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杂谈
了解社工,探讨社工,发现社工故事与思考

Album
主播:
三分毒、辛奕Victoria
出版方:
三分毒
订阅数:
1,147
集数:
39
最近更新:
1周前
播客简介...
各位听众大家好! 社工杂谈是一档双人对话节目,小九和思蘄会以日常闲聊的方式和大家探讨社会工作行业的各种现象,也会尝试用社会工作的视角去看各种有意思的事,欢迎大家订阅我们的博客。
社工杂谈的创作者...
社工杂谈的节目...

vol.38 这期我们聊聊:短视频让人更自由,还是更孤独?

社工杂谈

节目简介: 我们好像越来越“在线”,但却越来越孤独。 饭桌上,大家低头刷手机;情侣间,聊天成了发短视频;家人坐在一起,却像隔着一个WiFi。 在这个短视频主导的时代,我们真的还会“好好说话”吗? 本期播客,我们从社工视角出发,聊聊短视频带来的亲密关系疏离、代际鸿沟、老年脱网问题,也给出一些“走出数字孤独”的实用建议。 有时候,迈出那一步,并没你想得那么难。 关键节点与内容: 02:05–04:36回顾短视频发展历程,从快手到抖音的兴起,短视频如何占据了我们大量碎片时间。讨论“抢占注意力”的平台策略与背后逻辑,以及它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 04:37–06:44分析短视频带来的人际交往变化。线上社交变得高效、快速、无障碍,但现实生活中的耐心与投入减少了。传统的“慢社交”被“快速滑动式交友”所替代,现实互动意愿下降。 06:45–10:19 深入剖析三类人际疏离现象: 1)亲密关系中沟通方式被短视频取代; 2)亲子之间因算法推荐不同形成“代际信息茧房”; 3)老年群体面临严重的“数字脱网”问题,从健康码到短视频,逐渐被社会边缘化。 10:20–13:54以疫情为例,阐释数字工具对老年人生活带来的结构性排斥。讲述“脱网群体”在高铁站等场所的现象,进一步探讨信息发布从纸媒向短视频迁移后,老年人如何被现代传播方式甩在身后。 13:55–16:20在北京公园的观察引出问题:短视频时代下,老年人反而成为保留“面对面社交”传统的群体。提出“这是被遗忘的孤岛,还是不被污染的净地”?对数字化社会的节奏提出反思。 16:21–18:48从“数字化孤独”切入。指出看似连接更多,但真实情感却更难建立。点赞评论虽热闹,内心却更空虚,短视频强化了“浅层互动”,削弱了深度关系。 18:49–23:55 1)碎片连接下的“假社交”; 2)年轻人渴望亲密却害怕投入,形成“社交倦怠”; 3)边界意识强化阻碍真实建立; 4)代际鸿沟中,技术反而加深误解。 23:56–30:56技术是工具非灵药,不能代替真实人际连接;心理干预需从认知入手——去掉对社交媒体的过高期待、克服关系恐惧;倡导“有舍才有得”的深度社交观,分享播客制作中两位主播如何用行动去跨越距离和忙碌。 30:57–结束 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年轻人多参与志愿、兴趣小组、线下阅读会等建立真实关系。强调“真实连接”才是对抗数字孤独的根本路径。

36分钟
99+
1天前

vol.39 全职儿女:啃老、共谋,还是代际契约新样本?

