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3 痛是一棵树,往下扎得越深,长得越高

这期ITR请来了主播曹曦的朋友羽纶,她在两年前被诊断为乳腺癌。这一期节目,是她个人讲述这两年来和癌症斗争的点滴。 一旦来到这个世界上,死亡是唯一所有人共通的答案。除却死亡之外,也许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会患病,这些疾病要么直接杀死我们,要么提醒着我们用一种更适合的方式继续生活。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谈癌色变,是因为我们对疾病和自身缺乏足够的了解。理解病,不应该仅仅是医生或医院的事情。羽纶讲述了她在国内外求医的经历,不禁让人反思我们医疗系统及社会教育的问题。排除遗传的癌症基因,焦虑和情绪是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身体的。我们的谈话,谈论了许多她的亲身经历,既在谈论癌症这个具体特殊的病症,也在谈论着患病之人,以及病人所处的境遇。希望这次谈话,能够提供一些面对病痛和极端境遇的经验,帮助我们每个人理解一点点痛是什么。 【本期预告】 03:51 我怎么发现乳房上的肿瘤的 05:31 我不愿相信检查结果, 等待穿刺结果时我脑子里在想什么 10:30 第一次穿刺的结果是医生告诉我“没事”,但仍然要求我做手术 15:22 “协和第一刀”手诊后直接说“你必须做掉”,医生坐完诊被保安保护离开医院 20:30 五一小长假提前住进了医院,我像在“车站”的“流水线”上做手术 22:44 我只能选择局麻头脑清醒地接受手术,手术前开会我决定不要整形 26:07 清醒接受手术的过程中和医生闲聊转移注意力像是救命稻草 28:27 手术过程中医生突然不说话了 32:03 两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医生发现了我身上的惰性癌细胞 37:44 我不放心只找一个医生诊断 39:16 梅奥对协和的手术提出了质疑,之前的病理做错了 45:38 国内乳腺外科医生一个人做诊断、方案以及手术是否合理 47:40 “你在这里只需要做一个梦,其他都交给我们” 53:05 为什么要挂号以及病人是否需要理解医疗资源挤兑的事实 57:06 在梅奥可以选择伤疤在哪里,整形之后乳房的大小,手术的时间,是否保留乳头 01:01:10 一个病友和我一个境况,但结果完全不同 01:03:10 不健全的社会将人逼的“久病成医” 01:05:05 我们的教育中缺少对医生的信任,中国病人到美国看病也会出现极端的医患矛盾 01:10:07 你以为的痛苦在生死面前都不是痛苦,或许是生命的礼物 01:13:20 讨好别人会对自身伤害非常大,“评判”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 01:18:40 基因检测结果我没有癌症的基因,后来才真正明白病症的根源在心理上 01:22:28 病痛的经历和药物让我的情绪适可而止 01:25:10 痛是一棵树,往下扎得越深,长得越高 【延伸信息】 癌变级别 癌症分级基于最初的肿瘤大小和在体内的部位,以及是否已经转移到机体的其它部位。当前有许多种分级的方法在使用。TNM分级系统评估肿瘤有三种方式:(T)是指原发肿瘤的范围, (N)指周边淋巴结有否转移, (M)是指远端有否转移。当定下来T、N、M后,那么I、II、III和IV级也就清楚了,I级代表癌症早期,IV级表示癌症已转移了。分级概述(原位细胞、原发癌、局部转移和远端转移)对于肿瘤统计数据的分析是很有用的。如果癌细胞仅仅在细胞表层,还没有发展到转移阶段,就是原位细胞阶段。如果癌细胞已扩散到组织的基础层以外,说明癌症就已经扩散了。 惰性癌细胞 淋巴瘤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根据肿瘤细胞的来源不同,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个大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病理分类原则,非霍奇金淋巴瘤再细分为30多种亚型,根据肿瘤的生长速度,非霍奇金淋巴瘤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生长缓慢的惰性淋巴瘤、生长较快的侵袭性淋巴瘤和生长非常迅速的高侵袭性淋巴瘤。 癌前病变 癌症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包括癌前病变、原位癌及浸润癌三个阶段。许多癌症如果能在癌前病变期予以重视加以治疗还是可以将癌症的发生扼杀于摇篮之中的。因此需要人们了解关于癌前病变的一些常识,随时警惕。其实所谓癌前病变是指继续发展下列具有癌变可能的某些病变,例如:黏膜白斑,交界痣,慢性萎缩性胃炎,子宫颈糜烂,结直肠的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某些良性肿瘤等。 《梅奥拯救乳房全书:乳腺癌抗癌权威指南》 为读者提供乳腺癌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全面、前沿的专业知识和心理支持。全书共分为3大部分。内容涵盖癌症基础知识、乳腺癌高危因素及预防、最新筛查方式、癌前病变、乳腺癌的全面诊断、乳腺癌的治疗与乳房重建、乳腺癌的特殊合并情况、乳腺癌的复发及晚期治疗、卵巢癌及子宫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确诊后的心理调适与情感沟通、缓解治疗的副作用、辅助治疗;以及当癌症最后走向不可逆转的结局时,应如何接受现状、保持希望,最后安宁地离开。并特别增加针对患者家属与爱人的内容,向他们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充满了人文关怀。 质子放疗 全称质子重离子放疗,是一种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放疗技术。传统的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使用专门的机器制造出具有放射性的粒子束,对身体内的恶性肿瘤进行照射使其死亡,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但射线进入人体,不可避免地会对附近正常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质子重离子放疗可以做到射线粒子的能量直到进入肿瘤细胞内才会释放,这样就避免了对正常组织的伤害,还可以对肿瘤细胞释放比普通放疗更大的能量,达到更好的疗效和极小的副反应。 战或逃 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心理学、生理学名词,为1929年美国心理学家怀特·坎农(Walter Cannon)所创建,其发现机体经一系列的神经和腺体反应将被引发应激,使躯体做好防御、挣扎或者逃跑的准备。 这种应激反应的中心位于丘脑下部,包括了许多种情绪反应。丘脑下部有时被视作应激中心,因为其在紧急事件中具备双重功能:对于自主神经系统(ANS)的控制,以及对垂体腺的控制。 脑雾 人们常会形容自己“一头雾水”,这种现象有一个科学的名字,叫做“脑雾”(Brain fog),它是大脑难以形成清晰思维和记忆的现象,就像是大脑里笼罩着一层朦胧的迷雾。导致脑雾的因素是压力、焦虑和抑郁,压力会增大人体新陈代谢需求,也会改变荷尔蒙和神经传递素的功能。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羽纶丨乳腺癌患者 【封面摄影】Kerry Mansfield 【本期音乐】Nocturne in Green by Rand Aldo 【后期】曹曦 【编辑】雪霸霸 【 收听方式】 您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 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Apple Podcast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收听并订阅我们的节目。

