圈里最热的词就是“硬科技”,人们的共识是“模式创新”带来都是“炒作”、是“伪需求”,只有由技术进步带动的产业革新才是真正的机会。而所有关于“硬科技”的讨论中,“商业航天”颇受人们的推崇,因为它一方面确实很科技——人们一提到就想起《星球大战》《星际穿越》,拥有非常具体的未来感;另一方面它有现成的案例——商业航天最著名的独角兽SpaceX,自成立以来到2023年先后完成过29轮融资,累计融资总额高达98亿美元,推动整体市值接近1500亿美元。 氛围之下,“商业航天”成为了一个公认的万亿级赛道。与此同时,“商业航天”也确实作为一个产业发展方向,被写进了大量的发展规划当中。例如成都市政府就把“商业航天”看做建圈强链行动的“关键一环”,先后编制完成过《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建设规划(2019-2025年)》《成都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探索与实践研究》等5个战略规划。 这是我们决定办一场“商业航天”闭门会的最直接原因,也决定了那场闭门会的主要话题:这么一个备受期待的赛道,到底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商业航天距离成为一门可以稳定赚钱的“好生意”,还差多远? 到今天,两年时间过去了。现在回看,当时的那些预测很多都已经开始兑现。例如,商业航天赛道已经有创业公司在冲击“第一股”。例如,随着运力的提高、运力成本的降低,“星网”组网的进度也大大加快,2025年7月27日到8月17日,“星网”在21天内连续完成了5次发射任务,共发射38颗卫星。例如,卫星互联网牌照将正式发放,卫星互联网商业运营时代即将开始。 前不久,国内火箭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表现最佳的民营火箭企业星河动力,还完成了总规模24亿的D轮融资,创造了国内民营火箭企业的融资新纪录,背后的股东囊括了北京、南京、四川多地的地方国资,以及梅花创投、元航资本、普华资本等市场化基金。 但两年过去了,人们的注意力似乎也早就不在“商业航天”上了。无论是资本还是舆论,智能驾驶、具身智能成为了最新的主角——人们总提到一个词叫“用脚投票”,资本和舆论的注意力必然有它的“局限性”,但这似乎一定程度意味着商业航天这两年缺乏让人惊喜的发展、距离“真正让人赚到钱”这个小目标仍然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我不知道答案,也因此邀请一位两年前参与研讨会的嘉宾,一起来聊聊商业航天的现状和未来。 本期研讨会成员 扎在商业航天江湖十多年的 付云浩 投资人&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蒲凡 Shownotes 00:50 商业航天的风头,好像已经被AI和具身智能给抢了 03:37 一个典型的“商业航天”人画像 06:30 商业航天年年是元年,年年不赚钱 13:13 “星网”,是所有商业航天故事的救命稻草 17:29 2018年,让我体验到了真正的“蓝海” 19:12 去年又是一个“相对低谷”,但今年好了不少 24:28 今年,钱更多了、政策更好了、技术也成熟了 37:00 一个观察:商业航天企业,好像都在拿“县城”的钱 41:46 运力,是目前商业航天的“头等大事” 49:52 商业航天适合“出海”吗? 52:15 未来人们可以坐火箭,半小时到纽约 59:18 未来两年,商业航天肯定会有“大好事”发生 拓展阅读 投中网,一场成都的闭门会,聊了最难的商业模型

71分钟
99+
1个月前

vol52:为什么“具身智能”都在疯狂融资?

