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秋分:自然农业、村落灵媒与90后威海村居生活

团力结构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最新通知: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秋向此时分,昼夜两均长。秋分是丰收也是播种的季节。 山东威海,大家都在收花生、晒花生;青岛莱西受台风梅花影响,造成了两天持续的降雨,对桃和秋月梨的收获造成一定影响。 在嘉兴,因为赶上桂花飘香的时节,晚秋蚕也叫桂花蚕。蚕种刚催青完毕,养蚕人开始了今年的最后一次养蚕季。 地处岭南的深圳黑天明显提早了,有点秋老虎的感觉,但雨水较少,是种菜的好季节。 这一期我们跟在青岛莱西的农友小康聊了聊秋月梨的生态种植,他和父母经营一个28亩的小型家庭农场。内容也涉及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建立、CSA(社区支持农业)等。 第二部分,月丽对工厂化农业与自然农业的差异做了很精彩的表述。简言之,工厂化农业建基于对农业环境的全盘控制,而在这一过程中,人跟自然的连接逐渐断裂,人跟自然之间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少,人在里面的作用也都变得越来越少。最后的结果,即是“工业化的食物,造成了工业化的人”。 将农业作为一种文化,而不只是经济要素。除了人与自然的连接与互动,鱼缸也提到了传统的乡间信仰,并以最近读到的书《假病》为例。“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就只能被可以完全认识的世俗世界所取代了呢?事实上早有人说过,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也是和戏剧最接近的。” 在过去的2年,杜玥搬到了威海的一个村庄生活与工作,只做了一件事:收拾房子,与房子相处。也见识了许多以乡村振兴为名的商业开发项目。如果连在乡村居住都做不到,何谈乡村振兴呢?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小康,小型家庭农场经营者,目前生活工作于青岛。公众号:康鲜生田园农业 时间轴: 00:00-01:00 开场+主播介绍 01:00-01:30 嘉宾介绍 01:30-01:55 秋分节气的概况 01:55-02:40 杜玥:威海的秋分观察 02:40-03:43 小康:青岛的秋分,泡在水里的花生 03:43-05:03 鱼缸:嘉兴估计再过一个月才会有秋收的感觉 05:03-05:37 月丽:深圳的秋老虎,雨水少了正好种菜秋播 05:37-10:48 小康:今年的梨和桃收获如何 10:48-14:14 小康:秋月梨的抹药处理和市场乱象 14:14-15:29 小康:秋月梨的生产标准和研究方向 15:29-16:09 鱼缸:农业大专竟然有插花课程 16:09-17:24 月丽:农业的复杂性 17:24-20:09 月丽:高科技农业背后的代价 20:09-20:51 月丽:不与自然失联的农业设施 20:51-22:33 鱼缸:饲料养蚕和传统养蚕的矛盾 22:33-24:30 鱼缸:现在乡村领域的人比十多年前复杂了许多 24:30-25:19 鱼缸:读《假病》有感,存在空气中的村庄文化 25:19-26:19 鱼缸:松赞酒店可以展现藏区文化,但我们…… 26:19-29:03 鱼缸:乡村中的葬礼习俗和生死观 29:03-30:54 月丽:所谓“迷信”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30:54-34:01 月丽:从不同的种植方式看到背后的不同文化,如何传递文化 34:01-40:16 杜玥:“盘活”一个农村老屋的喜悦,好像扎根下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 40:16-42:01 杜玥:住在村里也会焦虑 42:01-43:21 小康、鱼缸:过好当下,剩下的就顺其自然

