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癌症不幸降临,如何在通关的路上多走几步?

假如不幸确诊了肿瘤,接下来该怎么做?各种治疗都意味着什么,应该对治疗的结果和之后的生活抱有什么预期?这些话题很复杂,如果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可能会做出不利的决策。 肿瘤确实是可怕的对手,但是人类手里现在也有了很多武器可以迎战几个回合,在迎战的过程中了解对手,也了解我们能用的武器,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谈癌色变,还是出于恐惧拒绝放化疗,或者对于新兴的疗法抱有过高的期待,都不是医生希望看到的。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嘉会国际肿瘤中心的两位医生,从肿瘤科医生的视角出发,讲讲她们希望患者和家属能了解哪些信息,该如何跟医生配合,尽量提升治疗的效果,延长有质量的生命。 2025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中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主题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果壳与嘉会医疗联合推出这期节目,希望大家正确认识肿瘤、规范诊疗,不打无准备之仗。 🎁嘉会医疗特别为果壳时间的听众提供了本期节目的福利,两位医生各有3个免费咨询名额,会在小宇宙评论区发放给大家。有需求的朋友可以留言报名,注明希望获得哪位医生的咨询机会(张医生擅长放疗,祁医生擅长化疗),希望以线上还是线下的形式进行。4月29日前留言有效,我们会从中挑选出6位幸运的朋友获得福利,并由嘉会专人联系跟进。留言后请留意小宇宙的通知。🎁 🌰本期人物🌰 嘉宾:张丽华,嘉会国际肿瘤中心放疗科负责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学博士,上海市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放疗专委会青年委员。 嘉宾:祁慧薇,嘉会国际肿瘤中心肿瘤内科医生,副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学博士,曾在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任访问学者。 主播: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Part1 了解肿瘤,充分沟通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疗效 02:17 最常见误解:对治疗手段过度恐惧,不了解治疗结束还需要预防复发和转移,一味追求高价新药 05:13 罕见案例:畏惧放化疗,本可完全缓解的3公分肿瘤半年养到20公分大 08:57 先了解基本知识,先尝试治疗一个周期,可能会发现治疗没有想象中恐怖 13:30 Deepseek看病,到底是方便了沟通还是增加了困扰?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它 16:26 该隐瞒患者吗?如果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怎么做到每1到3周就来一次医院? 19:02 治疗初期,收获的可能只有副反应,知情才好配合 20:41 家属想要隐瞒患者,患者也想隐瞒家属 22:50 正面案例:合理预期+充分信任配合,已经没有治疗指证下放手一搏 28:33 如果只了解关于肿瘤的一条知识,两位医生希望那是什么? ▍Part2 新疗法与传统疗法,都有用武之地 33:34 聊聊新疗法,免疫治疗可能效果非常神奇,但它的副反应也是挑战 37:34 为什么有那么多标志物来观察药物是否会有效?侧面说明这些标志物都不够理想 38:13 符合筛选条件时,CAR-T效果确实非常好,国内性价比已经算高 43:53 现代放疗:从大面积无差别攻击到精准攻击,甚至更好保护T细胞 45:46 现代化疗:联合治疗,药物革新,副反应控制更好 48:00 脱发有时不可避免,先考虑疗效,提前做准备 ▍Part3 治疗过程全模拟:假如癌症不幸来临 51:21 体检报告里出现相关提示,先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53:37 诊断阶段尽快收集好全部信息,治疗阶段需要慎重,肿瘤不是一天长出来的,治疗也不急于一两天 54:59 可以多咨询几位医生,但假如医生之间意见不一致呢? 58:41 抗癌不是短暂的过程,心理建设、家庭生活安排、工作交接都需规划 01:00:51 不同治疗方案如何选择?不同的人看重的因素不一样,和医生充分沟通再做决定 01:05:54 昂贵的方案值得选吗? 01:09:50 海外治疗的优缺点 01:12:45 什么样的人适合在嘉会这样的机构就诊:想要更好的新的疗法,看重人文关怀 01:14:50 从患者自己在不同科室跑,到患者不动、检查和治疗围绕患者 01:17:29 一名肿瘤患者对未来应该抱有什么预期 🌰小词典🌰 * 放疗:放射治疗的简称,利用高能射线来破坏肿瘤细胞的DNA,阻止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 化疗: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利用化学药物干扰肿瘤细胞分裂的不同阶段,阻止肿瘤细胞的分裂和繁殖,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 MDT: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是一种针对复杂疾病,由多个相关学科专家组成团队,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的诊疗模式。 * 靶向治疗:一种利用靶向药物对肿瘤细胞进行精准治疗的方法,与传统化疗相比具有更精准、副作用更小等优势,不过仅对存在特定靶点的肿瘤患者有效。 * 免疫治疗:通过各种手段来打破肿瘤的免疫逃逸,重新激活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的疗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治疗、CAR-T细胞疗法等。 * CAR-T细胞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使其特异性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的免疫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 肿瘤的耐药性:指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等抗肿瘤药物产生耐受性,使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减弱或失效,从而影响肿瘤治疗效果的现象。 * 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通过特定连接子将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偶联而成的靶向生物制剂,结合了抗体的高靶向性和细胞毒素的高杀伤力。 * CR: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指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发现肿瘤完全消失,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也完全缓解,并且在一定时间内持续保持这种状态。但并不意味着癌症被彻底治愈,仍需要继续进行随访和监测,以观察是否有复发的迹象。 拓展阅读:deepseek看病提问模板 本期嘉宾:张丽华 祁慧薇 主播:明月 后期:尔尼 果壳时间由果壳出品,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85分钟
3k+
1周前