87分钟
99+
4年前

Ep12 人类无法确定我们不在一个游戏里

这期ITR的嘉宾是我们的老朋友徐化,第3期他作为中医爱好者和我们一起聊过中医的话题。这次他回到游戏制作人的身份,从他失败的作品《幻》出发,和我们一起探讨了游戏与科技背后真假虚实的哲思。 这部制作失败的游戏《幻》里面有太多野心和超乎常人对于简单娱乐满足的理解,游戏背景设定了人类毁灭的末世有一种灵魂石可以将人类的全部记忆、思想、情感都存储下来,插到无机的机器身体上使人继续存活……由这种充满着赛博朋克意味的设定,我们讨论到了科技发展的未来何为虚实,人的终极意义又在哪里?他抛出了那个细思极恐,关于“缸中之脑”的假定——我们怎么证明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游戏服务器里? 本期的对话还提供了很多有趣的话题和视角——成长在中国第一代拥有电脑的家庭里,徐化怎么样对付童年生活和学校生活的贫瘠?佛陀的核心思想是希望把我们罩住我们眼前的这些VR眼镜摘掉。人想要成为神,其实是想要回到童年,回到赤子的感受。关于游戏我们还探讨了成瘾和很多中国游戏界和很多领域共同存在的问题。 【本期预告】 05:15 “吃鸡”是一种零和游戏 08:40 中国第一代拥有电脑的家庭,完全浸泡在玩游戏里的童年 11:44 从小就发展出“宅男”的倾向 20:51 歌德对我的影响 22:04 艺术、文学、戏剧和游戏的超越性 27:56 贫瘠为个体间接提供的专注力和经验是十分宝贵的 30:05 “人设”这个词的泛用将人类生命虚拟化 32:32 《第二人生》游戏中的表演性 35:05 虚拟、想象、幻象、幻影及错觉的关系 37:00《幻》的前提以及游戏的结构——人类的终极幸福是什么? 41:05 我们怎么证明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服务器里? 42:28 存在是最最底层,没有意义讨论存在是否存在 45:09 佛陀:一切都是幻象,希望人们把VR眼镜摘了 49:50 我的游戏里,过程比结果重要 52:33 中国玩家特别喜欢有任务指引的游戏 54:22 氪金游戏背后是“快速获得正确答案”的危害 58:13 很多游戏的成瘾性建立在达尔文主义上 01:00:38 熵增导致人类毁灭吗? 01:04:35 人就是想变成神,但现实老打脸 01:08:44 赤子、全能感以及“回家” 01:16:09 《幻》的终极目的就是让玩家体验“现实是虚拟的” 01:18:20 我们需要有人投资前沿的东西 01:23:00 中国市场为什么生产不出超级IP 01:27:10 中国的艺术家为什么都爱避世?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徐化丨游戏制作人、影视编导 【延伸信息】 《幻》 《幻》(Phantom) 是国人制作团队幻羽科技采用虚幻4引擎打造的一款沙盒动作冒险游戏,顾问则是《风之旅人》制作人陈星汉。《幻》将包含VR要素,并着重电影化表现,以未来机器人的故事主导剧情。《幻》作为一款太空科幻游戏,提供了探索、建造、生存、战斗、合作等几大要素的相关玩法,拥有真实复杂的机械设定和动画。 徐化以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了整个关于《幻》制作过程、背景设定和失败的始末,可移步至B站搜索 屌丝学习做游戏-关于《幻》的一切 观看。 《2001漫游太空》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是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根据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小说改编的美国科幻电影,于1968年上映,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电影设定在2001年,为了寻找神秘黑石的根源,人类开展一项木星登陆计划。飞船上有五名人类宇航员,和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电脑。HAL在宇宙飞行过程中发生错乱,致使四名宇航员相继丧命,剩下一人独自和这台电脑作战。HAL彻底失效后,茫茫宇宙中只剩大卫一人,向木星进发…… 缸中之脑 缸中之脑(Brain in a vat),是知识论中的一个思想实验,由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在《理性、真理和历史》一书中提出。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有关这个假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 人类是否生活在电脑模拟出来的宇宙之中? 知乎-yjzding的回答-缸中之脑 相关资料 玩家测评文章:《幻》评测2.0分 搅局的老鼠屎 《屌丝学习做游戏-关于<幻>的一切》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D4y1o7vJ?from=search&seid=4312851483346674868 本期音乐丨Run Away by 李好 后期丨曹曦 编辑丨雪霸霸 【收听平台】 您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 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或使用Apple Podcast等泛播客客户端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91分钟
59
4年前

Ep11 释放身体的自由

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随着知识和经验不断丰富,头脑使用得越来越多,身体却越来越僵硬迟钝。我们被社会挤压得开始异化于自我,异化于身体,也异化于他人和自然。然而回观到婴幼儿早期发展的阶段,由于还未完全浸泡在社会和文化里,孩子的身心反而更接近人本来的自主状态。为什么我们所有人都从先天自主探索的条件中来,却慢慢地丧失了对于自我和身体的感受? 本期ITR请到了Mamalia的创始人@蒲筱婉。孕产妈妈训练的工作室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听起来像是针对孕期女性的健身房,是消费主义制造焦虑所提供的一种服务。然而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筱婉在研究的婴儿自由运动观察远远超过一般物理性的运动康复训练,而是一种回归身心、链接亲子关系的深度觉察。 婴幼儿自由运动观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一方面,由于为婴儿精心设置了带有强烈运动意图的动作,婴儿愿意自由地在这些“教具”周围爬行、翻滚和探索;另一方面,在一旁观察的父母看到了孩子能在不被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探索,这也培养了父母的耐心,让他们更理解儿童内在发展规律。观察课上的现象引人思考——为什么父母总在孩子应该在试错中学习时过分地保护他们?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忽略了学习意义以及多维学习的价值?运动对儿童为什么重要?成年人慢慢丧失对于自身的感受,文化和社会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期内容并不局限于母婴或教育话题的探讨,对于人类早期发展的关注是理解人的一条必经之路,我们或许能够由此看清人所处的状况。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本期预告】 06:23 自由运动发展中婴幼儿的试错、学习与本能 08:03 成年人的结果导向或过度保护 10:41 对家长的限制如何释放了儿童的自由 16:58 什么是婴幼儿自由运动观察 21:49 “三岁看大”为什么有道理 24:07 有意识地做事情是从婴儿期就开始 26:21 婴儿期的练习、整合、学习、创造是通过自由探索持续实现的 27:19 皮克勒方法对婴儿自由动作的理解 30:14 代偿、省力原则以及与疼痛的关系 37:08 为什么人的本体感受越来越少? 40:18 疼痛是送给我们的一份礼物 42:16 生活本身以及身体内在也有很多信息和知识需要学习 44:49 如何学习、学习什么以及为什么学习 49:49 当身体说“不”的时候是在释放信息 51:16 孕期、分娩、产后以及养育子女中对身体的感知和重塑 54:54 儿童早期发展中运动是至关重要的 56:20 游戏对于儿童的学习、认知、社交及个人发展的贡献 01:01:27 成人的训练无法缩小成儿童版 01:05:03 运动应该具备内在动机,而非依靠外在刺激 01:08:07 最需要做的往往是最辛苦的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蒲筱婉丨Mamalia创始人 【延伸信息】 《拉开距离看人生》 霍夫迈斯特博士著,记述了她在自己的诊所里人智医学方面的工作。其中探索了人智学中对于7年一个阶段的定义;幼年、小学阶段以及少年时期和职业生涯中,人生目标如何实现,以及如何理解自我及我们所处的世界。 《当身体说不的时候》 加拿大心理学家Gabor Mate写作的一本关于压力、抑郁以及疾病的联系的著作。书中用大量的案例表明了身体的智慧,以及人们如何洞悉身体和自我,以至于让我们生活得更有价值。Gabor Mate是著名的临床生理心理和免疫系统医师,长期研究儿童发展与创伤,以及创伤对生理精神状态的影响(成瘾、ADHD及免疫疾病)。 本期音乐丨Seine River by LoyaArtlist 后期丨曹曦 编辑丨雪霸霸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le Podcast、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也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的动态。 收起

