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简介: 农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缩影,是人们生活状态的时代窗口。 过去的四十年,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业也在被“工业化”,传统乡村在消失,土地也沦为“生产机器”。人与土地的分离,植物与动物分离,土壤活力的消失,越累越多的生命成了“孤岛”,成了社会工业化、机械化大生产的一环。 “物极必反”,过去的十年,是一个充满反思与觉醒的十年。可持续农业的提出就是一个证明。 花儿生来带蜜,蜜蜂喜欢采蜜,自然而然帮助花儿完成了授粉。 蚯蚓天性喜欢在土壤中穿梭,自然地把空气、水分、养分也带入到了土壤,为植物根系的生长创造了有益环境,根系发达,保护土壤结构耕稳固,也为蚯蚓带来了更多的有机物营养和生存空间。这是它们共同的家园。 大自然本身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循环生息,充满力量! 可持续农业要做的事情,就是重建生命生态的循环,让农业回归自然的状态。农人要做的就是观察自然、了解自然,应用自然的规律、研究适合当时当地的技术与方法,与自然协作实现农业更可持续的发展。 可持续农业给我们的启示,生命与生命之间是相互滋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也是,我们希望让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人们有更多的连接,一起选择我们希望的可持续食物的生产方式,共建我们理想的世界,一起回归自然而然的生活。 本期播客我们围绕《可持续农业:案例与经验》的出版,讨论了近十年来可持续农业领域全国中小型农场的实践与反思。 回望过去的十年我们走过的路,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甚至我们批判的化学农业,都有其价值。究其本质,不应该被标准或理念所限,回归真实的自然本身,尊重土地和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尊重当时当下的人事物的条件,采取适当的技术方法,不应“拔苗助长”或“把理念当现实”。不管是生产,还是经营,都是如此。 过去十年很多返乡新农人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要轻易返回乡村,或给自己立一个“什么农法”的旗帜,一定要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条件做出选择。 可持续农业给我们的启示,生命与生命之间是相互滋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也是,我们希望让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人们有更多的连接,一起选择我们希望的可持续食物的生产方式,共建我们理想的世界,一起回归自然而然的生活。 时间轴: 00:00-06:04 开场+自我介绍+节气观察 06:04-09:25《可持续农业:案例与经验》经过疫情三年终于出版 09:25-12:11 月丽:“可持续农业”的来历 12:11-15:44 立君: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立框架” 15:44-31:18 四人关注到“可持续农业”的契机 31:18-34:01 立君:东西方思维的不同,有了系统观如何应对病虫害 34:01-37:25 月丽:建立生态系统让农业进入良性的循环 37:25-43:06 立君、月丽:如何建立自己本土化的生态农业技术 43:06-54:14 不要拘泥于僵化的标准,有机农业也是一样 54:14-65:01 “有机”更多的是一个市场概念,还是真实地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建立了连接 65:01-75:05 年轻人回到农村的生计问题 75:05-76:44 杜玥:当可持续的农业和生活变成自然而然的状态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立君,立君生态果园负责人,目前生活工作于烟台。公众号:李立君生态农园 《可持续农业:案例与经验》购书链接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简介: 惊蛰是一个春气萌动,万物生机盎然的时节。 因为前段时间,看到一篇《在板结的土地上,我们可否合力撑开一小条裂缝》的文章,主要谈农村青少年在主流教育之外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可能。 