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石》500首最伟大的歌曲赏析487 The Drifters-Under The Boardwalk

Fogy Radio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87位 漂流者合唱团《木板路之下》 The Drifters-Under The Boardwalk 这是流行音乐史上最成功的夏日情歌,是Doo-Wop时代晚期和灵魂乐早期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欢迎的歌曲。Doo-Wop稍微解释一下:简单的节奏加密集的人声和声,和声主要是重复的、无意义的音节。早期的Doo-Wop就是年轻人聚在一起即兴演唱街头,常常是纯人声阿卡贝拉,有条件才加点乐器,它和灵魂乐一样,对主唱的要求极高。录制歌曲的当天发生了音乐史上的悲剧,主唱鲁迪·刘易斯(Rudy Lewis)心脏病发作去世,之前因为服兵役离开的强尼·摩尔(Johnny Moore)紧急救场,就此诞生了漂流者合唱团商业上最成功的单曲。歌曲完美融合了流畅的旋律、优美的和声和动人的节奏。结构相对简单,主歌铺垫, 副歌爆发,强尼·摩尔的嗓音不像鲁迪·刘易斯那样高亢,而是更低沉、醇厚,音色偏暖偏厚,极具支撑力,在副歌长句中保持了声音的饱满和情感的连贯。他的声音和合唱团的和声构建起来的这首歌,营造出一种令人向往的、浪漫的夏日海滨风情,如果在夏天的沙滩上,能和朋友们在一起扭着屁股合唱,那该多快乐啊,可是,你有朋友吗?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The Drifters的原版属于流行乐、R&B、灵魂乐风格。浪漫、轻松、慵懒、梦幻、充满夏日沙滩风情。编曲精致流畅,带有拉丁节奏。而John Mellencamp版本属于根源摇滚、美式摇滚、蓝调摇滚风格。整体氛围是粗犷、朴实、带有泥土气息、节奏感更强、更具蓝调忧郁色彩。原版的梦幻感被一种更现实、甚至略带沧桑感的美国中西部风情所取代,这种风格,叫中心地带摇滚流派。

8分钟
82
4个月前

《滚石》500首最伟大的歌曲赏析488 Fleetwood Mac-Rhiannon

Fogy Radio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 排名第488位 佛利伍·麦克《莱安诺(你会赢吗)》 Fleetwood Mac-Rhiannon (Will You Ever Win) 天才布鲁斯吉他手彼得·格林(Peter Green)离开佛利伍·麦克(Fleetwood Mac)乐队后,乐队经历了多次成员更迭与风格转换,从早期的蓝调转型为民谣、流行,但掀不起什么涟漪,一度濒临解散,直到遇到了另一个销量惨淡濒临解散的组合“白金汉与妮克斯”,双方一拍即合,死马当成活马医。新加入进来的夫妻档组合,斯蒂薇·妮克斯(Stevie Nicks)担任主唱,林赛·白金汉(Lindsey Buckingham) 担任吉他手,而斯蒂薇·妮克斯唯一的要求是带着项目入组,她要唱自己早已写完的歌,这首歌就是《莱安诺(你会赢吗)》,灵感来自威尔士神话《马比诺吉昂》中的女神莱安诺,据说妮克斯在歌词隐喻了自己事业被挫败、情感被控制、性别被歧视的经历。麦克维(Christine McVie)的钢琴铺底、白金汉的吉他点缀,妮克斯的声线从低吟到爆发,歌曲被收录于乐队同名专辑,销量超过500万张,濒临解散两个乐队合并后最终成为一线大牌。妮克斯本人凭此曲以及身披黑纱手执铃鼓的形象,把“莱安诺”变成了她个人的艺术人格。妮克斯后来回忆说“她就像莱安诺——被所有人定罪,连最亲密的人都认定‘太情绪化’、‘不专业’,但她,绝不低头。”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加州独立摇滚Best Coast乐队的版本慵懒、梦幻、迷幻、略带忧郁但更内敛、更“加州沙滩落日”感。 它保留了原曲的忧郁内核,但去掉了大部分戏剧性和神秘感,代之以一种梦幻般的、略带迷糊的、放松的氛围。听起来更像是白日梦或怀旧,而不是一个神秘的咒语。

