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果壳主笔游识猷对谈:是“自然教育”,还是极端忽视?

从心FM

感谢果壳时间的邀请,本期我们聊一聊那个四肢着地的爬行小男孩。 01:20 一个像动物一样爬行的3岁男孩 02:56 这不是人类养育行为,而是忽视和剥夺 03:44 曾经有个化名“吉妮”(Genie)的美国孩子,被父亲锁在小房间里,从 20 个月大到 13 岁。她从未完全康复。 05:07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核心是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而非回归原始 06:54 孩子不是野生动物,他是具有社会性的 08:18 这不是“教育方式”之争,这是严重忽视,而严重忽视是虐待儿童的一种形式 09:55 语言发展迟缓只是冰山一角,孩子的生理、认知、社会情感发展已全面落后 16:41 大脑有“敏感期”,3岁的他还有机会,但时间已极其紧迫 21:15 除了语言,社会化和情感方面也要弥补 22:35 2~6 岁的小孩会观察、模仿,得到周围人的即时反馈。 24:02 4~7 岁需要学会“心智理论”,孩子才能理解他人想法 26:15 《登天之梯》里,有个“像狗一样被养大的男孩”。 32:15 家中另一名1岁幼儿同样处境危险,早期干预刻不容缓 36:34 他们的大脑可能有器质性的伤害,应该去做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40:43 他无法直接融入主流教育体系,需要专家团队数年的密集干预 48:16 最好的结果是什么?立即解救,全面评估,科学干预

