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生活
听生活,用声音讲述人生命的哲学

Album
主播:
生活月刊
出版方:
爽仔_rYhp
订阅数:
1.17万
集数:
37
最近更新:
4天前
播客简介...
“听生活”是《生活》杂志特别策划的人文类播客节目。我们探索用声音的方式,讲述“生命的哲学”。我们邀请《生活》的受访者:作家、音乐人、艺术家、设计师、舞者、摄影师等有趣有深度的人儿一起,用对谈的方式,抛出创作者的思考与洞见,希望给予日常生活一些新的启示。 我们也尝试在音频节目上进行新的实验,邀请音乐人、剧场人演绎“生活剧场”。讲述者将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带你走入第一现场,身临其境感受“我”的叙述带来的深入与亲昵。 节目不定期更新,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生活月刊”和网站:www.chinalifemagazine.com。
听生活的创作者...
听生活的节目...

生活在上海 | 沙青青x金莹 :那些离开上海的人

听生活

上海,从来不止是一座城市。它是一场流动的记忆,一种被反复书写的情感。有人留下,就有人离开;而离开的人,又在回望中重新发现了上海。他们用文字、影像、声音,将这座城市的情感与记忆带向远方,又在异乡的时态里,拼凑出一个不曾远去的上海。 张爱玲离沪前后文风的微妙转变、刘以鬯与王家卫的“对倒”美学、以及来自海外的“魔都”观察……都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上海复杂性的重要视角。这些视角或迷恋、或批判,或亲历、或转译。那些离开上海的人就这样让我们看到了上海丰富的面孔。 本期“生活在上海”,就让我们跟随文史研究者、专栏作家、播客主播沙青青;纪录片导演、电影编剧、青年作家金莹;《上海文学》编辑部副主任吴昊一起走进那些离开者的精神地图,聆听他们如何在离散中,完成对上海最深情的重构。 音频节目将在iweeklyapp及小宇宙app上新,以下为部分精彩摘要。 03:02上海及其来自世界的回望 沙青青:“上海”这个意象、概念,跟中国其他城市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相对来说,它在全世界的文学或者文艺记忆中都有自己独到的位置。人们回望它时往往从全球视角出发,而不像其他中国城市那样局限于乡土回望。这包括生于上海的人离开后记录上海,以及过客在上海经历后的回忆,使上海成为世界性的回望对象,这在中国城市中是罕见的。 05:55规避不开的张爱玲 吴昊:当大家谈论上海的时候,似乎都没有办法绕过张爱玲。近十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方向其实在刻意规避她。根据今天这个主题,大家可以谈谈 1950 年前后,张爱玲的作品和她初登文坛时有什么样的区别? 金莹:第一次看张爱玲,大概是我十几、二十岁的样子。那个时候,其实对她的生平、背景都是不知道的。她的作品很多是比较年轻的女性故事,一方面很有认同感,另外一方面就是对这种文风印象很深。那个年代还没有 AI ,但是在网络上已经有很多人模仿张爱玲文风,有一些作家也会仿写那些段落。张爱玲的故事里有非常精致的比喻,同时又有一些浮华的感觉。 我开始重新对文学感兴趣,细读才发现她最经典作品如《第一炉香》《金锁记》《封锁》登都写于23-25岁。我非常震惊,因为本以为作品均为中年人所作。近一两年读她1950年后作品,发现风格大变。 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有的作家她是把自己投入到某一个角色里面,然后借着这个角色来讲故事的,但我看张爱玲后期的作品就有另外一种感觉,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像一个上帝,俯视所有的角色。但是,她年轻的时候是有这个投入感的。比如说《第一炉香》,她就是化身为葛薇龙的。《小艾》里面也写了很多女性,但其实没有一个女性,到故事的最后你会觉得她的故事是圆满的,所有的女性都以悲剧收场。它是一个非常精妙的,且带有怜悯之心的一个女性群像描写,这其实是很难的,但是她就做到了。 沙青青:我差不多也有类似的感觉。因为很难想象一个大学生年纪的人已经可以写出这种东西来了。一方面是张爱玲对人情世故有一种天然的敏感性,另外一个就是作为读者会很本能地想作者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如果我们把1950年前后作为一个张爱玲创作风格的分界线的话,你会发现她在 1952年以后写的很多东西跟她之前写的不同。