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气和风骨是变革社会不可缺少的两个条件。 元朝末有所有反叛军的社会环境均达到了上述的条件,但是其中具有规模的需要依着天下粮草,这其中就有这么几只队伍: 浙江的方国珍(vs孛罗帖木儿),他像是王下七武海一样的角色,打着元朝的旗号 干着海盗的事情,打败了孛罗帖木儿 攻入了元的海运基地江苏刘家港,太仓尽归方国珍; 江苏的张士诚(vs脱脱),他占有了江南的金库+粮仓+淮盐贸易,张士诚的个人魅力还不错,受梁山泊文化的影响,也是位有侠气的领导者,同脱脱开战,是叛军中最早称王的。 还有一只是,江南的红巾军—以白莲教为基础,其领袖是韩山童和刘福通, 这便是后来朱元璋发家的队伍; 在管理学里,能形成组织力的工具,一个是利益绑定,一个是精神信仰;而后者显然更稳定和持续。在讲以白莲教为基础的红巾军时,我们来介绍一下当时社会关于弥勒信仰的社会背景,白莲教是以弥勒信仰为社会基础演变而来的地方化组织: 弥勒是“慈悲之人”的意思,体现了那时社会民众在苦难中的美好盼望,以及对于现实佛的失望。弥勒信仰认为未来必有干净的乐土出现。但这种思想实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面对现实的骨感和未来的丰盈,乌合之众很容易对现实进行无休止的破坏。当时持弥勒信仰的人,就这样不经意间形成了一种组织力,他们集体诵经,心生喜悦(心理学上称这种喜悦是高压下放纵自我的即时快感,旧社会时期女性在这种机会时往往更会为感动和喜悦)。北宋仁宗时期的名臣文彦博就镇压过弥勒教。 从南宋到元代,这不到百年间,以此净土信仰为基础的民间宗教有白莲教、白云宗。他们对于禅与净土的理解在底层价值上是一致的,又加入了弥勒盼望的思想,甚至还引入了摩尼教的元素(明教),白莲教将天主教、拜火教、佛教各类杂糅,覆盖了苦难民众的各类客群。它的性质决定了,最终会走向政教一体的组织,这也决定了它最终的失败。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政治从不相信宗教主义的鬼话连篇。 红巾军的组织愿景就是以上 盼望+信念。所以对于清末 洪秀全说自己是圣弟,我相信他是明白其中的缘由的。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南迁;隋炀帝的大运河;唐宋科举的江南学子;明朝的双都策略;清朝乾隆的六巡江南; 均是要保证这条生命线的安全。我们来看看元朝是如何失守这条生命线的。
日本趁着元-明切换的权利真空期,庄园主们依靠中国的造船技术改造了原本落后的船只,为即将到来的大航海时代填补了技术空白。为什么会发生这一系列的现象呢? 我们知道,在过去,南船北马是古代中国的贸易特色。南宋时期南北方港口往来的船只 五彩斑斓的非常有特色好识别,这其实是福建生产的船只。因他们从南方到北方最远的港口是山东,所以也被称为山东船,后来清朝由于这两地的传统,分别组建了南北水师部门。 话说回来,船只的主要材料是杉sha木和松木,而福建的杉sha木因耐咸水耐腐蚀而出名。北方的木材不耐咸不耐腐。当时造船的水平和质量是 福建船 优于 广东船 优于 浙江船。而日本的造船技术,远远落后于南宋,日本船只较小,船底平,很难破浪,风帆也是悬于桅杆,动力小不适合远行。《筹海图编》中论述了大量的日本船只与中国船只的区别。 福建的造船术流向日本其实是一件谋利的商业现象,并非现代商业竞争护城河的比拼。福建的商人低价购买了日本船只,在福建船厂改造后,又高价的卖给日本。就这样,日本最早体会到了来自大国技术福利的恩惠。借此机会,我们来简单的聊一下福建的历史。
日本平安朝794-1192,是日本贵族的全盛时期,天皇势微。期间,南宋商人更是越过日本官方政府直接进入庄园主的港口内与庄园主贸易——那现在的话说就是走S,从另一个角度也能解释为相对以前更为开放,因为日本民间被压抑太久了,此时积极向外寻求增量的发展,也使得庄园贸易更兴盛,这也促进了庄园主和其所拥有的武士阶级的兴起,社会阶层差距拉大。但是越是庄园经济,越容易形成寡头,倒吸社会活力。罗振宇老师在文明节目里的一个词形容这种现象就特别好,叫本地生活。庄园经济,其实就是一种劳动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锁死的内部循环。那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民间宁愿走S,也不愿合法合规呢?这背后一定有着一种xxx因素。那就是南宋对白银的需求。
