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奇遇之夜(博尔赫斯)

新来去

《奇遇之夜》出自《沙之书》(1975年出版),作者是阿根廷人博尔赫斯。故事较短,但意趣丰富:在叙述上建立了多个层次,谈到了“爱”和“死”,促发了“记忆”与“认知”之辩。 与谈人是黄文杰。他人在广州,曾与和尚云游一年,也写小说。节目中,我们谈具体的虚构故事,也谈到故事折射到的现实——在故事所设定的限制内。会谈到: * 《奇遇之夜》的中文标题可以商榷,原题直译是《礼物之夜》。故事内的“礼物”是什么?也许,是关于“爱”和“死”的某种突然性的认识? * 故事的主体部分,是老人的回忆。他回忆了一个夜晚,那是不到13岁那年的4月30日。那个日子绝对有意味,并非作者任选的。它关乎到了一场现实里面的死亡:被许多阿根廷人视为“恶棍”和“英雄”的某个真实人物,在4月30日时,被刺穿了胸部,然后死掉了。 * 我们凭什么说“那就是爱”,又凭什么说“那就是死”?难道是因为:“爱”和“死”的感觉存在在神秘性的前世里——飘摇在遥远的回忆里,或暗藏在基因的记载里——会被突发的事件骤然抓回或揭露? * 会不会有这样的可能性:我们认为某种感觉发生在具体可靠的记忆里,牢牢地占据在那边,但其实不见得如此?当我们以“记忆”为材料进行讲述时,是在重温往日,还是在创造现实?也许,记忆真是虚渺的,而讲述本身才是真切的——我们靠讲故事来认识一些事情,假借记忆的名义……

49分钟
53
5年前

16-动物园的故事(爱德华·阿尔比)

新来去

现在此时,与陌生人聊天这件事会比一般时候更具风险——大家得戴上口罩,再开展面对面的交流。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社交,因为我们是“社会化的动物”。 据说,对大部分人类而言,“聊天”会带来“欣快感”——和陌生人聊天时更是如此。 在这一夜,我要对着空气说话,做独白。要说一个剧本:《动物园的故事》。剧中,陌生人在聊天,聊得不愉快,造成了杀戮。 剧中动态,发生在美国大都会的中央公园的草坪上;两个男人,在长凳那边聊了一会儿。最后,刀子会亮出,有人会借力自杀。 我很喜欢这部戏,曾对其写过不止一篇文章。点开这里,会展开我在2019年秋天里所写的文章 (会在新窗口打开) 。 写文章和做录音时,状态会有所不同。本次,我想让录音更为自然——如同一场聊天——至少起头的时候是如此…… 在本次讲述的中间偏后部分,我也许会和剧中的某人一样——要对你施加压力。 希望我们可以有所“超越”…… 以下引一段厉害的文学评论人哈罗德·布鲁姆所写的话: ……我们再次认识到,其实所有人都是双性恋,尽管许多人会刻意压制这一情愫。但我们同样也认识到,假如没有超越和突破,我们的确就是动物。《动物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旦斯文扫地,爱变得自私,那么,我们不是刺伤别人就是被别人刺伤。 《剧作家与戏剧》 慕来写的文章:https://mulai.xyz/2019/10/10/the-zoo-story/

48分钟
32
5年前

15-中国长城建造时(卡夫卡)

