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70位 琼妮·米切尔 巴黎自由人 Joni MitchellFree Man In Paris 歌曲选自琼妮·米切尔最叫好最叫座的专辑《求爱与火花》(Court and Spark),主角是琼妮·米切尔的唱片公司老板大卫·格芬(David Geffen),歌曲写的是音乐行业从业者远离业内的繁琐喧嚣,在巴黎找到了短暂的欢愉和宁静的故事。大卫·格芬是白手起家的影视音乐行业的真正大佬,前后创立了梦工厂、庇护所唱片、格芬唱片、DGC唱片,在音乐上的商业嗅觉异常敏锐,先后签约过老鹰、琳达·朗丝黛、汤姆·威兹、枪炮与玫瑰、涅槃、史密斯飞船、约翰·列侬、音速青年、小妖精。琼妮·米切尔以大卫·格芬的口吻写下了这首歌:人人都心怀目的,我无法让他们都满意,但我在巴黎是自由人,无拘无束充满生机。此时她还把大卫·格芬当个人,过了几年,他们就关系破裂甚至上法院打官司了。琼妮·米切尔在这首歌里以简洁而精巧的爵士流行风格,原声吉他和电钢琴为驱动,略带都市感、精致又带着一丝疏离和倦怠的编曲,用以服务歌词的叙事和情感的表达。时至今日,它已成为最好的巴黎旅游业广告,也代表着欧美牛马在行业束缚冲突中对自由的渴望。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71位 威利·纳尔逊《再次上路》 Willie Nelson-On The Road Again 这是一首关于友情和旅途的公路歌曲。在拍摄电影《忍冬玫瑰(Honeysuckle Rose)》期间,制片人告诉威利·纳尔逊需要一首在路上的歌,纳尔逊当场就写下了歌词和旋律框架,但它并非是应景之作,而是完美契合了威利·纳尔逊整个职业生涯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公路战士永远在路上,坐大巴旅行、在人群中表演、去新的城市、经历新的事物,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与朋友们一起在路上演奏音乐。极简歌词平白直叙,旋律线条朗朗上口,鼓和贝斯的律动为车轮的基础,威利·纳尔逊的马丁吉他节奏提供骨架,口琴的间奏画龙点睛——在纳尔逊漫长的巡演生涯中,这首歌是每场演出必唱的压轴曲目。歌曲被无数次用于影视作品中,只要场景涉及到旅行、出发、自由,这首歌就是首选。可以说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乡村音乐的范畴,成为了公路文化和追求自由精神的赞歌。 是啊,还有什么比无忧无虑在公路上游荡更让人心旷神怡的事情,空旷、自由、略带一点点乡愁的味道,只是,你愿意把这首歌推荐给那些青春没有售价徒步走到拉萨,在318国道上直播的网红吗?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James Last,器乐的味道。
可可·泰勒 Koko Taylor 1928年9月28日 2009年6月3日 布鲁斯女王可可·泰勒1928年出生在田纳西州,家境非常贫寒,11岁前就父母双亡,和兄弟姐妹一起弯腰摘棉花。世界是枯燥的,一成不变的,但晚上就不一样了,贝西·史密斯(Bessie Smith)、豪林·沃夫(Howlin' Wolf)和穆迪·沃特斯(Muddy Waters)这些蓝调音乐家的作品,通过收音机给她传道解惑,哺育了她,到了20多岁的时候,她决定去大城市碰碰运气,这就来到了芝加哥,白天做管家,晚上去俱乐部唱歌。 我们在说到早期布鲁斯艺术家的时候经常会说到芝加哥,是因为彼时作为美国最大钢铁基地,芝加哥接纳了大量的黑人劳动力,黑人占比总人口的33%,大量的黑人因为南方各州严苛的种族隔离制度和棉花田里的虫灾,带着各种歌谣迁徙到了芝加哥,布鲁斯音乐就在这里发芽生长。那么在任何时代,大家都不愿意做纯粹的牛马,做最低级的工种,就像现在更愿意做网络乞丐做网红。那个时代做歌手,是仅有的几条改变命运的赛道,可可·泰勒运气很好,她在夜总会唱威利·狄克逊(Willie Dixon)写的歌,而原作者就在台下被她吸引,于是马上签约,录歌,迅速崭露头角。 