大北窑14F

在今年的创投市场里,“具身智能”的热度几乎是独一档的存在。 根据投中嘉川CVSource的统计,2025年前8个月具身智能赛道融资事件达到了138起,其中亿元以上规模的融资事件达到52起。仅在7月7日到13日这一周,就有6家具身智能的初创公司官宣了“亿元”级别以上的融资,分别是拿到近5亿元的星动纪元、拿到数亿元的云深处和跨维智能、拿到“亿元级”的小雨制造、超过1亿美元的星海图、完成1.22亿美元的它石智航。 除了初创公司融资,同一周,智元机器人收购了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7%股份,开启了“借壳上市”的讨论,大有“具身智能第一股”的劲头。几天后,宇树科技正式开启上市辅导,“具身智能第一股”成为了一个具体的话题。 按照行业习惯,这些案例、这些新闻、这些数字称得上一个“周期”、一场“潮”了。 但如果继续深挖,你或许优先感受到的情绪是:“急”。因为上面提到的这些明星公司,普遍都在今年前8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2轮及以上的融资,以至于他们的融资轮次都显得很抽象。例如它石智航在7月拿到的这笔轮融资的定位是“天使+轮”——不带加号的“天使轮”发生在2025年3月,当时他们以1.2亿美元的规模创造了“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的最大融资额纪录”;星海图完成的是“A轮系列融资”中的“A4轮及A5轮战略融资”——这A轮系列融资从2025年初就已经启动,通稿称最新轮次估值较年初增长超3倍。 最新案例是智平方,2025年9月1日发布的新闻通稿显示,其半年内已敲定7轮融资,并且每轮融资的规模都能“达亿元”。 所以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具身智能会热到这种程度?是谁在“急”?这么多的钱涌入,主要用在哪一方面?投资人们的“账”,又是基于什么样的逻辑算出来的呢?我觉得有必要邀请身处一线,参与了这波现象级融资潮的投资人,好好聊聊。 本期研讨会成员 2019年就开始投具身智能的、小苗朗程管理合伙人 方正浩 投资人&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蒲凡 Shownote 00:45半年融三轮、估值涨5倍,具身智能太疯狂 04:29具身智能的核心是AI,不是机械 11:05其实2019年的“自适应”,就有“具身智能”的影子 14:39在越南建工厂,比用机器人划算吗? 20:22朱啸虎是典型的“实用主义派” 26:32松延机器人为什么要做成“小矮个”? 32:00如果创业公司这一轮抓不到牌,过段时间可能就直接出局了 39:30具身智能融资猛,因为创业者都是85后? 44:00我希望被投企业们多拿钱,但不是多烧钱 48:00如果只看“3年周期”,投资人的账肯定算不过来 51:13我们最早看到了机会,但也是最大的遗憾 拓展阅读 投中网,《连“徐大姐”都来投具身智能了》 四木相对论,《对话松延动力、穹彻智能天使投资人|WRC很热,但具身领域两年内会有公司掉队》

68分钟
99+
1个月前

vol51:“我不希望十年后,大家还叫我霸王茶姬投资人”

大北窑14F

今天的对话嘉宾是胡博予,XVC的创始合伙人。近几年,他们因为投中霸王茶姬、徕芬等现象级消费产品名声大噪,成为近年来风险投资行业的明星机构之一。 但在我看来XVC是一个关键但很容易“误读”的样本。因为他们的案例实在是太过耀眼: 他们是霸王茶姬、徕芬这两个现象级消费品牌的早期投资人,几乎完整了经历了这两家消费企业的成长曲线。尤其是投资霸王茶姬的时候,当时所有的门店均位于云南、广西和贵州,而创始人张俊杰也是一个有些不知所措的“创业新兵蛋子”,第一次和XVC创始人胡博予见面的两个小时里,大部分都在讲他自己的故事。 这样的经历放在这样的业绩里,太适合被解读为:一家消费投资基金,如何在下沉市场里,通过不可名状的“看人哲学”押注到了一家创造增长神话的独角兽公司。 但实际上,XVC从来没有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消费基金”,他们的投资范围在主页写的很明白,希望用“致力于寻找能利用科技和洞见创造伟大产品”。XVC也很少谈“看人哲学”,创始人胡博予是个标准的理工男,满脑子“工程思维”,1999年就在学校机房里创过业,号称“如果不是爱打羽毛球,头上可能长出蘑菇”。 更重要的是,XVC并不是一只新兴基金。XVC成立于2016年——在中国风险投资史上,这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时间节点,大量投资人在这一年前后选择独立成立自己的基金,创造了一波被称为“VC2.0”的创业潮。相比于2005年左右那一批创业的投资人,这一批投资人更加幸运。他们的成长环境与中国经济的腾飞高度重合,习惯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节奏,见证了大量疯狂想法的存在。因此这波基金通常带有鲜明的洞察、审美、野心,充满着实验性的底色。 所以XVC为什么能够投中霸王茶姬、为什么能成为“2019年最猛的GP”,这其实是一个需要抽离“霸王茶姬”、拿掉案例来聊的话题。我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困惑”向XVC创始合伙人胡博予发起邀请,希望通过一场对谈,来寻找这份漂亮成绩单背后的“真实答案”。 本期研讨会嘉宾 XVC创始合伙人 胡博予 Shownotes 胡博予是VC2.0的代表之一(00:06) 是否介意被人介绍为“霸王茶姬投资人”(02:30) 我们做“研究型”基金,但我们很“快”(04:27) 快手,就是一个“研究”出来的项目(12:14) 做研究型基金,我参考过Benchmark、Greylock(20:18) 很多关于风投的思考,只能靠“创业”来实现(22:23) 当过创业者、同情创业者,是VC的一个优点吗?(26:33) XVC的方法论“狙击”,是一种什么样的投资策略?(31:31) 可以“狙击”创业者吗?(36:09) 帮霸王茶姬面试CTO的例子(40:19) 和创业者保持距离,很难(44:17) 如何判断一个投资人能“独立思考”?(47:38) 我们不鼓励讨论,我们做“沉浸式脑暴”(55:20) “霸王茶姬”过于耀眼,是一种负担吗?(01:00:17) 希望大家,都能笑着畅想“2045”(01:05:02) 拓展阅读 胡博予,《说实话,谁能真正不焦虑》 胡博予,《那些没有说的实话》