新来去

我要说一个中国题材的短篇小说,这便想到了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 在夜晚打开录音机,对着空气梳理和解析这一名篇,定然是种挑战,有可能会把自己和听者都搞迷糊。 ——那故事里的意念相当复杂:既有跳跃式的思辨,又有诗意化的叙事,并且含藏着一种不可穷究的、乌云一般的东西……更可恶的是,那乌云甚至跃出了虚构的领域,也跨过了时间的限制,竟罩到了当前的现实之上了…… 我尝试了两个晚上,去玩味和述说这篇小说。其间感到了爱和怕。 第一晚,在虚耗中度过——我有了无力感,觉得难以招架和拆解卡夫卡的思维(虽然在阅读方面不存在障碍,但将其带入节目时,确实有一些麻烦);第二晚,搞得有点兴奋——我也许找到了一种方式,可以让本集节目成立起来! 请你听听看——看看到了那个时间点上,才会犯起迷糊。 本集节目将会持续53分钟。 在前10分钟里,我会大致说明这篇文章的背景;之后用16分钟,念这故事的后半部分(那是一个诗意的、叙述性的部分,和前半部分的形态略有不同,可以拆开独立看);读完之后,再调转回来,去往小说起点,去转述上半部分中的心思意念——那是曲折的、含混的、跳突式的部分…… 卡夫卡让故事中的叙述者思考着一个不可能想清楚的问题:为什么长城要以分段的方式去建设? 这问题乍看上去有点呆?在文章里,它是非常关键的——关乎一个虚构的设置(卡夫卡杜撰了一种建设长城的方式),并且会引发很大的诘问:为什么中国人会团结起来?“皇帝”是否是虚构的存在? 在本次录音的后半个小时里,我会做出复杂的梳理——会尽量用口语化的方式进行。 我想,《中国长城建造时》会触动咱们这些中国人的心灵,甚至拨乱心思。 它是好玩的——有着虚构中的妙趣(带有一个“脑洞大开”的开端);也很具启发性,会让人思考到现实的、当前社会里的东西。 也许,你会随着卡夫卡的思维,而思考到以下这些: ……宏大工程的目的、官僚机构的心计、威权的运作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对领导的“先验式”的依赖、被架空的皇权和残酷的中枢、“空间”对“时间”的扭动、想象中的共同体…… 也许你啥也想不到,只会感到很迷糊——就像小说里的许多中国人一样…… 《中国长城建造时》写于1917年的春天。那年,是卡夫卡的而立之年。 当时,卡夫卡在保险公司上班,休息日会做健走之类的运动,挺健康的(至少身体上是如此),到了那年的秋季,他犯了肺病——在当时,那是不治之症。 在卡夫卡死后(1924年之后),《中国长城建造时》才被完整地发表出来。 卡夫卡生前嘱托友人,想在死后销毁一批作品,其中含有这篇《中国长城建造时》。 《中国长城建造时》的后半部分曾在1919年时登载在一份犹太人办的报纸上,当时题为《皇帝的敕令》。 本集中使用的音乐来自这张专辑:Terry Riley: The Cusp of Magic。 在念文章的那16分钟里,我好像掐准了一段音乐的走向,对此感到挺高兴。

53分钟
64
5年前

14-志贺寺上人之恋(三岛由纪夫)

新来去

《志贺寺上人之恋》(志賀寺上人の戀)是三岛由纪夫的短篇小说,写于1954年(29岁时)。它是一个极端境况下的爱情故事。被裹入情欲的圆环的双方分别是:形容枯槁的老和尚(志贺寺上人)、陪着天皇睡觉的女人(御息所)。 志贺寺上人(古代日本尊称和尚为“上人”)修习净土法门,今生今世的所作所为别无他求,只为往生“极乐世界”。他的修为很高。在其心底,所谓的“现实”就像一张静止不动的图画。 但老僧无法真正入定。御息所(本意为“天皇歇息处”,代指天皇的侍妾)的出现搅扰了他。 御息所来志贺赏花,掀动车帘的一霎,也掀动了老僧的眼睛和心灵——在精神与肉体相交的那种根源上,上人感到了震动,余波激荡,回旋不去,构成闭环…… 有了爱情,上人的修为就有崩坏的风险了。 老僧要如何做?徒具精神的他,将用神思意念去应对和转化这场衰年的痴迷。 而对御息所而言,所谓爱情,本就是执念——如此要紧,如此虚渺。御息所不爱天皇,她欲获得一种真爱。 为应对情欲,上人甚至潜入了御息所的宫苑…… 末了,上人会灭去他的情欲,而御息所的心也会转冷——在触摸到一双陌生的手之后…… 在小说世界中,三岛由纪夫投射出的爱情观十分复杂,有时候甚至存在着重重矛盾。 《志贺寺上人之恋》是一种小型的典型,从中可以一窥三岛由纪夫的谲诡的美。他会构造出“性别特质”十分强烈的典型人物:男性——用精神消灭爱;女性——用精神制造爱…… 三岛由纪夫的思想不见得可取,但其小说确乎很有趣——我愿意多做介绍。 《志贺寺上人之恋》的故事本身很简单,但对男女双方的心思意念的描述将会极其复杂和微妙…… 该故事共有五个小节。第一节介绍故事背景、基本的旨趣,并陈述净土宗的观念;第二节到第四节,分别从志贺寺上人和御息所的不同视角进行书写,交错传导出二人的不同意念;第五节中,两人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接触方式有点特别)…… 本次录音中,我会读除第一小节外的全文。文本来源是:上海译文社出版,陈德文译的《天涯故事》。 在读文本前,我会说一些其他的东西,包括这些: 29岁的三岛由纪夫的身体;三岛由纪夫最后的小说四部曲《丰饶之海》中的“轮回”…… 录音中使用了两种类型的音乐:日本古乐,以及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的弦乐四重奏。