43分钟
99+
2年前

15白露:新农人看《隐入尘烟》中的土地与城乡

团力结构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白露节气,从北到南,大家普遍感受到凉意,尤其早晚温差变大,北方进入秋收季节,南方的蔬菜也在更新种植中。这一节气,我们一起聊了正在热映的电影《隐入尘烟》,从中我们看到了传统农人从土地上传承的朴素道理以及与自然融合的自然生活方式,也一起感悟了传统农人时代的逝去,以及我们未来在新的时代如何传承其中美好真实的价值。 在山东威海,秋季凉意渐增,花生玉米芝麻谷子都熟了,人们在迎接着丰收的喜悦,鸟儿们也是。 浙江嘉兴,菱角熟了,水稻在灌浆,杭白菊铺满了地面,养蚕因为温度高,还没有开始,可以去看这个时节的钱塘潮了。 成都因为高温干旱的影响,大多数农作物长势不佳,可选择的菜品种减少了,玉米籽粒不饱满。连结城乡的生态农产品平台从中传递土地的真实讯息。 深圳上个节气种的青菜已经可以吃了,早种的黄瓜也开始结果,茄子辣椒结果量减少,进入新菜品的更新种植的季节,番茄、辣椒、茄子、包菜、花菜都可以种了。 从《隐入尘烟》中我们看到我们现代的生态农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工作者们正在做得事情的价值所在,深有同感。 电影呈现出传统农人的形象,对土地和人的真挚情感,他们从土地中体悟的朴素的自然道理,让我们感受到随着传统农人的消失正在逝去的美好价值。 而这也是我们新一代的生态农人们回归乡村的坚守与传承,我们如何带着这些核心价值与新时代对话,在融合发展中创新,在实现物质富足的同时,与自然与土地深度连结,不丢失精神与灵魂,是我们的使命。 最新通知:团力结构也已开通苹果播客,欢迎在苹果播客上搜索并订阅“团力结构”。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张小猫,生态零售平台,目前生活工作于成都。公众号:天安生活 时间轴: 00:00-01:00 开场+主播介绍 01:00-01:23 嘉宾介绍 01:23-02:02 白露节气的概况 02:02-03:27 杜玥:威海的白露是秋收的季节 03:27-04:25 鱼缸:嘉兴的白露和田间劳作 04:25-04:53 月丽:深圳同时在忙收获和播种 04:53-06:41 小猫:成都农场受之前高温的影响普遍收成不好 06:41-09:08 鱼缸、小猫、月丽:达不到配送标准的蔬菜如何解决 09:08-12:53 鱼缸、小猫: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隔阂如何消除 12:53-14:27 月丽、小猫:教育消费者的同时促进生产者的成长 14:27-19:51 鱼缸、月丽、小猫:消费者在农场看到和在家里收到的区别,用大棚的农场就不能产出生态食品吗? 19:51-20:33 月丽:《隐入尘烟》中看到乡村和土地的美好被蹂躏 20:33-22:59 杜玥:注意力全在农村生活的细节上 22:59-25:30 小猫:看到农村不断在给城市“输血”的心痛 25:30-28:46 鱼缸:感动于男主角与土地建立起的那种亲密关系,乡村如果注定要消失,那未来该何去何从 28:46-35:08 鱼缸、月丽:小农经济如何可持续 35:08-39:29 杜玥、月丽、鱼缸:现实中的农民真的会像电影里的一样吗? 39:29-44:31 杜玥、月丽、鱼缸:熟人社会的乡村与城市的不同 44:31-45:19 小猫、月丽:有这样的电影在上映就是一种进步 45:19-46:45 月丽:探索能够融合城乡的、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46分钟
99+
2年前

14处暑:上海青、萝卜和玉米,全世界的蔬菜都在等一场雨

团力结构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处暑」这一期,我们特别关注仍然在四川及南方肆虐的高温干旱天气对农业生产和小农场、小农生计的影响。 在四川金堂,为秋季育的菜苗被晒死、浇水后效果也无大改善,地里的玉米和水稻都不是正常成熟,而是高温干旱导致提前成熟,进入“雨季”的地表径流都没能形成,部分农场的兔子和鸡高温致死。 在云南元江,今年的气候异常对露天作物非常不理想。一方面温度偏高,另一方面突然短时强降雨,对芭蕉的开花影响特别大,造成花期延时、不整齐。 在浙江嘉兴,因为高温缺水,老农自发的提到发生在民国二十三年的干旱。往年中元节后即可发芽的秋冬蔬菜,如上海青、萝卜、包菜等,今年因为缺雨,始终迟迟不敢下种。 我们在想,过度依赖于电力与天然气的现代生活是否足够可靠?尤其在气候异常、能源短缺的当下与未来,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如使用柴火的土灶、天然冰箱的井水、屋前瓦后的食物等等,看起来是一个优良的备选方案。 我们不应该就这样草草的、快速的、全面的把传统抹去。 乡村建设与振兴,也不应该仅仅是现代城市生活在地理位置上的翻版,而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可能。一种对大自然敬畏与合作、对电力与天然气的过度依赖保持警惕,始终独立、自持而饱满的生活态度。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唐亮,家庭生态农场,目前生活工作于四川金堂。公众号:亮亮农场 @李程,生态水果种植,目前生活工作于云南元江。 时间轴: 00:00-00:45 开场+主播介绍 00:45-01:52 嘉宾介绍 01:52-02:14 处暑节气的概况 02:14-03:05 杜玥:威海的处暑已经感到秋天的凉意 03:05-03:18 唐亮:成都的处暑还在高温预警 03:18-05:52 鱼缸:嘉兴异常的高温干旱 05:52-07:26 李程:云南元江的处暑节气,如何一边经营农场一边打工 07:26-10:28 唐亮:炎热干旱的成都田间,对异常气候的观察 10:28-11:27 唐亮:四川用电紧张的现状 11:27-16:24 杜玥、鱼缸、唐亮:住在村里如何摆脱对电器的依赖 16:24-19:32 鱼缸:过去易发生灾荒的苏州还不是“天堂” 19:32-20:16 李程:在云南学会了不用电饭煲煮米饭 20:16-21:59 杜玥:在村里大铁锅蒸饭菜又简单又省柴 21:59-22:38 鱼缸:用柴火煮饭的技术要领 22:38-23:21 唐亮:四川的米汤 23:21-25:23 鱼缸:嘉兴隆重的中元节,异常天气下的田间劳作和观察 25:23-26:49 杜玥:威海异常的大雨 26:49-28:48 李程:元江高温下农人的劳动时间,气候灾害对作物的影响 28:48-32:59 鱼缸、唐亮:小农对于当今社会的多维度价值 32:59-36:33 唐亮、鱼缸:承包大户和小农的平衡

