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声

Album
主播:
开拓开拓
出版方:
madmadmadman
订阅数:
1,116
集数:
4
最近更新:
1周前
播客简介...
在时代最佳观景台,用个体声音拼凑宏大叙事。 主播开拓是一名互联网大厂女工,日常在宇宙中心打工,有很多想聊的选题,关心就业、择偶、教育、买房等民生话题。 播客名是向罗大佑的作品致敬,希望拥有捕捉、洞察、记录时代的能力。
东方之声的创作者...
东方之声的节目...

对话满级山东人:北大状元辞职二环编制,逃离“鲁性”后悔了吗?

东方之声

本期嘉宾土豆妈,是我目之所及最满级的“鲁人”,短剧里“太奶”一般的传奇人物——农村出身的顶级做题家、山东市级高考状元、北大毕业获得二环编制和京户,做过调查记者,在互联网大厂、投行、美元私募基金也工作过,以一人之力托举全家。 她形容自己人生前25年“鲁性拉满”,但是并不快乐,也没有动力再去卷体制内“原教旨主义的鲁”,于是她离开编制,在市场化机构狂奔,学习一点点去除自己身上的“鲁性”。 同为山东妇女,我和土豆妈在不少鲁议题上达成共识,比如,“鲁”的根源是生存危机,“去鲁化”的最好办法是回到关系。所以我们都结婚了,不同的是,我是为了解决生存危机结婚,她则找了“鲁性”的反面,一位散漫但霸道的南方男士,带她活得“像个人”,直接斩断了她的“鲁忍之路”。 我们发现自己在职业、生活方式上都可以做到“去鲁化”,但“鲁性”最坚固的堡垒是家庭。一是背负着家族使命,为了给人生完蛋的父母争口气出人头地;二是在孩子的事情上难以退让,土豆妈会在深夜懊恼为个人自由葬送了孩子的西城学区,我在所有事情上都可以迁就丈夫 xiaozhang ,唯独耽误孩子上学是触碰底线。 Xiaozhang 曾评价我,“精神上扛起反鲁大旗,但肌肉记忆是鲁性典范”,我目前是一个心余力绌的状态,不过土豆妈已经决绝地逃离了,我希望不要距离她的背影太远:努力成为一个“含鲁量”较低的人,养育一个“完全不鲁”的小孩。 鲁地2000年前诞生了孔子,因此成为“东方耶路撒冷”,某种程度上说,“鲁性”是东亚性,也是国民性,你我皆“鲁人”,终生要在“鲁性”里挣扎。 时间线: 00:48 土豆妈履历的“鲁性”觉醒之路 * 高考状元上北大,人生目标是当公务员、相夫教子 * 满级做题家没有“隐秘家学”,最终还是卷不过“原教旨的体制鲁” 05:46 鲁性定义——一种“身边人类学” * 土豆妈眼中的“体制内的鲁”:实用主义,有能量,能办事 * 开拓眼中的“市场化的鲁”:砥砺奋进,求功名,能吃苦 * 鲁人吃苦是“能忍”,为明天活着,且能吃集体主义的苦;潮汕、温州人能吃烈度更强的苦,但相对个人主义,不吃别人的苦 * 鲁性根源是生存危机,历史上是黄河泛滥区 15:51 回溯求学之路 * 土豆妈:北大同学之间的起跑线差太多,有应激的恐惧,以求生方式社交 * 开拓:毕业进大厂几年后,有了手艺才稍微缓解生存焦虑 * 城市中产小孩才过青春片,农村小孩在过《高三》纪录片,难以代入青春题材电影,会变成山东阿姨,担心孩子不好好学习 29:39 鲁女与家庭:成为“太奶” * 读书的动力,来自父母给的羞耻感,一代要比一代强 * “太奶”要振兴家族,作为顶梁柱很操心,实际并不幸福 * “只要和父母在一起,我就又是一个山东女人了,反抗的是过去的自己” * “去鲁化”的内耗:放弃西城学区觉得对不住孩子,理性知道“儿孙自有儿孙福” 37:45 养育一个“完全不鲁”的小孩 * 孩子在北京可能考不上高中,但学习是土豆妈的舒适区,曾经低迷了就去学英语、考证考牌 * 开拓第一次去曲阜孔庙,像是西方人进教堂,灵魂回到老家,历史上的文脉在召唤自己,希望孩子读中文系应用语言学方向,而不是直接读美本学计算机 47:29 去除“鲁性”最有效方式:亲密关系 * 伴侣是“鲁性”的反面,不接受晚上8点后到家,帮助土豆妈与肌肉记忆做对抗 * “鲁性”是条没法回头的不归路,越往上卷越极致 * 告别鲁性之后,人生更从容开阔,也有经济上的不安全感,所以在努力挣钱 1:02:28 让自己快乐的能力,非常稀缺 * 富有家庭的小孩从小去迪士尼,快乐阈值被拉高,很多需要大量吃药 * 乔布斯牺牲了和女儿的关系,但有职业上的创造,重要的是不要视而不见、自欺欺人 制作:及格米 片头、片尾曲:《蜗牛》

