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百位邻居聊天
采访一百个邻居计划

Album
主播:
Rain10
出版方:
Rain10
订阅数:
1,072
集数:
56
最近更新:
2个月前
播客简介...
因为工作和生活和阿那亚有很多交集,从2016年开始,陆陆续续采访了很多邻居,2023年起,开始把采访变成了一个播客计划。 希望记录真实的生活以及具体的人。访谈会有阿那亚邻居系列,身边有故事和感受的朋友,以及一些有感而发的单口儿表达🤣。 p.s: 特别喜欢余华的一句话——人的体验和欲望还有想象和理解,去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会让一个人从他人的经历里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就像是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
和一百位邻居聊天的创作者...
和一百位邻居聊天的节目...

地产下半场:从造房子到创造生活,价值观如何重构行业?

和一百位邻居聊天

主播:rain 嘉宾:谢老师(阿那亚一期邻居,智璞文华创始人) 谢老师是我的老板,之前我们聊过电影、人生意义、行业变革…… 这一次,我们聊地产,这是谢老师专注了二十多年的领域。最近几年,我们会发现那个靠着地段、户型和金融属性就能所向披靡的"地产上半场"已然终结,一个全新的、由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驱动的"下半场"正在重构。 这一次,我们聊到阿那亚和麓湖为什么能成为穿越周期的现象级项目?为什么说传统开发商引以为傲的能力可能成为如今的枷锁?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行业的下半场…… 00:34 地产的黄金时代真的结束了吗?上半场与下半场究竟有何不同? "上半场是制造业思维,下半场是服务业思维。"不是周期的波动,而是范式的彻底转换,游戏规则已经完全不同。 在地产行业深耕20年,是时代造就英雄还是真本事? "过去20年,是时代推着人走,而不是人推动时代。" 我们都曾把时代的β错当成自己的α,这是最大的认知陷阱。 13:22 地段、户型、景观:过去买房看这些就够了,如今为何失灵了? 当这些要素成为所有开发商的标配时,它们就从竞争优势变成了入场门票。 "你能做到的,别人也能做到,这就构不成护城河。" 18:47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当房子不再是稀缺品,消费者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房子从投资的金融产品,变成了美好生活的入场券。" 用户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整套生活解决方案和情感体验。 22:35 为什么成功的传统开发商,反而更难转型?能力竟会成为组织的枷锁? 过去的成功经验会形成"路径依赖",让组织无法跳出原有思维模式。 "当你手里只有锤子,你看所有问题都像钉子。" 29:31 绝境重生:阿那亚是如何在卖不动房的至暗时刻,找到出路的? 绝境逼人回归常识——如果房子没有金融属性,人们为什么还要买? "文学的本质是关于绝境的描写,商业的本质是关于绝境的逆袭。" 40:09 阿那亚的超级用户思维:为什么"倾听"比"设计"更重要? "马寅信箱不只是沟通工具,更是组织感知用户的神经末梢。" 用户驱动的本质,是把决策权从设计师手中交还给使用者。 45:51 卖房是服务的开始,而非结束?制造业思维如何颠覆为运营思维? 传统开发商认为交房是终点,新时代运营商认为交房才是服务的起点。 "我不是把房子卖给你,我是邀请你加入一个终身价值的共同体。" 47:31 学阿那亚,为什么总是学不会?看懂一个品牌,究竟要看哪几层? 大多数人只学到最表层的"术",而忽略了底层的"道"。 "你能学到我做的所有事,但学不到我为什么做这些事。" 51:50 成都麓湖:挖湖造城,是疯狂还是远见?近郊模式如何创造奇迹? 麓湖用极致的环境价值,重新定义了"地段"的内涵。 "当别人还在研究户型时,他们在重新定义人与环境的关系。" 59:29 房子背后的五重价值:环境、产品、配套、社群之外,最高维的是什么? 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最高维也是最难构建的价值。 "你可以复制我的建筑,但复制不了我营造的氛围和精神场域。" 1:03:36 "解释创造世界"——为什么说爱因斯坦用相对论"创造"了原子弹? 所有的创造,都源于先用一个新的解释系统重新定义现实。 "理论不是对现实的描述,而是创造新现实的蓝图。" 如何通过"解释"和"表达",重构现实,甚至改变人生? 持续的表达就是在建构理论,就是在创造新的现实。 "说清楚,就是想清楚;想清楚,才能做清楚。" 推荐延伸 * 图书:《无穷的开始》(大卫·多伊奇) - "解释创造世界"的理论来源。 * 案例:阿那亚 / 麓湖 - 可关注其官方社群、公众号及相关深度报道。 * 概念:第一性原理 / 价值观驱动 / 用户型企业