74分钟
92
4年前

Ep10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本期ITR请到了李婴宁老师。很多人熟悉她是因为教育戏剧,从1995年开始,她就不遗余力地在中国大陆推广教育戏剧,成为很多人的领路人。然而这期节目的重点并非教育戏剧,而是讨论婴宁生长的年代是如何塑造她的思想的。 婴宁出生在40年代延安的一个革命家庭,她的父亲曾在上海做地下党工作,后在华东局担任要职。出生在新中国之前,长在新中国蓬勃发展的年代,经历过这六七十年以来大大小小的运动,婴宁的家庭曾遭受了各种起起落落,然而到了80多岁的年纪,她仍然能毫不犹豫地说:“我是绝对的唯物主义者。” 在多元而快速的现代社会进程里,科技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未知和裂痕,人们的精神生活无处安放,关于唯心还是唯物的边界也开始变得模糊。这让人不禁好奇,是什么让她能如此坚定地称呼自己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她的家庭在文革中经历了怎样的挫折,她是如何看待这些经历的?唯物主义的史观是怎样在她的思想中形成的?那一代人在新中国建立前后,经历了什么样的思想的变化?她的童年和家庭,对她今天的思想以及她深入的参与到社会行动中,起到了哪些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如何安放?对于她经历了几乎快一个世纪的老人来说,未来又是什么呢? 【本期预告】 05:25 有多少人相信宇宙是可知的? 09:10 我认为自我、梦境及潜意识也都是唯物的一部分 10:51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3:21 今天的中国如何定义“反动”? 14:29 《矛盾论》《实践论》为民众提供了一种大众哲学 17:11 唯物主义史观让我在文革逆境中保持清醒 20:49 批斗中,我把递到我手中的皮带扔掉 21:58 父亲把留学基金用在了上海的地下党工作中 25:52 为广大的劳苦大众奋斗!千方百计要去延安! 29:40 理想实现得困难,不代表理想是错误的 33:53 浓烈政治生活下的个人生活 39:25 延安时期的等级差别 41:02 我们实现理想的路径出了问题 46:48 共产党子弟学校旁边的教会学校 50:05 我相信唯物主义的姐姐为什么算命? 56:45 最反宗教的人都在宗教人士之中 59:37 西方文化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它的积极部分 01:01:58 人需要精神生活和理想才能更加积极的生活 01:03:56 神、造神、拜神和倒神 01:07:22 对我来说,今天的未知越来越多了 01:10:48 马克思思想没有停止,需要有人去发展 01:12:57 重新定义西化、国际化、全球化 01:16:47 唯物主义史观和教育戏剧的关系 01:18:56 90年代中期我碰到戴维斯和波瓦后一拍即合 01:20:58 我为什么给了中学生表演0分? 01:22:46 我不否定自己是左派,我坚持的是理想 01:30:42 我怎么看待死亡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李婴宁丨剧作家,戏剧导师 【延伸信息】 《矛盾论》和《实践论》 毛泽东在1937年写成的《实践论》揭露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问题,该著作原用作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哲学讲义。《矛盾论》是继续论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哲学著作,是《实践论》的姊妹篇,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法实质。 奥古斯都.波瓦 巴西戏剧家,“被压迫者剧场”创始人。他宣称“所有剧场必然都是政治性的,因为人类一切活动都是政治性的”。他发展出一系列宣称能够解放人民“内在压迫”的方法,广为实践者熟悉的,诸如“论坛剧场”,“图像剧场”,“隐形剧场”,“欲望的彩虹”,“脑中的警察”等方法。 婴宁老师相关纪录片推荐 「家書」系列短片第三集 | 李婴宁:人生如戏 本期音乐丨Midnight vibe - Yomoti 后期丨曹曦 编辑丨雪霸霸 【收听平台】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le Podcast、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也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的动态。