社工杂谈

📋节目简介: 在今天的看世界栏目中,思蕲与小九会一起聊聊近年在年轻人和家庭中引发广泛讨论的现象——全职儿女。这是啃老的“升级版”?还是家庭的共谋与社会转型的产物?通过真实案例、项目调查、社会学视角和制度反思,我们一起拆解这一话题背后隐藏的就业困境、养老难题、代际观念冲突,以及情感劳动的社会价值。 节目不仅聚焦现象本身,还探讨了其对家庭结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市场乃至代际关系的深层影响,提供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复杂又真实的社会图景。 📌欢迎留言分享你对“全职儿女”现象的看法! ⏱️关键时间节点与内容: 00:00 – 04:30全职儿女,是指子女在家中以提供家务与精神陪伴换取父母的经济支持。讨论从传统养老模式转变谈起,指出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家庭成员之间照护意愿的双向选择,反映了社会对“孝顺”定义的更新,以及居家养老偏好和机构养老信任度下降的背景。 04:30 – 07:50通过真实案例探讨精神慰藉的重要性,如园艺小组活动中高龄老人的心声和修脚店访谈的内容,反映出老年人在子女成就之外更期待的是情感陪伴。尤其是在城市化加剧和空巢家庭激增的背景下,一些家庭愿意出资让子女“留下来”,体现养老从物质照料向情感支持的转变。同时也反思年轻一代在家庭结构中的新角色对下一代(如孙辈)可能带来的影响。 07:50 – 10:30聚焦经济条件对全职儿女形成的影响。在延迟退休政策持续推进、高退休金家庭增多的背景下,许多父母在尚未退休时已经具备照顾老人的经济能力,反而选择反向支持子女以家庭陪伴方式“就业”。这种现象呈现明显的中高收入特征,与农村或低收入群体的养老模式形成对比。同时指出,父母的工作意愿增强、社会福利提升,也是支撑这种家庭安排的关键要素。 10:30 – 13:50深入剖析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过去多子女可以分担照护任务,如今独生子女面临“1对4”甚至“1对8”的照护责任,尤其在父母或祖辈出现失能、慢病或阿尔兹海默症时,往往只能亲自放弃工作来照料父母。结合案例讲述了长期照护对个人职业发展和家庭经济结构的巨大影响,体现出中国式家庭在养老制度不完善下的应急安排和道德压力。 13:50 – 17:45讲述社工与工业设计合作的“银铃互助计划”项目,探索通过技术和社区互助机制缓解高龄养老压力。学生团队提出AR眼镜辅助社交与健康监测的概念,试图用科技手段满足老年人精神与健康双重需求。节目中还分享了走访老龄化严重社区的见闻,指出当前子女在一边工作一边照护老人的两难处境,以及未来面对50%以上老龄比例社区服务体系将面临的巨大挑战。 17:45 – 22:00全职儿女这一现象如何成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思蕲将其比作一面“多棱镜”,能够折射出代际关系重构、青年人就业困境与家庭韧性等复杂社会问题。思琪引用纪录片中的具体案例,包括制定家庭服务评分表领取“月薪”的青年人,说明这不再是个体选择,而是社会结构变化中涌现的一种生存策略,也体现了家庭作为社会保障微系统的新角色。 22:00 – 27:40通过网络讨论与社会评论对立面揭示代际认知冲突。一方面是传统长辈认为子女照顾父母理所当然,不能“领工资”;另一方面是青年全职儿女强调自己的劳务与专业照护价值。节目指出,这种争议背后是对家庭劳动价值的系统性忽视,也是传统孝道伦理与现代劳动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全职儿女正在打破“有薪才是工作”的单一认知,也呼吁社会正视家庭照护的专业性。 27:40 – 33:00探讨家庭内部的契约模糊与权力不对等问题。通过案例讲述“加薪”“财产安排”“照护退出”等话题,揭示家庭成员间在经济支持和照护服务中的博弈关系。当情感劳动与经济利益纠缠在一起,尤其在父母掌握资源主导权的情境下,子女往往在看似“雇佣关系”中缺乏话语权。这也引出对家庭照护关系标准化与合法化(如服务合同、报酬约定)的制度需求。 33:00 – 39:30系统揭示当前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盲区与应对建议。全职儿女常常处于无劳动合同、无工伤保险、无社保积累的“裸奔”状态,容易在就业空窗后遭遇再就业歧视和专业能力贬值。主持人建议建立包括家庭照护认证机制、社保挂钩制度、灵活就业覆盖等在内的多维支持体系,并鼓励政策制度朝向“承认家庭劳动”方向演进,赋予家庭照护者更多尊严与保障。 39:30 – 46:00从“道德审判”走向“制度回应”,提出“带薪尽孝”不是异化亲情,而是社会转型中的现实选择。节目强调,不应以“啃老”或“孝顺”二元对立看待全职儿女,而应理解它在当代家庭结构中承载的情感与责任。同时也指出大多数“全职儿女”终将回归职场、完成人生下一个阶段任务,其本质是一段过渡性的生活安排,值得尊重与制度性的支持。

46分钟
95
1周前

vol.24 跨部门合作的挑战与突破:社工如何打破协作瓶颈?

