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猪猪 主播:唐宝 写在前面: 武志红,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 张凯峰,尹建莉父母学堂联合创始人,CEO。 2022年7月15日,武志红老师做客尹建莉父母学堂直播间,与张凯峰先生进行了对谈。 本文根据该次直播整理。 时间码: **00:00-00:17** 开场介绍 **01:04-01:07** 主题:原生家庭的5个层级。 **01:10-02:15** 核心观点:孩子命运由早期与抚养者的关系模式决定,父母应承受、容纳和化解焦虑,而非释放焦虑给孩子。 **02:18-03:10** 下下签:父母严重虐待孩子,如频繁打骂,孩子心理空间被严重破坏。 **03:21-03:55** 中下签:父母通过唠叨、抱怨等方式传递焦虑,孩子心理空间缩小,中国多数孩子属此层级。 **03:57-04:12** 中签:父母不制造严重创伤,也不传递焦虑,孩子心理空间稳定,能树立边界。 **04:40-05:02** 中上签:父母承受、容纳和转化孩子焦虑,孩子心理空间扩大,感到被支持。 **05:06-05:17** 上上签:父母不仅承受孩子焦虑,还教孩子“相信自己的感觉”,如巴菲特、乔布斯等成功人士。 **06:16-07:12** 代际传递:父母如何终结不幸的代际传递,从“下下签”到“上上签”的改善路径。 **07:45-08:56** 亲子关系与学习成绩:亲子关系变好,孩子成绩自然提升;父母应停止入侵孩子心理边界。 **09:55-10:44** 孩子心理空间的重要性:父母压缩孩子心理空间,孩子易封闭自己,拒绝学习和社交。 **11:51-13:01** 游戏与焦虑:孩子沉迷游戏是因现实中被控制过多,父母应减少管控,相信孩子积极向善。 **13:55-15:00** 优秀卓越的定义:能“把事情做好”,与事物建立深度关系,关键在于爱自己所做的事。 **16:22-17:10** 父母角色:父母应先安放自己,减少全能自恋和暴怒,避免过度干涉孩子。 **18:21-19:05** 放手与支持:父母应停止过度操心孩子的高级发展,退回做养育者,照顾好孩子基本生活。 **19:40-20:45** 全能自恋与暴怒:解释全能自恋(愿望立即完美实现)和暴怒(受挫后的毁灭性力量),父母需处理自身焦虑。 **21:46-22:45** 父母自我成长:父母需先看见并转化自身内在黑暗,避免投射给孩子,才能真正支持孩子。 **23:46-24:58** 焦虑与改变:父母意识到问题在自己身上时,焦虑增加是正常的,需慢慢来,一代比一代好即可。 **25:04-26:00** 看见即疗愈:解释“看见即疗愈”,父母需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积极动力,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 **26:15-27:05** 阻碍与解决:阻碍父母看见孩子的根本在于能否看见自身内在,需先转化自身黑暗。 **27:25-28:45** 焦虑与自我接纳:父母焦虑增加是因意识到问题在自己,需接纳自己,慢慢来,不要急于求成。 **29:40-30:00** 结尾:强调父母应停止传递焦虑,相信孩子,亲子关系改善后,孩子自然会发展。 BGM:Nicholas Britell-Piano Solo + Elegy for Orchestra - -Logan's Return+My Dear, Dear, World of a Father 结尾曲:还潮-语音备忘录:FM104.7直击台风“利奇马”特别节目+台风过境的情人节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作者:小猪猪 主播:Pusu 1、写在前面: 什么是教育3.0? 顾远,“群岛大学”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教育3.0》一书作者。 近十年来,他和该书另一位作者周贤一起,支持着全国各地近百家教育机构、上千名教育者的教育实践——用3.0的教育范式进行。 什么是3.0的教育范式? 我们得先从1.0的说起。顾远总结: 时间码: * 00:00 学习最美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教育 * 00:09 对谈教育创变者顾远:谁说学习一定是苦的? * 00:55 什么是教育3.0 * 01:28 教育1.0:规训式教育 * 01:49 教育2.0:乐团式教育 * 02:12 教育3.0:GPS式教育 * 02:48 教育3.0与1.0的最大区别在于权力关系的变化,学习者成为主体 * 04:23 什么样的经历触发顾远成为教育创变者 * 04:32 顾远成为高中英语老师的经历分享 * 07:07 两种教育思想方式:强权专制与民主自由 * 07:30 1.0教育范式来源于普鲁士军队,旨在训练标准化人才 * 08:00 推动教育创变首先要识别出现行教育中的规训部分 * 08:42 顾远在班会上教学生自洽的例子 * 10:07 以往教育习惯听从权威,驱动力是恐惧和不安全感 * 10:34 群岛大学的批判性思维工具CT3: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吗?