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孩子们有了新版本的“大灰狼会抓走不听话的小孩”。但这样换来的听话,真的能帮助孩子成长吗?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孩子听话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我们是否有更好的选择。
05:13 代价是什么呢?
09:25 反复威胁带来的影响。
11:27 恐吓对于小学初中年龄段的影响。
17:32 从刷牙护牙的案例,来说说一个行为的塑造。
21:37 恐吓培养的是孩子欺骗的能力。
25:53 切实共情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
28:01 父母焦虑的源头,是对于未来的未知与不确定,急切想要摆脱各种眼下的状况。
28:56 在自主如厕这一类事情上,当父母越是在意指标、越是焦虑,反而会使得问题变得绵延不绝。
33:06 过度的关心、溺爱,本质上是父母自我需求的释放,而不是孩子真正的情感需要。
36:21 这样的恐吓,真的在培养抗挫力吗?
37:13 能不能“适度”地制造挫折来锻炼孩子?
41:10 人的精神抗挫能力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需要依赖有限的能力配合各种策略来面对挫折。
45:07 游戏当中的对抗,如何通过更好的新手体验,提高孩子学习的可能。
47:09 什么时候可以试图赢过孩子呢?
49:00 当父母不太能够把握好游戏的难度的时候,怎么做好?
51:40 避免凡事都为了有效率地锻炼、培养孩子。单纯地和孩子玩得开开心心,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
52:08 成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形式,有时候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必要过程。
54:07 可能很多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规矩,而不是重视孩子的学习。
56:41 育儿要学会与失控安然相处。
57:52 我们期望控制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认识这个原因的形成,理解行为是怎么被塑造出来的。
1:00:16 除了打骂、恐吓之外,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