社工杂谈

📌 节目简介: 在这一期《社工杂谈》的“行业思考”栏目中,小九与思蕲讨论了跨专业、跨部门协作的实际挑战与突破方法。节目详细分析了社工如何与医院、学校、司法等部门高效合作,推动社会服务项目的顺利实施。通过分享实战案例,探讨了跨部门合作中的痛点,例如资源整合困难、专业理念冲突、信息壁垒等,并提出了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绘制权责地图、以及创新技术赋能等解决方案。此外,两位主播也反思了社工如何突破传统角色局限,利用自身专业性与多元视角,实现更高效的协作,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 节目重要时间点与关键内容提要: * 00:00:07 – 开场介绍:社工杂谈的栏目定位与话题引入:跨部门、跨专业协作的重要性。 * 00:01:15 – 从宏观层面讨论跨部门协作的必要性:政策支持和社会福利的落地,如何通过协作解决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 * 00:03:45 – 中观层面:系统嵌合与工作流对接:不同部门之间如何协同工作,避免工作流脱节,提升项目效率。 * 00:06:00 – 微观层面: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契合:跨专业合作中的核心难点,如何让各方理念互通。 * 00:09:30 – 医务社工与医院合作中的难点:医务社工如何协调患者与医院的利益,如何平衡医院与患者的需求。 * 00:14:00 – 学校社工与校方的合作挑战:教育领域中的合作难题,如何突破校方的行政障碍和教师的抵触情绪。 * 00:19:20 – 典型案例分享:医务社工与多方协作:如何通过医院、社区和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帮助特殊群体如家暴受害者、未成年犯罪者等。 * 00:26:30 – 解决跨部门协作的痛点:通过联席会议、绘制权责地图、资源整合等方法,提升社工的工作效率和协作性。 * 00:32:00 – 技术赋能与跨部门沟通:如何借助新技术如区块链、AI等减少协作中的信息壁垒和沟通成本。 * 00:36:10 – 政策杠杆的应用:如何借助政策推动跨部门合作,确保项目能在各部门间顺利衔接。 * 00:41:30 – 未来展望:社工的专业进化与跨专业角色:社工如何成为更全面的专业整合者,提升自身的跨界能力。

58分钟
99+
1周前

vol.37 从超女到站姐:饭圈20年,改变了谁的青春?

社工杂谈

📝节目简介 首先要感谢各位听众友友的大力支持,咱们播客订阅量已经成功突破1000啦!! 本期节目,我们将深入拆解饭圈文化如何一步步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我们将尝试用专业社工视角,从“归属感的温暖”聊到“资本裹挟的陷阱”,也聊聊家长、学校和社工到底该如何应对。 如果你是青少年父母、老师、社工,或者你自己也曾是热血粉丝,这期内容你一定不能错过~ ⏱️关键时间节点 & 内容概述 01:10–03:29引入“饭圈文化”主题。解释“饭圈”一词的来源,从英文“fandom”说起,回顾中国追星文化的演变,从个体散粉到群体化行动,强调“05年超级女声”是中国饭圈组织化的关键节点。 03:30–05:52讲述社交媒体(如微博、贴吧、超话)的出现如何助推饭圈的发展,饭圈圈层逐渐扩展至运动员、公众人物。饭圈开始拥有专业运作能力,成为组织化、利益化、可运作的“文化现象”。 05:53–09:31从自身经历出发,讨论饭圈的正向作用:给青少年提供归属感和认同感,是青春期情绪出口与精神慰藉;为偶像应援过程中锻炼了剪辑、文案、组织管理等技能,有真实成就感和能力提升。 09:32–14:04继续探讨饭圈的积极潜力,例如偶像正向引导粉丝参与公益、激励学习等。但也指出负面影响:盲目崇拜、失去独立判断力、非理性护偶像;容易形成“信息茧房”,乃至参与控评、人肉、网暴等极端行为。 14:05–18:2深入剖析饭圈的负面机制:粉头与资本联动、情绪绑架刺激消费、数据崇拜替代理性评价,粉丝价值变得单一化。青少年易中招的原因包括:渴望认同、情绪波动、缺乏独立判断,加上平台算法推送、组织化操控加剧这一趋势。 18:23–23:36提出对策:不能简单打压,而应疏导与正向引导并重。家庭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学校思想教育要接地气,敢于正视饭圈现象。偶像要承担公众责任,行业应抵制“唯流量论”,社会也应树立多元榜样,鼓励青少年火眼金睛识别价值。 23:37–30:03讲述社会转型带来的“高认同需求”: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被理解的青少年,通过饭圈找到归属感。粉丝也从“单向追随”转向“互惠关系”,可影响偶像宣传、合作、销量,形成隐形的结构权力,并带动站姐经济、职业粉丝现象。 30:04–35:02进一步分析家庭教育缺位的现实。家长图省事用手机打发孩子,反而削弱亲子关系和情绪引导力;而在困境家庭(服刑、隔代抚养、离异)中,青少年更容易完全沉溺饭圈文化。提及自媒体监管不足,内容审查不严,使低龄群体轻易接触到不适内容。 35:03从社工视角提出实务建议:家庭社工应帮助家长重建责任意识、提升沟通技巧;学校社工介入日常氛围建设和个体干预;面对弱势群体更需长期陪伴。最后提醒明星及MCN机构需认识其社会影响力,避免负面示范。节末总结——饭圈不是错,错的是“迷失方向”;真正的引导,是帮他们走出精神迷宫,而不是围堵。

42分钟
99+
3周前
社工杂谈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