威利·狄克逊当然是被可可·泰勒地道的布鲁斯腔调吸引了,这里要说到标准的布鲁斯腔,比如说像高亢、尖锐、带有哭腔,代表人物是小沃尔特(Little Walter);浑厚、饱满、富有磁性的,代表人物是埃塔·詹姆斯(Etta James),但声音辨识度最高的,我觉得还是沙哑、粗糙、颗粒感极强的痰音感的布鲁斯腔调,代表人物是豪林·沃夫和穆迪·沃特斯 ,可可·泰勒在唱法上,无疑是一个女版的豪林·沃夫,也就是说,也是痰音派的唱法。签约布鲁斯唱片老大切斯唱片后她在1965年录制的《派对狂欢曲》(Wang Dang Doodle),卖了一百万多张,并在公告牌节奏布鲁斯(R&B)排行榜上进入前五名。让她从农民工跨越到了新的阶层,并且逐渐走到了布鲁斯女王的级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可可·泰勒后来多次重录过这首歌,刻舟求剑希望复制这个单曲的成功,但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虽然可可·泰勒进入了万里挑一,比清华北大都难考的切斯唱片,但她的上升期是唱片公司的下沉期,到70年代初,切斯唱片倒闭,她转投鳄鱼唱片,开始了新的征程。这里要首推她在1978年的专辑《大地震》(The Earthshaker)的第五首曲目《嘿,酒保》(Hey Bartender ),这是一首关于饮酒作乐的欢快歌曲。你知道,蓝调歌手喜欢谈论酒精,歌曲主题阴郁,但有着欢快的节奏。《大地震》这张专辑诞生了N多神曲,除了《嘿,酒保》,还有我们在节目一开始听到的《》满满一勺》(Spoonful),包括下一首《我是个女人》(I'm a Woman),这首歌我个人认为是她的另一首代表之作,隐隐有一种早期女权的味道:我是个女人,我唱布鲁斯,我用别针砍石头,我用手掌挡闪电。 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可可·泰勒在鳄鱼唱片录制了一系列专辑,巩固了她作为杰出女性蓝调歌手的地位,说实话些专辑在流行度上都未能达到《派对狂欢曲》的火箭爆发那样的成功,但也获得了八项格莱美奖提名和二十项蓝调音乐奖,一来二去就成为了老艺术家。这里说老艺术家没有任何揶揄的意思,和同时代的布鲁斯歌手相比,她简直是淤泥中的白莲花,从未吸毒,排练时闻到烟味都要离场,1960年代芝加哥布鲁斯俱乐部普遍由黑帮控制,她坚守底线是非常更不容易的。她在成名后也是非常的提携后背,芝加哥贫民窟的小孩甚至可以免费看她的排练。但是,到了新世纪开始,她的健康问题就出来了,唱片发行的越来越少,2007年最后一张唱片《Old School》发行,展现了与她巅峰时期一样浑厚有力的嗓音,专辑,她也继续坚持演出,直到2009年去世。 我把这篇文章放进AI,让它评价这位传奇布鲁斯女王,她神神叨叨给了我一句挽联:胸有惊雷而身似静湖,声穿金石且德润暗夜,写的不错。 本期选曲 Spoonful I Got What It Takes Wang Dang Doodle Hey Bartender I'm A Woman Better Watch Your Step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72位 至上女声组合《爱归何处》 The Supremes-Where Did Our Love Go? 至上女声,Supremes,减掉一个S,就是一个国际大牌了。 1964年,至上女声在签约摩城唱片后,已经3年没有单曲进入榜单前20位了。徐庶进曹营可以一言不发,组合如果没有足够的销量和奖项来支撑,是要被扫地出门的。急需证明自己的至上女声们面对着KPI充满着焦虑和无奈,而这首让她们咸鱼翻身的《爱归何处》,本身是摩城唱片当家花旦组合马夫赖特斯(The Marvelettes)的弃曲,至上女声也没有看上,觉得旋律过于幼稚,但在摩城老板的坚持下,她们录制了这首歌。 歌曲确实很简单,4段主歌+重复副歌,主唱戴安娜·罗斯Diana Ross被迫用压抑的中音区演唱,却意外起到了脆弱而又甜蜜的效果,歌曲出版后一炮而红,打破了"种族性别音乐"的壁垒,连续两周蝉联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冠军,至上女声也由此扶摇直上,成为了摩城唱片一姐,戴安娜·罗斯借力单飞后更是成了一线超巨星。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来自披头士乐队鼓手Ringo Starr。