36分钟
99+
3年前

13立秋:松茸、采山生活与荒野的尺度

团力结构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立秋」这一期,我们首次把目光投向了大兴安岭与小金等边疆的传统“农业”—— 野生采集。 在小金,正是采集松茸的季节。气候的异常与采集的过度市场化面向,使得松茸面临不可持续的危机。如何在农民的生计、市场的需求与环境的保护三者之中,保持一种平衡? 与关内的持续酷热相比,大兴安岭的树叶已经开始微微泛黄,有些地方甚至零星飘起雪花,而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蘑菇、木耳、野生蓝莓、松仁、榛子等。 采山,原本是闯关东的汉民在艰苦的气候条件下,向东北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等,学习的一种生存方式。而在温饱已不成问题的今天,采山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不同的采山方式,会对自然产生哪些影响? 现代人,因为厌倦了城市生活,而心向“荒野”。在现代生活的便利性与传统生活的自然性之间,荒野的尺度如何把握?或许,源自少数民族的采山生活,能给我们带来些许启迪。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关于嘉宾: @金鹏,山林采集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大兴安岭。 @张小猫,生态零售平台,目前生活工作于成都。公众号:天安生活 时间轴: 00:00-00:55 开场+主播介绍 00:55-02:27 嘉宾介绍 02:27-02:58 立秋节气的概况 02:58-03:57 杜玥:威海闷热的立秋和田间劳动 03:57-05:54 月丽:深圳的气候观察和田间劳动 05:54-06:57 小猫:成都的应季蔬菜和肉沫豇豆 06:57-08:15 鱼缸:桐乡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儿时的“零食”甜芦粟 08:15-10:58 金鹏:大兴安岭的立秋和高寒地区珍贵的蔬菜 10:58-13:21 鱼缸:东北的采集和汉族传统农桑的对比 13:21-18:43 金鹏:为什么在这个年代还有“野生采集”这种古老的农业形式 18:43-19:20 鱼缸:美国也有从事“现代采集”的群体 19:20-20:38 小猫:川西高原藏区以采集为生的人们 20:38-21:37 金鹏、月丽:吃山人不再只是靠山人 21:37-23:17 鱼缸:在温饱无忧的今天,野生采集意味着什么 23:17-25:23 金鹏:野生采集对有些人来说,不是简单的食物需要而是精神需要 25:23-26:39 鱼缸:在“人为”和“野生”之间找到平衡 26:39-28:59 鱼缸:历史悠久的湖羊圈养 28:59-29:29 月丽:大自然的“野生感”是人类的一种需要 29:29-34:17 小猫:当地人野生采集的态度是怎样 34:17-36:52 月丽、小猫:采松茸的“规矩” 36:52-39:45 月丽、金鹏:怎样让野生采集更可持续 39:45-41:28 小猫:气候异常对松茸产量的影响 41:28-43:19 鱼缸:不再想去改变太多,专心做好自己 43:19-44:45 鱼缸:江南地区从蚕丝的产区变为消费主力 44:45-46:58 金鹏:东北的可持续采集只能依靠外地消费者 46:58-48:11 小猫:作为销售平台能对野生资源的保护做什么 48:11-49:50 月丽、小猫、金鹏:政府对于野生采集的约束 49:50-51:43 月丽、小猫、杜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野生采集

