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邀请到潘超学长进行对谈,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毅然选择当唱作人——一份看起来不太”正经“的工作。他从清华走向音乐,从绩效到自由,从焦虑到心安。唱作,不只是工作的事,而是幸福生活本身。幸福,不是结果的奖赏,而是一种被练就的能力。在节目中我们探讨,在绩效尝过甜头,如何敢于打破绩效思维?毕业后如何面对质疑、确定地走上自己热爱的音乐道路?面对具体的、现实的、摆在眼前的每一个困难如何克服?喜欢的事情变成工作心态有什么变化?熬过了很多辛苦,对幸福有什么感受?如果再对以前的自己说一段话,会选择说什么? 在节目里,潘超学长娓娓道来,或许最有启迪的会是——幸福是一种需要习得的能力。它不再遥远的彼岸世界,就在此刻的当下。不寄希望于实现某事得到幸福,而从做事的过程得到幸福与满足。不寄希望于未来会快乐,此时此刻就要快乐。希望你勇敢,无悔。 嘉宾:潘超,清华大学硕士,唱作人。小红书、网易云同名。 【你将会听到】 04:30 转换:毕业四年却仍然没有“班”味。 07:50 信念:选择的时候只坚定了一件事情:我不要听别人的声音了。 14:20 判断:想清楚,先把外界给的尺子拿走,感受欲望的涌动和环境的滋养。 20:53 权衡:失败可以接受,但是遗憾太可怕了。 28:11 激情:热爱的事情是,即使身体疲惫,但没有来倦怠仍有力量感。 32:35 欢喜:做音乐重要的事情,是创造物属于“我” 37:28 责任:不能让家庭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41:54 期待:滋养我们的永远是现在和过去,不是未来。 45:16 幸福:以后大概率会更辛苦的,但是我们要有体会幸福的能力。 53:20 回首:困境里其实没有逃这个选项,你不可能不做选择。 59:20 幸福:快乐就是做事情本身,其他的收获是额外的快乐。 1:05:14 再回首:别怕。 1:07:45 彩蛋:和即将高考的自己聊天——“那真的只是一场考试”。 片头曲、片尾曲:《鱼刺》——by 潘超 词曲:潘超 欢迎加入听友群【保持安静】
在现代城市的日常里,我们每天都会与无数陌生人相遇。图书馆的隔桌、地铁的肩并肩、电梯的短暂停留——这些短暂又频繁的擦肩,几乎没有言语,却暗藏着一种秩序。我们懂得不打扰,也习惯了不靠近。这种“礼貌性疏远”,看似冷淡,却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共处方式。它让我们在高密度的人际空间中保持体面、避免冲突,也让我们在制度化的孤独中渐渐失去了深度的连接。我们信任规则胜过信任他人,用克制取代了情感,用距离维系和平。在今天这一期节目里,我们要聊的不是“冷漠”,而是那种建立在承认、体谅与自我约束之上的现代距离感。从图书馆与电梯的日常出发,谈谈戈夫曼的“礼貌性不经意”、吉登斯的“抽象信任”,以及在礼貌中流失的“他者的面孔”。当然,我们也要反思,我们如何在距离中重新相遇。 02:03 熟悉的陌生人:图书馆与电梯的多次相遇。 05:10 礼貌性疏远,一种现代人的轻社交常态。 09:00 礼貌性疏远的社会功能 09:10 人际的润滑:在高密度社会中减少摩擦 10:20 理性的克制:疏远不是疏离,而是避免在过高强度人际中情绪的泛滥。 11:13 承认的稀释:对他者的承认不再依靠高成本的宗教,而是默认的仪式。 14:10 礼貌性疏远的维持,靠”体面管理“与”自我约束“。 17:26 在制度性孤独中我们得到的与失去的。 22:51 礼貌性疏远中,社会信任由“信任他人”转向“信任规则”。 25:12 礼貌性逃离是应对高度流动人际关系中的优雅退出。 28:00 被隐去的他者:我们重视默许的规则, 到底在中重视什么? 31:15 在疏远中相遇:边界在互动中确立,在躲避中消失。 本期参考书目: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史蒂文·史密斯:《现代性及其不满》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 王笛:《茶馆》 欢迎大家加入听友群~ 【安利】泽书馆的知识星球来啦!
