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en Campbell 格伦·坎贝尔
1936年4月22日 2017年8月8日
格伦·坎贝尔1936年4月下旬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金牛座,和大多数家境贫寒的艺术家一样,很早就明白了拼命努力的机械劳动摘棉花,只能维持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的第一阶段,音乐是他唯一能跨越阶层的工具。4岁练习吉他的坎贝尔,6岁去电台表演14岁辍学开始工作,彼时音乐成了副业,他断断续续组了几个短命乐队,但都没有成功,直到1961年,他个人和克雷斯特唱片公司(Crest Records)签约。第一首个人单曲《转身看着我》(Turn Around, Look at Me)在公告牌百强单曲榜上最高达到第62位,算是获得了一定的流量。
机会总是和流量同时出现,作为吉他手,格伦·坎贝尔在洛杉矶也获得了很多机会,给猫王 (Elvis Presley)、法兰克·辛纳屈 (Frank Sinatra)、纳京高 (Nat King Cole)、沙滩男孩(The Beach boys)这些流量明星都做过录音室乐手,个人的音乐事业进入了上升期,甚至可以上电视上综艺了。1960年代是他黄金时代起步阶段,披头士英伦入侵美国时他逆流而上,尤其是1967年,他这一生获得十项格莱美奖,拿到了五个,这一年他发行了N多经典,首推约翰·哈特福德 (John Hartford) 创作的《温柔在我心》《Gentle on My Mind》 ,这首歌充满了自由奔放的意象和复杂的韵律。讲的是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心中也有大爱的故事。
格伦·坎贝尔在1967年获得格莱美奖的另一首大热歌曲,也是他的一生的代表作:《当我到达凤凰城时》(By the Time I Get to Phoenix),这首歌是吉米·韦伯(Jimmy Webb)基于个人经历创作的关于离别最隐忍也最动人的诗篇。歌曲描写的是在爱情幻灭后想要逃离、避免正面冲突,却又忍不住思念对方反应的复杂心态。在物理距离的拉大与情感断裂的深化下,凤凰城不是终点,阿尔伯克基不是终点,俄克拉荷马也不是终点,终点在哪里呢?格伦·坎贝尔的嗓音清澈、温暖,带着一丝天然的忧郁气质,完美传达了歌词中克制的痛苦和决绝,旋律线中的流畅和内敛。整首歌编曲非常克制,避免了乡村音乐中常见的钢棒吉他或过度花哨的器乐,也避免了流行音乐中可能出现的过度甜腻。这种“克制下的深情”让歌曲的情感冲击力更为持久和深刻,结尾处弦乐和器乐的渐弱,如同远去的车影,余韵悠长,这大概就是“离开的仪式感”,格伦·坎贝尔在1967年录制了这首歌,一直唱到演艺生涯的告别演出,是他的终点。
格伦·坎贝尔在1970年代最著名的歌,我要推荐《莱茵石牛仔》(Rhinestone Cowboy),歌曲讲述了一个在名利场(尤其是音乐产业)中打拼、历经艰辛但仍坚持梦想、渴望被认可的艺术家的故事。也契合了坎贝尔本人的经历——从一个阿肯色州小镇青年奋斗成为超级巨星的心路历程,歌曲很有意思,它的编曲完完全全是70年代中期的潮流,那个年代的音乐流派什么都有一点,乡村、流行和弦乐铺垫甚至还有迪斯科元素。
作为录音室吉他手成长为全球超级巨星的传奇人物,格伦·坎贝尔的音乐生涯始于1950年代末的乐手身份,在1967年作为歌手爆发,巅峰期持续至1970年代中期,他是把乡村音乐带入主流流行乐坛的先驱与桥梁。当然后期略为乏力,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约翰尼·卡什(Johnny Cash)一样能找到新的切入点,但他在之前打下的江山,也足够让他活得游刃有余,2010年,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老年痴呆症后,格伦·坎贝尔开始了自己的再见巡演(Goodbye Tour),从2011年到2012年进行了长达151场的告别演出,他的音乐生涯实质上是随着阿尔茨海默病情发展而落幕的,这一点和托尼·班奈特(Tony Bennett)何其接近。我们来听最后一首歌,纪录片《格伦·坎贝尔:我就是我》的主题曲,格伦·坎贝尔音乐生涯的最后绝唱,《我不会想念你》(I'm Not Gonna Miss You)。克制的深情如金石般坚实,又在一手烂牌和阿尔茨海默病侵蚀下精神的不屈——就像他唱的这首歌一样,记忆消散却用音乐锚定存在。这里是“向偶像致敬”——格伦·坎贝尔。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