清明企划 | 哀伤就是爱,你爱一个人多久,就会哀伤多久

「哀伤就是爱,你爱一个人多久,就会哀伤多久。」—— 陈智豪教授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是身边的暗物质。我愿能再见你,我知我再见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们的光锥曾彼此重迭,而你永远改变了我的星轨。纵使再不能相见,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游识猷 李昀鋆的人生,以2014 年7 月29 日为分界线,被清晰地劈开成了两段。 那天,她挚爱的母亲因急病去世。 那天之前,她相信人生会越来越好。那天之后,她感觉自己仿佛陷入了一个永远醒不过来的噩梦。 哀伤推动着她改变了研究方向。经过13个月的田野调查,访谈了44位丧亲的年轻人,李昀鋆完成了一个关于“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的研究,也就是这本书,《与哀伤共处》。 长久以来,在谈到丧亲时,大家普遍都相信“时间会治愈一切”“哀伤总会过去”,要“节哀顺变”,让自己尽快走出来。 然而,访谈了44位在尚未婚育的“成年初显期”失去亲人的年轻子女后,李昀鋆却发现了另一种哀伤,一种深深隐藏、但永不止息的哀伤。 也许,李昀鋆想通过她的研究去表达的很简单—— 「痛苦需要被他人感知到, 痛苦需要被公开, 哪怕可能只是在小范围, 哪怕仅限于你所爱的人。 如果正在阅读的你,经历了所爱的人的死亡, 如果你依然在为她/她的离世而痛苦, 希望这个研究能够让你知道,正在哀伤的你不是一个人, 即使我们可能并没有见过面,但是我们都在孤独地爱着一个人,并执着地为她/他哀伤着。」 拓展阅读:哀伤不是病,它不需要被疗愈 | 《丧亲者的自助手册》 🌰本期人物🌰 嘉宾, 李昀鋆,一位为母亲离世而哀伤的女儿,也是一个在日常对话中喜欢猝不及防聊起深刻生命议题的人,同时还是家中可爱猫咪的照顾者(之一)。2020年于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取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丧亲、哀伤以及长者照顾。目前仍在探索人生方向,但很确定自己希望未来能陪伴丧亲者、临终病人,以及那些正在生命苦难中挣扎的人。 主播,游识猷,果壳主笔,一位为父亲离世而哀伤的女儿。 🌰时间轴🌰 05:10 一个在泪水里完成的访谈研究。 06:42 这个研究,是他们人生第一次有机会把自己的哀伤说出口。 09:24 学会了把哀伤藏起来。 13:50 做过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我,和昏迷中的母亲道谢、道爱、道歉、道别。 14:54 从前,我们从不知道丧亲者是怎么生活的,唯一看过的样本就是祥林嫂。 16:49 我们的文化里,其实缺少谈论“丧亲哀伤”的词汇。 18:01 哀伤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倾听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19:54 研究对象问,我妈妈去世三年了,我还在哭,我是不是不正常? 21:57 是不是所有人的哀伤都没有止息?大家只是在假装和硬撑而已。 22:12 弗洛伊德建议丧亲者把爱从逝者身上抽回来,然后他女儿去世后,他崩溃了,说我做不到。 24:46 在哀伤辅导里,我们越来越少说,“你要收回对逝者的感情”或者“你要走出哀伤”这种话。 27:03 “延长哀伤障碍”被列为一种病,但哀伤辅导界对此是很排斥的。 32:39 葬礼结束,回到正常生活,才知道我失去的是什么,才知道死亡是这个意思。 36:54 我甚至会因为自己活着、开心而感到愧疚,我妈妈死了,我不是应该哀伤吗? 37:40 “我的生活就像一个城中村,围绕着城中的这个破烂的大窟窿、贫民窟,盖了圈大楼房。我这辈子可能都是个城中村,外围再好,都掩饰不住它中心的那一部分,就是个大窟窿,城中村。” 42:45 我们的哀伤就像计算机的循环代码,它会一直循环运行,这一波过去了,过一阵它又自动运行了。 49:32 其实我想成为一个照顾者,但我甚至都没有机会了。 54:02 有个女生说,我一定不会找一个我爱的人,我宁愿找一个他爱我比较多的人,这样至少他死掉时我不会那么痛。 56:04 接丧亲者电话时,不能说“你好”,因为有的丧亲者会直接愤怒了,“我的亲人死掉了,我哪里好了?” 1:00:25 很多正常生活里的正常对话,其实对丧亲者都可能是巨大的触动。 1:01:47 所有丧亲子女都会追问,为什么?为什么是Ta?为什么老天爷要对我们这么不公平?而大部分人,都没有所谓的“想通了”。 1:06:31 有人说,我就是在找一个替罪羊,我需要责怪一个人。 1:10:07 经历过父母离世的年轻人,更难相信这个世界有意义,更觉得这个世界其实是随机的、不可控的。 1:17:18 火化后,工作人员说,小的骨头就不要捡了,捡大块的就行。可是那都是她啊,我恨不得拿吸尘器全部吸走。 1:21:08 现代生活把死亡和我们的日常隔得太远了。 1:22:58 怎么给儿童做生死教育? 1:36:35 有一位女性经历了一个“顿悟时刻”,去重新理解父亲的去世和她所背负的哀伤。 1:41:31 请不要给“父母离世”“孤儿寡母”的家庭贴标签或者污名化,这样也许能减少一些隐藏的哀伤。 本期嘉宾:李昀鋆 主播:游识猷 后期: Yann 小红书心理联合小宇宙在清明共同发起「关于我的墓志铭」特别企划,通过生死议题的讨论在这个特别的季节提供一个契机,让大家停下来认真思考「究竟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度过这一生」。 欢迎你,在小红书和小宇宙搜索「关于我的墓志铭」进入活动页了解更多。 写完这一句,人生还有下半场。

110分钟
16k+
3周前

亲历者讲述“美国科学界的存亡之战”,科学家为何8年后再次走上街头?