49分钟
25
5年前

13-三个朋友(科尔姆·托宾)

新来去

科尔姆·托宾(Colm Tóibín)是爱尔兰的小说家。他是一位“同志”。 2020年年初,我得到了托宾的中译本新书:《黑暗时代的爱:从王尔德到阿莫多瓦》。在那书里,托宾梳理了多位同志创作者的生命经验,并且评议了他们的作品。 那书的立意很棒,用情也深,必将给我以启迪。我应当了解一下身处黑暗时代的、才情斐然的“老同志们”,看看在无明之处的个人探索;感受那来自“性取向”的、根源性的压力——它们会一直折磨他们与我,并驱策我们! 希望,在2020年之后的本地,那方面的“黑暗”会进一步地被驱散——我也试图抹去我身边的昏昏然(无法完全做到,但个人必将探索下去,别无选择的余地)…… 在科尔姆·托宾自身的小说里,常会谈到个人身份与“性取向”,也会说到与母亲的关系。本次所说《三个朋友》便是如此。 《三个朋友》(Three Frends)出现在短篇小说集《母与子》(Mothers and Sons)之中。故事里,一个男人回到了故乡,那是爱尔兰的某个小镇。 他的母亲死了。他要去守灵,并参与葬礼。也许他长期在外漂泊,因而与母亲的关系变得比较淡薄?在故事里,他似乎并未流露出常态的“丧母之痛”。 他要试图走近母亲的世界而不得,必须退出…… 他有着很强的“疏离感”…… 三个男性朋友前来看他、陪伴他。 葬礼之后,友人喊他出去玩一下——到海边,去参与一场电子音乐派对。四人驱车前往那边,磕了药,听了一夜闹腾的音乐,跳了舞,在晨光中喝下龙舌兰酒,再脱衣来到海中…… 此间,一个朋友对他做了特殊的举动——那是和“性”有关的……在海水中,某种事情出乎意外地有了发生的机会——但高潮并未来到…… 那事情猝然发生,又很快结束了。丧母的男人,得回到空荡荡的家里了。 他是“未出柜的同志”。他需要友谊,也需要爱,而“性”甚至可以成为一种仪式……最后,故事中会出现一种温暖的、脉脉的涌流…… 录音中会放几段电子乐——部分音乐比较嗨(在中间和靠后部分响起来),部分音乐带有暗淡的、虚弱的、伤心的调子(在节目的上半部分里响起来),部分音乐中会吹起徐徐海风(在节目的偏后部分出现)。 本集所用的全部音乐,统统来自Moby。下面奉上曲单: Moby – My Weakness Moby – Almost Loved Moby -18 Moby – A Simple Love (BMotion Remix)

48分钟
60
5年前

12-昨天(村上春树)

