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元枝 作者|天妞妈妈讲故事 47岁的周兰是一所乡镇初中的老师。两年前,女儿倩倩在高考前夕割腕自杀,彻底击碎了周兰的生活。 倩倩是家中的独生女,从小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是周兰和丈夫的骄傲。周兰怎么也想不通,一路平安顺遂长大的倩倩,为什么会突然放弃生命。 倩倩去世后,周兰离开讲台,进入广州一所医院的心理科当护工。她惊讶地发现,心理科的住院病人竟大多是青少年,其中不乏倩倩的同龄人。 时间轴: 00:00:01 - 00:00:17 引言:教育的核心,父母行为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介绍尹建莉父母学堂。 00:00:29 - 00:00:53 主持人介绍,分享文章《在心理科当护工,我找到女儿自杀的真相》,作者及编辑信息。 00:00:55 - 00:01:27 周兰背景:47岁乡镇初中老师,两年前女儿倩倩高考前夕自杀,生活破碎,辞去教职,进入广州医院心理科当护工。 00:01:31 - 00:02:04 心理科观察:住院病人多为青少年,抑郁风险高(2021-2022年,8-24岁抑郁检出率24.1%)。 00:02:05 - 00:02:41 周兰通过护工经历拼凑倩倩自杀真相,反思作为父母和老师如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00:02:43 - 00:03:07 周兰自述:河南洛阳人,教语文,严格教育学生,自信能教好女儿,却被倩倩自杀打击。 00:03:08 - 00:04:06 倩倩自杀细节:2022年5月3日,喝白酒、吞安眠药、割腕。遗书透露高考恐惧、成绩下滑、害怕失败和嘲笑。 00:04:08 - 00:05:32 周兰调查:未发现学校霸凌,倩倩因成绩下滑(从前十跌至中下游)受打击,拼命学习却考试失常,同学玩笑加剧痛苦,班主任疏忽未察觉异常。 00:05:34 - 00:08:20 周兰崩溃:辞职后酗酒、迷信,与丈夫争吵,丈夫劝说“活着的人要往前走”,周兰逐渐整理心情,决定找工作。 00:08:21 - 00:10:04 成为护工:经老同学介绍,在广州医院心理科工作,培训后面对繁琐任务,心理科因病人行为被护工畏惧。 00:10:04 - 00:11:35 心理科见闻:病人多为年轻人,首位病人小茹(与倩倩同龄),成绩优秀但有考试焦虑症,住院期间仍高强度做试卷。 00:11:36 - 00:13:14 小茹故事:因帮助同学被反超、孤立,引发考试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父母忙于生意疏于陪伴,病情加重。 00:13:15 - 00:15:32 周兰反思:小茹与倩倩经历相似,护士揭示孩子心理疾病的复杂原因(家庭、人际、抗压能力等),周兰因责怪倩倩软弱而被护士反驳,逐渐关心小茹。 00:15:33 - 00:16:15 小茹坦白:承认与倩倩不同,建议周兰咨询心理医生,小茹出院,父母未出现。 00:16:18 - 00:20:10 家庭问题:周兰观察心理科病人,发现父母问题(如重男轻女、过度控制)影响孩子,回忆自身对倩倩的苛责和情绪化教育,意识到自己可能加剧倩倩压力。 00:20:11 - 00:22:14 小茹复发:因考试失禁被父母责骂,情绪不稳,言语伤害周兰(“你女儿被你害死”),周兰痛苦不堪,护士建议她看心理医生。 00:22:15 - 00:25:46 心理咨询:医生诊断周兰有焦虑症、控制欲强,丈夫有讨好型人格,二人未给倩倩足够安全感,倩倩因条件式爱和抗压能力弱选择自杀,医生劝勿过度自责,建议父母接受心理咨询。 00:25:47 - 00:27:05 周兰觉醒:反思职业盲点,决定重返讲台,学习青少年心理知识,关注学生家庭问题,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防止悲剧重演,为倩倩做最后的事。 