最近一个多月,美国的医学界和科学界遭遇了大规模经费冻结和裁员,越来越多的研究项目被中止或者取消。有统计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几周里取消的项目,可能会超过过去十年取消项目的总和。 知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南希·坎韦施(Nancy Kanwisher)说,这种随意解雇人、有需要时再雇回来的做法,会损失一整代科学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研人员正以各种形式发起抗议,包括3月7日美国30多个城市举行的“捍卫科学”(Stand Up for Science)集会。本期节目的嘉宾子陵在听歌在旧金山参加了这次集会,我们聊了聊他在集会上的所见所想,这段时间美国的科研界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种混乱不止跟美国有关,也在破坏某些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产。 关于DOGE的工作和关键词砍预算,可以阅读这篇文章。 🌰本期人物🌰 嘉宾:子陵在听歌,病毒感染疾病科学家,研究HIV和冠状病毒,国内医学硕士,美国免疫学博士,哈佛医学院和NIH博士后,目前在旧金山湾区进行HIV治疗和治愈研发工作。 主播: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01:28 5名普通博士研究生发起的游行,为什么得到几万科学家的响应 03:35 一开始就和马斯克划清界限:用蓝天(Bluesky)不用x 04:53 集会现场的诺奖得主、参议员、比尔·奈伊、阿图医生、患者代表 09:59 科学和每个人都有关,集会上的三个诉求,对应了被影响最严重的三个方向 15:46 2025vs2017,两次声援科学的游行有哪些异同 20:41 “美国科学界的存亡之战“?可能并不算夸张 23:03 特朗普2.0和政府效率部(DOGE)带来的混乱,已经波及到了南极 29:08 NIH是个什么样的机构,间接经费又是什么 32:41 当一套运行成熟的机制行将瓦解,身处其中的人在经历什么 38:24 美国发生的事,不良影响不会只存在于美国 43:51 衡量基础研究的效率,不该用运营公司的标准 49:11 要求除名院士、游行、签请愿书有用吗?接下来会怎样?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参与抗议的科学家: “科学小子”比尔·奈伊(Bill Nye)在华盛顿DC发表演讲: 患者代表艾米莉·怀特黑德(Emily Whitehead)5岁时确诊白血病,是世界上第一位接受CAR-T疗法的儿科患者,治疗结束后已无癌生存13年,“我为科学站出来,因为科学拯救了我的生命,这是一个事实”: 参考:Stand Up for Science的网站。 本期嘉宾:子陵在听歌 主播:明月 后期:尔尼 果壳时间由果壳出品,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56分钟
4k+
1个月前

当父母“边界模糊”,孩子就开始抑郁焦虑

北大心理学研究者张昕与资深媒体人白鹿,出了一本新书《不焦虑的养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家长80%的焦虑来自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不了解。很多在成年人看来不可理喻的“问题”,对于处在儿童阶段的孩子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 正养育着两个小孩的他们,真实的育儿感受是什么样?我们进行了一场坦率的对谈。 * “不焦虑养育” ,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吗? * 你是“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还是“忽视型”家长? 哪种家长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 孩子“不想上学”、“学习困难”,该怎么办? * 孩子“叛逆期”天天上演,但是不叛逆可能更可怕? * 在“鸡娃”氛围最浓的海淀区,怎么保持“佛系”? * “无条件积极关注” ≠ 溺爱放纵,这里面的“度”到底应该怎么把握? 想搞懂娃的“脑回路”? 想知道各年龄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养育隐藏任务”? 听完这期,祝你也成为“更不焦虑的家长”。 🌰本期人物🌰 嘉宾, 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老年学会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毕生发展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已出版作品《了不起的心理学》。 嘉宾,夏白鹿,资深媒体人,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公众号“Dr昕理学”创办人。 两位嘉宾共同出版作品《没关系,我们都有点怪》,《不焦虑的养育》。 主播,游识猷,果壳主笔。 🌰时间轴🌰 00:49 不焦虑基本是不可能的。 02:39 当孩子开始逐渐有自我意识之后,可以说每天都是叛逆期。 07:46 孩子不想上学、学习困难,其实是挺常见的。 11:49 人生是一个长跑,要发掘自己擅长的东西。 12:44 身在海淀区,周围的鸡娃焦虑会传导过来吗? 17:43 海淀区某顶级中学最拔尖的班上,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是50%。 18:47 我们的研究调查也发现,最顶尖大学里有问题的孩子,背后的家长很多都是老师。 19:15 “边界模糊”的父母会对孩子有更强的心理控制,孩子的抑郁焦虑也更强。 25:49 不要把孩子当前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个灾难化的想象。 26:30 西方是独立型自我,中国是互依型自我。家长和孩子的自我有关联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过度紧密和边界模糊。 28:55 鸡娃的反面并不是放任自流,还有一种不极端的育儿方式,温和而坚定的权威型父母。 31:32 教养方式分四类:“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38:13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不是不能给孩子提外在要求,也不是不能批评孩子。 42:51 做错的事情要纠正,但我对你的爱是不变的。 44:29 忽视型和溺爱型的家长有个共同点,参与感太低。自我边界模糊的家长则是参与感太高了。 45:10 孩子需要目标,需要动机,需要高峰体验。 48:55 学前期,需要目标感。学龄期,需要能力感。青春期,需要自我同一性。 50:09 孩子愿意跟你吵是好事,说明他在寻找自我同一性。 50:54 日常的交流,孩子并不会叛逆。但说教会让孩子对抗性更强。 58:38 父母对孩子的“权威感”,从哪里来? 1:00:53 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是不焦虑的前提。 1:07:47 总结,给家长们三条建议吧。 本期嘉宾: 张昕,夏白鹿 主播:游识猷 后期: Yann 最后给这本好书打个广告—— 在《不焦虑的养育》中,张昕老师和夏白鹿老师结合自身的育儿经历,把家长的焦虑来源层层剥开,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总结了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表现、心理发展、认知水平等,从而帮助家长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看见孩子的成长需求,提供适合的支持。 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允许孩子不断选择和试错,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养育了自己。