8分钟
38
4个月前

19351123 Esther Phillips 天才之殇:毒吻的歌喉

Fogy Radio

Esther Phillips 埃斯特·菲利普斯 1935年11月23日 1984年8月7日 1949年,14岁的天才少女埃斯特·菲利普斯参加歌唱比赛,被当时著名的乐队领队约翰尼·奥蒂斯看中,邀请她加入乐队,同年以艺名 “小埃斯特” 录制了第一首单曲,第二年连续发行了三首R&B冠军单曲《双重背叛布鲁斯》(Double Crossing Blues)、《猜疑布鲁斯》(Mistrusting Blues) 和《丘比特布吉舞》(Cupid’s Boogie)直接成名,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青少年R&B明星。她的嗓音沙哑、情感充沛,远超其年龄的沉着和成熟度令人惊叹,别人在初中内卷内耗的时候,她已经成为了一个实力派歌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生得意莫过于此。 成名很难,堕落很快,天才少女埃斯特把自己玩坏只要一步:10多岁的青少年在巡演的途中,开始迷恋药物,这让在她在余生中反复经历康复、复发和戒毒的过程,也直接影响了她的职业生涯、录音机会、表演状态和音乐殿堂的地位,整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被卖来卖去辗转于多家唱片公司,也曾尝试过不同的风格,但始终未能重现早期的商业辉煌,这段时期是她音乐生涯的低谷和挣扎期,值得一提有两首歌:第一首是《放了我》(Release Me),她从戒毒所出来后拿下了当时的R&B 榜冠军歌曲,另一首是蹭披头士流量,翻唱了《And I Love Him》(我爱他),当时如日中天的披头士点名安排她飞往英国去录制节目,但录完节目后她又进了戒毒所。 1960年代末,埃斯特·菲利普斯迎来了自己录音室和巡演生涯中最好的时光,也是她漫长嗑药史上最清醒的一段时光,庞大的顶级爵士、放克和灵魂乐音乐家们为她录制了一系列专辑,其中首推《家即仇恨所在》(Home is Where the Hatred Is)。,歌词写的是一个药物成瘾者绝望、疏离、被家庭和社会抛弃的痛苦世界,虽是翻唱,但歌曲好像是为菲利普斯量身定制,完全是她自身经历的残酷自白和呐喊,这首歌在美国大卖,成为她的标志性作品。 [图片] 另一首她的代表作是《一日之间》(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这首歌很可惜,虽然获得了格莱美最佳R&B女歌手的提名,但那一年的奖还是给了艾瑞莎·弗兰克林。输给弗兰克林当然是没话说的,同样的少年成名,弗兰克林洁身自好,1968年开始就开始屠榜,最佳R&B女歌手连续拿了八年,1972年的奖也是给她,不过当时艾瑞莎·弗兰克林把奖杯送给了埃斯特·菲利普斯,原话是这样的:我把我的格莱美奖给了她,因为埃斯特当时正在与个人心魔抗争,我觉得她需要鼓励。作为一名蓝调歌手,她有自己的特质;我想让埃斯特知道,我——以及整个行业——都支持她。英雄惜英雄,灵魂乐女王还是懂埃斯特·菲利普斯的,的确,菲利普斯的嗓音,有点紧缩的痉挛,转音的辨识度特别高。《一日之间》翻唱自她的偶像黛娜·华盛顿(Dinah Washington),说到这里,黛娜·华盛顿在私生活上大概也是她的偶像,两个人都是嗑药过量去世。这首歌原本是经典爵士标准曲,埃斯特·菲利普斯处理得非常好,配上灵魂乐加爵士的律动,现在来听都像是最新的Remix版本一样,充满着时代的节奏和新鲜感。 1984年,埃斯特·菲利普斯因为长期酒精和药物滥用死于肝肾衰竭,年仅48岁,你可以把她想象成是和魔鬼定了契约的人:拿到了独一无二的嗓音,也拿到了酗酒嗑药的瘾,她几乎有一半时间是在康复治疗,但也在健康的状态下以无与伦比的情感和嗓音,唱出了社会边缘人的痛苦与坚韧,在灵魂乐和爵士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里是福吉电台,向这位本应得到更多,也本可贡献更多的非凡女性致敬。 本期选曲 Just Say Goodbye Double Crossing Blues Release Me And I Love Him Home Is Where the Hatred Is 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 It's All in the Game

28分钟
40
4个月前

《滚石》500首最伟大的歌曲赏析489 Gloria Gaynor-I Will Survive

Fogy Radio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89位 葛罗莉亚·盖罗《我会活下去》 Gloria Gaynor || I Will Survive 作为一首代表着坚韧不拔、庆祝胜利的正能量歌曲,它被无数电影、电视节目、广告引用和翻唱,无论是在体育赛事、政治集会还是个人庆祝活动中,这首歌都能瞬间点燃气氛,激发共鸣。我最喜欢的翻唱版本,来自2011年《无耻之徒》中的弗兰克·加列格(Frank Gallagher):2021年死于新冠的酒鬼诗人瘾君子、流氓小偷演说家,被本能驱使的天使也有着自己的能量场。 《我会活下去》是迪斯科女王葛罗莉亚·盖罗最著名的代表作,发行于1978年,于1979年初登顶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歌曲讲述了一个女性在被爱人抛弃后,从最初的痛苦、脆弱和难以置信中逐渐觉醒、找回自我价值,最终变得坚强和独立的过程。歌曲的核心是副歌的独立宣言:“渣男滚出去,自我意志走进来,独立女性不再有《挪拉走后怎样》的悲剧”。葛罗莉亚·盖罗在清晰有力的鼓点和充满活力的华丽弦乐中充满情感、力量和韧性的嗓音,催生出了迪斯科黄金时代的经典。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迪斯科音乐过于肤浅,但这首歌传递出来的关于克服挫折、自我救赎和内在力量的信息具有普世性。歌曲发行后广大女性听众,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分手、离婚或需要独立面对生活的女性,把它奉为女性赋权之歌;而性少数群体也从中找到共鸣,把它视作抗争和庆祝的圣歌;所以,那些被暗杀后活下来的领袖们,其实也可以扭着屁股唱一唱的。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之前说弗兰克·加列格的版本是我的最爱纯属戏谑,1996年Cake乐队版本,是真正的解构和重建,它大胆地剥离了原版热情的律动以冷漠代之。以贝斯线作驱动,主唱近乎念白式的演唱佐以最后标志性的小号旋律,重塑了原版的气质。