00:27:10 - 00:31:54 结尾:文章来源(10点人物志) BGM:坂本龍一-20220207 (电影《怪物》原声带) 结尾曲:Nick Cave-La Vie En Rose (The New Look- Season 1 (Apple TV+ Original Series Soundtrack))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作者:梅拾璎 主播:何敏 应该是钱小能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老师邀请我们家长到班里欣赏孩子们的算术表演。 孩子们表演的时候,自然是谁家爹妈站在谁家小孩旁边。 老师一声令下,小孩们开始计算。 就看我儿子,10以内的加减法还能应付,到了10以上开始慢了,20以上基本不会。 不过我无所谓,反正我们在家又没教,又没练习,不会就不会呗。 可是,不久,那个又瘦又小脑袋又尖性格很温和的小刘老师站在钱小能前面一个胖胖大大圆脑袋的小男孩身旁,跟所有家长招呼:“哇,看阳阳小朋友算得多快多准啊,真是太棒了!” ============================================== **00:00:03** - 教育的根本在于家长如何做人,影响孩子教育。 **00:00:26** - 引入主题:同一对父母,为何老大是“学霸”,老二是“学渣”? **00:00:44** - 钱小能幼儿园算术表演表现差,与其他孩子对比明显。 **00:01:20** - 钱小雅(老大)幼儿园时珠心算天赋突出,曾受媒体采访。 **00:03:08** - 疑问:同父母基因相似,为何孩子差异巨大? **00:05:50** - 专家解释基因重组与突变导致兄弟姐妹基因不同,性格后天受环境影响。 **00:07:15** - 老大钱小雅自律、高效,老二钱小能懒散、抗拒学习任务。 **00:09:33** - 性格对比:老大理性乖巧,老二急躁敏感,对情感需求高。 **00:10:08** - 反思学渣孩子如何成长:发现闪光点,增强自信,接纳差异。 **00:11:48** - 案例分析:钱小能数学进步,家长如何通过鼓励激发动力。 **00:13:03** - 情绪管理方法:接纳孩子情绪,引导自我管理,建立自尊。 **00:14:25** - 研究结论:情绪被接纳的孩子更易发展学习力与幸福感。 **00:15:09** - 作者介绍与教育理念:自然主义教育,唤醒内驱力。 **00:15:40** - 结尾 BGM:Bryce Dessner&Timo Andres-Opening (From -A GOOD PERSON- Soundtrack) 结尾曲:丢莱卡-春天音乐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文 | 包丽敏 主播 | 陈卓 开场与主题介绍 00:18 - 00:35 主播陈卓在北京问好,提到暑假亲子相处时间增多,引出“亲子沟通”关键词。 00:45 - 01:16 家长在沟通中的困扰,介绍包利敏的文章。 文章主体: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01:18 - 02:14 引言:提出用问句沟通的简单有效性,作者分享孩子更听她的话。 02:15 - 03:00 原因分析: 情感依恋增强影响力(02:15 - 02:40)。 理解孩子感受减少障碍(02:41 - 03:00)。 03:01 - 04:30 核心技巧:避免指令句,用问句。 示例:指令句(如“去小床”)引发不满,问句(如“你准备好去小床了吗”)促合作。 04:31 - 05:50 指令句与问句区别: 指令句含控制感,易抵触(04:31 - 05:10)。 问句尊重意志,传递信任(05:11 - 05:50)。 05:51 - 07:00 指令句局限:短期顺从但非自觉,易导致抱怨或消极抵抗,长大后失效。 07:01 - 08:20 伪装问句陷阱:表面询问却暗控(如“你想吃火腿”后否定),仍引发不满。 08:21 - 10:00 尊重自主权:孩子的事(如作业、穿衣)由其决定,父母避免指令替代意志。 10:01 - 11:50 自主成长:通过问句引导(如“你觉得时间够吗”),让孩子尝试错误,培养决策能力。 11:51 - 13:40 协商场景:涉及父母利益时,用问句协商(如“我太困了,你可以回床吗”),达成双赢。 