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说一个中国题材的短篇小说,这便想到了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
在夜晚打开录音机,对着空气梳理和解析这一名篇,定然是种挑战,有可能会把自己和听者都搞迷糊。
——那故事里的意念相当复杂:既有跳跃式的思辨,又有诗意化的叙事,并且含藏着一种不可穷究的、乌云一般的东西……更可恶的是,那乌云甚至跃出了虚构的领域,也跨过了时间的限制,竟罩到了当前的现实之上了……
我尝试了两个晚上,去玩味和述说这篇小说。其间感到了爱和怕。
第一晚,在虚耗中度过——我有了无力感,觉得难以招架和拆解卡夫卡的思维(虽然在阅读方面不存在障碍,但将其带入节目时,确实有一些麻烦);第二晚,搞得有点兴奋——我也许找到了一种方式,可以让本集节目成立起来!
请你听听看——看看到了那个时间点上,才会犯起迷糊。
本集节目将会持续53分钟。
在前10分钟里,我会大致说明这篇文章的背景;之后用16分钟,念这故事的后半部分(那是一个诗意的、叙述性的部分,和前半部分的形态略有不同,可以拆开独立看);读完之后,再调转回来,去往小说起点,去转述上半部分中的心思意念——那是曲折的、含混的、跳突式的部分……
卡夫卡让故事中的叙述者思考着一个不可能想清楚的问题:为什么长城要以分段的方式去建设?
这问题乍看上去有点呆?在文章里,它是非常关键的——关乎一个虚构的设置(卡夫卡杜撰了一种建设长城的方式),并且会引发很大的诘问:为什么中国人会团结起来?“皇帝”是否是虚构的存在?
在本次录音的后半个小时里,我会做出复杂的梳理——会尽量用口语化的方式进行。
我想,《中国长城建造时》会触动咱们这些中国人的心灵,甚至拨乱心思。
它是好玩的——有着虚构中的妙趣(带有一个“脑洞大开”的开端);也很具启发性,会让人思考到现实的、当前社会里的东西。
也许,你会随着卡夫卡的思维,而思考到以下这些:
……宏大工程的目的、官僚机构的心计、威权的运作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对领导的“先验式”的依赖、被架空的皇权和残酷的中枢、“空间”对“时间”的扭动、想象中的共同体……
也许你啥也想不到,只会感到很迷糊——就像小说里的许多中国人一样……
《中国长城建造时》写于1917年的春天。那年,是卡夫卡的而立之年。
当时,卡夫卡在保险公司上班,休息日会做健走之类的运动,挺健康的(至少身体上是如此),到了那年的秋季,他犯了肺病——在当时,那是不治之症。
在卡夫卡死后(1924年之后),《中国长城建造时》才被完整地发表出来。
卡夫卡生前嘱托友人,想在死后销毁一批作品,其中含有这篇《中国长城建造时》。
《中国长城建造时》的后半部分曾在1919年时登载在一份犹太人办的报纸上,当时题为《皇帝的敕令》。
本集中使用的音乐来自这张专辑:Terry Riley: The Cusp of Magic。
在念文章的那16分钟里,我好像掐准了一段音乐的走向,对此感到挺高兴。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