这一期就专门请到了文章的作者、实务学堂的创始人欧阳艳琴老师来聊一聊。(因为时间较有限,可能内容并不够充分)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现在的农村青少年“两不靠”的尴尬处境。因为乡村文化的衰败,既不像以前的农村小孩在村里有稳定的生活,和自然有连接;又不像真正的城里人,享受城市的良好资源。 还有一点是成为“珍贵的普通人”。 其实,从我个人而言,返乡就是要成为我的父母,成为养蚕人,成为一个农民。它是再普通不过的职业。但“成为普通”,却已经花去了10多年的光阴,它甚至是你一辈子都在走的路。 时间轴: 00:00-02:13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 02:13-03:18 鱼缸:自己读农业大专的经历 03:18-11:43 欧阳艳琴:实务学堂与一般的职业学校/专科院校的区别 11:43-14:42 鱼缸、欧阳艳琴:青少年和成年人都需要思考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做 14:42-18:00 杜玥:农耕学校的经历和自己对职业方向的探索 18:00-27:47 欧阳艳琴:实务学堂在教孩子哪些实用的职业通用技能,如何解决孩子的认知问题 27:47-39:25 鱼缸、欧阳艳琴:实务学堂如何结合农村孩子的特殊状况支持他们自立 39:25-47:52 鱼缸、欧阳艳琴:从“普通人”到“普通人”的变化,国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可以把普通的职业做得不普通 47:52-49:31 欧阳艳琴:自己在做教育领域的这几年心态上的变化 49:31-52:13 鱼缸、欧阳艳琴:有多少农村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 52:13-56:45 欧阳艳琴:砍掉专业技能的课程,从实务学堂出来返乡的孩子怎么样了 56:45-60:39 惊蛰节气介绍和三地的自然观察 60:39-61:57 鱼缸:成为一个“普通人”也并不容易 61:57-66:11 获得幸福的能力比获得“高级”的职位更重要 66:11-69:03 杜玥、鱼缸:成绩好的孩子可能比起读大学反而更想要职业的培训 69:03-71:02 月丽:从每个人的意识转变开始推动社会的改变 71:02-73:02 杜玥:人是不能简单地用学历或者职业来标签化的 73:02-74:19 月丽:“我们从来没有现代过”,我们都在路上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嘉宾: 欧阳艳琴,实务学堂创始人。公众号:实务学堂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简介: “三人行”是团力结构新的栏目尝试。并不聚焦外在的主题或嘉宾,而是向内看。基于三个主播自身自然生活方式的亲身实践与体认。 雨水节气南北气候悬殊。地处北方的威海仍然较冷,地里没活;深圳已经回暖,菜长得很快,各种菜很丰富;处于南北之间的江南,则冷热交替,还无法养蚕。 新的一年,杜玥想养鸡,但又怕人出去几天,鸡没人照顾,我们讨论了技术可行性。鱼缸的村庄面临拆迁,正在找一个新村子,继续传统的养蚕人文化。月丽则在过于繁忙的农场生产中,反思如何照顾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更进一步,我们又检视了各自返乡的动机,如何与人协作,如何处理和商业的关系。 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农场,而是一个鲜活的村庄。这里的“村庄”,是指人的集合和生活。对于杜玥是返乡社区,对于鱼缸是传统文化,对于月丽是耕作社群。 时间轴: 00:00-01:36 开场+节气介绍 01:36-02:20 杜玥:山东威海还是偏冷,地里没活 (晒地瓜) 02:20-02:52 鱼缸:浙江桐乡最近在下雨,气温升降反 (桑树林的榨菜) 02:52-03:40 月丽:深圳已经回暖,菜长得很快,各种菜很丰富 03:40-04:44 杜玥:已经着急想穿春装了 04:44-06:41 月丽:屋顶农场的春天非常忙,边干边规划 06:41-12:41 杜玥:在计划今年种什么,也许还尝试一下养鸡 12:41-19:31 鱼缸:准备去新的村子养蚕生活 (春剪后捆桑条) 19:31-23:06 杜玥、鱼缸:和当地村民的交流 23:06-27:22 鱼缸、杜玥:怎么知道自己选择的村子未来会不会消失 27:22-34:08 写下全年计划的时间安排 34:08-40:27 鱼缸、杜玥:跟生活/工作伙伴之间的磨合和分工 40:27-43:20 月丽:找到每个人的天性和生命愿景,自然而然地做事;连接更多有共同愿景的人组成“生态系统” 43:20-46:33 杜玥:一个不爱社交的人怎么做社区 46:33-52:15 杜玥、鱼缸:自由职业者的时间安排,接纳和伴侣的不同 52:15-59:19 “生态系统”似的组织VS纯商业运营的企业,自然的无常与规则的稳定 59:19-61:37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观察自己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简介: 这是团力结构第2季节气播客的第1期。 