还可以怎么样? * 11:04 老师应用CT3工具,与学生讨论自己发脾气事件的例子 * 12:30 规则如果是协商出来的,就变成了自我管理 * 12:58 从1.0教育中走出来的大人如何把3.0教育给到孩子 * 13:37 群岛大学创办目的:让成年教育者先体验3.0教育 * 14:01 群岛大学的教学特点:拒绝灌输,自由开放,共学项目 * 14:36 “一起哭一会”的学习项目案例 * 15:02 1.0教育培养出害怕犯错,对表达观点忐忑的人 * 15:43 1.0教育让人默认向老师学习,忽视同学间的互相学习 * 16:09 1.0教育导致成年人嘴上信任孩子,实际却不信任 * 16:33 只有成年人自身被信任过,才能真正信任孩子 * 17:02 群岛校友通过明信片引导孩子思考新冠病毒来源的例子 * 18:00 群岛校友老师对推倒同学的孩子先信任再询问的例子 * 18:47 群岛校友的研学机构让孩子自行设计方案、选择交通工具、掌控预算 * 20:03 研学目的地选择让孩子做主,自行设计方案说服他人 * 20:55 信任、民主、自由在3.0教育中是行动,不再只是理念 * 21:31 无法用专制教会民主,无法用控制教会自由 * 21:54 好的教育只属于少数人吗? * 22:16 教育好坏与体制、金钱无关,核心门槛是教育者的心智资源 * 22:40 学习生字不一定靠抄50遍,可以用竹叶游戏的方式 * 24:11 要区分学习的苦是客观现实还是人为制造的 * 24:47 “辛苦不等于痛苦,hard不是bitter” * 24:54 地理学习可以从社区实地考察开始,而非死记硬背 * 25:52 乐高玩具如果只是按照图纸拼,就成了1.0教育 * 26:36 博物馆学习若只是讲解员讲、学生记,仍是1.0教育 * 27:02 教育者的心智若是1.0,花再多钱也做不出3.0教育 * 27:11 物理老师不懂洗衣机离心力,说明死记硬背的知识无法应用于生活 * 28:04 1.0教育让孩子不知为何学,学了何用 * 28:38 知识与生活、学习者体验连接才叫学习 * 28:52 1.0教育把人变成储存信息的工具,3.0教育让人成为创造和使用知识的主体 * 29:04 群岛校友在城乡结合部办学,将村庄变成学校 * 29:37 让学生经营超市,融合多学科知识 * 29:58 开学第一天让学生撕课本重新组建,打通学科壁垒 * 30:40 好的教育充满自由感 * 30:53 自由的三点具体体现:内在需求、好奇心;权利;支持能力 * 31:16 教育者的工作变为:帮助孩子找到动力、尊重孩子权利、支持孩子获得能力 * 31:34 舍弃1.0教育,孩子高考怎么办? * 31:59 素质教育做好了,应试教育一定不会差 * 32:10 顾远通过推理海盗藏宝图提升学生英语完形填空能力的例子 * 32:55 将3.0教育与考试成绩对立是1.0教育的副作用 * 33:05 群岛校友的孩子“岛二代”在体制内学校是学霸,独立思考能力强 * 33:21 初中女孩独立申请加拿大私立中学并被录取 * 34:24 1.0教育下的成年人缺乏小女孩的能力和自信 * 34:33 好的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自然自信 * 35:30 1.0教育下的成年人疲于应付外界要求,缺乏内在自我 * 35:53 1.0教育有幸存者,但大多数人会变得平庸 * 36:01 好的教育应该助力人按照本性活着 * 36:15 体验限制想象,想象限制行动;好的教育者必须是好的教育的体验者 * 36:32 尹建莉父母学堂推出“破界对话”栏目,旨在汇集名家,重写教育常识 BGM:Beegie Adair-It's Been a Long, Long Time 结尾曲:Home Is Where-yes! yes! a thousand times yes! 欢迎关注 尹建莉父母学堂 微信公众号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作者|春雨布谷 主播:雪琴 惧怕父母的孩子,身上通常存在惧怕权威的弊病,面对人际关系时唯唯诺诺,刻意讨好,自卑到骨子里。 “爸爸,你对我的心理伤害太大了!不要来找我!” 写下这封告别书后,12岁的男孩小辉趁着无边的夜色,背上书包,独自离开了家。 时间码: 00:00:38 主播雪琴与大家共读《最残忍的教育,是让孩子怕你》这篇文章,希望孩子在想念父母和家时内心是最柔软的。 00:01:00 惧怕父母的孩子通常存在惧怕权威的弊病,面对人际关系时唯唯诺诺、刻意讨好,自卑到骨子里。 00:01:33 12岁男孩小辉因害怕父亲责罚,离家出走。父亲发现后报警,最终找回孩子。 00:02:20 最病态的亲子关系是依靠恐惧维系,小阿尔伯特实验显示孩子恐惧会逐渐泛化并产生沉重代价。 00:03:10 父母常习惯用恐惧控制孩子,想让孩子乖顺,却忽视孩子内心恐惧。 00:04:30 网友分享自己小时候因害怕父母,受伤也不敢告诉父母,这种恐惧影响孩子一生。 00:05:50 孩子内心世界需不断获取心理营养才能建构,父母的爱给予孩子安全感、归属感和支持力。 00:07:20 父母需理解孩子成长规律,允许孩子在跌倒和摸索中成长,不要制造恐惧感。 