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Talk

Album
主播:
九研所
出版方:
文刀三吉
订阅数:
4,116
集数:
47
最近更新:
5天前
播客简介...
想到就说,说了再想…… 两位老师和学生们的日常想想与说说
Think&Talk的创作者...
Think&Talk的节目...

48.棉花娃娃,年轻人的赛博养娃

Think&Talk

吃饭前先拍下娃娃跟食物的合影、旅游时镜头对焦的是可爱娃娃、生日时还要和娃娃一起在餐厅切庆生蛋糕……然而这些备受年轻人宠溺的崽崽们可不是真正的小孩,而是萌感十足、触感柔软的棉花娃娃。从追星应援产物到二次元同人二创制品,再到无属性棉花玩偶,棉花娃娃凭借可爱软萌的外表、能够自由装扮的高可玩性,以及能够提供情感陪伴和治愈减压的情绪价值,俘获了大批年轻消费者的心。 本期纲要: 01:32 1、分类图鉴:有属性与无属性的养娃选择 04:04 2、认知碰撞:娃圈内外的两种养娃观 07:55 3、市场洞察:消费需求转变,从实用到悦己 09:52 4、深层逻辑:为什么年轻人爱上赛博养娃? 小结: 赛博养娃现象的未来,既取决于年轻群体需求的持续演变,也依赖于群体自身与行业的理性成长。无论如何,这一现象都为我们观察当代年轻人的情感世界、消费逻辑与生活方式提供了独特的窗口,也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在探索自我、追求快乐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只要坚守理性、尊重边界、拥抱包容,赛博养娃可以作为一种健康、积极的文化现象,为年轻人的生活增添更多温暖与色彩。 【参考资料】 【1】小红书:新营销研究所 【2】公众号文章:棉花娃娃,让00后“无痛当妈” 【3】抖音119.5亿次播放量!年轻人的社交硬通货竟是它 【4】你的孤独,我的利润——一堆“棉花”还是一群“娃娃” 【5】公众号文章:为快乐买单成主流!《2025Z世代双十一消费行为报告》发布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宋佳艺|吕怡洁 配图:网络

16分钟
49
5天前

32.上网冲浪,我被确诊为NPC

Think&Talk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一种“NPC”文学热潮。所谓NPC,即non-player character的缩写,意为非玩家角色,指那些在游戏中不受真人玩家操控的角色类型,它们有设置好的固定的任务和台词,由真人玩家触发而启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似乎经常要被迫开启对话,其间充斥着尴尬与离谱,对话完,便又回归到茫茫然不明就里的初始蒙昧状态。而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如上操作的瞬间,恰恰是最能令人们发出天问的时刻:“我到底是不是NPC?” 本期纲要: 01:08 1、什么是NPC文学? 02:19 2、NPC文学兴起的原因:普通人的自嘲 03:34 3、每日疑问:“我到底是不是NPC?” 03:51 ①一些发现自己被“确诊为NPC”的证据。 05:51 ②如何辨别身边的究竟是人还是NPC? 07:55 4、打破西西弗斯的神话:在重复中前行 13:00 5、顶级松弛感:以玩家心态游戏人生 13:02 ①敢于接受,回归真我 14:42 ②生活的游戏还在持续升级 小结: 或许,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拿出游戏心态,在这场名为“人生”的游戏里多刷经验值。每天游戏开始,当耳畔响起那句,“欢迎来到地球online,请选择你的武器”,便兴冲冲去战斗。毕竟NPC的世界里没有失败,只有经验值+1。亲爱的玩家,愿我们都能卸下重担,放肆生活,在只走一遭的世间找到自己的快乐。 【参考资料】 [1] 张修权.摆脱NPC成为主角[N].中国会计报,2024-07-12(016). [2] 赵金文.困顿与觉醒:现代青年精神生活的现实透视及引领理路——基于网络热词的话语嬗变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3(03):69-77. [3] 邢立龙.基于模因论的自嘲类网络热词传播机理研究[D].河北大学,2022. [4] 公众号:曾经被吐槽狗血的霸总文学,怎么被一个保姆逆转口碑了? [5] 公众号:月薪几万,才不会怀疑自己是NPC?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16分钟
99+
6天前

