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棉花娃娃,年轻人的赛博养娃

Think&Talk

吃饭前先拍下娃娃跟食物的合影、旅游时镜头对焦的是可爱娃娃、生日时还要和娃娃一起在餐厅切庆生蛋糕……然而这些备受年轻人宠溺的崽崽们可不是真正的小孩,而是萌感十足、触感柔软的棉花娃娃。从追星应援产物到二次元同人二创制品,再到无属性棉花玩偶,棉花娃娃凭借可爱软萌的外表、能够自由装扮的高可玩性,以及能够提供情感陪伴和治愈减压的情绪价值,俘获了大批年轻消费者的心。 本期纲要: 01:32 1、分类图鉴:有属性与无属性的养娃选择 04:04 2、认知碰撞:娃圈内外的两种养娃观 07:55 3、市场洞察:消费需求转变,从实用到悦己 09:52 4、深层逻辑:为什么年轻人爱上赛博养娃? 小结: 赛博养娃现象的未来,既取决于年轻群体需求的持续演变,也依赖于群体自身与行业的理性成长。无论如何,这一现象都为我们观察当代年轻人的情感世界、消费逻辑与生活方式提供了独特的窗口,也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在探索自我、追求快乐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只要坚守理性、尊重边界、拥抱包容,赛博养娃可以作为一种健康、积极的文化现象,为年轻人的生活增添更多温暖与色彩。 【参考资料】 【1】小红书:新营销研究所 【2】公众号文章:棉花娃娃,让00后“无痛当妈” 【3】抖音119.5亿次播放量!年轻人的社交硬通货竟是它 【4】你的孤独,我的利润——一堆“棉花”还是一群“娃娃” 【5】公众号文章:为快乐买单成主流!《2025Z世代双十一消费行为报告》发布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宋佳艺|吕怡洁 配图:网络

16分钟
49
5天前

32.上网冲浪,我被确诊为NPC

Think&Talk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一种“NPC”文学热潮。所谓NPC,即non-player character的缩写,意为非玩家角色,指那些在游戏中不受真人玩家操控的角色类型,它们有设置好的固定的任务和台词,由真人玩家触发而启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似乎经常要被迫开启对话,其间充斥着尴尬与离谱,对话完,便又回归到茫茫然不明就里的初始蒙昧状态。而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如上操作的瞬间,恰恰是最能令人们发出天问的时刻:“我到底是不是NPC?” 本期纲要: 01:08 1、什么是NPC文学? 02:19 2、NPC文学兴起的原因:普通人的自嘲 03:34 3、每日疑问:“我到底是不是NPC?” 03:51 ①一些发现自己被“确诊为NPC”的证据。 05:51 ②如何辨别身边的究竟是人还是NPC? 07:55 4、打破西西弗斯的神话:在重复中前行 13:00 5、顶级松弛感:以玩家心态游戏人生 13:02 ①敢于接受,回归真我 14:42 ②生活的游戏还在持续升级 小结: 或许,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拿出游戏心态,在这场名为“人生”的游戏里多刷经验值。每天游戏开始,当耳畔响起那句,“欢迎来到地球online,请选择你的武器”,便兴冲冲去战斗。毕竟NPC的世界里没有失败,只有经验值+1。亲爱的玩家,愿我们都能卸下重担,放肆生活,在只走一遭的世间找到自己的快乐。 【参考资料】 [1] 张修权.摆脱NPC成为主角[N].中国会计报,2024-07-12(016). [2] 赵金文.困顿与觉醒:现代青年精神生活的现实透视及引领理路——基于网络热词的话语嬗变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3(03):69-77. [3] 邢立龙.基于模因论的自嘲类网络热词传播机理研究[D].河北大学,2022. [4] 公众号:曾经被吐槽狗血的霸总文学,怎么被一个保姆逆转口碑了? [5] 公众号:月薪几万,才不会怀疑自己是NPC?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16分钟
99+
6天前