54分钟
99+
1周前

05. 管教孩子成了我最害怕的事:聊聊不敢管的父母

从心FM

我们这次聊的是一个看似比较冷门的话题。在经历了上一代那种“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又学习了“原生家庭”、“童年创伤”等心理学知识后,有不少父母在育儿中,从“打骂孩子”这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敢管教自己的孩子,生怕在管教中重蹈覆辙。 然而,这种育儿方式又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此好好展开聊一聊。 00:59 两个不敢管娃的案例。 01:49 父母害怕与孩子起冲突。 02:06 孩子能力不足,又不想尝试。然而,父母却不敢对孩子提要求。 03:05 管理的“度”在哪里?这是一个常见问题。 03:26 不敢管的背后是父母的童年体验的反向尝试。 05:37 探索的目的是学会认识必要的边界。 06:52 不违法,并不是一个好的育儿标准。 07:55 育儿很多时候并不是一定需要从心理学找标准。 08:42 听话并不是孩子无能的表现,反之,调皮捣蛋,也不是男孩“理所应当”的阶段。 09:51 管教与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有创造力并不矛盾。 11:33 什么是好的规则? 12:14 能够听从指令,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12:45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可以听从指令。而且,能够完成这种任务也是非常重要的生存能力。 14:36 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探索边界,而是在探索之后,了解边界,认识和理解边界,并且能够有能力遵守边界。学会识别场景,在对应场景,采用对应规则等等…… 15:35 儿童的规则教学也是非常必要,而且也是有技巧的。 17:56 学校的基础规则的习得的方式大都相同。而且随着年龄的成长,表现得越来越有序,有能力去识别和遵守这些规则。 18:46 通过观察同年龄的孩子,可以作为参考的育儿指标(特别是低幼阶段),如果大多数孩子都能达成的行为,就代表孩子也是在生理上具备这个条件了,可以适当促进孩子去完成。 19:24 不要排斥管孩子,这其实是促进孩子学习的能力。 20:22 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孩子没有经历过父母的问题,所以在这方面成长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21:14 “社会的毒打”其实是一种对社会规则的学习。 21:40 不要觉得探索是幼儿期的事情,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难度,不同层级的探索,是一个很长久的认知发展过程。 22:07 在边界上的探索的一个点:学会妥协,然后建立更好的互赖关系。这势必需要面对他人的边界,社会的边界,势必会与自己产生矛盾和冲突。所以被规则限制不可避免,学会与这些限制更好相处,是很重要的能力。 23:15 没有规则限制的爱,反而会造成一系列的行为问题。 24:02 让孩子学会识别场景的案例 24:59 规则和自由并不矛盾,建立规则其实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顺应社会生活,使得他能够更好地把握自由。 26:33 教育指导的时候,要把握好方式方法。 27:14 符合儿童天性的管教。 27:40 害怕和孩子冲突的原因。 28:42 害怕面对家里鸡飞狗跳的情景。 29:49 在遇到很多类似案例之后,我们会本能地感受到缺失一些关键信息。绝大多数孩子不会天生如此。 30:58 孩子的让父母害怕的情绪是怎么来的? 32:14 一种猜测:孩子的自我感受到威胁。 32:49 其实孩子去到学校,其实有能力学习和接受规则,为什么在家里就不行呢? 33:26 另一种猜测:孩子经常被忽略。 33:49 孩子一定会通过某种方式来坚持自己的自我,让自己有掌控感。 34:36 父母容易关注孩子未满足自己的部分,而忽略了去强化孩子已经做到的。 35:33 父母的焦虑会放大孩子行为的危害性。 36:11 父母一方面想管,一方面又怕自己重蹈自己父母的粗暴“教育”的覆辙。 36:44 成熟的孩子的行为不是被当作提线木偶反复机械模仿出来的。而是通过影响孩子认知,由孩子内在的理解和认同之后,生成出来的。 39:34 其实成年人的行为改变也是如此。 39:59 树立好父母的“权威”。 41:44 权威在心理学意义上的定义。 42:24 区分权威和专制。 42:56 第三种猜测:家庭关系中权力和地位的纠葛。导致养育者的权威缺失。 45:40 育儿是生活的一部分,本质上要改变自己生活。 47:09 孩子需要一个成熟的成年人的引导。以此获得安全感。 48:45 不要只想着做孩子的朋友。父母的角色需要不断地演进,切换。该呈现权威的时候,就要做好这一部分。 49:30 参考青春期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好权威?如何成为可靠的能力者。 52:48 绕开答案,期待孩子自己去探索总结并不合适所有育儿场景。 53:31 孩子能够感受出父母的各种“意图”。 54:24 有时候,孩子需要确定的指导背后,需要的是一种支持和信任。 55:07 直接教学法和概念的迁移两种教学模式。 57:46 不要拘泥于特定的教学模式,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无招胜有招,自然地与孩子交流。 58:10 家长不要过度分享情绪给孩子。在孩子没有成熟的消解情绪能力的阶段,有些情绪其实是“儿童不宜”的。 1:01:17 成年人要有成年人的担当。 1:02:20 父母需要自己去解决自己的童年问题,减少育儿中的“变数”。而不是把问题越叠越复杂。 1:03:11 我们需要解决掉自己的发展课题,有时候,其实不一定需要通过学习心理学,心理学只是给出一些理论支持,但本质上是我们要学会面对自己,勇于去解决问题。 1:03:40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的主观意愿。别人都是辅助。 1:04:41 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 1:06:08 育儿的确会激发一些潜在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成长。 1:09:03 有些让父母感到烦躁的,琐碎的事情,其实都是父母看到了自己的一些投射。 1:09:53 孩子终将要离开父母,我们也终将要回归到关注自己的生活,如果父母不解决自己的人生议题,就会无休止地和孩子进行拉扯,这对双方来说都不会是一个愉快的体验,也不是一个成熟的关系。 1:12:36 我们需要主动帮助孩子认识到,他不需要去承担父母的情绪(让孩子知道怎么去处理情绪)。 1:13:24 人生就是不断地成长,不断地从新开始,面对新局面,新议题。这些成长使人成熟。 1:13:52 不要去选择容易走的路,选择直面内心,走内心真正感到正确的道路。 1:15:53 当一个人成长起来之后,其实养娃的很多问题就没有看起来那么难以逾越了。 1:16:47 第四个猜想:父母潜意识里面不想面对可能的风险和失败的结果,于是选择不做为。 1:17:32 做一个敢作敢当的父母。 1:18:25 容易走的路会越走越窄。 1:19:59 例如幼小衔接。快乐教育和跟上小学的紧张节奏。如果希望孩子有个快乐童年,那么决策了就不要反悔,如果小学跟不上,那么就专注帮助孩子跟上,而不是让后悔啃咬心灵,甚至把不满影响到孩子和家庭中。 1:20:59 我们不能既要又要,育儿如此,生活且也是如此。 1:21:54 决策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很正常,生活当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去应对,去帮助孩子,而不是像孩子一样抱怨和不满。 1:22:38 做好预案,算好成本,避免情绪化处理问题。 1:25:30 能力和勇气。 1:25:59 有一个端正的价值观。 1:28:00 父母的价值观会体现在方方面面。会时刻地影响孩子。 1:29:23 不要美化暴力,不要使用丛林法则,会反噬自己。 1:34:30 超时的题外话,一个常见的困惑:老实被人欺负,我为什么要让孩子做个老实人? 1:36:16 不要用一个极端的、不成熟的内容,去指导孩子。 1:37:18 总结。

100分钟
2k+
2周前

04. 共情是为了打开心门,还是破门而入?