93分钟
99+
4年前

Ep9 通过各种手段做自己,我在三里屯长大

90年代的三里屯就是北京的青春期——那是一个计划经济逐步退出了时代,下海和下岗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题,市场两个字,伴随着录像机、音响、打口磁带和CD,伴随着父母工作岗位的改变,伴随着私人的房产进入到了一个个中国家庭,北京变得越来越大……这些崔健口中“红旗下的蛋”,坐进了一辆辆的红色的夏利,黄色的面包,三环路变得越来越拥堵,而我们这些“红旗下的小鸡蛋们"每天穿过长虹桥,在三里屯的北街南街进入到小学进入到中学,我们的青春就在这场喧哗中开始……那个时候的三里屯像北京又不像北京,它充满着计划经济时期之后,人们压抑的那些欲望和被控制的自由,充满着那些奇形怪状、色彩缤纷的人物,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噪音和让人懵懂的现象。 当然那个地方对很多人来说不太熟悉的,是那里的中小学,有这么多像我一样的90年代的中学生……中学时代的摇滚乐、诗歌,那些偷偷聚集在学校门口抽烟的小流氓,那些传来传去的纸条,那些不断更改的梦想和秘密,还有今天正在被肢解的工人体育场,那些童年的痴心妄想。三里屯是平凡世界中给我的一只望远镜,在大家疯狂下海被迫下岗的90年代,举着它,你能看到钞票和考试之外的另外一种陆地,另外一种生物,我后来就成为了这群生物,但那个时候作为中学生的我只是远远地看着,一方面看着奇奇怪怪的生物成长,在更加庞大的复杂的结构中,也慢慢看着我自己一个年轻的生命是怎么样度过这一段特殊的历史。 谢谢三里屯张先生。你在你自己的名字面前筑起了高墙,但我们翻过墙,听我们自己的故事。 【本期预告】 06:13 三里屯是公共场所还是私人地方? 07:45 屯一、屯二以及90年代的“脏街” 10:46 中学生对酒吧以及外国人的猎奇 12:57 摇滚乐对中学生的冲击 15:56 河吧 17:47 为什么中学生总要把自己弄的很痞 20:53 不做国家规定的自己 22:39 今天每个人似乎都在努力做自己,但大家的想法却又如此相似 25:48 三里屯中学的“传统项目”——和外国大使的孩子对骂 29:35 90年代中学生的“排外情绪”哪儿来的? 35:44 三里屯的酒吧分区 40:18 90年代三里屯真的那么黑暗么? 43:52 今天的三里屯为什么不好玩了? 46:43 “优衣库事件”和“813砍人事件”反映了三里屯以及时代的变迁 49:54 人们对暴力习以为常了? 56:28 人们不再主动寻找信息了 01:14:12 越来越少的人生产,越来越多的人消费。 01:16:21 三里屯长大的孩子融入社会很难么? 01:20:10 我为什么没有搞摇滚乐? 01:27:49 离开树村后我做了7、8份工作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三里屯张先生丨在三里屯长大的北京人 【延伸信息】 屯一/屯二 屯一(三里屯一中的简称),该中学位于北三里屯5号,1985-2002年期间更名为机械工程学院附属中学。屯二(三里屯二中的简称),原址为南三里屯13号一带,后更名为北京服装学院附中。泛三里屯一代的学校还包括团结湖中学、水锥子中学、幸福村中心小学等。 “脏街” 三里屯西街曾经的口语称谓,因其曾经充满酒吧、音像店、纹身店和摊位,以及遍地垃圾而获得了“脏街”的称谓。这里曾经以酒水较为便宜,年轻人聚集较多形成了活跃的夜间文化。“脏街”曾经较为有名的酒吧有蝴蝶酒吧;Kai;Shooters等。2017年开始,政府集中拆除整治了该地区。 豪运酒吧 前Live house时期北京重要的摇滚演出场所。1996年正式营业,后因城市规划原因搬迁至女人街。该场地见证了中国摇滚乐及原创摇滚的许多经典,崔健、唐朝、高旗、窦唯、张楚、何勇以及Nonu、Sheehan、PRS、Goncalo等国外摇滚乐经典乐队与个人。 Pogo 观看摇滚演出是乐迷表达的一种方式,往往会在观众席前区,由一群人用肢体猛烈撞击彼此构成Pogo现象。该词据说来源于极限运动,和之相似的观看演出行为有Moshing以及Circle pit. 夜叉乐队 一直成立于1995年的新金属乐队,是中国新金属运动的旗帜乐队。新金属作为一个较为笼统的重型摇滚乐流派,几乎统领了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摇滚乐。痛苦的信仰早期,扭曲的机器以及AK47等乐队也都是这个持续了十年左右的运动的代表乐队。 打口文化 90年代初,中国市场开始出现一批售卖打口磁带/CD的个体户。打口磁带/CD一般指进行损坏处理的国外音像制品,通过非正常渠道在城市贩卖。海关部门会在磁带和CD的包装上进行压制,会导致一张专辑的部分曲目无法正常收听,但其余的曲目则不受影响。在90年代的年轻一代人心目中,打口文化是接触多元外国音乐的主要方式。 树村 北京北郊的小村落,在上世纪末汇集来自全国各地几百个乐队和艺术家,是北京曾经旗帜性的地下音乐部落,这里以房租便宜,乌托邦式的群落生活,吸引了当年许多热爱地下音乐的年轻人。新千年的头十年,这里的人要么出走,要么改行,树村“文化”迅速瓦解。 音期音乐丨National Anthem-Radiohead 后期丨曹曦、小雪 编辑丨雪霸霸 【收听方式】 您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的动态。 也可以在小宇宙、Apple Podcast、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90分钟
61
4年前

Ep8 东西文化比较视野下的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教育起源于一战后的德国,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独立教育运动。华德福教育进入中国后,其重视孩子身心灵发展的全人教育理念和国内传统应试教育形成很大的反差,使其在受到一部分人追捧的同时,也引发着很大的争议和质疑。其中人智学背后的神秘主义和未被解释清楚的部分始终是人们质疑的焦点;另一方面在中国实施华德福的学校也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那些我们认为好的教育方式似乎总是紧密地附着在他的文化背景上,那么在中国借鉴了一种来自西方的教育方式,是否也会遇到很多水土不服的问题? 本期的嘉宾是青檀学堂的创始人@吴蓓老师,她是中国较早一批践行华德福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时隔十几年,她如何再看待当初吸引她从大学课堂转移到早期教育中的华德福教育?谈话渐渐从华德福教育本身引申到了一种东西方文化比较,我们发现东方的文字和汉字思维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看待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语言文字体系作为文化背景,对于不同的文明中的科技思维和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 华德福教育背后有哪些中国文化中那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似乎既是被借鉴了,又是被挑战了?斯坦纳认为西方文明丢失了很多古老的智慧,那么人们是怎么看待他的学说背后和东方文明的那些联系的?希望这次谈话既能够帮助你思考华德福教育,但更重要的希望帮助你思考教育本身。 【本期预告】 05:25 我是如何接触到华德福教育的 12:12 孩子体验世界的先后顺序被打乱了 18:49 华德福如何平衡人工制品和自然生长之间的矛盾 22:32 为什么中国大多数华德福学校的窗帘都是粉红色的? 25:13 我不是为了“华德福”三个字教书的 26:15 我们的教育丧失了文化自信 33:52 汉字体系与西语的差别如何影响了东西方思维 37:44 西语的清晰性和逻辑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1:04 中国文化没有清晰的主客体分离 44:32 东方人的“一体感”和母性原理 46:01 中国儿童成长背后的制度及母亲的“吞噬” 52:02 华德福老师讲故事时为什么不回应孩子 01:01:24 为什么早期儿童“最好生活在集体意识中”? 01:05:02 华德福教育中的自由与必须 01:10:04 必须要感恩么? 01:14:23 斯坦纳认为西方文明丢失了很多古老的智慧 01:21:46 中国的华德福学校里为什么也要讲“《圣经》的创世纪”? 01:24:20 中国文化下的客体关系、多神教及世俗化的伦理逻辑 01:29:36 人的身体、思想和心灵应该是整体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吴蓓丨青檀学堂创始人、前华德福教师 【延伸信息】 人智学 Anthroposophy是由奥地利哲学家、华德福教育创始人鲁道夫.斯坦纳发展的一种哲学系统。斯坦纳曾经十分熟识尼采的理论,并深入参与过1902年德意志神智学社团,但神智学由于其对神秘主义及东方神秘学的投入为其带来恶名。人智学基本上是神智学阶段中断后的别称,在目前所有的出版作品中,更多的是人智学或灵性科学而非神智学的词语。人智学并非华德福教育的宗旨,但是影响其实践的主要理论根源。 《解放孩子的潜能》 马丁.洛森撰写的华德福教育的经典文本之一。其中提到关于教育的态度,生命的阶段以及华德福的主张。 亚里士多德与物理学 研究的领域极广,除了逻辑、生物、经济、戏剧以及形而上学,他对物理学也有极其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开创性的提出自然防卫、重力、直线运动、速度及密度以及永恒宇宙等概念。他同时代的阿基米德等人往往抗拒他的部分理论,而主张原子论和日心说。 优律诗美 Eurythmy是华德福教育中的一种运动艺术,华德福部分声称其具备治疗功能。通过系列动作,人将音乐和语言的内在感受用动作表现出来,构成一种和谐的韵律。 客体关系理论 克莱因和阿德勒等人创立并延续的心理学理论。不同于弗洛伊德等人的对于人受“驱力”影响的理论,该学说描述了人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获得满足和安全,也就是受一种客体关系的影响。温尼科特是该学说中重要的心理学家,其对心理投射、潜意识、前意识以及心理防卫、否认以及同理心的论述影响了很多上世纪后半叶的心理研究。 《中国神话哲学》 叶舒宪在该书中溯源了中国神话思维的基础话题,探讨了太一礼仪、天子明堂以及混沌七窍的来源及原理。该书还从原型模式分析了道与逻各斯的关系及中国的创世纪问题。 本期音乐丨曹曦 后期丨曹曦 编辑丨雪霸霸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le Podcast、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也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的动态。

