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都听说过棉花糖实验,也有不少父母希望通过类似棉花糖实验中的情景,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延迟满足的锻炼。但是,故意不让孩子得到满足,真的能够培养出自制能力极好的人么?
01:44 有时候,我们看似给出选择,但其实并没有给出选择的自由。
03:53 延迟满足的定义
04:44 延迟满足是能力,不是方法。
06:15 延迟满足的正确理解方式。
06:44 棉花糖实验中,孩子能够更长延迟满足的因素。
07:50 孩子的“耐心”与对成人的信任,生活的环境以及过往的生活经验有关。
11:07 培养延迟满足的起手式该怎么做?
11:29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不断累积孩子对你的信任,给出稳定的可靠的约定和体验。那么即便孩子不太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也会信任你的要求。
14:09 延迟满足的能力会慢慢地迁移到各种事情上。
15:00 问题的解决方法有时候并不是冲着问题本身去,而是把各种条件因素都去发展好,满足好了以后,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
15:46 有一个好的自我调整能力需要具备的内容。
16:29 对孩子不要过于严苛要求,毕竟很多时候其实成人也不太能做到。
16:59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一定要刻意训练,日常很多时候的行为中孩子已经在学习了。
18:24 让孩子更好地等待需要注意的内容。
19:37 孩子对于“等一等”这个时间概念的具体案例。
21:20 与孩子解释的重要性。
23:14 其实,解释对于成年人也是同理。
23:42 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内容很重要。
25:16 延迟满足和即时满足其实都是可以实施的。本身没有什么好坏。我们应该看重的是这些行为背后,孩子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26:34 没有必要刻意压抑来“锻炼”什么。
29:02被潜在的“担心”驱动的父母,总担心孩子太轻易获得什么了以后,就失去了自控能力了。
30:16 即便我们限制孩子的行为,但并不能代替他去认识,体验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31:27 孩子最终是要他自己去选择和生活的。
31:39 自我控制能力是建立在拥有了自主的认识,有自主权,有控制自己的意识和能力之后,才会慢慢发展出来的。
33:22 只有孩子自己的认识改变了,他的行为才会改变。而不是通过时时刻刻的限制。
33:48 不要把延迟满足变成一种控制手段。
34:16 当父母代劳了本应该孩子做的判断,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就得不到训练了。
34:44 通过建立环境,建立“场”,让孩子的能力“滋生”。
35:25 自我控制能力其实是终身发展的,并不是“长大了以后自然会好的”。
36:36 自我控制能力不是一个可以短时间,立地见效的事情。而且成长过程中,是由很多失败经验累积总结而来的。
38:18 避免把孩子自己的体验变成了与父母的情感对抗。
39:41 了解孩子的特征,顺应孩子的特征,指定合适的体验。
40:15 避免孩子不断发展应对父母的能力,而不是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
41:29 顺应孩子的个体特点,年龄特点等等,来设置合适的交流方式。
41:51 孩子的个性,家庭的氛围构成的具体案例
45:07 如何避免孩子越拿越“贪”?
46:35 怎么让孩子变得可信赖?
46:52 孩子拿到手机,游戏机,怎么不上瘾?
48:28 其实,孩子控制不住,背后是有强烈的本能的需求存在。如果本能需求在其他领域被满足,就不容易出现上瘾的问题。
51:38 如何去关爱孩子,认清什么是爱,什么是控制。
52:55 管教是建立在互相关爱的基础上的。
53:05 一个健康的爱的定义是什么。
54:43 阶段性小总结。
56:59 性格特征是特征,而不是优劣。
57:56 孩子是有分辨父母真实情感的能力的。
1:01:11 孩子识别“假装”行为的实验。
1:02:19 真诚地回应孩子,同时,也要思考技巧。
1:02:44 与孩子的口头较量其实是一种智力和能力的成长,而这种成长会促使孩子更为成熟,更成熟才会更好地自控。
1:04:22 父母在孩子幼年期是拥有“绝对武力”的。所以更需要谨慎地使用。
1:06:13 父母不要怕输,不要怕失去威信。
1:06:36 认可孩子的辩论能力。不是一定要他按照我们父母的“绝对正确”的标准来。
1:07:45 父母对于满足孩子的潜在担心和恐惧。
1:10:25 认清孩子的某些我们“看不过”的行为背后的潜在重要价值。
1:12:00 理解一个理论,卸去一个“任务”
1:13:00 延迟满足是一种能力的呈现,而不是倒逼孩子去达成特定特定的kpi,而并不具备这部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