从心FM

共情不是几句话术,而是跟家长自身状态、过往经验等都有关。我们总是陷入循环,每次都以为自己共情了,打开了孩子的心门,结果只是“破门而入”。到底如何自我调节?如何真正地倾听?面对冲突,如何看到自己真实的恐惧究竟源于哪里?本期我们一探究竟。 陈忻老师2025秋季班招生开始! 【天怡的童话课】2025秋冬期即将报名截止 00:49 典型案例:孩子乱扔东西,父母管教的时候孩子犟嘴,最终升级到体罚;“共情→无效→惩罚”,这样的循环真的只能以贴标签结尾吗? 05:29 只会说“我知道你很难过”,随即拉回说教,并非真正共情 08:01 什么是真正的倾听?自己难以承受负面情绪,“倾听”变成了快速收场、“破门”的手段 19:56 共情是育儿技能的底层开关 21:09 对幼儿而言,被接纳的情绪安全感往往比“立刻解决问题”更重要 26:56 谈谈“灵机一动”的本质:来源于大量日常互动、预案与对孩子的深入了解 33:17 战胜专家盲点:成年人早已练就“情绪快速调节”,而孩子还在练习;别以成人标准要求其恢复速度。 36:30 道歉是家长的事,是否原谅由孩子决定; 40:22 过于卑微的家长会带来“情绪的豌豆公主” 46:48 纠缠行为,站上道德高地,借着共情在给孩子“上课” 1:01:09 最容易做的就是将心比心,如果我在孩子的处境,我希望听到什么? 1:10:28 遇到问题的时候缓一下,想想预案,平静一下,不要急着马上解决 1:13:55 pick up your battle

78分钟
2k+
4周前

03. 棉花糖实验真的能培养延迟满足能力么?