70分钟
1k+
1周前

买房不如买茅台?听金融人算账,租房流浪也是幸福一生

东方之声

本期嘉宾是我的丈夫xiaozhang,他是一个金融二级狗,能随时口算各类资产的回报率。在他眼中,房子不是“居所”,而是一个PE倍数(Price-to-Earnings Ratio 市盈率)很差的资产,相比于买20倍PE的茅台股,50倍PE的房子很不划算,所以我们结婚至今没买房。 我很熟悉他这套资产配置角度的分析,“很多人没意识到这东西有多贵……”——他开始叭叭算账,计算持有一套1000万的房子究竟损失了什么;而我是一个非理性的消费者,曾在20多岁被这件事深深伤害,我以为又过了一些年,这事能翻篇了,没想到聊到最后还是伤心事,一度聊到录不下去。房子是本世纪最大的故事,它对普通人的情感意义与心理价值,难以用资产逻辑去简单描述。 我们聊了80后“买房踩红利”与90后“不买房躲跌价”的代际命运,城市化进程中“先进城者向后进城者收租”的财富再分配逻辑。如果有什么结论,可能是劝大家“解放思想”,解离“家和房子”的关系。 关于山东人要在北京买房的终极目标,xiaozhang 帮我建构了一个迥然不同的人生图景:余生一起合租20套房子,始终住在相对更好、更新的房子,最终死在一套价值千万的租房里,度过属于流动人口的幸福一生。 时间轴 01:31 一线城市30岁,身边同龄人买房的超过30%,结婚与未婚人群中均有分布 02:33 将房子视为资产,租售比1%-2%,回本需50-100年,与股票对比收益很差 05:00 租房也可获得幸福人生!1000万买房 vs 租2000万房源,剩余1000万买茅台(年分红 40 万)可覆盖房租,居住品质更高且资产增值更优 07:37 常见误区“租房就是花钱,买房不仅自住还是资产”是资产陷阱 12:28 房地产叙事变了,“结婚不买房”何时能成为共识 18:50 开拓暴论:一线城市房产只能继承,难以靠自我劳动所得 22:50 80后买房踩红利,90后不买房躲跌价,00后的红利是通缩降价? 25:09 开拓妈妈中年北漂的买房故事,住进新房子性情大变 29:38 “房子=家”不匹配大城市现状,需解放思想 36:49 在北京有一套2000万的房子,是山东人的终极人生目标 39:41 死在4000万的租房里,也是幸福一生 44:54 房地产轰轰烈烈的20年,是一场巨大的财富再分配 51:04 幸福流动人口的一生:永远不买房,再合租20套房子 剪辑:及格米 片头、片尾曲:许秋汉《长铗》 (《长铗》源于1995年北京对毕业留京学生征收“城市增容费”,作者援引《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的典故,为90级毕业生发声所作。)

55分钟
21k+
2周前

建筑到了颠覆时刻:从普林斯顿到瑞士,她为何要读二硕?