立春是万物开始的气象。 选择返乡,选择与土地、与传统接近的生活方式,常常面临来自原生家庭的不解。与亲人的隔阂,可能是这种生活方式最难的部分。 这个春节,我们几个人选择了三种不同的过年方式。月丽将在山东老家的家人接到了深圳;杜玥和琪雯则从威海的村庄回到了自己老家;“梅”和“鱼”则继续在自己村里与父母延续传统的方式过年。 我们遇到了不同的挑战,但也在不同程度上,与原生家庭达成了和解。 我想,这就是节日的最大意义。 时间轴: 00:00-01:58 开场+节气介绍 01:58-03:33 月丽、鱼缸:山东菏泽老家的立春习俗打春鸡,深圳有朋友讲究“躲春”,南方有“咬春”的习俗;立春在嘉兴没有特别的习俗 03:33-05:21 威海、深圳和嘉兴的立春田间观察 威海 嘉兴桐乡剪桑条 05:21-14:22 月丽:往年在老家的过年方式,今年父母到深圳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年,观察到家庭气氛的变化 14:22-16:36 高阿姨:非常喜欢在深圳的生活,大家都很和气,都不想回村了 16:36-17:52 月丽:爸爸来到深圳后的变化 17:52-20:18 各地方言的不同 20:18-23:01 鱼缸:嘉兴过年方式在后疫情时代有了微妙的变化 23:01-24:46 梅玉惠:同在桐乡不同地方的饮食习俗也不一样,今年买了很多烟花和孩子一起玩 24:46-29:49 杜玥:烟威地区的过年习俗,今年特意了解了一下祭祀的细节 29:49-30:37 月丽:村里过年期间发生过的怪事 30:37-33:37 鱼缸、梅玉惠:嘉兴大年初一的三场祭祀和过年期间的念佛 33:37-36:11 琪雯、梅玉惠:外婆念佛的故事 36:11-41:44 琪雯:两年没回家过年了,这次回家对自己和家人的新发现 41:44-43:08 琪雯、鱼缸:亲戚长辈对做公务员和做生意的不同看法 43:08-47:45 月丽:回归本质看春节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本期嘉宾: 琪雯,返乡青年,与杜玥一起生活工作于威海 梅玉惠,返乡青年,梅和鱼的“梅”,负责梅和鱼的蚕丝产品生产 高阿姨(月丽妈妈),山东菏泽农民
本期简介: 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团力结构的虎年最后一期播客。 我们邀请了10位农夫,回答3个问题: 1. 过去一年来自土地与自然的感想? 2. 新的一年有什么不一样的计划? 3. 年夜饭吃什么?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与土地更亲近,生活更自然!兔年快乐!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李立君:立君生态果园负责人,目前生活工作于烟台。(公众号:李立君生态农园) @郭锐:广州从化银林生态农场负责人,目前生活工作于广州。(公众号:一田公社) @杨景勇:小农夫生态农场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武汉。(公众号:YFarmer小农夫) @米襄:村居4年,目前生活工作于黄山。(公众号:映山) @小康:小型家庭农场经营者,目前生活工作于青岛。(公众号:康鲜生田园农业) @袁清华:乐田海湾农场负责人,目前生活工作于上海。(公众号:乐田海湾农场) @大黑:绿我农场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陕西泾阳。(公众号:绿我农业) 时间轴: 00:00-01:26 开场+节气介绍 01:26-39:20 十个农夫的三问三答 39:20-40:39 杜玥:播客是自己社交的一个出口 40:39-43:06 鱼缸:播客让自己有了更多新的认知和思考 43:06-44:52 月丽:播客让我们深度聊天,照见彼此的生活