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73位 艾瑞莎·弗兰克林 《做个好女人,也要做个好男人》 Aretha Franklin-Do Right Woman, Do Right Man 这首歌和詹姆斯·布朗的《这是个男人的世界》 "It's A Man's Man's Man's World" 相呼应,以女性的第一人称视角阐述了在爱情中女性应有的地位和立场:人们说这是男人的世界,但在我这里可行不通(They say that it's a man's world / But you can't prove that by me)。一上来就以极具力量的歌词挑战了当时的性别观念。主要词作者美国传奇音乐人丹·潘恩Dan Penn曾多次表示,他写这首歌是想为女性发声,他观察到当时很多流行歌曲——尤其点名了R&B——都是男性在教导女性如何做一个好女人(Be a good girl, do what I say)。他想要反转这种叙事,表达女性对男性的期望和要求——他做到了。 旋律部分,舒缓而庄重,具有浓郁的布鲁斯和福音音乐的色彩,电钢琴在这首歌曲里简洁、忧郁、充满灵魂感,主歌时保持克制,副歌部分加强力度,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Aretha Franklin的声音去探索,去爆发,旋律线条在平静叙述与强烈的情感诉求之间起伏,艾瑞莎·弗兰克林 的演唱运用了转音、装饰音、力量爆发和控制。歌曲从温柔的诉说、虔诚的恳求逐步推向充满力量、近乎福音式的宣告。她的演唱充满了信念、尊严、渴望、脆弱,但更多的是女性力量——时代已经到了,姐妹们,走起来!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Joan Baez的版本,民谣女王演绎灵魂歌后的经典,会是什么味道?民谣的朴素演绎是否更能深化灵魂乐原作的社会议题呢?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74位 迷幻疯克《律动下的国度》 Funkadelic-One Nation Under A Groove 这首让你想要释放臀部抖动大腿的歌曲,已经快50岁了,还没有出现在广场舞歌单中,不得不说是中国大妈的遗憾。把时间拉回到遥远的70年代末,美国社会在经历了嬉皮、民权运动、越战、水门事件后的幻灭期后,出现了新的音乐形式,而与朋克音乐的愤怒摧毁的宣言不同,放克音乐的兴起,尤其是这首歌的出现,提供了一种非政治化却又极具力量的文化回应。它不是直接抗议,而是倡导通过身体解放(舞蹈)、精神解放(Groove的状态)和超越社会矛盾和个人的困境。歌词方面,把美国《效忠誓词》在上帝庇护下国家改成律动下的国度,这是大胆而又戏谑的替换,暗示律动(Groove) 比任何教条或口号更能团结人民,创造一个无国界、无隔阂的“国度”。旋律部分: 歌曲结构相对简洁但非常有效。核心的律动段落不断循环、叠加、Funky的切分和弦、键盘连复段 、鼓的律动,当然最重要的还有放克贝斯线教科书级别的灵动和厚重,所有的一切堆在一起合成了一句话: 解放思想,统一舞步。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Chris Manias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75位 野兽男孩《破坏》 Beastie Boys-Sabotage 《破坏》是一首纯粹的硬核朋克作品。标志性的连复段和呐喊的副歌非常具有辨识度。它诞生于野兽男孩回归硬核朋克本源的冲动和对唱片公司束缚的反抗心态,开场吉他连复段是这首歌的灵魂。简短直接、加大失真 极具侵略性充满了紧迫感,瞬间抓住听众的耳朵。这个连复段贯穿全曲,是核心。有一种弼马温即将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出来,抽出金箍棒,杀入兜率宫的情绪,人声部分,野兽男孩 虽然以说唱闻名,但以硬核朋克起家,在这首歌里,他们以呐喊代替了说唱。全程几乎都在用尽全力硬核朋克式地 呐喊、嘶吼,副歌部分的和声相互叠加、呼应,歌词表达的是被陷害的愤怒,但其模糊性和普遍适用性让荷尔蒙迅速被点燃,成为宣泄情绪的通用呐喊,你看,我能解读成齐天大圣,你也可以想象成拳头即将砸在你老板的脸上。