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时间
用多样化视角拆解科技,对热议话题思考更深一层。

Album
主播:
明月odette、游识猷
出版方:
明月odette
订阅数:
40362
集数:
42
最近更新:
1周前
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播客简介...
果壳时间由果壳出品,用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主理人为果壳两位资深女性内容创作者。
果壳时间的创作者...
明月odette
游识猷
果壳时间的音频...

当癌症不幸降临,如何在通关的路上多走几步?

假如不幸确诊了肿瘤,接下来该怎么做?各种治疗都意味着什么,应该对治疗的结果和之后的生活抱有什么预期?这些话题很复杂,如果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可能会做出不利的决策。 肿瘤确实是可怕的对手,但是人类手里现在也有了很多武器可以迎战几个回合,在迎战的过程中了解对手,也了解我们能用的武器,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谈癌色变,还是出于恐惧拒绝放化疗,或者对于新兴的疗法抱有过高的期待,都不是医生希望看到的。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嘉会国际肿瘤中心的两位医生,从肿瘤科医生的视角出发,讲讲她们希望患者和家属能了解哪些信息,该如何跟医生配合,尽量提升治疗的效果,延长有质量的生命。 2025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中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主题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果壳与嘉会医疗联合推出这期节目,希望大家正确认识肿瘤、规范诊疗,不打无准备之仗。 🎁嘉会医疗特别为果壳时间的听众提供了本期节目的福利,两位医生各有3个免费咨询名额,会在小宇宙评论区发放给大家。有需求的朋友可以留言报名,注明希望获得哪位医生的咨询机会(张医生擅长放疗,祁医生擅长化疗),希望以线上还是线下的形式进行。4月29日前留言有效,我们会从中挑选出6位幸运的朋友获得福利,并由嘉会专人联系跟进。留言后请留意小宇宙的通知。🎁 🌰本期人物🌰 嘉宾:张丽华,嘉会国际肿瘤中心放疗科负责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学博士,上海市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放疗专委会青年委员。 嘉宾:祁慧薇,嘉会国际肿瘤中心肿瘤内科医生,副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学博士,曾在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任访问学者。 主播: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Part1 了解肿瘤,充分沟通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疗效 02:17 最常见误解:对治疗手段过度恐惧,不了解治疗结束还需要预防复发和转移,一味追求高价新药 05:13 罕见案例:畏惧放化疗,本可完全缓解的3公分肿瘤半年养到20公分大 08:57 先了解基本知识,先尝试治疗一个周期,可能会发现治疗没有想象中恐怖 13:30 Deepseek看病,到底是方便了沟通还是增加了困扰?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它 16:26 该隐瞒患者吗?如果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怎么做到每1到3周就来一次医院? 19:02 治疗初期,收获的可能只有副反应,知情才好配合 20:41 家属想要隐瞒患者,患者也想隐瞒家属 22:50 正面案例:合理预期+充分信任配合,已经没有治疗指证下放手一搏 28:33 如果只了解关于肿瘤的一条知识,两位医生希望那是什么? ▍Part2 新疗法与传统疗法,都有用武之地 33:34 聊聊新疗法,免疫治疗可能效果非常神奇,但它的副反应也是挑战 37:34 为什么有那么多标志物来观察药物是否会有效?侧面说明这些标志物都不够理想 38:13 符合筛选条件时,CAR-T效果确实非常好,国内性价比已经算高 43:53 现代放疗:从大面积无差别攻击到精准攻击,甚至更好保护T细胞 45:46 现代化疗:联合治疗,药物革新,副反应控制更好 48:00 脱发有时不可避免,先考虑疗效,提前做准备 ▍Part3 治疗过程全模拟:假如癌症不幸来临 51:21 体检报告里出现相关提示,先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53:37 诊断阶段尽快收集好全部信息,治疗阶段需要慎重,肿瘤不是一天长出来的,治疗也不急于一两天 54:59 可以多咨询几位医生,但假如医生之间意见不一致呢? 58:41 抗癌不是短暂的过程,心理建设、家庭生活安排、工作交接都需规划 01:00:51 不同治疗方案如何选择?不同的人看重的因素不一样,和医生充分沟通再做决定 01:05:54 昂贵的方案值得选吗? 01:09:50 海外治疗的优缺点 01:12:45 什么样的人适合在嘉会这样的机构就诊:想要更好的新的疗法,看重人文关怀 01:14:50 从患者自己在不同科室跑,到患者不动、检查和治疗围绕患者 01:17:29 一名肿瘤患者对未来应该抱有什么预期 🌰小词典🌰 * 放疗:放射治疗的简称,利用高能射线来破坏肿瘤细胞的DNA,阻止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 化疗: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利用化学药物干扰肿瘤细胞分裂的不同阶段,阻止肿瘤细胞的分裂和繁殖,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 MDT: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是一种针对复杂疾病,由多个相关学科专家组成团队,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的诊疗模式。 * 靶向治疗:一种利用靶向药物对肿瘤细胞进行精准治疗的方法,与传统化疗相比具有更精准、副作用更小等优势,不过仅对存在特定靶点的肿瘤患者有效。 * 免疫治疗:通过各种手段来打破肿瘤的免疫逃逸,重新激活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的疗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治疗、CAR-T细胞疗法等。 * CAR-T细胞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使其特异性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的免疫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 肿瘤的耐药性:指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等抗肿瘤药物产生耐受性,使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减弱或失效,从而影响肿瘤治疗效果的现象。 * 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通过特定连接子将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偶联而成的靶向生物制剂,结合了抗体的高靶向性和细胞毒素的高杀伤力。 * CR: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指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发现肿瘤完全消失,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也完全缓解,并且在一定时间内持续保持这种状态。但并不意味着癌症被彻底治愈,仍需要继续进行随访和监测,以观察是否有复发的迹象。 拓展阅读:deepseek看病提问模板 本期嘉宾:张丽华 祁慧薇 主播:明月 后期:尔尼 果壳时间由果壳出品,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85分钟
3k+
1周前