本期播客是一期读书分享,书目是《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相比于很多睡眠科普,这本书展示了很多睡眠的意义以及剥夺睡眠背后的深层次机制,背后也不乏深刻的思考。然而,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或许会是——我们不认为睡觉是问题——我们把不睡作为勋章,对睡眠的思考并未进入生活中的议程。对睡眠的反思,或许应该从思考睡眠开始。 本期阅读书目——马修·沃克:《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02:12 睡觉作为问题:工业时代下“无价值”的睡眠。 05:51 睡眠的功用:身心的自我修复机制 06:00 身体修复——修复受损的细胞和组织 07:34 大脑修复——清理大脑的垃圾 08:41 记忆增强——把临时存储的信息转运到长期的记忆库 09:37 情绪调节——消解白天的痛苦经历 13:22 缺觉的代价:没睡觉可以补吗? 17:07 梦:梦会是人最清醒的时刻吗? 19:28 哲学上的梦境难题:如何区分我们活在梦里还是活在现实中? 22:31 想象中梦的作用:解梦与玄学。 23:12 梦的作用1——创伤或焦虑,会在梦境中被“去锋芒”。 23:45 梦的作用2——梦境激发创造力 26:06 现代社会的睡眠危机 26:26 人工光源——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日出而息,日落而作” 30:05 工作伦理——劳累的美德化 33:42 咖啡因与酒精——不睡与“似睡” 34:45 上班与放假——颠倒的作息模式 36:36 若干对于睡眠的建议。 祝各位听友今晚睡个好觉。 主播:kantwyn 片头/片尾曲:《好的,晚安》——by邓见超 欢迎大家加入听友群【保持安静】~~~
本期节目和大家分享《命运》这本书的读书感想,在蔡崇达老师朴实、精妙的记述当中,几行文字可能就隐藏着非常广阔的生活道理。“无子无女,孤独终老”究竟为什么是可怕的?宿命论究竟在说什么?人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改变”命运?为什么普通人敢和“神明”吵架?人和神对话的时候都说些什么?个体在时代的洪流当中如何生存?透过蔡崇达的长篇小说勾连起几代人的命运,我们或许能有一些答案。 02:42梗概:几代人的命运通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04:48 宿命:本质的必然与最终的归宿。 08:55 来源:宿命的观念源自于对必然性的敬畏 11:14 无后:担心“无子无孙”,实质上害怕的是死后的“灵魂”无人供养,预设了“魂灵”的存在。 咱们这儿,相信人肯定是有魂灵的。去世后,无论升天、入地府还是游荡在人间,都还是要吃饭还是要花钱还是要生活的——比如过那条河,也会有河鬼出来讨买路钱的。能给这些魂灵财富和食物的,只有他们的后代。只有一代传一代,每一代都有人勤勤恳恳地按照规定的节日烧香烧金纸,祖宗的魂灵们的生活才有着落。自然,越多子孙烧,烧的金纸越多,这祖宗的魂灵就越阔。 ——《命运》 16:44 对抗:命运不是让我断子绝孙吗?那我养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从它手里抢来的! 17:38 解释:命运通常是那些责任不在我们、却又要强行把后果加之于我们的事情。 她们安慰人的逻辑,最终都有一个陡峭的终点——这是命啊。 ——《命运》 21:17 蹉跎:我们未曾见过未来,但是一见面也就过下去了。 26:02 压舱石:没有压舱石,我们的生活很容易被风浪推倒。 30:20 乐观:人是命运的母亲,人可以“构造生活”。 杨万流一直在构造一种生活,一种他想象得到的最好的生活。我知道的,那种生活里,有他有我有那神婆,还有我们的孩子。 ——《命运》 34:56 对话:人和命运的对话就是“和神吵架”,神是生活的“他者”。 38:00 虔诚:人只有在拜神的时候才能发现命运和发现自己。 40:43 洪流:活路都是低头弯腰一寸寸找出来的。 46:08 敬畏:知道怎么死,才知道怎么活。 本期主播:kantwym 本期推荐书目:蔡崇达《命运》 片头曲:《Experience》_by Ludovico Einaudi 片尾曲:《玩具》 _by 岛屿心情 【听友群】欢迎大家来到《保持安静》听友群,群内不定期分享播客笔记、邀请嘉宾互动、举办读书活动,期待您的到来~ 【书友群】最近主播建立了泽书馆~泽书馆将会定期进行内部读书分享会和读书沙龙~(本期节目即为读书分享会的内容)以及在泽书馆内也有更为深度的付费读书项目,欢迎大家关注和加入~