66分钟
99+
2个月前

与学霸聊聊——光环、运气和中年人的自我和解

和一百位邻居聊天

主播:rain 本期嘉宾:suoting(高中是学霸,清华本硕,在国企工作12年,持续探索人生) suoting是我高中时期的神话,在我很努力的时候,她只出七八分力就能碾压所有人,是从来没有被超越的“第一”。 十几年后,我们一起梳理从2004年高一到2025年中年转型的人生,我发现当年的“神”也成了一个会为工作选择、育儿焦虑和人际关系烦恼的“普通人”。 我们在她前司附近的快餐厅里聊天,她讲了很多我之前没有想到的经历,看起来无比轻松的她,也曾经因为高考而焦虑到看医生;我们追溯了人生选择的蝴蝶效应——一个招生老师的电话,阴差阳错地将她送入了清华;我们聊了名校光环破碎的时刻——重新定义“优秀”的维度…… 更重要的是,我们都确信脚踏实地的生活需要勇气和智慧。和她在一起,我仿佛又回到十几年前的高中生状态,只是这一次,我看到了光环背后,有脆弱、选择、运气,以及一个带着探索心态的人如何在复杂的世界里构建自己的生存哲学。 我们聊到了—— * 00:00-12:10 脆弱,是一种坦诚 高三不是从不崩溃,而是敢于承认自己的限度。高考前崩溃的经历,不是人生的污点,反而成了日后最重要的“心理疫苗”,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能量,永不透支自己。 * 12:10-25:30 人生很大程度是靠运气 我们总热衷于总结“成功经验”,却羞于承认运气的关键作用。坦然接受命运的馈赠,不是为了躺平,而是为了卸下“我必须时时正确”的枷锁,更谦卑、更开放地面对未来。 * 25:30-38:00 名校最重要一课,是接受平凡 顶级学府最大的价值,或许不是让你成为人上人,而是让你彻底看清“人外有人”,从而打碎优越感,学会欣赏各种各样的人生剧本,并找到自己那颗“普通但珍贵”的初心。 * 38:00-55:00 职场第一原则:筛选,而非改造 把耗在“改造烂人烂事”上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寻找优质环境”上。就像相信爱情一样,要永远相信世界上存在好领导、好团队,我们的任务是主动去遇见他们。 * 55:00-01:05:00 从“焦虑继承者”到“反焦虑生产者” 教育的代际升级,不是资源的堆砌,而是模式的颠覆——从“我怕你落后”的恐惧驱动,转向“我信你可以”的信任驱动。为人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被爱和安全感充盈的童年。 * 01:05:00-End 35+,生活才真正开始 当外在的光环散去,需要真正回答“我是谁”。答案不在过去的成绩单里,而在当下每一个微小的选择里:选择离开还是留下,选择妥协还是坚持,选择抱怨还是探索。人生的意义,是亲手为每一个体验标上注脚。 suoting说了一些让我印象很深的话—— (关于压力) “高三的经历就像打了个预防针,让我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儿。加压到一定程度是你承受不了的,你就退出来,不要再往前走了。” (关于选择) “回头想,我觉得大部分还是时代给你的,是运气。但你能不能接住这个运气,其实还是要你自己内在的东西。” (关于人际关系) “世界上是有好男人的(好领导/好环境)。你不要因为你遇到一个渣男,你就去否定整个所有。正常的还是说我们要主动的去选择一些气味相同的。” (关于直觉) “如果你哪天不舒服,那说明就是有什么东西不对了。也许你说不清为什么,但你内心的感觉肯定是不对的。相信你的感觉总是没错。” (关于中年) “到了这个年纪,我就不适应别人,如果不合适我就一句话都不想讲,觉得拜拜。不要再委屈自己了。” (关于人生) “人生最后每个人都会离开这个世界,所以你就去体验,去多探索。珍惜你现在的时间,多去看不一样的东西。”

76分钟
99+
2个月前

退休两年,长住阿那亚,可以重建联结与社区归属吗?

