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 假新闻、观点、事实与错误信息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被迫陷入了隔离的生活,爆炸式的消息把每个个体卷入到了巨大的信息流中,面对着手机里一条条真假难辨的信息,无人可以置身事外。 我们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代需要处理这种超载信息的人。关于这次疫情,关于人们怎么看待这次疫情,身边和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到底什么是真的?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信息? 本期嘉宾邀请了资深新闻人@秦轩,聊了聊他的职业训练是怎么帮他分辨和处理这些信息的;对于如何判断真假信息的担忧,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去更好应对复杂的信息时代。 【本期预告】 03:08 信息如何影响个体的选择 06:06 信息的流通场需要给谣言、误传和假消息提供空间去过滤出真实的信息 09:13 新闻工作者如何看待真相、事实和观点 13:55 不同类型报道的事实选择取向 19:08 有时需要文学、虚构才能接触到真实 21:06 我们要敬畏真相 24:03 新闻资源配置的本质在于是否进入了公共领域以及构成议程设置 28:48 当今语境下真相是在信息的交互中呈现意义的 34:32 BBS的出现让语言交互成为可能 36:32 微信群利于快速的信息交互但不适合对话 【本期主播】 曹曦丨戏剧编剧、导演和戏剧导师 秦轩丨资深新闻人 【延伸信息】 错误信息/虚假信息 “错误信息”(misinformation)是错误或不准确的信息。它和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会经常混淆。一般认为,错误信息包含一些不实的谣言、侮辱或恶作剧,而虚假信息是有意制造的栽赃、钓鱼以及系统宣传。新闻类的讽刺节目或喜剧如果被当做严肃信息传播就有可能成为“错误信息”。“假新闻”作为一个新生名词往往在传播中被用来描述错误信息/虚假信息。一般认为,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错误信息是偶然传播的,而虚假信息(或去信息)是有意投放的。 巴东县宾馆女服务员正当防卫事件 该案件是2009年5月10日晚发生于中国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的一起宾馆女服务员出于正当防卫目的意外刺死、刺伤镇ZF人员的刑事案件。案情发生时,当地ZF三名GY来到雄风宾馆休闲中心,要求邓某提供“特殊服务”,在遭到拒绝后企图对其进行强奸,出于正当防卫,邓某顺手拿起水果刀,刺向其中两人,导致其中一人抢救无效死亡。导演贾樟柯的电影《天注定》有相似描述。 △贾樟柯《天注定》,2013 贾樟柯表示这部电影最初的构思来自于对现实中真实的暴力事件的感触,比如片中赵涛扮演的小玉,原型就是邓某。“我收集了很多真实的事件把它拼贴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原型并不能代表这个电影的全部,电影是虚构的。 堰塞湖 指山崩、土石流或容颜堵塞的河谷或河床。汶川大地震造成北川县出现多座堰塞湖现象。 何 伟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汉名何伟。记者、作家,教师。著作有当代中国三部曲《江城:在长江的两年》,《甲骨文:中国历史与当下的旅程》和《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甲骨文》至今未能出版简体中文版。 能指与所指 能指与所指是结构语言学的一对范畴。在瑞士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意指作用”、“能指”和“所指”是三个紧密相联的概念。意指作用表示下述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是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另一方面是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他把意指作用中用以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称为能指,而把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称为所指,所指也就是意指作用所要表达的意义。能指指单词的词形或词音,所指指单词所表示的对象或意义。例如,作为语言符号的“桌子”这个词是能指,作为具体事物的桌子是“桌子”这个语言符号的所指,同时也是这个语言符号的意义。(彭漪涟.逻辑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 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essentialism)是指认为事物均有其本质,可以通过现象的认识加以揭示的理论。持该说者把对象的特性分为本质属性和偶有属性。本质是完全的理想形式,是不容怀疑地真实的,确切的,事物是理想形式的不完全模本,是可争议的,不真实的,不确切的。柏拉图在知识论中,把知识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永远完全的不可见的抽象形式,即原型或本质,一种是可见的可感觉的事物。 (金炳华.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话 轮 话轮(turn)是Sack等提出的理论概念,Edmondson,W.(1981)用这个术语来表示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在会话过程中的某一时刻称为说话者的机会;二是指一个人作为讲话者时所说的话。国内语言学者刘虹在《会话结构分析》提出了两个衡量话轮的标准:一是,说话者是否连续,即在一个语法语义完成序列的末尾有无沉默。如有沉默,那么说话者的话就不止一个话轮。二是,是否发生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如果发生,就标志着一个话轮的结束和下一个话轮的开始。(来自百度百科) 音乐丨Long Away by YehezkelRaz 后期丨曹曦、小雪 编辑丨雪霸霸 【收听平台】 您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 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或使用Apple Podcast等泛播客客户端订阅并收听我们的节目。(暂未上线) 【联系我们】 微博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邮箱 [email protected]