在当年,斯派克·琼斯(Spike Jonze) 制作的MV,戏谑夸张而又复古的情节和歌曲完美吻合,形成了病毒式的传播,成为了流行文化的经典,这首歌是野兽男孩在90年代的最佳作品之一,唯一的缺点就是时长太短了,非常不过瘾。但是,我们可以在无数的影视作品中听到他,你无法想象,我每一次在星际迷航中听到这首歌,是有多么多么的激动!!!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由于这首歌的风格过于独特,也没有多少人敢翻唱,我们挑了一首钢琴版。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76位 外国佬乐队《何谓真爱》 Foreigner-I Want To Know What Love Is 这首歌由乐队主唱卢·格拉姆Lou Gramm和吉他手米克·琼斯Mick Jones共同创作, 选自他们1984年的专辑《密探Agent Provocateur》,是Foreigner乐队商业上最成功的单曲,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四周冠军、英国单曲排行榜在内的多个国家排行榜登顶。歌曲以模拟弦乐音色开场,以ABC渐进式结构,情感层层递进。主歌部分相对内敛,44秒处的那一声呜,压抑到心碎,副歌部分情感爆炸,特别是后半部分引入唱诗班的合唱,把歌曲推上新的高度,然后在卢·格拉姆的高音吟唱和唱诗班逐渐淡出的和声中结束,余音绕梁,感动大众。 歌曲融合了摇滚的力量感和优美的旋律,在群星璀璨摇滚明星如过江之鲫的八零年代,它是流行摇滚中抒情派的代表,40年过去了,会有人觉得合成器太过于陈旧吗?会有人会觉得它的唱法过时吗?你是否还会被这样的音乐形式感动呢? 我想,情感是不会过时和落伍的。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因为这首歌非常适合大主唱大Vocal来演绎,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多,在Julio Iglesias、Mariah Carey、Martin Ermen 中最后选择了Amason的版本。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77位 瑞克·詹姆斯《疯狂尤物》 Rick James-Super Freak 这首歌其实可以有两个中文名字:《超级怪咖》和《疯狂尤物》。《疯狂尤物》比较贴近歌词本义,描述了一个让瑞克·詹姆斯着迷的独特女孩,她特立独行、不按常理出牌,性感惹火、充满原始魅力,让詹姆斯欲罢不能。而《超级怪咖》指的是我们的这位主唱大人:放克疯子瑞克·詹姆斯。詹姆斯一直致力把将摇滚乐和放克乐中和在一起,来挑战当时更流行、更丝滑的迪斯科和主流 R&B音乐。《疯狂尤物》这首歌是他的这种主体思想的意志体现,这里我们不再提吉他连复段了,贯穿始终的是贝斯连复段,这是最具有辨识度的贝斯线,简单粗砺充满着放克律动,鼓点配合沙锤,萨克斯的点缀,撑起了这首带有明亮色彩的经典放克音乐。而瑞克·詹姆斯的人声部分,随行所欲,任意拉扯,充满街头的真实感,又极具诱惑性,才是真正的让人欲罢不能啊。 一首歌的三种味道:低保真大团Acoustic Nightmare Broth (ANB)和独立流行音乐人Meiko的重新演绎。
Ozzy Osbourne 奥兹·奥斯本 1948年12月3日-2025年7月22日 08年生日时,朋友送了我一盘奥兹·奥斯本的精选《Prince of Darkness》套装,四张CD合辑,我异常喜欢,他没说生日快乐之类的蠢话,我也没请他吃饭,扬扬手互相告别。今年我们绝交了,昨天奥兹·奥斯本死了。 讣告从手机里弹出时,我正用不太伤耳的骨传导耳机刷着他的歌,数字音源干净得有些残忍,本该有的磁带磨损的嘶嘶声,那些让70后80后青少年觉得恶魔真的在收录机里蠕动的杂质,早就消失殆尽了。奥兹在月初举办了告别演出,我计划提前做一期“向偶像致敬”节目,而死讯就这样突然撞进视网膜,我双眼发直,刷了一会儿公众号,继续睡觉。醒来后连我城的官媒都发了通稿,这大概是把奥兹·奥斯本当做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了。 