71分钟
99+
2个月前

vol50:“很多朋友出海,转来转去都是中国人”

大北窑14F

最近几年,“出海”已经成为了创投圈的一门显学。人们达成的共识是,就像当年孙正义带着“copy to China”的投资哲学来到中国,创造了无数商业神话一样——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也和世界其他区域形成了明显的代差,只要想到办法“Copy to SomeWhere”,我们也能够创造自己的神话。 至于出海“中东”?那更不需要过多讨论。石油经济带来的财富积累,已经非常具体地展现在迪拜塔、棕榈岛、帆船酒店、卡塔尔世界杯、沙特王子花园里的狮子,和C罗的工资条上。即使是讨论“商业”层面,也能找到大量真金白银、对应到具体机构、具体人的案例。 例如在2024年年底举办的阿布扎比金融周(ADFW)活动中,有8家总计AUM达到6350亿美元的投资机构,宣布在阿布扎比设立分支。包括私募股权公司泛大西洋资本General Atlantic (1000亿美元AUM)、孤星基金(950亿美元AUM)和Investindustrial (140亿美元)、私人信贷巨头Golub Capital (700亿美元AUM)、Polen Capital (630亿美元AUM)、保险经理Eldridge (740亿美元)、股权管理公司Carta (1500亿美元AUA)、对冲基金Marshall Wace (690亿美元AUM)。 机构策略多种多样,包括私募股权、私募信贷、保险资管等。他们作为市场定义中“热钱”,扎堆在中东,组成了一个鲜明地信号: 高薪诚聘、虚位以待。 然而市场里还有一个常识,“时间”也是同样的变量。“时间”的差异决定了一个样本的参考性,甚至决定了一个命题是否存在。尤其是对于“出海中东”这件事来说,“出海”哨声刚刚响起的2019年、被世界杯点燃的2022年、现在“出海”已经成为显学的2025年,显然已经是三个不同的世界了——这就意味着我们熟悉的那些关于中东市场的传说,那些中东创业氛围的解读、那些中东商人的心理状态,很有可能已经失效了。 所以这次对谈,我们邀请到了一位长期深耕中东市场的创业者。他从“外贸”时代开始接触中东市场,经历过还未完全开放的科威特、经历过从“封闭”到“激进”的沙特、体验过敞开怀抱的迪拜。他的经历很适合放在“出海”的命题里,用来筛选那些需要被“破灭”的,以及那些需要被“坚信”的。 本期研讨成员 投资人兼作家 小野酱;新爵科技CEO兼创始人 陆浩川 Shownotes “出海”和“外贸”有什么区别?(01:03) 现在出海,不适合从0开始(05:45) 文化差异带来的交付麻烦很常见(11:12) 一些商业规则,中东和中国很相似(13:30) 出差中东的成本已经很便宜了(18:45) 难的方面:节奏差异、信任建立(22:41) 谨防中东大项目“吹牛逼”(30:44) 如何有效地筛选信息(38:30) 阿联酋、迪拜、卡塔尔、黎巴嫩的区别(45:27) 出海的红利期还能延续多久?(52:01) 不要觉得陌生,就当做是一个“省”(58:07)

62分钟
99+
3个月前
大北窑14F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