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目录: 03:22 心理学核心原则 03:32 习得性无助 04:05 认知行为疗法 04:36 无条件积极自我关注 04:56 意义疗法 06:38 我们面临的心理困境 06:45 受害者心态型牢笼 11:16 逃避型牢笼 13:53 自我忽视型牢笼 17:00 怨恨型牢笼 19:14 不宽恕型牢笼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番外篇,我是许诺。今天我们打开的这本书叫《越过内心那座山: 12个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我疗愈》,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伊迪丝·伊娃·埃格尔。 想象一下,假如你身处二战期间的欧洲,不幸被抓去集中营,每天都面临死亡的威胁和非人的折磨,你会怎么样?是抱怨愤怒、精神崩溃,还是忧伤哭泣、悲观抑郁,或是恐惧退缩,陷入绝望?这种种反应,都如一座精神“牢笼”,会将你死死困住,失去对生命的期望和追求。 本书的作者伊迪丝·伊娃·埃格尔博士,正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之一,当年她跟家人被关进可怕的集中营时只有16岁大。她也曾有过恐惧无力,体验过饥饿、丧亲、折磨、伤害、压迫和死亡威胁,最终得到解救时已被折磨得伤痕累累。 通过这段经历她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她认为,我们以往的痛苦是因我们的心灵被牢牢困住了,往往并非外在的力量,而是我们自己建造的牢笼,是我们自己植入脑海的想法。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我们不去坦然面对,却指责苍天不公,被困在受害者心态里;面对亲朋好友的期待,我们隐藏甚至扭曲了真实的自我,被困在他人的眼光里;面对至亲挚爱的离去,我们用懊恼和内疚逃避现实,被困在未解决的悲伤里。 书中介绍了12个最普遍的心理困境,而我们往往都能从这12个困境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但我们却不知道,获得自由所需的力量就藏在我们的内心;我们都在自己建造的这些牢笼里苦苦挣扎,却不知道,打开牢笼的钥匙就握在自己的手中。 伊迪丝·伊娃·埃格尔博士用她疗愈自己的刻骨创伤和打开无数来访者心灵枷锁的故事告诉我们,自由的基础是具备选择的力量,而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回应我们的遭遇。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我们就能解救自己,让心灵得到自由。 今天的节目,我来着重介绍其中5个,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分别是:受害者心态型牢笼;逃避型牢笼;自我忽视型牢笼;怨恨型牢笼;不宽恕型牢笼。
收听目录: 01:06 什么是幸福 03:59 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 05:49 如何提升幸福感 05:49 幸福学习法 08:14 幸福工作法 10:54 建立亲密关系 12:06 为自己打分 13:54 5件好事法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今天我们打开的这本书叫《幸福的方法: 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作者是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讲师泰勒·本-沙哈尔,他在哈佛创造了选课人数最多的记录,他本人也被哈佛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导师”。 在本书里,作者阐述了幸福是什么,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提升幸福水平。“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对这本书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把教给人们获得幸福的方法和关于幸福的科学研究成果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收听目录: 02:13 人际关系的6个阶段 03:54 深度关系的6个特征 04:49 如何建立深度关系? 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的能力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当身处一段深度关系中时,我们会感到自己完全被理解和支持。然而,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或者无法应对与他人更亲密时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挑战。 事实上,所有的关系各不相同,但多数都会按照相似的模式发展。建立和维持深度关系的过程是可以描述、学习和应用的。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今天我们打开的这本书叫《深度关系: 从建立信任到彼此成就》,作者是斯坦福商学院领导力高级荣誉讲师大卫·布拉德福德。 《深度关系》这本书由浅入深的告诉我们如何建立深度关系。深度关系这本书告诉我们,通过与自我建立联结,我们会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结、建立良好的关系。 本书的内容源自斯坦福商学院50余年经典课程“人际互动”,在MBA课程中超过85%的学生报名参加这门课,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参与这门课的同学都说,这是”对自己影响最深的课程“。它适用于5种场景—父女、夫妻、闺蜜、兄弟、同事中,呈现了关系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指明了深度关系的6个特征,帮助读者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建立充分信任、彼此成就的深度关系。如果你想要事业成功,婚姻幸福,不妨阅读一下本书。
