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次聊的是一个看似比较冷门的话题。在经历了上一代那种“打是亲,骂是爱”的教育,又学习了“原生家庭”、“童年创伤”等心理学知识后,有不少父母在育儿中,从“打骂孩子”这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敢管教自己的孩子,生怕在管教中重蹈覆辙。
然而,这种育儿方式又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此好好展开聊一聊。
00:59 两个不敢管娃的案例。
01:49 父母害怕与孩子起冲突。
02:06 孩子能力不足,又不想尝试。然而,父母却不敢对孩子提要求。
03:05 管理的“度”在哪里?这是一个常见问题。
03:26 不敢管的背后是父母的童年体验的反向尝试。
05:37 探索的目的是学会认识必要的边界。
06:52 不违法,并不是一个好的育儿标准。
07:55 育儿很多时候并不是一定需要从心理学找标准。
08:42 听话并不是孩子无能的表现,反之,调皮捣蛋,也不是男孩“理所应当”的阶段。
09:51 管教与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有创造力并不矛盾。
11:33 什么是好的规则?
12:14 能够听从指令,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12:45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可以听从指令。而且,能够完成这种任务也是非常重要的生存能力。
14:36 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探索边界,而是在探索之后,了解边界,认识和理解边界,并且能够有能力遵守边界。学会识别场景,在对应场景,采用对应规则等等……
15:35 儿童的规则教学也是非常必要,而且也是有技巧的。
17:56 学校的基础规则的习得的方式大都相同。而且随着年龄的成长,表现得越来越有序,有能力去识别和遵守这些规则。
18:46 通过观察同年龄的孩子,可以作为参考的育儿指标(特别是低幼阶段),如果大多数孩子都能达成的行为,就代表孩子也是在生理上具备这个条件了,可以适当促进孩子去完成。
19:24 不要排斥管孩子,这其实是促进孩子学习的能力。
20:22 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孩子没有经历过父母的问题,所以在这方面成长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21:14 “社会的毒打”其实是一种对社会规则的学习。
21:40 不要觉得探索是幼儿期的事情,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难度,不同层级的探索,是一个很长久的认知发展过程。
22:07 在边界上的探索的一个点:学会妥协,然后建立更好的互赖关系。这势必需要面对他人的边界,社会的边界,势必会与自己产生矛盾和冲突。所以被规则限制不可避免,学会与这些限制更好相处,是很重要的能力。
23:15 没有规则限制的爱,反而会造成一系列的行为问题。
24:02 让孩子学会识别场景的案例
24:59 规则和自由并不矛盾,建立规则其实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顺应社会生活,使得他能够更好地把握自由。
26:33 教育指导的时候,要把握好方式方法。
27:14 符合儿童天性的管教。
27:40 害怕和孩子冲突的原因。
28:42 害怕面对家里鸡飞狗跳的情景。
29:49 在遇到很多类似案例之后,我们会本能地感受到缺失一些关键信息。绝大多数孩子不会天生如此。
30:58 孩子的让父母害怕的情绪是怎么来的?
32:14 一种猜测:孩子的自我感受到威胁。
32:49 其实孩子去到学校,其实有能力学习和接受规则,为什么在家里就不行呢?
33:26 另一种猜测:孩子经常被忽略。
33:49 孩子一定会通过某种方式来坚持自己的自我,让自己有掌控感。
34:36 父母容易关注孩子未满足自己的部分,而忽略了去强化孩子已经做到的。
35:33 父母的焦虑会放大孩子行为的危害性。
36:11 父母一方面想管,一方面又怕自己重蹈自己父母的粗暴“教育”的覆辙。
36:44 成熟的孩子的行为不是被当作提线木偶反复机械模仿出来的。而是通过影响孩子认知,由孩子内在的理解和认同之后,生成出来的。
39:34 其实成年人的行为改变也是如此。
39:59 树立好父母的“权威”。
41:44 权威在心理学意义上的定义。
42:24 区分权威和专制。
42:56 第三种猜测:家庭关系中权力和地位的纠葛。导致养育者的权威缺失。
45:40 育儿是生活的一部分,本质上要改变自己生活。
47:09 孩子需要一个成熟的成年人的引导。以此获得安全感。
48:45 不要只想着做孩子的朋友。父母的角色需要不断地演进,切换。该呈现权威的时候,就要做好这一部分。
49:30 参考青春期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好权威?如何成为可靠的能力者。
52:48 绕开答案,期待孩子自己去探索总结并不合适所有育儿场景。
53:31 孩子能够感受出父母的各种“意图”。
54:24 有时候,孩子需要确定的指导背后,需要的是一种支持和信任。
55:07 直接教学法和概念的迁移两种教学模式。
57:46 不要拘泥于特定的教学模式,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无招胜有招,自然地与孩子交流。
58:10 家长不要过度分享情绪给孩子。在孩子没有成熟的消解情绪能力的阶段,有些情绪其实是“儿童不宜”的。
1:01:17 成年人要有成年人的担当。
1:02:20 父母需要自己去解决自己的童年问题,减少育儿中的“变数”。而不是把问题越叠越复杂。
1:03:11 我们需要解决掉自己的发展课题,有时候,其实不一定需要通过学习心理学,心理学只是给出一些理论支持,但本质上是我们要学会面对自己,勇于去解决问题。
1:03:40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的主观意愿。别人都是辅助。
1:04:41 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
1:06:08 育儿的确会激发一些潜在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成长。
1:09:03 有些让父母感到烦躁的,琐碎的事情,其实都是父母看到了自己的一些投射。
1:09:53 孩子终将要离开父母,我们也终将要回归到关注自己的生活,如果父母不解决自己的人生议题,就会无休止地和孩子进行拉扯,这对双方来说都不会是一个愉快的体验,也不是一个成熟的关系。
1:12:36 我们需要主动帮助孩子认识到,他不需要去承担父母的情绪(让孩子知道怎么去处理情绪)。
1:13:24 人生就是不断地成长,不断地从新开始,面对新局面,新议题。这些成长使人成熟。
1:13:52 不要去选择容易走的路,选择直面内心,走内心真正感到正确的道路。
1:15:53 当一个人成长起来之后,其实养娃的很多问题就没有看起来那么难以逾越了。
1:16:47 第四个猜想:父母潜意识里面不想面对可能的风险和失败的结果,于是选择不做为。
1:17:32 做一个敢作敢当的父母。
1:18:25 容易走的路会越走越窄。
1:19:59 例如幼小衔接。快乐教育和跟上小学的紧张节奏。如果希望孩子有个快乐童年,那么决策了就不要反悔,如果小学跟不上,那么就专注帮助孩子跟上,而不是让后悔啃咬心灵,甚至把不满影响到孩子和家庭中。
1:20:59 我们不能既要又要,育儿如此,生活且也是如此。
1:21:54 决策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很正常,生活当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去应对,去帮助孩子,而不是像孩子一样抱怨和不满。
1:22:38 做好预案,算好成本,避免情绪化处理问题。
1:25:30 能力和勇气。
1:25:59 有一个端正的价值观。
1:28:00 父母的价值观会体现在方方面面。会时刻地影响孩子。
1:29:23 不要美化暴力,不要使用丛林法则,会反噬自己。
1:34:30 超时的题外话,一个常见的困惑:老实被人欺负,我为什么要让孩子做个老实人?
1:36:16 不要用一个极端的、不成熟的内容,去指导孩子。
1:37:18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