从心FM

不少父母都听说过棉花糖实验,也有不少父母希望通过类似棉花糖实验中的情景,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延迟满足的锻炼。但是,故意不让孩子得到满足,真的能够培养出自制能力极好的人么? 01:44 有时候,我们看似给出选择,但其实并没有给出选择的自由。 03:53 延迟满足的定义 04:44 延迟满足是能力,不是方法。 06:15 延迟满足的正确理解方式。 06:44 棉花糖实验中,孩子能够更长延迟满足的因素。 07:50 孩子的“耐心”与对成人的信任,生活的环境以及过往的生活经验有关。 11:07 培养延迟满足的起手式该怎么做? 11:29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不断累积孩子对你的信任,给出稳定的可靠的约定和体验。那么即便孩子不太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也会信任你的要求。 14:09 延迟满足的能力会慢慢地迁移到各种事情上。 15:00 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时候并不是冲着问题本身去,而是把各种条件因素都去发展好,满足好了以后,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 15:46 有一个好的自我调整能力需要具备的内容。 16:29 对孩子不要过于严苛要求,毕竟很多时候其实成人也不太能做到。 16:59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一定要刻意训练,日常很多时候的行为中孩子已经在学习了。 18:24 让孩子更好地等待需要注意的内容。 19:37 孩子对于“等一等”这个时间概念的具体案例。 21:20 与孩子解释的重要性。 23:14 其实,解释对于成年人也是同理。 23:42 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内容很重要。 25:16 延迟满足和即时满足其实都是可以实施的。本身没有什么好坏。我们应该看重的是这些行为背后,孩子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26:34 没有必要刻意压抑来“锻炼”什么。 29:02被潜在的“担心”驱动的父母,总担心孩子太轻易获得什么了以后,就失去了自控能力了。 30:16 即便我们限制孩子的行为,但并不能代替他去认识,体验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31:27 孩子最终是要他自己去选择和生活的。 31:39 自我控制能力是建立在拥有了自主的认识,有自主权,有控制自己的意识和能力之后,才会慢慢发展出来的。 33:22 只有孩子自己的认识改变了,他的行为才会改变。而不是通过时时刻刻的限制。 33:48 不要把延迟满足变成一种控制手段。 34:16 当父母代劳了本应该孩子做的判断,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就得不到训练了。 34:44 通过建立环境,建立“场”,让孩子的能力“滋生”。 35:25 自我控制能力其实是终身发展的,并不是“长大了以后自然会好的”。 36:36 自我控制能力不是一个可以短时间,立地见效的事情。而且成长过程中,是由很多失败经验累积总结而来的。 38:18 避免把孩子自己的体验变成了与父母的情感对抗。 39:41 了解孩子的特征,顺应孩子的特征,指定合适的体验。 40:15 避免孩子不断发展应对父母的能力,而不是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 41:29 顺应孩子的个体特点,年龄特点等等,来设置合适的交流方式。 41:51 孩子的个性,家庭的氛围构成的具体案例 45:07 如何避免孩子越拿越“贪”? 46:35 怎么让孩子变得可信赖? 46:52 孩子拿到手机,游戏机,怎么不上瘾? 48:28 其实,孩子控制不住,背后是有强烈的本能的需求存在。如果本能需求在其他领域被满足,就不容易出现上瘾的问题。 51:38 如何去关爱孩子,认清什么是爱,什么是控制。 52:55 管教是建立在互相关爱的基础上的。 53:05 一个健康的爱的定义是什么。 54:43 阶段性小总结。 56:59 性格特征是特征,而不是优劣。 57:56 孩子是有分辨父母真实情感的能力的。 1:01:11 孩子识别“假装”行为的实验。 1:02:19 真诚地回应孩子,同时,也要思考技巧。 1:02:44 与孩子的口头较量其实是一种智力和能力的成长,而这种成长会促使孩子更为成熟,更成熟才会更好地自控。 1:04:22 父母在孩子幼年期是拥有“绝对武力”的。所以更需要谨慎地使用。 1:06:13 父母不要怕输,不要怕失去威信。 1:06:36 认可孩子的辩论能力。不是一定要他按照我们父母的“绝对正确”的标准来。 1:07:45 父母对于满足孩子的潜在担心和恐惧。 1:10:25 认清孩子的某些我们“看不过”的行为背后的潜在重要价值。 1:12:00 理解一个理论,卸去一个“任务” 1:13:00 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的呈现,而不是倒逼孩子去达成特定特定的kpi,而并不具备这部分能力。

74分钟
2k+
1个月前

02. 恐吓孩子一时爽,但代价是什么?

从心FM

在互联网时代,孩子们有了新版本的“大灰狼会抓走不听话的小孩”。但这样换来的听话,真的能帮助孩子成长吗?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孩子听话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我们是否有更好的选择。 05:13 代价是什么呢? 09:25 反复威胁带来的影响。 11:27 恐吓对于小学初中年龄段的影响。 17:32 从刷牙护牙的案例,来说说一个行为的塑造。 21:37 恐吓培养的是孩子欺骗的能力。 25:53 切实共情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 28:01 父母焦虑的源头,是对于未来的未知与不确定,急切想要摆脱各种眼下的状况。 28:56 在自主如厕这一类事情上,当父母越是在意指标、越是焦虑,反而会使得问题变得绵延不绝。 33:06 过度的关心、溺爱,本质上是父母自我需求的释放,而不是孩子真正的情感需要。 36:21 这样的恐吓,真的在培养抗挫力吗? 37:13 能不能“适度”地制造挫折来锻炼孩子? 41:10 人的精神抗挫能力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需要依赖有限的能力配合各种策略来面对挫折。 45:07 游戏当中的对抗,如何通过更好的新手体验,提高孩子学习的可能。 47:09 什么时候可以试图赢过孩子呢? 49:00 当父母不太能够把握好游戏的难度的时候,怎么做好? 51:40 避免凡事都为了有效率地锻炼、培养孩子。单纯地和孩子玩得开开心心,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52:08 成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形式,有时候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必要过程。 54:07 可能很多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规矩,而不是重视孩子的学习。 56:41 育儿要学会与失控安然相处。 57:52 我们期望控制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认识这个原因的形成,理解行为是怎么被塑造出来的。 1:00:16 除了打骂、恐吓之外,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

62分钟
2k+
2个月前

01. 从郎朗的故事谈起:育儿路上到底谁行?谁上?