11分钟
65
5个月前

19480201 Rick James 幻蕊狂蚀 · 朋克放克恶之花

Fogy Radio

瑞克·詹姆斯 Rick James 1948年2月1日 2004年8月6日 极具个人特色的放克音乐大师瑞克·詹姆斯有着很多称号:放克疯子、放克教父、街头诗人、朋克放克之王。别的可以理解,但朋克和放克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为什么能结合在一起,它们结出了什么样的恶之花? 1948年,瑞克·詹姆斯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八个孩子他排行第三,妈妈经营着灰色产业,他从小就跟着妈妈穿梭于各个酒吧夜总会,亲眼看到过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和约翰·科尔特兰(John Coltrane)的表演,他的叔叔又是诱惑合唱团 (The Temptations)的成员,勉强算是和音乐搭上了界,但音乐只是他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时候他接触到的是毒品和盗窃,性和酒精。1968年,为了躲避兵役逃到加拿大之后,瑞克·詹姆斯的音乐天性渐渐地显露出来,和史蒂夫·旺德(Stevie Wonder)、莱文·赫尔姆 (Levon Helm)(The Band)成为朋友,甚至还和尼尔·杨 (Neil Young)组了个乐队,创作融合了摇滚、民谣和灵魂乐元素的音乐,但在录制唱片前东窗事发,他逃兵役的事情被告发了。 瑞克·詹姆斯的神奇人生在入狱逃狱再入狱出狱后,继续行进,他给摩城唱片创作歌曲,见过吉姆·莫里森的血并觉得莫里森是个怪胎;曼森家族去波兰斯基家大开杀戒那一夜,他因为宿醉没去逃过一劫,他的经历也可以拍成《好莱坞往事》,当然,大多数情节都不能播出。1978年,他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来吧!》(Come Get It!) ,得益于《你和我》(You and I) 和《玛丽·简》(Mary Jane)这几首热门歌曲,专辑最终售出两百万张,名声鹊起也赚了很多钱——人生得意须尽欢,瑞克·詹姆斯毫不掩饰地沉溺于药物狂欢和各种滥交派对中,在他药物成瘾最严重的时候,每周在这上面花费高达7000美元。 唱片继续发行,瑞克·詹姆斯明星地位继续上升,但无论在哪里都饱受争议,他从不掩饰自己追求药物和怪癖X行为的欲望,甚至乐于放大自己的行为,这让他的演出多了很多执法机关的观众,他们准备在瑞克·詹姆斯在舞台上吸毒的时候逮捕他,这一点詹姆斯显得比较朋克,有点GG Allin(GG 艾伦)的样子了,不过他没有学习到朋克的豁达和乐天,1980年,瑞克·詹姆斯巡回演出时,请了王子普林斯 (Prince)做嘉宾,但很快就闹僵了,原因是詹姆斯认为普林斯试图剽窃他的风格,其实归根结底,就是风格类似领地意识强烈,两个人都是放克、灵魂乐加流行元素,并且都以华丽、性感的舞台表演著称嘛。早期当然是瑞克·詹姆斯压着王子打,后期因为深陷毒瘾和法律问题,王子早就超过他,去和迈克尔杰克逊争夺天下了。 我们接下要听到的这首歌叫作《疯狂尤物》,瑞克·詹姆斯艺术人生的代表之作。它其实可以有两个中文名字:《超级怪咖》和《疯狂尤物》,疯狂尤物比较贴近歌词本义,描述了一个让瑞克·詹姆斯着迷的独特女孩,她特立独行、不按常理出牌,性感惹火、充满原始魅力,让詹姆斯欲罢不能。而超级怪咖指的是我们的这位主唱大人、放克疯子瑞克·詹姆斯。詹姆斯一直致力把将摇滚乐和放克中和在一起,来挑战当时更流行、更丝滑的迪斯科和主流R&B音乐。《疯狂尤物》这首歌是他主体思想的意志体现,这里我们不再提吉他连复段了,贯穿始终的是贝斯连复段,这是最具有辨识度的贝斯线,简单粗砺充满着放克律动,鼓点配合沙锤,萨克斯的点缀,撑起了这首带有明亮色彩的经典放克音乐,而瑞克·詹姆斯的人声部分,随行所欲,任意拉扯,充满街头的真实感,又极具诱惑性,才是真正的让人欲罢不能啊。 瑞克·詹姆斯音乐事业和影响力的巅峰在是1980年代,像《疯狂尤物》来自1981年专辑《《街头之歌》(Street Songs),而1982年的专辑《全力以赴》(Throwin’ Down) 和1983年的专辑《冷血》(Cold Bloode)也一直是在持续输出,他的音乐是融合了放克、摇滚、R&B和说唱元素,定义了“朋克放克”的风格,这里说的朋克并不是朋克音乐元素,而是精神态度层面的类比,他在传统放克音乐中注入的那种前所未有的、具有颠覆性的、充满攻击性能量和态度,是非常大胆的,当然更直观的表现是在他的歌词上,对欲望的直白描写对药物的歌颂,然后在舞台上的露骨的性意味,是一把双刃剑,MV时代到来的时候,他本来可以接着东风获得更大的流量,但就是因为“太有挑衅性”被拒绝播放,而没有成为更大的咖。2004年瑞克·詹姆斯死于心脏病发作,但死时体内含有九种不同的药物,他的葬礼现场很有意思:一支巨大的大麻烟卷被放在面向哀悼者的其中一个喇叭上,有人点燃了它。大麻的气味开始飘散在大厅上空。一些人转过头去避开;另一些人,则张开嘴吸入烟雾。 本期选曲 Money Talks Glow Mary Jane Cold Bloode Super Freak Fire And Desire