新来去

这是对短篇小说的讲述。我以我的方式,在夜晚录音,说出具体的短篇小说所带给我的东西,并且试着解析如下问题:为什么一些有趣的文学作品是有趣的? 村上春树的《昨天》是在2014年年初问世的,那时村上春树已经65岁了——但他又写了“非常青春”的故事。 那年年中,《纽约客》杂志上登出了《昨天》的英文版,边上配的插图一看就蛮忧伤:蓝色的调子里,出现了如结晶体一般的大月亮…… 《昨天》是很妙的,其调子会出现变化——如同歌曲会“变调”(通过挪动基本的音高序列,来改变情绪基调)——在故事的前半部分里,伤感的东西似乎不会浮现。 起初所呈现的,主要是滑稽、逗趣,和调皮的情节:有位二十岁的小青年,是土生土长的东京人,偏偏自修了一口地道的、他乡的土话(所谓的“关西腔”),还在日常生活里卖力地说着那种方言…… 此人具有喜感,爱在泡澡时用方言演唱Beatles的Yesterday——哇啦哇啦地唱,且将歌词全部改掉,使那忧伤的歌曲变得近乎于没心没肺。 起头两句被改为: 昨天,是明天的前天 是前天的明天 …… * 在《昨天》的开端和结尾处,甲壳虫乐队的歌曲两次想起来(至少,其旋律被两度触发)。而那歌曲所带动的气氛——种种婉转且忧伤的东西——会在故事过半之后徐徐地显露。 村上春树的《昨天》,就像是一首值得一听再听的歌曲! 在本次节目中,我会转述《昨天》的情节(10’45”—42’30”)。 进入故事前,会听见两种《昨天》:“英文原版”,和“关西腔日本话版”。 在述说完故事后,会给出我对《昨天》的基本理解,也会讲出这篇小说的妙处。 故事里的那个叫木樽的家伙,终于度过了“无定向”的青春,而其他人呢? 那关于“昨天”的歌,是如此动人,仍将被唱起,依然会被听见——它会带动回忆,给“今天”以提醒或激励…… 在本次节目里,我使用了四段与Yesterday有关的曲子,并且用到了一段爵士钢琴曲。奉上曲单: Beatles—— Yesterday 関西弁版イエスタデイ(村上春樹イエスタデイより),来自YouTube Göran Söllscher —— From Yesterday to Penny LaneThe Philharmonic Beatles Experience——Yesterday Bill Evans —— Like Someone in Love

57分钟
23
5年前

10-亨利·西蒙·勒普兰斯(罗贝托·波拉尼奥)

新来去

这是对短篇小说的讲述。我以我的方式,在夜晚录音,说出具体的短篇小说所带给我的东西,并且试着解析如下问题:为什么一些有趣的文学作品是有趣的?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的故事《亨利·西蒙·勒普兰斯》(Henri Simon Leprince)被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里。 在《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里,我看见了一些在“根源层面”上愿意与文艺相伴的人。这些人会找到私密的慰藉,却未必有福。实际上,多数人会落入一种虚空的大背景之中,会遁入“边缘”…… ——时间的变换、政治的纷乱、能力的限制、圈层的压力、有限的情谊等等,无一不会抹消具体的人生,但却无法割去心灵深处对文艺的一点儿指望、一点儿索求、和一点儿奉献…… 《亨利·西蒙·勒普兰斯》写了如上的人物。它是一份以老练之手去裁剪成就的、虚构的“人生剪影”;写得克制而流畅,也绷紧了在语句外围的、错杂而坚定的情感;作者本人的经验也许会映现其间。 二战后期,德军占据了法国。 在小报上班,靠写小文过日子的勒普兰斯陷入了恍惚。他意识到,自己可以为占领者服务,去写大众可读的东西,去宣传什么;或者为抵抗者暗暗效力,去变成如同幻影一般的存在,去做出写作之外的行动…… ……勒普兰斯是蹩脚的写作者,却也是救人之人——救了许多文坛人物,帮他们潜逃出法国。 被救者,难免会去看到一眼勒普兰斯的作品。一看就倒了胃口,就厌恶起勒普兰斯了。那是何其不必要的轻慢和敌视,但却无法被抑制。 有一个夜晚,女小说家倾听了勒普兰斯的经验。她听得如此用情,终于得出了一道决绝的判断:男人们不会喜欢你。 女小说家建议说:你该消失,该秘密写作! 勒普兰斯没有听从女小说家的建议。 也许,在根源之中,勒普兰斯会是如此的人:愿意投身于文艺的世界,也想参与这个现实的世界。 两个世界,都无法全然接纳勒普兰斯先生。 但亨利·西蒙·勒普兰斯仍然愿意——或许也只能——在那些世界的边缘慢慢隐去…… 本集录音中所用的音乐来自Danny Elfman作曲的电影《The Unknown Known》的原声碟。