本期简介: 横林摇落微弄丹,深院萧条作小寒。 在威海,连下了两天非常大的雪,两周过去了,路的两边都还是很高的积雪。 武汉比往年会冷一点,小莲藕农场的水龙头全给冻爆了,甚至连武汉冬季的特色蔬菜红菜苔都给打蔫儿了。 嘉兴现在处于零度上下,没有暖气容易长冻疮。这个季节的青菜比较甜。 深圳虽然地处岭南,但这个季节和北方穿的差不多,落雨杉遇低温才变红,最近变红特别快,一天一个样子。 冬至的时候,我们的主播月丽和鱼缸都阳了,到小寒差不多恢复。所以,这一次特别邀请了两位“阳康”的返乡青年,武汉的小莲藕和嘉兴的梅玉惠,来分享对于新冠的感受、观察和处理方式。 某种程度上,这场长达三年的疫情,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和自然、身体与他者的关系。相信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调整。 恰逢新旧交替,年末的这场疾病,也给大家以时间计划明年的乡村生活安排。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梅玉惠:梅和鱼品牌主理人,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杨景勇:小农夫生态农场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武汉。(公众号:YFarmer小农夫) 时间轴: 00:00-01:02 开场+主播介绍 01:02-02:53 嘉宾介绍 02:53-04:02 杜玥:小寒节气的概况和威海的大雪 04:02-04:40 小莲藕:武汉今年的小寒格外冷 04:40-05:17 梅玉惠:嘉兴的小寒在零度上下,但青菜正是好吃的时候 05:17-06:50 一些关于取暖的讨论 06:50-07:58 月丽:深圳的落羽杉随气温下降变红了,菜的生长速度也慢了很多 07:58-09:33 大家阳康后的闲聊 09:33-11:15 梅玉惠:对于小孩子感染新冠的观察 11:15-12:26 梅玉惠:一开始浑身酸痛很绝望,结果喝了姜汤、红糖姜水,烧了一天就好了 12:26-13:34 鱼缸:自己得新冠的过程,感觉没有那么可怕 13:34-14:47 月丽:自己吃了药,同事只喝水,大家都是10天恢复的 14:47-16:55 阳康后要像坐月子一样注意保暖,防止复发 16:55-19:25 杜玥:新冠也许是让人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自己身体的开始 19:25-22:14 月丽:身体的不舒服可以把人的意识从外面的世界拉回来,困境也有助于帮助自己想清楚到底要做什么 22:14-26:23 月丽:新年想要在工作中达到自然而然的状态 26:23-27:19 梅玉惠:梅和鱼未来发展的方向定位 27:19-30:09 鱼缸:疫情三年后依旧不自由,仍然感到困惑 30:09-35:26 杜玥:新年计划周更在村里日常生活的vlog视频 35:26-37:55 享受乡村生活与获取收入可以兼得吗? 37:55-41:00 梅玉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在很多细节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本期简介: 冬至大如年。 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山东威海在今年的冬至这天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雪,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而在南方地区,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祭祖的日子。 浙江嘉兴,冬至这天除了祭祖,大家还会一起做萝卜丝青团吃。 深圳在前阵子迎来了大降温。梧桐岛在每年的冬至这天都会组织舞鱼灯活动,为城市增添了热闹的节日气氛。 在广东的农场也丰收的忙碌过后进入了相对农闲的时间,大家开始做腊肉、晒鱼干……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的是两位老朋友,广东两个生态农场的农场主,来自广州的郭锐和来自惠州的陈毅。 因为前几天在深圳的梧桐岛市集刚刚结束,所以我们聊了聊对于线下市集这种形式的看法。 近年来,线上销售好像遇到了瓶颈,太多的商品、太多的平台、太多的促销手段层出不穷。曾经风头无两的直播带货开始被大家调侃全是套路,各式各样的购物节我们也早已麻木。 很多城市有越来越多的线下市集开始组织起来,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但都给人们创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于已经习惯网购的现代人来说,这种机会本身已经很珍贵了。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作为摊主和消费者,分享了一些自己在不同的市集摆摊/购物的经历和回忆。 