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土豆妈,是我目之所及最满级的“鲁人”,短剧里“太奶”一般的传奇人物——农村出身的顶级做题家、山东市级高考状元、北大毕业获得二环编制和京户,做过调查记者,在互联网大厂、投行、美元私募基金也工作过,以一人之力托举全家。
她形容自己人生前25年“鲁性拉满”,但是并不快乐,也没有动力再去卷体制内“原教旨主义的鲁”,于是她离开编制,在市场化机构狂奔,学习一点点去除自己身上的“鲁性”。
同为山东妇女,我和土豆妈在不少鲁议题上达成共识,比如,“鲁”的根源是生存危机,“去鲁化”的最好办法是回到关系。所以我们都结婚了,不同的是,我是为了解决生存危机结婚,她则找了“鲁性”的反面,一位散漫但霸道的南方男士,带她活得“像个人”,直接斩断了她的“鲁忍之路”。
我们发现自己在职业、生活方式上都可以做到“去鲁化”,但“鲁性”最坚固的堡垒是家庭。一是背负着家族使命,为了给人生完蛋的父母争口气出人头地;二是在孩子的事情上难以退让,土豆妈会在深夜懊恼为个人自由葬送了孩子的西城学区,我在所有事情上都可以迁就丈夫 xiaozhang ,唯独耽误孩子上学是触碰底线。
Xiaozhang 曾评价我,“精神上扛起反鲁大旗,但肌肉记忆是鲁性典范”,我目前是一个心余力绌的状态,不过土豆妈已经决绝地逃离了,我希望不要距离她的背影太远:努力成为一个“含鲁量”较低的人,养育一个“完全不鲁”的小孩。
鲁地2000年前诞生了孔子,因此成为“东方耶路撒冷”,某种程度上说,“鲁性”是东亚性,也是国民性,你我皆“鲁人”,终生要在“鲁性”里挣扎。
时间线:
00:48 土豆妈履历的“鲁性”觉醒之路
- 高考状元上北大,人生目标是当公务员、相夫教子
- 满级做题家没有“隐秘家学”,最终还是卷不过“原教旨的体制鲁”
05:46 鲁性定义——一种“身边人类学”
- 土豆妈眼中的“体制内的鲁”:实用主义,有能量,能办事
- 开拓眼中的“市场化的鲁”:砥砺奋进,求功名,能吃苦
- 鲁人吃苦是“能忍”,为明天活着,且能吃集体主义的苦;潮汕、温州人能吃烈度更强的苦,但相对个人主义,不吃别人的苦
- 鲁性根源是生存危机,历史上是黄河泛滥区
15:51 回溯求学之路
- 土豆妈:北大同学之间的起跑线差太多,有应激的恐惧,以求生方式社交
- 开拓:毕业进大厂几年后,有了手艺才稍微缓解生存焦虑
- 城市中产小孩才过青春片,农村小孩在过《高三》纪录片,难以代入青春题材电影,会变成山东阿姨,担心孩子不好好学习
29:39 鲁女与家庭:成为“太奶”
- 读书的动力,来自父母给的羞耻感,一代要比一代强
- “太奶”要振兴家族,作为顶梁柱很操心,实际并不幸福
- “只要和父母在一起,我就又是一个山东女人了,反抗的是过去的自己”
- “去鲁化”的内耗:放弃西城学区觉得对不住孩子,理性知道“儿孙自有儿孙福”
37:45 养育一个“完全不鲁”的小孩
- 孩子在北京可能考不上高中,但学习是土豆妈的舒适区,曾经低迷了就去学英语、考证考牌
- 开拓第一次去曲阜孔庙,像是西方人进教堂,灵魂回到老家,历史上的文脉在召唤自己,希望孩子读中文系应用语言学方向,而不是直接读美本学计算机
47:29 去除“鲁性”最有效方式:亲密关系
- 伴侣是“鲁性”的反面,不接受晚上8点后到家,帮助土豆妈与肌肉记忆做对抗
- “鲁性”是条没法回头的不归路,越往上卷越极致
- 告别鲁性之后,人生更从容开阔,也有经济上的不安全感,所以在努力挣钱
1:02:28 让自己快乐的能力,非常稀缺
- 富有家庭的小孩从小去迪士尼,快乐阈值被拉高,很多需要大量吃药
- 乔布斯牺牲了和女儿的关系,但有职业上的创造,重要的是不要视而不见、自欺欺人
制作:及格米
片头、片尾曲:《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