相比明朝,元朝的皇权对社会其实没有什么过分压制的,元朝人口高峰时期,达到9000万。这已是接近北宋巅峰了。元朝官僚体质运作其实依靠商人和包税人,并不是儒家官僚,这时候儒家官僚存在感低,所以儒家官僚不爽。 元朝统一快猛狠,内部军事惯性太强,导致制度汉化不彻底,皇帝独自决断程度过高,反而冲垮了儒家礼制。奇怪的是皇帝独自决断这一趋势没有随着元灭亡,反倒是在明朝得到加强了。历史的小局部也是一部讽刺文学。元朝使得知识精英群体开始无意识,明朝几次的内乱强化了帝权,这就造成了最大的组织内耗,那就是独自C*和传统君臣伦理的价值观斗争。一个个的监督部门,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建立。是明朝皇帝用来肢解儒家官僚天下观的。儒家官僚安心的成为了职业经理人,直到明末时期,双方彻彻底底迷茫了,这天下是谁的天下?这天下观又是谁的天下观?中国千年来儒家文化社会,受到了重创。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华夏民族气节里承担了重重的压力,后金入关后,对文化的熔炉改造,社会精英群体沦陷。 为什么明朝多名臣?因为从宋朝范仲淹“先优后乐”、以及他的学生张载的横渠四句,儒家在被佛道理论融合的衰微之际,终于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更有普世价值存在感——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
1. 钱慌:蒙古在促进全球贸易的同时,欧亚大陆的金币量迅速增加而中国银-金差价越来越大,白银大量的流入了阿拉伯世界,导致了元朝的 “银慌、铜慌”。,紧接着通货紧缩,经济萧条,为缓解贵金属留出,元朝一方面出于国家安全严禁私人海运,另一方面开始发行纸币,缓解流通性。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层面的保护外贸,那会还没有汇率的概念,但实质是在保护汇率市场。海上战略的重要意义开始显现。 2. 气候变化的恐慌:13世纪末的小冰期开始 气温骤降 旱灾洪涝严重。龙卷风等气候异象频繁,蒙古军队受自然影像被迫迁徙。淮北地区受气候干旱的影响更是生活艰难。丰水期黄河发大水,也加剧了经济问题。黄河发大水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改造生态的原因。 3. 瘟疫的恐慌:气候变迁往往伴随着瘟疫。1346-1353蒙古草原的黑死病肆虐欧亚非大陆。恐慌情绪叠加蔓延,也为元末“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的起义做了铺垫。
离骚写于公元前 313年。这个时间点太重要了,关系到战国进入大吞并时期。这个时候战国七雄里,齐国、楚国、秦国实力最为雄厚,都是有能力完成霸业的。齐楚两国虽实力更强,但内内部制衡导致后劲不足,不如秦国崛起势头强烈,齐国楚国有意削弱秦国。于是公元前313年,楚怀王准备联合齐国攻打秦国。秦国派出了外交使者张仪入楚,许诺以600里土地换取楚与齐断交。面对这种唾手可得不费力的利益,楚怀王果断与齐国断交,但最后却只得到秦60里土地。史书里记载是他轻信张仪才会上当受骗。 但要回到真实的历史里,却没有这么简单,这是楚怀王权衡利弊之后的决定。当时,楚怀王对土地是极度迫切的,楚国的优质土地大多在屈景昭三家贵族之手(屈原就来自屈家。楚国要想打仗,兵源还有补给都要依靠这三家,并且即便连同齐国打赢了,战利品先会归于这些贵族的,楚怀王自己依旧的得不到土地和人口的,这反而会让屈景昭三家做的更大,楚怀王也怕内补迭代啊。春秋就发生过曲沃代翼 田氏代齐的事件。张仪的600里只是给楚怀王的一个台阶,楚怀王心里当然也是心知肚明的,他需要这个台阶让朝臣放弃与齐国的联盟。楚不动一兵一卒,就有60里土地和人口归于楚王自己的封地,还不用担心齐国和自己内部贵族做大。用博弈论分析,楚怀王此时利益最大化。 我们来做个假设,楚国如果真的遵从了屈原联齐抗秦的决策,就真能延续霸业或者维持现状吗?答案是未必,楚国地理纵深太长,既有中原地区,又涵盖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除郢都所在的江陵和南阳盆地的襄阳之外,无险可守。早晚要面对齐国的西进,韩魏的南下收复失土。地缘压力,叠加楚国内部贵族势力的拉扯,就更容易发生类似三家分晋的情况。