13:41 - 15:30 协商价值:培养尊重他人与协商能力,建立平等关系。 15:31 - 17:00 公共环境:明确规则(如“餐厅别吵”),用问句协商解决方案。 17:01 - 18:40 指令句适用:紧急情况(如“站住”阻止危险),平时少用更有效。 18:41 - 20:24 总结: 分清边界:孩子事放手,涉及他人协商(18:41 - 19:32)。 多用问句促合作双赢(19:33 - 20:24)。 结尾与致谢 20:25 - 21:47 BGM:Hania Rani & Ólafur Arnalds-Woven Song — piano reworks 片尾曲:椅子乐团 The Chairs-自说自话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作者:张德芬空间 主播:心楠 前阵子,很多人都在朋友圈感慨:人到中年,除了年龄一直在增长,其他的好像都在悄无声息地失去。 环境中弥漫着各种不安的情绪: 经济低迷,不少人面临失业的恐惧; 婚姻破裂,很多人开始对进入关系产生怀疑; 天灾人祸,一些人突然离世,悲痛与哀伤侵袭着大家的大脑和身体。 …… 开场与教育主题(00:00 - 00:16) 主播介绍(00:31 - 00:44) 00:31 - 主播辛南在千年古都西安问好。 00:38 - 中年人对岁月无情和重任在肩的感慨。 文章主题:中年人的无常与恐惧(00:54 - 02:11) 00:54 - 文章献给身处中年的听众。 00:59 - 中年人害怕失业、衰老和父母离世。 01:03 - 45岁后需用三种心态面对人生无常。 01:10 - 人到中年,感慨年龄增长与失去。 01:23 - 经济低迷、失业恐惧和婚姻破裂的情绪弥漫。 01:37 - 天灾人祸与突然离世带来的悲痛。 01:47 - 突发事件引发对意外和明天的惶恐。 02:04 - 对未来的无能为力与恐惧。 无常的具体恐惧(02:23 - 07:25) 02:23 - 人生无常如无形怪兽,阻碍活在当下。 02:39 - 生命中的无常与抗拒。 03:03 - 示例:中年女性小杨对孩子出国读书的担忧。 04:17 - 害怕未知贯穿小杨的人生抉择。 04:39 - “怎么办”心态:担忧父母离世、失业和重病。 05:24 - 示例:职场人小陈因害怕丧失而谨小慎微。 06:27 - “我不要”心态:害怕离婚和离职带来的改变。 07:02 - 守在熟悉的安全区,抗拒改变。 恐惧背后的心理根源(07:36 - 10:58) 07:36 - 怕未知、丧失和改变是无常的具体恐惧。 07:40 - 未知激起无能感和失控感。 08:06 - 缺乏支持导致依赖他人寻找确定感。 08:28 - 安全感缺失的人难以应对无常。 09:30 - 害怕丧失源于自我价值感低。 10:19 - 中年人面对丧失感:长辈离世、身体衰退、责任加重。 无常中的自我认知与无力感(11:07 - 13:11) 11:07 - 恐惧无常背后的“我不配”心态。 11:17 - 人的韧性与可塑性带来希望。 11:48 - 无力感让人固守现状,抗拒改变。 12:36 - 无力感源于对他人的依赖和自我不信任。 13:03 - 无常是人生常态,抗拒无益。 应对无常的三种心态(13:23 - 15:47) 13:23 - 从恐惧到拥抱无常是自我成长的机会。 13:34 - 增加内在力量,接纳境遇。 13:46 - 应对三部曲: 13:46 - 接纳焦虑和恐惧,不自我评判。 13:59 - 对无法改变的部分坦然接受。 14:10 - 对可改变的部分拆解问题并改善。 14:22 - 做热爱的事,建立正反馈和力量感。 14:36 - 建立支持系统,寻找安全型关系。 15:10 - 练习活在当下,冥想觉察情绪。 15:26 - 通过觉察童年恐惧减弱情绪影响。 无常中的成长与希望(16:05 - 17:57) 16:05 - 无常带来精彩世界和丰富体验。 16:17 - 示例:失去金钱后找到新路径。 16:32 - 示例:走出坏婚姻迎来心理成熟。 16:55 - 积极应对让坏事变好事。 17:14 - 人有主动选择的可能,热爱曲折人生。 