00:08:50 父母要与孩子平等交流,像汪曾祺一样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愿意亲近。 00:10:20 父母要疗愈自己的伤痛,避免将原生家庭的伤害传递给孩子。 00:11:30 家应该是无限包容的地方,父母要给孩子托举和力量,成为他们最信任的人,让孩子心里有光的温暖和照耀。 BGM:Max Richte-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 结尾曲:谭维维-但求疼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作者|大J 主播:心雨 要说孩子上学后,被老师投诉最多的是什么?排名第一位的,肯定是“坐不定”。 现在每次有人提问求教这件事,我总会说,道理方法不说了,要不和你们说说我们的亲身故事吧。 “D妈妈,有空麻烦回个电话。” 微信群里我被圈了,看到消息后,立马给女儿的老师打过去。 接通电话,老师就和我说:“D今天上语文课,整堂课就是猴子屁股啊,一会儿就得动一下,提醒几次后也不改善。我今晚放学会留她一会儿,训练坐姿。” 我听完老师“告状”,当下立马说的是:“谢谢老师啊,今晚放学留下来完全没问题,我们接下来家庭日常也会多注意这一点的。” 那天晚一点的时间,我去接小D,又进一步向老师了解了两点: “不知道您有没有考察过,您这堂课讲的,她都会吗?听进去了吗?” 时间码: * 01:10-02:40: 孩子最常被投诉的毛病是“坐不定”。一位家长分享了她接到老师投诉后,立刻感谢老师并表示会配合的经验。她还进一步询问老师孩子是否理解了课堂内容,以及是否打扰到其他同学。 * 02:57-04:55: 家长认为,回应老师的第一句话很重要,应该表达感谢和支持,因为老师的告状是为了孩子好。她总结说,将感谢、认可和疑问区分开来,更能让老师感受到配合的诚意。 * 05:00-07:17: 家长向老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孩子是否掌握了课堂内容。她指出,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有偏好,有些孩子需要通过动作来记忆。老师的回复证实孩子虽然好动,但掌握了知识,这让家长认识到好动是孩子的特点而非问题。 * 07:21-08:29: 对于好动的孩子,保证充足的运动时间至关重要,而不是限制其活动。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好动转化为学习优势,例如通过记笔记、画学习地图或利用便利贴进行复习。 * 08:44-11:57: 家长向老师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孩子是否打扰到同学。老师的回复表明孩子打扰到了老师,进而影响了整个班级。家长以此引导孩子理解集体规则,并提供管理好动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为何要适应这些规则。 * 11:59-13:56: 家长定期与老师沟通,分享家庭引导计划和孩子的进步,这使得老师对孩子不再那么担忧,并主动表扬了孩子。她强调,无论老师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沟通总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即使需要多次尝试。 * 13:58-14:18: 结尾 BGM:Joep Beving-Anamnesis 结尾曲:海龟先生-划火柴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家长说,先锋学费比以后送孩子进精神病院费用低,就带他来了……” 主播:雨晴 写在前面: 2019年,尹建莉父母学堂总编大灰狼带着两名编辑拜访了先锋学习社区,当大灰狼把两天的参观交流体会发给尹建莉老师后,她发来一句回复:“先锋学校和夏山学校的距离,只差一本书。” 2020年10月,尹建莉老师在成都见到了先锋教育创始人刘晓伟和一些学生,对一位已经毕业的校友孟杰进行了深度采访。她说,孟杰身上展现出的坦诚、厚道和智慧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她看到了先锋的魅力。 2023年末,学堂再次联系先锋学习社区,与创始人兼社长刘晓伟和执行社长崔涛进行了对谈。 时间码: 提纲概要:对谈先锋学习社区社长刘晓伟和崔涛 00:00:01 - 00:00:17 引言:教育的根本在于家长如何做人,决定孩子教育方式。欢迎关注尹建莉父母学堂微信公众号。 00:00:30 - 00:01:37 背景介绍:尹建莉父母学堂拜访先锋学习社区,刘晓伟与崔涛对谈。先锋教育强调坦诚、厚道、智慧。 00:01:38 - 00:08:14 教育目标与问题 先锋追求:让孩子过上满意且有意义的生活。 现代学校制度问题:工业化标准化教育压抑个性。 案例:喜欢研究蛇的孩子被传统教育压抑导致抑郁;女孩因老师批评失去对生物的兴趣,影响沟通。 先锋方法:提供安全环境,疗愈孩子,重建自我价值。 00:08:15 - 00:17:40 家长放手的难题 家长矛盾:希望孩子做自己,但因学业竞争等担忧难以放手。 