70分钟
7k+
1个月前

妇女节特辑:手把手教你如何开始运动

这期妇女节特别节目,我们来聊聊运动。有的人运动是为了变瘦变美,有的人运动是为了变快变强,有的人运动是为了和朋友一起玩,有的人运动是为了健康长寿或者超越极限,只要尽量避免受伤,大家都能享受运动的快乐。 对于女性来说,运动还有另一重意义。目前各年龄段的女性参与运动的比例均低于男性,不管你是因为什么原因错过运动,你也有可能同时错过了了解身体的机会,以及跟世界互动的一种重要途径。熟悉身体,掌控身体,在运动里发现新的自我,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本期的嘉宾代天医是一位完成了100公里越野跑的“大神”,她从27岁零基础开始进健身房和跑步,此后从未间断。这期内容分为基础篇、进阶篇、专家篇三部分,既有新手期的基础指南,也有高阶段位的心得体验。 愿你的肉体和精神都强大。 👩本期人物 代天医:果壳主笔,美国体能协会体能训练专家认证(NSCA-CSCS),美国国家运动医学学会纠正性训练专家认证(NASM-CES),功能性动作筛查认证,前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 明月:果壳主编 🏋🏻基础篇:从零上手 04:37 800米跑起来就是会痛苦,运动员也一样,但跑步其实可以很舒服 07:02 怎么判断跑步速度合适:最大心率60%~85%,或能简单聊天 09:28 没有明确的短期目标,反而不容易挫败 ▍选教练指南 * 13:03 要不要找教练:初学、有伤病、有新需求、需要饮食指导,都值得找人带 * 14:18 怎么分辨教练好坏:①看外型,②看认证,③看能否给学员量身定制计划 18:03 减重误区:三分练七分吃,一分练九分吃,九分练一分吃……人和人的区别太大了 22:25 经期怎么运动:观察自己身体的感受,身体不舒服其实也可以稍微活动一下 24:55 怎么做到坚持运动?找到热爱的项目,其实并不需要“坚持” 28:12 基础阶段收获:二十七八岁长高了一厘米?体态、力量、精力改变 🏃进阶篇:重新制定目标 31:59 新教练带来新项目,还是越野跑最有意思 ▍伤病处理方案 * 35:20 如果不去医院,可以看看疼痛在运动中有没有加重 * 38:22 最保险的方案是,开始运动前先去康复机构评估哪里需要加强 * 39:14 你的肌肉和骨骼可能跟不上心肺功能的进步,不要加量太猛,不要照搬别人的计划 42:27 目标改变后,训练会更加接近真实世界中的身体使用方法 47:53 女性的训练和男性有什么区别?当目标和身体状况一致,其实没什么区别 51:07 怎么找到合适的项目?除了身体素质要求有差异,不同运动对应的心理需求也不同 55:43 看到别人做自己不能理解的动作,请忍住不要评价,大家可能只是目标不同 59:07 进阶阶段收获:更加了解身体的需求,更会使用身体,不再执着于外形 🏅专家篇:完成百公里越野跑 01:06:55 再次找到新教练,专攻体能,为了督促学习而考证 01:14:46 100公里越野跑是什么概念?花二十多个小时,从北京跑到天津 01:17:07 第一次尝试,没想到退赛后等了四年 01:24:51 第二次尝试的第一个障碍:气温 01:27:42 最绝望的时刻:脚底是水泡,身体到了极限,身边没有人,还剩最后一个打卡点 01:34:06 越野跑就是意外很多,如果迷路也只能抱憾退出 01:38:46 虽然是极限运动,但可以跑到80岁 01:41:40 给女性的运动建议总结:尽快开始,多尝试项目,制定切实的目标 健身前的天医: 开始健身大概四年的天医: 天医参加越野跑: 推荐阅读:“这个女的竟然会踢球” 本期嘉宾:代天医 主播:明月 后期:尔尼 果壳时间由果壳出品,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105分钟
6k+
1个月前

“聪明药”到底是传说还是真有用?可以拿来让自己变强吗?

在神经多样性那期节目中,我们聊到了ADHD,本期节目会聊聊用于控制ADHD的药物——专注达。 作为一类精神药品,专注达等药品受到严格管理,本应用于控制ADHD、发作性睡病等的症状,但由于它们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剂,有一些并不符合用药指征的人从非法的途径获取了药物,当做“聪明药”,希望用来提高成绩。 然而这种期待很可能落空,甚至会带来危害。 本期节目会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也聊到,假如世界上真的存在聪明药,可能引发哪些问题。 🌰本期人物🌰 窗敲雨,果壳主笔 游识猷,果壳主笔 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Part1 专注达是什么药,吃了真能变聪明? 01:50 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但它的作用其实可能是抑制 04:56 一类精神药品,滥用风险不可小视 07:39 专注达确实可能改善ADHD患者的成绩,但幅度有限(320分里平均提了9分),更重要的是改善行为 11:38 健康人吃了会怎么样?大概没什么用,甚至有害 16:21 失眠、心血管风险、神经发育隐患……都是你不希望看到的后果 22:58 客观上没聪明,主观感觉变聪明了,这同样不是好事 ▍Part2 假如世上有聪明药,我为什么不想用 27:26 风险和收益可能不成正比 30:27 穿着溜冰鞋赢了马拉松,有意义吗? 31:43 外部的促智手段可能削弱内在动机,可能干扰自我信念 35:01 胜者通吃的社会规则,在逼人不得不变聪明,而且要比别人更聪明 36:01 出于好奇心,我想在临床试验里感受“魔法” 42:22 目前,没有副作用又确定能促进认知的方法,依然是老生常谈 ▍Part3 把药物留给真正需要它的人 45:33 专注达短缺是个世界性问题 47:21 一类精神药品很难在短期内扩大生产 49:43 风险药品管理的两难:阿片类药物滥用教训 53:29 遵医嘱,不要把自己的处方药给别人用 本期嘉宾: 窗敲雨 主播:游识猷,明月 后期: 尔尼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56分钟
6k+
2个月前