17:29 - 结尾 BGM:Bill Evans-My Foolish Heart 结束曲:林忆莲-至少还有你&飞的理由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作者:夏妈 主播:小鱼儿 前两天,因为早上上学马上要迟到了,女儿被我训了一路。 夏娃是个爱磨蹭的性子,什么事儿都还没有建立明确的时间观。每天早上都可能成为母女大战的时间。 我嫌弃孩子太磨叽,孩子大声抱怨妈妈不温柔。就这样在互相的对峙后,情绪常常被激化到一个高度。 最后夏娃嘟着小嘴,头也不回地进了学校大门。 ============================================================ 提纲概要 开场与理念 00:00:03 - 00:00:11 最美教育,家长做人决定育儿 00:00:11 - 00:00:17 关注尹坚利父母学堂 主播与背景 00:00:25 - 00:00:35 主播小鱼儿,运河之都,孔孟之乡 原生家庭反思 00:00:36 - 00:00:59 原生之痛不延续,尽力给滋养童年 00:01:00 - 00:01:16 忘自己曾是孩子,作者夏妈 育儿冲突 00:01:20 - 00:01:42 夏娃磨蹭,母女争执 00:01:43 - 00:02:24 情绪激化,忆孩子纯真变不满 理想与现实 00:02:27 - 00:02:53 想象温馨童年,现实难及 态度转变 00:02:58 - 00:03:26 要求高易怒,忆小时候包容 00:03:27 - 00:03:59 自责,像母亲 原生影响 00:04:01 - 00:04:41 母亲责骂,如今类似对夏娃 觉醒转变 00:04:43 - 00:05:33 训夏娃后悔,见背影忆童年 00:05:42 - 00:06:28 不满源于母亲标准,懂孩子沮丧 童年记忆 00:06:30 - 00:07:19 母亲数落,离家想逃 时空感悟 00:07:21 - 00:08:06 夏娃背影如己,转移母亲方式 育儿机会 00:08:07 - 00:08:27 重过童年,理解原生不绝对 理解上一代 00:08:31 - 00:09:36 母亲艰辛藏爱,送站感其不舍 三代释然 00:09:37 - 00:10:15 理解父母尽力 下一代期望 00:10:18 - 00:10:57 非完美母亲,望童年治愈一生 与孩子和解 00:11:00 - 00:11:28 接夏娃释怀,发脾气留痕 00:11:29 - 00:12:39 道歉定暗号,温柔沟通 总结展望 00:12:41 - 00:13:33 化解原生痛,给幸福童年,关注公众号 歌曲《小薇》 00:13:36 - 00:16:32 “小薇偷心,摘星送你” 结束语 00:17:15 - 00:17:23 BGM:Jingle Cats-Cat Anxiety Relief Music 片尾曲:落日飞车&与少年他-小薇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作者|番茄妈 主播:沐浴童芯 一位妈妈带着女儿来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她发现女儿写作业时经常心不在焉,一个小时也写不完一页,还总是错漏百出。 女儿桌子上摊开着书本,但经常在那儿发呆,短短几行字,能瞅到地老天荒。 她骂过女儿、吼过女儿,也尝试着跟女儿沟通,可是都无济于事。 筋疲力尽之后,她带着女儿来咨询:“这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 咨询师没有回答,而是要求和女儿单独谈一谈。 ------------------------------------------------------------------------------------ 00:00:03 - 片头Jingle 00:00:25 - 主播介绍 主播“沐浴童心”欢迎听众,分享优质文章。 00:00:38 - 主题介绍 今日主题:“你的孩子不是懒,只是能量太低了”。 核心内容:孩子的能量问题 00:00:42 - 案例一:女孩能量低下的表现 女孩写作业心不在焉,效率低,母亲求助心理咨询师。 00:01:30 - 原因分析 女孩因缺少父母关爱、自卑、学习压力导致内心荒芜,能量低下。 