东方之声

一个人对自己的学科能有多大喜爱?本期嘉宾孟老师是我的高中同学,她从藤校毕业,在国内外顶尖建筑设计所工作多年后,决定重返校园,只为求一个建筑学的答案。 认识孟老师多年,她是我最敬佩的同龄人之一。她用自己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为所学专业浇灌上玫瑰色的混凝土。这一切的起点,是山东家长不允许孩子出国读文科专业——而建筑,是文理兼备的折中选项。 还好是建筑。建筑作为一个有产业场景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有人藉此通往商业地产、改造物理世界,孟老师则抓住了建筑里的政治、历史和艺术,最终回到了人身上。 我们也聊了中美教育对比。她在硕士申请时有耶鲁、MIT、普林斯顿的奖学金offer,因为普林最鼓励个性,她选了普林。辗转多个评价体系之后,她认为天赋的类型有很多种,找到自己最开心的模式,能认同自己就好。 P.S. 我用了很多年的网名“开拓”,就是大学低年级的某一天,孟老师改成了“孟奋进”,我看着好,跟着一起改了! 1:30 普林斯顿毕业、工作多年后,为什么要读二硕? 4:44 建筑到了颠覆时刻,脱离庇护所、商业产品,走向美和舒适的需求 6:04 为环保不开空调,是温带气候国家的暴政 11:28 建筑是个系统,建筑师最好也懂电气和机械 19:50 本科学建筑画图很快乐,硕士跨专业上课智识狂喜 21:37 决定不融入美国生活,随便了 25:17 耶鲁、MIT、普林斯顿,根据学校风格选了普林 27:07 普林本科生什么样?文采斐然、观点犀利,体育生去当rapper了 30:56 小孩上清北还是藤校?都不选,美国top20左右的公立大U最好 33:52 何时发现有建筑的天赋?对场地的判断是直觉性的 41:05 孟老师最爱的建筑之一:央视大裤衩。为什么? 43:51 喜欢建筑,本质是因为喜欢文科 49:04 山东高中认可的天赋,只是天赋的一种 54:49 人生终极目标:自由。一个地方待不了很久 制作:及格米 片头、片尾曲:罗大佑《将进酒》

58分钟
99+
1个月前

从国贸到中环,金融失业人员为何再聚香港

东方之声

Xiaozhang 是个农村长大的土狗男孩,他人生第一次吃生鱼片,是大三那年在香港交换,跟着其他北大同学去九龙吃日料自助。 命运轮转十几载,他又一次从北京来到了香港。他从事的美元基金行业,受地缘政治影响撤出中国,行业萎缩到近乎灰飞烟灭,他与国贸、陆家嘴的二级同行们一起南下,寻找香港还残存的一点工作机会。 香港是大陆经济的转接口,资本在香港与外界自由流动,大江大河从这里入海。政治上的国界,划在港澳台之外;而资本的国界,划在了罗湖和福田口岸。 我在 Xiaozhang 30多平的出租屋里,和他聊了聊为什么要来香港、香港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产业价值、中概公司的估值还会好起来吗。 我之前认为,他在香港的生活太“悬浮”,缺乏对本地社会的融入,聊完以后觉得,不讲粤语的自由来得珍贵,“悬浮”是我们这代人候鸟般的常态,生活在一个剧烈变动的社会,紧紧抓住一个职业或是手艺,比任何地方都更像家。 1:00 这档播客为什么取名《东方之声》 4:21 美元基金批量撤出,香港残留的机构吸引国贸、陆家嘴人南下 8:58 对比十多年前交换来香港,现在遭受的白眼少了 10:09 优才、高才政策,改变了人口结构 11:14 香港是一座“中介之城”,核心价值是大陆经济的转接口 15:15 从事非实体金融,羞耻大可不必 19:02 中概的低估值问题,短期内可解吗? 25:24 “东升西降”多大程度上是一个事实 33:09 研究中国企业的香港金融从业者,谁能看得最好? 35:11 在中环的生活:和同行天天见,会无聊吗? 42:12 香港人是流动的定义,粤文化不能代表香港,还有南亚、东南亚史 45:56 “悬浮”在香港:对周遭的线下没兴趣,也无妨 48:36 来香港的大陆同行,还回得去北京、上海吗? 51:11 如何培养一个香港小孩?多带回内地 55:01 香港没有符合互联网审美的工作,故事量级太小了 制作:及格米 片头片尾曲:罗大佑《东方之珠》

58分钟
2k+
1个月前
东方之声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