AI硬件的边界与未来:从宠物智能到全球化创新

本期节目邀请两位资深硬件创业者Mark和顾岩,分享他们从智能硬件到AI硬件的创业经历与洞察。节目回顾了智能硬件的发展历程,探讨了AI技术赋予硬件产品自主决策能力的转变,并指出“硬件+服务”的模式将是未来的核心方向。嘉宾通过宠物智能硬件案例分析了细分市场的机会,强调技术与需求洞察相结合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成功的AI硬件产品不仅需要硬件创新,还要持续优化软件服务,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两位嘉宾还深入讨论了全球化品牌的构建,从“出海”到“全球化”再到“利用全球资源服务全球市场”的转变。最后,节目分析了硬件行业中的持续创新如何成为企业的核心壁垒,提出只有精准抓住用户痛点,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本期人物🌰 嘉宾, Mark,星联未来创始人,前华米、追觅海外业务负责人 嘉宾,顾岩,星联未来联合创始人,前华米 CTO 主播,吴云飞,未来光锥前沿科技基金董事,果壳 CEO 助理 🌰时间轴🌰 00:01 两位嘉宾Mark与顾岩分享各自的创业经历和专业背景。 04:15 嘉宾探讨AI硬件与智能硬件的区别,分析技术进步如何提升人机交互和设备的自主决策能力。 08:49 讨论AI硬件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难点和优势,并分享了令人印象深刻的AI硬件产品实例。 13:47 围绕宠物智能硬件,嘉宾分析了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点,展望了这一细分领域的未来发展。 23:06 探讨从“出海”到“全球化”的转变,分析成功企业如何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国际品牌。 30:57 通过对比过往硬件企业的案例,分析当下硬件创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强调持续创新的重要性。 40:12 深入探讨如何通过需求洞察找到差异化创新点,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并建立壁垒。 50:54 嘉宾分享了硬件产品研发中的技术策略,讨论系统复杂度与创新能力的平衡,展望AI硬件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期嘉宾: Mark、顾岩 主播:吴云飞 后期: 尔尼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78分钟
6k+
3个月前

长大后才发现,我的脑子从小到大都“特别”| 聊聊神经多样性

什么是“神经多样性”呢?其实,就像地球上的生物有“生物多样性”,人的大脑也有多种多样的差异,每个人如何去思考,体验到怎样的情绪,如何去看待和感觉这个世界,都是不同的。 在所有人群里,大约10~20%的人属于神经多样性。孤独症谱系障碍、阅读障碍、运动和协调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都是神经多样性家庭成员。 对神经多样性人士来说,社会上依然存在着许多误解、刻板印象、居高临下和大惊小怪。对神经多样性人士的称呼和描述,有很多他们其实并不喜欢,甚至会感觉被冒犯。 正文表格出处以及更多避免潜在健全主义的术语使用建议,请参考:刘宇翀 , 朱绘霖. Autism及相关术语的概念更迭和感知研究综述[J]. 新医学, 2024, 55(12): 1054-1064 这一期,我们请来了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研究谱系社区的朱绘霖博士,以及本身是神经多样性人士的科学传播者梁嘉歆(keledoll),一起展开聊聊: ●到底什么是神经多样性? ● 谱系孩子在成长过程里,可能会遇到多少坑? ● 为什么现在认为谱系比起“疾病”更接近“障碍/残障”?这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 为什么大众和媒体应该避免使用如下用词:“闭娃”、“星儿”、“高/低功能”、“自闭症”和“自闭症谱系障碍”? ● 如果你怀疑自己可能是一个神经多样性人士,应该如何去确认,如何与自己和解? …… 一些谱系人士的自倡导文章,推荐阅读: 📄 《特殊兴趣对谱系人士的重要性/意义》 📄 《关于平衡自身需求和社会融合的问题与经验分享》 📄 《17岁阿斯少女与阿斯研究大咖的隔空对谈》 📄 天宝·格兰丁(Temple Grandin)所写的系列书籍。 🌰本期人物🌰 嘉宾, 朱绘霖,心理学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研究人员,心理治疗师。 嘉宾,梁嘉歆(keledoll),友心人心理社区发起人,神经多样性倡导活动策划人。 主播,游识猷,果壳主笔。 🌰时间轴🌰 04:47 什么是神经多样性(neural diversity)? 06:55 大脑不一样的人,想问题的方式就是会和其他人不一样。 08:06 看的资料越来越多,发现自己从小到大哪个脑子也不太一样。 08:35 人生99%的时间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有1%的时间是“超级注意力”状态。 09:50 孤独症谱系、ADHD、社交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发育协调障碍、读写障碍、学习障碍……其实都属于神经多样性。 11:56 女儿在幼儿园的三年里,几乎都不说话。 12:45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很重要,有些环境里,障碍可能会消失,变得没有问题。不能把所有挑战都归为个体的问题,而是要考虑个体与环境的匹配和协调。 14:13 每时每刻都在说话,说出声是在帮助我思考。 18:58 有些孤独症小伙伴对于社交信号不那么敏感,但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提示或者支持。 19:28 也有些谱系小伙伴是过于敏锐,共情了整个环境的氛围,然后被淹没以至于想逃避。 21:41 有些称呼和术语,孤独症谱系社群比较能接受,有些他们则不太喜欢。 24:10 不要使用“高功能/低功能”这样的描述。 30:28 “星星的孩子”这个描述,会不会被反向贴了标签? 33:12 不要单纯定义为“疾病”,如果纯粹是医疗的视角,就会忽略了环境的建设。 38:28 一个谱系孩子成长过程里,会遇到多少坑? 40:34 对6岁之前的关注和支持比较多,但对于谱系青少年和成人的支持和服务就太少了。 42:50 30 年里,你每一天醒来的时候,你都会跟自己讲,今天能不能不要丢东西?今天能不能把计划的事情做完?然后你每天都做不到。 48:55 成年后才发现自己是神经多元人群的人,至少有一半在此之前已经有精神心理方面的其他诊断了。他们经历了无数来自社会的不理解,工作人际上的挫败,才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其实已经存在很久。 51:30 我的7岁孩子看20分钟的电视,在家里已经跑了100个圈。 54:40 我的运气很好,同学、家人、伴侣,都非常包容我的状态和思考。 57:34 当神经多样性人士来做自倡导,他们能讲出自己在某个情境下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 59:22 神经典型人如何和谱系小伙伴顺畅地合作? 01:04:51 谱系社群对于语言里含有的隐形歧视、二元对立,是很介意的。 01:10:54 “赋能”并不是给别人一个能力,而是扫清这个社会上的障碍,去除对他们的偏见跟歧视,创造一个他们也有机会工作和就业的环境。 01:13:44 如果你怀疑自己属于神经多样性人群,或者你怀疑身边的某个亲人是属于神经多样性的人群,应该怎么做呢? 01:22:30 神经多样性依然是一个开放的讨论,希望不同的群体代表之间,能有更多的交流和对话。 本期嘉宾: 朱绘霖,梁嘉歆(keledoll) 主播:游识猷 后期: 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85分钟
73k+
3个月前