和一百位邻居聊天

主播:rain 嘉宾:米花姐、石英姐 2024年2月,在阿那亚社群十周年活动结束之后,我和两位刚刚从职场退休的姐姐录了一期播客,退休一年,长住阿那亚。 2025年8月,我们三个人在北岸的家,又聊了很久,我所好奇的是,「退休后如何构建有意义的生活」及「建立归属感」的议题。 我们聊到了—— 1. 退休生活的意义重构 * 米花姐的实践: 从“职场冲刺”转向“社区共建”,参与戏剧节候鸟300组委会、社群活动,在服务中重获”影响力“。 因骨折被迫“强制停留”,反而深度体验邻里互助的温情(保洁/管家支持、邻居送书送餐),发现疗愈型社区的潜力。 退休是“探索边界的实验场”,破除“必须宏大叙事”的执念,专注小而深的连接。 * 石英姐的思考: 对抗不确定性:放弃对“答案”和“自洽”的执念,接纳人生阶段的混沌。 能量管理公式:能量 = 充沛体能 × 正面情绪 × 专注思维 × 坚定意志 警惕“美好成瘾”:过度追求文艺环境中的“精神舒适”也是一种贪婪,学会在平凡中修行。 2. 社区归属感的本质 * 突破“消费者心态”: 阿那亚的价值不在“被投喂活动”,而在主动创造连接(如自组织读书会、海边读信)。 邻居互动案例:骨折期间收获的炸酱面、书籍共享、代购烧鸡——真实关怀生于“被需要”。 * 社群演变观察: 从“官方组织兴趣群”到“自下而上小生态圈”(如业主组织的剧本朗读会),才是可持续模式。 反思“黄金时代消逝”:非活动减少,而是参与者需从“集体情怀”转向个体主动探索(APP活动/邻居公众号)。 3. 现代生活困境的破局 * 信息茧房即能量牢笼: 米花姐的解法:晨间同步3个新闻平台,用“信息蜂房”替代单维茧房。 * 情绪是信使,非敌人: 负面情绪提醒“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觉察而非压抑。 * 臣服实验的启示(石英姐实践):推后个人喜恶,接纳意外邀请(如陪朋友去香格里拉),常收获超预期体验。 * 体能管理:九期“五条杠运动中心”成为退休生活枢纽(羽毛球/晨泳替代职场应酬) 4.九期社区的启示录: * 空间的人性化革命: 水系设计从“观赏景观”变为儿童游乐场(允许踩水/互动喷泉) 百米内必有座椅:对老年/带娃群体的隐性关怀 * “不废妈”神设计:雀跃镇游乐场+五条杠运动馆+密集餐饮点 = 解放妈妈 提及书籍与作者 1. 《社区:归属的结构》 核心观点:归属感是聚合能量的源泉,超级个体需融入“超级社区”。 2. 《臣服实验》(迈克·辛格) 行动指引:对生命流动说“是”,在不确定性中发现转机。 3. 《第二座山》(大卫·布鲁克斯) 人生阶段论:第一座山构建自我,第二座山追求无我(服务更大使命)。 4. 《盔甲骑士》(罗伯特·费希尔) 隐喻:卸下成就盔甲,直面真实自我。 5. 《第四消费时代》《孤独社会》(三浦展) 预言:共享经济与小共同体是对抗孤独的终极形态。 一些想法: * “九期社区是‘种种子工程’:孩子在此建立的快乐记忆,将长成未来30年的归属感。” * “把社区当成客厅,家门只是卧室——走出门,能量才开始流动。” * 美好生活的本质:身心安顿,行途应心。 未来计划 * 米花姐:缩小社交圈深度链接(20人核心圈),平衡京冀双城生活,学车拓展自由。 * 石英姐:从“知”到“行”的实践(如公益统筹),在服务中寻找“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87分钟
99+
2个月前