另外我们聊到了“副业”对于生态农场的重要性。比如主要种植生态蔬菜的郭锐可以通过农场优美的生态环境组织体验活动;主要做体验活动的陈毅可以通过种植不同季节的单品来提供给会员以外的更多消费者;而主打产品是蚕丝被和杭白菊的鱼缸则可以在养蚕的过程中给有需要的客人提供少量的蚕砂和桑葚酱……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陈毅:叁物园农场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惠州。(公众号:叁物园) @郭锐:广州从化银林生态农场负责人,目前生活工作于广州。(公众号:一田公社) 时间轴: 00:00-00:57 开场+主播介绍 00:57-01:28 嘉宾介绍 01:28-02:17 冬至节气的概况 02:17-03:57 鱼缸:嘉兴的冬至祭祖,做萝卜丝青团 03:57-04:18 陈毅:惠州的冬至也吃萝卜粑,做腊鸡腊鱼 04:18-07:10 月丽:深圳的冬至大降温,一场非遗舞鱼灯的庆祝 07:10-08:08 鱼缸、郭锐:桑基鱼塘分鱼的记忆,广州冬天做鱼干 08:08-09:42 郭锐:在农作物收获后的冬至做各种美食犒劳一年的辛苦 09:42-11:32 月丽:上周梧桐岛市集和论坛的情况 11:32-12:08 陈毅:线上的论坛发言不如现场的氛围和感染力 12:08-13:43 鱼缸、月丽:对于各种各样线下市集的看法,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13:43-20:54 鱼缸、郭锐、杜玥:作为摊主参加市集的经历 20:54-22:36 鱼缸:做短视频分享蚕丝相关的知识 22:36-26:13 在市集上面对面交流的好处 26:13-28:15 陈毅:农场经营的转变,打造应季的单品 28:15-31:12 月丽:发挥生态农场的生态价值和生命价值 31:12-32:17 鱼缸:养蚕过程中的中药蚕砂、僵蚕也可以作为产品 32:17-34:26 陈毅:生态农场发展副业来配合主业 34:26-38:25 鱼缸:养蚕的桑树结出的桑葚也可以作为“副业”,保留传统的养蚕文化 38:25-40:31 疫情放开后大家的现状,闲聊
本期简介: 无酒御寒虽寡况,有书供读且资身。 在山东威海,村民们已经把萝卜和白菜都收起来了,地里的劳作感觉已经停滞,等待春天到来。在成都平原,温度一下子从十几度降到几度,前两天还下了一点小雪,早上起来地里的蔬菜有一层霜。 江南也迎来大降温。南京的梧桐落了好多,车窗下沿积了一条一公分宽的雪带。嘉兴下了两天鹅毛大雪,油菜、榨菜刚刚种好。 大寒时节,农村取暖是个较大挑战。威海的村子里没有集体供暖,一周前开始生煤炉子,让整个屋变暖,就觉得还挺幸福的。南方没有暖气,只能自己寻找取暖的办法。 这一期我们聊了聊乡村教育,邀请到了南京的返乡青年曼回和成都亮亮农场的唐亮/栗子。 教育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议题,乡村教育更是如此。 当我们说乡村教育的时候,有些人说的是提高农村学生的应试水平,有些人说的是自然教育,还有些人说的是传统支教。 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日,多种有关教育的价值观在乡村叠加。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乡村教育?本期播客没有答案,恐怕也只是浅浅的带过。 我们希望这是一个好的讨论的开始。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唐亮/栗子,返乡青年/华德福老师,目前生活工作于成都金堂。公众号:亮亮农场 @曼回,返乡青年,目前生活工作于南京。公众号:双喵镇 时间轴: 00:00-00:45 开场+主播介绍 00:45-01:58 嘉宾介绍 01:58-02:31 大雪节气的概况 02:31-03:02 杜玥:威海的大雪节气有降雪,地里的活已经完全结束了 03:02-03:40 唐亮:成都的大雪节气很冷,下小雪 03:40-04:30 曼回:南京大降温,雨夹雪,梧桐水杉陆续落叶 04:30-05:38 鱼缸:嘉兴下过了鹅毛大雪,但没有积雪 05:38-11:28 不同地方的取暖措施和长在各种位置的冻疮 11:28-13:09 各地的田间劳作 13:09-18:07 曼回:学生时期与书店结缘,后来回到乡村做辅导班 18:07-21:43 曼回:两次做讲座的经历和孩子的改变 21:43-23:09 杜玥:既然认为高考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那该给孩子传达什么?