91分钟
99+
4年前

Ep7 应用剧场的迷思

这期ITR我们来聊聊应用剧场。 应用剧场是过去十年内在中国地区被广泛流行起来的一种剧场模式,我们不难从各种机构组织看到这样的“招牌”,但我觉得这四个字一直是个有争议的概念。 应用剧场作为一种涵盖性的术语,大体上不会有争议的部分是:它尽可能涵盖了那些非传统演剧模式和非传统剧场的那些剧场类型。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些社区剧场、民众剧场、发展剧场,回溯剧场、监狱戏剧、戏剧治疗、教育剧场等等这些在不同的社区,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人,以一种参与性的方式在互动的一种剧场模式。但从应用剧场的发展历程来看,它并不是一种已经具备自己方法论的既定的一种戏剧流派,所以当我们审视大家怎么看待和定义应用剧场的概念时,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开始用Applied Theatre这个词?它的源头是哪里?当它被作为一种涵盖性术语使用时,它到底包含了哪些可以被涵盖在这个概念底下的实践?它又是否真的能够用来描述一种统一的实践?我们是否也需要去反思简化的修辞开始替代了切实的实践?希望这些讨论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本期预告】 02:26 “陈词滥调”如何帮我们定义应用剧场? 04:56 应用剧场一定是简化的和混合体的么? 06:25 观众的参与与能动性最能体现应用剧场的特点 10:14 应用剧场产生的背景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世界劳工结构的变化 12:30 教育性剧场工作人员流入更加丰富的工作场景导致应用剧场方法论的同质性 14:30 大学的应用剧场专业更多是为了适应新的劳工市场,这当然不会抹去大学对话语的统治 16:10 早期书写应用剧场的作者往往来自教育性剧场领域 18:38 应用剧场或传统剧场面对的统一问题仍然是与观众的割裂 20:42 形式和内容的割裂也造就了当下剧场以及应用剧场与观众的脱节 22:44 戏剧首先就是戏剧,然后才是它发生和应用的场所 24:52 应用剧场不应是一种政治道歉或道德装饰品 27:42 修辞不能替代实践,也无法指导实践 30:46 不要先定义,先犯错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延伸信息】 家族相似性 维特根斯坦将同一字词组代表不同事物或状态的现象叫做“家族相似性”。它们虽然有很多差别,但都同属于同一“家庭”。这个概念对于理解应用剧场和艺术教育中诸多不用类别的概念有很大帮助。 社区剧场 与特定社区或社群相关的戏剧和剧场活动。一般只由社区内部成员组织、制作和观看的剧场艺术,有时会有专业人员的参与和协助。也有定义将博奥的“被压迫者戏剧”定义为“社区剧场”的一种。在英国,这个概念有时仅用来区分专业的剧场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与“业余戏剧”是同义词。 民众戏剧 上世纪初在中国本土衍生,并借鉴了社区剧场的概念,它并没有严格的定义。但在中国、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文化中往往被用作与底层和弱势群体工作的剧场模式。这些地区的诸多实践者也都借鉴了波瓦的戏剧形式。中国大陆拥有较长的民众戏剧历史,主要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社会教育启蒙有关。 回溯剧场 Reminiscence theatre经常运用来自年长人群的真实故事为蓝本,是一种特殊的记录剧场模式。它既可以被制作成具有记录性质的剧场表演,也可以被用来当做治疗性的、目的是记忆恢复的艺术活动。 教育剧场 Theatre-in-Education产生于1965年,其后三十年间是英国重要的剧场运动及剧场流派。由于受到5、60年代的英国工人运动影响,大量的左翼剧团进入到学校制作高质量的参与式剧场,目的是为了呼应年轻人对于创造自我的需要。这场运动的核心是一个叫做“青年剧场常务会议”的组织,该组织鼎盛时期曾有近400个教育剧场剧团在册。该运动由于英国政治的右转而终结。 发展剧场 一种综合了论坛剧场,被压迫者剧场以及参与式剧场的剧场样式。并没有明确定义,但大多数可以被称之为发展剧场的实践可以在非洲的社区中发现。街头戏剧、隐身剧场和图像剧场也往往是这类型戏剧采用的手法。该类型戏剧的目的是发展在某种社区的文化行为。 弗莱雷和《被压迫者教育学》 保罗.弗莱雷是巴西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他希望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范式,从而通过该范式的改变来改变社会。他的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引经据典,并采用了马克思主义式的观点及理论来反思灌输式教育和对话性教育之间的差别。 进步主义教育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教育领域的思潮,主要代表为杜威,他认为儿童并非是记忆和储存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是主动探索的主体,他们应该和他人在真实生活中学习。他的学生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受到了很多杜威“以孩子为中心”理论的影响。进步主义教育影响了诸多20世纪的教育理念,如蒙特梭利、教育戏剧、瑞吉欧方法等。 波瓦与“被压迫者剧场” 奥古斯图.波瓦是巴西著名的戏剧家和活动家。他是“被压迫者剧场”的创始人并且开创了“图像剧场”“隐形剧场”等一系列方法。“被压迫者剧场”的兴趣是利用剧场为底层阶级和贫穷社区提供一种话语和语言。他的著作《欲望彩虹》近期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本期音乐丨曹曦 后期丨曹曦 编辑丨雪霸霸 【收听方式】 您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的动态。 也可以在小宇宙、Apple Podcast、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31分钟
99+
4年前