清明企划 | 哀伤就是爱,你爱一个人多久,就会哀伤多久

「哀伤就是爱,你爱一个人多久,就会哀伤多久。」—— 陈智豪教授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是身边的暗物质。我愿能再见你,我知我再见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们的光锥曾彼此重迭,而你永远改变了我的星轨。纵使再不能相见,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游识猷 李昀鋆的人生,以2014 年7 月29 日为分界线,被清晰地劈开成了两段。 那天,她挚爱的母亲因急病去世。 那天之前,她相信人生会越来越好。那天之后,她感觉自己仿佛陷入了一个永远醒不过来的噩梦。 哀伤推动着她改变了研究方向。经过13个月的田野调查,访谈了44位丧亲的年轻人,李昀鋆完成了一个关于“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的研究,也就是这本书,《与哀伤共处》。 长久以来,在谈到丧亲时,大家普遍都相信“时间会治愈一切”“哀伤总会过去”,要“节哀顺变”,让自己尽快走出来。 然而,访谈了44位在尚未婚育的“成年初显期”失去亲人的年轻子女后,李昀鋆却发现了另一种哀伤,一种深深隐藏、但永不止息的哀伤。 也许,李昀鋆想通过她的研究去表达的很简单—— 「痛苦需要被他人感知到, 痛苦需要被公开, 哪怕可能只是在小范围, 哪怕仅限于你所爱的人。 如果正在阅读的你,经历了所爱的人的死亡, 如果你依然在为她/她的离世而痛苦, 希望这个研究能够让你知道,正在哀伤的你不是一个人, 即使我们可能并没有见过面,但是我们都在孤独地爱着一个人,并执着地为她/他哀伤着。」 拓展阅读:哀伤不是病,它不需要被疗愈 | 《丧亲者的自助手册》 🌰本期人物🌰 嘉宾, 李昀鋆,一位为母亲离世而哀伤的女儿,也是一个在日常对话中喜欢猝不及防聊起深刻生命议题的人,同时还是家中可爱猫咪的照顾者(之一)。2020年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取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丧亲、哀伤以及长者照顾。目前仍在探索人生方向,但很确定自己希望未来能陪伴丧亲者、临终病人,以及那些正在生命苦难中挣扎的人。 主播,游识猷,果壳主笔,一位为父亲离世而哀伤的女儿。 🌰时间轴🌰 05:10 一个在泪水里完成的访谈研究。 06:42 这个研究,是他们人生第一次有机会把自己的哀伤说出口。 09:24 学会了把哀伤藏起来。 13:50 做过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我,和昏迷中的母亲道谢、道爱、道歉、道别。 14:54 从前,我们从不知道丧亲者是怎么生活的,唯一看过的样本就是祥林嫂。 16:49 我们的文化里,其实缺少谈论“丧亲哀伤”的词汇。 18:01 哀伤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倾听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19:54 研究对象问,我妈妈去世三年了,我还在哭,我是不是不正常? 21:57 是不是所有人的哀伤都没有止息?大家只是在假装和硬撑而已。 22:12 弗洛伊德建议丧亲者把爱从逝者身上抽回来,然后他女儿去世后,他崩溃了,说我做不到。 24:46 在哀伤辅导里,我们越来越少说,“你要收回对逝者的感情”或者“你要走出哀伤”这种话。 27:03 “延长哀伤障碍”被列为一种病,但哀伤辅导界对此是很排斥的。 32:39 葬礼结束,回到正常生活,才知道我失去的是什么,才知道死亡是这个意思。 36:54 我甚至会因为自己活着、开心而感到愧疚,我妈妈死了,我不是应该哀伤吗? 37:40 “我的生活就像一个城中村,围绕着城中的这个破烂的大窟窿、贫民窟,盖了圈大楼房。我这辈子可能都是个城中村,外围再好,都掩饰不住它中心的那一部分,就是个大窟窿,城中村。” 42:45 我们的哀伤就像计算机的循环代码,它会一直循环运行,这一波过去了,过一阵它又自动运行了。 49:32 其实我想成为一个照顾者,但我甚至都没有机会了。 54:02 有个女生说,我一定不会找一个我爱的人,我宁愿找一个他爱我比较多的人,这样至少他死掉时我不会那么痛。 56:04 接丧亲者电话时,不能说“你好”,因为有的丧亲者会直接愤怒了,“我的亲人死掉了,我哪里好了?” 1:00:25 很多正常生活里的正常对话,其实对丧亲者都可能是巨大的触动。 1:01:47 所有丧亲子女都会追问,为什么?为什么是Ta?为什么老天爷要对我们这么不公平?而大部分人,都没有所谓的“想通了”。 1:06:31 有人说,我就是在找一个替罪羊,我需要责怪一个人。 1:10:07 经历过父母离世的年轻人,更难相信这个世界有意义,更觉得这个世界其实是随机的、不可控的。 1:17:18 火化后,工作人员说,小的骨头就不要捡了,捡大块的就行。可是那都是她啊,我恨不得拿吸尘器全部吸走。 1:21:08 现代生活把死亡和我们的日常隔得太远了。 1:22:58 怎么给儿童做生死教育? 1:36:35 有一位女性经历了一个“顿悟时刻”,去重新理解父亲的去世和她所背负的哀伤。 1:41:31 请不要给“父母离世”“孤儿寡母”的家庭贴标签或者污名化,这样也许能减少一些隐藏的哀伤。 本期嘉宾:李昀鋆 主播:游识猷 后期: Yann 小红书心理联合小宇宙在清明共同发起「关于我的墓志铭」特别企划,通过生死议题的讨论在这个特别的季节提供一个契机,让大家停下来认真思考「究竟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度过这一生」。 欢迎你,在小红书和小宇宙搜索「关于我的墓志铭」进入活动页了解更多。 写完这一句,人生还有下半场。