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23:09-25:07 唐亮:自己从村子走出去后对于教育的反思和各种尝试,希望下一辈的孩子能够更了解自己的村庄,而不是只想逃离 25:07-26:24 鱼缸:支教的经历和对教育的反思 26:24-30:49 曼回:从教育切入当地的生活、得到本地人的支持,对于教育方式的创新,和家长的沟通 30:49-34:27 杜玥:成绩好坏和工作薪酬、幸福程度都不相关 34:27-41:15 家长/老师对于孩子生命的陪伴 41:15-43:20 鱼缸:作为在主流之外的人会看主流的教育,也许成绩并不是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和方式 43:20-45:04 唐亮:乡村的老师、环境整体都在向孩子无声地传达“逃离乡村”的信息,家庭、社区呈现出的状态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5:04-46:33 曼回:双喵镇希望也可以为年轻人提供他们可以成长的乡村社区和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46:33-50:21 栗子(唐亮爱人):父母的心安定了,孩子自然心安
本期内容简介: 我是在几年前的一次生态农业会议上认识徐晔的。她那时介绍自己在国外读博士,正在为论文做田野调研,主题有关返乡、生态农业等。 没想到,她自己也返乡了。回到位于浙南山区的农村老家,一边继续做可持续研究,一边自己种菜、做木工。 我们聊了: * 返乡与父母的冲突 * 是否需要改变老一辈,怎么改 * “可持续研究“是什么 * 国内生态农业的现状 * 超市与快递对生态农业的负作用 * 像个农民一样终老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徐晔,可持续研究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温州村里。 时间轴: 00:00-01:12 开场+主播介绍 01:12-04:04 嘉宾介绍 04:04-09:10 徐晔:和父母在老家的田园生活,养鸡、植物染、堆肥、摄影…… 09:10-11:09 徐晔:在读博士生的半农半X生活 11:09-13:14 鱼缸:正在学摄影,想拍一些关于蚕丝的短视频 13:14-17:24 杜玥:威海冬天缓慢的生活节奏,听徐晔的进展感到焦虑 17:24-19:26 徐晔、鱼缸:一些关于养鸡和养猪的记忆和经验 19:36-23:16 鱼缸、徐晔:作为返乡青年,如何看待父母的不理解 23:16-27:23 父辈的时代印记、年轻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27:23-30:28 徐晔:在环保方面观察到父母的一些改变——从用化肥改到咖啡渣、收集厨余做堆肥,沟通的时候抓住他们的痛点 30:28-32:38 回收咖啡渣还田做肥料 32:38-34:33 鱼缸:也许可以让父母做老师教别人养蚕 34:33-36:03 徐晔:爸爸退休回村后身体越来越好 36:03-42:04 徐晔:十年来的“可持续研究”在学什么 42:04-47:22 徐晔:对国内生态农业领域的看法——发展日新月异,但政策上对小规模的农场缺少支持,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还是倾向从普通的大渠道购买农产品 47:22-50:52 徐晔:在城市里也可以尝试的可持续生活——亲手在屋顶搭建菜圃 50:52-55:02 月丽:从更本质的角度来看所谓的生态农业“圈” 55:02-60:00 徐晔:在日本拜访农人和消费者的经历,一位“怪人”的有机农业实践 60:00-64:00 鱼缸:生产者本人内在的变化很重要 64:00-64:52 徐晔:当代人常识的缺乏和古人优雅的传统生活 64:52-70:04 杜玥:一位朋友因为村里生活不方便搬去了镇上,另一位新朋友来到了村里 70:04-71:34 徐晔:初入乡村,烧火做饭是个很花时间的大事 71:34-73:02 鱼缸:养蚕让自己更有耐心 73:02-75:52 徐晔、鱼缸:和精力旺盛的父母相比自愧不如,反思被工业化太多年的自己 75:52-85:53 各地的节气观察 85:53-89:36 徐晔:温州村里唯一的年轻人,其他年轻人都做什么去了 89:36-93:46 鱼缸、杜玥、徐晔:人生的终极目标,像老农一样多姿多彩的生活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收获的季节。 胶东的早晨,车窗上已经有厚厚的一层冰花。苹果的采收刚刚结束,所有的苹果都拉到冷库,完成“冬藏”。 秋收和秋播的那股劲儿已经过去,农事的节奏明显慢下来了。好像该忙的忙完了,剩下的就是准备过冬。计划房间取暖,烧炕柴火准备。 江南则正处“小阳春”。风和日丽,正是采收杭白菊的季节。此时已不养蚕,桑叶一经立冬,就变成可入药的“霜桑叶”,也可给羊吃。