Ep6 有限声音中的无限可能

近些年随着国产动漫和声优游戏的发展,有声剧、广播剧的兴起,以及声音类综艺节目的热播,配音行业更多地走入大众的视野中,也让更多人对配音演员的幕后工作产生了兴趣。 本期ITR请到了著名配音演员@季冠霖,熟悉她的人,很显然大都是因为那部著名的电视剧。虽然在那之前,她在配音领域已经工作了很多年,已经是一个相当有经验的配音演员。 声音需要特别主动去挖掘,因为你只能通过你的耳朵来辨识,所以它对人主动挖掘信息,阅读符号的要求就很高。它其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传递人类情感和思考的一种方式。小时候广播电台那头的主持人通过声音将你带入到一种你和他共享的一种想象的世界里,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神奇代的经验,当然今天在配音的行业里面声音的运用已经相当复杂了。 这期我们谈论了很多表演和声音的关系。季冠霖谈到了她面对限制的时候怎么样突破它,在声音表演过程中如何运用一种“无我”的境界把自己藏起来,然后再看到这个世界以及别人看到的世界,以及更多人看到的更广阔,充满着更多复杂可能性的事件。 配音之外,希望这些能帮助你在生活中学会一些应对问题的方法,从而让我们自己能够看到我们自己看不到的那些东西。 【本期预告】 03:55 把假的东西做真的途径是什么? 07:20 语言表达和情感传递的瞬间产生真实感 08:19 配音演员不能抛却演员已经创作的东西另起炉灶 11:04 口型是基础指标,但你要忘掉它 19:40 一个有生命的声音要调动内心的信念情感 23:02 配音演员处理声音的工作像是裁缝对待布料 27:47 配音演员的“我”和“无我” 33:42 配音过程中的“有限”和“无限” 42:22 艺术创作没有黑白和正确 47:21 艺术创作中的留白 54:35 艺术如何“教”及“教”什么 01:02:16 自己的声音、别人的声音及为什么有些人愿意把声音奉献出来 01:05:08 直觉是训练出来的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季冠霖丨著名配音演员 【本期音乐】SeineRiver by Loya 【后期】曹曦、冯雪 【编辑】雪霸霸 【收听平台】 您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 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或使用Apple Podcast等泛播客客户端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暂未上线) 【联系我们】 微博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邮箱 [email protected]

75分钟
99+
4年前

Ep5 监狱戏剧和戏剧监狱

监狱亚文化原本是一个鲜少有人关注的领域,但在全球疫情的冲击下,受到波及的监狱系统更多地被主流媒体报道出来,疫情下监狱制度背后反映出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的着眼点也被凸显出来。 本期ITR请到了张筱叶,她曾在英国学习应用剧场,并照顾过许多有学习障碍、自闭症、唐氏综合症等症状的青少年,这些工作大体上都受到五六十年代英国的社会运动的影响。 这几年因为在香港做了犯罪学的研究,筱叶的兴趣又转向了监狱。她一直特别想尝试在中国大陆进行监狱戏剧,而且在过去几年有过很多在监狱工作的经验,所以我们谈论了关于监狱戏剧的话题。作为一个上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戏剧类型,监狱戏剧在中国本土遇到很多水土不服的问题。究其背后,中国监狱和西方监狱在秩序规则和管理上有哪些不同?中国监狱中的权力结构,社会表演系统,以及表演作为一种行为,如何在监狱中体现?我们还特别谈论到了他如何看待艺术作为赋予个体主体性的特点,在中国监狱的实际情况中,到底谁讲述犯罪的故事?那些监狱里面的表演到底在为谁服务?将谁的故事怎么讲出来? 无论你关注中国监狱、社会还是应用戏剧在中国本土的发展,以及它在近些年遇到的一些问题,这些谈话都会对你有些帮助。 【本期预告】 04:16 疫情期间监狱的隔离执勤 07:38 #心疼狱警#话题 09:25 不同文化对于秩序的容忍度及追求 14:42 监狱系统的管理逻辑和权力层次 17:56 隔离执勤影响到了狱警的个人生活 25:04 美国监狱的横向组织、黑市及社会渗透 30:51 表演作为奖惩机制中减刑加分的方式 34:32 监狱内的人情及社会资源的积累 36:46 近5—10年监狱的权力改革 40:23 中国监狱的看守功能和矫正功能并未完全分开 42:29 应用戏剧和中国监狱表演活动的冲突 43:55 监狱中的表演讲的是谁的故事?谁讲这个故事? 49:40 中国的监狱、幼儿园、学校在社会控制方面的相似性 51:01 人们是在按规范行为,还是在呈现和表现“规范的行为” 54:49 应用戏剧无法帮助到目前的监狱系统 01:00:23 “装饰性正义”——艺术有时会成为监狱系统的帮凶 01:04:58 大学垄断了应用戏剧的话语权及实践的缺失 01:07:34 应用戏剧在中国实践的矛盾揭示了中国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张筱叶丨社会犯罪学与监狱学研究者 【延伸信息】 隔离执勤 疫情期间,为保证派出所、监狱、看守所等地的安全,要求办事人员、法警、狱警等工作人员出入工作地点前后需要隔离,大致形式为隔离十四天后再入所工作十四天,在出所后部分还需进行隔离。 美国大规模监禁 大规模监禁(Massive incarceration)被用来描述美国目前的高监禁率。美国每100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身处监狱,每31人就有1人处于某种形式的刑事监控之下(包括监禁、拘留、假释和缓刑)。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监狱系统,多数被关押人员为有色人种。 隐性课程 Hidden curriculum指的是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未明确规定,但通过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互动间接产生的实践或影响,例如某种规范、信念和价值的传达。它既可以发生在课堂中,也可以发生在如楼道、课间休息、卫生间、操场等非教学区域。在批判教育学中,隐性课程具有负面含义,因其通过课堂和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异强化了现有的不平等。 雅利安兄弟会 也被称为AB或Brand,是美国一个信奉白人至上的监狱帮派,据估计有大约20000名成员出入监狱,造成不成比例的大量监狱谋杀罪。帮派主要在街区和监狱内部串联,新成员需要一年的考察期,并必须犯下重罪,才能被兄弟会接纳。 《监狱亚文化》 法学博士孙平著。对监狱中狱霸、暴力、伪病和性话题等文化现象进行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访谈,并总结中国社会犯罪和惩罚办法。监狱亚文化是指监狱中犯人间经验总和和价值观。 透纳及社会戏剧 苏格兰文化人类学家Victor Turner连同格尔茨对于人类的象征和仪式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往往被称为象征人类学。社会戏剧(social drama)描述了一个社会事件前后连贯性中体现的结构,他将其划分为违犯、危机、矫正及再整合或新的分裂四个阶段。 电影《凯撒必须死》 该电影描绘了意大利罗马监狱中,一批重刑犯排练莎士比亚戏剧《裘力斯.凯撒》的过程。 本期音乐丨SeineRiver by Loya 后期丨曹曦、冯雪 编辑丨雪霸霸 【收听方式】 您可以在小宇宙、Apple Podcast、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也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的动态。

76分钟
99+
4年前

Ep4 我怎么变成了让自己鄙视的妈妈?

