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评论员】盛海骏 本期节目围绕医疗器械行业的现状与前景展开讨论。财经评论员盛海俊指出,2020-2021年火热的医疗器械行业当前面临较大压力,以龙头股迈瑞医疗为例,其股价从峰值479元跌去约70%,国内业务量下降33%。行业遇冷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一是医疗检测报告跨院互认政策减少了设备使用频率;二是国产高端化加剧行业竞争和内卷;三是集采政策压缩利润空间(毛利率仍保持60%)。虽然海外业务微增5%,但全球医疗市场整体趋缓。短期来看,行业仍处低谷期,未来复苏需依赖海外市场拓展、价格战缓和及成本优化。与同期的宁德时代相比,医疗器械行业受政策制约更明显,但长期仍具发展潜力。
【东方证券】刘琪 近期游戏行业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国家新闻出版署2025年累计发放游戏版号已达1275个,为行业持续注入活力。移动游戏成为市场主力,占比达73%,AI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研发效率和游戏体验,推动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国内市场规模突破3257亿元,同比增长7.53%,用户规模达6.74亿人。头部企业如腾讯、网易占据主导地位,中小开发者则通过小游戏和广告变现模式寻求突破。海外市场方面,中国游戏企业在美、日、韩等主要市场取得进展,腾讯可能收购韩国乐线的消息备受关注。投资建议上,尽管行业景气度提升,但需警惕产品开发进度、获客成本及竞争加剧带来的风险。整体来看,游戏板块在技术创新和政策利好下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但投资者需谨慎评估相关风险。
【国元证券】李培华 节目重点探讨了OCS(光电路交换机)技术及其在数据中心的应用优势,以及端测AI行业的快速发展。专家指出,端测AI正成为科技巨头的重点布局领域,预计到2030年全球AI硬件市场规模将达4741亿美元,年均增长38.73%。智能穿戴设备,特别是AR眼镜,被视为端测AI的重要发展方向,可能带来行业颠覆性影响。
【中银证券】吴文昶 脑机接口技术已进入临床试验加速期,主要受国家政策、伦理法律界定的推动。脑机接口通过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实现信息交互,目前医疗领域应用集中于神经类疾病治疗(如癫痫、抑郁症)。中美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预计2030年后医疗市场规模将达百亿级。国内企业以下游非侵入式/半侵入式技术为主,如脑虎科技(侵入式)、强脑科技(非侵入式)等,但商业化落地仍需时间。海外以侵入式技术为主导,马斯克旗下公司等处于前沿,应用场景拓展至游戏控制、军事通讯等。脑机接口尚属0-1阶段,投资者需警惕炒作风险,关注科技轮动节奏,建议理性看待短期涨幅,重视企业技术储备与长期商业化潜力。当前A股相关标的有限,需区分概念炒作与实质进展。
【中泰证券】邓天 可穿戴设备市场近年来增长迅猛,二季度中国腕戴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33.8%,领跑全球。该赛道涵盖消费级和专业医疗级产品,按形态分为手戴式、耳戴式、身着式等,功能包括健康监测、运动追踪等。产业链上游为传感器、芯片等硬件及操作系统等软件供应商;中游是苹果、华为等设备制造商;下游为销售渠道和终端用户。 行业发展经历了早期探索(1960s-2000s)、消费电子驱动(2000年后)和AI深度融合(2023年至今)三个阶段。当前中国市场表现突出,华为、小米等占据重要份额,而北美、欧洲市场更注重高性能和医疗功能。技术趋势上,AI赋能推动设备从单点功能向全域智能跃迁。 投资建议聚焦技术创新(如AI芯片、医疗传感器)、高增长细分赛道(如血糖监测、工业级设备)及产业链整合机会(核心零部件、生态平台)。需警惕技术迭代、市场竞争及数据安全风险。A股可关注代工龙头高尔股份,海外则关注苹果(高端生态)和佳明(专业运动)。
【财经评论员】盛海骏 印刷电路板(PCB)作为电子元器件的基础载体,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中。当前全球PCB行业整体增长缓慢(年增速约4.3%),但AI服务器相关的高密度互联板(HDI)和18层以上多层板细分领域增长迅猛,分别达40.3%和18.8%。中国占据全球50%以上产能,但行业集中度低,1500家企业中前五名市占率仅15%,78家为上市公司。传统PCB领域因消费电子饱和而增长停滞,投资者需注意区分企业具体业务,重点关注与AI服务器相关的HDI和多层板企业,避免盲目跟风炒作。
【上海证券】胡涛 钢铁产业涵盖铁矿石、煤炭等上游原料,炼铁、粗钢等中游生产环节,以及建筑、机械、汽车等下游应用领域。我国钢铁业经历了从初期发展(1949-1978年)、规模扩张(1979-2012年)到高质量发展(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当前正面临传统建筑用钢需求下降与工业用钢需求上升的结构性分化,供给侧改革推动行业向减量提质、高端化、智能化转型。 **投资策略方面**:建议关注高端材料(如新能源汽车、风电用钢)和绿色制造技术(氢能冶炼、电炉短流程)领域的龙头企业,例如宝武集团(全球最大钢企,布局氢基竖炉减排技术)、中信特钢(特钢龙头,高端轴承钢市占率80%)和沙钢集团(电炉钢领先企业)。此外,可把握新兴市场(如印度基建带动的需求增长)机遇,同时警惕环保政策收紧对小型钢企的冲击。 **风险提示**:需注意传统钢产能过剩压力及环保不达标企业的合规风险,若房地产等下游需求复苏不及预期,可能影响行业基本面修复。