水稻也正在收割。 广东的蔬菜产量开始上来,冬季的蔬菜基本上陆续出来。番茄要到11月底上市。 这一期我们和老朋友立君、郭锐聊了聊,主要就是聊田间劳动本身和劳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与现代的单一化劳动不同,传统的农业劳动蕴含了很丰富的内容。除了生产本身,身处田园风光中,独具美感;对于自然生物的观察与记录,则是博物学习的过程;如果是一家人一起劳动,还能加强家庭凝聚力。 现代人在工作之余,需要专门辟出时间来健身、观光,而传统的农业劳动本身就包含了这些功能。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对于动物的观念也大有不同。 在繁重的劳作之余,传统的农民还会花费较多的时间用于祖先崇拜的活动。在他们的观念中,虽然先人已去,但仍然与当下的日常息息相关,仿佛绵延不绝的河流。 关于团力结构: 「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立君,生态苹果园主,目前生活工作于烟台。公众号:李立君生态农园 @郭锐,生态农场生产负责人,目前生活工作于广州。公众号:一田公社 时间轴: 00:00-00:55 开场+主播介绍 00:55-01:48 嘉宾介绍 01:48-02:18 郭锐:广州的立冬节气迎来寒潮降温 02:18-04:22 立君:烟台的立冬已经有窗花了,刚刚结束苹果的采收,开始筹备明年的工作 04:22-04:45 郭锐:冬季蔬菜产量渐增 04:45-08:07 立君:立冬节气果园的昆虫和植物 08:07-15:42 杜玥、立君:胶东的村民的过冬准备——储存粮食和柴火 15:42-17:09 南方立冬的“小阳春”天气 17:09-19:08 鱼缸:嘉兴立冬的霜桑叶和荠菜 19:08-20:36 立君:荠菜怎么找、怎么吃 20:36-23:39 鱼缸、郭锐:当地村民的一些“超纲”食材 23:39-25:21 鱼缸、郭锐:村民对动物的观念 25:21-27:43 鱼缸:村里老太太讨论吃猫胎盘 27:43-28:54 立君:从食物的角度来看这些“奇怪的食材” 28:54-34:21 鱼缸:采菊花的时候听村民聊各种各样“阴间”话题 34:21-36:46 杜玥、立君:胶东村民的宗教信仰 36:46-38:42 鱼缸:村民的一些传统信仰和过去的故事 38:42-40:04 鱼缸:人跟动物的关系要么是宠物,要么是食物? 40:04-43:22 杜玥、鱼缸:事物的两面性和边界 43:22-45:09 鱼缸:一亩菊田的采花劳动已经非常繁重,无法机械化的农业劳动以后谁来干? 45:09-49:48 杜玥、鱼缸:简单重复的劳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还是很享受的,如果完全靠农业的收入要怎么办呢? 49:48-51:27 鱼缸: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安静平和 51:27-53:35 简单重复的劳动通过招募来让更多人参与? 53:35-61:03 干农活也容易伤到身体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最新通知: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早晚寒意阵阵。 在胶东,西红柿、茄子、丝瓜已进入末期,南瓜熟的差不多了,白菜有“脸盆那么大”,萝卜顶出地面。 江南的晚秋蚕茧刚刚采好,一年的养蚕季就此结束;杭白菊已陆陆续续开放,马上迎来白天采菊、晚上做茶的农忙。 黄山今年天气特别干旱,梅雨季没有雨,到现在三四个月只下过一场小雨。秋季育苗的虫害明显。当季食物有:萝卜、空心菜、红薯杆、红薯叶、番茄、秋葵等。 随着气温和雨水下降,岭南迎来种菜的好季节,各类的青菜、西葫芦、番茄,黄瓜。 疫情前在黄山举办的堆肥工作坊上认识的米襄,到现在她已经在黄山居住了满4年。 和她自己以及我最初的想象完全相反,这4年,她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这其中,既有疫情带来的收入锐减,又有传统的村庄社会对一个单身、年轻女性的误解、甚至污名化。 经过不断的反思与调整,米襄最终与当地村庄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最终的最终,她不过只是想踏实的种点地。这只是一场简单明净的生活。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米襄,村居4年,目前生活工作于黄山。