43分钟
99+
4年前

Ep0 这是真的么?丨假作真时真亦假

大家好!这里是《这是真的么?》 这不是科普栏目,不是古玩鉴定,不是标榜为去伪存真的道场,也不是打假现场,我尽量保证这里也不是个人吐槽大会。 有几个关于“这是真的么?”的一些情况: 1. 某演员在某电视剧中扮演某角色,A问“她生活中也这样么? ” 2. 童话中的青蛙死了,听故事的孩子问“它真的死了么?” 3. 某领导人去世,刷手机的现代人问“这是真的么?” 4. 庙里的老道告诉你“你要在四月份之前避免和张姓之人接触”,你想“这不一定是真的,但相信总没有什么坏处”。 5. 你在街上看到有人将鼻涕抹在树上,你心里想“这真的发生在我眼前么?” 6. “我真的烦死了”“我真的爱你”“我真的快要不行了”…… 7. ……真的么?Really? 8. 这个小伙子很实在,你可以嫁给他。 人类独有(且恐怕永远没有答案)的对于真实、真相、真理的追求,有时也是我们痛苦困惑的原因。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总想知道“这是真的么?”,这是个奇怪的诘问。为什么“某事不是真的?”,如果“真”是对应着假存在的(或,它是么?)为什么会有“假”? 一个演员站在舞台上,假装自己是其他人,观众也假装当她是其他人,这个人做了些事,说了些话,观众哈哈大笑或默默流泪,这笑或泪是真的(或是么?),但那个站在聚光灯下的人是真的么?如果说真,那么实际上的真的倒是她在作假,可她的假,却让观众真的笑了,真的哭了。那么她的“假”是真的么?“她是真的在作假啊”。 Reality这个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real。它的拉丁词源也来自“真实感”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我们提到的“现实”或“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真实”组成的。中文本来可能没有“现实”这个词,这也的确十分有意思,难道我们的古老的智慧很早就意识到“现实”也是幻象么?而人生只是“行走的影子”(莎士比亚)?当然,除非影子也要呼吸和喝水之外……无论它的意义如何解释,动物恐怕不会争论“什么是真的”这样的话题。事实上,也许动物根本没有“存在”的概念,于是它们大体上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存在,或能够“意识”到任何东西。于是,也没了“你说的真是什么真,我说的假又是哪种假”的逻辑陷阱和情感旋涡中。现实我们还没搞懂,我们身边又多了一个虚拟现实,虚拟?人不是“行走的影子”,一切不是无明么?如果这样说起来,现实本来就是虚拟的啊,那么虚拟的虚拟又是什么…… 我们还会说当我们“意识到”某事(realising),这里的realise同样带有将某事“真实化”的组成部分。那么,如果我没有realise到的东西,是否它对于我就不是真的了呢?在这个前提下,这个“真”是否就是个主观的玩意儿呢?是否也是我们想要它“成真”,于是我们想看到成真后的我们,在这个意义上,求真,是否也在追求真实的我们,给这“行走的影子”一点灵魂? 有个童话《狼和七只小羊》,羊妈妈要出去找吃的,临走前让7只小羊在家里一定把门锁好,如果狼来了,要分辨他的嗓音,狼的嗓音是粗的;还要分辨他的爪子,因为狼的爪子是黑的。妈妈走了很久,狼果然来了,小羊没有给声音粗的狼开门,于是狼去吞下了一根粉笔,将自己声音变细;然后用面粉将爪子涂成白色。紧闭的门外,一个妈妈的形象被塑造出来,而期待见到妈妈的小羊们,最终也打开了门,悲剧就发生了。这些小羊为什么会开门?狼的声音无论如何也不会和羊一样的。小羊是否太过于期待见到妈妈,它们对妈妈的思念,让他们沉浸在一种自我陶醉的“真实感”里,于是客观状况仅仅是为了应证我们心中快要溢出的、亟待找到归宿的情感,那么也顾不上那么多了,你声音就是很细,你爪子就是很白,于是你就是我的妈妈,我需要妈妈,我要妈妈,妈妈,你就是妈妈!想想,当我们付出了很多情感在某个人,或某件事物上时,那些我们投射给对方的,都是真的么?还是那些只是我们想看到的、透过棱镜折射的真实? 曹雪芹说“假作真时真亦假”,这恐怕不仅是戏剧。我脑中的现实和你脑中的现实,也不总是一样的。当它们不同时,我们产生了隔阂、恐惧和战争,而当它们恰巧相同时,我们产生了理解、爱和社区。所以真假的话题,是人的话题,而戏剧只是利用了人的语言而已。我们的成人生活,多少也没有摆脱儿时的我们提出的那个问题——“这是真的么?”,所以这个播客,谈及的是那些真真假假的社会现象以及我们心里的那些真真假假的印象,简单的说,它谈论的是人类独有的超能力——想象!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一部重要的悲剧,其中这个战争英雄在凯旋归来的路上碰到三个女巫,她们预言了麦克白未来会一路高升最终成为国王。这个预言搅动了麦克白的思想,他的想象力之浩瀚,现实中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激惹起他的想象。他说我的思想不过偶然的出了妄念,就使我整个身心不安(shake so my single state of man),“心灵在猜测中丧失了作用”,而nothing is, but what is not. 朱生豪先生将它译为“把虚无当做真实”——nothing is, 没有什么是什么,只是什么都不是罢了。 我们常常会将这误读为麦克白疯了,它描述的是一个精神分裂的人的情形。但我认为这种判断力被臆想占据的状况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经历的。我们谁没有过将幻象中的东西当做真实?为那些“假的”情节和表演哭泣或大笑?我说的不仅仅是舞台或电视上的,还有那些不同媒介中的真假演变,那些由“正在输入中”给你带来的身心不安,那些谁是谁的谁的猜测,那些对自我和他人的定义,哪个不是拜想象所赐?没有它,我们还是人么? 要不,我们聊聊? 【延伸信息】 《麦克白》 莎士比亚著 《狼和七只小羊》格林兄弟 【音乐】 曹曦 【后期】 小豪 感谢摇滚娃娃音乐工作室 【编辑】雪霸霸 【收听平台】 感谢收听。 您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关注我们。 也可以在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搜索「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或使用Apple Podcast等泛播客客户端订阅并收听。 【联系我们】 微博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邮箱 [email protected]

12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