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找事
孩子确诊自闭症之后的人生实验

Album
主播:
Rain10、崔老师的播客
出版方:
Rain1010
订阅数:
1,668
集数:
108
最近更新:
3周前
播客简介...
人生实验小记录 主播rain和崔老师是一对在微信查看附近的人上认识的老夫老妻,现在还多了一个有点孤独的娃。 主要聊聊孩子确诊自闭症之后的人生实验——我们究竟如何生活下去? 补充两句很打动我的话—— 法国《解放报》曾经向各国作家提出“你为何写作”这个问题。 白先勇的回答是:我之所以创作,是希望把人类心灵中的痛楚变成文字。 英文原文是:I wish to render into words the unspoken pain of the human heart。 另一句来自约翰·拉斯金,“人类灵魂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看到一些事物,并以平实的方式叙述所见所闻。” 我们也想通过声音,把我们的痛楚和欢喜记录下来。
没事找事的创作者...
没事找事的节目...

全情地参加比赛,快乐地做“倒数第一”

没事找事

主播:rain,崔老师 这是一期迟来的记录,关于我们在今年10月3日,带着我们的自闭症孩子,参加的一场真正的斯巴达儿童赛。 这场比赛的由头是三个月之前的一期播客,自闭症家庭,还能“骄傲地”活着吗? 我们和星星雨的程老师和赵老师聊天,他们每年会组织公益活动,带着自闭症的孩子们,参与斯巴达赛事。 比赛到来的那天,我才到知道,斯巴达是一场规模巨大、商业化运营成熟的赛事,很热闹,很专业,大多是活泼的nt孩子,一路往前冲,只有我们这些特殊孩子戴着黄色手环,由家长一路托举、辅助完成。 古代的“斯巴达”价值观是对弱者的淘汰,但我们正在践行的,恰恰是一种与之相反的生活哲学: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符合什么标准,而在于如何活下去,哪怕是以“非常弱”的方式,哪怕是倒数第一,只要还活着,就认真活着。 这也让我们想起史铁生,坐着轮椅守足球场大门的人,用自己的存在,彻底超越了单一的、崇尚外在强弱的价值观。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聊到了—— 00:00 闯入“斯巴达”的世界 * 从三个月前的约定,到置身于大型商业化赛事现场的震撼。 * 特殊孩子与家长在NT(神经典型)孩子主场中的沉浸式体验。 00:13 插曲:当“不同”与“规则”碰撞 * “神经病就不要进来”——亲耳听到的伤人话语与背后的认知鸿沟。 01:01 在不擅长的赛道上找到快乐 * 挑战:作为组里最小的孩子,面对高难度攀爬项目。 * 胜利:从去年不敢想象,到如今能攀爬到很高的地方,在泥坑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极致感官快乐。 * 启发:我们不需要和同时出发的人赛跑。 12点出发的我们。被一点半出发的nt孩子们超越,不过,找到自己的节奏,享受路上的风景,更重要。 02:25 隐喻:淘汰弱者的古城邦与托举孩子的我们 * 了解古希腊斯巴达:身体孱弱便无生存资格的残酷价值观。 * 自闭症家庭的现实隐喻:最高级的“辅具”是人。 孩子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家长全力以赴的“托举”。 03:11 接纳:奶奶与“不知情权” * 从拒绝说出“自闭症”三个字,到主动要求接送特教学校。 * 领悟:忽略形式,不要求老人必须面对自闭症,看到她付出的爱与行动,感恩,理解,减少直接的讨论。 04:06 推荐 * rain的另一个播客计划「有点不同·读书会」,欢迎有需要的听友按需取用。 * 再次由衷感谢星星雨,感谢斯巴达的主办方,是善意与群体的力量,让这次勇敢的尝试成为可能。

