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 排名第479位 拉贝尔组合《果酱女郎》 LaBelle-Lady Marmalade 作为拉贝尔组合唯一一首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冠军歌曲,《果酱女郎》这首歌融合了放克、灵魂乐与早期迪斯科,以跳跃的贝斯线、华丽铜管和电钢琴为主要乐器构成。三段式爆发性副歌,主音领唱帕蒂·拉贝尔(Patti LaBelle)的即兴高音是其中的点睛之笔。歌曲的灵感直接来自新奥尔良红灯区,歌词的直白描述不免让卫道士们面红耳赤,但作为美国后民权运动时期的作品,却也暗合了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中对“身体自主权”的讨论。我只能说到这里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果酱女郎》AKA《玛玛莱德女士》。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为你推上,德国音乐家大背头燕尾服Max Raabe的版本。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80位 范·莫里森《驶入秘域》 Van Morrison-Into The Mystic 1969年,范·莫里森退出瑟姆(Them)乐队后,个人事业陷入了低谷、婚姻破裂加上一系列法律诉讼之后,一度在咖啡馆打工维生,之后隐居在纽约伍德斯托克闭门创作。彼时的范·莫里森24岁,深受诗人威廉·布莱克 (William Blake) 和美国文艺复兴的影响,对未知世界、宇宙的奥秘和内在灵魂的探索充满兴趣,而苦难又总是艺术家的灵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传世名作《驶入秘域》。他在这首歌里脱离了乐队时期的布鲁斯、车库摇滚早期朋克和个人时期的流行灵魂乐风格,而是融合了灵魂、民谣、爵士和福音元素。以航海为隐喻,用诗意的歌词、悠扬动人的旋律和温暖朦胧又充满内在张力的编曲编织宇宙,在这一刻,范·莫里森像王阳明一样,悟到了道:我们寿与天齐比太阳更年轻,坦然面对未知的未来,回归本源。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有朋友打算在自己的葬礼上播放这首歌的缘故吧。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我把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Gavin Beretta版本放在了第一位,原曲过后,你将会听到Mike Pinto的雷鬼版和Pickin' On Series的乡村器乐版。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81位 大卫·鲍伊《年轻美国人》 David Bowie-Young Americans 1973年,大卫·鲍伊在舞台上“杀死”了他标志性的外星摇滚明星角色齐基·星尘(Ziggy Stardust),这个角色取得了巨大成功也让他身心俱疲,深陷角色中不能自拔,并伴随着严重的药物问题。为了摆脱在洛杉矶的颓废环境,他搬到了纽约,在东海岸接触到了哈莱姆区黑人音乐圈,最新最时尚的黑人音乐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 在美国长期居住,让一个英国人得以深度沉浸在美国社会和文化氛围中,他不再是短暂的巡演摇滚歌手,而是以一个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身份生活其中。他亲身经历了这一期间美国的社会情绪:水门事件、经济滞胀的阴影、大都市的活力与混乱、青年文化的变迁。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艺术转型期、深陷个人危机却又极度敏锐的天才艺术家,带着复杂心态(向往、反思、批判、自我治疗)创作出这个作品。音乐风格上,摇滚变色龙,离开了华丽摇滚,拥抱住了美国根源音乐,灵魂乐(Soul)和节奏布鲁斯(R&B)。鲍伊自己称这种新风格为“塑料灵魂乐(Plastic Soul)他在歌里模仿黑人灵魂歌手的唱腔,运用了更多转音、假声, 歌词方面,用印象派的蒙太奇手法描绘了一系列美国青年形象和生活片段。整首歌弥漫着一种观察者的疏离感和忧郁。大卫·鲍伊面对他前面的人群 得穿过而且潇洒,他在人群中穿梭,观察着这些“年轻美国人”的生活,既被吸引又感到孤单隔阂。