收听目录: 01:50 中国典型的母女关系 01:57 付出牺牲型 04:49 挑剔苛求型 08:00 角色颠倒型 10:55 宿命和轮回的链条 13:11 健康的母女关系是怎样的? 14:13 什么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家,可以说是每个人成长的开始,也是毕生宿命的根本。但可悲的是,大部分父母,都不懂小孩成长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造成一个残酷的现实,家,是梦魇的开始和一生挥不去的魔障。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今天我们打开的这本书叫《为何家会伤人》,作者是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 家,造成的梦魇和魔障,最概况的描述就是孩子的自我被严重入侵和压抑,生命力无法表达。这个现象在中国家庭里太常见,以至于我们进入了集体无意识,无法觉知到它的不合理。表现出来就是,愚孝、善于迎合、缺乏安全感、极度渴望控制感、渴望亲密关系却又害怕进入亲密关系等等。更严重者,就是各种神经症,乃至人格障碍和精神病。 在今天的节目中,通过这本书我们一起来聊聊母女关系,我一直觉得母女关系,是所有亲子关系中,最为奇妙的一种。母女一场,既像是付出感与亏欠感的拉力赛,又像是轮回宿命、不足与外人道的对视和共谋。
收听目录: 01:19 什么是“家庭治疗” 04:53 家庭中常见的问题 11:07 什么是共生纠缠关系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今天我们打开的这本书叫《热锅上的家庭: 原生家庭问题背后的心理真相》,作者是北卡罗来纳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奥古斯都·纳皮尔和雪城大学医学博士卡尔·惠特克。 以往,我们都把心理问题归咎于个人、创伤和原生家庭,试图站在个人的角度突破创伤性经历和童年问题。可这本书告诉我们,家庭就像一个小宇宙,自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当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出现时,人不必也不应孤军奋战,要和每一位家人一起解决问题。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布莱斯一家是如何在治疗师的引导下找对方向,化解家庭危机的。
收听目录: 01:30 第一个特征:拒绝别人就心慌 02:59 无法拒绝别人是为什么呢 07:25 无法拒绝别人产生的后果 09:17 该如何应对呢 11:37 第二个特征:不能对别人提要求 12:20 无法对别人提要求的原因 15:48 无法对别人提要求的后果 17:00 如何走出不敢提要求的困境 我无法拒绝别人。我总怕别人不高兴。我的想法就在嘴边,但就是说不出口。如果你有这些问题,你可能就是一个讨好型人格者,经常饱受着内心冲突的困扰。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今天我们打开的这本书叫《不去讨好任何人》,作者是心理咨询师滑洋。 讨好型人格,俗称就是老好人。老好人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怕拒绝别人,怕别人不高兴、怕别人受伤、怕别人多想等等。讨好型人格往往是因为小时候教育有关。如果孩子做所有事情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他做事情的目标就是为了父母的关注,而不是他做这件事情本身很快乐,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他就不会去做。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那么讨好型人格有什么特征呢?书中提到的8个方面。我们今天主要和大家聊其中的2各方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收听目录: 02:27 知晓痛苦,成为观察者 06:29 学会接受,成为当下者 11:02 成为开悟者 人类一直以来都遭受着痛苦,我们不断地与痛苦对抗,不断地想把痛苦消灭掉,不断地在痛苦之中挣扎。可无论我们怎么挣扎,痛苦总是如影随形。这个痛苦熄火了,那个又醒了;这个痛苦走了,那个又来了。最后,痛苦把我们折腾得狼狈不堪,而它却站在我们的面前耀武扬威。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今天我们打开的这本书是《当下的力量》,作者是德国生命导师埃克哈特·托利。 到底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摆脱我们情绪上的痛苦呢?《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想要摆脱情绪上的痛苦就要停止认同思维和善于运用当下的力量。 现在,我们不妨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在痛苦,它是怨憎、仇恨、愤怒,自卑、内疚?还是其它情绪?这些情绪其实都是思维在身体上的反映。如果我们认同思维,那么痛苦就不可避免。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除了工作,便是娱乐,对于将来没有打算。有人整日沉迷于专研,不知前路,却咬牙前行。有人明了自己的活着目的,潜心做事,盼得是未来的成功。 这些生活方式在现实中比比皆是,他们都活在自己所设定的生活情境中,看似有人活得不错,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人因生存焦虑和无法满足的欲望而感到痛苦,会因为过去和未来无法改变和达到而陷入痛苦,以及满足于当前没有觉知心产生的隐形痛苦。如何解决这些痛苦,让自己能够过得更快乐,正是《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的重要核心内容。
收听目录: 01:54 背景调查 07:23 网络相亲,真的能相爱吗? 12:13 互联网时代,为什么我们好像不会再爱了? 13:15 人完全可能对AI产生依恋 单身的人确实越来越多了。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独居成年人口超过7700万。90后恋爱经历不足2次,95后平均空窗期超过2年…… 脱单的人都是相似的,单身的人各有各的理由。一位朋友这样说:“感觉自己,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似乎,在互联网时代,“爱”本身已经变了。 相爱为什么越来越难?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今天我们一起打开的这本书叫《冷亲密: 为什么爱越来越难》,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 易洛思是杰出的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学联盟最佳图书奖”获得者,研究人类情感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二十余年。大受好评的新生代德国思想家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多次提到她的先行研究。 在这本书里,她从最根本的社会形态、情感本质说起,提出了“情感资本主义”的概念,意指情感关系和经济关系彼此定义、塑造的过程。知名社会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更是对这本书赞誉有加:冰冷理性的分析,却给了感性最有温度的诠释!