我们为什么睡觉?怎么睡好觉?来自牛津博士的硬核科普

不知道你昨天睡得怎么样,2025年的第一期节目,我们来聊聊睡眠。 嘉宾潇潇分享了很多关于睡眠的理论和数据,有基础知识也有前沿发现,其中最意想不到的一条可能是,那些冬眠的动物结束冬眠时,要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去补觉。这也侧面说明了睡眠有多重要。 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我们目前的睡眠形态,也让很多人睡不够身体所需,症结很可能不在于睡眠本身,不过改善睡眠或许依然是新的一年里最值得做的事,节目最后潇潇提供了很多可以尝试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果壳时间准备了5个睡眠眼罩作为新年礼物,希望大家新年能睡个好觉。我们会在小宇宙评论区挑选发表精彩留言的朋友送出,1月20日前留言有效🎁 🌰本期人物🌰 嘉宾:潇潇,牛津大学朱尔斯·索恩爵⼠睡眠及昼夜节律神经科学研究所(Sir Jules Thorn Sleep and Circadian Neuroscience Institute)博士候选人。潇潇的播客:再学一点 主播: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Part1 人睡着了,大脑还忙着呢 03:15 人体内置的昼夜节律并不是24小时整,需要跟外界信息校准 08:21 失明的人依然可以靠光照校准昼夜节律 12:41 决定睡眠和清醒的第二个因素:从起床到入睡,睡眠压力越积越多 15:40 用喝咖啡来欺骗大脑,其实已经睡眠债台高筑,贷款总是要还的 19:28 睡眠结构:慢波睡眠就是脑电图波动很慢,快速眼动睡眠就是眼球摆动速度很快 24:08 达芬奇睡眠法为什么行不通 26:22 有人工照明之前,人类可能更喜欢把整觉分成两段来睡 29:29 真假“短睡眠者” ▍Part2 睡不够的危害罄竹难书,你还是舍不得睡吗? 33:08 “不睡觉”到底是什么意思?不睡觉世界纪录是449小时 35:54 睡眠可以是局部的,你以为自己醒着,其实大脑已经顶不住了 39:12 认知表现全方位降级:注意力不集中,记性很差,执行功能也不行了 42:29 好消息:睡眠能促进学习,真的存在“睡一觉就会了” 47:09 睡眠不足与情绪问题构成恶性循环,睡不够的大脑会更关注负面信息 51:55 心脏变老,免疫力下降,容易变胖,癌症、阿尔茨海默…… ▍Part3 与其问为什么要睡觉,不如问为什么要醒来 55:46 睡眠可能才是生物体的默认状态 57:33 怎么判断没有大脑的动物有没有睡觉? 01:00:03 动物的睡眠模式多姿多彩,有只用半个大脑睡的,有在海底睡的,有想睡就睡的 01:02:04 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01:06:30 冬眠并不是冬天发生的长时间睡眠,冬眠的动物也要补觉 01:12:54 研究清楚冬眠,可能是未来开拓外星空间的关键 ▍Part4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睡好点儿 01:14:13 最经济实惠又有效的方法:注意光照 01:16:45 屏幕的蓝光其实没那么可怕,更需要注意的是观看的内容 01:20:27 咖啡因、酒精可能破坏睡眠,色氨酸或许有用 01:24:49 褪黑素最成功的效果,是帮助视障人士调整生物钟 01:28:27 非药物治疗失眠最有效的方法:认知行为疗法(CBT-I) 01:29:47 到底是多了解睡眠知识好,还是少了解好? 01:32:25 运动有助促进睡眠,甚至可能减少睡眠需求 🌰小词典🌰 * 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哺乳动物脑内的一对小细胞核团,位于下丘脑上方,是生物昼夜节律调节系统的核心结构。 * 视杆细胞(rod cell)、视锥细胞(cone cell):视网膜的两种光感受器细胞。视杆细胞在昏暗环境下起主要作用,对光的敏感度高;视锥细胞在光亮环境下起主要作用,能分辨颜色。 * 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视网膜的另一种光感受器细胞,可以接收光信号并传递到视交叉上核,调节昼夜节律。 * 腺苷(adenosine):细胞能量代谢的一种中间产物,在生物体内发挥多种重要功能,产生睡眠压力的核心物质。清醒状态下,大脑中的腺苷逐渐积累,与腺苷受体结合,产生促进睡眠的信号。 * 慢波睡眠(slow - wave sleep)/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NREM sleep):睡眠周期的一个阶段,一种深度睡眠状态,脑电波此时呈现出同步化的慢波活动。 * 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 Sleep):睡眠周期的一个阶段,此时眼球会快速左右或上下移动,同时脑电波活动呈现出与清醒状态相似的低振幅、快频率的混合波,多数情节复杂的梦境发生在这个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交替出现,构成完整的睡眠周期。 * 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一种用于全面评估睡眠状况的技术。通过脑电图、眼电图、肌电图、心电图、呼吸监测等同时记录多个生理信号,详细分析睡眠结构、睡眠阶段以及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是诊断睡眠障碍等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 * 皮质醇(cortisol):一种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身体应对压力和维持生理平衡的关键激素之一。分泌呈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一般在清晨时分泌达到高峰,有助于身体从睡眠状态中唤醒,之后水平逐渐下降,在夜间睡眠期间达到低谷。 本期嘉宾:潇潇 主播:明月 后期:尔尼 果壳时间由果壳出品,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96分钟
49k+
3个月前