公众号:映山 时间轴: 00:00-01:02 开场+主播介绍 01:02-01:22 嘉宾介绍 01:22-01:48 霜降节气的概况 01:48-03:41 杜玥:威海的霜降,应季时蔬 03:44-05:11 鱼缸:嘉兴的霜降,采菊花 05:11-06:03 月丽:深圳的霜降,种菜的好时节 06:03-07:47 米襄:黄山的霜降,干燥带来虫害 07:47-13:40 米襄、杜玥:打理两亩地需要几个人? 13:40-16:18 米襄:村居4年的坎坷 16:18-17:38 杜玥:在陌生的村庄感受更多的是被照顾 17:38-19:25 米襄:反思在村里经历坎坷的原因 19:25-23:36 米襄:一个女生在陌生村庄为何会遭受更大的恶意 23:36-26:50 米襄:艺术乡建为原本朴素的村庄带来了什么 26:50-30:33 杜玥:在威海的村里改造房子,工人比我们还会避嫌 30:33-31:56 米襄:进入乡村之前要考虑清楚的问题 31:56-38:41 杜玥:在村里遇到过的最棘手的一件事 38:41-39:55 米襄:跟村民相处过程中自己的改变 39:55-46:18 米襄:为了修房子想尽办法赚钱 46:18-51:05 鱼缸:因为投诉村里的污水乱排问题,和村里关系紧张 51:05-54:44 月丽:如何应对与老村民价值观不一致带来的矛盾 54:44-58:38 鱼缸:一个老村民全部搬走的“新农村” 58:38-60:25 鱼缸、米襄:乡建唯一的路就是年轻人真正地回到乡村种地与生活 60:25-62:58 米襄:为什么在艰苦的情况下还留在乡村 62:58-69:15 米襄:给想要返乡的女生的n条建议 69:15-70:28 米襄、鱼缸:返乡的经历让自己实现了个人的成长 70:28-72:43 米襄、月丽:不管在乡村还是城市都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宿 72:43-73:14 鱼缸:更开放的心态去跟更多人探讨乡村议题 73:14-75:20 月丽:做乡村建设比形式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发心 75:20-77:06 月丽:疫情后人与自然的连接在加深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最新通知: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寒露时节,南北都能感到丝丝秋意。 胶东半岛冷且干,适合晒粮食;江南正在养秋蚕,杭白菊已经有花苞;福州的酷暑刚刚结束。 这一期我们邀请到在福州种地、过自给自足生活的大王。 同为返乡,杜玥和大王是“返他乡”,而鱼缸和月丽则是“返故乡”。返他乡的人,找不到水电工修房子,逼着自己学会了百般手艺;返故乡的人,却要面对父母与亲人的日日“凝视”,能量消耗巨大。 古老的村庄,在面对失落的当下,能否生出新的、可持续的乡村文化?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大王,小型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福州。 时间轴: 00:00-01:03 开场+主播介绍 01:03-01:47 嘉宾介绍 01:47-02:12 寒露节气的概况 02:12-03:12 杜玥:威海的寒露又冷又干,适合晒粮食 03:12-04:03 大王:福州的酷暑才刚刚结束 04:03-05:37 鱼缸:嘉兴在养秋蚕,菜的品种多起来了 05:37-06:46 大王:南部生活社区新村民的生活情况 06:46-08:10 大王:水稻种植的农耕课程和针对当地小朋友的教育 08:10-10:54 大王:打理自己的小农场 10:54-16:13 大王、杜玥:新村民在乡村生活的一些难题 16:13-19:52 鱼缸、杜玥:返回自己的家乡和在外乡的不同 19:52-23:11 大王:在村里生活的节奏,通过教育与当地村庄产生联系 23:11-25:08 月丽:返回自己的家乡做农场遇到最大的障碍 25:08-26:04 杜玥:在陌生的村庄也会遇到很多不理解 26:04-28:05 鱼缸:返乡在未来可能不会再经受闲言碎语了 28:05-29:05 鱼缸:乡村如何生出新的、可持续的文化 29:05-32:58 月丽:在乡村实践生态农业的过程中看到村民和亲人的改变 32:58-35:40 鱼缸:精耕细作的农业与常规做法的区别,父亲做生态农业后的变与不变 35:40-38:22 鱼缸:虽然在继承文化,但父母还是看不上农业这个事情 38:22-40:22 大王、鱼缸:植物留种和蚕种,养蚕人从古至今的职能变化 40:22-41:27 月丽:现在城市中人的生活职能也在被各种智能设备“抢夺” 41:27-43:57 月丽、鱼缸:人跟自然的距离跟你在城市还是乡村没有直接关系 43:57-45:55 鱼缸、大王:在村里的孩子反倒学习压力更大? 45:55-48:14 月丽:找回在自然中有信心地生存的那种状态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