110分钟
16k+
3周前

亲历者讲述“美国科学界的存亡之战”,科学家为何8年后再次走上街头?

最近一个多月,美国的医学界和科学界遭遇了大规模经费冻结和裁员,越来越多的研究项目被中止或者取消。有统计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几周里取消的项目,可能会超过过去十年取消项目的总和。 知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南希·坎韦施(Nancy Kanwisher)说,这种随意解雇人、有需要时再雇回来的做法,会损失一整代科学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研人员正以各种形式发起抗议,包括3月7日美国30多个城市举行的“捍卫科学”(Stand Up for Science)集会。本期节目的嘉宾子陵在听歌在旧金山参加了这次集会,我们聊了聊他在集会上的所见所想,这段时间美国的科研界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种混乱不止跟美国有关,也在破坏某些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产。 关于DOGE的工作和关键词砍预算,可以阅读这篇文章。 🌰本期人物🌰 嘉宾:子陵在听歌,病毒感染疾病科学家,研究HIV和冠状病毒,国内医学硕士,美国免疫学博士,哈佛医学院和NIH博士后,目前在旧金山湾区进行HIV治疗和治愈研发工作。 主播: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01:28 5名普通博士研究生发起的游行,为什么得到几万科学家的响应 03:35 一开始就和马斯克划清界限:用蓝天(Bluesky)不用x 04:53 集会现场的诺奖得主、参议员、比尔·奈伊、阿图医生、患者代表 09:59 科学和每个人都有关,集会上的三个诉求,对应了被影响最严重的三个方向 15:46 2025vs2017,两次声援科学的游行有哪些异同 20:41 “美国科学界的存亡之战“?可能并不算夸张 23:03 特朗普2.0和政府效率部(DOGE)带来的混乱,已经波及到了南极 29:08 NIH是个什么样的机构,间接经费又是什么 32:41 当一套运行成熟的机制行将瓦解,身处其中的人在经历什么 38:24 美国发生的事,不良影响不会只存在于美国 43:51 衡量基础研究的效率,不该用运营公司的标准 49:11 要求除名院士、游行、签请愿书有用吗?接下来会怎样?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参与抗议的科学家: “科学小子”比尔·奈伊(Bill Nye)在华盛顿DC发表演讲: 患者代表艾米莉·怀特黑德(Emily Whitehead)5岁时确诊白血病,是世界上第一位接受CAR-T疗法的儿科患者,治疗结束后已无癌生存13年,“我为科学站出来,因为科学拯救了我的生命,这是一个事实”: 参考:Stand Up for Science的网站。 本期嘉宾:子陵在听歌 主播:明月 后期:尔尼 果壳时间由果壳出品,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56分钟
4k+
1个月前