41分钟
35
5个月前

19360514 Bobby Darin 和死神赛跑的人

Fogy Radio

"Life to me is struggles, successes,and failures. Living is what is going onin between those things. I have life, but whether or not I am living is something else."--- Bobby Darin, 1972 Bobby Darin 鲍比·达林 1936年5月14日 1973年11月20日 李宗盛给张培仁写过一首歌,叫《和自己赛跑的人》,歌曲很容易情感共鸣:困境中人需要保持内在的动力,战胜昨天的自己,找到自己的节奏。我们今天的这位主角,他更进一步,是和死神赛跑的人:鲍比·达林,1936年5月14日出生,1973年11月20日去世。 1936年,鲍比·达林出生在纽约一个贫困家庭,家里只有妈妈和姐姐,因为贫穷,本身孱弱的身体多次患上了风湿热,导致他心脏出现了问题,7岁的时候被医生诊断说活不到15岁,这促发了他与生俱来的野心,我命由我不由天,小孩哥决心在有限的时间内过上充实的生活。虽然不再被允许进行体育活动,但在艺术上开始发力, 10多岁时已经能演奏多种乐器,包括钢琴、鼓和吉他。同时达林智商非常高,成绩很好,拿着奖学金进入了纽约亨特学院,但他有点等不及了,辍学进入歌坛,经过了几年的沉浮,在1958年,凭借歌曲《水花四溅》(Splish Splash)开始走红,这首歌以轻快俏皮的摇滚曲风,融合洗脑的拟声词成为1950年代青少年文化的标志性歌曲之一,Billboard排行榜第3位,销量超百万张,奠定了他的巨星地位。顺便说下,他写这首歌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 走红之后当然就是不断复制自己,这是当时歌手的基操,鲍比·达林很快写出了《梦中情人Dream Lover》,也是一首销量过百万的歌曲,但同时也厌倦了这样割韭菜的形式,人生苦短夜长梦更多:一是不太喜欢做青少年偶像,看上去很蠢,二是不愿重复去唱同一首歌——这个大家都深有体会,每天重复劳动是很容易厌倦的,钱难赚屎难吃,虽然歌手赚的钱更多一点,但鲍比·达林也不太愿意,甚至在很久以后,职业生涯晚期都不太愿意唱《水花四溅》。总之,他迫不及待地改变了赛道,从摇滚转向了爵士,在所有人的反对下,1959年出版了经典唱片《麦克刀Mack the Knife》,同名歌曲来自库尔特·魏尔1928年的音乐剧《三便士歌剧》,鲍比·达林对这首曲子进行了令人着迷的爵士乐演绎:排行榜第一,销量数百万,1960年获得了格莱美年度最佳唱片奖。当年最佳新人—— 从1958年到1960年,流行到爵士,这个华丽的转身,速度是不是太快了一点。 再之后的经典是《飞跃情海》(Beyond the Sea),我个人觉得翻译成《爱在彼岸》更好一些,这是他改编的法国歌曲,1960年进入榜单前10。这个时候开始,24岁的鲍比·达林创造力爆发了,他探索了几乎所有的音乐流派——从爵士乐和乡村音乐到民谣和流行音乐,他也并不只甘心做一个录音室歌手,天天去夜总会演出,因为非常受欢迎,在夜总会的出勤率甚至赶上了法兰克·辛纳屈,彼时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想在25岁之前成为传奇——传奇这个词一般来说是按资排辈,要成为老艺术家才有资格的,他被认为他是傲慢自大不够稳重。他的解释同样很精彩:自负和自我主义是有区别的。自负是认为自己很棒;自我主义是知道自己很棒。当然,还有一点他没说,他正在争分夺秒和死神赛跑。 560年代是音乐风格不断变化的年代,鲍比·达林自己也在不断进化,不管是从文化上还是政治上,1968年,他甚至在为RFK罗伯特·肯尼迪助选,整个人生是异样的精彩,激烈而又蓬勃的燃烧,这时他获悉了一个巨大的秘密,程度堪比他在7岁那年听到医生说他活不过15岁——他一直以来的姐姐是他的妈妈,他是一个私生子,为了掩人耳目,才管自己的妈妈叫姐姐,这个消息我们今天看来好像问题也不是很大,但对他而言问题很大,他至死都没有原谅他的妈妈(姐姐),再加上当年肯尼迪遇刺,他一蹶不振,卖掉了大部分财产,住在嬉皮士聚居地的一辆拖车里。在这段隐居期间,鲍比·达林研究了鲍勃·迪伦、皮特·西格、披头士乐队的歌曲,想和他们一起进化,这里又是一个转型,非常的华丽,一年后,他以新的身份回到好莱坞,不再在舞台上戴假发,把燕尾服换成牛仔夹克, 开始录制面向民间的诗歌和抗议歌曲,这些歌曲涉及越南战争、民权和收入不平等等当代问题,但这一次,唱片的销量不太好,他需要更多的夜总会和电视演出来赚钱,而死神已悄悄的逼近了。 1971年,鲍比·达林接受第一次心脏手术,此后就经常出入医院,演出继续的同时经常在表演后吸氧,早年为维持事业形象,鲍比·达林基本不谈自己的健康问题,甚至经纪团队都不太知道,加上总是高强度工作(巡演、拍电影、录唱片)加剧心脏负担,1973年12月20日,死神终于追上了他,他在接受心脏瓣膜修复手术后去世,终年37岁。这是一个把每一天都当作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的人,每次听到他的歌,我总是会想到尼尔·杨的那句著名的: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鲍比·达林就是属于那种烧短暂生命创造永恒艺术的人,他在十多年的艺术人生中挑战并成功掌握了许 多音乐风格,包括民谣、乡村音乐、流行音乐和爵士乐,也是一位成就卓著、屡获殊荣的演员和企业家。从娱乐偶像到爵士大师,再到人文歌者的蜕变,是该行业中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成就吧,从另一方面说,他应该是跑赢了死神啊。 本期选曲 Things Splish Splash Mack the Knife Beyond the Sea Reason To Believe Simple Song of Freedom Beyond the Sea (ProleteR tribute) 附上2004年,纸牌屋大咖凯文·史派西为情怀买单自导自演的音乐传记片 《飞跃情海》(Beyond the Sea),它在票房和商业上的表现堪称惨淡,但是,世界上总要有人为情怀买单,做一些更小众更Fogy的事情。