00:02:10 - 咨询师建议 提高孩子能量比逼迫学习更重要,提供陪伴、不催促、鼓励等方法。 00:02:56 - 效果反馈 两个月后,女孩自觉完成作业,能量提升是改变的关键。 00:02:57 - 理论支持 引用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的“能量层级论”,能量低如手机电量不足,影响孩子动力。 低能量的后果 00:03:59 - 长期低能量的危害 孩子可能自我否定,觉得无价值,甚至心理崩溃。 00:04:14 - 案例二:宗昊的叛逆 15岁少年沉迷游戏,因父母离婚、家庭冷漠,能量低下导致暴躁叛逆。 00:05:34 - 医学研究 戴维·霍金斯研究表明,长期低能量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00:05:54 - 案例三:纯子的抑郁 高三女孩因家庭和学业压力,能量不足,最终确诊重度抑郁。 提高孩子能量的五种方法 00:07:08 - 方法一:用爱滋养孩子 陪伴、鼓励、制造惊喜,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安全感。 00:07:34 - 方法二:积极暗示孩子 用正向语言激励孩子,如“你真棒”,提升动力。 00:08:34 - 方法三:鼓励户外活动 户外运动释放多巴胺,提升生命状态,如长沙男孩案例。 00:09:46 - 方法四:帮孩子找到热爱 支持兴趣爱好,如昆虫研究,让内心充实。 00:10:54 - 方法五:父母提升自身能量 父母能量影响孩子,保持积极状态如早睡早起、做热爱之事。 总结与呼吁 00:11:49 - 能量的重要性 引用冯唐的话,能量比情商智商更重要,影响孩子命运。 00:12:03 - 父母的作用 高质量陪伴、无条件爱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 00:12:23 - 结束语 BGM:Luigi Rubino-Les larmes d'automne 片尾曲:LP-N.A.A.L.S ( Not An Average Love Song)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育儿问题这儿都有答案
作者:三木水 主播:娜娜 现在的互联网有一种舆论倾向,那就是庆祝离婚。 它给人传递一种信号——离婚了,人才能觉醒,走向新生。 但成长,是否要通过离婚来实现,今天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感悟。 内容概要 00:00:03 - 00:00:34 开场 00:00:30 - 00:00:34 提出问题:女人一定要离婚才能觉醒吗? 00:00:35 - 00:00:45 当前互联网舆论倾向庆祝离婚,传递“离婚才能觉醒和新生”的信号,探讨成长是否必须通过离婚实现。 案例一:爱女士的咨询经历 00:00:53 - 00:01:07 爱女士因对伴侣不满寻求咨询,担心成长会导致离婚。 00:01:07 - 00:01:18 她认为若成长以离婚为代价,宁愿不成长,这种观点普遍且有趣。 00:01:19 - 00:01:48 分析误解:成长被认为会导致婚姻问题浮出水面,甚至导向离婚;另一种误解是只有离婚才能证明成长。 00:01:49 - 00:02:00 澄清:成长与离婚无绝对逻辑关系。 00:02:01 - 00:02:27 引用施吉嘉教授:成长是在关系中获得重新考虑和决定的能力,决定因人而异(分开或继续),面对问题本身即是成长。 00:02:28 - 00:02:35 总结:离婚不是目的,成长才是关键。 案例二:张女士的婚姻与成长 00:02:36 - 00:03:08 张女士(45岁,孩子12岁)早年在怀孕时就想离婚,因丈夫与期待不符,但未深思,糊涂度日。 00:03:09 - 00:03:21 婚姻不满未因回避而改善,矛盾升级至忍无可忍,寻求咨询。 00:03:22 - 00:04:00 咨询揭示关系模式:张女士情感需求高,丈夫情感迟钝,日常小事常引发矛盾(如丈夫加班导致争执)。 00:04:01 - 00:04:24 张女士崩溃源于内心感受被忽视,丈夫难以理解其深层需求,成长需先理解自己。 