本期节目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二战考研第一上岸北大法硕路宪涂老师做客,请他来分享自己的考研经历与故事。本期节目略显沉重,这也因为生活本身的许多经历是沉重的,在那些或明或暗、时而强烈时而沉闷的苦涩里,我们奔跑,也哭泣,也叹息。考研两年是什么样的历程?背后又有多少酸甜苦辣?怎么复盘和回溯这两年?我们一起聆听路宪涂老师的分享。 2:20 离开:放弃新闻学,是因为有一些声音在消失。 4:55 选择:一战选择法学学硕,出于善良以及生活需要挑战。 10:13 念头:系列选择其实都有共同的动因,我在任何一个时间都不喜欢那时的自己。 13:35假想:每个二战的人都会想“如果失败”,但我好像必须上岸。 15:27盘算:二战这一年我一直在失去。 15:41 毕业:考研剥夺了“毕业的实感” 。 19:10 身体:考研这一年一直经历着身心的消磨。 20:07 苦难:亲人离开,这一年中生活彻底地失去了一块。 23:05 再战:英一事变后,要不第二天别考了。 29:38 等待:害怕辜负期待,害怕踏出房间。 32:52 落定:考上之后的压力来自于茫然无措的状态。 34:24 锚点:支撑这两年的不是什么东西,而是没有退路。 36:13 诉说:承认生活的广阔,承受选择的后果。 本期嘉宾:路宪涂 本期主播:kantwyn 片头曲:call of silence(钢琴版) ——by akulamatata 片尾曲:call of silence ——by 泽野弘之/ R!N/Gemie 【听友群】欢迎大家来到《保持安静》听友群,群内不定期分享播客笔记、邀请嘉宾互动、举办读书活动,期待您的到来~
从民航系统专业幕后的飞行签派员,到AI教育领域的先锋讲师;从青涩的大学生创业者,到拥有多业态酒吧品牌的主理人——本期非常荣幸邀请到嘉宾斜杠青年元宝老师,为我们打开人生的N种可能。无法忍受无聊,创造力十足,勇敢开拓副业,小心评估与大胆尝试并存。如何保持不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年轻创业的经历和体验如何?借用55分钟的播客订阅看斜杠青年的多线程人生。 02:00 主业:飞行签派员的工作内容和体验。 06:44 起步:大一3000元起步创业,条件是一点点被创造出来的。 10:33 探索:创业需要通过自己的需求,观察和验证市场的需求。 15:13 勇气:因为不曾拥有,所以不害怕失去。 18:30 发愿:平地起高楼的创造,需要先锚定目标,再倒推困难和问题。 24:45 底气:做事经历给予“人”对自己的整全性认知和行事底气。 26:47 跨界:经营三家酒吧的开始。 31:49 灵感:上手之后,灵感不需要寻找,自己就会到来。 35:00 平衡:主业的稳定给了副业探索的底气。 38:50 技术:接触AI是因为浪潮之下的汹涌澎湃。 40:53 更迭:五六年前对于技术的焦虑还只是PPT。 47:00 观念:重点不是AI能干什么,而是你想让AI为你实现什么。 本期主播:kantwyn 本期嘉宾:元宝 本期活动:在2025年4月13日中午12点加入听友群,可以参与抽奖获得海南航空【航模】一份(共三份)~ 欢迎大家到群里交流互动,群内不定期分享播客笔记、邀请嘉宾互动、举办读书活动,期待您的到来~
【放在前面】《泽物无声》的【听友群】成立啦!欢迎大家到群里交流互动,群内不定期分享播客笔记、邀请嘉宾互动、举办读书活动,期待您的到来~ 本期节目是一期单口的读书推荐节目,推荐的书目是王小伟老师的《日常的深处》。这是一本很通俗的、聚焦生活哲学的书目,透过一个个生活当中与我们深刻链接的“物”,来透视我们的生活逻辑和人生哲学。透过这本书,我们得以真正地【看见】我们周遭的物,进而够勾连起我们对生活的宏大关切。 “人都是物品依恋者,‘物’是走入精神深处的梯子。我们经常说待人接物,接物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待人的态度。如果你真的去践行断舍离,反倒可能会变成一个冰冷的人,没法自然地待人,要过一个很萧条的人生。” 在节目当中,主播选取了书中提到的几个很有意思的议题进行分享。