如果回到我们今天这个主题的话,我会想,这些她出道之初的小说,如果把故事场景置换掉的话,你觉得她写的是属于上海的故事吗?还是说这些故事是能够发生在任何地方? 22:54当刘以鬯的精确遇见王家卫的梦幻 吴昊:关于电影,关于生活在上海后来又离开的人,刘以鬯肯定要提。他的小说《对倒》启迪了王家卫。王家卫也是一个离开上海的人。想请问一下二位,对于刘以鬯、王家卫作品中的上海味道有什么样的看法。 金莹:我最早通过电影接触到刘以鬯,那时在一个咖啡馆的小型放映会,上看见一个男人一直在独语,看了30分钟也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但是就是会吸引你往下看,你想知道后面还会发生什么?当时就被电影的氛围所吸引了,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改编自刘以鬯的小说,讲一个中年人,还有一个少女,他们其实走在一条街区上,一个在回想过去,一个在畅想未来。我正好摘录了一下小说《对倒》的开头: “102号巴士进入海底隧道时,淳于白想起二十几年前的事。二十几年前,香港只有八十多万人口;现在香港的人口接近四百万。许多荒凉的地方,变成热闹的徙置区。许多旧楼,变成摩天大厦。他不能忘记二十几年前从上海搭乘飞机来到香港的情景。”他的书写本身也是一种回望,因为他这时已经在香港回望那时从上海到香港来的过程。 26:54刘以鬯给了王家卫一方舞台 沙青青:王家卫很小就跟他父母来到香港。他的状态和刘以鬯,和1950年前后那批到香港的人的情况还略有不同。因为那批人来香港之前,已经基本上是成年人甚至是中年人的状态了,已经有了自己生活的阅历、价值观,这批人是带着很完整对上海的记忆来到香港的。但王家卫去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晚了十几年了,更何况他是童年时代离开。 所以我觉得他对上海的记忆并不完整,甚至是很片段的,很朦胧的印象。王家卫《花样年华》《2046》的灵感源自于刘以鬯的两部作品,一个是《对倒》,另一个说是《酒徒》。刘以鬯是一个意识流的作家,他的表现方式和前面谈到了对照性极强的方式,正好是另外一个极端。 32:28东方巴黎和黄浦江里的漂浮物 金莹: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太阳帝国》令人印象深刻。它拍出了一种欧洲电影的感觉,拥有欧洲电影的艺术性和精致,看完电影再去看巴拉德的小说,我就觉得小说实在写得太差了。但它有一个意象,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小说里写,黄浦江的潮水会一直把那些你丢在江里面的那些垃圾甚至棺材,又重新带回来。这个意象既是它的开头,也是它的结尾。我觉得这段文字代表着巴拉德对于他在上海的那段生活的回忆。 吴昊:你说这个细节让我想到了横光利一笔下的上海,他来到上海,第一时间就看到了黄浦江里漂着一头死猪。当时上海的这种污秽,和它的摩登感这种落差非常的强烈。 金莹:但是小说特别碎片,让我难以去代入任何一个角色,甚至主角。但斯皮尔伯格把这些非常细碎的东西,以戏剧化的方式串联起来,它借着孩子的眼光在讲战争的残酷。这个孩子一会儿精神上依附于英国人,一会儿又依附于美国人、日本人,这种精神上的流离失所,被斯皮尔伯格从那么一大堆碎片里面就给挖出来,我觉得这个实在是太伟大了。 沙青青:《太阳帝国》的故事只可能发生在上海。你可以想象一个二三十年代来上海的西方人,上海对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我以前看过一本书,作者是一个英国乡下的小伙,他被招募来上海当警察,随后他写了一本回忆录,名字叫《帝国造就了我》。他的回忆录里面的头两章就表现出了他对上海的态度。 你可以想象,对于一个来自英国乡下的年轻人来说,他去了上海的第一感觉,就是他是完全没有想象到的摩登的状况,大都市的状况。这本回忆录里有一篇就就叫《光怪陆离的东方巴黎》,里面的内容很好玩: 一个(来自于欧美的)度假者,来上海观光肯定会留下美好的回忆。他肯定会遇到各种可以跟朋友吹嘘的经历,比如美丽的街道,灯火通明的夜晚,这里著名的夜生活,以及他在这座东方巴黎享受的各种狂欢。如果没有中国人群体的话,上海绝对是一个现代的都市,一个经济和商业的中心,有各种各样公用事业和有效率的景物,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官方媒体,世界上一半的国家都有国民在这个城市里生活,而且所有人都怡然自得,相处融洽。 初到上海的人会留下这样的记忆,不足为奇。