像极了村上春树小说里的男主角。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在The Braids和The Cure的翻唱之间,选择了前者,再加了一首Meridian String Quartet的四重奏。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82位 爱丽丝·库珀乐队《我十八岁》 Alice Cooper-I'm Eighteen 在1971年,爱丽丝·库珀这个名字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乐队,乐队成员在创作这首歌时都已经20多岁了,大明星主唱爱丽丝·库珀本人这一年23岁,所以这首歌并非是“18岁少年”的自述。歌曲最初由吉他手迈克尔·布鲁斯(Michael Bruce)提供吉他连复段和旋律结构,爱丽丝·库珀贡献歌词和整体概念。歌曲传递传递出来的情绪应该说比较正能量:在困境迷茫中热情乐观。 这一年,美国宪法第26条修正案正式生效,投票年龄从21岁降至18岁,权利和责任一起到来,年轻人获得了投票权和饮酒权,但同时也被赋予了被征召入伍去当兵的责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十八岁》这首歌一经推出,立刻引起了年轻人的强烈共鸣,它精准地戳中了越战时期美国年轻一代的普遍心态,这种心态如何表述?我思来想去,决定盗用网易云音乐里的一句评论:纯真野蛮活当下,无畏恣意奔今生。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在密密麻麻的翻唱曲目库里,选了两首不同风格的作品,分别来自Rodeo Massacre和O.Brown/333,相对小众,绝对精彩。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83位 治疗乐队《宛若天堂》 The Cure-Just Like Heaven 《宛若天堂》是治疗乐队主唱罗伯特·史密斯(Robert Smith)在热恋期创作的一首有着极度幸福感的梦幻情歌。它有极度梦幻的合成器和吉他前奏、极度明亮流畅的旋律和极度充满诗意的歌词。罗伯特·史密斯说彼时他想写出一首有着“眩晕、旋转感觉”的歌来形容他当时纯粹的、令人陶醉的幸福感,他做到了。而在流行音乐史上,歌曲在主流摇滚/流行乐中向后来者示范了合成器的正确打开模式,既能创造标志性的旋律又要营造情感意境氛围,又不失歌曲的摇滚骨架(尤其是强劲的贝斯和鼓),影响了后续许多乐队对电子元素的融合,甚至在2019年2020年影响了中国音综《乐夏》冠军的走向。《宛若天堂》凭借着独特的音色、旋律和情感至今仍被广泛认可和喜爱。1987年的老歌了,每一次听,都会回到青少年时代,甜蜜青涩,又充满幻想和期待,治疗乐队真的可以治疗你。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本期节目用了好多味道,在背景音上,我用到了Piano Dreamland和Katie Melua, 之后的选择了三个版本,分别是48th St. Collective的巴萨诺瓦;The Cooltrane Quartet的爵士;The Watson Twins的梦幻流行,各有各味道,不容舍弃。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84位 琼·杰特《我爱摇滚乐》 Joan Jett-I Love Rock 'N Roll 1975年,在日本厌倦了做西洋偶像明星的艾伦·美林(Alan Merrill)回到英国创作发表了《我爱摇滚乐》,这是一首荷尔蒙歌曲,歌词只能说是知行合一,谈不上有多深刻,编曲唱腔在那个年代很一般,但在英国演出的琼·杰特注意到了,她回美国后和新组建的乐队黑心(The Blackhearts)重新演绎录制了这首歌。1982年初登顶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蝉联了7周冠军,是女性主唱的硬摇滚在迪斯科和新浪潮风行的年代取得主流市场巨大成功的标志性事件。 歌词的结构很简单很洗脑,就是反复吟唱副歌,结合琼·杰特充满力量和略带沙哑的演唱,传递出一种独立自信、甚至略点挑衅的女性姿态,一直被反复的还有强力吉他连复段,它们精准地捕捉并释放了摇滚乐最原始、最纯粹的能量和热爱,一起成为流行文化中代表摇滚精神、反叛态度和纯享乐主义的符号。 除了升华原唱,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琼·杰特靠这首歌打破了性别壁垒——女性也可以做极其硬朗的摇滚乐,并且在主流市场占据上风。