通勤和走路有什么不同?通勤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通勤背后的生活逻辑如何解构我们的生命体验?为什么学生压力如此之大?学校的功能发生了什么异化?输入法中的文字和写在纸上的文字究竟有什么区别?应试的练字和书法的练字的不同在哪里?生命之中应该关注的真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背后都有着深刻地,我们对与生活意义的追问。 “它(哲学)不是悬浮在空气稀薄的高空,用上帝的视角审视众生,拿抽象的原则评判万物,而是沿着日常语言和具体事物的脉络,通过讲事理而不是讲道理,来打开理解的可能性。”——周濂 02:00 对“物”的理解,勾连着我们对生活的宏大关切。 04:58 “路”不光是起点和终点的事情,更是一种生命体验。 * 06:01 通勤模式1:公共交通通勤中对生命的阉割。 * 07:00 活动自由剥夺:通勤把人挤在狭小而逼仄的空间里。 * 12:40 休息时间剥夺:通勤是“去往工作”的额外成本,占用的是休息和闲暇的时间。 * 16:55 通勤模式2:忙碌中通勤是一种强制暂停,换来思考和休息。 * 20:37 通勤模式3:走“林间路”是把自己放置在无限的可能性中,走路成为存在的绝好象征。 25:10 学校的痛苦不是天然的,也不是认为的,却不知道怎么发生。 * 26:26 绩效真空了教育与学习的意义。 * 33:14 掌握现代知识套路的经营垄断了教育的意义,成为意义的分配者。 35:40 输入法当中的文字:抽象的符号与意义的丧失。 * 38:06 应试化练字:“人”不在“字”中表达自己。 * 41:24 输入法中的字:文字只是传递信息的符号。 43:00 物的深处:什么是我们生命中该关注的【真问题】? 本期推荐书目:《日常的深处》——王小伟 本期主播:kantwyn 一点道歉:本期节目录制过程中主播较为疲倦,故录制效果欠佳,还请各位听友见谅! 片头、片尾曲:《浮光(the history)》——by Jannik
2024年4月,一篇名为《厦大校园进行电动车管理,我们外卖还能送到宿舍楼下吗》报道刷屏厦大人的朋友圈。推文聚焦校内“利用电动自行车从事盈利性可运行为或者外卖餐饮营运业务”的灰色产业链条。这篇充满勇气的学生调查被疯狂转发的十余小时,它最终消失在公众视野,却在每个见证者心中留下烙印。 报道的缘起是什么?调查的过程是什么?调查中遇到多少阻力?背后有多少暗流涌动的博弈?事件的“真相”在哪?当摄像机对准灰色地带,那些骤然切碎采访的暗影来自何方?从线索源头的匿名爆料,到追踪过程中令人背脊发凉的「善意提醒」,透过一篇报道的奋斗,我们窥见一个普通的、平凡的、还未踏入社会的新闻学生对新闻的理解和对真相的追求。浓烈的不甘与无奈背后,是对社会正义最最朴素的期待。不因平凡、不因失落放弃对社会正义的追逐,对正义永远热烈永远赤诚——这是最朴素的理想主义。 本期节目,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这篇报道的记者——张瀚霄来为我们讲述背后的故事。 4:00 初见:站在新闻学的门外,想像的只是新闻学的皮毛。 7:00 缘起:我感受得到外卖电动车正碾过校园管理条例的灰色边缘。 15:47 变故:一条公告,意味着所有计划都要重来。 20:05 无力:在豪横外卖骑手榨取佣金的语音中,听得到小店主艰难的呼吸。 26:36 风险:发出报道过后,或许是暗流涌动穿身而过。 32:20 灰度:除了揭露现实,还要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40:00 挣扎:如果真相注定沉没,至少要让水面留下挣扎的痕迹。 43:11 愤慨:新闻梦想经常死在新闻界内部。 48:03 不解:学校并不是新闻理想的乌托邦。 50:00 回溯:我对新闻的理解很简单,就是我有义务把它报道出来。 56:47 感动:最大的认可就是——被销毁的报道依然活在被铭记的良知中。 1:03:15 预告。 本期主播:kantwyn 本期嘉宾:张瀚霄,xmu新传21级,最明显但是最不值得一提的优点就是长得帅。 片头曲:《golden hour》by JVKE 片尾曲:《我用什么把你留住》by 福禄寿 欢迎加入泽物无声听友群~