38分钟
35
5天前

自闭症孩子的小龄干预,花了很多钱,踩了一些坑

没事找事

主播:rain 本期嘉宾:大八(公众号“自闭症行业观察”主理人,观察行业11年,做过记者、干过机构管理者,现在是独立的行业观察者、表达者) 这一期,我们聊点「行业内幕」。 大八现在是「自由人」,在这一期了说了很多大实话,也解答了我的很多疑问—— 比如家长交了500/小时的学费,老师为什么能拿到的课时费少之又少…… 机构销售是怎么给家长分类的,那些精心设计的话术是怎么设计的? BCBA头衔,在家长心里是什么重量?对机构又意味着什么? 大机构和小工作室,到底该怎么选? 02:01-08:27 行业十年巨变:从「野蛮生长」到「标准化」 * 大八刚入行时见的乱象:孩子因机构不规范操作而死亡的真实事件 * 早期机构什么样?居民区里、光线昏暗、家长在走廊等着…… * ABA如何进入中国?从家长自救到专业体系建立的历程 08:27-17:25 资本进入后的双刃剑 * 机构从「格子间」升级到「窗明几净」,体验好了,花钱多了? * 舒适的环境确实需要钱,但家长的钱真的都花对地方了吗? * 人才速成?老师从培训到上岗,到底需要多久? * 连锁机构的扩张:抢占市场就是对的么? 17:25-33:21 家长的学费是怎么被花掉的 * 督导从带5个孩子变成带20个,教学质量会下降吗? * 销售如何给家长分类?分了类,又如何应对? * 外行管理内行:从其他行业空降的高管,到底是不是合适? * 老师的待遇问题:一节课收500,老师能得到多少钱? 33:21-47:38 家长社群的变化 * 一晚上建5个500人家长群? * 「免费测评」「免费资料」背后是什么? * 为什么现在家长只相信纯家长群? * 特殊教育,踩在家长的痛点上做营销,是不是合适? 47:38-58:02 什么样的营销是合适的? * 家长转化漏斗是什么? * 良心谴责与商业现实,如何去平衡? * 最痛的点,管理是不是足够科学? 58:02 避坑指南:怎么选机构 * 「别再迷信BCBA简历了」,然后呢?该信什么? * 老师流动率背后意味着什么? * 从连锁机构到家长办园,哪一种安心? * 最实在的方法:多问几个老家长,比什么宣传都靠谱 印象深刻的一些话—— 「自闭症干预是个手工活,不是早教的标准化产品。」 「证书和简历真的不能代表某一位督导就很会教孩子。」 「在这个行业,用功利心态做事情,最后都会变形。」 「家长省吃俭用,就是被黄金期三个字洗脑了。」 「没有销售的机构,反而让我觉得更放心」 一些小建议—— 1. 新手家长,自己先上网了解自闭症基础知识,别完全依赖机构科普 2. 选机构的时候,可以多问老家长,多问几个,多听真实体验 3. 警惕信号:销售催买课、过度承诺效果、老师流动率高 4. 值得关注:小工作室、家长口碑好的机构、老师稳定的地方 大八的文章: 唉,孤独症行业已被营销套路逼疯了! 痛心!国家拨给孤独症孩子的钱正在被浪费! 自闭症家庭避坑:如何选一家靠谱机构?

62分钟
99+
3周前

生活也许就是学习和烦恼与变化和平共处

没事找事

主播:rain 崔老师 又是一期烦恼的梳理…… 生活不会只用一记重拳将你打倒,它更擅长用一连串细碎的小麻烦让你瞬间崩溃。 孩子的新挑战、工作中的失误、熟悉的人和事突然改变……当这些“不大不小”的变故集中爆发时,那种心烦意乱、手足无措的感觉,真的很难受。 本期,从一次真实的“崩溃下午”聊起,聊聊我们如何在这些密集的变化中,努力保持呼吸,一件一件地把事情理清。 00:00 真正的压力来源有时候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灾难,而常是“一连串小问题”的集中爆发。 rain的“三连击”—— 第一击:亲密关系的波动。 第二击:孩子的挑战期。 第三击:工作的“社死”瞬间。 第四击(补刀):熟悉的支持统变动。 羞愧、焦虑、无力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件事都没做好”的复杂情绪。 04:31 崔老师的一句“咒语”,让我好多了 在情绪最低点时,有效的支持有时不需要解决方案,只需要一种“我看见了你的困境,并且我会和你一起面对”的态度。 08:07 应对混乱的实践方法,有用吗? 视觉提示法(ABA衍生): 把待办事项全部写下来,完成一件划掉一件。目的不是全部做完,而是把混乱从大脑里清空,减轻“我到底还有多少事”的持续拷问带来的精神压力。 拆分问题,一件一件来: 坐下来,把问题一件件摊开讨论,即使是悬而未决的,也给它一个计划节点。抓大放小,优先处理你能控制和影响的部分。 接受“烦恼是常态”: 生活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短暂的平静期已是恩赐。我们正在通过对频繁烦恼的“脱敏”,练就更强大的心脏。 真诚沟通: 无论是职场失误后的道歉,还是夫妻矛盾后的面对面交流,面对面的、真诚的沟通远比线上打字更有效,能减少大量不必要的误解。 13:51 我们已经挺过了那么多 反思我们的沟通模式差异,其实被各自的工作环境深刻塑造着。回家后,需要重新认识和适应身边的伴侣。 强化自己: 回头看,我们已经成功应对了像孩子确诊自闭症这样的巨大挑战。 现在的每一个小烦恼,都是在证明我们在乎孩子、在乎家庭、在乎工作——这些正是我们生命的“价值北极星”。 最终感悟: 告诉自己:“哎,你看之前那么多困难呀,都没有把我打倒,那现在的这个我可能我也是OK的,我们也会一起挺过去的。” 最后分享今天在地坛书市看到的金句——