连居住在这里的外国人也都是这样以为的话,那可就太奇怪了,他们对于这个城市的了解惊人的有限,他们做自己的生意,享受自己的社交生活,去俱乐部,去餐馆,去舞会,他们每周六晚上会去一次卡巴莱的舞厅,就觉得是在探索底层阶级的生活内幕了。事实上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根本没有见过什么是鸦片、烟枪,或者是他们也不读报纸,或者不一定知道在上海什么地方发生了武装抢劫和绑架,类似的案件每天都在上演。 43:13“魔都”的来源与日本人的“魔都”印象 吴昊:既然提到了日本,那我们就要请沙青青老师讲讲这个问题了,因为“魔都”这个称号本身也就是日本人村松梢风提出的。他到过上海,回去了之后可能受到芥川龙之介的刺激,写了一篇见闻录,后来集结成册直接就叫《魔都》了。“魔都”是村松梢风对于上海的感受,近代日本人很喜欢写上海,也很喜欢拍上海,松田龙平和我们上海的金士佳的《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便是其中案例。 沙青青:日本人对于上海的印象其实是跟他们的明治维新、“文明开化”同步的。如果你去长崎的话,就会发现长崎有很多跟上海有关的记忆。比如说日本第一条跟外国通联的电报线是长崎到上海。因为当时上海它不仅是一个中国城市,还是一个世界性的节点。所以说对日本来说,上海这个意象从19世纪开始就是一个很重要概念。而且对很多人来说来上海和来中国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芥川龙之介、森村诚一,包括后面的谷崎润一郎、横光利一,他们来上海时很明显的一个感想,我觉得就是我们前面提到割裂感、参差感,这是他们在日本这样一个高度一致化的社会当中很难体会和理解的东西。很多日本作家来上海都会感叹上海的车水马龙。但是另外一方面,上海在他们眼中肮脏和这种不堪的一面,又是远远超出他的想象的——一个如此摩登、如此繁华的城市的另外一面竟可以如此的不堪,而两者又能嵌套在一起。村松梢风的《魔都》当中有一篇文章蛮有意思,名字就叫《我观上海》,里面有他对“魔都”的解释: 来过上海的人往往将之称之为魔都,或称其为罪恶的渊薮。也许是这样具有无产阶级意识的人将之称为世界最后的都市。他们会说,上海灭亡之日,就是世界资本主义灭亡之时,同时也是帝国主义覆灭之时。这一看法也不错。不过我却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上海或明或暗的暗示了人类最后的图景。上海汇聚了全世界近30个国家的人,全世界没有比这里更自由的地方了。外国或中国的、本国的政治犯只要一步踏进租界之内,就可以安全无虞。 从第三者这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在世界上有这么一处地方倒也无妨。上海在中国或许会成为一个问题,但是如果你把上海看作是一个全世界共有的城市,它能够保障人类的绝对自由和生活的话,我将赞美上海,并且希望上海能够维持现状,将上海称之为魔都,称之为罪恶渊薮的人未必就是真正了解上海的人。上海路上的警察,只会对街上的不法行为加以取缔,并不干涉屋内的生活。简而言之,在上海,罪恶本身往往并不成为罪恶。也有人说上海是颓废主义的极致,不过人类生活未必都是朝着道德性和结构性的方向进步的,不能说资本主义灭亡了,罪恶便会消失。我倒是宁可觉得上海暗示了人类最后图景的这一说法,可也有可能是错的。 55:58上海处处都是“扫地僧” 吴昊:如韩起澜《苏北人在上海》等,海外汉学家视域当中的上海也非常有意思,这些作品里面除了关注中下层的老百姓之外,也观察五湖四海,特别是中国国内的人们流动到上海情况。比如苏北的人跑到上海来一看,上海好的行业全部都已经被浙江人“霸占”了。他们没有办法,只能去刷马桶,但是刷马桶也有本地人跟他竞争,所以没办法就去拉黄包车。我觉得这正好和我们的主题形成了一种“对倒”,一方面是离开上海的人,还有源源不断地涌入上海的人。那么怎么去看待加入和离开问题? 沙青青:城市应该是多元的,每个人对上海的记忆和和感受都会不一样,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过往的很多对上海的记忆与描述会过于单调。要么是无产阶级叙述方式的,要么全部是金枝玉叶的。但其实两者可以是并行不悖的。 我以前看过一篇犹太人在上海的回忆录,大概是1940年前后的时候,主人公在上海和同乡一起坐公交车,他们用意第绪语互相交流互相确认什么地方下车,需要去什么什么地方。而这个时候车上的售票员——一个上海的小男孩突然用意第绪语回答她们说你们应该在什么地方下车。然后这两个人就震惊了,他们说你听得懂我们讲的话吗?他说他听得懂,因为我在当售票员之前,在一个犹太老太太在家里当男仆。这个事情完全超乎了主人公的想象。 这就是上海,到处都是扫地僧。各种各样的人在当时的上海出现或者生活都是合理的,都是 make sense的。