从心FM

当孩子的学习遇到瓶颈,想要退缩或停滞不前时,父母应该如何应对?是选择“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逼迫,还是放弃坚持?学琴、运动或其他技能的学习,是否只有苦熬这一条路?是否存在更多选择? 01:27 想要钢琴学得好,我们常会联想到朗朗父亲那样的形象。 02:27 朗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经历,看似结局圆满。 03:18 那么,这种“向死而生”的模式能否被复制? 03:40 事实上,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无法依样画葫芦地复刻。 06:48 有时看似是父母逼迫过紧,但还有许多隐性因素在共同作用。 08:40 除了高压管教,潜在的缓冲与支持同样重要。 09:32 不能仅复制高压管教的部分——但其实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或者意识不到的因素,同样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10:34 高光个案并不具备普遍性。成功案例的稀少与大众认同之间的差距,恰恰反映了残酷的淘汰现实。 12:08 严厉管教的背后,可能是父母渴望托举孩子,但缺乏方法。 13:39 当孩子学习遇到阻碍时,除了“逼”,父母还能做什么? 14:25 对多数父母而言,善于理解孩子已足够。 15:04 具体训练应交由老师,父母只需找到一位好老师。 15:22 早期学习阶段,尤其需要选择懂孩子的老师。 15:56 大宝的表现不仅印证了好老师的重要性,更展现了孩子长期被真诚对待后形成的表达能力。 16:27 当孩子不耐烦时,可通过第三方视角避免对抗。此类策略能有效维持兴趣。 18:00 与其亲自下场教学,不如与老师充分沟通。 18:24 特别严厉的老师真的更好吗? 18:55 一个负面学习案例的反思。 23:08 保持兴趣,让身体能力逐步发展。 24:11 如何应对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枯燥部分? 24:59 在放弃与逼迫之间,仍有多种方法可选。 25:40 任何学习都应循序渐进,而非一开始就啃硬骨头。 26:15 低幼阶段孩子的学习与更大年龄段存在差异。某些内容需等待合适的发展阶段。 26:53 即使父母自身精通,也应请教老师——他们对儿童阶段性发展的经验更丰富。 27:09 一方面咨询老师,一方面需基于孩子的个体特征做出选择。 27:42 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关注情绪感受比学会技能更重要。 28:30 许多家长的固有认知:学习必须苦练。 30:02 一则不允许犯错的案例。 30:47 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学琴或乐器无需追求顶尖或大奖。 33:22 明确目标:是成为顶尖,还是学会享受? 34:42 首先承认:我们都是普通人。 35:51 培养兴趣是为了拓展自我,而非达到顶尖。 36:24 家长疑问:“孩子缺乏毅力、偷懒怎么办?” 37:03 亲身尝试后,或许能理解孩子的困难。 37:57 放下对完美的执念。人本就有瑕疵,无法像机器般规律运转。 39:05 学霸幼时也未必有理想中的“读书样子”。 40:09 本可培养能力的活动,反而成了挫折来源。 41:02 孩子失败后的反应蕴含重要价值。若父母只关注预期结果,可能错失激励机会。 42:36 跳出固有认知,正确解读孩子的需求。 43:52 学习艺术、运动或乐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5:29 在“学不学无所谓”与“只要学就必须顶尖”之间,是否存在中间地带? 50:26 抗挫力的前提条件。 51:09 孩子学琴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的四条建议。 52:55 如何用正向反馈鼓励孩子? 54:20 通过间接方式认可孩子,并提供具体指导。 55:03 要点:具体、可操作、有激励性。 55:44 若缺乏具体行为指导,孩子可能出现预期外的行为。 56:55 “最近发展区”概念,目标设定和拆解,以及榜样的作用。 58:33 目标拆解的实际案例。 1:00:16 父母需避免“专家盲点”,勿以成人标准要求孩子。 1:01:40 从语言学习角度理解孩子的困难。 1:04:28 孩子的错误方式,可能是理解其认知逻辑的线索。 1:07:25 家长亲自教学易出现的问题。 1:09:28 家长需管理情绪,提供具体指导。 1:10:44 “脚手架”理论:帮助我们跳出旧有榜样框架。 1:12:09 父母作为“脚手架”,不应该成为构成孩子主体的砖和瓦,不应该去侵占和替代孩子自己应走的路。 1:15:57 陈老师的神总结。 1:16:44 即使孩子已步入正轨,父母仍需具体评估其能力,避免不切实际的要求。

79分钟
4k+
2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