47.痛文化兴起,Z世代在“痛”里狂欢

Think&Talk

不知从何时起,市面上刮起了一阵「痛」风:从创意包挂、贴纸美甲,到 Miu Miu、Coach 等奢牌推出的痛包痛鞋……再到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洞门信徒与抽象包挂——年轻人正在用自己喜欢的饰品装饰一切。伤荷包的同时,却换来了满满的情绪价值,“痛”并快乐着。一边吃“谷”,一边“痛”,是当代二次元年轻人的普遍写照。近年以来,谷子经济爆火出圈,五亿“泛二次元”人群,托举起了千亿规模的谷子市场。谷子已经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补药。”一压力大就想买谷,用买谷维持心脏跳动。” 本期纲要: 01:18 1、 “万物皆可痛包”?回溯“痛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02:26 2、痛车、痛包、痛房又如何?我们要“痛”城! 03:43 3、 “痛文化”风行:多重因素碰撞下的化学反应 05:38 4、寻找“同担”:打造社交货币,建构文化“新部落” 06:13 5、社媒催化:从“圈地自萌”到“文化出圈” 07:29 6、品牌抓出“痛”风潮,出圈仅需“痛”一阵 小结: “痛”文化是数字时代年轻人情感表达的具象化载体,从“痛包”到“痛楼”的演变,展现了小众文化向大众生活渗透的创造力。正确看待和引导“痛文化”,或许可为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市场可支持优质IP与“痛”文化相结合,开发兼具艺术性与正能量的周边产品。让“痛”文化从单纯的情感宣泄,升级为具有社会价值的文化载体。 但需注意的是,任何文化的生长都需要边界。私人空间可以有充分的个性表达自由,而公共领域则需坚守底线。“痛包”“痛楼”等的装饰内容需符合公序良俗,避免低俗符号造成不良影响。户外装饰需遵守城市管理规范,不影响公共秩序与他人观感。 正确的看待和引导,可让“痛”文化在展示热爱的同时,成为连接亚文化与主流社会的纽带。让热爱不再“痛”于误解,让“痛”文化可以无痛生长。 【参考资料】 【1】公众号文章:年轻人为何为痛买单? 【2】公众号文章:上海RED LAND痛岛刷屏:年轻人在“痛”里狂欢 【3】公众号文章:从 “痛” 中窥见热爱:当万物皆可 “痛”,年轻人在表达什么? 【4】公众号文章:痛文化流行:Z世代在"痛"中寻找自我与联结 【5】公众号文章:年轻人潮流风向:“痛文化”必须拥有姓名 | COE@OMG热点追踪 【6】公众号文章:当“痛”演变成一个设计风格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宋佳艺|吕怡洁 配图:网络

8分钟
84
2周前

46.在生活的裂缝中打捞自己的形状

Think&Talk

我们时代的"生活裂缝"——绩效社会的"重力" 让我们不停奔跑,生怕被时代抛弃;虚无主义的"失重" 又让我们在停下来时无所适从,失去重心。两种力量将我们撕扯,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尴尬境地。 但或许,裂缝从来不只是深渊,它也可以是创造的起点。本文将与你一起探讨,我们如何在这片撕裂地带搭建"生活的支点",从而打捞并塑造属于自己的稳定形状。 本期纲要: 02:03 1、剖析裂缝的两极——我们为何无处安放自身 06:24 2、在裂缝中搭建木桩——稳定生活的多元支点 12:10 3、打捞自我的实践——构建你的努力与松弛叠加态 小结 打捞自己的形状,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结果,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创造过程。 它要求我们既投入地生活,又保持一定的反思距离;既参与社会游戏,又不忘培育自己的"自留地"。这个过程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形状都是独一无二的。也许你的支点是阳台上的几盆植物,是每周一次与朋友的深度交谈,是学习一门毫无用处的古老语言,或者是坚持记录天空中云彩的变化。生活的艺术,不在于消除裂缝,而在于学会在裂缝中搭建支点,在摇摆中寻找节奏,在不确定中雕刻确定。现在,是时候开始你的打捞工程了。不必等待一个完美的方案,从识别第一个微小的支点开始,在实践的缝隙中,亲手打捞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形状。 【参考资料】 【1】韩炳哲. (2010). 《倦怠社会》. 中信出版社. 【2】王计兵.(2022). 《赶时间的人》.台海出版社 【3】小红书:C罗的自律多可怕?让好友笑着来哭着走 【4】小红书:请说不 【5】小红书: “如果不是从政,他将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宋佳艺|吕怡洁 配图:网络

17分钟
57
2周前

44.抽象点,怎么了?