在阿那亚的第九年,聊聊禅意实践×都市精神困境×社区实验

和一百位邻居聊天

本期主播:rain 本期嘉宾:小马(在阿那亚工作八年,住在阿那亚北岸三年的业主) 2017年,我们因为村长送书的活动认识,一本《少有人走的路》让我们成了微信好友,之后,因为一个很活跃的业主小社群,我们成了朋友,再之后,这个社群沉寂了,很久都没有人聊天,也没有聚会。 2023年,我们和小马聊过一次天,一份幸福的工作,面朝大海,读书运动。聊到了小马从宁夏到北京,又从北京到阿那亚的奇妙经历,聊到了我们作为少数民族到大城市又到海边社区的感受…… 两年之后,我回到九期,和小马再一次聊天,发现我们都有一些变化,也有很多不变,内心里都有一些持续追求的“永恒”,比如对他人的好奇心,对读书的热爱,对社区精神的珍视…… 一、状态的变化 (2年前→现在) 我们聊到:阿那亚社群生态的演变 * 问题:为什么早期业主组建的小群逐渐沉寂?熟人社交变少了,可惜吗? * 从“狂热社群联结”转向“舒适距离共存”是必然——业主常住率低+育儿/工作消耗精力 社区公共化是商业生存基础,熟悉的邻居如果不常住社区,无需天天腻在一起,“一年见一两次”深度聊天也很愉快 北岸正形成新常住群体(与南区早期形成对比),彼此之间也有深度互动 我们聊到:流量与深度的矛盾 * 问题:当文艺社区变身网红打卡地,精神内核会消失吗? * 观点: 流量是商业存活前提(80%收入依赖游客),但深度体验依然存在:戏剧节/读书会等提供个性化精神出口 “刷1小时短视频”与“读1小时书”带来的差异——后者能获得稳定能量 二、个体成长 (rain考研失败,小马禅修实践) 我们聊到:rain连续两年考研失败 * 问题:卷到390分的考研意义何在?如何面对遗憾? * 观点: 心理学考研内卷是社会性疲惫的缩影——“学霸们身心俱疲逃向校园” 把“采访100个邻居”计划作为人生锚点(慢节奏但可持续) 我们聊到:禅宗如何改变生活 * 问题:佛学理论怎样化解中年焦虑? * 实践方案: 跑步禅修:5分钟配速时呼吸失控=强制情绪觉察训练 洗碗哲学:专注器物触感打破“日常麻木”(一行禅师《当下的力量》) 断舍离:果断扔掉消耗能量的物品(“再贵也比不上情绪成本”) 我们聊到:电子音乐替代社交 * 问题:为什么说Tech音乐比朋友聚会更治愈? * 洞察: 歌词承载情绪易被煽动,纯节奏电子乐提供无语言的生命脉动 尼采对歌剧的批判,语言过剩损害音乐神性 三、社会观察 (农村→城市的双向流动) 我们聊到:梁鸿《出梁庄记》的启示 * 问题:为什么记录个体是重要的? * 观点: 农民工进城(梁庄样本),城市精英移居(阿那亚样本),两种“重建生活”如何映射时代? 我们聊到:孤岛化社会来临 * 问题:零零后真不需要社交吗? * 不是不需要,而是被碎片信息透支连接力(蒋方舟:刷朋友圈像被多人情绪撕扯) * 主动收窄社交圈+选择深度内容共振(“与一本书共处3小时>刷30个短视频”) 四、运营真相 (政府考察→日常困境) 我们聊到: * 问题:小马在工作接待中最常被问什么问题? * 幕后回答: “你们怎么做到的?” → 答案永远是“做好基础服务+长期主义” 总想找“速成秘籍”可能不行 我们聊到:九期三年追上老园区 * 问题:新园区凭什么出租率反超? * 数据真相: 亲子家庭驱动:靠水系近的民宿订单量高30% 设施逻辑变革:北岸运动设施系统化(vs 南区分散业态) 关于阿那亚带来的精神影响 “不在阿那亚,但你走到哪都是阿那亚” 阿那亚代表了一种和各个领域的联结,以此让人生更美。 我们聊到:AI时代的生存策略 * 警惕被科技前沿绑架:“马斯克再造一个地球,不如先过好现有生活” * 深耕2500年人文沉淀:读《佛陀传》的收获 提到的书、作者与故事: 一、禅宗与佛学 一行禅师《当下的力量》“洗碗就是洗碗”的日常禅修法;强调呼吸锚定当下 铃木大拙《在受苦处修行》作为“心灵急救包”:疲惫时翻阅只言片语获得顿悟 (禅宗公案)六祖慧能因听《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悟出家 王德峰,《寻觅意义》,安顿我们的内心,追寻生活的意义 二、社会观察 梁鸿《出梁庄记》 埃里克森 人生八阶段理论,中年危机:40+人群需通过“培育后辈”(子女/学徒)实现生命延续,否则陷入存在焦虑 荣格 中年心理学提出“重拾童年爱好”是抵御抑郁 三、文学与设计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提出“日常陌生化”——用禅宗视角重新发现普通事物的趣味性 蒋方舟 孤独图书馆演讲,批判碎片化信息 四、哲学与思潮 尼采《悲剧的诞生》预言电子音乐价值:批判歌剧“语言过剩” 汪丁丁 “性情与守护神合一,圣贤受生命力吸引前来聚会”解释读书交友的跨时空性 纳瓦尔 播客观点人生策略:“对某物不想要的自由≈拥有的快乐”

93分钟
99+
2个月前
和一百位邻居聊天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