33分钟
47
5年前

8-天文学家(约翰·厄普代克)

新来去

《天文学家》(The Astronomer)是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的作品。最初出现在1961年的《纽约客》杂志上,后来被收录于标题为《鸽羽》的短篇小说集中。 我被故事的标题吸引,也被其第一个句子拽住。 ——故事的第一句话是:“我害怕他来拜访。” “他”,是“天文学家”,刚到四十岁,单身汉,在哥伦比亚大学做教授,早年生活在匈牙利。“他”的身上洋溢着充沛的活力,思维清晰,看待问题时总是非常客观、相当理性! 那位“我”,是一个给电视台写脚本的小职员,一度靠着哲学家和神学家的书来获得生活中的慰藉。 “我”和“天文学家”的性情好像很不一样。 “我”的宗教意识在“天文学家”跟前似乎不值一提。 “我”怕“天文学家”,怕自身的意识被其动摇,也怕别的…… 但,“畏惧感”发生了偏转…… 题图中的照片,是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夜景。 《天文学家》中会说到“新墨西哥州”。故事里的“天文学家”曾独自驾车开到那边。 在新墨西哥州的星空下,这位理智的“天文学家”感到了一种非理智的体验——畏惧。 而他的畏惧,反而安慰了“我”。 《天文学家》令我恍惚,故事中包裹着宗教意识。但如果搁置“宗教”,我想仍然可以从中读出一些奇妙的东西!在录音里,我会努力说出那些东西…… 本集使用的音乐是:《行星组曲》之《海王星:神秘之星》,由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33分钟
75
5年前

6-小径分岔的花园(博尔赫斯)

新来去

《小径分岔的花园》发表于1941年。那时候,四十岁出头的博尔赫斯在文本中设置了太多褶皱,引出了一些关乎“无限”的东西,并将许多人的命运收敛在有限的文本中。 《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篇精妙的短篇小说!也是一个十分紧迫的故事!博尔赫斯把哲思和玄想融入其中,构造了一个涉及到“谍报”的、惊悚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国人。此人在一战期间为德国人效力,在英国收集情报。某一天的某一刻,那人有了明晰的意识,知道自己的身份败露了,马上会被抓捕。但,他试图在完蛋之前做完最后的使命! 他是聪明人,想到了一种奇招。他用这种奇招,来传达信息。在此过程中,他遇到了奇妙的事件,由此想到了自己的先祖——一位中国的文人——并且想到了迷宫。 《小径分岔的花园》把惊险(谍报战)、玄秘(如迷宫的小说书)、对地理(东方世界)和时间的臆想和默念,纠缠起来。它甚至与“理论物理”里的“多重宇宙观”暗合。 这是一个可以做让人截取所需,予以发散性解释的故事,而这故事之中的线索本身,又是如此得明确和单一:不存在太多的缠绕、交叠和映射。我会在录音中转述故事。 本集用到的音乐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Mark Isham创作的电影The Conspirator的原声碟。中国风音乐来自Philip Glass。格拉斯先生的两段音乐配合了斯蒂芬·艾伯特教授的讲述……

48分钟
99+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