和杰克·布莱克(Jack Black)在2024年在摇滚名人堂给奥兹·奥斯本引荐发言时说的一样,我也是在10多岁的时候开始听他的歌,在打口磁带和唱片疯狂涌入中国的那几年,奥兹的专辑在我城不多见,听他音乐的人也不多,所以能以较低的价格在随身听中独享他黑暗的甜蜜,我的声音大概是和他有点像,有评论说他的声线介于哮喘发作与狼嚎之间,怪异的高亢,华丽的痉挛,这么说有点给自己贴金,其实就是东施效颦,毕竟我是一个酒量很差的人,而他的喉咙是泡在威士忌里的,当然他的舞台造型我更是学不来的,标志性的十字架项链陷在汗水打湿的胸毛里,铃鼓上沾着假血浆和蝙蝠的头颅,奥兹最大的成就,是让重金属彻底脱离了布鲁斯音乐的母体,成为一代青少年焦虑的具象化出口,甚至在90年代后影响到了中国。 而真正的信徒不需要他人来帮助回忆奥兹这一生的作品,无论是黑色安息日时代的那些经典大专辑,到单飞后的一系列神作,有人会继续在黑夜里加大音量去聆听,有人顺着自媒体的链接浅尝即止把他扔到角落。死掉的摇滚明星是否会组成银河乐队我们不得而知,首先他要学会返老还童在另一个世界的轮椅上站起来。有人说他能活到76岁就是一个奇迹,我却要说,他能出现在之前的那个时代就是奇迹,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他最后几年的演出,那个坐在轮椅上的70多的耄耋老者(是的,我知道是形容八九十岁的),喊不上高音却用颤抖的手指比出恶魔角手势得老顽固,让我们学会用噪音对抗虚无的满口脏话的黑暗王子,总算是死掉了。只是,你的小孩在看到他的照片时,会不会说一句,这个人好像《哈利波特》里的斯内普啊。 本期选曲 Mama, I'm Coming Home Black Sabbath - Paranoid Crazy Train Dreamer
Lloyd Price 劳埃德·普莱斯 1933年3月9日 2021年5月3日 人格魅力先生(Mr. Personality)劳埃德·普莱斯1933年出生在路易斯安那州,平日是炸鱼店老板娘的儿子,到了周末炸鱼店变成酒馆,他就成了酒馆老板娘的儿子:教堂的福音合唱团、新奥尔良的爵士俱乐部,以及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节奏布鲁斯(R&B)是他的音乐启蒙,而周末的酒馆,让他尝到了表演的滋味,他从中磨练了音乐技能,也明白了如何调节现场氛围,如何和观众建立联系。1952年,19岁的时候录制了首支单曲《《劳迪小姐克劳迪》(Lawdy Miss Clawdy),这首歌一炮而红成为R&B排行榜冠军,销量超过一百万张,站在风口上,辉煌的职业生涯要开始啦。 《劳迪小姐克劳迪》这首歌非常值得说一下,劳埃德·普莱斯是在妈妈的炸鱼店里创作的,典型的早期新奥尔良R&B风格。基础是12小节布鲁斯结构,但节奏更跳跃。胖子多米诺(Fats Domino)标志性的钢琴颤音连复段是灵魂,普莱斯充满原始力量、略带沙哑的演唱是核心亮点。歌曲蹿红后,被猫王和小理查德等众多艺人翻唱,但普莱斯对这首歌的心情比较复杂,回忆往事,他总是会想到当年因为种族歧视,被当地官员抵制让白人去看他演出的往事。这首歌被认为是最早的摇滚乐经典之一,按理说他要一飞冲天,但第二年他就应征入伍,去朝鲜了。 当兵三年,回来日月没有换新颜,虽然音乐风格和环境都有了变化,但还能跟得上节奏,迟到的职业生涯的绝对巅峰到来了,1957年,他凭借着民谣作品《就因为》(Just Because)重新回到赛道,到1958年,他的名作《斯泰格·李》( Stagger Lee)诞生了,这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凶杀叙事歌曲,事情发生在1895年的圣诞夜,两个黑人赌鬼斯泰格·李和比利,因赌博发生争执,斯泰格·李开枪射杀了比利。这个故事有很多个歌曲版本,近现代最著名的,可以参考尼克·凯夫1996年的专辑《谋杀歌谣》。回到劳埃德·普莱斯的《斯泰格·李》,1958年录制,1959年发行后就登上了公告牌流行音乐排行榜榜首,普莱斯以充满犯罪小说般含蓄张力的旁白开场:夜色清朗、月儿昏黄,树叶纷然飘落,乐队随即加入,普莱斯高喊出这个故事,以斯泰格·李的子弹穿过比利身体并打碎酒保的玻璃杯作结。“斯泰格·李,上啊!”的合唱声贯穿全曲,非常洗脑。斯泰格·李的故事在当时美国黑人中广为流传,本身流量就很大,劳埃德·普莱斯和制作人对原始故事进行了戏剧化的改编和浓缩,在音乐风格上是节奏布鲁斯和早期摇滚乐,旋律朗朗上口,以呼喊式的、带有福音和布鲁斯色彩的演唱为特点。民谣的叙事性与强劲节奏结合,营造出一种既欢快又暗含暴力的独特氛围。