案例:明博因家庭高压模仿暴力行为,先锋通过信任重建帮助其找到热爱(电竞),成为职业选手。 家长转变:从焦虑到信任,给孩子时间和空间。 00:17:41 - 00:28:37 教育的责任与内驱力 孩子需100%承担教育责任,家长过度引导削弱内驱力。 案例:喜欢蛇的孩子自学英语,追求留学目标;游戏玩家自主学习无需培训班。 先锋导师角色:陪伴而非强加引导,保护孩子好奇心。 成果:先锋学生可参加中高考或获国外大学offer,验证自由教育的有效性。 00:28:38 - 00:31:43 面对现实社会的准备 先锋环境:真实冲突与规则并存,孩子自主解决问题,培养适应力。 规则:基于安全底线,孩子参与制定,承担遵守责任。 00:31:44 - 00:36:55 家长如何支持孩子 家长需过好自己生活,传递积极状态。 先锋家长营:教家长享受生活,减轻焦虑,影响孩子积极成长。 核心:孩子记住父母的行为而非说教,家长幸福感促进孩子自主发展。 BGM:Julian Lloyd Webber-드뷔시- 꿈, L. 68-Rêverie, L. 68 结尾曲:Lu1-月光 moonlight feat. Mahya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作者:小羊 主播:莲安 如果你是一位在小学、初中屡次获得奥数冠军的妈妈,考试成绩一路碾压同学,从小县城一路打拼,毕业于北师大这样的名校,在北京落户成家,获得高薪工作,你会不会自然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走这样的路? 在奥数热遍全国的年代,这无疑是一条大多数家长眼中的光明大道。 这也是本文主人翁单薇前半生的人生路径,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到了养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她却说:“我不想让孩子过这样的人生,这样的成功路径,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好。” 时间码: 第一部分:文章背景与主播感受(00:00:32 - 00:01:56) - 00:00:32 - 00:00:41:主播何物介绍本期内容:分享小杨的文章《一个奥数冠军妈妈的反鸡娃实验》。 - 00:00:49 - 00:01:14:主播分享读完文章的感受:羡慕天赋,反思天赋的利用,强调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 00:01:30 - 00:01:56:强调家长需要活明白,才能培养孩子,不应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是提供条件帮助孩子成长。 第二部分:主人公单薇的背景与成长经历(00:02:02 - 00:06:01) - 00:02:02 - 00:03:14:介绍文章主人公单薇的背景:奥数冠军,北师大毕业,北京落户,高薪工作,但她不希望孩子走同样的路。 - 00:03:36 - 00:03:52:单薇的成长经历:从成绩不佳到发现数学天赋,参加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但内心依然自卑。 - 00:04:02 - 00:05:04:单薇在数学竞赛中的经历:从全市第六到第一,进入重点学校,但对单一的成功路径产生怀疑。 - 00:05:04 - 00:06:01:单薇的高中和大学经历:成绩优异,但内心依然不满足,意识到人生需要更多元的价值。 第三部分:单薇对教育的反思(00:06:07 - 00:09:55) - 00:06:07 - 00:07:22:单薇对单一成功路径的反思:即使在学业上成功,但内心依然感到自卑和单调。 - 00:07:29 - 00:08:36:单薇的妹妹:虽然学业成绩不如单薇,但情商高,生活幸福感强,这让单薇反思教育的意义。 - 00:08:39 - 00:09:55:单薇对孩子的期望:希望孩子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而不是单纯追求成绩。 第四部分:单薇儿子蹦蹦的成长与选择(00:10:02 - 00:14:59) - 00:10:02 - 00:10:59:单薇的儿子蹦蹦出生,她尝试让孩子接触多种兴趣班,发现蹦蹦在体育运动上表现出色。 - 00:11:00 - 00:12:27:单薇对奥数的态度:虽然自己是奥数受益者,但发现蹦蹦对奥数兴趣不大,决定放弃奥数,转而支持蹦蹦的篮球兴趣。 - 00:12:29 - 00:13:50:单薇对奥数的看法:大多数孩子都是陪跑,她选择尊重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强迫孩子走自己曾经走过的路。 - 00:13:51 - 00:14:59:蹦蹦对篮球的热爱:表现出色,多次参加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单薇全力支持他的篮球梦想。 第五部分:蹦蹦的成长与学校经历(00:15:00 - 00:18:59) - 00:15:00 - 00:16:08:蹦蹦的成长:通过篮球获得自信和成就感,单薇认为这种经历对孩子的成长无可替代。 - 00:16:09 - 00:17:50:蹦蹦小升初的经历:虽然体育特长生政策取消,但他依然凭借篮球特长进入理想的学校。 - 00:17:52 - 00:18:59:蹦蹦在新学校的适应:虽然学校更注重学业成绩,但蹦蹦凭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篮球特长依然表现出色。 第六部分:单薇的教育理念与总结(00:19:00 - 00:22:54) - 00:19:00 - 00:20:51:单薇的教育理念:不追求名校和高薪,而是希望孩子能自我认可,热爱生活,找到自己的位置。 - 00:20:53 - 00:22:54:主播总结:单薇通过实际行动支持孩子的兴趣,养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呼吁家长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第七部分:结尾(00:22:55 - 00:23:09) BGM:Reinbert de Leeuw&Erik Satie-3 Sarabandes-No. 2 片尾曲:Nulbarich-STEP IT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本文选自《曾奇峰的心理课》,作者:曾奇峰 主播:紫玉 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这句话是自体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说的。 很多父母问的与育儿有关的问题,都与怎么做有关。假如有一本包含所有“怎么做”的书,你全部按照书上说的做,还是有可能会制造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却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什么人”指的是父母的人格,那么,具备何种人格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呢? 有很多说法,比如好玩的人、健康自恋的人、粗心而阳光的人等。我们这里说个新的:清爽的人。这样的人的特点是:在关系中边界清楚,不黏黏糊糊;能够自得其乐,不太依赖他人;处理事情果决,不拖泥带水;尊重他人的边界,不搞模糊不清的关系;等等。 如果你问,怎么达到清爽的人格境界呢? 时间码: 00:00:02 - 00:00:06 教育的核心在于父母的人格影响孩子教育结果。 00:00:28 - 00:00:49 主播介绍:马紫玉,家庭教育指导师、潜意识心理治疗师。 00:00:49 - 00:01:10 孩子行为问题常反映父母观念,需自我成长而非只纠正孩子。 00:01:11 - 00:01:27 分享文章《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作者曾奇峰。 00:01:28 - 00:02:10 父母人格比育儿方法更关键,健康人格可培养健康孩子。 00:02:10 - 00:02:47 “清爽”人格特点:边界清晰、果决、尊重他人、不依赖。 00:02:49 - 00:03:28 培养清爽人格的三种途径: 训练觉察能力。 与人交往,松动僵化人格。 接受精神分析。 00:03:28 - 00:04:10 精神分析案例:诺贝尔奖得主雅克杜波谢、教皇方济各受益于分析。 00:04:12 - 00:05:08 父母未处理创伤可能阻碍孩子成长,如视孩子成长为抛弃。 00:05:08 - 00:05:55 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禁止游戏或将其视为奖励损害成长。 00:05:56 - 00:06:45 父母过度控制(如禁止插嘴)压制孩子能力,造成心理伤害。 00:06:49 - 00:07:32 过度控制导致双重束缚,可能引发严重精神障碍。 00:07:33 - 00:08:44 小事累积影响大,父母需反思行为,初始条件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 00:08:45 - 00:09:32 父母潜意识可能传递童年痛苦,出于爱却不健康。 00:09:33 - 00:10:37 父母未觉察的屈辱感可能导致孩子厌学,学习被赋予负面意义。 00:10:45 - 00:11:58 家族创伤(如重男轻女)代际传递,影响孩子发展。 00:12:02 - 00:12:38 理想家庭环境:性别平等,父母分权,避免一方独断。 00:12:39 - 00:13:28 父母对自身失望可能导致对孩子严苛,需自我满足而非依赖孩子成就。 00:13:29 - 00:14:37 父母应有独立生活,不以牺牲姿态对待孩子,避免隐性交易。 00:14:42 - 00:15:48 父母不耐烦反映人格独立性不足,影响与孩子相处。 00:15:50 - 00:16:51 完美主义父母可能损害孩子创造力,适度缺点有益成长。 00:16:54 - 00:17:38 父母焦虑投射可能损害孩子能力,导致社交退缩。 00:17:40 - 00:18:30 信任是父母给孩子的最佳礼物,缺乏信任反映父母自我怀疑。 