31分钟
39
5个月前

新音乐速报 | 蔡徐坤-Deadman | 大众Idol的小众音乐

Fogy Radio

我是真没想到,《新音乐速报》有一天会做蔡徐坤的歌曲,怪就只能怪人类的刻板印象和信息茧房把我困住太久了。看了一些评论,说这首歌是Doo-Wop和Soul,Doo-Wop是以合唱团形式实现的音乐风格,最基础的核心是人声和声,一般是要3到5名成员共同完成,和声主要是重复的、无意义的音节。早期的Doo-Wop就是年轻人们聚在一起即兴的演唱街头,常常是纯人声,有条件了才加一点乐器,所以《死人》这首歌如果不算上键盘铺垫,和Doo-Wop关系真的不大。但是,不管Doo-Wop和Soul或者R&B,都对主唱有极高的要求:控制力,支撑力——蔡徐坤在这里收放自如,尤其是假音的转换和爆发,简直是詹姆斯·布朗和王子上身,已经是偶像歌手的天花板级别了。相比较而言,编曲部分有种美术学院学生交毕设套公式的感觉,各方面感觉似曾相识,当然这是瑕不掩瑜的。我觉得蔡徐坤美学品位、唱功技术、流量资金都有了,既然不愿意割粉丝韭菜,如果认认真真做这种小众音乐的话,可以在音乐上编曲上有更大的突破。总而言之对于我这种听了几十年歌,非常主观非常狭隘的老登来说,这首歌真的非常棒,他们说黄昏见证虔诚的信徒,巅峰诞生虚伪的拥护。我还是要拥护一下华语歌坛的这首新作,虽然歌词用的是英语。

6分钟
99+
5个月前

19420717 Spencer Davis 既成功又遗憾,斯宾塞·戴维斯与未竟的摇滚巨星梦

Fogy Radio

Spencer Davis 斯宾塞·戴维斯 1942年7月17日 2020年10月21日 斯宾塞·戴维斯出生在二战期间,他爹出门去打仗,万里赴戎机,他是个英国斯旺西的留守儿童,童年时期何以解忧,唯有音乐,在叔叔的指导下学习吹口琴,也目睹了家乡被空袭被毁灭,再长大一些,自然而然地开始热爱大西洋彼岸的摇摆乐、爵士乐和蓝调布鲁斯,这其中首推蓝调音乐,1963年,大学期间的戴维斯招兵买马,组建了斯宾塞·戴维斯乐队(The Spencer Davis Group),他担任乐队的主要创作人员和吉他手,这个乐队很快就和小岛唱片签约,并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很不错的成绩是什么成绩呢,那就是把披头士拉下马,1966年,单曲《继续奔跑》(Keep On Running)在英国排行榜上名列第一,这一年是英国摇滚乐坛的黄金时代,英伦入侵的巅峰期, 披头士滚石谁人奇想神仙打架的年代,斯宾塞·戴维斯乐队能在其中分一杯羹,而且占据了头把交椅,这个很了不起,而且他们并不是昙花一现,是持续输出,包括后续的另一首排行榜冠军《谁来帮帮我》(Somebody Help Me)和《给我一点爱》(Gimme Some Lovin')这些歌曲。斯宾塞·戴维斯不是主唱更像一个策划人、舵手为乐队提供各种方向,像《继续奔跑》、《我是男人》(I'm a Man)这些歌都不是他们的原创,但通过他的选曲、风格融合和编曲创新,达到了新的高度。 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这个乐队的名字实在是太烂了:斯宾塞·戴维斯乐——这让乐队的其他成员很没有存在感,而斯宾塞·戴维斯自己又不是主唱,当时的主唱史蒂夫·温伍德本身年轻英俊,年轻人有想法,想要追求更具实验性的迷幻摇滚和艺术摇滚风格,那么乐队就散了,斯宾塞·戴维斯被迫单飞,他的单飞生涯并不是很成功,主要原因是乐队生涯太过于出色了,有不可复制性;而斯宾塞·戴维斯所热爱的根源布鲁斯与民谣摇滚已经被视为“过时落伍”,缺乏电台与年轻人的支持;再一点就是,相比较其他单飞艺人,比如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洛德·斯蒂沃特(Rod Stewart),他缺乏不可替代的技术或者嗓音、外形条件。 斯宾塞·戴维斯在职业生涯后期,虽然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歌,但作为老前辈,地位摆在那里,本身又在唱片公司担任高管,闲下来和一些老摇滚乐手组乐队玩玩票,悠哉游哉还是很舒服的。回顾往昔,他在摇滚、蓝调音乐的融合和创新上为后来者树立了标准;持续在摇滚乐黄金年代在披头士滚石等一众神仙乐队里虎口夺食,但后继乏力,单飞后没有成为万人瞩目的摇滚巨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他自己就是伯乐,却没有成为千里马,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息啊。 本期选曲 Love Is On A Roll Keep On Running(The Spencer Davis Group) I'm a Man(The Spencer Davis Group) Crossfire Mistakes