【财经评论员】张心朔 本期节目围绕储能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和未来趋势展开讨论。财经评论员张心朔从全球能源转型背景切入,指出中美欧主导储能市场,新兴市场潜力巨大,预计2025-2027年新增装机量将持续增长。储能按场景分为户储、工商储和大储三类,技术路线涵盖机械类(如抽水蓄能)、电化学(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等,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已成为第一大储能技术。产业链上游涉及电池材料及设备,中游包括电池制造、管理系统和逆变器,下游对接电网用户。当前行业机会集中在电芯和逆变器领域,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等占据优势。未来主要增长点在于海外市场的拓展,尤其是系统集成商的出海竞争力。风险与机遇并存,需持续关注技术迭代、政策支持及全球化布局。
【国都证券】严秀丽 当前,国产柔性OLED手机屏在全球市场已占据超过60%的份额,正逐步向高端领域发力。柔性OLED技术相较于传统硬屏更加轻薄、可折叠,并兼具高画质与低功耗的优势,成为高端手机的标配。中国面板厂商如京东方、TCL华星等已在全球OLED市场中超越韩国企业,占据领先地位,并通过大规模投资(如TCL华星295亿元的8.6代印刷OLED生产线)进一步扩大产能和技术优势。 行业驱动因素包括AI换机潮带来的需求增长以及OLED成本下降推动的中端机型渗透。然而,投资者需关注终端消费需求波动、产能过剩风险及技术迭代竞争。产业链上游的材料、设备供应商(如联得装备、大族激光)和面板龙头企业(京东方、TCL科技)值得关注,但需结合业绩表现和市场趋势谨慎决策。海外市场中,三星、LG仍具竞争力,而美股公司如UDC(OLED材料龙头)也展现了强劲增长潜力。整体来看,柔性OLED行业前景广阔,但需警惕供需失衡和竞争加剧的风险。
【财经评论员】盛海骏 近年来,猪肉市场呈现价格下跌但养猪企业业绩暴涨的反常现象。财经评论员盛海骏指出,这一现象背后的核心原因是行业工业化转型与极致降本增效策略的实施。 **核心要点:** 1. **工业化生产降低成本**:中国养猪业已从传统散户养殖转向规模化、工业化生产。目前年出栏500万头以上的企业占比达57%,机械化、楼房化养殖大幅提升效率,降低人力与运营成本。 2. **饲料替代优化成本结构**:企业通过用低价大麦、高粱等替代高价豆粕,并应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发酵低成本原料,显著降低饲料成本(占总支出的55%~65%)。牧原股份的成本从15元/公斤降至11.7元/公斤。 3. **育种与生产效率提升**:优选生长快、耗料少的猪种,提高能繁母猪产仔量(如一胎从6头增至7头),进一步摊薄单位成本。 **投资启示:** - 未来养猪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成本控制能力,需关注其降本技术与管理水平。 - 猪周期波动中,若猪肉价格反弹(如从当前13.6元/公斤回升至20元/公斤),低成本企业利润空间将显著扩大。 该行业已脱离传统农业范畴,更接近工业化模式,其发展逻辑值得投资者深入跟踪。
【东方证券】刘琪 造船行业目前处于高景气周期,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2025年上半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1.7%、68.3%和64.3%,收入同比增长20.8%,利润增长72.6%。替代燃料船成为市场新宠,显示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明显。 本轮周期始于2021年,主要由供给侧改革推动,全球船厂产能出清导致供需失衡。中国船舶作为国内最大综合性造船企业,全球市场份额排名靠前。其他值得关注的企业包括通过重组注入资产的松发股份(恒利重工),以及民营造船龙头扬子江船业(非上市公司)。 海外市场呈现中日韩三足鼎立格局,韩国现代重工在LNG船等高附加值船舶领域领先,日本精致造船主导汽车运输船市场。投资需注意行业波动风险,包括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订单变化对业绩的影响。总体来看,中国造船业凭借技术升级和规模优势,正在全球市场上不断扩大领先地位。
【中银证券】吴文昶 特高压技术作为全球最先进的输电方式,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等核心优势,尤其适用于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的特点。近期藏粤直流等重大工程启动,凸显其在跨区域电力调配中的关键作用。该技术能有效解决西部新能源消纳问题,缓解东部用电压力,同时节约土地资源并拉动固定资产投资。 从产业链看,特高压涉及换流阀、变压器、电缆等高价值环节,技术壁垒高、认证周期长,形成稳固竞争格局。国电南瑞(换流阀龙头)、特变电工(变压器市占率近半)、中国西电等行业龙头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海外市场方面,中国标准已成国际标杆,沙特、巴西等国已有项目落地,但受制于国土面积等因素,需求主要集中在国内。 投资策略上,特高压行业具备稳健增长属性,随着AI算力等新需求爆发及"十四五"38条线路持续推进,行业景气度有望延续。需关注政策波动及建设进度风险,但长期看,在能源结构调整和电力缺口扩大背景下,特高压作为国家战略基础设施将持续受益。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