Think&Talk

抽象文化是一种强调“感知”而非“解读”的文化语言,强调“引发思考”而非“提供答案”。近年来,“玩抽象”作为一种源自网络直播间的亚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荒诞、无厘头表现形迅速流行,并在各大社交平台中广泛传播。有社交媒体根据平台数据,将“抽象”列为2024年度热词,一些媒体也将“搞抽象”评为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 本期纲要: 01:20 1、抽象文化的发展历程 03:582、青年“玩抽象”的具体表征 08:25 3、青年“玩抽象”的价值归序 小结: “玩抽象”以其特有的幽默感和反叛精神,在当代青年群体中深受欢迎。剖析“玩抽象”背后的行为动机,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心理。情感共鸣和群体归属感的驱动、加速社会与不确定的社会环境影响、深度媒介化时代的青年自我意识与文化需求觉醒,共同构成了“玩抽象”现象的生成逻辑。对于这一现象,我们既要给予尊重和理解,也要引起足够的关注。通过动态研判青年的思想和行为倾向、纾解其成长和发展压力、关切其价值和情感需求,才能实现“玩抽象”现象的价值归序,使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 【1】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题组.青年群体“玩抽象”现象的多维透视与审思[C].国家治理.2025.03.15. 【2】封振露.青年亚文化视角下抽象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的扩容与转变【G】.新声代.202501.25. 【3】赵丽君.青年群体“玩抽象”热潮:情感表达、集体互动与身份构建【G】.科技传播.2024.12.10.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13分钟
99+
5个月前

43.吃瓜就要用PDF才爽啊!

Think&Talk

每一篇PDF都是一份没有成本的大字报,大众的吃瓜欲会让它被疯狂传播。 观看PDF的大部分人都没有理性的判断,即便这篇PDF是拙劣的谎话,也会有人相信。还会有人带着狂热的情绪去审判和制裁其中的“坏人”。每一份PDF都带着个人主观倾向,必然存在着对事实的扭曲,而那些扭曲无论如何澄清,都无法挽回对另一个人造成的伤害。一个不存在的人都会因她从未做过的事遭到羞辱,更何况真实存在的人呢? 本期纲要: 01:35 1、PDF成为“吃瓜”主流载体的原因 04:58 2、PDF小作文背后的传播逻辑 08:06 3、从传播心理学理论看PDF现象 12:10 4、理性反思:狂欢背后的伦理困境 小结: 未来,我们需要构建理性吃瓜的环境。公众应提升媒介素养,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不盲目传播未经证实的信主动通过多方渠道核实信息来源;社交媒体平台要承担主体责任,加强信息监管与审核,建立完善的谣言辟谣机制;相关部门应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故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在享受信息传播乐趣的同时,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与稳定,让信息传播回归理性和客观。 【参考资料】 [1]小红书:多涂风油精|如果完全编造一篇假的PDF呢?(满分激光枪) [2]小红书:小梵梵|吃|PDF小作文背后的传播逻辑 [3]百度百科:议程设置理论https://baike.baidu.com/item/ [4]小红书:伊丽莎不白|无用的知识又增加了之沉默的螺旋 [5]小红书:臭美妞|给大家一些吃瓜专用图 [6]小红书:旺财苟哥|东方集团暴雷,投资者可能血本无归 [7]小红书:坏猫阅读|你被剥夺了对自己的注意力 [8]小红书:MountainMoon|用理性思维重塑人生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16分钟
99+
5个月前

42.遇事不决,先问玄学

Think&Talk

“今天吃什么?”——现代社畜日常最大的难题。 “等等,我抽张塔罗牌看看到底选麦当劳还是麻辣烫。” 你以为她是在开玩笑,但其实她已经认真翻开了塔罗牌 毕竟,遇事不决,先问玄学 本期纲要: 01:19 1、玄学为何流行?从“控制感”说起 02:56 2、玄学为何成为“精神创可贴”? 02:57 ①解释权争夺战 05:07 ②选择困难症的解药 06:26 3、玄学的数字化重生 06:27 ①电子木鱼 07:45 ②AI占卜 08:32 4、玄学的真相:在“信”与“不信”之间的模糊地带 08:53 ①玄学不是知识系统,而是情感机制 10:00 ②玄学让人“相信自己”,而不是“依赖系统” 11:00 ③数字时代的“伪信仰”与“新信仰” 11:57 5、如何正确看待玄学? 12:20 ①把玄学当作“语言工具”,而非“终极答案” 13:17 ②保持批判性思维,但不必全盘否定 14:12 ③玄学之外,更需要“行动的勇气” 小结: 更理性的玄学使用者,会在玄学的指引中找到“行动的理由”,而不是“逃避的借口”,真正关键的仍然是你是否愿意面对变化、接受挑战、承担结果。 而这,也许才是玄学在今天最值得保留的一面:它不是告诉你答案,而是为你点一盏灯,在你无法前行的时刻,给予你一点微弱却温暖的光,然后继续由你自己,走向未知的明天。 【参考资料】 [1] 张瑞.青年群体“求神”与“算命”行为的实践逻辑与理性纾解[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4,16(05):28-35+96-97. [2] 杜婉仪.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网络占卜迷群的“情感按摩”观照[D].华中科技大学,2021. [3] 公众号:这年头,还有不相信玄学的年轻人吗? [4] 公众号:为什么年轻人热衷于“玄学”?这个心理学答案真没想到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15分钟
99+
6个月前