作为一首由黑人艺术家演唱、改编自黑人民间故事、带有强烈黑人音乐元素的歌曲,能登顶主流流行榜冠军,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证明了黑人音乐的巨大商业潜力和对广泛听众的吸引力,为后来的灵魂乐和更多 黑人艺术家进入主流铺平了道路。当然为了艺术,为了能顺利上综艺,他也修改过歌词, “我不得不编一些歌词,说斯泰格·李和比利是为了一个女孩发生争执,”普莱斯在2013年告诉《公告牌》杂志。“这毫无道理,简直荒谬。” 劳埃德·普莱斯在之后推出了进入前十的热门歌曲《人格魅力》(Personality)和《我要结婚了》(I'm Going To Get Married),尤其是《人格魅力》这首歌,标志性的铜管乐开场(小号)非常抓耳,钢琴和吉他提供流畅的伴奏,萨克斯负责间奏。编曲华丽而充满活力。普莱斯的演唱热情洋溢、充满自信和感染力,完美诠释了“人格魅力”的主题,这首歌也成了他的代名词,大家都叫他《人格魅力》先生。1964年披头士乐队登陆美国后,他的境遇并不比同时代的许多歌手好多少,但因为大家都很喜欢《人格魅力》先生,他靠着人脉转身进入了其他行业。胖子多米诺曾评价说:劳埃德永远是派对的灵魂人物,但到了工作的时候,他绝对认真专注。除了开唱片公司,劳埃德·普莱斯和拳击推广人唐·金(Don King)一起,协助举办了1974年阿里与乔治·福尔曼之间的“丛林之战”,做过建筑商、甚至还创立了自己的食品生产线——和当时大多数的黑人艺术家相比,是非常懂得赚钱和投资的。 旅居尼日利亚10年后,劳埃德·普莱斯在80年代返回美国,当然,因为时代的缘故,他无法再成为顶流歌手,但还是可以做怀旧巡演,他加入了小理查德、杰瑞·李·刘易斯的夕阳红巡回演出团,顺带再做做黑命贵的民权抗议活动,倒也是其乐融融,1998年他65岁接受采访时,把艺术生命的长青归功于健康的生活和坚定的专注力。他从不喝酒、抽烟、吸毒或有任何恶习,从不指望下一首歌能大热,没有那种‘非成为某人不可’的需求。只是想做好自己。 是啊,能这样无欲无求的娱乐圈里混的人,那一定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不是圣贤,就是妄人,普莱斯如果在音乐上能更进一步,大概就能做圣贤了。 本期选曲 Mr. And Mrs. Untrue Lawdy Miss Clawdy Just Because Stagger Lee Personality Music-Music Rock and Roll Dance
《滚石》杂志500首最伟大的歌曲排名第478位 杰斐逊飞机《白兔》 Jefferson Airplane-White Rabbit 杰斐逊飞机乐队的《白兔》这首歌,另一个名字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歌词里提到的“兔子皇后毛毛虫、蘑菇药丸看门鼠”这些NPC和情节全部来自刘易斯·卡罗尔的经典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 歌曲编曲上贝司占据了C位,如脉搏般持续推进的旋律线贯穿始终,吉他在前半部分相对克制,提供氛围铺垫,在结尾处则加上失真回授彻底爆发,我最喜欢的是基本不变的军鼓,它采用了西班牙波莱罗节奏,缓慢、稳定、渐强,日拱一卒,缓慢铺开。全曲是神秘、催眠、充满期待、最终释放的氛围。词曲作者、迷幻摇滚史上最著名的女主唱格瑞斯·斯利克明确表示灵感来源于《爱丽丝梦游仙境》,以及当时(60年代中期)在旧金山兴起的反主流文化浪潮和迷幻药物实验。她巧妙地利用童话这个“安全”的载体作为对迷幻药物体验的隐喻和对社会权威主义的批判。歌词中“妈妈给的药丸什么用都没有”直接影射了当时社会灌输给年轻人的空洞无效的价值观和墨守成规、物质主义生活方式,而“白兔”引导的奇幻世界则代表了通过药物引起的感知变化、迷幻体验,去挑战既定观念,去解放思想,去探索真实自我和更深刻现实的诱惑。 是啊,挑战过去是每一代新青年的觉悟,正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提出的质问:从来如此,便对么? 一首歌的两种味道:这里选择了美国爵士乐家、吉他大师George Benson的版本,另有Patti Smith翻唱的版本,也很不错,可以去找来听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