22分钟
42
5个月前

19320409 Carl Perkins 冲吧,靓仔,冲!

Fogy Radio

Carl Perkins 卡尔·帕金斯 1932年4月9日——1998年1月19日 卡尔·帕金斯做梦也想不到写了经典名作《蓝色麂皮鞋》多年以后,在中国有个网红弄了个和他异曲同工的梗:英雄可以受委屈,但你不能踩我的切尔西。我虽然不忍心说流行文化不分低俗和高雅,但也怀疑帕金斯老师可能会不太高兴——山区摇滚之王,吉他大师,卡尔·帕金斯,1932年4月9日出生,1998年1月19日去世。 1932年,卡尔·帕金斯出生在田纳西州,家境贫寒但热爱音乐,硬要说音乐的启蒙,只能归到妈妈破旧的踏板风琴和田里黑人的劳动号子,以及在午夜电台里听到的汉克·威廉姆斯(Hank Williams)的乡村乐和豪林·沃夫(Howlin' Wolf)的蓝调布鲁斯,他自然而然把两种不同的音乐结合在一起,用蓝调节奏演绎乡村歌词,用电吉他唱出白人的福音歌声。1954年,22岁的卡尔·珀金斯已是以乡村和西部音乐为业的歌手了,这一年,他在电台听到了猫王(Elvis Presley)的 《没关系》(That's All Right),醍醐灌顶,一颗流弹打中他的胸膛,这一刻美国南方音乐的三大流派——山地布吉(Hillbilly Boogie)、乡村西部(Country and Western)和节奏蓝调(Rhythm and Blues)在他心中完全融合,而帕金斯本就在朝这个方向探索,于是直奔猫王所在的孟菲斯太阳唱片(Sun Records),向老板兼制作人山姆·菲利普斯(Sam Phillips)毛遂自荐。 我们听到的这首《电影杂志》(Movie Magg),是卡尔·帕金斯在1954年写的歌,轻松加愉快,典型的乡村音乐风格,混合了蓝调吉他的独奏。说卡尔·帕金斯是猫王的模仿者,这个肯定是不对的,猫王的成功确实激发了珀金斯前往太阳唱片试音,但两人在创作上各具特色:珀金斯更注重原创性,偏粗犷的山区摇滚(Rockabilly),猫王则更注重舞台表现力和流行化,只能说是一时瑜亮。卡尔·帕金斯在太阳唱片很快就站稳了脚跟,甚至和一众大佬组了个乐队叫“百万美元四重奏”(Million Dollar Quartet),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这个组合的其余成员是猫王、杰瑞·李·刘易斯(Jerry Lee Lewis)、约翰尼·卡什(Johnny Cash),都号称是财富自由的人,你看,资本主义国家的艺术家就是这么肤浅,一切向钱看,我们连着来听两首歌:《你的真爱》(Your True Love)和《火柴盒》(Matchbox),尤其要推荐《火柴盒》,这首歌借用了蓝调艺术家马雷尼和盲人莱蒙·杰佛逊(Ma Rainey and Blind Lemon Jefferson)的一些歌词和短句,以杰瑞·李·刘易斯的钢琴铺底,布鲁斯风格的吉他加极简器乐配置为特色,这种风格既是珀金斯的个人特色,也是山区乡村摇滚乐的典型特征。 1955年,卡尔·珀金斯编写、录制并发行了他最著名、最畅销的单曲,他唯一一首冠军单曲《蓝色麂皮鞋》(Blue Suede Shoes),它凭借快速的节奏、激情的吉他独奏、表演者的狂野活力,以及著名的开场白“一为钞票二为登场预备好冲吧,靓仔,冲!”成为了早期摇滚乐的标志性歌曲,也被公认为史上首支正式发行的山区摇滚单曲。《蓝色麂皮鞋》让世界看到了卡尔·珀金斯独特的乡村音乐、蓝调、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结合,而且在黑人和白人观众中都很受欢迎,他不仅是首位打入以黑人为主导的节奏布鲁斯排行榜的白人乡村歌手,从披头士到猫王,从埃里克·克莱普顿到黑色安息日乐队,横跨摇滚、金属、民谣等不同流派的殿堂级音乐人都曾翻唱此曲,至今都是传唱不衰。 但是,我们总是要说但是,这个时代的气运之子是猫王,其他差不多同类型的歌手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1956年3月,《蓝色麂皮鞋》正在横扫各大榜单,卡尔·珀金斯在前往纽约参加电视节目的途中遭遇车祸,导致巡演和宣传暂停,错失了进一步成名的机会。而猫王在这个时候接过了《蓝色麂皮鞋》的流量,他也翻唱了这首歌,不再局限于电台,他通过电视和电影迅速崛起,迅速超越珀金斯的原版,流量爆炸了。回到我们之前说的,猫王最终凭借外形、舞步和商业运作成为了文化偶像,珀金斯则更专注于音乐本身,风格偏向根源化。在这一年,康复后的卡尔·珀金斯发行了《波普蓝调》(Boppin’ the Blues),这首单曲非常罕见地同时跻身乡村西部与流行音乐双榜,相比他以往的作品更凸显摇滚基因,堪称从乡村歌手蜕变为摇滚巨星的转折点,他和猫王也在这个节点上各自奔向自己选择的终点。 卡尔·珀金斯在离开太阳唱片后,一度想要复刻《蓝色麂皮鞋》,但并不是很成功,反倒是参加老朋友约翰尼·卡什的电视节目获得了广泛的全国曝光,尽管新一代音乐起来之后他就靠边站了,但作为老艺术家,还是很受推崇,而且他的歌一直都在被翻唱,尤其是英伦入侵时期的乐队。其中以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翻唱的最多。在1970年代末新浪潮风潮后掀起的山区摇滚复兴中,他也再次受到乐迷追捧。1996年,真正的老艺术家卡尔·珀金斯,在去世前两年发行了最后一张专辑《冲吧,靓仔,冲!》(Go Cat Go!),他和保罗·西蒙、披头士成员乔治·哈里森、林格·斯塔尔,以及邦妮·瑞特、威利·纳尔逊等跨流派音乐人合作,专辑收录了他的经典曲目《蓝色麂皮鞋》、《火柴盒》的新编版本,在音乐风格上把传统山区乡村摇滚与90年代另类摇滚元素相融合,算是给他的音乐生涯画上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句号。作为先驱,卡尔·珀金斯以原创性和音乐融合能力为山区摇滚奠定了基础,他教会了摇滚乐如何跳舞,如何哭泣,如何永不褪色。 本期选曲 Birth Of Rock And Roll Tennessee Movie Magg Your True Love Matchbox Blue Suede Shoes Boppin’ the Blues Go Cat Go!