00:18:31 - 00:19:25 尊重孩子隐私(如不看日记),不理解孩子源于不愿理解。 00:19:27 - 00:20:49 代沟是情感隔离借口,人性未变,父母应主动理解孩子。 00:20:50 - 00:22:30 父母快乐生活是给孩子的礼物,过度强调某事可能适得其反。 00:22:31 - 00:23:04 对孩子错误延迟反应,避免孩子以错误调动父母情绪。 00:23:06 - 00:23:29 心智化:视孩子为心理存在,需爱、信任、自由与独立。 00:23:31 - 00:24:19 改编鲁迅名言,警醒父母阻止创伤代际传递。 00:24:20 - 00:24:31 精神分析目标:让孩子不后悔来到世界。 00:24:32 - 00:27:46 结束 BGM:Konrad Hünteler-Flute Sonata in C Major, BWV 1033-3. Adagio 结尾曲:Billie Eilish-Therefore I Am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作者|鱼爸 主播:安昕 总有不少父母,会抱怨孩子的种种问题。甚至想着要不要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可事实呢,更应该关注心理问题的,却是父母自己。 因为孩子的性格或是心理的问题,基本都源于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性格还有教育的方式。 比如,你内心最在意的那些东西,会经常在孩子面前不经意地表露出来。勤劳的父母会经常说勤能补拙,勤劳是多好的美德。而在乎交往的父母,会告诉正在读书的孩子,一定不要只知道读书,还要多锻炼交际能力。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熏陶,习得父母的这种脾性秉性,在心理上趋同,在行为上模仿。 时间码: 00:00:47 - 00:01:11 孩子性格问题源于家庭环境、父母性格及教育方式。 00:01:12 - 00:01:47 父母内心关注点会在孩子面前显露,孩子通过观察模仿,性格受父母影响。 00:01:48 - 00:02:12 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里:儿童易受成人行为吸引并模仿,父母心理情结影响孩子。 00:02:13 - 00:03:36 父母自卑情结(如身高)可能投射到孩子,渴望孩子弥补自身不足,可能导致控制孩子,影响其心理。 00:03:37 - 00:04:51 父母自卑可能引发焦虑,批评孩子(如笨拙、表达能力差),导致孩子心理压力或自卑。 00:04:52 - 00:05:30 父母需克服自身焦虑和自卑,避免传递给孩子。 00:05:32 - 00:07:47 父母悲观心理影响孩子性格,乐观父母鼓励孩子从挫折中找到乐趣,养成乐观性格。 00:07:50 - 00:09:52 父母应接纳自己和孩子的缺点与平凡,避免因期望过高而失望。 00:09:56 - 00:10:47 接纳孩子的普通,关注其兴趣与快乐,父母平和心态促进孩子幸福。 00:10:51 - 00:11:06 结束 BGM:Clint Eastwood-End Credits 结尾曲:Nirvana-Seasons In The Sun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作者|和小畏 主播:宏子 最近,刷到一个令人非常难过的视频。 一位小女孩 ,在妈妈生日当天,用小提琴演奏了一曲《生日快乐》。 演奏完后,女孩一脸期待,仿佛等着妈妈露出惊喜的表情。 然而现实却是—— 妈妈没有丝毫喜悦,而是严肃地说:你演奏得不好听。 女孩很诧异,反问道:妈!我是在为你庆祝生日呀!你难道不觉得开心吗? 没想到,妈妈的关注点仍在演奏上:如果你想为我演奏的话,应该表现得最好才对。 最后,在妈妈的持续批评声中,女儿直接放弃辩驳,带着委屈说了一句“生日快乐”,就走开了。 00:00:27 - 00:00:55 强调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好的沟通拉近亲子关系,促进孩子成长。 不良沟通导致亲子隔阂,孩子关闭心门。 00:00:55 - 00:02:19 案例1:小女孩为妈妈生日演奏小提琴,妈妈批评演奏不好,忽视孩子情感,引发失望。 视频评论:女孩可能不再为妈妈准备类似礼物。 引入“功利性回复”概念:父母只关注好坏优劣,忽视孩子情感,导致孩子失去分享热情。 00:02:19 - 00:04:46 案例2:小辉与父亲的互动。 小辉分享兴趣,父亲总将话题转向学习,比较他人,打击孩子热情。 功利性回复使孩子感到被无视和嫌弃,情感受伤,心门关闭。 长期功利性回复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孩子拒绝沟通。 00:04:46 - 00:08:04 功利性回复的危害: 孩子封闭内心,讨厌学习。 父母传递“你的感受不重要”“你能力不行”的观念,削弱孩子自信和学习动力。 案例:小辉因父亲持续批评,初中后失去学习动力,成绩下滑,父子几乎无对话。 