71分钟
4k+
4天前

颜长江,用脚步丈量时光

听生活

2025年,正是《生活月刊》创刊二十周年。如果说二十年是一条声音的长河,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也将邀请你共同寻访这条二十年的声音之河,用声音“重返生活”。今天,我们想与你分享的,是摄影师颜长江的故事。 2017年,颜长江在他的文章《十年,我与<生活月刊>》里,曾这样提起他与我们的缘分。 “应该是2005年底的一天,我还记得,广州摄影行尊安哥,是在出租车行驶到梅花村的时候,说起他正在给新创刊的《生活月刊》作摄影顾问,找了几个摄影师给杂志拍照的事儿。他去的是云南,摄影师的个性能得到尊重,同国际上大杂志做法差不多。这样的好事儿怎么没我的份呢。没想到不久机会就来了,我参与了2006年春天,江南主题的拍摄。这就是《剩下的山水》。就这第一次合作,我感觉到杂志,尤其是主创令狐磊先生,给了摄影师自由,几乎不设限制,任你驰骋。我感觉很好,很快又在这年夏天,在德国世界杯的季节,再接受了走看大运河的邀约。我写成半白话半文言的日记,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很容易这样喃喃自语。结果也刊登了。在这两次非常愉快的旅程中,可以说,我对中国文化的精粹之地,所谓江南,有了较深入的领悟,这对我个人也很重要。” 翻开摄影颜长江与《生活月刊》共同走过的日子,像是踏上了一条被时光打磨的古道。那些年,颜长江带着大画幅相机站在南岭雪灾中,沿着徐霞客的足迹重踏古道,也在长江沿岸的行走中,把江河的脉动刻入文字。这些年的光阴在他的文字与影像中变得具象化,今天,我们就听听颜长江来讲述他的《游天台山记》。