本期邀请知北老师返场~在第八期节目中,知北老师分享了他从小镇到上海的人生体悟。而在无数本科生都无比焦虑升学就业的大三年上学期,知北老师选择了到巴黎交换。在巴黎,知北老师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这与他从小在古典乐中对于欧洲的想像有相同也有不同。本期节目中,我们将看看欧洲人的生活,了解他们如何把“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具象化。 02:05 去外面看看是一直以来的执念。 04:48 欧洲古典音乐塑造了童年对欧洲的想像。 09:30 古典乐寄托了欧洲人对于宏大命题的思考。 15:20 今日的欧洲已经不同于“过去的欧洲”,古典音乐会是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 18:02 音乐和艺术已经渗透进了欧洲普通人的生活。 21:42 对于欧洲人来说,休息日是神圣的。 25:47 小镇、上海、巴黎,三种生活样态对比。 29:55 在巴黎遇见街头艺术——普通人的生活表态。 34:17 歪果仁诠释了什么叫做“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41:00 优绩主义背后有“上升”的许诺与期待,也号召大家更努力(不带褒贬的)。 45:04 幸福的代价:现在的豁达,时常也在透支“未来的保障” 。 本期嘉宾:知北 片头曲:Chanson de Prèvert ——by Serge Gainsbourg - 片尾曲:Javanaise ——by Serge Gainsbourg - 【放在后面】欢迎大家加入听友群~群内不定期分享播客笔记、邀请嘉宾互动、举办读书活动,期待您的到来~
【放在前面】《泽物无声》的【听友群】成立啦!欢迎大家到群里交流互动,群内不定期分享播客笔记、邀请嘉宾互动、举办读书活动,期待您的到来~ 本期节目是一期单口节目,话题与上一期一样,仍然是教育与阶层命运的改写。这期节目主要分享主播个人在之前的阅读和思考过程中的体悟,也算是一期综合性的读书分享。教育与阶层跨越的关系究竟是什么?金榜题名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在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仍然面对着不同的出路?县域教育是什么样的?在县域教育的环境中,是什么培养了小镇做题家们的惯习?寒门又何以出贵子?寒门出贵子的代价又是什么? 本期节目参考书目: 桑德尔:《精英的傲慢》 郑雅君:《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林小英:《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程猛:《“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 02:00 教育与阶层跨越承诺,“优绩主义”背后的伦理逻辑。——读桑德尔《精英的傲慢》 07:40 金榜题名能兑现阶层跨越的承诺吗?——读郑雅君《金榜题名之后》 12:00 大学生出路分化的场域:大学——一座精心布置的迷宫。 14:50 大学生出路分化的探因:两种行为模式——目标掌控型与直觉依赖性 15:30 目标掌控模式——高效把大学经历转化成简历产出。 17:00 直觉依赖模式——在五彩斑斓的大学生活中眩晕。 20:55 大学生活不存在标准答案,仍然是用来“体验”的,关键在于掌控大学生活的航向盘。 25:00 县域教育探寻:惯习是何以形成的?——读林小英《县中的孩子》 26:48 县中的家长:有待“提高”的教育重视度、有待拓展的教育眼界与观念。 30:43 县中的学生:在半推半就中学习。 33:15 寒门如何出贵子?读《程猛:“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34:27 先赋性动力:破釜沉舟离开乡村的志气。 36:34 道德化思维:多维度的优绩压力。 37:44 学校化的心性品质:优绩作为社会化的立足之本。 40:15 金榜题名的代价:三重羞耻感 43:55 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 46:19 宜拥抱,忌踌躇。 最后想再highlight的一段话: 正如布迪厄所说“处于最不利地位的阶级……对于实现命运的途径过于不觉悟,从而促进了自己命运的实现”,认识命运才有机会改变命运。而具体想要设定什么目标,过什么样的生活,把什么当做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否一定是世俗意义上的大富大贵是自己人生的一切,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承担什么样的人生风险,仍然应交由他们选择,但他们至少不应“无意识地被选择”。 本期节目的详细资料,可参考公主号文章:《教育之远近:优绩主义与阶层跨越》 片头曲、片尾曲:《山海》——草东没有派对