年末特辑:90分钟回顾2024年十大科技进展

本期节目是果壳对2024年科技进展的年终盘点,我们参考了权威期刊、大媒体机构的年度榜单,平衡了传播层面的影响力,也加入了各自的主观考虑,最终选出了10条科技进展,在90分钟的节目中逐一做出解读。 有些进展来自大公司,有些进展来自开放的科学联盟;有些进展拯救生命,有些进展事关万亿金钱,还有些进展,看似只为了满足人类最终极的好奇心。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一年的高光,但无限希望背后不无隐忧,就像在榜单里反复出现的马斯克,并不全然是个正面角色。 欢迎留言说说你熟悉的领域这一年里有哪些重要进展。 2024年是果壳时间播客上线的第一年,感谢各位的陪伴,让我们期待更好的2025,明年见。 🌰本期人物🌰 Steed,果壳主笔 游识猷,果壳主笔 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00:00:24 十大进展的评选标准 00:01:10 ①AI助力科研:三个自然科学类诺奖得了俩,这次我们补上物理背景人士的看法 00:06:20 ②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月球背面的土第一次挖回来了,可以尽情研究 00:12:00 ③星舰多次试飞,完全复用仅一步之遥:进入太空成本骤降,马斯克第一次出场 00:22:39 ④脑机接口人体实验新进展:这玩意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类对抗AI?马斯克第二次出场 00:29:33 ⑤人类细胞图谱草图绘成:把15世纪的地图升级成谷歌地图,生物黄金年代理想再现 00:37:10 ⑥谷歌Willow芯片突破量子纠错阈值:没有平行宇宙,也暂时不会威胁你的密码 00:50:37 ⑦基因编辑猪器官成功移植到人体:目前全世界唯一带着猪器官的活着的人 00:57:55 ⑧长效HIV预防药物研制成功:一针管半年,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被鼓掌一分钟 01:01:09 ⑨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自然》和《科学》年度十大唯一交集 01:07:13 ⑩韦布望远镜遥望宇宙黎明:早期宇宙比之前的设想要明亮许多 01:18:46 思考终极问题,到底有什么用 01:22:08 大公司主导的研究,可能对拓展人类认知边界作用有限 01:25:14 点名批评马斯克,星链太欺负天文学家了 01:27:35 还有人关注气候变化吗? 往期相关: 是诺奖需要AI,还是AI需要诺奖? 人类星际远征的未来,从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挖土开始 拓展阅读: 初代星舰最后一飞!直播间惊叹:二级没炸太可惜了…… 连上脑机接口后,瘫痪的他们已经可以靠意念玩游戏、拿水杯、说话…… 面对史上最强量子计算芯片,我的比特币还保得住么? 全球首例!等不到人类肾脏的他移植了猪的 本期嘉宾:Steed 主播:明月,游识猷 后期: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新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91分钟
54k+
4个月前

