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确诊自闭症三年,我们学会了这三件事儿

2021年4月16日,我们去儿童医院复诊,做了一系列量表和行为的评估,当天得到了医生的诊断:孤独症谱系障碍。 最初是抱着一种“肯定没事儿,去医院看看就放心了”的心态,然而,我们得到了最不想要的结果,医生说,赶紧去训练吧。我们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回家的路上,整个人都是懵的。回家吃午饭,完全吃不出来味道…… 转眼就是三年。真快啊。 三年前,可能还无法想象作为自闭症父母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重塑了生活方式、相处模式甚至是我们的人生观。 这一期,我们总结了这三年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活下去,我们学会了什么?或者说,我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也许,好的人生,不是运气很好的人生,不是你遇到的所有事儿都是好事儿,不是你一直很顺利,而是——哪怕你运气不好,哪怕你遇到了很多困难,哪怕你感觉自己要破碎了,还可以把自己复原,让自己重新开始,面对真实的世界。 p.s(一些小摘抄的分享): 有病然而幸福,处于危险然而幸福,临于死亡然而幸福,颠沛流离然而幸福,含诟忍辱然而幸福。——爱比克泰德 记住,你是戏剧演员,但戏剧依作者而定:如果戏份少,那就出场少;如果戏份多,那就出场多。即便让你扮演乞丐,也要演得出彩,瘸子、领导、公民亦然。因为你的目标就是扮演好赋予你的角色。角色的分配权在别人手上。—— 爱比克泰德 塞涅卡说,“未受磨难的繁荣生活,不能承受一次打击”,但是承受过无数不幸的人“经受痛苦后会长出老茧”。他被打倒在地,即使跪着也要继续战斗,他永不放弃。 斯多葛学派喜欢用摔跤做比喻,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也说过类似的话:“生活的艺术更像是摔跤,而非跳舞。”我们需要做好准备,迎接突然的袭击,没有人会扑倒舞蹈演员,舞蹈演员绝不会像摔跤手那样被迎头痛击。 幸福(Eudaimonia)更强调整体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快乐(happiness)等短暂的情绪。幸福是一个人蓬勃发展,生活达到最佳状态,心情极其愉悦的状态。正如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芝诺(Zeno)所说,“幸福即顺遂的生活”。让我们总结一下:幸福是一种快乐顺遂的生活,它来源于我们每时每刻的行为都与最高自我和谐相处带来的蓬勃发展。

47分钟
99+
1年前

“有限理性”,创造“苦难的意义”

一月要过去啦,感觉2024年才刚刚开始,这就已经过去十二分之一啦?! PART1 我们最近收到了三份评估报告,其中一份来自一家OT机构,对孩子的评价让我又“焦虑”起来……这也再一次引发了我们关于“道路选择”问题的讨论…… PART2 上次在家庭年度计划中,我们聊到了自理,本期我们聊了自理计划的进展。 PART3 每月的读书总结: 书单: 《苦难的意义》,作者:保罗·布卢姆 《内在动机》,作者:爱德华·L. 德西 / 理查德·弗拉斯特 《管理行为》,作者:西蒙 书摘: 你可以过上既快乐又有意义的生活,哪怕有意义的人生的确会包含痛苦的体验,但这样的人生不一定是残酷的,因为虽说人们时不时地会遇到压力和困境,但克服它们也会带来巨大的乐趣。——《苦难的意义》 当人们自主时,便会体验到关于如何行事的选择,但当他们受到控制时(无论是顺从还是背叛),他们就体验不到选择。——《内在动机》 当个人在群体的环境下做出抉择,某一行动方案的后果就不仅取决于个人对特定方案的选择,还取决于该群体中其他成员的选择。只有其他成员的行为被当成“不变常量”,也就是对他们的行为形成了预期,抉择才可能变成确定的决策问题。——《管理行为》

46分钟
99+
1年前

2024年,我们准备这么过(家庭年度计划)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制定了新的计划,关于孩子,关于家庭生活,也关于我们各自的成长和兴趣——要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这一期,我们聊了这一年的新计划。 比如每天开辟半小时的“正事时间”,在笔记软件上复盘当天,断舍离一个家庭小空间,从精神到物质,都逐渐建立秩序感。 每周日是探索day,要去一个新的地方。 作为读书主题年,我们每月共读一本书,月底分享。 …… 在不确定的时间里,我们共同建立一些扎扎实实的确定性。 摘两句喜欢的话放在最后↓ #Jordan·Peterson 人们在希望摆脱规则的同时,也在寻找一种有序的结构。 最重要的法则是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就这么简单。 每个人都有要承担的终极责任,在承担更大的责任之前,先清理自己的房间。 在危机当中,生活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对追求幸福的人生目标来说就是一种讽刺。 人生需要更深层的意义,这种意义的本质反复出现在过去的伟大故事当中,而那些故事往往讨论的都是在痛苦中成长,而不是追求快乐。 #Jordan·Peterson 我们脆弱有限的生命里还包含痛苦和焦虑,因此我们必须用一些东西来对抗存在的固有痛苦。我们必须找到隐藏在深刻价值体系里的意义,否则存在的恐怖就会变得难以承受,然后绝望的虚无主义就会向我们招手。 本期封面图是可乐和爸爸的手工作品。

31分钟
99+
1年前

绝望时刻,自闭症家长会被什么“疗愈”?

一条朋友圈,引起了我们俩的争论—— 前两年,我很低落的时候,好朋友和我说,她的一个朋友说过一句话,“都得死。” 看起来很消极,其实,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凡是现存的都是应该灭亡的。” 用我很喜欢的斯多葛主义哲学家奥勒留的话来表达就是:希波克拉底的一生不知救治过多少病痛伤者,而他自己最终也难逃染病身亡的结局;占卜师们对很多人的死亡做出了预言,但也无法摆脱这一命运降临在他们的头上;亚历山大、庞培和恺撒,一生攻城略地不计其数,在战斗中杀死的骑兵、步兵可谓尸横遍野,但他们自己最终也难逃死亡的符咒;赫拉克利特对宇宙间的大灾大难做了很多的思考与推测,但他自己却因水肿病而死,而且临终时得到的是全身淤泥覆盖的惨相;德谟克利特被小人搞得身败名裂;苏格拉底则被小人背后捅了一刀。 是的,都得死。 想明白这一点,在活着的日子里,就可以特别洒脱了。 所以,三十五岁没有焦虑,六十五岁也没有,如果能活到八十五岁,还能思考,内心里应该是充满喜悦的。 ——这段话崔老师非常不赞同,一方面觉得没有道理,另一方面觉得胡乱引用…… 晚上我们聊了半小时,我想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段话在一些黑暗时刻疗愈到了我,他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如此不赞同…… 也许,对于自闭症家长来说,总要有一些心理图式让自己自洽,不管是什么样的,只要让自己好受一些,同时,不伤害其他人,又有什么错呢? 我们已经很不容易啦,是不是可以放松一些?毕竟,“凡是现存的都是应该灭亡的。”

35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