戈培尔说谎言重复100遍就是真理,如果你跟唱100遍这首歌,会爱上摇滚乐吗? “一首歌的三种味道”:Joan Jett的版本过于成功,让之后的极大多数翻唱都接近自娱自乐,即使是2002年Britney Spears制作极尽奢华的版本也被认为过于精致、商业化,失去了歌曲的灵魂。选了两个非常出挑的版本,Munchaca和Coperta,他们都成功地跳出了Joan Jett巨大身影的笼罩,不是拙劣的模仿,而是充满创造力的再诠释。伟大的歌曲就像一块画布,不同的艺术家能用自己独特的颜料和技法,描绘出完全不同的、却同样引人入胜的风景。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85位 保罗·西蒙《雅园》 Paul Simon-Graceland 音乐是否应该超越政治壁垒。艺术是否有责任打破沉默? 保罗·西蒙在1986年给出了答案,1984年,他无意中听到了南非的姆巴昆加(Mbaqanga)音乐,决定启程南非,去黑人音乐家那里寻找新的音乐方向。但在当时的南非,不同种族的人在一起聚集属于刑事犯罪;联合国因为种族隔离制度对南非实行文化抵制,禁止艺术家赴南非演出或合作;保罗·西蒙本人恰逢家庭破裂,上一张专辑惨遭滑铁卢,被唱片公司扫地出门,也就是说,他面临着生命危险、政治孤立与事业毁灭的三重危机,《雅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历经千辛万苦才宣告诞生。歌词讲的是歌者在自驾去孟菲斯猫王故居雅园的路上絮絮叨叨的描述人生的无常,渴望在雅园得到自己的精神救赎。音乐方面,非洲元素的加入是其中最大的亮点,姆巴昆加和美国民谣的融合,爵士和弦点缀的吉他,传统祖鲁鼓 "Isigubu" 与爵士鼓的拼贴,美国传奇二重唱组合艾弗利兄弟(The Everly Brothers)极微弱人声的衬底,这些在一起拓宽了流行音乐的边界。 歌曲发行后,同名专辑获得了1987格莱美年度专辑奖、2013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家录音名作", 保罗·西蒙也从民谣歌手蜕变为世界音乐歌手,如果你穿越回去成为1984年的保罗·西蒙,是否会有和他一样,背水一战决绝的勇气呢?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Kina Grannis和Jesse Epstein (Imaginary Future) 的二重唱版本剥离了Paul Simon原版中充满活力的南非姆巴卡节奏、打击乐、吉他滑音及合唱。原版公路旅行的广阔感和文化交融的欢庆感被转化为一种更为个人化的情感旅程,更像是两个人之间的私语或对“应许之地”的内心向往。而这,原本是Paul Simon的拿手好戏。
六月骄阳,又是一年630。 不知道什么原因,《岁月无声》的粤语版无法上传,以国语版代之。希望总有一天,这土地不分你我高低,缤纷色彩也不再分开每种色彩。 专辑名:真的见证 发行时间:1989年7月 发行厂商:新艺宝 《真的见证》专辑有六首歌是先交给其他歌手、乐队演唱。 1989年Beyond乐队发表了他们的第五张专辑《Beyond IV》,以摇滚乐队的姿态杀入了主流唱片市场,《Beyond IV》共有5首歌被拍成了MV,差不多是一线歌手的水平,他们的才华和能力一步步得到了提高,得到了认可,这是“真的见证”。1989年Beyond一共发行了两张专辑,除了《Beyond IV》,到了年底,他们推出了第六张《真的见证》,这张唱片属于旧瓶装新酒,Beyond把这些年为其他歌手创作的歌曲拿回来回炉重造;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Beyond非常自我的一张,不用刻意写《真的爱你》之类的命题作文了。开篇第一首《岁月无声》,最初是写给一个女歌手的,重新编配之后就成了他们重金属风格的代表作,刘卓辉和黄家驹在词曲上的绝佳配合,加上黄家驹极富感染力的声音,让这首歌备受瞩目。《明日世界》原本是黄家驹写给前女友林楚麒的《怨你没留下》,这一次拿来重新填词,由黄贯中演唱。 《真的见证》这张专辑的大多数歌虽然已被其他歌手或者乐队演绎过,但说实在的能存留下来的并不多,只有Beyond把这些歌收回来自己唱,貌似才留存的更远,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像许冠杰演唱的《交织千颗心》就非常的出色:港式民谣,吉他轻轻拨弄,许冠杰很洒脱的用特有的腔调演绎了它,不过Beyond的重新编曲也很有意思,最后部分的失真吉他味道十足,体现了摇滚乐队的普世胸怀,这首歌相比之后的《AMANI》 并不是那么朗朗上口,但这其中的歌词:“交织千个心,用爱驱走冰冻。歌声空气中,为世间多添个美梦”,实在是让人感动。