00:04:25 - 00:04:56 成长作用:张女士理解自己和丈夫反应后,不再苛求,逐渐看到丈夫优点(爱家、好父亲)。 00:04:56 - 00:05:04 张女士未选择离婚,承认情感需求重要但不回避现实。 00:05:05 - 00:05:26 张女士反思:若能回到12年前无孩状态或遇理想伴侣会重新选择,但现实无法改变。 00:05:27 - 00:05:42 成长作用:面对丧失,接纳现实局限。 总结与鼓励 00:05:43 - 00:06:01 婚姻中成长不是为离婚,成长是拨云见日、看清过去的过程,不因恐惧而放弃。 00:06:02 - 00:06:34 若成长后调整无效,结束关系是可能结果,但无需过早害怕。 00:06:35 - 00:07:15 届时做出决定的“你”已不同于现在,引用吴军《见识》关于死亡的观点:现在的恐惧无法预判未来的感受。 00:07:16 - 00:07:49 鼓励大胆成长,无需因噎废食。 结尾 00:07:51 - 00:08:02 BGM:Chilled Jazz Masters-Jazz Piano Stars 片尾曲:动物园钉子户-小狗落回你身旁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作者:南小希 主播:夏木黄鹂 TA一定是爱我的 在生活中,有个现象很常见: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被好好对待,但是,又觉得别人这样对待自己是可以理解的。 就像一个恋爱中的女生,很困扰自己的感情问题:自己的异地男友经常失联、不回信息。但她又说,一定是自己太焦虑黏人,才让他逃避。 不仅在两性关系中是这样。 在咨询室,一位来访者每次谈到自己悲伤的童年都会黯然流泪。她觉得父母严重忽略自己,却又会为他们辩护: 提纲概要 00:00 - 00:42 Jingle 00:42 - 00:48 文章主题引入 今日分享:《活了40年,才明白不被爱是常态》。 00:50 - 01:54 现象:矛盾的自我辩解 常见现象:感到未被好好对待,却认为他人行为合理。 示例1:恋爱中女生为失联男友辩解,归因于自己“太焦虑”。 示例2:来访者为忽视自己的父母辩护,归因于时代艰苦。 示例3:妻子为不着家丈夫辩解,称其“赚钱养家已不错”。 矛盾点:努力相信自己被爱,将受苦归因于他人无奈或自身不足。 01:58 - 03:24 理想化与现实的冲突 被爱的诱惑让人理想化关系,失去现实感。 示例:朋友美化初恋为“白月光”,多年后发现其借钱卖惨,回忆破碎。 反思:放大温暖细节以确认自我价值,但对方未必深爱。 03:25 - 04:08 执着被爱的根源 许多人认为被爱才证明自身价值,否则存在感缺失。 为相信被爱,忽视痛苦,甚至迎合他人至自我崩断。 真相:痛苦真实,可能只是对方不够爱,而非你不好。 04:09 - 05:21 爱的能力不足 “他不够爱你”不是错觉,有些人天生缺乏爱的能力。 示例:母亲无法回应女儿的情感需求,只会责备,女儿激烈表达仍无果。 结论:母亲困于自身情绪,无法看见女儿的需要。 05:23 - 06:14 爱的不完美性 爱常好坏参半,因人生命体验不同而有瑕疵。 示例:体贴伴侣因焦虑数落对方,付出型母亲忽略孩子情感。 婴儿视角:好乳房=好妈妈,坏乳房=坏妈妈,分裂认知。 06:16 - 06:58 压抑恨的后果 婴儿对坏乳房有原始恨意,表达恨是自我整合的关键。 压抑恨导致顺从,孩子视父母完美,实则放弃期待。 后果:无法表达愤怒,攻击性内化,陷入孤独与黑暗。 06:59 - 08:00 自恋驱动的强求 “他不爱你”因无人能被所有人爱,强求爱源自自恋。 示例:男生执着追求冷淡女生,编造理由(如“她慢热”),不愿接受不喜欢的事实。 自恋信念:不被爱则无价值,努力可改变对方。 08:01 - 09:50 健康边界与自我价值 无论被爱与否,你都是好的。 示例:电视剧《我们这十年》林蓓蓓,因男友践踏自尊果断分手,重拾舞蹈事业。 原因:父母支持性爱赋予她清晰边界和高自尊,关键时保持清醒。 09:52 - 11:01 爱的养育与人格成长 支持性爱促成孩子分离个体化,保持自我又能连接外界。 未分化者寄生于关系,努力证明被爱,因缺爱受伤。 负面关系源于未察觉模式,未被爱照亮的生命充满羞愧。 