当父母“边界模糊”,孩子就开始抑郁焦虑

北大心理学研究者张昕与资深媒体人白鹿,出了一本新书《不焦虑的养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家长80%的焦虑来自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不了解。很多在成年人看来不可理喻的“问题”,对于处在儿童阶段的孩子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 正养育着两个小孩的他们,真实的育儿感受是什么样?我们进行了一场坦率的对谈。 * “不焦虑养育” ,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吗? * 你是“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还是“忽视型”家长? 哪种家长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 孩子“不想上学”、“学习困难”,该怎么办? * 孩子“叛逆期”天天上演,但是不叛逆可能更可怕? * 在“鸡娃”氛围最浓的海淀区,怎么保持“佛系”? * “无条件积极关注” ≠ 溺爱放纵,这里面的“度”到底应该怎么把握? 想搞懂娃的“脑回路”? 想知道各年龄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养育隐藏任务”? 听完这期,祝你也成为“更不焦虑的家长”。 🌰本期人物🌰 嘉宾, 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老年学会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毕生发展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已出版作品《了不起的心理学》。 嘉宾,夏白鹿,资深媒体人,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公众号“Dr昕理学”创办人。 两位嘉宾共同出版作品《没关系,我们都有点怪》,《不焦虑的养育》。 主播,游识猷,果壳主笔。 🌰时间轴🌰 00:49 不焦虑基本是不可能的。 02:39 当孩子开始逐渐有自我意识之后,可以说每天都是叛逆期。 07:46 孩子不想上学、学习困难,其实是挺常见的。 11:49 人生是一个长跑,要发掘自己擅长的东西。 12:44 身在海淀区,周围的鸡娃焦虑会传导过来吗? 17:43 海淀区某顶级中学最拔尖的班上,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是50%。 18:47 我们的研究调查也发现,最顶尖大学里有问题的孩子,背后的家长很多都是老师。 19:15 “边界模糊”的父母会对孩子有更强的心理控制,孩子的抑郁焦虑也更强。 25:49 不要把孩子当前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个灾难化的想象。 26:30 西方是独立型自我,中国是互依型自我。家长和孩子的自我有关联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过度紧密和边界模糊。 28:55 鸡娃的反面并不是放任自流,还有一种不极端的育儿方式,温和而坚定的权威型父母。 31:32 教养方式分四类:“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38:13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不是不能给孩子提外在要求,也不是不能批评孩子。 42:51 做错的事情要纠正,但我对你的爱是不变的。 44:29 忽视型和溺爱型的家长有个共同点,参与感太低。自我边界模糊的家长则是参与感太高了。 45:10 孩子需要目标,需要动机,需要高峰体验。 48:55 学前期,需要目标感。学龄期,需要能力感。青春期,需要自我同一性。 50:09 孩子愿意跟你吵是好事,说明他在寻找自我同一性。 50:54 日常的交流,孩子并不会叛逆。但说教会让孩子对抗性更强。 58:38 父母对孩子的“权威感”,从哪里来? 1:00:53 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是不焦虑的前提。 1:07:47 总结,给家长们三条建议吧。 本期嘉宾: 张昕,夏白鹿 主播:游识猷 后期: Yann 最后给这本好书打个广告—— 在《不焦虑的养育》中,张昕老师和夏白鹿老师结合自身的育儿经历,把家长的焦虑来源层层剥开,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总结了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表现、心理发展、认知水平等,从而帮助家长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看见孩子的成长需求,提供适合的支持。 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允许孩子不断选择和试错,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养育了自己。

70分钟
7k+
1个月前
果壳时间的评价...

空空如也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