51分钟
99+
3年前

12大暑:漫漫长夏,我们聊了聊桂味荔枝、香云纱与农场生活

团力结构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大暑」,在土地物产上北方终于“赶上”南方(而不像此前的节气,总是南方先上市某种食物)。“赶上”的意思,除了豆角、瓜类、番薯等,南北方的自然农场都没啥菜可吃的。 嘉兴的杭白菊已经完成了第二次掐尖;烟台的苹果已经长大,竹竿撑枝防压断;广东为忙碌的秋种做准备,育秧育苗整地;威海的麦田割草、休耕。 小而美的生产者,总是想要把最正宗的地方风物与自然生活传递给外界,但往往因为过于专业而不被充分理解。 比如,广东人爱吃的、能分辨的不同荔枝口味,桂味、糯米糍、妃子笑,到了江浙和山东,就简化成“核小肉多就是好荔枝”。 在坚持生产水准的同时,如何平衡专业与大众认知,去更好的向外传递知识与文化,是我们此次讨论的新议题。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立君,生态苹果农,目前生活工作于烟台。公众号:李立君生态农园 @郭锐,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广东。公众号:一田公社 时间轴: 00:00-00:39 开场+主播介绍 00:39-01:17 嘉宾介绍 01:17-01:56 大暑节气的概况 01:56-04:34 郭锐:广州无风湿热的酷暑 04:34-05:17 杜玥:威海夏天的海风 05:17-06:36 立君:烟台在夏季的雨天骑车还很冷 06:36-07:02 郭锐:在广州从化没有海风只盼台风 07:02-08:20 鱼缸:比广东还热的嘉兴,西瓜说馊就馊 08:20-09:44 杜玥:盛夏中劳动后才能吃西瓜 09:44-11:07 鱼缸:生鲜店老板亲自种瓜生意火爆 11:07-11:58 立君:对于消费者来说,水果的口感才是硬道理 11:58-13:20 杜玥、鱼缸:非专业人士吃不同荔枝的感受 13:20-14:10 郭锐:荔枝生产者对不同荔枝的评价 14:10-18:42 专业人士该如何让普通消费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产品 18:42-20:53 郭锐、鱼缸:产品的介绍文案是越专业越好吗? 20:53-21:49 杜玥:作为消费者,我愿意为“人”买单 21:49-22:58 鱼缸:讲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 22:58-24:29 鱼缸、杜玥:和工作伙伴的分工 24:29-25:14 立君:作为农人,工作安排灵活多变 25:14-26:08 郭锐:做事情要看心情和状态 26:08-27:11 立君:自己和团队工作状态简单轻松的原因 27:11-29:17 郭锐、立君:种菜农场也要更精简才能轻松 29:17-30:53 鱼缸:返乡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生活状态的调整 30:53-31:43 郭锐:农场在广州的优势,渐渐形成小社区 31:43-32:58 鱼缸:嘉兴的菊田出现马陆和蛤蟆,准备养秋蚕 32:58-33:56 立君:烟台的苹果已经长大,竹竿撑枝防压断 33:56-35:24 郭锐:广州为忙碌的秋种做准备,育秧育苗整地 35:24-39:48 杜玥:威海的田间观察和麦田休耕