11:02 - 12:01 真实爱与幻想的区别 幻想的爱无助于成长,忽视自我维持的爱让人破碎。 弗罗姆《爱的艺术》:爱的证明是关系深度与双方生命力。 真实爱增强力量,需进入感受好的关系促进成熟。 12:02 - 13:00 被好好对待的力量 咨询关系:无论过往模式如何,最终确认安全感。 被好好对待让人觉得自己是好的,建立信念:无人爱我也不证明我不好。 内在灯塔:无需证明被爱,快乐舒适即可。 16:45 - 17:08 结尾寄语 BGM:Illuminine & hideyuki hashimoto-Life Goes On 片尾曲:Diva Li洛伊-Days of us 从教育切入,围绕“爱与自我价值”展开,分析人们执着于被爱的心理根源、爱的不完美性、自恋驱动的行为,以及健康边界的重要性。最终倡导通过真实连接与自我接纳,建立内在力量,无需依赖他人证明价值。
来源|澎湃人物 主播:闻新 去年2月,17岁的张筱梦决定休学,她被确诊为重度抑郁和重度焦虑。休学之前,她常常感到心慌,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 湖北的初中生夏怡菲也决定休学。她说自己并不讨厌学习,“但就是没有什么力量”。后来她才知道,自己患上了抑郁症。 00:00:03 - 00:00:28 JINGLE 00:00:28 - 00:01:16 主播文馨开场,介绍快节奏生活中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普遍性。 原因可能包括家庭问题、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导致青少年陷入困境。 主题引入:抑郁休学少年的经历 00:01:18 - 00:01:25 分享来自“澎湃人物”的抑郁休学少年自述,探讨他们的心声。 00:01:32 - 00:02:17 案例概览: 张晓梦(17岁):确诊重度抑郁和焦虑,休学前心慌一年。 夏一飞(湖北初中生):因抑郁症休学,不讨厌学习但缺乏力量。 李廷宇(初二到初三):身体发抖、手脚沉重,后办理休学。 00:02:19 - 00:03:26 休学前的普遍经历:自我否定、绝望,成绩下滑源于长期困扰。 休学的作用:脱离原有环境,获得治疗和喘息机会。 00:03:26 - 00:03:51 自救尝试:青少年在网络群组分享生活,讨论情绪管理。 新课题:如何重返校园和社会,如何认识自我并重拾生活勇气。 案例一:夏一飞(休学两年,15岁) 00:03:58 - 00:04:19 确诊抑郁症:初中时通过心理测试和脑电图确诊,先请长假后休学。 00:04:25 - 00:05:13 起因:小学五六年级受同学欺凌(如侮辱性语言、微信群攻击),导致无心学习。 心态:确诊时积极,但逐渐恶化,不讨厌学习却缺乏力量。 00:05:17 - 00:06:11 校园经历:被同学用红笔写侮辱性话语,老师和班主任漠视,因成绩差感到被忽视。 00:06:12 - 00:07:10 崩溃时刻:不敢进教室,躲女厕所求母亲接走;偷偷擦掉墙上侮辱文字。 00:07:13 - 00:08:26 小学转机:因作弊被老师公开批评,后努力补习数学,从44分升至94分,成绩排名前十。 00:08:54 - 00:10:07 家庭变故:六年级暑假母亲暴躁摔东西,家庭氛围恶化;从小随外公外婆生活,父母忙于工作。 00:10:13 - 00:11:11 初中困境:学业加重,父母缺乏关爱支持,抑郁症加剧,感到活不下去。 00:11:13 - 00:12:17 治疗与住院:在北京住院一个月,与病友互动(如手工、聊天),感到“世界上有很多我这样的人”。 00:12:18 - 00:13:15 恢复过程:靠药物、爱好(如剧本杀)和心理咨询改善情绪,变得开朗。 00:13:20 - 00:14:52 挫折:父母将其送入军事化管理基地,三个月无药且受压抑,留下阴影。 00:15:01 - 00:16:29 当前状态:接受休学现实,但因落后同龄人感到崩溃;目标考北京电影学院,计划重返初中。 案例二:张小孟(休学8个月,17岁) 00:16:36 - 00:17:52 休学起因:母亲提议休学,因严重失眠、心慌、焦虑持续一年多;确诊重度抑郁和焦虑。 