29分钟
99+
3个月前

生活在上海 | 三三x栗鹿:寻找网红打卡点之外,真正代表上海的“心头好”目的地

听生活

朋友来上海玩,该带Ta去哪儿?走时送点啥“上海特产”?——这些连长期生活在上海的作家、编辑都挠头的问题,是不是也戳中过你?相较于其他世界知名都市的“非买不可”,我们熟悉的上海,在“带得走的心意”上竟显得有些“词穷”。 本期《生活在上海》,就让我们跟随作家三三、栗鹿和《上海文学》编辑部副主任吴昊的对话,跳出景点攻略的窠臼。一同探索上海在摩登高楼和网红打卡之外,那些真正能代表上海、让人忍不住想分享给朋友的“心头好”,到底藏在哪里? 完整内容已经在iWeekly App“听闻”频道&小宇宙App“听生活”频道上线,欢迎收听。 他们从一笼小笼包的地域错位聊起,穿梭于绿波廊的时光记忆、浦东美术馆的艺术震撼,直至二次元“谷子店”凌晨排队的狂热现场。这是一次关于城市“心意”与“心意”的探寻:在风貌日益趋同的今天,上海那份真正值得赠与或珍藏的独特礼物,或许就在这些流动的风景与扎根的日常交织处。以下为精彩片段: [图片] 带什么给朋友才“上海”? 吴昊:这期节目的起因来自于三三最近的东北之旅,在准备动身的时候你是不是遭遇了一个城市级别的难题——上海好像不存在伴手礼。 三三:在动身前,我想了一堆上海特产,比如大白兔奶糖、国际饭店蝴蝶酥……但是都显得比较古早,也不方便携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朋友来上海,我作为一个上海人,也比较困惑带他们去哪里逛。 [当法式浪漫遇上老上海的经典味道,造就了蝴蝶酥的最高境界 - 知乎] 上海知名特产蝴蝶酥 吴昊:虽然上海是一座国际化城市,但是若真的谈到亲友必去的旅游景点,或者哪里能展现上海特色,其实还是乏善可陈。栗鹿也刚从日本回来,我觉得这是一个蛮有趣味的点,日本的伴手礼文化十分兴盛,再小的地方也会有当地人推荐的伴手礼,你最近旅行中是不是也采购了不少呢? 栗鹿:我和两位有同样的困惑,我是崇明人,其实和上海是有隔阂的。因为岛的特殊性,岛上的居民要是被上海人邀请,那么就是吃大闸蟹、鲜肉月饼…… 去年我去的是九州鹿儿岛,那里附近有樱岛火山,我参观了火山纪念馆,说是纪念馆又是一个检测火山活跃程度的科研场所,其中有贩售大量的火山周边产品,比如火山泥洗面奶、可爱的火山公仔。 上海国际电影节主题电影元素冰箱贴 日本的伴手礼、纪念品有很强烈的“现场感”,而且独一无二,让人有非买不可的冲动。这次去的是大阪,虽然商业化比较浓重,但是联名款很多,赠送给朋友也拿得出手。上海是不缺乏文创产品,但是好像没有那么有心机,在上海电影节上我看到了许多有意思的周边,比如一些大卫·林奇的周边,我好奇的是明明它做得如此精致,但是却好像和主办地上海没有联系。 小笼包、大白兔奶糖的“出圈”畅想 三三:我觉得上海的伴手礼可能需要先从文化入手,想办法从产品和地域特点之间找到连结点再重新包装。比如大白兔奶糖,它的包装如果能够更加具有上海特色,比如像上海人熟悉的“五斗橱”造型,那说不定就能唤起大家的记忆,进而变成与城市强关联的纪念品。比如《繁花》热播的时候,喜茶就推出了玉兰口味的奶茶还有制作精美的贴纸纪念品广受好评。但是可惜的是,电视剧的热潮似乎又平静下去了,变成了一种流动的风景。 上海老物件 五斗橱 吴昊:总体上说,现在的文创比十年前要好的多,比如绍兴已经被鲁迅形象包圆了,以前鲁迅故居卖的是镇纸、戒尺这些前现代的产品,现在则有不少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创,而且集群化效果显著。 三三:那我们也来说说上海的味道,上海著名的作曲家陈蝶衣在被人问及上海味道的时候,谈最忘不了就是那一口小笼包。我在北方点同名的菜品,上来的竟是天津的狗不理。 栗鹿:在我心目中排名前三的上海小吃就是:小笼包、鲜肉月饼、馄饨,还有凯司令的哈斗。哈斗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我们崇明人吃的更多的是传统的糕点、团子啊,还是在和我先生谈朋友的时候,我都一次到老字号凯司令吃到了哈斗。哈斗既洋气,但是甜得又很克制,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味道。 舌尖上的上海印象:从绿波廊到鼎泰丰的味觉地图 三三:那如果有朋友来上海玩,你会带他们去哪里吃饭呢,我们这里不含广告成分。 栗鹿:我先生有一个台湾朋友,到了上海主动提出要吃上海的鼎泰丰。鼎泰丰有小笼包,在他的印象里,在台北101吃过的小笼包就让他有上海印象。