00:08:04 - 00:11:48 情感回应的积极作用: 案例3:阿珍因女儿成绩下滑焦虑,频繁催促学习,女儿却因压力失眠、成绩更差。 女儿写信表达愧疚和焦虑,阿珍反思并道歉,转变态度,关注女儿情绪,肯定进步。 结果:女儿失眠缓解,学习好转,亲子关系改善。 心理学家弗洛姆:父母最好的爱是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美好,而非灌输道理。 00:11:48 - 00:14:44 案例4:贾玲与妈妈李焕英的故事。 妈妈文化水平不高,但通过情感陪伴回应女儿需求。 日常互动(聆听趣事、抓虾、陪做白日梦)让贾玲感受到生命被祝福。 即使妈妈去世,爱的支撑让贾玲努力生活,克服困难。 结论:情感被回应让孩子感到被欢迎,热爱生活,即使能力不足也能活好。 00:14:44 - 00:15:32 总结:人生广阔,考试失败不决定命运。 幸福的人不一定有卓越技能,但热爱生命、富有情感。 BGM:卢律铭-忍冬(流麻沟十五号 电影原声带) 结尾曲:曹雅雯 -永远的所在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作者:小猪猪 主播:心楠 写在前面: 旷智勇老师,我们在短视频平台上发现的一位很有共鸣的教育博主。 他创建的账号“旷智勇心理工作室”,运营短短三个月,就吸引了30万粉丝,大多是困扰于孩子教育问题的妈妈。 结识旷老师后得知,他的经历蛮与众不同的: 14岁上中专师范,17岁毕业教书,20岁从湖南老家赴广东打工,6年后创业,开了自己的广告公司,赚到第一桶金,不到中年就实现财务自由。 金钱和地位却未能改善家里的鸡飞狗跳。 他曾是对孩子非打即骂的粗暴爸爸,和与母亲相爱相杀的顽劣儿子。 * 00:30 孩子不听话,父母应该怎么做? * 01:13 邝志勇老师的教育观点分享 * 04:14 孩子是来渡父母的“活菩萨” * 07:03 如何才能使自己打开接纳度? * 10:13 为什么小时候受尽打骂,长大后还会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 * 13:18 邝志勇老师态度上的转变 * 15:33 如何向孩子表达拒绝? * 19:16 开启你的内求之路 * 22:17 邝志勇老师和母亲的关系 * 29:01 给孩子撑起一个安歇处 * 36:59 家境普通,也不等于就要粗暴对待孩子 * 40:36 如何克制改造孩子的欲望? * 44:13 邝志勇老师的教育观总结 BGM:Mike Lazarev-Off Time 片尾曲:Gorillaz - Lullaby Comes Today (ft. The Cure)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作者|非也 主播:伊艺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的说法。 但是,很多家长照做了之后却发现—— 我都这么“夸”她了,她还是没有成为我心中的“好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 在与女儿相处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原因:............ 时间码: * 00:00 介绍:家长要警惕四种无效的夸奖方式。 * 00:01 错误的夸奖方式1:心口不一,敷衍了事,会被孩子识破,达不到鼓舞的目的。 * 00:02 错误的夸奖方式2:喊口号式夸奖,没有实际帮助,会让孩子觉得大人站着说话不腰疼。 * 00:03 错误的夸奖方式3:道德绑架式夸奖,为了让孩子听话而夸奖,孩子并不买账。 * 00:04 错误的夸奖方式4:转折式夸奖,夸奖中带着否定,让孩子觉得被逼迫。 * 00:04 总结:无效的夸奖会让孩子丧失信心,自我贬低。 * 00:05 深度交流: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 * 00:06 分析:无效夸奖的两个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夸奖有条件且标准单一。 * 00:11 建议:支持比夸奖更重要,要发自内心的支持和关注。 * 00:11 正确的夸奖方式1:多关注孩子是怎么做到的,以及做得好的地方。 * 00:13 正确的夸奖方式2:不要以听话、成绩好等作为夸奖的唯一标准,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理由。 * 00:15 正确的夸奖方式3:少说多看,不对孩子做比较,承认孩子的努力。 * 00:16 结果:调整夸奖方式后,孩子变得更自信和开朗。 * 00:17 总结:父母要用看见去支持孩子,帮助孩子活出自己的底气和自由。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BGM:Austin Farwell-Dreamscape 结尾曲:XXXZEROONE-Bye