收听目录: 01:50 注意力的影响 05:10 注意力的组成部分 07:45 注意力系统 09:04 破坏注意力的三大因素 11:45 注意力的刻意训练 你有多久没专注地做一件事了?想要安心看一会儿书,总是会被手机的消息打断;打开手机回复完消息,又被突如其来的弹窗吸引;不知不觉刷起了短视频,一个接一个。 这是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分心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愈发容易,留存信息却愈发困难。从主动搜索,到被动接收;从主观注意,到被动关注。信息时代的变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阅读习惯,也改变了我们思考和生活的方式。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今天我们打开的这本书叫《刻意专注: 分心时代如何找回高效的喜悦》,作者是美国迈阿密大学心理学教授阿米希·P.杰哈。 书中有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我们正在错过50%的人生,只因为没有专注地生活。” 在一个容易分心的时代,如何保住我们的注意力,是每个人所面临的的严峻课题。按照注意力,这世界上可以这样分为两种人,一种是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身建设的高效能人士,另一种,是注意力涣散,被各种资本收割了注意力的人。
收听目录: 01:50 没有人对钱真的失去理智 02:44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那么美好或糟糕 03:50 要懂得知足 04:43 复利效应:巨大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巨大的力量 05:48 要有生存至上的心态 06:27 尾部才是驱动一切的关键 07:19 时间自由是财富能带你的最大红利 07:49 其实别人不会像你那样在意你有多少财产 08:37 炫富是让财富流失的最快途径 09:33 存钱 10:14 合乎情理胜过绝对理性 11:01 不要太依赖历史经验,学会处理现实中的意外 12:55 做好预案,计划赶不上变化 14:15 人是会变的 15:33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16:28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 16:43 悲观主义的诱惑 18:08 故事的力量比数据更强大 关于理财,大家了解多少呢?人们总是把理财当做一门硬科学,却忽略了心理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理财行为并非仅依靠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很多时候会受到你的情绪、喜好、立场和很多意料之外的因素影响。因此,致富和守富的关键并不在于懂得多少知识,总结了多少规律,而常常在于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认清事物运作的本质。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今天我们打开的这本书叫《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作者是美国财经专栏作家摩根·豪泽尔。 作者从心理角度入手,在书中分享了18条一针见血的理财智慧,如果你是理财新手,你会接受一堂朴素、简明却能令你受用终生的理财课。如果你是投资老板,本书也会帮你查漏补缺,返璞归真,守护好来之不易的财富。 在风云变幻的投资理财领域,有些道理亘古不变,无论何时都能帮你实现财富的稳定增长。只有发现他们,把握他们,你才能在起伏不定的经济形势下实现长久的富足与幸福。
收听目录: 01:33 我们为什么会生气 05:19 什么样的人容易变得“情绪化” 11:23 如何避免情绪化 生气在所难免,但是为什么一件小事,会让我们越想越气?很多人都在寻找不生气的方法,比如压抑忍耐、积极乐观等。可是本书作者却告诉我们:那些都不是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情绪化”并不是情绪的错,而是想法的错!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今天我们提到的这本书叫《你可以生气,但不要越想越气》,作者是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医学博士水岛广子。 本书旨在从本质层面解决情绪化的困扰。作者解析了生活中那些“让人生气的小事”,让读者看清“情绪化思考”的来龙去脉,也让读者明白在那样的情境下究竟该如何表达、如何沟通。除了解析“情绪化思考”的问题之外,作者还教我们如何养成避免情绪思考的7个习惯,以及当生活中遇到“易燃易爆”的人时该如何应对。
收听目录: 02:22 关于工作:为了钱而工作,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05:07 关于婚姻:家庭和睦比什么都重要 07:24 关于人际关系: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做人处事的能力 11:45 关于困境:是因为对未来考虑太多 你有没觉得自己越来越焦虑了?有人说,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 在生活的滚滚洪流里,我们似乎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烦恼所裹挟,越来越不快乐了。生活中许多事都会触及我们敏感的神经,让我们焦虑不已,不论是工作、家庭、人际关系,还是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都会令我们感觉焦灼不安,甚至有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很“丧”。 大家好,欢迎打开《读书破万卷》,我是许诺。今天我们一起打开的这本书叫《人间值得》,作者是两位来自日本的心理医生中村恒子和奥田弘美。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日本奈良的一家医院,有一位工作了70年的心理医生,身髙只有1米48,体重40千克的她,今年已经90岁了,但这位耄耋老人仍旧坚持每周连续工作4天,无论是工作不快乐的年轻人、婚姻不和谐的中年人,还是人人仰慕的企业家,都喜欢向她敞开心扉。她温暖、慈爱的话语,总能让人们重新点燃对生活的勇气,她就是中村恒子。 恒子奶奶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命运多舛,经历过战争,经济大萧条,无论面对何种困境,恒子奶奶都能淡定坦然、从容以对,可以说,她是一位睿智、通透的“宝藏奶奶”,再大的烦恼,她也能“以四两拨千斤”轻松化解。她凝聚一生的智慧写就了这本《人间值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地接受每一天!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