黄家驹去世后的演唱会上,歌迷簇拥在一起唱的就是这首《交织千颗心》,是啊,钻石恒久远,唯爱永流传,而这爱里蕴含的正能量,比现在的某些公益歌曲强太多了。《谁是勇敢》这首歌原本是收录在1986年自费出版的第一张专辑《再见理想》,据说是黄家驹最喜欢的一首歌,“悲哀的一生多少失意当恶梦,即使刻意创造我换作一切去牺牲”,这个歌词写的,联系到黄家驹后来的遭遇,真的是有点儿触目惊心。 《无悔这一生》是Beyond为TVB电视剧《香港云起时》而创作的的主题曲,黄贯中黄家驹合唱的励志歌曲,主歌部分的稚嫩,副歌部分的沧桑,非常到位。这首歌的MV,乐队4个成员大概是为了贴近生活,穿着当时最流行的衬衣,扶着栏杆一起看大海......尽管现在看来这个MV很过时很落伍,但黄家驹遥望远方的那个镜头,其实背负的是一代人的情怀,始终充满着对希望,对理想的渴望.....这是时代特有的真诚,真的一点儿都不土......《勇闯新世界》是为电台节目创作的主题曲,这首歌编曲气势做的很足,鼓手叶世荣在里面用了双踩,效果非常好。 说下《午夜怨曲》,叶世荣作词,黄家驹作曲,当年被收录在周润发的贺岁电影《吉星拱照》里作为插曲,这首歌到现在也是非常的受欢迎,尤其粤语版本,国语版歌词是刘卓辉写的,里面有一句是:“我不想看见热诚的希望,仿佛马不停蹄的忧伤”。这句歌词显得很懒惰,因为1988年,黄舒骏刚发表他的第一张专辑《马不停蹄的忧伤》.....我总觉得,虽然Beyond发行了很多国语专辑,但因为歌词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套用了粤语歌词的框架,加上四个成员当时的国语发音实在无法让人接受,所以这个系列选择是粤语专辑。说到歌词,这张专辑里的《又是黄昏》非常不错,尽管很多人都在指责Beyond的老板、经纪人陈健添,不管他人品怎么样,他写的这首歌的歌词,是整张专辑的一个亮点,和编曲旋律配合的刚刚好:街灯、车辆、都市,但也有海角、天空和晚风。每每听这首歌,都会有一种奇特的末日世界里的感觉。
Glen Campbell 格伦·坎贝尔 1936年4月22日 2017年8月8日 格伦·坎贝尔1936年4月下旬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金牛座,和大多数家境贫寒的艺术家一样,很早就明白了拼命努力的机械劳动摘棉花,只能维持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的第一阶段,音乐是他唯一能跨越阶层的工具。4岁练习吉他的坎贝尔,6岁去电台表演14岁辍学开始工作,彼时音乐成了副业,他断断续续组了几个短命乐队,但都没有成功,直到1961年,他个人和克雷斯特唱片公司(Crest Records)签约。第一首个人单曲《转身看着我》(Turn Around, Look at Me)在公告牌百强单曲榜上最高达到第62位,算是获得了一定的流量。 机会总是和流量同时出现,作为吉他手,格伦·坎贝尔在洛杉矶也获得了很多机会,给猫王 (Elvis Presley)、法兰克·辛纳屈 (Frank Sinatra)、纳京高 (Nat King Cole)、沙滩男孩(The Beach boys)这些流量明星都做过录音室乐手,个人的音乐事业进入了上升期,甚至可以上电视上综艺了。1960年代是他黄金时代起步阶段,披头士英伦入侵美国时他逆流而上,尤其是1967年,他这一生获得十项格莱美奖,拿到了五个,这一年他发行了N多经典,首推约翰·哈特福德 (John Hartford) 创作的《温柔在我心》《Gentle on My Mind》 ,这首歌充满了自由奔放的意象和复杂的韵律。讲的是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心中也有大爱的故事。 格伦·坎贝尔在1967年获得格莱美奖的另一首大热歌曲,也是他的一生的代表作:《当我到达凤凰城时》(By the Time I Get to Phoenix),这首歌是吉米·韦伯(Jimmy Webb)基于个人经历创作的关于离别最隐忍也最动人的诗篇。歌曲描写的是在爱情幻灭后想要逃离、避免正面冲突,却又忍不住思念对方反应的复杂心态。在物理距离的拉大与情感断裂的深化下,凤凰城不是终点,阿尔伯克基不是终点,俄克拉荷马也不是终点,终点在哪里呢?格伦·坎贝尔的嗓音清澈、温暖,带着一丝天然的忧郁气质,完美传达了歌词中克制的痛苦和决绝,旋律线中的流畅和内敛。整首歌编曲非常克制,避免了乡村音乐中常见的钢棒吉他或过度花哨的器乐,也避免了流行音乐中可能出现的过度甜腻。这种“克制下的深情”让歌曲的情感冲击力更为持久和深刻,结尾处弦乐和器乐的渐弱,如同远去的车影,余韵悠长,这大概就是“离开的仪式感”,格伦·坎贝尔在1967年录制了这首歌,一直唱到演艺生涯的告别演出,是他的终点。 