教育被视作是寒门子弟跨越阶层的途径,也被认为是社会公平的重要部分。正如《劝学诗》云:“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近代化之后,教育更是成为全球大多数国家推行现代民主政治和公共治理的基石。在几乎所有关于工业化社会的分层与流动模型里,都将教育视作个人获得职业地位的首要机制。这背后都体现着一个重要信念,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家庭经济背景如何,只要靠勤奋学习考上一所大学(特别是一所重点大学),便可以挣脱原生家庭的限制、迈入阶层向上流动的光明未来。 然而,我们关心的问题是,教育能够帮助“寒门弟子”进行阶层跨越吗?县域教育遇到的困难与局限是什么?阶层跨越的“偶然”是如何可能的? 背后又付出了什么代价?教育又能够帮助“寒门”走多远?“读书的料”又该如何行走、去向何方? 今天的节目,非常荣幸邀请到来自山东小县城并成功进入上海五角场——考上复旦的知北,他可以被视作县域教育的“偶然成功”案例,是什么塑造了“偶然”?他的纠结与迷茫、割裂又在何方?欢迎收听他的观察与塑说 。 02:30 县城高中生活状态如何? 08:00 县城高中教育模式纠结:努力在应试压力下寻找更多元的教育土壤。 15:15 家庭中什么因素加持“考上复旦”? 20:48 兴趣班的泛滥与中产家庭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纠结。 25:10 从复旦回县城:把过去的一切推翻,重新用理性建构观念与自我规则。 29:50 教育劣势的代际传递:很多人命运般地实现了自己的命运。 34:30 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直觉依赖行为模式与目标掌控行为模式。 40:58 再生:小镇做题家如何在迷茫中探索。 本期主播:kantwyn 本期嘉宾:知北 知北老师是个古典乐迷,所以片头片尾曲均为知北老师精挑细选的古典乐。 片头曲:《勃拉姆斯第一钢琴三重奏》第一乐章 片尾曲:《勃拉姆斯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本期话题聚焦读书与写作以及这二者对其背后的生活状态的影响。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大博主手冷老师与我们进行探讨。我们将讨论在大学前不是很爱阅读的人如何把阅读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如何塑造我们的性格与人际关系?写作的能力如何培养?我们如何在创作中生活?阅读和创作又如何形塑我们的生活态度? 本期嘉宾:手冷,读书博主,大学读完了194本书的互联网文化人。 06:12 阅读不是与生俱来的爱好,对创作的兴趣带动了对阅读的兴趣。 11:27 读后感是写给自己看的,输出是对输入的交代。 17:00 仿写是对创作风格的“前形塑”。 20:46 写作是一种面向自我的生活方式。 25:15 读书是一种自我保护,让思想更有锋芒。 34:06 “i”与“e”都是一种能力。 42:30 如何看待表达的“不可撤回性”? 46:08 完美应是表达的追求,而不是对表达的苛责。 50:18 成为博主之后的“冒牌者综合征”。 59:45 读书应该使人更谦卑。 1:11:15 “标榜读书”之所以可以成立,是因为人们心底还有对知识的追求。 1:20:00 作家的套路被摸清,就意味着作家的“死亡”。 希望阅读能救赎我们贫瘠的灵魂。 主播:kantwyn 片头曲:《春日》——by四季音色 片尾曲:《大梦》——by瓦依那、任素汐 提前给大家拜个早年!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