32分钟
36
5个月前

19270202 Stan Getz 初秋绝响,酷爵士之嗟叹

Fogy Radio

Stan Getz 斯坦·盖茨 1927年2月2日 1991年6月6日 爵士乐大师斯坦·盖茨1927年出生在费城,从小一身反骨,好在有音乐陪伴,听了很多古典音乐,为他的审美和想象力打下了基础,11岁在学校练习萨克斯——这会不会让你想到美国动画片《辛普森一家》的丽莎·辛普森。和丽莎演奏萨克斯时出现的破音、跑调和漏气声不同,斯坦·盖茨的技术在一年后就已登堂入室,他喜欢莱斯特·杨(Lester Young)慵懒而优雅的音色,并以此进行模仿。但另一方面,性格顽劣,孤僻叛逆的一塌糊涂,15岁就因为逃学被开除,业余爱好迅速变成了谋生手段,斯坦·盖茨谎报年龄参加了杰克·蒂加登(Jack Teagarden,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全明星”乐队成员)的大乐队,和一群老油条混在一起,接触到了更多的音乐类型和编曲风格。 1947年,当了一年兵的斯坦·盖茨,因为违反纪律再一次被体制踢出了游戏,相继被学校和军队抛弃,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因果,对20岁的他而言是巨大的挫折,这段经历被认为是之后滥用药物和情绪失控的起源,这一年他加入了伍迪·赫尔曼(Woody Herman)的“第二暴风军团”乐队,组成了传奇的“四兄弟萨克斯组”(Four Brothers)。这一组合以轻快流畅的萨克斯合奏闻名,打破了传统大乐队的繁重编排。1948年,他21岁的时候,成名了,这一年斯坦·盖茨在乐队的《初秋》(Early Autumn)中贡献了一段极具诗意的独奏,这成了他的标志性作品——如秋风般清澈忧郁的独奏让他一跃成为爵士新星。 有人说《初秋》这个作品开启了酷爵士(Cool Jazz)的时代。斯坦·盖茨甚至在曲中隐喻了自己青春与成熟交织的生命状态。成熟不成熟我们不说,艺术家该有的毛病他全部都有了,因为彼时乐队每天都在演出,工作强度大,他开始依赖酒精和毒品缓解巡演压力,加上天生的坏脾气,很快就和伍迪·赫尔曼闹翻开始了单飞生涯,这一次是真的放飞自我,彻底沉浸在酒精和毒品中,而在音乐上,斯坦·盖茨组建了自己的乐队,也和各路大神交流合作,渐渐成为了西海岸冷爵士代表。请注意,他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多次因为药物问题中断音乐事业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酒精和毒品他可能能取得更高的成就。这段时间他的代表作是1955年发表的《斯坦·盖茨演奏集》《Stan Getz Plays》,这张专辑收录了他标志性的抒情旋律与即兴演奏,展现了酷爵士的优雅特质。我们来听1930年的名曲《掌上流年》(Body and Soul),这是一首爵士标准曲,也被查特·贝克(Chet Baker)、阿特·塔图姆(Art Tatum)这些传奇音乐家演绎过,我觉得斯坦·盖茨的演绎最符合当今文艺青年的腔调,有点儿温暖抒情,有点儿村上春树。 斯坦·盖茨个人演艺生涯的巅峰时期在1960年代,他和巴西音乐家合作,把巴萨诺瓦音乐引入到美国,尤其是和若昂·吉尔伯托( Joao Gilberto)、阿斯特鲁德·吉尔伯托(Astrud Gilberto)的合作,那首著名的《伊帕内玛的女孩》(The Girl From Ipanema)成了巴萨诺瓦的国歌。1964年发行的专辑《盖茨和吉尔伯托》(Getz/Gilberto)为他获得了格莱美年度专辑奖。巴萨诺瓦算是酷爵士的分支,斯坦·盖茨的目光非常敏锐,凭借商业嗅觉和音乐才华将巴萨诺瓦推向世界,但又因为性格太过于强势,利益分配不均和文化差异与两位巴西艺术家分手。我个人觉得他情商可能确实不太高,这大概是恃才傲物、完美主义的艺术家的通病。 《盖茨和吉尔伯托》成功后,斯坦·盖茨在很长一段时间发行的作品都被认为在复刻这张专辑,过度依赖这一风格,缺乏早期冷爵士时期的艺术的锐气,的确,既要在巴萨诺瓦热潮中创作畅销金曲,又要在先锋爵士领域保持探索精神,既要又要想要又当又立,强如斯坦·盖茨也无法做到,这也是他后期被诟病未能突破自我的缘故。其实,斯坦·盖茨在70年代后开始转向融合爵士,也出了一些不错的作品,但还是被认为过于注重旋律的悦耳性,牺牲了爵士乐的实验精神,总而言之,就是业内公认他天赋异禀却自毁长城,没有达到迈尔斯·戴维斯的高度,1991年,斯坦·盖茨64岁肝癌去世,这让人想起了武侠小说作家古龙,人生和作品也是被长期的酗酒所拖累,两人都是天才,而斯坦·盖茨还要再加个毒品,尽管这位音色之神有各种坏毛病,但是,在业务能力上无可非议,他音色里的温暖和抒情,在丝绸般光滑的演奏里即兴的样子,是其他吹鼓手永远都无法企及的。 本期选曲 Summertime Early Autumn Body and Soul Desafinado I Remember You Corcovado (Tokimonsta remix)