41.家庭群聊的数字囚笼

Think&Talk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断亲潮”成为一种显著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或被动与原生家庭疏远,传统的家庭联系模式正在被重塑。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本意是拉近亲情距离,但在现实中却呈现出异化趋势。本文以家庭微信群聊为切入点,探讨其如何演变为“算法化亲情监狱”,使年轻一代在数字监控与道德绑架中逐渐产生抗拒、疏离乃至断绝联系的倾向。 本期纲要: 00:49 1、断亲潮:年轻一代与原生家庭的疏离 ①主动断亲 vs 被动断亲 ②代际矛盾、价值观差异 ③权威式亲情的崩塌 13:44 2、家庭群聊中的典型数字囚笼现象 ①微信家庭群的基本特性 ②情感压迫:被动接收、不能自由回应 ③生活审判:无处不在的比较与询问 ④数字逃亡:沉默、潜水、退群 20:30 3、数字亲情囚笼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①亲情观念的变异:亲情去仪式化、去责任化 ②家庭关系的选择性维系:“不是断绝,是重构”,亲情作为选择性社交 ③代际沟通模式的重塑:需要从控制式亲情走向尊重式亲情 小结: 未来家庭沟通模式亟需数字化转型与心理转型的双重改革。以尊重、理解、包容为基础的亲情连接方式,才可能打破亲情囚笼,真正实现代际之间的情感流动与共生。同时,数字媒介设计也应更多考虑个体隐私权与情感需求,减少技术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塑造。 【参考资料】 [1] 李江敏,王青,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验价值体系、测量与检验[J].旅游学刊,2020(11):78-89. [2] 王炳成,孙玉馨.社交电商商业模式抗拒的形成路径与机理——基于扎根理论与fsQCA的混合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5,46(1):171-184. [3] 张振华,陈龙.新媒体视野下桂林豆腐乳电商营销模式创新[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3,44(11):I0007-I0008. [4] 钟涛.社交电商交互性、顾客契合与价值共创[J].商业经济研究,2023(22):88-91. [5] 陈莉.网络营销背景下直播带货的兴起对社交电商营销策略的影响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5(4):72-74.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25分钟
99+
6个月前

40.一起床就累,谁懂?

Think&Talk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瞬间?迷茫:即使每天什么都没做,但仍感觉很累,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焦虑:厌倦一眼到头的日子,明明很想摆烂放松,却又怕落后别人太多,只能咬牙跟上;逃避:害怕努力却得不到好的结果,更怕辜负他人的厚望,而不敢面对;压抑:明明累到不想说话,还要在应酬和上级面前调动200%的热情,把“疲惫”咽进肚子,用"超人"标签裹住真实的自己…… 本期纲要: 01:06 1、“低能量”的本质 01:08 ①身体“内存不足”的警告 03:32 ②生命力无处宣泄的表征 06:13 2、自我能量补给“充电”与“放电” 06:15 ①接受更多的光照 07:24 ②养成随时锻炼的习惯 08:36 ③做一件小但快乐的事 09:43 ④把能量留给自己 11:25 3、现实中的能量补给站 11:27 ①运用视觉疗愈 12:37 ②成为日常仪式 13:32 ③建立情感连接 14:26 4、不必强求成为“高能量”的人 小结: 在日常的荒芜里,请记得将情绪拾起。每一份情绪,都是自我的真实映照。给自己一些时间休息,做一些能感到舒适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影、散步等。记住,任何状态的你都是最好的自己。在设计和品牌的世界里,多样性和包容性是被推崇的,生活也是如此。所以,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成为一个“低能量”的人。 【参考资料】 [1]小红书:我发现低能量的本质是生命力无处宣泄 [2]微信公众号:吉利根:真正拖垮你的,是低能量体质 [3]微信公众号:低能量,我的身体就像只剩半格电的手机 [4]小红书:情绪疗愈|运动与疗愈的新消费场景构建方法 [5]微信公众号:如何走出低能量状态? [6]微信公众号:“饿了吃饭、睡前洗澡”都成难事:一个高学历低能量女生的崩盘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15分钟
99+
7个月前