他又主动提出去孙中山故居(香山路7号),故居民国风的陈色很能唤起这位台湾友人的上海印象,在他的脑海里上海就是十里洋场、百乐门……上海的现代化其实和他的刻板印象是格格不入的。 吴昊:我觉得要去绿波廊。 绿波廊 三三:对,这座在豫园中心的老字号承载了许多本地人的回忆。我小时候有印象,过年聚会、相亲啊这样的重要的活动,就会在那里操办。 吴昊:九十年代要去绿波廊,在上海也属于上档次的行为了,它里面的点心十分精致,更重要的可能是那个地点承载了太多历史的符号。又比如豫园里的宁波汤团、五香豆,都是很传统的美味。在完全沦为商业化景区之前,里面还是能寻获不少有趣的东西的。 艺术场馆:上海“非来不可”的硬核理由 三三:如果来客是年轻人,那么我考虑带他们去M50,它和北京的798很像。这里更像是一个文化聚合的场所,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先锋艺术家。 栗鹿:最近浦东美术馆的“奥赛展”十分火,我和三三也经常一起看展。我刚刚说上海缺乏非买不可的理由,但是上海丰富的艺术场馆、展览资源都是一个非来不可的理由。我强烈推荐大家到浦东美术馆“进货”。浦美的周边甚至比法国原厂做得还要精致,场馆本身的沉浸式的游览体验也独特。在城市中流动的“艺术资源”,是上海独特的资源。 上海博物馆东馆 三三:我想插播上海博物馆东馆,这可能是中国最好的数字化博物馆,高新科技和珍贵展品结合的十分巧妙,文创产品也很多,价格也比较合理。 吴昊:上海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比如在上海文化广场每年上演的这些歌剧,甚至培养出了一些一场不漏的忠实拥趸。 三三:我还想推荐沉浸互动式戏剧《不眠之夜》,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很复杂、很新奇的体验。现代感官和文学性的奇幻结合,有一种《双峰》的即视感。 探索上海的“就近原则” 吴昊:两位平时会选择去哪里逛呢?在城市风貌愈发趋同的今天,上海还有哪些值得推荐给听众朋友的处所。在我们想象一个作家的肖像时,书店、咖啡馆是组成伏案写作者不可或缺的元素,两位有自己的推荐吗? 三三:你这样说,其实我觉得上海还是有不少地方可以逛的。比如海拔48米的双子山,是一个不错的遛娃场所。我还喜欢去上海的各色公园,还有市郊的公园。我特意问了父母,问他们年轻的时候愿意去哪里约会,比如长风公园什么的。 [图片]《周末画报》印制出版的上海书店地图,插画:pk 栗鹿:我觉得这个问题有一个就近原则,我刚结婚的时候住在万体馆附近。所以那时候就喜欢蹲黄牛的尾票去看演唱会。后来搬去松江,我就开始在附近探险,松江有广富林公园,还有常去的带娃场所——辰山植物园。植物园十分的大,而且每个季节的植被景观完全不同,既有山又有湖,这是一个不会让你有空闲时间的处所。 上海是座热带雨林,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葆有独特的热爱 吴昊:这两天Bilibili World 2025如火如荼,我在小红书看到每天一清早就有大批二次元们开始排队,蔚为壮观。同时,像“谷子店”这样的泛二次元词汇也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交流。这周初,就在我们所在的百新书店周围,抢购三丽鸥限定产品的队伍从凌晨就开始集结。两位是不是也去过“谷子店”,对上海的二次元浓度、分布有没有一些了解。 三三:上海是一个国外“接壤”比较多的城市。这几年二次元文化盛行可能是因为这两年宅男、宅女变多了。我的妹妹就是个自身二次元,她的朋友甚至会和二次元立牌谈恋爱。我喜欢三丽鸥的库洛米,栗鹿喜欢美乐蒂。 栗鹿:我是被儿子安利的乌萨奇,我甚至可以从一些二次元形象上找到现实人物存在的根据。别人就告诉我,我始终是一个看客,我可以花很多很多钱去抽“一番赏”的EVA特型版,但是我并进入不了作品。比如,我会挑选一些喜爱的动漫人物周边,但是没法“誓死捍卫XXX”。现在的年轻人的精神更加向内了,更加重视自己的体验,我觉得也挺好的。 吴昊:小时候看东方电视台的《动漫情报》,彼时是第一届ChinaJoy举办的时刻。现在的二次元比当时显然更加敬业也更加职业,他们所投入的热情是超乎我们这些次元壁之外的看客。上海就是这样一座热带雨林,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葆有独特的热爱。 剪辑:boyan BGM: Threads——Louis Island Just for You——Ziv Moran Deep Sky Blue——Elad Perez Into the Grass——Ty Simon