主播:唐宝 *2022年,尹建莉父母学堂全新推出【破界对话】栏目,旨在汇集同领域、跨领域名家、大咖、知音,碰撞观点、开拓视野、增加声量,共同感悟生命、体验成长、重写教育的常识。此文为【破界对话】栏目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好文,敬请期待。 对谈青少年心理咨询师严艺家 写在前面: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我种了一个小宝贝,却收获了一枚炸弹。” 这枚炸弹,指的就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 那个曾经在你眼中乖巧懂事的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 你想跟TA好好聊聊,结果人家门一关,拒绝沟通; 你叮嘱一句“认真学习”TA立刻回嘴“认真学有什么意义”; 你苦口婆心劝TA少打游戏,TA从来没听过。 …… 你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TA,可你发现,一到事儿上根本做不到,你就是会不解、着急、失望、愤怒,继而自责反省,最后束手无策。 你感叹:“青春期孩子,实在搞不懂!” 00:00 - 00:17 开场: 00:27 - 00:44 主持人介绍:糖宝欢迎听众,与心理咨询师严艺佳探讨青少年心理现象。 00:46 - 01:55 青春期挑战:引用温尼科特,描述青春期孩子如“炸弹”,行为变化大,家长感到困惑、无奈。 严艺佳观点:孩子有父母无法理解的部分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完全理解可能对孩子不利。 02:03 - 03:32 严艺家介绍:资深青少年心理咨询师,13年从业经验,伦敦大学硕士,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培训毕业生,出版心理学译作超百万字,著有青少年心理漫画《1016成长信箱》。 2022年7月,尹建莉父母学堂邀请严艺家对谈,探讨如何陪伴青春期孩子。 03:32 - 06:25 问题1:青春期孩子爱打扮引家长焦虑。 严艺家:爱打扮是青春期发展任务,反映自我整合和同伴认同需求;家长焦虑可能源自自身匮乏或羞耻体验。 建议:父母反思自身感受,尝试正向体验(如自己打扮),逐步接受孩子行为。 06:25 - 11:32 问题2:家长担心孩子打扮为谈恋爱,影响学习。 严艺佳:恋爱是不可逆的成长过程,强硬干预可能导致孩子报复性放弃学习;恋爱是青春期任务,为未来亲密关系奠基。 示例:上海中学让恋爱学生同桌,促进学习;家长应关注失恋安慰而非阻止。 建议:重视性安全教育(身体与心理),父母反思自身恋爱创伤,允许孩子有不同成长路径。 11:32 - 17:44 问题3: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及解决学习问题。 内驱力:父母常误解为刻苦刷题,实际应基于孩子兴趣(如服务他人)。 学习问题: 成绩下滑可能因环境变化(如父母离婚、网课切换),需关注孩子生活。 缺乏对权威信任(如被责骂)导致精力分散,需建立安全感。 拖延: 拖延可能带来“好处”(如减少作业、避免批评)。 正向视角:踩线完成作业反映自我把控能力。 建议:培养兴趣驱动,创造安全稳定环境,理解拖延背后的需求。 17:44 - 21:54 问题4:育儿知识对孩子不管用及教养方式差异。 严艺家:每个孩子独特,育儿无标准答案,觉察差异是进步。 建议:站在孩子视角,回忆自身经历,找到支持方式;父母是孩子的最佳专家,但需在错误中成长。 性别教养:鼓励儿子表达脆弱情感(如哭),女儿尝试“男性化”活动(如踢球);反思性别偏见,追求平等。 21:54 - 27:32 问题5:亲子冲突及情绪调节。 冲突:青春期冲突正常,严艺家以手机需求为例,强调倾听孩子真实需求(如融入同伴)。 解决:沟通为主,若孩子不愿讨论,尊重其情绪消化空间,父母保持稳定(“稳如老狗”),展现积极生活状态。 情绪调节: 孩子需体验情绪,摸索调节方式。 脑科学视角:边缘系统(人际)、中脑(运动)、脑干(呼吸)可调节情绪,鼓励孩子尝试多样方式(如看偶像、摸宠物)。 建议:父母无需掌控,陪伴孩子探索情绪管理。 27:32 - 34:24 问题6:孩子感到人生无意义及游戏沉迷。 无意义感: 原因:社会环境(如房价、成人生活压力)让孩子看不到希望。 正向视角:无意义感是成熟标志,反映孩子思考人生意义。 建议: 培养长期主义(看传记、持续学习兴趣)。 家庭展现积极生活状态(如外婆的退休生活),给孩子希望。 游戏沉迷: 原因:游戏满足成就感、情绪发泄、社交需求;国内孩子活动选择少。 建议:找到替代活动(如篮球、画画)满足需求,而非简单禁止。 34:24 - 36:58 问题7:如何陪伴孩子度过青春期。 严艺家:青春期是孩子时而远离、时而靠近的循环,需尊重其心理需求。 建议: “不求不助,有求必应”,不过多干涉。 父母无需完全理解孩子,孩子需有独特部分才能成长为独立个体。 父母应关注自身生活状态,间接影响孩子。 36:58 - 40:12 结尾 BGM:Federico Albanese-The Vine+Your Trees 结尾曲:Dirty Beaches-Lord Knows Best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在这里都有答案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