31分钟
99+
1个月前

我们的自闭症孩子,成为特校的小学生了

没事找事

主播:rain 崔老师 新学期的开始,我们的家庭生活迎来了一个重大的转变:我们的孩子,正式进入了特殊教育学校,成为了一名小学生。 在这期播客里,我们分享了陪伴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感受,打破了我们对“特校”的许多 预想,也记录下了我们的焦虑、观察、以及意想不到的安心与信任…… 01:00 妈妈的适应日记录:紧张、惊喜 未知的紧张+有序的环境+身体透支 05:14 爸爸的“预想 vs 现实”:特校初体验的四大发现 发现一:秩序感。 比想象中有序得多,老师组织集体活动很有经验。 发现二:环境与设施。 软件(环境布置、软包、文化)远超预期,硬件(教学楼、厕所)能看出年代感和经费限制。 发现三:教师专业度。 老师的特教操作水平比想象中更高,源于其长期的、体系化的经验。“班主任有17年教龄,带过完整的一到九年级。” 发现四:校园生活的丰富性。 14:28 重新认识“我们的孩子和同学们” 同学们的个体差异极大,能力比预想中更强、更多样化。 “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鲜明的长处和挑战。 “你认识一个自闭症,就意味着你就认识那一个自闭症。” 18:49 家长会的收获:理念、文化与安心 孩子需要支持才能向上生长、绽放美丽。 务实、有情怀、信息密度高的家长会,没有一句官话套话空话。 核心原则: 绝对禁止打骂孩子 接纳独特性,避免青春期问题 家长间要相互包容(回应了过往被其他家长投诉的心酸经历) 避免过度代劳 27:12 特校 vs 机构:本质区别是什么? 机构: 高强度个训,针对特定技能,但缺乏泛化和社交环境。 特校: 生活化、集体化,核心目标是社会适应性和规则感的建立。 34:02 未来的挑战与计划 最后分享班主任老师一句话,击中了我,她说这是她的老师告诉她的,让她记了很多年——“溺爱也是一种剥夺。” 对孩子来说,穿衣、吃饭、整理书包这些日常琐事,不是负担,而是最自然、最核心的学习机会。当我们因为“做得太慢”或者“会弄得到处都是”而伸手代劳时,你以为解决了眼前的麻烦,其实是剥夺了他练习精细动作、规划顺序、解决问题的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急于替孩子扫清一切障碍,创造一个无摩擦的舒适区,其实剥夺了他发展出内心力量和处理生活必然困境的关键能力。 自信不是夸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溺爱是用“你不行,我来”的行动,传递了否定和怀疑,剥夺了孩子建立真正自信的机会。 爱的最終目的,是分离。 无论是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孩子,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让他们尽可能独立地、有尊严地生活。 溺爱是一种基于“当下”的情感冲动,它只顾缓解此刻的焦虑(家长的和孩子双方的),却忽视了“未来”。它用今天的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明天可能拥有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将他们更长久的置于需要依赖他人的境地。这本质上,与爱的初衷是相悖的。 新学期了,希望我们都尽可能不溺爱,而是用更成熟的方式爱我们的孩子。

36分钟
99+
1个月前
没事找事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