59分钟
1k+
3个月前

安娜伊思·马田:关于摄影的出发、旅途的冒险与离散

听生活

2001年的一个冬日,22岁的安娜伊思·马田带着50卷黑白胶卷、一套大学浴室里磨出来的冲洗设备,前往北京。 在三里屯南街的“河酒吧”里,音乐将她和一群正在寻找方向的年轻人连接在一起。她说:“我只对他们感兴趣。”在这群人身上,她看到了某种相似性。 那些音乐人,在这个不断变化但仍然很原始的世界中挣扎和成长,这份原始其实是极度的真实。较少矫饰之后,更多的真实浮现,因此也有了更多的自由。——《他们说你的歌有谁来听》 她开始拍照,用镜头追随那些青春未定的身影,也试图回答一个她与他们都在追问的问题:“我们在寻找些什么?”从北京出发,她拍下异乡,也拍下记忆。二十年后,一个冬日下午,安娜拎着两个沉甸甸的袋子走进三里屯一家咖啡馆,照片装得满满当当,成百上千张影像,像一本未经编排的生命底片。“翻完一整袋,竟生出一种异乡人对北京的乡愁。”这些照片,最后集结成新书《他们说你的歌有谁来听》。 6月6日,ZiWU誌屋有幸邀请到摄影师、演员安娜、摄影师刘树伟、策展人施瀚涛,一起来聊一聊。影像如何成为一种自我定义与文化记录的方式?从对城市变迁的敏锐捕捉,到对居所审美的执拗坚持,他们的作品之中,既有自由而敏感的目光,也藏着一代人共同的青春回响与空间记忆。 该音频为当时座谈记录。 BGM 风——鲸鱼马戏团 竹枝词(live)——野孩子 米店(live)——河乐队 建议:boyan G

91分钟
99+
5个月前
听生活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