华严经 是在公元150-200年间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东汉的,那时的经书里就有关于科学规则的记载:“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得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得证”。所以一开始,就已经告诉世人智慧的真相在于对个人观念的不执着。我们个人的观念受文化和经历的影响,容易自我感动自我加强。所以智慧书里会教导我们“空相”,但如何做到警醒自己要放空,对于几百年前的人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他们才会可成碑文,一遍一遍的提醒自己和后人。其实这也是现代科研精神的指引,对于个体过去经验的放空。同样,刻着的箴言还有《金钢筋》的内容:“凡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恶道,不能见如来(智慧)”;“凡有所相皆为虚妄,如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刷到这篇的宝子,你的灵魂正在召唤一场觉醒仪式,今天教你用古老的"发愿法则",把未来5年的理想人生压缩成3D快递📦 🌙发愿和许愿的区别:许愿是向外界乞求一颗糖,发愿是向宇宙宣告"我本自具足";前者跪着说"求求了",后者站着说"我值得"。 🔮科学验证的神奇力量:哈佛实验室追踪百位发愿者,发现持续21天清晰发愿的人,前额叶皮层出现明显变化,大脑开始自动检索实现路径,这就是"自我预言的实现"。能量不拧巴:避开"不要""摆脱"等否定词把"不想再穷"改成,"福气如溪流般自然涌入我的生活" 🍵日常发愿仪式:晨起用左手写愿望(激活右脑),睡前手摸菩提铭记许愿。 💫宇宙喜欢清晰明确的订单:那些说不出口的野心,终将成为困住自己的茧,现在立刻对星空大声说:"我允许自己活得光芒万丈"🌟
莲花生大师,出生于8世纪的印度地区的城邦乌仗那国,也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在那时那地,无论是印度教还是佛教都逃不开种姓制度的束缚,莲花生出身也高贵,后被国王收养为太子,长大后被立为国王。后来在年轻时放弃王位,遍访各地修行密宗。密宗是口传耳闻的学习方法,对于人才资格和天赋筛选的要求也高,是古代严进严出的选拔方式。 佛教在松赞干布时期开始传入西藏,到了他曾孙赤祖德赞时期都保持着和大唐的文明交流与友好关系,唐中宗李显时期赐婚金城公主。743年,他先后邀请了孟加拉王子寂护 与 巴基斯坦国王莲花生大师入藏传播智慧,培养学生。到了赤 德祖赞的儿子赤松德赞执政的762年,开始建设西藏第一座正规寺庙桑耶寺。这时候也出现了职业僧人,在历史上叫7觉士,12年后的775年桑耶寺建成。觉士团体也由7人发展成了300多人。这些学者承担起了大量的翻译经文的工作。在松赞干布家族+寂护、莲花生的努力下,将西藏带入前弘时期最璀璨的时期。 历史思维导图购买链接:http://xhslink.com/a/rY76KpGHawsdb 赤松德赞和莲花生老师的为西藏构建学术体系时,华夏历史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开发中亚势力的能力,对雪域高原的掌控力也式微了。原本吐蕃有意派兵支援唐军,唐玄宗心里戒备拒绝了请求。决绝肯定是有道理的, 好比原本的地主此时落寞,亲戚们谁不想来接着关心窃取一些东西?吐蕃也抱着这样的心里,毕竟此时正是藏区最团结的时候,所以在756年吐蕃攻占了陇右——青海部分地区。763年,正直赤松德赞壮年时期,吐蕃军队乘着唐肃宗去世之际攻入长安。这也是电影《长安三万里》中 郭子仪和高适参与的又一次平叛战争。 兴盛的代价便是衰落,吐蕃又何尝不是呢?赤松德赞开启了松赞干布系末代五王。在赤松德赞的儿子们之后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的政权与唐朝的关系。在松散部落联合体内部,一旦扩张减弱很难依靠文化教养来维持统治。即便赤松德赞想维护着与大唐的和平,由于其内部军事贵族发展的壮大,他也不得不讲矛盾引入大唐。到了赤松德赞孙子的时候——赤德松赞时期,名字很像,仅中间两个字顺序调换,这是吐蕃赞普(国王)继承的特点,隔代的名头继承的特点。此时,得到信众支持的宗教僧侣集团的地位渐渐超越了王权和其背后的军事贵族。