38.电子孤儿:我在网络世界寻找爱

Think&Talk

从去年一段时间网路上“电子父母”这个赛道特别的火,我最开始还不明白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是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年轻人会用虚拟网络代替现实世界中的父母,填补了爱的缺失。 本期纲要: 01:07 1、“电子父母”:虚拟世界里的温暖港湾 03:18 2、为什么年轻人会热衷于找寻电子的情感代餐 06:35 3、回归现实,真实的需求 08:00 ①不轻易指责,允许一切发生 09:57 ②不说教,给足孩子正向的反馈 11:54 ③不过度干预,陪伴孩子进入自我探索的空间。 14:00 4、情绪导向经济下的情感需求 16:32 5、理性看待虚拟情感,拥抱现实生活 小结: “电子父母”、”电子养娃”等都是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它们见证了人们在情感需求上的探索和创新。在享受它们带来的便利和快乐的同时,我们要保持理性和清醒,让虚拟情感成为我们生活的助力,而非阻碍。让我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用爱去编织属于自己的情感纽带。 【参考资料】 [1]微信公众号:赛博代餐:单亲女儿粉上“电子爹” [2]微信公众号:“电子爸妈”:当代年轻人的新型情感寄托 [3]4.小红书:年轻人为何热衷找“电子爸妈” [4]5.小红书:为什么“教挑菜”视频比亲妈更治愈?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19分钟
99+
7个月前

37.万物皆可联名

Think&Talk

品牌联名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商业合作,它既是品牌借势电影热度提升知名度的营销手段,也是通过创意碰撞吸引年轻消费者的文化桥梁。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正在重塑消费市场的格局。如今,我们正身处个“万物皆可联名”的时代,品牌联名如同一场盛大的狂欢,席卷了从时尚到餐饮、从美妆到游戏的各个行业。跨界合作的案例层出不穷,一次次刷新着我们对品牌创新的认知,也重新定义了消费体验的边界。 本期纲要: 02:121、联名的多元宇宙 02:26 ①品牌 + 品牌:跨界融合的惊喜碰撞 04:54 ②品牌+IP:情怀与创意的完美邂逅 09:01 ③品牌+名人:流量与实力的强强联合 11:28 2、联名背后的商业密码 11:38①营销新引擎:制造话题与热度 12:40 ②重塑品牌力:年轻化与多元化 14:18 ③消费新动力:满足个性与情感需求 15:40 3、联名之路的挑战与应对 15:50 ①联名“翻车”启示录 18:16 ②如何走好联名之路 小结: 真诚营销,回归消费者的需求初心,是品牌联名的核心价值所在。品牌应坚决避免过度营销和虚假宣传,切实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并讲述联名背后的故事,传递品牌的核心价值。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线下互动活动,邀请消费者深度参与产品的设计、体验与分享。比如,在线上征集创意文案,让消费者发挥自己的创意,为联名产品赋予独特的内涵;在线下举办文化展览、手工工坊等活动,让消费者亲身感受品牌文化与产品魅力。通过这些方式,让消费者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购买者,而是成为联名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增强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情感纽带,使联名产品承载更多的回忆与温度,真正实现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奔赴。 【参考资料】 [1]易佳颖,刘禹希,林昱彤.“我”为联名狂[N].21世纪经济报 道,2024-05-22(003).DOI:10.28723/n.cnki.nsjbd.2024.001875. [2]微信公众号:太疯狂了!三大茶咖品牌同时联名《哪吒2》! [3]微信公众号:近30+品牌联名大起底,跨界营销怎么“玩”? [4]微信公众号:2024年,品牌联名如何打破常规? [5]微信公众号:品牌联名联的到底是什么? 策划:九研所社会观察与设计策略工作室 OF ZSTU 审核:刀姐 编辑:壹月|小虎 配图:网络

20分钟
99+
8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