AI生成的内容,版权算谁的?现有的法律其实处理不了这个问题

OpenAI使用《纽约时报》的文字材料训练AI,侵权了吗? 把孙燕姿的声音做成AI,可以声称是“孙燕窝”吗? 用MidJourney作画参加数字绘画比赛,破坏公平了吗? 拿ChatGPT代劳写作业,该被打低分吗? 以上这些生成式AI带来的真实的知识产权难题,有的在法庭上得到了判断,有的在现实中得到了解决,还有的正在等待结论。 不论是哪种结局,此类事件往往会让判断者陷入悖论:在现有的版权法框架下,明明是从同样的逻辑出发,但随着思考延伸和情况极端化,你会发现自己逐渐走到了原本的对立面。 是现有的版权法体系已经在AI时代失灵了,需要推倒重建吗?樊百乐律师认为,恰恰相反,版权法的底层逻辑从来清晰无比,反而应该在这个时代得到加固。 本期节目讨论的很多问题尚无答案,不过足够烧脑也足够有趣,欢迎听完后一起来探索解法。 🌰本期人物🌰 嘉宾:樊百乐,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聚焦传媒娱乐法、人工智能和知识产权领域。 主播:明月,果壳主编 🌰时间轴🌰 ▍Part1 不管是否认为只有人能成为“作者”,你都将走上“莫比乌斯环” 01:06 有些题属于“送分题”,清楚明白,跟AI关系不大 03:40 笔不能拥有版权,相机也不能,Photoshop呢?MidJourney呢? 07:19 在数字绘画大赛里,你愿意对手使用AI吗? 08:46 学生用AI写作业,分数C+,家长将学校告上法庭 13:10 我国的AI第一案(号称),认为版权可以属于机器,但这不代表什么革命性 16:45 美国版权局曾不小心授予AI参与的作品版权,随后又撤回 ▍Part2 知识产权法最核心的逻辑要被颠覆了吗?不,反而应该被加强 21:28 版权法的最底层框架到底是什么?是通过保护版权来繁荣市场 24:06 创造性是人为塑造的概念,并非不可变更 27:02 当新技术出现,沿用原有的判断可能让市场失灵,就需要重新思考权属划分了 29:13 《纽约时报》等诉OpenAI案,才是真正的AI第一案 32:00 目前的法律中不存在一个叫“被抓取权”的东西,未来怎么就不能有? 34:32 当“学习”的效率发生质变,法律原来认为不可能的情形就不得不考虑了 37:35 好比相对论出现,空间都扭曲了,定律也要重写 ▍Part3 具体情形下适用的法条,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39:11 AI孙燕姿违法吗?AI雷军呢?名人的案例容易处理,难的是普通人 45:18 斯嘉丽·约翰逊让chatGPT的sky声音下架,法理的问题还是没解决 46:33 从“形象公开权”到是否保护作品里的人名,知识产权法总在灵活演进 50:38 抖音的玩法曾挑战了既有规则,由此丰富了一个新市场 52:35 法律管制好比狮子叼兔子,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Part4 在真实的世界里,法律会如何因技术而变化 55:17 版权法是随着便捷的印刷术出现的,否则没人愿意写书了 58:13 无过错责任是因为工业革命后技术的发展而回归的,因为危险的效率增加了 01:00:30 关于网暴的想法:今天的网络沟通效率,让随机路人的稻草压死骆驼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应该重新思考共同侵权和共同犯罪的理论 01:05:55 无论什么年代,版权法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两个,credits and money 01:11:54 法理也许永远梳不通,但利益可以得到合理分配 01:14:18 版权法应该身段更柔软,什么学科的理论好用就用什么 本期嘉宾:樊百乐 主播:明月 后期:Yann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新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77分钟
3k+
4个月前

卫生巾问题:尺寸、标准,以及那些缺失的讨论

有月经的时期,占据女性生命中三四十年的时间。中国此刻,大概有3.4亿女性有月经。 然而,月经和经期用品,却经历了长久的缄默、被忽视和刻意隐瞒。 卫生巾尺寸不足,看上去似乎是一件小事,但它激起的愤怒和舆论声浪却如此巨大。 大家在为什么而愤怒? 作为女性必需品的经期用品,到底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商品? 我们希望怎样谈论月经,又希望有怎样的经期用品? 🌰本期人物🌰 嘉宾,雪竹,自由撰稿人,长期关注女性议题和残障议题。 主播,明月,果壳主编。 主播,游识猷,果壳主笔。 🌰时间轴🌰 05:33 习得性无助:不是第一次出问题的卫生巾。 09:00 关于卫生巾的研究,有点太少了。 13:16 卫生巾的pH值要求在4~9,而成人纸尿裤的pH值要求在4~8。 15:56 卫生巾的“公主风”广告:一个青春洋溢的美少女在使用卫生巾后如何生龙活虎的画面。 19:57 月经的时候也要很美才可以吗?月经这个东西非要和女性魅力挂钩吗? 20:46 为什么没有出现“真实反映月经情况”的卫生巾广告? 26:39 卫生巾的粉红税与增值税。 29:29 月经/卫生巾这些字眼,烫嘴吗? 36:21 经期贫困,有时会造成女童的缺课甚至辍学。 39:14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月经教育? 42:11 月经在公开场合被谈论,是个特别好的趋势。 47:04 医生眼里的月经:不会死人、不影响生育,别的都可以忍一忍。 52:37 2016年奥运,傅园慧直接对着记者说了自己来例假,是一件标志性事件。 55:13 银离子、负离子、远红外、益生菌……那些奇奇怪怪的卫生巾营销宣传。 56:33 要改用医用卫生巾和成人纸尿裤吗? 01:00:01 卫生巾消费者的声音,是不是没有被行业听到? 01:06:02 更好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 🌰提到的东西🌰 卫生巾与女性健康的系统综述。 Woo, J., Kim, S., Kim, H., Jeong, K. S., Kim, E., & Ha, E. (2019). Systematic review on sanitary pads and female health. The Ewha Medical Journal, 42(3), 25-38. 中美日韩德卫生巾/棉条里的二噁英毒性评估。Shin JH, Ahn YG. Analysis o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s and dibenzo-furans in sanitary products of women. Text Res J 2007;77: 597-603 本期嘉宾:雪竹 主播:明月,游识猷 后期: 尔尼 欢迎收听果壳时间,这是一档果壳新推出的播客节目,主播们会和嘉宾一起,提供多学科视角,还原科技的复杂性,将热议话题深挖一层。 你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豆瓣、Spotify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留下评论,你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

69分钟
9k+
4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