38分钟
60
5个月前

19240829 Dinah Washington 一日之间,蓝桥魂断。

Fogy Radio

1963年12月,39岁的黛娜·华盛顿死在底特律的家里,死因是镇静剂和酒精服用过量。 黛娜·华盛顿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成长于芝加哥贫民窟,妈妈是教会的钢琴师,不管你在什么阶层,做二代都是延续生命的最佳途径,黛娜·华盛顿也是一样,从小就开始传承她妈妈钢琴技巧,浸泡在福音音乐里,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给上帝打工唱福音了,15岁的时候,她决定带着自己的天赋和10多年的现场演出的技巧和经验跳槽去去爵士酒吧驻场打工,她的妈妈虽然不太高兴,但黛娜·华盛顿脾气非常倔强,一手拿着苹果一手拿着命运,就此开始自己的蓝调之旅。 1943年,黛娜·华盛顿第一首热门单曲《坏女孩布鲁斯》(Evil Gal Blues)上线,3分钟不到的歌,前奏占了一半,但也展示了她通过声音传达原始情感的能力。歌词部分其实没什么多大的花头,经典的布鲁斯自嘲,幽默中带一点反抗,是蓝调音乐的经典叙事手法,但性别进行了更换,就有一点噱头,现在来听,可以看作是女性自我赋权的符号,但在1940年代唱这首歌还是要巨大的勇气的,不过黛娜·华盛顿从来就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离婚都可以离7次,更不会顾及艺术作品中的挑衅和冒犯,而机会刚好是留给这种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黛娜·华盛顿借势而起,一首接一首发表自己的经典,我们来听她的巅峰之作,1959年发表的作品《一日之间》(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 《一日之间》这首歌,是黛娜·华盛顿的标志性歌曲,她把自己的声音和当时流行音乐典型的华丽管弦乐相融合,在个人荣誉上为她获得了格莱美最佳节奏布鲁斯表演奖,也确保了她己在美国流行音乐殿堂中的地位。虽然她有着蓝调女王的称号,但并不是只限于蓝调音乐,爵士乐、流行乐、R&B都有参与,所以说尽管出身于福音音乐,起步于爵士音乐,但因为尝试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在种族隔离时代成功跨越爵士、蓝调与流行音乐市场,影响到了艾瑞莎·富兰克林、埃塔·詹姆斯、妮娜·西蒙,甚至和我们同时代的艾米·怀恩豪斯、阿黛尔。但尽管黛娜·华盛顿的职业生涯非常成功,个人生活却充满了挣扎。除了之前说过离婚7次的动荡的感情生活,她一直在和酒精毒品作斗争,1963年,在她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就因为药物过量去世。真正的传奇当然不在意陨落的姿态,但她在弥留之际,不知道是否会想起那个芝加哥贫民窟里,偷喝威士忌、把福音诗篇改成叛逆布鲁斯的坏女孩呢? 本期选曲 Cry Me A River (Truth & Soul Remix) Evil Gal Blues 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16分钟
62
5个月前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赏析490 The Rolling Stones-Brown Sugar

Fogy Radio

这首歌诞生于滚石乐队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彼时主唱米克·贾格尔(Mick Jagger)28岁,吉他手基思·理查兹(Keith Richards)27岁,他们刚创办自己的唱片公司,全面掌控艺术自主权,渴望发声,在1971年发行了专辑《黏手指》(Sticky Fingers),《棕色糖果》是其中的扛鼎之作。它是极具争议但又被公认为经典的摇滚作品,展现了乐队在音乐上的巅峰创造力,基思·理查兹强烈的、简单的、充满攻击性的吉他连复段贯穿全曲,萨克斯狂野不羁的独奏和米克·贾格尔戏谑与挑衅的嗓音交相辉映。歌词内容因为涉及到奴隶制、毒品和性引发了持久的讨论,但无论如何,它呼应了70年代摇滚文化中纵欲与反叛的主题,用经典的摇滚乐结构包裹最尖锐的社会议题,以暴烈的演奏和暧昧的歌词挑战听众的道德底线,重塑了乐队“坏小子”的形象,也巩固了与披头士分庭抗礼的乐坛地位。正如村上春树在《青春的舞步》里写的一样:我已驱车跑出很远。途中我打开“滚石”的《褐色砂糖》,听得我不由一阵欣喜,这才是正经音乐,这才叫地道。 “一首歌的三种味道”:分别是Corcovado Frequency的版本,选自以Bossa Nova风格重新演绎滚石乐队作品的《Bossa n' Stones》,另一个版本来自摇滚大嘴Steven Tyler,美国传奇摇滚乐队 Aerosmith(空中铁匠)主唱的版本。

10分钟
48
5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