本期ITR请到@唐拉拉,她是一个拥有很多身份并无法简单定义她职业的一个斜杠文艺女中年。其中特别重要的一个身份是一名母亲,对她来说,她的孩子都兰的生活比她那些外人看起来风风火火的作为重要很多。 这次谈话并不完全是关乎于某一专业或话题,而是关乎于一个鲜活的个体——拉拉本身。 我们的谈话从她那段时间描述在疫情期间的焦虑开始,慢慢的进入到她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北京,步入社会工作,她有哪些自己的童年的一些经历影响了今天,并且在这段时间集中的爆发了出来。这次谈话更像是一次倾听,我更多的在允许她慢慢地将她思维和她的经验,以及她身体中那些很可能已经被掩盖了很久的东西慢慢流淌出来。 这次谈话中更多反映出的是人怎么看待自己,人怎么看待自己的经验,怎么去解读自己,以至于最终怎么了解自己。相信对很多人来说是有帮助的。我也相信很多母亲听到这期节目之后,能够从中找到很多共鸣。 在此我也要感谢拉拉如此信任我,并且信任这个平台,将她的生活分享出来。 ——曹曦 【本期预告】 00:03:52 夜间陪聊是需要“促销”的 00:12:15 许多新工种的产生填补了过去40年经济腾飞遗留下来的个体和社会问题 00:14:18 疫情之后全球面对要重建精神生活的命题 00:15:52 焦虑是形容词还是动词? 00:18:05 教育的帮凶——是想不当就不当的么? 00:23:18 “人生的转折点”从网课开始 00:24:50 我是怎么变成自己鄙视的妈妈的 00:28:42 当我的孩子第一次说出“我很渣”时…… 00:30:28 父母的童年创伤如何影响我们看待孩子的方式 00:33:46 我们看待孩子的观点和孩子实际的状况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00:36:23 北漂回老家面对的社会压力 00:40:30 个性是应对创伤的防御机制 00:44:40 我是怎么想到要自杀的 00:52:10 早期的创伤经验如何投射在孩子身上 00 :56:40 当你说我不知道什么是真假时,很可能你在接触到真正的现实 00:58:25 想“做自己”的意志如何将我们抛进家庭矛盾中 01:08:02 打孩子的问题不完全是教养问题,是自我问题 01:12:50 我们生孩子气的那一刻,到底在生谁的气? 01:15:02 童年班级中的权力“腐蚀” 01:19:20 我们是在依靠概念教养子女还是本能? 01:21:53 利他的父母和自私的社会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唐拉拉丨随笔作者,微博@唐拉拉 【延伸信息】 温尼科特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他论述的关于真我和假我,以及客体关系理论,对理解儿童、特别是环境对儿童成长的促进及抑制作用,有十分重要的贡献。他对于婴儿早期发展中所需的抱持(holding)及过渡性客体的分析极大的影响了精神分析、儿童心理及客体关系理论 华德福教育 奥地利哲学家斯坦纳发展的一套基于人智学的教育理念。他将儿童的发展定位三个阶段,每个阶段7年。在早期相当重视实践、自然以及身心合一的儿童观。华德福教育及受其影响的学校也是全球最大的体制外教育模式,但人智学中诸多涉及宗教和心灵内容也为其引来许多争议和质疑。近些年,许多华德福学校在亚洲逐渐建立起来。 《窗边的小豆豆》 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作的儿童文学。讲述一个被称为“巴学园”的地方,被一般人认为是怪人的小豆豆慢慢在这里的温暖和舒适的环境下,如何长成一个被社会接受的孩子。该书反映的对现代教育的理想化描述为世界许多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灵感。 本期音乐丨Europa by Yehezkel Raz 后期丨曹曦、冯雪 编辑丨雪霸霸 【收听平台】 您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 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或使用Apple Podcast等泛播客客户端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暂未上线) 【联系我们】 微博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邮箱 [email protected]

94分钟
99+
4年前

Ep3 中医如何治好了我的焦虑症

疫情期间,中医在媒体的大力报道中显得成效奇佳,这也让中医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当中,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作为一个活在21世纪的中国人,我们有幸拥有中医的传统智慧,也能够选择更有科学实证和效率的西医。但中西医的差异背后实则反映着我们当下生活的矛盾的地方,当我们越来越相信屏幕中可以量化的数据时,我们是不是丢掉了一种对于自己身体的一种感知力。 这期ITR邀请了徐化,他并非中医专家,却由自身生病的经历去深入了解了中医这门学问,最终自己治愈了自己。 本期内容我们将探究徐化的个人经验背后有哪些能够指导他并帮助他理解中医,谈到了中医关于阴阳和五行的基本理论以及其背后的中国传统哲学。并从中西医的异同聊到在中医和西医在当下社会中的机构化的问题。我们谈到更多的是个人的经验,没有谁想要说服谁,希望能够对你有那么一点点启发。 【本期预告】 07:10 疫情期间中医重新回到人们视野 10:52 我怎么得的奔豚病 15:20 通过《伤寒杂病论》自我治疗 22:47 中医的整体观和西医的局部观 28:40 阴阳是运转的趋势,而非固态的二元 34:45 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是一种能量的五种不同特性 43:30 中国文化的“邪乎”之处在于不可言传的道 45:46 中西医的道与术是相通的 48:00 养生是一个人健康管理的生存能力 50:42 人的数据化是人类面对的大问题 51:43 谈医疗体系极度商业化的弊端 59:33 中医在工业逻辑下的不合时宜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徐化丨电影编剧、游戏制作人 【延伸信息】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所著。东汉末年,疫病流行,张仲景开始学医,结合了《素问》《阴阳大论》等书中的药方,特别是吸取了自唐代开始被史书记载的《伤寒论》,以及《黄帝内经》《难经》中的思维方式。为中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奔豚病 中医中较有争议和疑问的病症,一说该症近似于西方定义为歇斯底里的症状。《难经》中曾描述其为“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部分人会在发作时发生呕吐,病者先觉腹部疼痛,继而感觉气体从胃部上冲。 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浸润)、火(代表破灭)、金(代表敛聚)、木(代表生长)、土(代表融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 本期音乐丨曹曦 后期丨曹曦、冯雪 编辑丨雪霸霸 【收听方式】 您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的动态。 也可以在小宇宙、Apple Podcast、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