39分钟
99+
3年前

11小暑:去新疆种地也许是个好主意

团力结构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第11期「小暑」,赶上暑假,看见许多朋友在敦煌、新疆旅游,就想找大西北的农友聊聊(想着西北的瓜、人就凉快了)。于是,这期节目邀请了在新疆库尔勒种梨子的老宋,以及正在西北游学的生态农人郭锐。 小暑时节,从南到北,全国普遍高温。深圳一直下雨,又到了台风的季节,现在屋顶农场的菜很少,也容易生病,只有辣椒、茄子、丝瓜等。 今年江南的梅雨季雨水少,大家担心雨水都留到了7、8月份。杭白菊第一次完成掐尖(一共三次)。威海气温相对凉快,但是也是草野蛮生长的季节,村民说“草把庄稼咬死了”。 我们进而讨论了几种不同的除草方式及其影响。 聊的时间是晚上8点,正是新疆夏天干农活的最佳时段(天还大亮)。因为白天太热(35-40度),阳光暴晒,无法劳动。大家却在讨论中一直认为,在东部做农业比新疆更辛苦。新疆、阿拉善等边疆地区,相对内卷的东部,生活幸福指数更高。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老宋,生态梨农,目前生活工作于新疆库尔勒。 @郭锐,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广东。公众号:一田公社 时间轴: 00:00-00:56 开场+主播介绍 00:56-02:50 嘉宾介绍 02:50-03:32 小暑节气的概况 03:32-03:37 杜玥:威海的气候观察 03:37-04:15 月丽:深圳的气候和田间观察 04:15-04:37 鱼缸:嘉兴的气候和田间观察 04:37-05:55 鱼缸:承包大户打药对蚕农的影响 05:55-07:14 杜玥:村民建议打除草剂 07:14-08:16 郭锐:广州的田间观察,满村的农药味 08:16-08:51 老宋:库尔勒的气候和应季果蔬 08:51-10:21 老宋:生态果园与常规果园的不同,近期的田间劳动 10:21-12:18 月丽、杜玥:不同环境中生态种植的杂草管理 12:18-13:50 鱼缸:新产品真丝枕套的研发 13:50-16:48 鱼缸、郭锐:种水稻的承包大户为什么不用插秧机作业 16:48-19:24 鱼缸:农田重要的排水沟已经长满杂草没人清理 19:24-22:45 郭锐:广州农人去大西北的农场“休假” 22:45-28:20 郭锐、鱼缸、老宋:边疆地区人民的幸福生活 28:20-30:34 鱼缸:江浙沪的高压生活 30:34-31:26 郭锐:广东人务实不攀比 31:26-32:35 郭锐:在广东做农业比北方更辛苦 32:35-34:45 南北不同地方的热感差异 34:45-36:34 老宋:土壤改良后在销售上的变化 36:34-38:44 老宋:改变种植方式后痛苦的“爬坡期” 38:44-41:17 郭锐:西北游对自己做农场的启发 41:17-44:08 鱼缸、郭锐:做生态农业尝试不同的合作形式

44分钟
99+
3年前

10夏至:新东方卖农产品与小农的远去

团力结构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在第10期「夏至」中,我们邀请到来自烟台的果农立君和四川的水果供应链从业者贾焱。 夏至时节,胶东半岛开始变得闷热,早上的农活干到10点就需要避暑休息。病害容易在这时候侵染苹果树,所以会用波尔多液去保护叶子,同时喷醋补充有机小分子。 江南正值梅雨。稻田的秧苗刚出水面,春伐的桑树长出新桑叶;正是吃杨梅和槜李的季节。地处岭南的深圳,龙舟水还未结束,常有雷暴雨预警,荷花茂盛。 四川的作物生产介于江南与岭南之间,冷棚的西红柿已经上市,茄子有一定产出,辣椒进入丰产期。 站在农业一线的角度,我们讨论了新东方转型销售农产品的事件。营销方式的创新,到底能否增加农民的收入?到底是农民需要新东方,还是新东方更需要农民? 如果农业的主体正在从传统的小农转向更具实力、更有规模的农场主和农业公司,那么,如何避免过度的工业化导致的诸如食品安全等的公共问题的发生?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是否需要有价值传承下去?如何平衡?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立君,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烟台。公众号:李立君生态农园 @贾焱,水果供应链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四川。 时间轴 00:00-01:00 开场+主播介绍 01:00-01:39 嘉宾介绍 01:41-02:12 夏至节气的概况 02:12-03:04 杜玥、立君:烟威地区的气候观察 03:04-03:40 贾焱:四川的气候观察和田间劳作 03:40-04:24 鱼缸:嘉兴的梅雨季 04:24-05:48 月丽:深圳的气候和自然观察 05:48-07:02 鱼缸:嘉兴的应季果蔬和田间观察 07:02-10:19 立君:苹果树的情况、相关的昆虫和果树管理的操作 10:19-13:03 杜玥、立君:烟威地区的小麦 13:03-13:41 立君:果园里养鸭子控蜗牛 13:41-14:46 月丽:深圳屋顶菜园的蜜蜂 14:46-15:55 鱼缸:邻居家养蜜蜂、不同燕子的故事 15:55-17:49 贾焱:四川的应季蔬菜和水果 17:49-25:25 大家对新东方直播带货农产品的不同看法 25:25-27:19 鱼缸:生产者的两难——品质和收益的平衡 27:19-28:45 鱼缸、贾焱:消费者面临的不同选择——去水果店还是网购,哪个更新鲜? 28:45-31:25 立君:和更多注重品质的农友合作 31:25-33:39 鱼缸:“谷贱伤农”在现在的语境下还适用吗? 33:39-35:25 立君:对烟台苹果产区的分析和展望 35:25-46:11 对“职业农民”的看法