因为松赞干布家族统一高原联盟依靠着大唐的物流和汉地的佛教,而兴盛起来的僧侣集团又能更广泛的笼络高原信众,借助底层共识挑战了刚被整合的联盟。400年后的英王约翰向教皇英诺森III下跪的时候,也是类似。 赤德松赞的儿子 朗达玛,为了遏制僧侣集团的做大,9世纪初开展了去宗教化的运动,停止并拆除佛教建筑藏地信仰从佛教开始恢复原来的苯教,吐蕃叛乱后续影响也使得河西走廊的瘟疫带入了藏地,僧侣集团视这种现象为不详的征兆,之后历史里并没有给 朗达玛名字前追加 赤 字。少了佛教和中原唐朝这两个交流的纽带,藏地的文明进程回归到自我整合的100年。在这场政治平衡术后,西藏历史的前弘时期由此结束。而在我们华夏这边,不久也将进入短暂的黑暗时期——唐末五代。 历史思维导图购买链接:xhslink.com 今天借助这座石碑的清理,把那些在历史中的人物,再次联系起来。我们会更加明白,华夏历史与和平来之不易。作为学者,我承认边地关系的冲突也是交融的一种方式。无论是今天我们所讲的 赤松德赞和莲花生、还是之后到了元代的宗喀巴大师。他们都曾在华夏历史上,为华夏文明留下了可圈可点的印记。 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任何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民族。中华的历史因各民族的交融而共鸣共响。
用这么一张图,边读书,边记录,边思考。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构建系统性的认知。 图中下方小图【中国历史】2米x0.45米,购买链接: https://www.xiaohongshu.com/discovery/item/67f5e7ed000000001e0012e2?source=webshare&xhsshare=pc_web&xsec_token=AB4kG0qIpfJS6xQN6vEbf-BOeLJkapVWrnAqvoHy0_wmA=&xsec_source=pc_share
每一代人都在不断学习历史,开卷有益,温故而知新。文章后附有“中国历史”购买链接 历史是一幅浩瀚的画卷,而对比历史图表就像一扇精心设计的窗,让我们能以更清晰、更温暖的方式触摸时光的脉络。当我们将不同时代的事件、数据或文化现象并列呈现时,知识的火花便在对比中悄然绽放。对比历史图表用视觉语言讲述故事,将复杂的脉络转化为简洁的线条与色彩。 它帮助我们将碎片化的知识串联成网,比如将两个时代的科技突破并置,不仅能看清技术演进的轨迹,还能感受到人类智慧绵延不断的传承。通过直观的对比,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记忆也因图像与逻辑的双重加持而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比启发我们主动提问:“为什么不同?又为何相似?”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与好奇心自然生长。历史图表不仅是工具,更是分享的桥梁。 历史图表以一目了然的方式打破专业壁垒,让深奥的历史知识变得亲切可触。无论是教师用对比图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还是朋友间用一张图讨论文明的兴衰,知识的传递都因视觉化而充满温度。图表中的每一个标记,都可能成为共鸣的起点——它让不同背景的人站在同一视角下交流,用客观的数据与故事引发思考,让历史真正“活”在对话中。 当我们将历史的对比融入公共讨论,图表便成了凝聚共识的纽带。它用事实与理性淡化偏见,让我们在回顾过去时更包容,在展望未来时更清醒。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与共享,而对比历史图表正是这场智慧接力的完美媒介。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传承者。 购买链接 😆 https://www.xiaohongshu.com/discovery/item/67f18700000000001c00c3ba?source=webshare&xhsshare=pc_web&xsec_token=AB6Xc4cwsv2GMQsjLldaOxEx7E7Q9Tw6ECi15RTrrmFZg=&xsec_source=pc_share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