00:17:54 - 00:18:27 背景:成绩优秀但努力型,初中寄宿小姨家,12岁时远离父母。 00:18:28 - 00:20:17 寄宿经历:小姨脾气暴躁,常因小事责骂(如节约用水、抖腿),导致不愿交流,情绪压抑。 00:20:19 - 00:20:50 家庭反应:未向父母倾诉,小姨辛苦被强调;确诊后母亲后悔让她寄宿。 00:20:51 - 00:21:14 小姨家庭影响:表弟(14岁)出现惊慌、幻听,小姨无措。 案例三:李廷宇(未明确休学时长) 00:29:55 - 00:30:29 家庭压力:父母因工作发泄情绪,全盘否定其价值,语言批评严重。 00:30:53 - 00:31:25 症状加重:初二到初三身体发抖、手脚沉重、心脏不适、健忘等,学习变差。 00:31:31 - 00:32:16 求助受阻:害怕告诉父母,老师告知后被父亲否定为“脑子有病”。 00:32:17 - 00:33:25 崩溃与确诊:初三压力大,成绩下滑,自残(剪头发、划手),跪地磕头后确诊中度抑郁焦虑。 00:33:26 - 00:35:04 休学后挣扎:在广西老家沉迷游戏,短暂恋爱失败,尝试跳楼被母亲阻止,住院治疗。 00:35:06 - 00:36:05 认知转变:阅读《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学会控制情绪,缓解消极思维。 00:36:06 - 00:37:14 复读初三:农村学校受排挤,考年级第一仍被嘲讽,压力导致成绩波动。 00:37:15 - 00:39:07 再次崩溃:人际问题加剧,深夜欲跳河被救,父母态度转变支持其选择。 00:39:07 - 00:40:32 觉悟与改变:阅读《被讨厌的勇气》,决定为自己而活,不畏他人看法。 00:40:33 - 00:43:20 新生活:在福建打工(服装公司),学服装设计,买缝纫机实践,逐渐自信。 00:43:21 - 00:45:58 反思与成长:接受学历低现实,视他人为伙伴而非竞争对手,追求幸福感。 00:46:03 - 00:46:55 现状:症状减轻,减药中,情绪波动可控,生活重拾快乐。 结语与呼吁 00:47:00 - 00:47:37 总结: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愿他们被疼爱陪伴,活出精彩人生。 00:47:42 - 00:48:00 结束语:感谢收听,欢迎关注“尹建利父母学堂”公众号并转发。 00:48:16 - 00:51:01 背景音乐歌词(《Breathe Me》):表达脆弱与求助的情感。 00:52:32 - 00:52:50 尾声: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BGM:Alice Sara Ott-Nocturne No. 20 in C-Sharp Minor, Op.posth. 片尾曲:Sia-Breathe Me
作者 | 天雅 “你帮帮我,我才二十几岁,我想好好活着。” 去年,当一位阔别多年的童年朋友给我发这条信息的时候,她已经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半年有余,她坦言那半年她活得毫无生气。 随着与她进一步交谈,许多童年往事也随之浮现在我眼前,记忆中除了她本人,也包括她那令人印象深刻的母亲。 ................................................................................................ BGM:Janusz Olejniczak-Nocturne in C-Sharp Minor (1830) 片尾曲:白天不亮&阿克江Akin-他演奏着我们 主播:荷悟(莲安) 电台播音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今日头条:荷悟 更多好文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如有家庭教育问题欢迎前来关注咨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