46分钟
99+
3年前

养蚕人对谈养蜂人:手艺、乡土与传统生活

团力结构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不同以往的节气主题,这期节目是两人对谈:我们的主播、传统养蚕人鱼缸与陕西的传统养蜂人刘蜜书。 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跨虫种间手艺人”对话。 蜜蜂与蚕,是人类驯化的唯二种昆虫。更深层的连接在于,背后都代表了一种人与自然共存的可持续文化与生活方式。 因为环境的破坏,野生蜜蜂和本地中华蜂,以及古老的采蜜文化正在不断消失,代之以工业化的、破坏性的方式。 蚕桑文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养蚕人与养蜂人只有紧紧抱团,才能突破工业化的束缚与狭隘思维,为现代人探索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关于主播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刘蜜书,养蜂人,目前生活工作于陕西汉中。公众号:刘蜜书 时间轴 00:00 对谈主题介绍 03:01 传统养蜂和工业养蜂的区别 14:58 如何传承传统养蜂 20:38 养蜂和养蚕的区别 23:30 传统养蚕与工业养蚕的区别 33:33 知识教育VS人的教育 36:40 传统手艺与乡村生活的消失 48:04 多元化与生物多样性 53:04 坚守传统养蜂与传统养蚕的共同目标

76分钟
99+
3年前

09芒种:如果田园生活太忙,那就休息下吧

团力结构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在第09期「芒种」中,我们邀请到来自阿拉善和广州的农友,彦伟、郭锐。 广东处于多雨季节,潮湿闷热,农事不忙,水稻准备抽穗,正是吃“荔枝菌”的时节;江南则“才了蚕桑又插田”,春蚕刚刚采毕,在梅雨季来临前,杭白菊完成压条,稻田完成插秧。 威海比较旱,目前仍无降雨,最近在种地瓜和花生;处于沙漠边的阿拉善,刚刚完成蜜瓜的播种,迎来难得的降雨,同时也是一年中气候最适宜的时段。 谈及端午的习俗,除了南北方荤素两种“粽子之争”,还有划龙舟、洗龙舟水的经历,使我们不禁思考现代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建立亲密连接。孩子与家长对自然河流的迥异态度,是继续过度焦虑?还是跟孩子一起重新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郭锐和月丽最近都在休假,而鱼缸则试图摆脱工业时代造成的“周末/工作日”二元对立,寻找到更接近传统农民的生活与工作节奏。被认为过上田园生活的人,到底是否需要休假?怎么休假?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彦伟,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阿拉善。公众号:致良田在阿拉善 @郭锐,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广州。公众号:一田公社 时间轴 00:57-01:41 嘉宾介绍 01:41-02:14 芒种节气的概况 02:14-02:46 郭锐:广州的气候和田间观察 02:46-04:38 郭锐:广州当地的食用菌——荔枝菌 04:38-05:52 月丽:深圳趁雨养菌,气候观察“龙舟水” 05:52-07:00 月丽:深圳的田间观察 07:00-09:32 彦伟:阿拉善的气候观察和田间劳作 09:32-11:31 彦伟:沙漠中的“野菜”——沙葱 11:31-13:55 杜玥:威海的气候观察和田间劳作 13:55-14:39 鱼缸:嘉兴的气候观察和田间劳作 14:39-17:03 鱼缸:嘉兴不同的粽子、端午吃“蜘蛛蛋”、小孩穿“五毒服” 17:03-18:49 彦伟、杜玥:无感的端午节,北方人民“重在参与” 18:49-19:30 月丽:深圳的端午就是“粽子节” 19:30-20:31 彦伟:地域节日全国都过,究竟为何 20:31-21:15 月丽:节日与当地生活、文化的关系 21:15-22:52 郭锐:广州的龙舟比赛、小时候端午去河里洗澡 22:52-24:21 杜玥:爸爸小时候夏天玩水的河现在变成了什么样 24:21-25:18 郭锐:偷去河里玩水的童年记忆 25:18-25:57 彦伟:小时候围绕池塘的玩耍 25:57-29:18 彦伟、郭锐:现在家长看到孩子玩水的紧张感 29:18-32:52 到底怎样才算安全? 32:52-35:11 把缺失的自然教育补回来 35:11-36:11 郭锐:做农场十多年来终于给自己放个长假 36:11-40:04 彦伟、月丽:在自己的农场外才能有放松感 40:04-40:45 郭锐:休假的原因 40:45-42:08 彦伟:曾经忙季“出走”1个多月发现也没什么大不了 42:08-45:14 郭锐、彦伟:自己暂时的离开也许对农场和同事都更好 45:14-47:29 鱼缸:自由职业者怎么安排工作和休息 47:29-48:18 月丽: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状态休息调整 48:18-50:31 杜玥:跟万物一起“生发”感觉不再孤独 50:31-52:19 彦伟、郭锐:做农活对人心理健康的帮助