格伦·坎贝尔在1970年代最著名的歌,我要推荐《莱茵石牛仔》(Rhinestone Cowboy),歌曲讲述了一个在名利场(尤其是音乐产业)中打拼、历经艰辛但仍坚持梦想、渴望被认可的艺术家的故事。也契合了坎贝尔本人的经历——从一个阿肯色州小镇青年奋斗成为超级巨星的心路历程,歌曲很有意思,它的编曲完完全全是70年代中期的潮流,那个年代的音乐流派什么都有一点,乡村、流行和弦乐铺垫甚至还有迪斯科元素。 作为录音室吉他手成长为全球超级巨星的传奇人物,格伦·坎贝尔的音乐生涯始于1950年代末的乐手身份,在1967年作为歌手爆发,巅峰期持续至1970年代中期,他是把乡村音乐带入主流流行乐坛的先驱与桥梁。当然后期略为乏力,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约翰尼·卡什(Johnny Cash)一样能找到新的切入点,但他在之前打下的江山,也足够让他活得游刃有余,2010年,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老年痴呆症后,格伦·坎贝尔开始了自己的再见巡演(Goodbye Tour),从2011年到2012年进行了长达151场的告别演出,他的音乐生涯实质上是随着阿尔茨海默病情发展而落幕的,这一点和托尼·班奈特(Tony Bennett)何其接近。我们来听最后一首歌,纪录片《格伦·坎贝尔:我就是我》的主题曲,格伦·坎贝尔音乐生涯的最后绝唱,《我不会想念你》(I'm Not Gonna Miss You)。克制的深情如金石般坚实,又在一手烂牌和阿尔茨海默病侵蚀下精神的不屈——就像他唱的这首歌一样,记忆消散却用音乐锚定存在。这里是“向偶像致敬”——格伦·坎贝尔。
1968年,猫王录制了歌曲《少说多做》(A Little Less Conversation),歌曲以典型的摇滚节奏为基础,搭配猫王沙哑而富有张力的嗓音,当年被收入他的电影《及时行乐及时爱》(Live a Little, Love a Little)的原声带中,但在发行时未成为热门单曲。2002年,猫王逝世25年后,耐克为2002年韩日世界杯广告征选主题曲,荷兰电子音乐人Junkie XL将猫王的这首作品重新混音为电子舞曲风格,在保留猫王原声主唱的同时,加入强劲的电子节拍、合成器音效,融合了重拍电子乐Big Beat和迪斯科Disco元素,使结构更紧凑,充满能量感,效果极为惊艳。它开创了“经典老歌+电子混音”的复古潮流,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猫王的音乐魅力,一时间,全世界的电台里都是猫王在唱:少谈一些主义,多办一些实事(A little less conversation,A little more action please)。歌曲登顶全球30多个国家的音乐排行榜的同时,成为了成为猫王近40年职业生涯中销量最高的单曲之一。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86位 史密斯乐队-此刻何时 The Smiths-How Soon Is Now? 《此刻何时》是史密斯乐队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它是一首极度压抑、绝望的作品,也被社会少数群体视为寻求共鸣和慰藉的精神寄托。歌曲描绘的是社交焦虑、孤独以及对理解和亲密关系的渴望和绝望。主唱莫里西(Morrissey)的笔触精准而痛苦,天才把自己的痛苦当作艺术源泉,他在歌词里写出了个人长期以来的疏离感、社交障碍和对爱情的悲观态度。作为最懂他的人,吉他手约翰尼·马尔(Johnny Marr)的旋律让诗人的情感具象化。在编曲上,吉他音效是革命性的,空间感和回声效果以及舞曲的律动感被融入其中,极大地拓展了电吉他在摇滚乐中创造氛围和情绪的可能性,可以说器乐完美支撑了歌词的情绪,整首歌也会左右你的情绪,这种冰冷、空旷、迷幻、充满渴望与绝望交织的独特氛围笼罩在每一个内心潮湿的青年的心里,是自怨自艾还是甘之若饴?此时此刻,此刻何时?我只想要引用阮籍的《咏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从内省、诗意的摇滚经典,到外放、躁动的电子流行,俄罗斯t.A.T.u.的版本捕捉并放大了歌词中关于渴望被爱、害怕被拒绝的主题,并用一种更直接、更外放、更符合青少年语境的方式表达出来。尽管被视为对经典的“亵渎”或“肤浅化”,丢失了原曲深刻的孤独感和吉他艺术的精髓,但它加载了青春的躁动、不安、愤怒,甚至是一种在舞池中宣泄孤独的狂欢感,这一点上,我想,它也不算“肤浅”了吧。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