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
89分钟
播放:
1,577
发布:
9个月前
主播...
简介...
本期话题聚焦读书与写作以及这二者对其背后的生活状态的影响。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大博主手冷老师与我们进行探讨。我们将讨论在大学前不是很爱阅读的人如何把阅读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如何塑造我们的性格与人际关系?写作的能力如何培养?我们如何在创作中生活?阅读和创作又如何形塑我们的生活态度?
本期嘉宾:手冷,读书博主,大学读完了194本书的互联网文化人。
06:12 阅读不是与生俱来的爱好,对创作的兴趣带动了对阅读的兴趣。
11:27 读后感是写给自己看的,输出是对输入的交代。
17:00 仿写是对创作风格的“前形塑”。
20:46 写作是一种面向自我的生活方式。
25:15 读书是一种自我保护,让思想更有锋芒。
34:06 “i”与“e”都是一种能力。
42:30 如何看待表达的“不可撤回性”?
46:08 完美应是表达的追求,而不是对表达的苛责。
50:18 成为博主之后的“冒牌者综合征”。
59:45 读书应该使人更谦卑。
1:11:15 “标榜读书”之所以可以成立,是因为人们心底还有对知识的追求。
1:20:00 作家的套路被摸清,就意味着作家的“死亡”。
希望阅读能救赎我们贫瘠的灵魂。
主播:kantwyn
片头曲:《春日》——by四季音色
片尾曲:《大梦》——by瓦依那、任素汐
提前给大家拜个早年!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Censynrie
9个月前
安徽
3
1:17:28
达克效应:全称邓宁-克鲁格效应
一个人的认知过程,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第二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三阶段:知道自己知道;
第四阶段。:不知道自己知道。
这一认知过程,恰与 Dunning-Kruger Effect(达克效应)的总结相类似:越是无知的人就越自信。当一个人知识越来越多,自信心会下降,但是突破临界点以后,自信心会回升,但之后不论怎么回升,都不如一开始一无所知时那么自信。即越是知识丰富的人越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越能发现、承认与学习别人的优点。
这些认知阶段也恰好可以对应达克效应曲线的不同分段:
愚味山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绝望之谷(知道自己不知道)
开悟之坡(知道自己知道)
与平稳高原(不知道自己知道)
满船清梦压星河_P9MA
8个月前
陕西
3
1:14:52 但其实我觉得假装读书的人也很好呀。他们至少读书了,比那些不读书的人强吧。就假如说他们是装着读书吧,他们有时候装着装着就变成真的了。
大力强
9个月前
浙江
1
新春快乐!!
啊婻
9个月前
河南
1
因为方言问题,家里人从小给我说“交朋友”要注意很多“情况”,小时候我一直认为交朋友是有条件的。我直到大学准备毕业才意识到长辈的“交朋友”等同于“谈恋爱”,以至于我到现在也不太情况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朋友。
最终经过好多年的自我和解,解决出自己的破解方式。
在长辈看来我是“宅”;在舍友看来我是“e”人;在闺蜜看来我是“需求性e人(对于陌生人出来非必要的接触)本质性i人”;工作需要时,“e”人。
复杂且随着情况变化的“i”人
sssynnn
9个月前
浙江
1
1:00:46 大概是听完这段的感受!有关「无知」「有知」类似的表述或许还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终其一生想要实现的莫过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Censynrie
9个月前
安徽
1
逛超市和路上记的 不找时间轴了hhhhhh
实践一下输出
想问手冷老师的问题:
暑假的沉淀之后就忽然悟了?怎么沉淀的展开说说?哈哈哈哈哈
22年没想到自己能坚持(那是如何坚持下来的?热爱写作么还是?)尤其是早期写作对于老师来说费劲?这时候的内驱力是什么 很好奇?
期末考抽时间按读书?、、、怎么抽的?
手冷老师好比喻 我觉得两位老师其实都蛮有深度思考的 手冷老师偏向于和自己对话 顺着自己的思路下去 像剥蒜/笋那样 一层层扒开 抽丝剥茧 表现形式更加系统
吴老师可能更倾向于在和别人对谈 交流 碰撞中输出思考 并非不够深入 往往由于思路的蔓延和跳脱才会显得似乎“不够深入”
或许事后去复盘 再捋一遍 和自己对话一遍 再深挖能收获老师口中的深度思考
不会拒绝-讨好型人格 武志红老师好像讲过其实跟心理道德感强和对外界的评价的在意程度以及原生家庭有关 突然想到了《被讨厌的勇气》 有空我打算重读了哈哈哈哈哈
很喜欢手冷老师说的“圈层不同 不必硬凑”
允许自己格格不入 我们总觉得好像合群才是对的 才是好的 其实不然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自己不合群 会觉得尴尬 被抛弃 被孤立 从而试图合群 一定意义上是牺牲自己 戴上伪装的面具进行一场表演罢了 当自我被让渡了一部分的时候其实是非常不自在和疲惫的 当然这里是指在非自愿和被迫的情况下 所以又回到了那本《被讨厌的勇气》课题分离吧 我要再读!!!
“内心丰盈者 独行也如众” 爆灯
Censynrie
9个月前
安徽
1
And 和吴老师的一些交流和疑惑?
关于表达的不可撤销性
会话含义里的表达是可撤回的(personally speaking) 但是表达带来的伤害是不可撤回的 因为话说出口了 即便后面怎么找补 怎么解释 可能听到的人心里被刺了道疤痕在那
对话和文字 我会觉得更大的差别是在于一个是共时性的 当我在话说出口的时候你当下就听到了 是当下最真实的感受或者思考;但文字是延后性的 文字编辑完发出来之后你才能看到 可能一字未改 也可能是几经重组后的第N版 因为这个延时性也许会比说话多了一些考量。
为什么是 “死亡” 呀?我反而觉得是新生了诶。
因为他的声音被听到了 甚至是读懂了 甚至是另一个人很有默契地知道他下一句要说啥 (所谓摸清套路)灵魂在共振啊我天 如果说作者的套路被摸清了 其实说明读者是对他付出了一定时间和心血 就像小王子悉心照顾的玫瑰花那样 是付出了的之后才有可能对作者的“套路”了然于胸?
“人若能够放弃对天堂的渴望,也就远离了对地狱的狂奔。” 爆灯
很喜欢吴老师日记的序言 和我的pyq背景图异曲同工 其实也就是内心丰盈者吧
西东_sC1a
7个月前
江苏
1
在学校里的时候还是多交朋友吧,因为等到毕业了以后走上社会之后,朋友就更难交了
明媚_MingMei
7个月前
山东
1
在哪里可以看到手冷的创作?
原始解
9个月前
湖南
0
两位老师的交流很棒!关于读书的问题也聊了很多。“真读书”与“假读书”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读书究竟是为了在人前立人设,还是真的想学到知识?我想两者都有吧。但之后还是以后者为目的更好。
“输入”与“输出”的话题也点醒了我。我发觉我从前读书都只是输入,很少写读后感输出。听了老师的这一期,我想应该在看完一本书后写写自己的感悟,多输出输出,以此检验自己的成果。
还有表达的“不可撤回性”,老师提到表达是独一无二的,非常珍惜这份独一无二。大多数人都害怕这“不可撤回性”,害怕自己说错话,但老师却说珍惜,真的很新奇,也给我了看待这个问题的另一个角度。
听完这一期让我学到了很多!感谢两位老师!希望老师越来越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