52分钟
99+
3年前

08小满:乡村生活的重整与新生

团力结构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在第08期「小满」中,我们邀请到来自成都做家庭农场的唐亮和商丘种小麦的小朱。 小满时节,北方的小麦开始灌浆,但还没有完全饱满,最近却赶上了干旱,需要人工浇水;成都平原的油菜和小麦都已经收获了,玉米开花抽穗,西红柿长得比较快,四季豆也出来了,今年雨水来得早一些和多一些;江南正是养蚕时节,春蚕在小满前后吐丝作茧,江南素有“小满动三车”之说,即水车、油车和丝车。 传统乡村生活方式正在迅速消失。无论是江南地区用天然气取代柴火灶,还是河南“小麦黄,回家瞧娘”的习俗。 因为年轻人的离去,返乡青年常会遇到“全村都来找你的”情况。尤其疫情期间,需要频繁用到手机和电脑、录入表格等,而留下的大部分村民都不会。 乡村教育也是一个关键议题。是送孩子去城镇上学?还是在村里组织互助育娃?又或者,反向的,城市的孩子如何更好的接受乡土的、自然的教育? 已经消失的乡村生活,是否能在返乡青年的探索与重整中,迎来新生?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唐亮,返乡青年,目前生活工作于成都。公众号:亮亮农场 @小朱,返乡青年,目前生活工作于商丘。 时间轴 00:00-02:13 开场+自我介绍 02:13-02:59 杜玥:威海的气候和田间观察 02:59-03:43 唐亮:成都的气候和田间观察 03:43-04:58 小朱:商丘的气候和田间观察 04:58-06:09 杜玥:干旱天气下威海小麦的状况 06:09-06:33 小朱:干旱天气下商丘小麦的状况 06:33-07:34 鱼缸:嘉兴老太太为念佛种的小麦 07:34-08:57 鱼缸:嘉兴当季的农事活动和江南地区的“小满动三车” 08:57-10:28 杜玥、小朱:吃面食的地区也有种稻 10:28-11:00 唐亮:成都有种水稻也种小麦 11:00-11:53 杜玥:威海忙着种东西 11:53-12:22 唐亮:成都忙除草,还有树莓可以吃 12:22-13:51 小朱:商丘忙着为收小麦做准备​ 13:51-16:26 鱼缸:嘉兴忙养蚕、为菊花除草施肥和压条 16:26-17:18 鱼缸:从烧火的变化看乡村传统生活的消失 17:18-17:46 小朱:商丘还需要备柴烧火 17:46-19:15 唐亮:组织活动活化乡村、机器收割与人工收割 19:15-22:35 鱼缸:直播养蚕期间自己的变化,思考如何保留传统的养蚕方式 22:35-23:06 唐亮:村里的儿童美育空间 23:06-23:51 小朱:商丘习俗“小麦黄,回家瞧娘” 23:51-25:21 鱼缸:两代人生活方式的断层 25:21-28:59 小朱、杜玥:做村里最年轻的农民的体验和对农村社会的观察 28:59-31:20 鱼缸:村里年轻人心思不在村里 31:20-36:39 唐亮、鱼缸:在乡村育娃的想法 36:39-39:49 唐亮、鱼缸:把对于乡村的美好想象过出来