67分钟
99+
4年前

Ep2 作者既死了又活着

本期ITR请到了新浪潮戏剧导演@王翀。外界赋予了他很多头衔和符号,对我来说他一直是一个有趣、对戏特别执着,而且感情特别丰沛的人,每次跟他深谈他总能启发人思考好的东西。 王 翀 新浪潮戏剧导演 疫情期间来到了王翀的家,从周围的新闻开始,我们讨论了很多他过往的创作,也探索了一个我最想和他聊的问题——话语脱离了说话人,以后是否还有生命?后续剧场是否比较传统?剧场是怎么在他看来是一种学区房的概念?作为一个如此喜欢用媒体和媒介来在剧场中安插工具和语言的导演,他怎么来定义媒体和媒介?我最喜欢他的作品恰恰是不存在这些工具的,我们也谈论这部鲜为人知的作品《茶馆2.0》,当然我们也谈论他最近正在实验和尝试的线上戏剧。 这次谈话的时间比较长,是因的确有太多好玩的东西要聊了,所以就一次性的都放出来,各位可以分几次听。 【本期预告】 00:05:15 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特殊的处理谎言的方式 00:08:35 话语脱离了说话人自己具有了生命 00:12:35 后戏剧剧场以及假新闻作为戏剧 00:15:29 质疑是戏剧的趣味所在 00:20:56 思考社会现象是戏剧的目的 00:25:22 戏剧和剧场的公共性过时了么? 00:27:27 作为“学区房”的当代剧场 00:30:48 我们缺少自下而上的艺术 00:34:02 布莱希特之后戏剧到底真正发展了没有? 00:37:26 剧场中的凝视、移情及技术性的霸权 00:41:57 王翀阐述《茶馆2.0》的创作理念 00:45:18 不用《雷雨2.0》的模式做《茶馆2.0》 00:48:56 曹曦谈《茶馆2.0》:年轻人的身体变成了媒介 00:56:15 戏剧和剧场对人的转化,这即超越了形式也超越了内容 01:01:23 年轻人在向成年人发声——一种政治剧场的意义 01:04:58 艺乘、过程戏剧及社群 01:12:00 线上戏剧《等待戈多》及新媒介的产生 01:16:55 互联网是否是剧场的新场域? 01:22:43 第一世界的影像霸权VS中国戏剧的主体性 01:29:13 王翀:线上戏剧宣言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王翀丨新浪潮戏剧导演,影像导演 【延伸信息】 新浪潮戏剧 新浪潮戏剧是由导演王翀、制作人李逸发起的戏剧运动,旨在开创中国戏剧最新的篇章。新浪潮戏剧在精神上继承了法国新浪潮电影,在风格上打破窠臼、不拘一格。新浪潮戏剧是属于未来的戏剧。 金珉载 2020年5月4日,著名足记董路爆料北京国安足球队韩国外援金珉载在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对母队北京国安大倒苦水。在之后爆出的视频中,金珉载用讥笑和嘲讽的态度描述了在中国联赛踢球很累,需要大量为队友补位,“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而在韩国踢球很轻松,因为队友水平都比较高。该视频在媒体和中国足球界引起轩然大波。韩国媒体之后提出中国媒体恶意剪辑视频,造成了金珉载的污名化。 《雷雨2.0》 王翀导演的新浪潮戏剧,全剧融合了戏剧、默片和传统音乐。舞台由三个摄影棚组成,刻意的远离舞台幻觉。 △《雷雨2.0》剧照 摄影/陈然 2011年甬台温铁路动车追尾事故 北京时间2011年7月23日晚,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列车与D3115列车发生追尾,导致后车四节车厢坠桥。该事件引发民众大量转发和讨论,许多质疑指向“为什么会发生事故?” 朱令案 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女生朱令出现铊中毒症状,引发大量对是否由投毒所致的疑问,该案于1995年立案侦查,1998年无果结案。朱令经过二十多年的康复治疗,至今仍然有严重的后遗症,生活仍然无法自理。 “后真相” post-truth的概念首次出现在美国剧作家Steve Tesich的文章中,在2016年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事件过程中被普遍使用。《牛津英语词典》将它定义为2016年度词汇,用来概括当今国际政治的新趋势。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目前无法从理论上明确和界定其规范,由于它来自诸多学科和艺术的融合,后现代主义体现出跨文化、混杂和哲学思想的异质性。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作为一系列相互不统一的思想理论,往往被用来进行后现代主义式的理性哲学批判。和它们相关的概念包含女性主义、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及全球化。 Performance studies 也被译为“人类表演学”,是由戏剧家谢克纳及人类学家透纳的合作衍生出的跨学科表演理论。它将“表演”行为看做理解和分析世界的透镜,涉及剧场学、跨文化表演、性别意识、全球化、表演性、文学、人类学以及演说分析和景观。 后戏剧剧场 来自德国剧场评论家雷曼的《后戏剧剧场》一书,该书试图将1960年代之后的先锋剧场运动中凸显出的趋势和风格进行归纳。“后戏剧”对雷曼来说并不首先考虑戏剧本身,而着重在表演审美角度以及与观众的关系上。 第四堵墙 在传统镜框式舞台中面对观众的一面看不见的“墙”。在大多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演员会假装观众不存在,既不会和观众互动也不能暗示观众的存在。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将此定义为除舞台后方和两侧之外的“第四堵墙”。 王启明 1994年郑晓龙、冯小刚执导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主要角色,由姜文扮演。 布莱希特 德国剧作家。他创立的叙事戏剧、辩证剧场观念影响了二战期间及以后的绝大部分戏剧实践。他对中国戏曲的兴趣直接导致了“间离理论”的产生。他同时还是一名左翼诗人。 阿尔托 20世纪初的法国超现实主义评论家。在其著作《戏剧及其重影》中提出与传统西方戏剧不同的“残酷戏剧”理论。提出戏剧应该是一种唤起的观众的潜意识、心灵、暴力的“不可能的戏剧”。 阿维尼翁戏剧节 阿维尼翁戏剧节诞生于1947年,与英国爱丁堡戏剧节和德国柏林戏剧节并称世界三大戏剧节,每年七八月间举行。戏剧节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会在这座欧洲古城上演,戏剧,舞蹈,木偶剧,音乐,多媒体,跨界演出等多个不同种类的表演,展示各自的艺术才华。 Fringe Fringe(艺穗节)是一种艺术节形式,起源于1947年的爱丁堡。Fringe有边缘的意思,当年爱丁堡官方举办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未邀请几家当地剧团,所以他们就在爱丁堡郊区自发组织了一场艺术节,以表不满。不料很受观众欢迎,后来边缘艺术节的形式就每年延续下来,成为了如今爱丁堡最盛大的艺术活动之一。 《茶馆2.0》 2017年上演与北京的话剧。由王翀带领来自北京师大二附中和北京中学的学生创作的一部基于老舍《茶馆》的改编。该剧由赖慧慧制作,将舞台搬至中学教室,每场演出有44个演员、11名观众。 艺乘 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提出的戏剧为表演者揭示的一种觉醒状态。他称之为“神圣演员”的身体并不仅仅是工具,而是一种借由此通达高级精神能力的统一的整体。 奥古斯托.波瓦 来自巴西的戏剧家波瓦致力于探索剧场如何解放和改变个人生活。其创造的被压迫者剧场同样可以被当做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但他的主张并不仅限于此,并终极仍然是以改变社会为目的。他创造的“脑中警察”“形象剧场”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戏剧、应用剧场、企业培训等其他领域。其著作《欲望彩虹:波瓦戏剧与治疗方法》201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等待戈多2.0》 2020年疫情期间王翀联合腾讯艺术频道创造的一部线上戏剧。该剧全部制作、排练和演出过程均发生在线上。 《纸牌屋》 是奈飞网制作的一部BBC同名电视剧改编。由凯文.史派西领衔,讲述美国政治中复杂的权术和权力较量。其中史派西经常对着镜头这面的观众说话,往往被意味来源于假面喜剧或莎剧的舞台手段。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 由英国皇家国家剧院制作、通过卫星向世界其他地区电影院转播的戏剧实况。该计划从2009年已经放映了十一季。 本期音乐丨曹曦 后期丨曹曦、冯雪 编辑丨雪霸霸 【收听平台】 您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 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或使用Apple Podcast等泛播客客户端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暂未上线) 【联系我们】 微博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邮箱 [email protected]

93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