47.痛文化兴起,Z世代在“痛”里狂欢

Think&Talk

不知从何时起,市面上刮起了一阵「痛」风:从创意包挂、贴纸美甲,到 Miu Miu、Coach 等奢牌推出的痛包痛鞋……再到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洞门信徒与抽象包挂——年轻人正在用自己喜欢的饰品装饰一切。伤荷包的同时,却换来了满满的情绪价值,“痛”并快乐着。一边吃“谷”,一边“痛”,是当代二次元年轻人的普遍写照。近年以来,谷子经济爆火出圈,五亿“泛二次元”人群,托举起了千亿规模的谷子市场。谷子已经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补药。”一压力大就想买谷,用买谷维持心脏跳动。” 本期纲要: 01:18 1、 “万物皆可痛包”?回溯“痛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02:26 2、痛车、痛包、痛房又如何?我们要“痛”城! 03:43 3、 “痛文化”风行:多重因素碰撞下的化学反应 05:38 4、寻找“同担”:打造社交货币,建构文化“新部落” 06:13 5、社媒催化:从“圈地自萌”到“文化出圈” 07:29 6、品牌抓出“痛”风潮,出圈仅需“痛”一阵 小结: “痛”文化是数字时代年轻人情感表达的具象化载体,从“痛包”到“痛楼”的演变,展现了小众文化向大众生活渗透的创造力。正确看待和引导“痛文化”,或许可为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市场可支持优质IP与“痛”文化相结合,开发兼具艺术性与正能量的周边产品。让“痛”文化从单纯的情感宣泄,升级为具有社会价值的文化载体。 但需注意的是,任何文化的生长都需要边界。私人空间可以有充分的个性表达自由,而公共领域则需坚守底线。“痛包”“痛楼”等的装饰内容需符合公序良俗,避免低俗符号造成不良影响。户外装饰需遵守城市管理规范,不影响公共秩序与他人观感。 正确的看待和引导,可让“痛”文化在展示热爱的同时,成为连接亚文化与主流社会的纽带。让热爱不再“痛”于误解,让“痛”文化可以无痛生长。 【参考资料】 【1】公众号文章:年轻人为何为痛买单? 【2】公众号文章:上海RED LAND痛岛刷屏:年轻人在“痛”里狂欢 【3】公众号文章:从 “痛” 中窥见热爱:当万物皆可 “痛”,年轻人在表达什么? 【4】公众号文章:痛文化流行:Z世代在"痛"中寻找自我与联结 【5】公众号文章:年轻人潮流风向:“痛文化”必须拥有姓名 | COE@OMG热点追踪 【6】公众号文章:当“痛”演变成一个设计风格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宋佳艺|吕怡洁 配图:网络

8分钟
84
2周前

46.在生活的裂缝中打捞自己的形状

Think&Talk

我们时代的"生活裂缝"——绩效社会的"重力" 让我们不停奔跑,生怕被时代抛弃;虚无主义的"失重" 又让我们在停下来时无所适从,失去重心。两种力量将我们撕扯,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尴尬境地。 但或许,裂缝从来不只是深渊,它也可以是创造的起点。本文将与你一起探讨,我们如何在这片撕裂地带搭建"生活的支点",从而打捞并塑造属于自己的稳定形状。 本期纲要: 02:03 1、剖析裂缝的两极——我们为何无处安放自身 06:24 2、在裂缝中搭建木桩——稳定生活的多元支点 12:10 3、打捞自我的实践——构建你的努力与松弛叠加态 小结 打捞自己的形状,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结果,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创造过程。 它要求我们既投入地生活,又保持一定的反思距离;既参与社会游戏,又不忘培育自己的"自留地"。这个过程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形状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许你的支点是阳台上的几盆植物,是每周一次与朋友的深度交谈,是学习一门毫无用处的古老语言,或者是坚持记录天空中云彩的变化。生活的艺术,不在于消除裂缝,而在于学会在裂缝中搭建支点,在摇摆中寻找节奏,在不确定中雕刻确定。现在,是时候开始你的打捞工程了。不必等待一个完美的方案,从识别第一个微小的支点开始,在实践的缝隙中,亲手打捞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形状。 【参考资料】 【1】韩炳哲. (2010). 《倦怠社会》. 中信出版社. 【2】王计兵.(2022). 《赶时间的人》.台海出版社 【3】小红书:C罗的自律多可怕?让好友笑着来哭着走 【4】小红书:请说不 【5】小红书: “如果不是从政,他将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宋佳艺|吕怡洁 配图:网络

17分钟
57
2周前
Think&Talk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