39分钟
99+
3年前

07立夏:当劳动成为一种奢侈生活方式

团力结构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在第07期「立夏」中,我们邀请到来自烟台的立君和上海的袁清华。 这一次特意找了上海的农友,了解一下处于疫情中的农场及配菜情况。 立夏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明人在《遵生八笺》写到:“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茄子、冬瓜、青椒,深圳的屋顶菜园已经有丰富的蔬果产出;而在江南,蚕已完成二眠,蚕豆、樱桃上市,立夏日历来有“烧野饭”的传统;北方的早晚还比较凉,地上有霜,苹果花开了正在坐果。 疫情仍然继续,我们讨论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生活形态与教育方式,诚实的生活,听从身体的声音。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公众号:梅和鱼 关于嘉宾 @立君,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烟台。公众号:李立君生态农园 @袁清华,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上海。公众号:乐田海湾农场 时间轴 00:00-02:27 开场+自我介绍 02:27-03:50 杜玥:威海的气温变化和当季蔬菜 03:50-06:06 鱼缸:嘉兴的气温和当季蔬果 06:06-08:04 鱼缸:江南立夏的传统“烧野饭” 08:04-09:13 袁清华:上海立夏吃的“蚕豆饭” 09:13-11:42 立君:烟台的气候和田间观察 11:42-12:50 月丽:深圳的气候和屋顶菜园的变化 12:50-13:30 杜玥:威海的田间观察 13:30-16:03 袁清华:上海疫情中生态农场的尴尬 16:03-17:32 鱼缸:不能出门就隔离养蚕 17:32-20:05 袁清华:教上海居民在阳台种菜 20:05-22:20 立君:烟台疫情中,一个人的果园生活 22:20-23:49 月丽:更自然的食物供给方式 23:49-26:45 袁清华:上海疫情中的思考 26:45-28:25 鱼缸:疫情中的大城市更脆弱​ 28:25-33:51 立君、月丽:生态学中“生态功能区”的概念对于城市规划的启示 33:51-35:45 月丽、袁清华:厨余垃圾的处理 35:45-41:57 劳动的意义:是工作需要我们,还是我们需要工作 41:57-44:28 劳动节的来历,当代假期、日常作息与农村生活的分离 44:28-47:26 鱼缸、袁清华:小时候的“农忙假” 47:26-54:13 返乡青年的育儿方式 54:13-56:30 鱼缸:对小众的生活方式的看法转变 54:13-56:30 杜玥:小城市居民也有对土地的需求

59分钟
99+
3年前

春末番外:新农人在「经营农场」和「田园生活」之间如何选择

团力结构

欢迎收听「团力结构」的播客。「团力结构」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我们将围绕每个节气,邀请一线生态农人、返乡青年、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等作为嘉宾,来一起分享对于节气、物候、传统的观察与思考。 这期节目是源自在录制谷雨节气节目的时候,大家沉浸式聊天聊过了一个多小时积累下来的素材,主要内容是关于生态农夫如何更好地在乡村生活,以及农场经营思路的分享。虽然跟节气的关系不大,但感觉也很值得分享出来。正好这期节目在春夏之交发布,所以……就作为春末的番外篇吧。 关于主播 @杜玥,90后村居生活者,目前生活工作于威海。 @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目前生活工作于深圳。 @鱼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目前生活工作于嘉兴。 关于嘉宾 @郭锐,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广州。 @大黑,生态农场主,目前生活工作于咸阳。 时间轴 00:00-02:05 开场+自我介绍 02:05-04:48 大黑:农夫的生活状态 04:48-06:58 鱼缸:卖货?生活?打造产品和传递理念的平衡 06:58-11:29 郭锐:找回初心后,自己和农场发生的转变 11:29-14:03 大黑:农夫的状态对农场的影响 14:03-18:40 大黑:农夫给社会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18:40-22:41 郭锐:农场经营方式因心态转变而发生的变化 22:41-24:50 大黑和郭锐到彼此农场互访的经历 24:50-26:45 大黑:农场设施的升级更新 26:45-30:24 鱼缸:社会层面如何解决生态问题 30:24-31:26 大黑:中西方“有机农业”的差别 31:26-35:02 生态农业VS主流商业,生态产品VS工业产品 35:02-36:47 大黑和郭锐:尊重每个人的个体性和不同农场的特性 36:47-37:46 鱼缸:一个农场经营上的不同层次 37:46-41:33 大黑:一个农夫、一个农场对整个村庄的影响​

41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